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测试卷
人教版本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考试测试卷 详解
人教版本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考试测试卷 详解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测试卷一、单选题(共20小题)对比遥感图像发现,近年来我国新增土地最快的黄河三角洲,湿地增加幅度减小。
读下图回答以下三题。
1.近年来,黄河三角洲湿地增长幅度减慢的原因不可能是( ) A .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成效 B . 小浪底水利工程蓄水拦沙C . 黄河中上游防护林发挥作用D . 渤海风浪强度增加下图为“某植被类型的景观素描图”。
据图回答以下三题。
2.有关该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 A . 该森林生态系统发育的典型土壤是棕壤 B . 河流水量丰富,夏季为汛期,冬季为枯水期 C . 该森林生态系统正遭受严重破坏D . 雨季来临时草木茂盛,百花盛开,旱季草木凋零,一片荒芜 3.关于黄土高原位置和降水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A . 黄土高原地处内陆,降水较少,季节变化也较小B .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东部季风区的中纬度地带,地理位置处在沿海向内陆、高原向山地过渡的区域C . 黄土高原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D . 黄土高原多数地区年降水量在600毫米以上,主要属于地形雨 读“我国某区域沙漠和草原分布示意图”,完成以下三题。
4.导致该区草场载畜量出现差异的因素主要有()①年降水量①海拔①荒漠化程度①人口密度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大风呼呼刮,平地起黄沙,无风三尺土,沙撵人搬家”,甚至造成“穷荒绝漠鸟不飞,万碛千山梦犹懒”的景观,这是几年前吉林省西部地区的真实写照。
据此完成以下两题。
5.吉林省西部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A.荒漠化B.水土流失C.酸雨D.生物多样性减少河西走廊属于甘肃省率先脱贫奔小康的地区之一,也是西部大开发的热点地区。
该地区在经济发展中资源利用不合理,防护林网建设滞后。
民勤县在20世纪50年代种植的沙枣林至今已有近一半消失,风沙肆虐,土地荒漠化严重。
高二地理 必修3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测试(有答案)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测试1、读全球荒漠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全球荒漠分布地区主要受哪几种气候类型控制( )①热带季风气候②热带沙漠气候③温带大陆性气候④亚热带季风气候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约3600万平方千米,而且呈扩大和加剧的趋势,其影响因素不包括( )A.地震、火山、泥石流频发B.水资源的不台理利用C.乱垦滥伐、砍伐森林D.全球C02排放量增加2、读某种植被类型在我国各省区分布面积比重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 该植被类型是( )A. 针叶林B. 草原C. 常绿阔叶林D. 常绿硬叶林(2) 该类植被分布区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 )A. 水体富营养化B. 酸雨C. 土地荒漠化D. 赤潮3、图2表示某地区荒漠化过程。
读图回答1-4题。
(1)甲表示该地区荒漠化过程的自然背景,其含义是()A.气候干旱B.土地贫瘠C.植被稀少D.地表崎岖(2)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缓解植被破坏的主要措施是()A.开辟水源B.发展交通C.种植人工牧草D.培养良种牲畜(3)图中序号按土地退化、水分减少、人口压力、过度开发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 ①②③④B. ①③②④C. ④③②①D. ④③①②(4)若图示过程出现在牧区,则乙箭头含义是()①人口数量增加②草地面积减少③载畜能力下降④放牧规模扩大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①④4、图5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完成1~2题。
(1)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A.土地次生盐渍化加剧B.空气湿度明显增加C.干旱、洪涝频率减小D.水生生物物种增加(2)目前有利于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A.推广蔗基鱼塘B.推广水稻种植C.发展节水灌溉农业D.发展大牧场放牧业5、近包兰铁路自包头至兰州,全长990公里,全线有140公里在沙漠中穿行。
人教版地理必修3检测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1节检测含答案
第二章第一节一、单项选择题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万平方千米,其中风蚀荒漠化万平方千米,土壤盐渍化万平方千米,冻融荒漠化万平方千米。
荒漠化土地要紧散布在以下图所示的9个省区,共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9%,据此回答1~3题。
1.荒漠化土地面积由大到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省区简称)( B )A.内蒙古、甘、藏、青B.新、内蒙古、藏、青C.青、藏、内蒙古、新D.新、藏、甘、青【解析】从图中提供的数据可知B选项正确。
2.冻融荒漠化土地要紧散布在(D)A.甘肃、河北B.新疆、内蒙古C.陕西、宁夏D.青海、西藏【解析】冻融荒漠化土地要紧散布在高寒地域,在我国要紧散布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域。
3.荒漠化的防治要因地制宜,在塔里木盆地地域,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方法有(B) A.大面积植树造林B.成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体系C.扩大绿洲农业的种植面积D.扩大退耕面积【解析】塔里木盆地地处西北内陆,降水较少,不宜大面积植树造林,也不宜扩大绿洲农业的种植面积,而应成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体系,避免绿洲退化为荒漠。
以下图为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绿洲环境转变示用意,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甲表示(C)A.土地盐碱化严峻B.沙丘移向绿洲C.河流水量减少D.冰川融水减少5.综合治理和爱惜塔里木盆地绿洲的合理方法是(B)A.禁止经济活动B.节约并合理用水C.增强矿产开发D.大力进展畜牧业【解析】第4题,气候变干与用水量增加均阻碍河流补给,使河流水量减少。
同时,河流水量减少会使地下水位下降。
C正确。
第5题,节约和合理用水是干旱地域爱惜生态环境、防治土地荒漠化的方法之一,B正确。
(2016·河北百校联盟监测)以下图景观示意我国某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中采取的某类工程方法。
读图,完成6~7题。
6.该景观常见于(A)A.黄土高原B.云贵高原C.南方低山丘陵地域D.华北平原7.以下图四幅示用意中能正确反映上图景观的是(C)A.①B.②C.③D.④【解析】第6题,读图可知,图中景观表示的鱼鳞坑,要紧散布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域,主若是为防治陡坡水土流失而修建的生态爱惜工程,故应该为黄土高原。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试卷及答案_高中地理必修3_人教版_2024-2025学年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关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仅指生物多样性的保护B、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仅指防治环境污染C、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防治环境污染、生态修复与重建等方面D、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人类活动无关2、以下哪种措施不属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范畴?A、植树造林B、推广节水灌溉技术C、建立自然保护区D、发展工业生产3、在黄土高原治理中修筑梯田的主要作用是()A、减少地表径流B、提高降水量C、减轻流水侵蚀D、增加土壤厚度4、下列关于人为因素对图示区域生态环境的正面作用描述最为准确的是()A、大规模建设水电站,调节河流水量,保障下游用水;B、大力推广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促进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C、大量开采矿产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D、实施大量修建水库工程,调整区域水资源分配。
5、下列关于我国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设施工程,说法错误的是:A. 三北防护林工程旨在防止沙漠化、荒漠化B. 南水北调工程旨在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问题C. 西部大开发战略旨在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D.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旨在提高农业生产能力6、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中,以下措施中属于根本性措施的是:A. 建设节水灌溉系统B. 建设生态保护区C. 推广绿色农业技术D. 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7、在防治荒漠化的过程中,下列哪一项措施被认为是最有效的?A. 大规模开垦荒地种植农作物B. 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C. 增加畜牧业的规模以促进经济收入D. 减少工业污染排放8、下列哪个地区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A. 华北平原B. 四川盆地C. 黄土高原D. 东北平原9、下列关于我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描述,正确的是:A. 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西北地区的沙漠化B. 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华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C. 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D. 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能力 10、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中,以下哪项措施不属于生态修复的范畴?A. 植被恢复B. 土壤改良C. 水资源保护D. 城市绿化11、下列关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生态建设应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和环境。
高中地理试卷-地理必修3单元同步测试试卷及答案-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8K版,可直接打印制卷)
学校: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_ 高中地理必修3(人教版)单元同步测试试卷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单项选择题1.荒漠化的本质是()A.土地沙化B.气候变得干燥、降水减少C.土地退化D.土地盐碱化2.下列在哪些现象不属于荒漠化的范畴()A.沙质漠化B.石质荒漠化C.次生盐渍化D.过度开垦化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3~4:3.图中圆内裸地表示沙层裸露或固定沙丘活化,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过度樵采B.过度开垦C.过度放牧D.过度砍伐4.如果A、B曾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土地,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A.为放牧引水掘井,周围草场因过度利用和践踏而出现裸露地面B.为扩大耕地而掘井,周围草场最终因为践踏和开垦变成裸露地面C.为解决人的生产生活吃水问题而掘井,周围草场终因人为破坏而变成裸露地面D.为解决人们生活能源问题而拔草、砍树,导致环境恶化5.在不同地区,因为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方式的差异,造成荒漠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所不同,下列对应关系错误的是()A.干旱区————过度樵采B.草原区————过度放牧(水井周围)C.沙区边缘————过度开垦D.绿洲地区————过度放牧;水资源利用不当6.下列因素中不属于西北气候干旱成因的是()A.远离大西洋B.远离太平洋C.受副高控制D.高大山地阻挡海洋水汽7.防治荒漠化的核心是()A.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的土地B.扭转正在发展中荒漠化土地C.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D.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8. 下图所示地区是我国荒漠化扩大较快的地区之一,图中各河流()A.大气降水是主要的补给水源B.上游流量大于下游C.流量季节变化小D.河流多流程大、水量大9.相对而言较容易治理的是()A.原生荒漠B.土地退化C.戈壁D.流沙10.关于沙漠化及其防治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对沙漠化防治要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和各种外力作用的性质采取不同的措施②沙漠化防治的具体技术和措施要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现状③目前仍有一定生产力,但已开始面临荒漠化危险的土地,可暂不作为治理的重点④贫困是导致森林被砍伐,草地被破坏,进而使土地荒漠化的一个重要原因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11.设置草方格沙障的主要作用是()①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弱风力②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③防止流沙对交通干线的破坏④减少地表对大气的摩擦力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读某山地南北坡降水量图,回答12~14题12.该地最可能属于()A.台湾山脉B.秦岭山脉C.南岭山脉D.天山山脉13.图中①②两地所处的坡向及迎风坡水汽的来源是()A.①北坡,②南坡,水汽来自太平洋B.①北坡,②南坡,水汽来自大西洋、北冰洋C.①南坡,②北坡,水汽来自太平洋D.①南坡,②北坡,水汽来自大西洋、北冰洋14.降水垂直变化最小处位于山地()A.南坡海拔400米以下处B.南坡海拔800~1600米处C.北坡海拔400~1600米处D.北坡海拔700米处读“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回答15~16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检测题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检测题一、单选题读“我国部分省(区)盐碱地统计图”,完成以下题。
1.M省(区)可能为( )A.四川 B.安徽 C.黑龙江 D.内蒙古对比遥感图像发现,近年来我国新增土地最快的黄河三角洲,湿地增加幅度减小。
读下图回答以下题。
2.黄河三角洲湿地泥沙来源主要是( )A.黄河上游泥沙B.黄土高原泥沙C.地上河河床D.渤海海底泥沙读我国北方某地区的部分材料,完成以下题。
3.上述材料表明,导致该地区近十年来粮食平均亩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退耕还牧的面积增大 B.毁林开荒现象严重C.气候发生异常,出现水旱灾害 D.人口增长过快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和各地经济活动复杂,流水、风力、化学和物理四种营力过程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均属于荒漠化。
据此完成以下题。
4.有关我国荒漠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荒漠化的成因主要是风蚀和水蚀B.江南丘陵地区的荒漠化主要是物理及化学作用产生的C.山西省土地荒漠化发展与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相关D.松嫩平原西部的荒漠化主要是风蚀结合下图,完成以下题。
5.该图反映出来的环境问题为( )A.资源短缺 B.生态破坏 C.环境污染 D.全球环境变化读“我国某区域沙漠和草原分布示意图”,完成以下题。
6.图示地区的草场载畜量相比较( )A.西部高于东部 B.东部高于西部C.东、西部相当D.南部高于北部短花针茅是我国荒漠草原的主要建群植物之一,属优等牧草。
其生长特性是从内向外分蘖,逐步向外扩大占据空间,株丛中央部位被枯死枝叶占据,随着分蘖的进行和放牧压力的增大,短花针茅出现了“分丛”现象。
因此其丛幅的大小变化可以反映出草原的一些变化,结合下图完成以下题。
7.图中信息反映出荒漠草原荒漠化明显的表现是( )A.短花针茅的丛幅越来越大B.短花针茅的大丛丛幅所占比例越来越高C.短花针茅的小丛丛幅所占比例越来越高D.短花针茅的中丛丛幅所占比例保持稳定荒漠化是在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被称作“地球的癌症”。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考试测试卷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测试卷一、单选题(共20小题)红树林是一种特有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一般分布于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潮间带中。
读“非洲红树林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不属于红树林生态效益的是( ) A . 固岸护堤 B . 调蓄洪水C . 防风消浪D . 净化海水红碱淖,位于陕西神木县西北,系中国最大沙漠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遗鸥繁殖与栖息地。
近年来,红碱淖的水位以每年1~11厘米的速度下降,湖水pH 值由7.4~7.8上升到9.0~9.42,这超出了鱼类生存极限。
下图为“红碱淖湖区域图”,据此完成以下两题。
2.关于红碱淖水位下降的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①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①上游建拦水坝,使入湖径流减少 ①过度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 ①湖区生态环境恶化,pH 值上升 ①工业生产如采矿、洗矿排放废水,使水质下降 ①湖区周边林地被砍伐,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A . ①①① B . ①①①C . ①①①D . ①①①“新型材料及复合方法固定流动沙丘绿化项目”在青海湖边的流动沙丘进行了两年多的试验和反复论证后取得成功,其原理是将具有含水、辐射保温等功能的沙砖铺设成条带状,在条带间种植适宜生长的草种和灌木,以达到治沙的效果。
结合材料及条带状沙砖固沙简图,回答下列各题。
3.下列关于图中条带状沙砖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夜晚吸收地下水,辐射保温B . 白天释放水汽,为植被提供水分和温度C . 增加地表粗糙程度,降低风速D . 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止沙丘前移读“黄土高原某小流域示意图”,完成以下两题。
4.关于甲、乙、丙、丁四处的利用和治理措施,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 甲处通常用作耕地B . 乙处适宜开垦成梯田,种植水稻C . 丙处应植树种草D . 丁处打坝建库经国务院批准,我国第十一个国家级综合试验区——“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立。
下图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分布略图。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考试测试卷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测试卷一、单选题土层深厚的土壤具有和水库类似的存蓄、调节水分的功能,常常将潜水位以上的土层定义为土壤水库。
土壤水库蓄水量受土壤质地、降水量、蒸发量及植物覆盖度等因素影响。
图1为我国某流域上游不同类型林地土壤水库蓄水量随季节变化示意图。
据此回答1~3题。
1.图中a、b、c对应的林地类型为A.裸地、次生灌木林、杉木林B.杉木林、裸地、次生灌木林C.次生灌木林、杉木林、裸地D.杉木林、次生灌木林、裸地2.该流域可能位于A.黄土高原B.山东丘陵C.松嫩平原D.浙闽丘陵3.与5月相比,7月份该流域土壤水库蓄水量差异明显主要是因为A.土壤蒸发加剧B.受副高控制C.植物蒸腾旺盛D.植被覆盖率降低甘肃永昌县喇叭泉林场,位于石羊河一级支流西大河流域中段,是永昌县北部的主要生态防护屏障。
但20世纪90年代开始,树木随着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而大量死亡。
2003年起,林场在规划改造区域,实施外围乔木、灌木和内部枸杞、沙棘(白榆)配置(如图2)的林带建设。
据图完成4~5题。
4.喇叭泉林场树木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是A.生活能源短缺,过度砍伐B.全球变暖,蒸发量增加C.西大河上游人口、经济规模扩大D.植被新陈代谢,群落自然更替5.2003年起喇叭泉林场开始的林带建设,使得林场①防风效能明显,风速明显降低②无经济效益,但生态效益突出③农田蒸发量增加,空气湿度增加④林地间土壤熟化加快,提高林业经济效益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鄱阳湖区是亚洲最大的候鸟栖息地,每年10月,从西伯利亚、蒙古及我国东北等地区飞来威千上万只候鸟,翌年4月离去。
江西省在都阳湖区候鸟最集中的吴城和南矾设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候鸟越冬栖息地的必要条件包括:适当的水深;充足的食物,主要为鱼、昆虫和沉水植物等;安全的环境,即白天覓食、夜间栖息的地点。
江西省政府提出建设鄱阳湖水利工程,调节鄱阳湖区水位。
读图3“鄱阳湖区简图”,完成6~8题.6.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在鄱阳湖区吴城和南矶的主要原因是A.人类活动少B.多浅滩和沼泽C.气候温暖D.冬季水位较低7.修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对自然保护区内候鸟的影响有A.水域面积增大,增加栖息地B.生物量更丰富,食物更充足C.候鸟活动的栖息地发生变化D.候鸟在鄱阳湖活动时期延长8.春季,鄱阳湖候鸟迁回原迁出地的原因是原迁出地A.白昼时间更长B.湿地面积更广C.食物种类丰富D.森林覆盖率高非洲的萨赫勒地区(图4)是世界上最贫瘠的地区之一。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同步测试卷
单元质量评估(二)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45分钟 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2011·蚌埠高二检测)当今世界,荒漠化在不断蔓延,我国荒漠化也在不断加剧,据此回答1~3题。
1.土地荒漠化造成的危害有( )A.地质灾害频次增多,土壤盐渍化加剧B.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加剧C.土地生产能力下降,植被荒芜D.臭氧层破坏,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2.我国的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 )A.西北、华北地区B.西北、西南地区C.华南、西南地区D.东北、东南地区3.防治荒漠化最有效的途径是( )A.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B.恢复荒漠化地区自然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C.增加地表湿度,消除地表沙质物质D.改善荒漠化地区小气候,降低风速(2011·襄阳高二检测)胡杨林是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的一道生态屏障,但是在过去的50年里胡杨林急剧衰败。
读塔里木河下游某断面胡杨林分布示意图,回答4、5题。
4.影响图示区域胡杨林分布密度的主要因素是( )A.光照B.热量C.水源D.土壤5.胡杨林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主要意义是( )①改善当地气候②阻挡风沙侵袭③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④防止土地盐碱化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011·汕头模拟)读我国南方某地区不同坡度地形比例图(图甲)和能源消费结构图(图乙),回答6、7题。
6.从材料中推断,本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 A.大气污染 B.水土流失C.土地荒漠化D.水污染7.解决本地区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①开发小水电②封山育林禁止采伐③用矿物燃料替代薪柴、秸秆等生物能④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圆内裸地表示沙层裸露或固定沙丘活化,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过度樵采B.过度开垦C.过度放牧D.过度砍伐9.A、B两图的荒漠化分别表现为( )A.斑点状水土流失大面积水土流失B.大面积草场被破坏斑点状荒漠化圈C.斑点状荒漠化圈大面积草场被破坏D.大面积水土流失斑点状水土流失读世界森林分布图,回答10~12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测试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单元测试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图是我国华北平原地下水位埋藏深度空间散布图。
读图,达成下边小题。
( 1)图示甲、乙、丙、丁四个地区中,土壤盐碱化最为严重的是()A. 甲B.乙C.丙D.丁( 2)华北平原土壤盐碱化程度加重的季节是()A. 春天和秋天B. 春天和夏天C. 夏天和秋天D. 秋天和冬天( 3)不可以缓解华北平原土壤盐碱化的做法是()A. 地膜覆盖B. 增施熟石灰C. 农田开挖排水渠D. 喷灌和滴灌2.2019 年 2 月 2 日是第 21 个“世界湿地日”。
中国将使 50%的自然湿地和 70%的重要湿地获得有效保护,并成立起构造较为合理、功能较为优化的湿地保护网络系统,逐渐扭转湿地面积减少和功能退化的场面。
图 4 中的湿地表现了何种功能()A. 保持水源B. 净化水质C. 调理天气D. 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3.以下不属于湿地的生态功能有()A. 调蓄洪水B. 净化水质C. 保持生物多样性D. 防风固沙4.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域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
20 世纪 80 年月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
2019 年开始,银川实行恢复湿地的计划。
以下图表示银川四周当前的湖泊散布。
据此完成下边小题。
( 1) 20 世纪 80 年月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由是()A. 泥沙淤积B. 天气变暖C. 排水造田D. 黄河来水量减少( 2)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① 加强城市排污能力② 增添城市空气湿度③ 美化城市环境④ 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5.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域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
20 世纪 80 年月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
2019 年开始,银川实行恢复湿地的计划。
以下图表示银川四周当前的湖泊散布。
据此完成下边小题。
( 1) 20 世纪 80 年月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由是()A. 泥沙淤积B. 天气变暖C. 排水造田D. 黄河来水量减少( 2)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① 加强城市排污能力② 增添城市空气湿度③ 美化城市环境④ 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6.以下对于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人类的开发是致使雨林被毁的直接原由C.过分的焚耕开垦(迁徙农业)是亚马孙地域损坏雨林的独一方式D. 巴西政府正式宣布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是在20 世纪五六十年月7.对于土地荒漠化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中国南方土地荒漠化地域生态环境尤其柔弱B.自然要素惹起的土地荒漠化速率比人类活动惹起的要快C.三江平原过分垦殖,土地荒漠化更为严重D.西北地域风蚀激烈,风沙灾祸比较广泛8.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把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涨为国家战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上涨为国家战略的地区性发展规划。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学业质量测评新人教版必修3
学业质量测评(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点分布表]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荒漠化状况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区域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有( )①过度放牧②环境污染加剧③地处西北内陆,降水稀少④过度农垦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答案 D解析内蒙古高原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地处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交错地带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农垦。
2.下列对图中荒漠化扩展及治理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华北大部分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B.荒漠化正向东、向北推进C.土地荒漠化的扩展与冬季风有关D.在绿洲内部采取封沙育草等工程措施进行治理答案 C解析图中荒漠化推进的方向是向东、向南,因此与冬季西北风有关。
封沙育草是针对绿洲边缘地带的荒漠化所采取的生物措施。
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的喀斯特地区,因土壤严重侵蚀导致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石漠化是贵州省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下表为贵州某地区地形坡度与土壤厚度的实测数据统计表。
读表完成3~4题。
3.贵州石漠化严重的最主要原因是( )A.地表崎岖B.降水丰富C.过度垦殖D.过度放牧答案 C解析石漠化严重的最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贵州省多高原、山地,地表崎岖,降水丰富,人类过度垦殖,导致表土大量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石漠化严重。
4.贵州高原峡谷区土壤侵蚀程度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A.植被覆盖率高,水土保持较好B.土层薄,已近无土可流C.坡度大,开垦耕作困难D.径流小,流水冲刷作用弱答案 B解析由表可知,地形坡度越大,土层厚度越小。
高原峡谷区地形坡度较大,土层较薄,已近无土可流,故土壤侵蚀程度较低。
5.我国南方地区有些地方形成了“红色荒漠”,对其进行治理首先要做的是( ) 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B.加强农业生产综合开发C.退耕还林D.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答案 C解析治理红色荒漠,首先要恢复植被,扩大植被覆盖率。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检测题(包含答案)
1.C2.D3.A4.D5.D 6.C7.C8.C9.C10.B11.D12.D 13.C 14A15. C 16.B 17.C18.D19.B20.D21.D22.B 23.D 24. B 25. C 26.B27.B28.C29.C30.A31.B32.A33.A
34.(1)①气候干旱,地形平坦,风力大,昼夜温差大,土壤干燥,植被稀少;过度樵采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开垦,导致土地沙漠化(荒漠化、土地退化);②不合理的引水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等。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1.由图可推测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服务的受益范围及其获得效益的最大的地区位于该功能区的
A.东北部B.东南部C.西南部D.西北部
32.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在采取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沙障固沙等生态措施时,在短期内可使当地
A.直接减少经济收入B.增加就业岗位
C.极大改善生态条件D.优化产业布局
3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艾比湖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南边缘,北、西、南三面环山,为新疆第一大咸水湖。湖西北部是著名的风区阿拉山口。人们发现,一方面艾比湖水面面积季节变化大,另一方面湖泊面积有波动缩小的趋势,近50年来减少了约700平方公里,湖水盐度上升较快,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大规模的农垦,在湖泊周围形成北疆地区重要的粮棉基地。第二欧亚大陆桥从艾比湖西南边缘经过,湖面变化和湖滨风沙对沿湖铁路影响很大。艾比湖生物资源丰富,沿岸有茂密的芦苇和生活在次生林里的鹤、天鹅、麝鼠等珍贵动物。下图示意艾比湖地理位置。
21.该流域( )
A.湿地的水源直接来自大气降水
B.上游兴修水库有利于下游湿地的保护
C.限制河口湿地发育的主要因素是蒸发量
D.影响中下游湿地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是人类活动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二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练习题(含详细解析)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读“某区域地理要素变化统计图”,回答1~2题。
1.1937~2008年,该区域()A.荒漠化面积扩大到近5倍B.人均耕地面积增大C.载畜量和荒漠化面积增加幅度相当D.人口总量大致翻了一番2.导致该区域荒漠化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自然环境的变迁B.耕地面积的变化C.放牧强度的变化D.人口数量的变化读“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绿洲环境恶化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甲表示()A.土地盐碱化严重B.冰川融水减少C.河流水量减少D.沙丘移向绿洲4.综合治理和保护塔里木盆地绿洲的合理措施是()A.禁止游牧活动B.大力发展畜牧业C.加强资源勘探开发D.发展节水农业下面图1和图2分别是我国西部内陆某河流流域的区域划分及其土地类型面积较长时期的变化统计资料。
读图回答问题。
5.图1中Ⅰ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正确的是()A.高草地减少,旱地增加B.灌木林增加,旱地减少C.高草地增加,旱地增加D.灌木林减少,旱地减少下表为“我国某区域1999年主要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
下图示意“该区域1999~2007年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率”,正值表示增长,负值表示减少。
该区域生态环境已呈退化趋势。
据此完成6~7题。
6.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首先应()A.治理盐碱地B.退耕还草C.保护沼泽地D.植树造林7.该区域可能位于()A.云贵高原东部B.松嫩平原中部C.黄土高原中部D.内蒙古高原西部(2018·河南省平顶山市期末)读下面“我国某地区地貌类型比例表以及土地利用现状图”,回答1~2题。
地貌类型比例1.该地平原面积小,但耕地比重高的主要原因是()①开垦历史悠久②地形平坦,便于开垦③人多地少,过度垦殖④自然土壤肥沃,便于农耕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2.比重过高,容易造成的环境问题是()A.土地沙漠化B.酸雨C.全球气候变暖D.水土流失读“次生盐渍化形成原理图”,回答3~4题。
3.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主要原因是()A.海平面上升B.水土流失C.不合理的灌溉D.荒漠化4.图示区域可能位于()A.宁夏平原B.三江平原C.成都平原D.密西西比河平原5.读“影响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因素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测试卷【答案+解析】
第 1 页 共 13 页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测试卷一、单选题(共20小题)下图为新疆和田地区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所产生的影响关联图,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1.导致图示地区荒漠化问题加剧的人类活动原因有( )①燃料短缺 ①砍伐森林 ①不合理灌溉 ①盲目扩大耕地 ①风沙侵袭 ①人口和贫困问题 A . ①①①B . ①①①C . ①①①D . ①①近年来,黄河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作出了巨大贡献。
尤其是以淤地坝为龙头的“亮点工程”的建设,带动了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全面开展。
结合下图完成以下两题。
2.淤地坝具有拦泥、蓄水、缓洪、淤地、增产、增收等综合功能,可谓一举多得。
图中淤地坝应建在( )A . ①处B . ①处C . ①处D . ①处下图是“我国某河流干流区域位置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特征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与1985-2000年对比,该流域2000-2010年水体面积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蒸发量加大,下渗严重B.耕地面积扩大,农田灌溉增大C.城镇规模过大,需水量增大D.林地、草地减少,涵养水源能力差4.为了加强水土保持,甲、乙、丙、丁四地段中,最应退耕还林(草)的是()A.甲B.乙C.丙D.丁读“我国西部内陆两地景观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5.乙地区反映该地绿洲萎缩迹象的是()A.地表反射率下降B.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紧实度下降C.地表盐碱度升高D.生物生产能力提高下图为“某植被类型的景观素描图”。
据图回答以下三题。
6.有关该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以下叙述正确的是()①一般是世界人口稀疏地区之一①交通发达,对外联系便利①农业发达,高度机械化①适宜热带作物种植生产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第2页共13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测试卷一、单选题重庆某大学的“沙变土”技术,是在沙子中掺入植物纤维黏合剂和水,搅拌后让沙子具有类似土壤的功能。
该项技术已在乌兰布和沙漠东部推广运用,3000亩试验地农作物长势喜人。
图1为该试验地位置示意图。
据图文材料完成1~3题。
1.与土壤比较,沙地缺少的功能主要是A.固定根系B.保水保肥C.保热保气D.团粒结构2.最适合推广该技术来发展农业生产的沙漠化地区是A.①B.②C.③D.④3.植物根系在“沙变土”技术应用过程中的首要作用是A.稳定沙丘B.减弱蒸发C.提供有机质D.滋生微生物【答案】1.B 2.B 3.A月牙泉是甘肃省敦煌市的一处著名旅游景点,近几十年来,月牙泉水位大幅度下降,水域面积也逐渐缩小。
月牙泉恢复补水工程是《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综合规划(2011-2020年)》中七大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工程规划在党河河道建立人工湿地,形成永久性自然补水工程,通过河道湿地回补地下水,遏制敦煌盆地水位下降,适度恢复月牙泉水位。
应急治理工程的实施,使月牙泉在去年和今年两年先后多次出现“二泉相映”奇特景观,月牙泉“起死回生”。
图2为月牙泉及周围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为了防止移动沙丘对月牙泉的破坏,需优先通过恢复植被来固沙的区域为()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5.月牙泉补水工程采取河道湿地回补地下水的方式,其优势是().A.增加补给量B.缩短补给距离C.净化补给水源D.减少途中损耗【答案】4.C 5.D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图3)。
据此完成6~8题。
6.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A.增加耕地面积B.防治水土流失C.改善人居环境D.提高作物产量7.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①居住用地紧张②生态环境脆弱③坡耕地比例大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8.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A.优化农业结构B.方便田间耕作C.健全公共服务D.提高耕地肥力【答案】6.C 7.C 8.B非洲的萨赫勒地区(图4)是世界上最贫瘠的地区之一。
作为半干旱草原地区,萨赫勒地区生态环境恶劣。
特别是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大片圈租土地,种植经济作物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原本不多的可耕地越来越少。
据此完成9~10题。
9.在萨赫勒地区大片圈地租地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可能是A.土壤污染B.水土流失C.湿地萎缩D.土地荒漠化10.当地采取收获后留茬的方法,解决上述问题。
该措施的目的不是A.减小风力侵蚀B.增加土壤肥力C保持土壤水分D.减轻流水侵蚀【答案】9.D 10.D2019年10~12月澳大利亚多地遭林火侵袭。
图5为澳大利亚森林火灾分布示意及悉尼的气候资料图。
据此完成11~12题。
11.导致此次长时间、大范围森林火灾的主要原因是( ) A .大分水岭地形复杂 B .全球气候较异常 C .当地气温回升较快 D .这个时期降水较少 12.澳大利亚火灾对当地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是( ) A .草木灰降低了土壤肥力 B .维持了大气的碳氧平衡 C .植被保持水土的能力减小 D .河流的径流量变率减小 【答案】11.B 12.C法国梧桐和香樟都是典型的城市行道树。
表1为法国梧桐和香樟树部分特点比较。
在法国梧桐的种种问题暴露之后,香樟就成了重要的替代树种之一。
2016年6月,杭州最新的城市绿化数据反映杭州城区大约有行道树15万多株,其中法国梧桐只有1.3万多株。
据此读表1回答13~14题。
13.影响法国梧桐易倒斜的时间和气象因素是 A. 1、2月份的积雪 B. 4、5月份的梅雨 C. 8、9月份的台风 D. 7、8月份的暴雨 14.与法国梧桐相比,香樟树作为城市行道树的明显缺点是 A.夏季遮荫不足,导致气温日较差大 B.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功能差 C.冬季采光不佳,树枝易被积雪压断 D.防风固沙、吸烟滞尘的价值低 【答案】13.C 14.C图6为我国黔西南某地区景观图,该地区生态 环境问题严重。
读图完成15~16题。
15.形成该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自然原因是 A .地势平坦,土壤酸化 B .雨水丰沛而集中 C .不合理的耕作方式 D .岩石坚硬,不易破碎树种特 点法国梧桐 属落叶大乔木,根系分布较浅,易倒斜香樟属常绿大乔木,主根发达,深根性,能抗风斜16.为治理该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下列措施合理的是A.大面积建设薪炭林,增加农村生活能源来源B.以盐碱地治理为核心,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C.提高植被覆盖率,大面积种植经济林木D.实行封山造林、退耕还林,实施生态移民等措施【答案】15.B 16.D表2为太湖流域平原地区河网1960~2000年水系总体变化。
据此完成17~19题。
干流面积长度年份河网密度(km/km2)水面率(%)河网发育系数河流曲度(km2/km)1960 3.7311.55 3.61 1.0935.57 1980 3.4410.75 3.12 1.0734.89 2000 2.939.29 2.25 1.0636.6417.太湖流域平原地区1960-2000年水系形态特征总体变化表现为A.支流增多 B.河道加深 C.河面变宽 D.河道平直化18.1980年代后比1980年代前流域水系变化大,主因最可能是A.快速城市化 B.年降水减少 C.垦荒造田 D.河道淤积19.太湖流域平原地区河流水系变化对当地的影响是A.河网调蓄功能增强 B.河流结冰期延长C.径流总量增多 D.汛期水位上升【答案】17.D 18.A 19.D在年降水量高达2000mm以上的温带地区,有一种特殊的植被类型——温带雨林。
温哥华岛是世界温带雨林典型分布地区之一,雨林中植被茂密但树种单一,冷杉、云衫等高大的针叶树种占绝对优势,林中阴暗潮湿,地衣、苔藓随处可见。
图7示意温哥华岛的位置。
据此完成20~21题。
20.推测该岛雨林分布的主要地区及该地区的气候特点是A.西部冬温夏凉,降水丰沛B.西部全年高温,降水丰沛C.东部冬雨夏干,冬暖夏凉D.东部全年温暖,降水均匀21.温哥华岛温带雨林中针叶树种占绝对优势,阔叶树种较少,其主要原因是A.纬度高,且受冬季风影响大,气温低 B.土壤贫瘠,土层浅薄,植物种类少C.阴雨冷湿,年均温较低,光热不足 D.人类对阔叶树砍伐数量比针叶树多【答案】20.A 21.C陕西冉家沟流域(约35°N),丘陵广布,黄土深厚。
由于毁林开荒,该流域土壤侵蚀严重。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该流域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主要种植豆科落叶乔木刺槐。
下表示意冉家沟流域不同种植方式的表层土壤状况。
据此完成22~24题。
项目孔隙度/% 含水量/% 有机质/g·kg-1 氨含量/g·kg-1封山育林48.5 14.5 15.2 1.17乔灌结合42.6 13.8 13.8 0.95林草结合42.5 14.1 15.2 1.12乔木纯林39.4 13.4 12.8 0.94撂荒地39.1 12.2 12.3 0.87注:孔隙度是指土壤孔隙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比。
水与空气共存并充满于土壤孔隙中。
22.该流域退耕还林工程中种植刺槐的原因,主要是刺槐A.生长缓慢,消耗养分较少B.生长迅速,且有固氮作用C.性喜阴湿,适合湿润土壤D.木材坚硬,且耐贫瘠土壤23.减轻土壤侵蚀最明显的种植方式是A.封山育林B.乔灌结合C.林草结合D.乔木纯林24.除减轻土壤侵蚀外,该退耕还林工程还能A.增加土壤矿物质B.提高土壤坚实度C.增强抗旱涝能力D.减少地下径流量【答案】22.B 23.A 24.C沿海滩涂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属于土地,又是海域的组成部分。
滩涂是中国最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具有面积大、分布集中、区位条件好、农牧渔业综合开发潜力大的特点。
图8示意江苏沿海局部由于海岸线向海洋推进而引起的滩涂面积的变化,据此回答25~26题。
25.图示区域滩涂面积不断变化的原因,主要是A.气候变暖,地壳抬升B.泥沙淤积,海水顶托C.河流改道,波浪侵蚀D.沿海垦殖,地壳下沉26.由滩涂改造成的耕地,土地质量一般不高,主要原因是A.使用频率较高B.海水污染严重C.土壤有机质含量少D.土壤盐碱化程度高【答案】25.B 26.D瑞特巴湖位于距海较近的沙丘中,由于无地表径流汇入,瑞特巴湖的盐度高达40%。
每年当大风从撒哈拉沙漠边缘吹来富含矿物质的硅沙粒时,硅沙粒沉入湖泊。
由于阳光和水中的微生物以及丰富的矿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湖水会出现美丽的粉红色。
读图9完成27~28题。
27.当瑞特巴湖出现粉红色景观时,下列现象最可能会发生的是A.北印度洋表层海水流向马六甲海峡B.加拿大各种枫树树叶变红C.勒拿河水位上涨D.塞内加尔河三角洲来自西北欧的候鸟众多28.当地人们在瑞特巴湖湖岸人工恢复植被,其最主要的目的是A.增加降水B.削弱流沙侵蚀C.防止水土流失D.美化环境【答案】27.D 28.B棕地是指废弃或半废弃的前工业和商业用地与设施。
德国东北部的卢萨蒂亚地区,在19~20世纪采矿业发展迅速,20世纪90年代矿区纷纷关闭,形成一系列棕地。
2000年起,德国对该地区进行棕地整治——回填矿坑,恢复森林,建设人工湖,开发新型居住区,发展工业旅游。
据此完成29~31题。
29.卢萨蒂亚棕地的形成原因主要是A.人口锐减B.资源耗竭C.产业升级D.生态恶化30.德国整治卢萨蒂亚棕地的首要任务是A.改善生态环境B.优化交通布局C.发展旅游业D.促进商业发展31.下列城市中,最适合推广卢萨蒂亚棕地整治模式的是A.玉门B.厦门C.鞍山D.武汉【答案】29.B 30.A 31.C.在森林群落中,由于某一上层林冠树木死亡而在林地上形成不连续的林中空地,称为林隙。
研究人员发现,与周边林冠下相比,林隙下草本植物的种类较多。
图10为某红松阔叶混交林生长季林隙、空旷地、闭林地面最高温和最低温对比图。
据此完成32~34题。
32.图例a、b、c分别表示A.林隙、空旷地、郁闭林B.郁闭林、空旷地、林隙C.空旷地、林隙、郁闭林D.空旷地、郁闭林、林隙33.林隙下草本植物种类增多的主要原因是A.林下温差增大B.空气流动性增强C.林地蒸发量增大D.林下光照增强34.林地内林隙产生会A.促进林木更新B.降低土壤肥力C.促进生物进化D.增加林地降水【答案】32.C 33.D 34.A塞罕坝海拔1010~1940米。
上世纪60年代林业部在这里建了林场,50多年来,林场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飞乌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造林近百万亩,创造了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