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14.0分)
1.关于参照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只有不动的物体才能作参照物
B. 运动的物体不能作参照物
C. 参照物的选取是可以任意的
D.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无论怎样选取参照物,其结果总是不同的
2.如图是两物体在同一段路上做直线运动的s−t图象,分析图象,下列说法
正确的选项是()
A. 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
B. 两物体往同一方向行驶
C. 两物体在t=10s时刻相遇
D. 两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相等
3.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无数的诗歌辞赋,我们在欣赏这些诗歌辞赋时,不仅要挖掘其思想
内涵,还可以探究其中所描述的自然现象与物理规律,下面是某位同学对部分诗句中所蕴涵物理知识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露似珍珠月似弓”--露实际是小水珠,是由冰熔化形成
B. “人画桃花相映红”--桃花是光源,发出的红光映红了人的脸
C. “潭清疑水浅,池水映月明”--都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D. “雨后见彩虹”--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4.图中有关声和电磁波的应用,分析正确的是()
A. 甲是摩托车的消声器,其作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B. 乙是手按小提琴上一根弦的不同位置,其目的是为了改变音色
C. 丙是利用卫星系统导航,其信息传播的媒介与“B超”相同
D. 丁是利用声呐探测海深,其原理与蝙蝠在夜间飞行的原理相同
5.2013年6月20日,我国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上为全国中小学生授课,成为中国首位“太
空教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王亚平说话发出声音是由于声带振动产生的
B. 王亚平讲课声音很大是因为她的音调很高
C. 王亚平讲课的声音是靠声波传回地球的
D. 天宫一号里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0×108m/s
6.图中的物理现象能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是()
A. 池水变“浅”
B. 手影游戏
C. 光的“色散”
D. 看到不发光的物体
7.如图,沿同一条直线向东运动的物体A、B,其运动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s随时间t变化的
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两物体由同一位置O点开始运动,但物体A比B迟3s才开始运动;
②t=0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5m处;
③从第3s开始,v A>v B,5s末A、B相遇;
④5s内,A、B的平均速度相等;
⑤t=3s时,A、B相距8m.
A. 只有②④正确
B. 只有②③⑤正确
C. 只有①③⑤正确
D. 只有②③正确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8.图中人出现了错误判断。

以下四幅光路图中,不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原
因的是()
A. B. C. D.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4.0分)
9.拍摄《西游记》时,“孙悟空”站在舞台上,选舞台为参照物他是______ 的,当“云”从他旁
边飘过时,观众感觉他在云中飞行,是因为观众选择的参照物是______ .
10.智能手机是我们常见的通讯工具,请你估测一下手机屏幕的面积大约为80______,重力大约为
2______(填写合适单位的符号)。

11.在峡谷中呼喊会听到回声,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______ s,人耳才能把原声和回声区分开.假
如从呼喊到听到回声用了3s,则反射声音的高山离你______ m.
12.小华去森林探险,看见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留下圆形光斑,光斑的成像原理是______(填
光学原理)。

同时看见树林边溪水中的“蓝天白云”,这是______(填光学原理)在水中所成的虚像。

小华想利用平面镜将太阳光束反射进一个水平山洞(如图所示),则他应将平面镜与水平地面成______夹角放置。

13.某校100周年庆典音乐会上,学校交响乐团演奏了多首曲目,观众很容易分辨出不同乐器演奏
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所发出声音的______不同;演员敲击定音鼓时,鼓面______而发声,声音通过______传到观众的耳朵。

14.春日,花红柳绿。

看桃花,花呈红色,是因为桃花______(选填“吸收”或“反射”)了红色光。

公园内,鱼翔浅底,看到鱼儿是光的折射形成的______像(选填“实”或“虚”)。

四、作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15.按要求作图(请保留作图痕迹)。

如图所示,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
A′B′。

16.如图所示,一束光由空气射存一滴水上,请大致画出这束光射入水滴和射出水滴的折射光线的
光路图。

五、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8.0分)
17.如图1,测平均速度时,测得小车从斜面的顶端A处由静止开始滑到B处所用时间为t,小车长
为S1,斜面长为
S2。

(1)小车从A到B的平均速度的数学表达式为v=______(用题中字母来表示);
(2)若小车还没放开之前就已开始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跟真实值相比偏______;
(3)图2中能够准确反应小车运动情况的是______。

18.在学习“有趣的声现象”时,小明做了以下几个实验:
①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部分,听到的铃声明显减弱;
②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③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你认为,上述实验中能说明声音发生原因的是______;能说明声音传播条件的是______。

(填序号)
19.(1)小金在实验室里做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他把一张白纸平铺在木板上,把一个小平面镜竖直立
在白纸上。

在白纸上画出一条垂直于镜面的直线ON,作为研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参考直线。

用激光笔沿着白纸的表面,让光斜射到平面镜上,观察反射光,然后用笔描出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如图甲所示。

小金让光沿AO方向照射在平面镜的O点,他在ON的另一侧观察到了反射光OB.接着他让白纸沿ON折叠90°,这时他只观察到了入射光,而反射光在纸上看不到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______。

(2)小金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进行研究,他在水平桌面上放一玻璃板按如图乙所示进行实验。

①实验中他发现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都不能与放在玻璃板前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其原因是______。

②上述问题解决后,小金顺利完成了实验。

这个实验中,细心的小金透过玻璃板观察蜡烛的像
时,看到像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______。

六、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8.0分)
20.一辆轿车上午11:30驶入黄城高速公路入口,下午1:30到达青州出口,总共行驶了240km,
该段高速公路限速120km/ℎ,期间经过的隧道和桥梁限速为80km/ℎ.
(1)轿车全程行驶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2)轿车在行驶中有超速吗?为什么?
21.一列火车长200m,已知它用了2h跑了144km。

(1)这历火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多少km/ℎ?合多少m/s?
(2)若火车仍以此速度通过1.6km的山洞,则整列火车驶出山洞要花多少时间?
-------- 答案与解析 --------
1.答案:C
解析:解:
ABC、任何物体都可选作参照物,可以是静止的,也可以是运动的,故AB错误,C正确;
D、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故D错误。

故选:C。

①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
②参照物是可以任意选择的,可以是静止的,也可以是运动的,具体选哪一个物体为参照物,是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的,参照物一般不选研究对象本身。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参照物的概念,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但要注意,参照物一般不选研究对象本身,因为机械运动是相对“另一个物体“的运动,选研究对象本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只可能处在唯一的静止状态
2.答案:C
解析:解:
A、由图象可知,两物体的s−t图象都是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当t=0时,一条图线在100m处,另一条图线在0m处,说明两物体不是从同一地点出发,故A错误;
B、两条图线中,一条随时间的增加路程增大,另一条随时间增加路程减小,说明两个物体往相反方向运动,故B错误;
C、图线的交点表示在同一时刻,且位置相同,则两物体在t=10s时刻相遇,故C正确;
D、由图象知,上面图线10s的时间运动了100m−50m=50m,其速度为v1=s1
t1=50m
10s
=5m/s;
下面图线在10s−2s=8s时间内运动了50m,其速度为v2=s2
t2=50m
8s
=6.25m/s,速度不相同,故
D错误。

故选:C。

在s−t图象中,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倾斜程度即可比较出两物体的运动速度,根据图象可知交点表示相遇。

本题考查了由s−t图象比较物体的速度大小、判断两物体的位置关系等内容,由图象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找出物体的路程与所对应的时间,是解题的关键。

3.答案:D
解析:解:A、“露似珍珠月似弓”--露实际是小水珠,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 错误;
B、“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不是光源,它反射太阳光中的红光照在人的脸上,在从人脸上反射出来,人脸就呈现红色,故B错误;
C、“潭清疑水浅”的形成原因是由于光的折射,故C错误;
D、“雨后见彩虹”--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故D正确。

故选:D。

对于诗句中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我们首先要弄懂诗句的意义,然后认真分析确定该用哪一方面的知识进行解答。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要应用于生活的,我们要认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4.答案:D
解析:解:
A、摩托车的消音器,其作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错误;
B、小提琴是琴弦振动发出声音的,当在小提琴上不同位置按弦,琴弦振动的快慢会不一样,所以声音的音调就会发生变化,故B错误;
C、卫星导航系统传递信息利用的是电磁波,“B超”是利用超声波,故C错误;
D、利用声呐探测海深与蝙蝠在夜间能正常飞行的原理相同,都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故D正确。

故选:D。

(1)减弱噪声方法有:①在声源处控制噪声产生;②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传播;③在人耳处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2)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3)图片和声音等信号调制到电磁波上,把电磁波当成载体发射出去,电磁波比超声波、次声波具有更强的穿透力,人们日常生活中用的电视信号、手机信号都是利用电磁波传递信号的;
(4)声音不但能传递信息,还能传递能量。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现象这一知识点的了解和掌握,结合与声有关的知识分析每个选项确定答案。

5.答案:A
解析:
A、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王亚平说话发出声音是因为声带在振动,故A正确;
B、王亚平讲课声音很大是因为她的响度大,故B错误;
C、地球上的学生听到王亚平的声音是靠电磁波传回地球的,故C错误;
D、声音在空气里的传播速度是340m/s,真空不能传声,故D错误;
故选:A。

(1)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2)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3)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4)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该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等基本知识,是一道综合题.
6.答案:B
解析:解:A、池水变“浅“是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折射形成的,不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故A
错误;
B、手影游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正确;
C、光的“色散”是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形成的,故C错误;
D、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的反射,故D错误。

故选:B。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常见的现象有日食、月食、影子和小孔成像等。

正确理解光的直线传播、折射、反射现象,注意总结一些常见的与这些现象有关的例子,并用所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对解决此类题目有帮助。

7.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查速度与物体运动,是路程与时间图象分析题,这样的题注意时间段的分析。

①由图象可知两个物体不是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的,B是从距离O点5m处出发的,故①错误;
②t=0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5m处,故②正确;
③从第3s开始,v A>v B,5s末A、B相遇,故③正确;
④5s内,A、B运动的路程不相同,所用时间相同,根据v=s
t
可知A、B的平均速度不相等,故④错误;
⑤由图知B的速度为v B=s B
t B =10m−5m
5s
=1m/s:t=3s时,B运动的距离为:s1=v B t2=
1m/s×3s=3m;A、B相距:5m+3m=8m;故⑤正确。

故只有②③⑤正确。

故选B。

8.答案:ABC
解析:解:人看到池底变浅是由于从池底发出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池变浅了,故ABC 错误,D正确。

故选:ABC。

(1)人看到物体时,是因为光线进入人眼;
(2)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了折射,且此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注意根据人看到物体,说明光线进入人的眼睛。

9.答案:静止;云
解析:解:(1)在拍摄过程中,演孙悟空的演员相对于舞台位置保持不变,如果以舞台为参照物,则演孙悟空的演员是静止的;
(2)当“云”从他旁边飘过时,演员与“云”的位置不断发生着变化,观众以“云”为参照物,所以观众能产生孙悟空腾云驾雾远去的感觉.
故答案为:静止;云.
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物体是运动的.
本题考查了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选择参照物等问题,知道参照物的选择方法,知道运动具有相对性即可正确解题.
10.答案:cm2N
解析:解:A、中学生手掌面积约70cm2,一般手机屏幕面积略大于此数值,在80cm2左右;
一般手机的质量在200g=0.2kg左右,受到的重力在G=mg=0.2kg×10N/kg=2N左右。

故答案为:cm2;N。

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填上符合实际的单位。

一个数据在数学上如果没有单位还可以表示出其大小,但在物理上一个数据如果没有单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结合生活常识加上一个合适的单位,物理数据才有意义。

11.答案:0.1;510
解析:解:
(1)人发出的声音要直接进入人耳,遇到障碍物后返回,再进入人耳,若这两个声音相差不到0.1s,人耳就不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
(2)声音从发出传到高山的时间:
t=1
×3s=1.5s,
2
得人到高山的距离:
由v=s
t
s=vt=340m/s×1.5s=510m.
故答案为:0.1;510.
(1)人的耳、眼有固定的结构,有特殊的功能,比如:人眼有视觉暂留的功能,即连续两个图象传入人眼相差不到0.1s,则人眼就分辨不出两个独立的图象;同理人耳听到两个声音若相差不到0.1s,则人耳就分辨不出是两个声音.
(2)根据声音传播来回的时间,算出声音从发出到高山的时间t,用公式s=vt算出人到高山多远.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弄清声音从发出传到高山的时间(单趟用时)是解题的关键.
12.答案: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30°
(1)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留下圆形光斑,这是小孔成像现象,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2)溪水中的“蓝天白云”,是由于光的反射在水中形成的虚像,同平面镜成像的道理相同;
(3)作出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夹角的角平分线,即为法线;然后过反射点垂直于法线作出平面镜,如
=60°,则平面镜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所以,应将平面镜与水平地下图所示;此时入射角为120°
2
面成30°夹角放置。

故答案为: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30°。

(1)同种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
(2)水中的“蓝天白云”是天上的蓝天白云在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现象,平面镜成像成的是虚像;
(3)已知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方向,根据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先作出法线,再画出平面镜的位置。

本题考查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镜的应用,是一道基础题。

13.答案:音色振动空气
解析:解:人们能通过声音分辨出不同乐器是由于不同的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演员敲击定音鼓时,鼓面因为振动而发出声音;声音通过空气传到观众的耳朵。

故答案为:音色;振动;空气。

①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②声音的特性有三个: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是声音的高低,响度是人耳处声音的大小,音色是声音的品质和特色。

③声音靠介质传播,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

此题考查的是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特性之一--音色,都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

14.答案:反射虚
(1)桃花是不透明的物体,看桃花时,桃花只反射红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所以看到桃花呈红色。

(2)鱼在水中,人在岸上,鱼“射出”的光线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人眼感觉折射光线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射出的,所以看到的是鱼的虚像。

故答案为:反射;虚。

(1)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2)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通常会发生折射。

本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和折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体现了生活处处皆物理,一定要留心生活。

15.答案: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解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可以先作出物体A、B端点AB的像点A′、B′,连接A′、B′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16.答案:
解析:
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时,则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折射光线的画法,首先要熟练掌握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关键是搞清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先过第一个表面的入射点垂直左侧界面作出法线,在作出的法线下侧的水滴中画出折射光线,并交水滴内界面于一点,注意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过右侧界面的入射点垂直界面作出法线,在水滴右侧
的空气中画出折射光线,注意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如图所示:。

17.答案:(1)s2−s1
t
;(2)小;(3)C。

解析:解:
(1)由图知,小车从A到B的路程为s=s2−s1,
小车从A到B的平均速度:v=s
t =s2−s1
t

(2)若小车还没放开之前就已开始计时,计时早了,测得的时间偏大,根据v=s
t
知,测得的平均速度偏小;
(3)小车下滑过程做加速运动;
A、由图知,在s−t图象上,s不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则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A不符合题意;
B、由图知,路程s与时间t成正比,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由图知,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逐渐增加,说明物体做加速运动,故C符合题意;
D、由图知,在v−t图象上,速度v不发生变化,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故答案为:(1)s2−s1
t
;(2)小;(3)C。

(1)根据v=s
t
表示出小车从A到B的平均速度;
(2)若小车还没放开之前就已开始计时,计时早了,时间偏大,根据v=s
t
判断出速度的偏差;
(3)小车下滑过程做加速运动,找出符合题意的图象。

本题考查了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注意事项、图象分析等知识,是一道综合题,其中(3)有一定的难度。

18.答案:②①
解析: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本题考查学生对物体振动发声和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1)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部分,听到的铃声明显减弱,是因为空气越来越少。

可以验证真空不能传声。

(2)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是由于音叉振动造成的。

所以可以证明物体振动发出声音。

(3)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是因为笛子中的空气柱发生振动,而且笛子柱的长度在不断变化,振动频率不断变化,造成音调的改变。

所以笛子发出声音的频率不同,是指声音的音调不同。

故答案为:②;①。

19.答案: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玻璃板与纸面不垂直玻璃板太厚
解析:解:
(1)将一束光贴着纸板A沿EO射到O点,若将纸板B向前或向后折,此时在纸板B上看不到反射光,这样做的目的是探究反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2)①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②由于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而普通玻璃太厚,两面都能反射光,能成两个像,所以通过玻璃板该同学看到了同一个蜡烛的两个像。

故答案为:
(1)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
(2)①玻璃板与纸面不垂直;②玻璃板太厚。

(1)在光的反射中,三线在同一平面上,是通过光屏展现在我们眼前的。

(2)①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否则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会与前面蜡烛成的像完全重合;
②从玻璃的两面都能反射光,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可知能成两个像,从这个角度去分析此题。

(1)本类型题考查对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掌握情况,实验探究的关键是对相应的知识理解透彻,思路清晰。

(2)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合理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只要熟练掌握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解答此类题目就很容易。

20.答案:解:(1)行驶时间t=1:30+12:00−11:30=2ℎ,
轿车全程行驶的平均速度:
v=s
t =240km
2ℎ
=120km/ℎ;
(2)轿车在行驶中有超速;
因为隧道和桥梁路段限速80km/ℎ,轿车平均速度应低于120km/ℎ才不会超速.
答:(1)轿车全程行驶的平均速度为120km/ℎ;
(2)有超速;因为隧道和桥梁路段限速80km/ℎ,轿车平均速度应低于120km/ℎ才不会超速.
解析:(1)求出行驶时间,根据v=s
t
求出平均速度;
(2)根据平均速度和限制速度得出是否超速.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速度计算的理解和掌握,是基础性题目.
21.答案:解:(1)火车的速度v=s1
t1=144km
2ℎ
=72km/ℎ=20m/s;
(2)火车过山洞时通过的路程s2=s洞+s车=1600m+200m=1800m
整列火车驶出山洞的时间t2=s2v=1800m
20m/s
=90s。

答:(1)这列火车的平均速度为72km/ℎ,合20m/s;
(2)整列火车驶出山洞的时间为90s。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速度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运用,明确火车过山洞时通过的路程为山洞长加上车长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1)知道火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根据公式v=s
t
计算出火车的平均速度,再进行单位换算即可;
(2)首先要明确火车过山洞时通过的路程为山洞长加上车长,即s=s洞+s车;然后根据公式t=s
v

出火车驶出山洞需要的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