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生物组织中的糖类
高中生物知识点: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中⽣物知识点:实验:检测⽣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质 ⽣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质的检测⽅法: 1、检测原理: ⽣物组织中某些有机化合物能与某些化学试剂产⽣特定的颜⾊反应。
(1)糖类 (2)脂肪 (3)蛋⽩质 2、检测步骤 (1)还原糖的检测与观察: (2)脂肪的检测: (3)蛋⽩质的检测: (4)淀粉的检测与观察: 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较: 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 鉴定成分还原糖蛋⽩质 鉴定原理还原糖中的醛基(-CHO)在加热条件下能将Cu(OH)2中的Cu2+还原成Cu+,从⽽⽣成砖红⾊的Cu.0沉淀双缩脲(H2NOC-NH-CONH2)在碱性溶液中能与Cuz+结合⽣成紫⾊络合物,蛋⽩质分⼦中含有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 试剂浓度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4溶液A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的CuSO4溶液 使⽤⽅法甲液、⼄液混合均匀后,再加⼊样液先加A液造成碱性环境,再滴加B液 使⽤条件加热不加热 实验现象浅蓝⾊⼀棕⾊—砖红⾊紫⾊ 知识点拨: (1)在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最理想的实验材料是含还原糖量较⾼的⽣物组织(或器官),⽽且组织颜⾊较浅,或近于⽩⾊的苹果、梨等材料。
另外,由于⽢蔗、甜菜中含有的蔗糖是⾮还原糖,不宜选⽤。
(2)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实验材料最好选择富含脂肪的种⼦。
(3)在蛋⽩质的鉴定实验中,最好选⽤富含蛋⽩质的⽣物组织,植物材料常⽤的是⼤⾖,动物材料常⽤的是稀释的鸡蛋清。
注意事项: 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①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②甲⼄液必须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样液中,现配现⽤; ③必须⽤⽔浴加热 脂肪的鉴定: ①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会导致观察时有的地⽅清晰,有的地⽅模糊。
②酒精的作⽤是:洗去浮⾊ ③需使⽤显微镜观察 ④使⽤不同的染⾊剂染⾊时间不同 蛋⽩质的鉴定: ①先加A液1ml,再加B液4滴 ②鉴定前,留出⼀部分组织样液,以便对⽐。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 脂肪 蛋白质 淀粉
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
1实验原理:
脂肪 + 苏丹Ⅲ→橘黄色 或 脂肪 + 苏丹Ⅳ→红 色
2实验材料:花生种子或花生种子匀浆 3试剂:苏丹Ⅲ或苏丹Ⅳ
4 检测的方法步骤
方法一:
①向试管中加入2ml待测组织样液
②向试管中滴加3滴苏丹Ⅲ染液; 观察样液被染色的情况
方法二:
制作子叶临时切片;用显微镜观察子 叶细胞的着色情况课本P18—19
5实验现象
三: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
1实验原理: 蛋白质 + 双缩脲→紫色 2实验材料:豆浆 3试剂:双缩脲试剂 A液:质量浓度为0 1g/mL的NaOH溶液 B液:质量浓度为0 01g/mBiblioteka 的CuSO4溶液 4检测的方法步骤
①向试管内注入2mL待测组织样液
②向试管内注入双缩脲试剂A液1mL ; 摇匀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 脂肪和 蛋白质
如何检测定性
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 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颜色反应
检测物质 药品
现象
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 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脂肪
蛋白质 淀粉
苏丹III 苏丹IV 双缩尿
碘液
橘黄色 红色 无色—紫色
蓝色
一: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性糖类 1实验原理: 还原糖 +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2实验材料:苹果汁或梨匀浆
3试剂:斐林试剂 甲液:质量浓度为0 1g/mL的NaOH溶液 乙液:质量浓度为0 05g/mL的CuSO4溶 液
4 检测的方法步骤
①向试管内注入2mL待测组织样液
②向试管内注入1mL斐林试剂甲乙液等量混合 均匀后再注入 ③将试管放入盛有50~65℃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 2min ④观察试管中出现的颜色变化 5实验现象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教案)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教案)教案:一、知识准备1. 糖类、脂肪、蛋白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营养成分,也是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主要物质。
2. 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蛋白质的含量可以帮助了解生物组织的代谢状态和营养状况,对临床诊断和治疗、科研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3.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生化指标检测、免疫学检测、色谱法、质谱法、核磁共振技术等。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掌握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蛋白质含量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
三、实验材料和仪器1. 葡萄糖测定仪、三酰甘油测定仪、总胆固醇测定仪、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仪、尿素测定仪、肌酐测定仪、白蛋白测定仪等。
2. 乙醇、石油醚、三氯化铬、硫酸铵、硫酸铜、碘化钾、酚酞、酚酞钠、氢氧化钠等试剂。
3. 生物组织标本、试管、移液管、离心管、草酸钙加热器、电子天平等。
四、实验步骤1. 检测糖类含量:(1) 将待检测的生物组织样品取少量,用草酸钙加热器将样品中的水分去除。
(2) 待样品冷却后,称取0.1~0.2g样品,加入10ml去离子水,超声波震荡30min。
(3) 取适量的样品溶液,加入葡萄糖测定仪中测定葡萄糖含量。
2. 检测脂肪含量:(1) 将待检测的生物组织样品取少量,用草酸钙加热器将样品中的水分去除。
(2) 将干燥后的生物组织样品磨成粉末,称取约0.1g的样品,加入10ml乙醇中,使用超声波震荡30min,使样品充分溶解。
(3) 取适量的样品溶液,加入石油醚中摇匀,并离心10min。
(4) 将上清液转移至试管中,用氮气吹干,并在85℃下干燥。
(5) 将干燥涂片涂于玻片上,在三氯化铬-硫酸铵反应剂中加热浸渍5-10min后,取出放入碘化钾-硫酸铜溶液中观察样品颜色变化。
(6) 根据颜色变化程度,对样品的脂肪含量进行定性观察。
3. 检测蛋白质含量:(1) 将待检测的生物组织样品取少量,用草酸钙加热器将样品中的水分去除。
(2) 将干燥后的生物组织样品磨成粉末,称取约0.1g的样品,加入10ml去离子水中,使用超声波震荡30min,使样品充分溶解。
实验二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
实验二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必修一P 18)一.实验目的: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二.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Cu 2O 沉淀。
如:葡萄糖+ Cu ( OH ) 2葡萄糖酸 + Cu 2O ↓(砖红色)+ H 2O ,即Cu ( OH ) 2被还原成 2O ,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 (该反应式了解) 注意反应条件,水浴加热。
2.非还原糖:淀粉遇碘变蓝色。
另外蔗糖也不是还原糖,所以不能用甘蔗、甜菜什么的来做还原糖的实验。
因为它们富含的糖是蔗糖。
3.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
4.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 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 2+作用,产生紫色络合物。
) 三.实验材料1.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
(因目中实在要用菜叶子了,记得有一个步骤叫做“脱色”)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
应选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一般要浸泡3~4小时(也可用蓖麻种子)。
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富含蛋白质的黄豆或鸡蛋清。
我们用的蛋清液。
四、实验试剂1.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甲液:质量浓度为0.1g/ mL NaOH 溶液: 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 mL CuSO 4溶液 2.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检测脂肪) 3.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A 液:质量浓度为0.1g/ mL NaOH 溶液B 液:质量浓度为0.01g/ mL CuSO 4溶液4.其他试剂: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检测脂肪实验中用来洗去浮色);碘液(检测淀粉液);蒸馏水(制作标本时使用)五、方法步骤。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报告的教学设计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实验是高中生物必修模块1《分子与细胞》第2章第1节的一个实验,通过对有机物的检测,小组间比较检测结果,了解同种生物组织中各种有机物含量的差异,以及不同生物组织间有机物含量的差异,认同生物的物质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2)推断组织液中有机物的种类(3)根据实验现象准确推断待测样液来自的生物材料2.能力目标:(1)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2)初步掌握评价和报告实验结果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合作学习、敢于质疑、善于反思三、重点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原理和方法。
2.教学难点:实验所用材料多,试剂种类和使用方法多,课堂容量大。
突破:面对全体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材料仪器准备,学生的情感和知识准备)。
课堂上发挥小组长的协助管理作用,合理有序地组织教学。
四、教学设计思路实验室先制备五种生物组织的提取液作为待测样液,学生在未知情况下任选其中一种或几种待测样液分组检测其中有机物的种类,尝试比较各种有机物的含量,并据此推测待测样液取自哪知生物材料(此时告知生物材料有马铃薯、豆浆、花生、猪肝和苹果)。
之后各组相互介绍实验现象及结果,教师作出适当的点评。
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培养了学生分组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实验结果,也达到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让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构成细胞的化合物”。
然后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你想亲身去检验一下生物组织中的这些有机化学成分吗?就需通过实验来证明,从而引出课题。
1.原理介绍: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沉脂肪+苏丹Ⅲ→橘黄色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淀粉+碘→蓝色试剂比较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组成浓度实质用法2.情景创设▲提供几种未知组织液A、B、C、D、E(学生可自带材料提取液)(苹果汁、马铃薯匀浆、豆浆、花生种子匀浆、鲜肝提取液……)▲假设每个同学是一个营养师或检验员,如何准确检测出未知组织液各含哪种物质?▲你要选择哪些实验器材和试剂?如何设计实验?3.作出预测、设计实验(含有用“+”,不含用“-”)附一:实验记录表一(预测)待测样品还原糖脂肪蛋白质淀粉苹果汁马铃薯匀浆豆浆鲜肝提取液花生种子匀浆(自备材料)4.分组学习、自主探究葡萄糖蛋白质淀粉花生油每组同学任取A、B、C、D、E 五种待测样液中的一种,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如实作好实验记录。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实验材料:苹果或雪梨或白萝卜花生种子蛋清
实验用具:单面刀片试管(2支)量筒(最低刻度1毫升)(2支)
滴管(2支)试管夹(1个)玻片(1片)盖玻片吸水纸显微镜水浴锅
试剂:菲林试剂(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
溶液),苏丹Ⅲ染液,(A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
4
溶液)50%酒精,蒸馏水
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的CuSO
4
注意事项:
1、使用刻度试管,直接就可以注入2毫升的组织液。
2、糖类的检测,梨比苹果在颜色上的干扰少些(颜色浅一点)。
大概需要3-5
分钟。
加热放久了会变颜色(褐色的沉淀)。
3、还原糖直接用酒精灯加热可以产生砖红色的沉淀,加热要均匀,很快产
生砖红色沉淀。
直接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也可以,只是学生操作感觉有些危险。
4、蛋清和豆浆相比,因为豆浆有颜色的掩盖,蛋清反应的颜色会更紫。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教学案]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教学案]
1. 糖类检测:可以采用苏丹红反应法和不定量蓝色磷钼酸法。
苏丹红反应法基于苏丹红与糖类产生的红色复合物,颜色深浅程度可以反映糖类的含量;不定量蓝色磷钼酸法则是利用蓝色磷钼酸与糖类生成蓝色复合物,再根据颜色深浅程度进行糖含量的定量。
2. 脂肪检测:可以采用苏丹三染色法和乙醇提取法。
苏丹三染色法是将组织切片染色,然后进行显微镜观察,染色深的部位表示脂肪含量高;乙醇提取法是用乙醇将脂肪溶解,然后通过温度恒定、有机溶剂飘移法进行脂肪量的测定。
3. 蛋白质检测:可以采用比色法和光度法。
比色法根据蛋白质与某种化学试剂生成的色素深度,来反映蛋白质的含量;光度法则是利用蛋白质与特定光源产生的光学反应,通过光密度来测定蛋白质含量。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选择哪种检测方法要根据样本的类型和检测的目的确定。
同时,检测前要进行适当的样本处理和前处理,以保证检测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
加热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一.实验目的: 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二.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①可溶性还原糖+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②脂肪小颗粒 + 苏丹Ⅲ染液→橘黄色小颗粒。
③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1.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Cu 2O 沉淀。
如: 葡萄糖+ Cu ( OH ) 2 葡萄糖酸 + Cu 2O↓(砖红色)+ H 2O ,即Cu ( OH ) 2被还原成Cu 2O ,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
2.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
淀粉遇碘变蓝色。
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 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 2+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 三.实验材料1.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
(因为组织的颜色较浅,易于观察。
)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
应选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一般要浸泡3~4小时(也可用蓖麻种子)。
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富含蛋白质的黄豆或鸡蛋清。
四、实验试剂 斐林试剂(包括甲液:质量浓度为0.1g/ mL NaOH 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 mL CuSO 4溶液)、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双缩脲试剂(包括A 液:质量浓度为0.1g/ mL NaOH 溶液和B 液:质量浓度为0.01g/ mL CuSO 4溶液)、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碘液、蒸馏水。
五、方法步骤:(一)可溶性糖的鉴定(二)脂肪的鉴定1、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比较相同点:①都由___________溶液和___________溶液构成;②斐林试剂甲液和双缩脲试剂A都为_______________溶液。
不同点:①CuSO4溶液浓度不一样:斐林试剂乙液为__________CuSO4溶液,双缩脲试剂B为______________CuSO4溶液。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实验报告单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报告单班级:姓名:组员:一、实验原理1.可溶性还原糖+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新制的Cu(OH)2溶液与—CHO(还原糖的醛基)反应)2.脂肪+苏丹III染液→橘黄色或脂肪+苏丹IV染液→红色3.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碱性条件下Cu2+ 与肽键反应)二、材料用具实验材料:苹果匀浆、黄豆匀浆、花生油、花生种子用具:双面刀片,试管,试管架,试管夹,大小烧杯,小量筒,滴管,恒温水浴锅,载玻片,盖玻片,毛笔,吸水纸,显微镜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苏丹III染液或苏丹IV染液,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碘液,蒸馏水三、实验步骤实验1(糖类)(1)向试管内注入2ML待测组织样液。
(2)向试管内注入1ML斐林试剂(甲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注入)。
(3)将试管放在盛有50-65度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MIN,待一段时间后观察其现象。
实验2(蛋白质)(1)向试管内注入2ML待测组织样液。
(2)向试管内注入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
(3)向试管内注入双缩脲试剂B液4滴.摇匀。
(4)待一段时间后观察其现象。
.实验3(脂肪)①(1)向试管内注入2ML待测组织样液。
(2)向试管内滴加3滴苏丹Ⅳ溶液。
(3)待一段时间后观察其现象。
②(1)花生子叶切片。
(2)取薄片放置在载玻片上,滴2~3滴苏丹III染液,染色三分钟,用吸水纸吸去染液,再滴加1~2滴50%酒精洗去浮色,盖上盖玻片。
(3)在低倍显微镜下找到花生子叶的最薄处,移到视野中央,换用高倍镜观察。
.四、实验结果实验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现象分析实验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生物必修1 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比较
斐 林 试 剂 双 缩 脲 试 剂
鉴定物质 成 分
可溶性还原性糖 甲液
0.1g/ml NaOH溶液
蛋白质或多肽 A液
0.1g/ml NaOH溶液
乙液
0.05g/ml CuSO4溶液
B液
0.01g/ml CuSO4溶液
添加顺序
甲、乙两液等量混合均 匀后再注入 (即现配现用) 水浴加热
实验原理
显色反应
有机物 糖类 淀粉
染色剂 颜色反应 碘液 蓝色
还原糖 斐林试剂 苏丹Ⅲ/Ⅳ 脂肪 双缩脲试剂 蛋白质
砖红色
橘黄的检测
(1)取一支试管1,注入2mL梨匀浆; (2)另取一支试管2,注入1mL斐林试剂甲液和1mL斐林试剂乙液,振荡, 混合均匀,制成斐林试剂; (3)将试管2中刚配制好的斐林试剂注入试管1中,振荡混匀; (4)将试管放入烧杯中水浴加热,观察颜色变化。
2、脂肪的检测
(1)取材:取一片花生切片,选择最薄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 (2)染色:滴加2-3滴苏丹Ⅲ染液染色3分钟,用吸水纸吸去染液; (3)去浮色:再滴加1-2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 (4)制片与观察:吸去酒精,滴加一滴清水,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在显微镜下找到子叶最薄处,寻找橘黄色脂肪颗粒
蛋白质鉴定原理
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 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试剂。 在碱性溶液中,双缩脲能与Cu2+作用, 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这个反应叫双 缩脲反应。 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 构相似的肽键,因此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 发生颜色反应。
紫色
注意 双缩脲试剂A: 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 双缩脲试剂B: 质量浓度为0.01g/mL的CuSO4溶液 使用时,先加入2ml双缩脲试剂A,振 荡摇匀;再加入3—4滴双缩脲试剂B。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报告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生化实验的方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以了解这些物质在生物组织中的分布和含量,为生物组织代谢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二、实验原理1.糖类检测:糖类物质在生物组织中广泛存在,包括单糖、低聚糖和多糖。
其中,还原性糖如葡萄糖、果糖等可与斐林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非还原性糖如淀粉、纤维素等则不能与斐林试剂反应。
2.脂肪检测:脂肪是生物组织中重要的储能物质。
在酸性条件下,脂肪可被脂酶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脂肪酸可与热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酯,产生绿色荧光。
3.蛋白质检测:蛋白质是生物组织中功能多样性的基础。
在碱性条件下,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三、实验步骤1.准备试剂和样品:分别准备斐林试剂、脂酶、硫酸、双缩脲试剂;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生物组织样品,如动物肝脏、植物叶片等。
2.制备样品溶液:将生物组织样品研碎,加入适量溶剂制成样品溶液。
3.检测糖类:取样品溶液适量,加入斐林试剂,加热至沸腾,观察颜色变化。
4.检测脂肪:取样品溶液适量,加入脂酶,在酸性条件下加热一定时间,加入热硫酸,观察颜色变化。
5.检测蛋白质:取样品溶液适量,加入双缩脲试剂,搅拌均匀,观察颜色变化。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实验结果:通过上述实验步骤,我们得到了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检测结果。
具体数据如下:2.结果分析: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该生物组织中糖类含量较高,这可能与该生物组织的能量需求有关;脂肪含量相对较低,这可能与该组织的生理功能有关;蛋白质含量适中,表明该组织具备一定程度的生物活性。
此外,通过对不同物质含量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初步推断该生物组织的代谢类型和生理功能。
五、结论本实验通过生化实验方法成功地检测了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得到了较为可靠的实验数据。
这些数据为进一步研究生物组织的代谢过程提供了基础资料。
鉴定生物组织中的糖类
试剂 斐林试剂由0.1g/mL的NaOH溶液和 0.05g/mL的CuSO4溶液混合配制而成
鉴定淀粉
方法步骤 1.取2支洁净的试管,用标记笔在试管上部编
号(A和B)备用。 2.用天平称取蔗糖和淀粉各2g,分别放入
100mL的清水中,溶解后备用。 3.用量筒量取蔗糖溶液和淀粉溶液各3mL,分
鉴定原理
淀粉遇碘变蓝色。 可溶性还原糖与斐林试剂(质量浓度为 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 0.05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混合后, 可以生成砖红色沉淀。 本实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 织中可溶性的还原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 定可溶性的非还原性糖。
器材和材料
推荐器材 试管,天平,玻璃棒,滴管,刀片,试管, 试管架,大小烧杯,量筒,等。
别注入2支试管中。 4.向2支试管中分别滴入等量的稀碘液,观察
并记录溶液的颜色变化情况。
实验记录
鉴定麦芽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另取3支洁净的试管编号(C、D和E)备用。 2.用量筒量取蔗糖溶液和淀粉溶液各3mL,
分别注入2支试管中,再滴加1mL清水。 3.向第3支试管中加入淀粉溶液3mL后,滴
入1mL稀释的唾液。 4.向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斐林试剂,隔
水加热2min,观察并记录溶液颜色的变化 情况。
实验记录
1.在蔗糖和淀粉溶液中分别滴加碘液后, 出现什么情况,又说明什么?
2.利用斐林试剂鉴定麦芽糖等还原性糖 时,会产生砖红色的沉淀。利用这一 原理,如何鉴别果实中是否含有还原 性糖?
实验1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
显色反应
实验现象:
实验结果:
浅蓝色
棕色
砖红色
脂肪的鉴定
实验原理:
脂肪 + 苏丹Ⅲ 染液 脂肪 + 苏丹Ⅳ 染液 橘黄色 红色
实验步骤:
方法2: 取材: 花生种子(浸泡过)子叶削成薄片
取最理想的薄片
制片: 染色:2~3滴苏丹Ⅲ染3min,或2~3滴苏丹Ⅳ染1min 方法1: 去浮色:体积分数为 50% 的酒精溶液橘黄色 花生种子匀浆 + 3滴苏丹 Ⅲ 染液 制成临时装片 (无须用显微镜观察)
反应条件 50~65.C,水浴加热2min 反应现象 样液产生砖红色沉淀
Thank You!
显色反应
摇匀
双缩脲试剂 B液 4滴
摇匀
实验现象:
实验结果:
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区别
斐林试剂 甲液 乙液 双缩脲试剂 A液 B液
成分及其 质量浓度为 质量浓度为 质量浓度为 质量浓度为 浓度 0.1g/mL的 0.05g/mL的 0.1g/mL的 0.01g/mL的 NaOH溶液 CuSO4溶液 NaOH溶液 CuSO4溶液 鉴定物质 添加顺序 还原糖 甲乙两液等量混合后 立即使用 蛋白质 先加A液1mL,摇匀, 再加B液4滴,摇匀 无需加热 样液呈紫色
观察: 先低倍镜,再高倍镜
实验现象:
实验结果:
脂肪微粒Βιβλιοθήκη 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原理:
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
紫色
双缩脲 试剂 成分及 浓度 使用方法
A液
B液
质量浓度为0.1g/mL 质量浓度为0.01g/mL 的NaOH溶液 的CuSO4溶液 先加A液,再加B液
实验步骤:
黄豆组织样液 或 鸡蛋蛋清稀释液(另取2mL作对照) 选材制备:
高中生物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实验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活动目标1.举例说出一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2.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几种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存在。
背景资料1.相关知识细胞中的糖类有单糖、二糖和多糖。
细胞中的单糖既作为能源又是合成与糖类有关的化合物的原料。
重要的单糖有五碳糖(戊糖)和六碳糖(己糖),其中最主要的五碳糖为核糖,最重要的六碳糖为葡萄糖。
葡萄糖不仅是能量代谢中的重要单糖,而且是构成多糖的主要单体。
多糖在细胞结构成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细胞中的多糖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营养储备多糖;另一类是结构多糖。
作为营养储备的多糖主要有两种,在植物细胞中为淀粉,在动物细胞中为糖原。
在真核细胞中结构多糖主要有纤维素和几丁质。
动植物脂肪的化学本质是酰基甘油,其中主要是三酰甘油,常温下呈液态的酰基甘油称油(oil),呈固态的称脂(fat)。
植物性酰基甘油多为油(可可脂例外),动物性酰基甘油多为脂(鱼油例外)。
纯的三酰甘油是无色、无臭、无味的稠性液体或蜡状固体。
天然油脂的颜色来自溶于其中的色素物质(如类胡萝卜素);气味一般是由非油脂成分引起的。
三酰甘油的密度均小于1 g/cm3。
三酰甘油不溶于水,略溶于低级醇,易溶于乙醚、氯仿、苯和石油醚等非极性有机溶剂。
在生命活动中,蛋白质是一类极为重要的大分子,各种生命活动都与蛋白质有关。
蛋白质不仅是细胞的主要结构成分,而且承担着重要的生理功能。
生物催化剂──酶主要是蛋白质,因此,细胞的代谢活动离不开蛋白质。
在不同种类生物的组织或同种生物不同器官的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会有所不同。
2.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糖类中的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以生成砖红色沉淀。
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
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可以产生紫色反应。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蛋白质
再向试管中加入1至2 滴双缩脲试剂B液 (0.01% CuSO4)。
实验三:蛋白质的鉴定
震荡均匀,此时可见试管内溶液呈 紫色,表明豆浆中含有蛋白质。
4、实验现象
豆浆呈紫色。
5、结论
豆浆中含有蛋白质。
2023/7/24
慢慢变成砖红色5 。
这个实验就证明了,梨中含 有还原性糖的存在。
5、实验现象
溶液的颜色从浅蓝色 棕色 砖红色。
6、结论
梨中含有还原性的糖。
2023/7/24
6
实验二:还原性糖的鉴定补充
1、实验原理
还原性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还原性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 非还原性糖:蔗糖、淀粉等
2、配制斐林试剂
必修一 实验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 蛋白质
2023/7/24
实验二:还原性糖的鉴定
1、实验原理
还原性糖+本尼迪特试剂→砖红色沉淀
(班氏试剂)
还原性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 非还原性糖:蔗糖、淀粉等
2、配制本尼迪特试剂
硫酸铜,柠檬酸钠和碳酸钠配制而成。 (教材p14)
2023/7/24
实验二:还原性糖的鉴定
将组织研磨液进行过滤, 得2到023/7梨/24 的组织样液。
量筒取两毫升组织样液, 再用量筒取两毫升配制好 的本尼迪特试4剂。
苹果组织样液+本尼迪特 试剂,震荡试管,使溶液混 合均匀,此时溶液呈蓝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将这只试管→盛有开水的大烧 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煮沸。
2023/7/24
溶液的颜色开始是蓝色,然后
2023/7/24
实验三:蛋白质的鉴定
1、实验原理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络合物 2、材料用具
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思考:
1.为什么加入斐林试剂甲液和斐林试剂乙液 时必须混合后再加入? 因为若先加入NaOH溶液,还原性糖中的还 原性半缩醛羟基易被氧化而失去还原性, 再加入CuSO4溶液后不能产生Cu2O砖红色 沉淀,只有将其先配成Cu(OH)2悬浊液, 才可产生砖红色沉淀。
6
2.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既然混合后使 用,为什么不能在实验前配制好,一 定要使用时临时配制?
2
二.目的要求:
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 脂肪和蛋白质
三.实验过程:
1、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选材 应该选择含 糖 量高.颜色为 白色或近于白色 的植物组织, 以苹果.梨为最好。
制备组织样液:制浆 过滤
用一层纱布
取液
3
注入2mL 苹果组 呈色反应 织样液
振荡、混 合摇匀呈 现蓝色
注入1mL刚配制好的 斐林试剂 甲乙液等量混匀现配现用
B液要求量适中,否则多余的B液将会与A液发生反应生成大 量蓝色Cu(OH)2沉淀而遮盖试验中所产生的紫色。同样为了防 止生成较Cu(OH)2沉淀遮蔽实验结果,在配制溶液时,双缩脲试剂B比
斐林试剂乙液浓度小得多,这也是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不能互换使用的道 理。 ② 鉴定前,留出一部分组织样液,以便对比。 13 ③用于蛋白质鉴定的蛋清必须稀释,以免实验后粘住试管壁,不易洗刷
水浴加热约2min 变成砖红色 50----650C的温水
结论:可溶性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加热的过
程中生成砖红色沉淀,说明植物组织 样液中含有还原糖。
4
注意事项: ①还原糖有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 ②试剂: 斐林试剂 . (甲液:0.1g/ml 的 NaOH , 乙液:0.05g/ml的 CuSO4 .) 甲乙液必须 等量混合均匀 后再加入样 液中, 现配现用 。 ③必须 用水浴加热 。 ④颜色变化: 浅蓝色 棕色 砖红色
知识点-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_2
变成砖红色
50----650C的温水
结论:可溶性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加热的过
程中生成砖红色沉淀,说明植物组织 样液中含有还原糖。
注意事项:
①还原糖有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 ②试剂: 斐林试剂 . (甲液:0.1g/ml 的 NaOH , 乙液:0.05g/ml的 CuSO4 .) 甲乙液必须 等量混合均匀 后再加入样 液中, 现配现用 。 ③必须 用水浴加热 。
细胞和蒸馏水.上述四支试管中加入双
缩脲试剂振荡后,有紫色反应的是
( D)
A.甲、丁
B.甲、乙、丁
C.甲、乙、丙 D.甲、丙
B 2.下列关于实验操作步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用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 液,可直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 B.脂肪的鉴定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成橘黄 色的脂肪滴 C.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要加入斐林试剂甲液摇 匀后,再加入乙液 D.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A液与B液要混 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必须现配 现用
④颜色变化:
浅蓝色 棕色
砖红色
2、脂肪的检测和观察:
方法一:待测组织样液+苏丹Ⅲ染液→橘黄色
方法二:制作子叶临时切片,用显微镜观察 子叶细胞的着色情况。
取材:花生种子(浸泡3~4h),将子叶削成薄片
制片
①取最理想的薄片
②在薄片上滴苏丹Ⅲ染液(2~3min) ③去浮色(用50﹪酒精) ④ 制成临时装片
知识点——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 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一.实验原理:
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
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如:
①.还原性糖的鉴定: ▲
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定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质和蛋白质1.用下列实验材料做特定实验,那些是可以成功的()①用韭菜叶片做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实验②用蓖麻种子做脂肪鉴定实验③用卵白做蛋白质鉴定实验。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答案】B 【解析】此题是要求根据课本实验原理进行拓展和应用,这也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趋势。
韭菜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并不能将光合作用的产物葡萄糖转变成淀粉,因此叶内含有大量的可溶性还原糖,但是,由于叶片中叶绿素含量较多,绿色较深,对于鉴定时的颜色反应起着掩盖作用,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因此不宜用这些单子叶植物作此实验材料;后两个实验材料从理论上说是可行的。
2.将面团包在纱布中在清水中搓洗,鉴定黏留在纱布上的黏稠物质和洗出的白浆用的试剂分别是( )A. 碘液、苏丹Ⅲ溶液B.双缩脲试剂、碘液C. 亚甲基蓝溶液、苏丹ⅢD.碘液、斐林试剂【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面粉的成分及性质,面粉的成分为淀粉和蛋白质,淀粉没有水解所以没有还原糖。
3.蛋白质的鉴定时,事先留出一些黄豆组织样液的目的是( )A. 与反应后混合液的颜色做对比B.失败后重做一遍C. 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用D. 留下次实验用【答案】A【解析】蛋白质的鉴定时,事先留出一些黄豆组织样液的目的是与反应后混合液的颜色对比,起到对照试验的作用。
4.用斐林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 )A. 浅蓝色→棕色→砖红色B.无色→浅蓝色→棕色C. 砖红色→浅蓝色→棕色D. 棕色→绿色→无色【答案】A【解析】这个过程中将斐林试剂加入还原糖溶液中显浅蓝色,反应开始时生成的砖红色Cu2O 与藍色Cu(OH)2混合出现棕色,随着反应的进行Cu(OH)2全部被还原砖红色Cu2O 沉淀,故颜色变化为藍色—棕色—砖红色。
5.在鉴定可溶性糖的实验中在鉴定可溶性糖的实验中,操作不正确的是( )A. 将这支试管放进盛开水的大烧杯中B.试管底部不要触及烧杯底部C. 试管口不要朝向实验者D. 试管底部紧贴烧杯底部【答案】D【解析】试管底部紧贴烧杯底部,相当于对试管直接加热,直接加热不容易掌握加热程度时间稍长就会使砖红色的Cu2O转化黑色的CuO,就不能再鉴定可溶性还原糖了。
通过水浴加热可以保持反应的适宜温度,较长时间观察所需的反应颜色变化。
6.现有如下实验材料:①梨②菜籽③豆浆④苹果汁⑤花生仁⑥鸡蛋清,它们与斐林试剂作用呈砖红色、与苏丹Ⅲ试剂作用呈橘黄色、与双缩脲试剂作用呈紫色的实验材料分别为( )A. ①④、②⑤、③⑥B.①④、②⑤、③⑥C. ①④、②③、⑤⑥D.②④、③⑤、①⑥【答案】B【解析】梨、苹果汁中含有大量的还原糖,可以与斐林试剂在水浴条件下,形成转红色沉淀,菜籽、花生仁含有大量的脂肪,可以与苏丹Ⅲ试剂作用呈橘黄色,豆浆、鸡蛋清等含有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
7.青苹果汁遇碘液显蓝色,熟苹果汁能与斐林试剂作用产生砖红色沉淀,这说明( )A. 青苹果汁含有淀粉,不含有糖类B.熟苹果汁含有糖类,不含有淀粉C.苹果成熟时,淀粉水解成单糖D. 苹果成熟时,单糖合成淀粉【答案】C【解析】青苹果汁遇碘液显蓝色,说明青苹果中含有淀粉,而成熟汁能与斐林试剂作用产生转红色沉淀,说明成熟苹果中含有还原性的糖类,所以可以推测苹果成熟时,淀粉水解成单糖。
8.下列关于生物组织中三大有机物的鉴定操作步骤,正确的是( )A. 用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斐林试剂,可直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B. 脂肪的鉴定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成橘黄色脂肪滴C. 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要加入斐林试剂甲液摇均后再加入乙液D. 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A液与B液要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必须现配现用10.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被苏丹Ⅲ染液染色后的花生种子子叶切片,当转动细准焦螺旋调焦距时,有一部分细胞看得很清楚,另一部分细胞较模糊,这是由于()A. 反光镜没调好B.标本切得厚薄不均匀C. 显微镜物镜损坏D.细准焦螺旋未调好【答案】B【解析】B是正确的,因为切得太厚会阻挡光线,所以标本一般都是很薄的一层以便观察。
如果切片有薄有厚就会出现有亮有暗的情况了。
10.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被苏丹Ⅲ染液染色后的花生种子子叶切片,当转动细准焦螺旋调焦距时,有一部分细胞看得很清楚,另一部分细胞较模糊,这是由于()A. 反光镜没调好B.标本切得厚薄不均匀C. 显微镜物镜损坏D.细准焦螺旋未调好【答案】B 【解析】B是正确的,因为切得太厚会阻挡光线,所以标本一般都是很薄的一层以便观察。
如果切片有薄有厚就会出现有亮有暗的情况了。
11.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中,制备生物组织样液时加入少许石英砂,其目的是( )A.研磨充分B. 防止糖被破坏C.防止反应D.无作用12.在过氧化氢酶溶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其结果应是()A.产生气泡B.溶液呈紫色C. 溶液呈蓝色D. 产生砖红色沉淀14.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可以和特定的试剂发生特定颜色反应,从而可以对相应化合物进行鉴定。
下列哪组试剂不能用于组成细胞的有机化合物的鉴定( )AA.健那绿染液B.苏丹Ⅲ染液C.甲基绿一吡罗红染液D.双缩脲试剂15.在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最佳的一组实验材料是( )D①甘蔗的茎②油菜籽③花生种子④梨⑤甜菜的块根⑥豆浆⑦鸡蛋清A.④②⑥B.⑤③⑦c.①②⑥D.④③⑥16.医院确认糖尿病的常用方法及结果是( ) AA. 加入新制的Cu(OH)2,出现红色B.加入碘—碘化钾溶液,出现蓝色C. 加入苏丹Ⅲ溶液,出现橘黄色D.加入碘—碘化钾溶液,出现淡黄色17.用苏丹Ⅲ染液检验脂肪,脂肪颗粒被染成红色,但要立即观察,否则脂肪颗粒将溶解.能溶解脂肪颗粒的是( ) BA. 染液中的苏丹ⅢB. 染液中的酒精C. 染液中的水分D. 染色反应中的热量18.与硫酸铜溶液在碱性环境中反应能显出紫色的物质是( ) CA. 淀粉B. 脂肪C. 蛋白质D.核酸19.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BA.双缩脲试剂A是为反应提供碱性环境B.在花生子叶薄片上滴加50%酒精是为了溶解组织中的油脂C.所有的蛋白质均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D.苏丹Ⅳ可用来鉴定生物组织中的脂肪20.脂肪鉴定实验中,切片做好后应进行的操作步骤依此是( ) BA.制片—染色—洗浮色—镜检B.染色—洗浮色—制片—镜检C.制片—镜检—染色—洗浮色D.染色—制片—洗浮色—镜检21.用斐林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溶液颜色变化过程为( ) DA.无色→砖红色(沉淀)B.浅蓝色→砖红色(沉淀)C.浅蓝色→蓝色→砖红色(沉淀)D.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22. 对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配方,叙述不正确的是( )CA.都含有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B.斐林试剂的配制是将4~5滴的0.05 g/mL的硫酸铜溶液滴入2 mL 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即成C.双缩脲试剂是将3~4滴的0.01 g/mL的硫酸铜溶液滴入2 mL 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混合而成的D.双缩脲试剂含有两种试剂: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0.01 g/mL的硫酸铜溶液23.在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对实验材料的选择叙述错误的是( ) AA.马铃薯块茎中含有较多的糖且近于白色,可用于进行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B.花生种子富含脂肪且子叶肥厚,是用于脂肪鉴定的好材料C.大豆种子蛋白质含量高,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理想植物组织材料D.鸡蛋清含蛋白质多,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动物材料24.(多选)下列物质用斐林试剂检测时可能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 )A.葡萄糖B.果糖C.麦芽糖D.淀粉25.(多选)下列各组中前项为所鉴定的物质,中项为所使用试剂,后项为所产生的颜色。
正确的是( )A.葡萄糖、斐林试剂、橘黄色B.脂肪、苏丹Ⅲ染液、砖红色C.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D.淀粉、碘液、蓝色二、非选择题26、(2008重庆理综,21分)为了研究在大豆种子萌发和生长过程中糖类和蛋白质的相互关系,某研究小组在25℃、黑暗、无菌、湿润的条件下萌发种子,然后测定在不同时间种子和幼苗中相关物质的含量,结果如图所示:(1)在观察时间内,图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是 _____________。
萌发前营养物质主要储存在大豆种子的____________ ,此结构最初____________ 发育而来。
(2)图示表明:糖类和蛋白质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
糖类在 _______________过程中产生一些中间产物,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 作用生成相对应的。
(3)如果在同样条件下继续培养,预测上图曲线的最终变化趋势是 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
Ⅱ.在上述定量测定之前,进行了蛋白质含量变化的预测实验,请填充实验原理;判断实验步骤中划线部分是否正确,并更正错误之处;写出实验结果。
(1)实验原理:蛋白质____________ ,其颜色深浅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
(2)实验步骤:①将三份等量大豆种子分别萌发1、5、9天后取出,各加入适量蒸馏水,研碎、提取、定容后离心得到蛋白质制备液;②取3支试管,编号1、2、3,分别加入等量的萌发1、5、9天的蛋白质制备液;③在上述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的双缩脲试剂A和B(按比例配制)的混合液,振荡均匀后,在沸水浴中加热观察颜色变化。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结果:答案】I.⑴先增加,然后保持相对稳定;子叶;受精卵⑵糖类可转换成蛋白质;氧化分解;转氨基;氨基酸⑶下降,黑暗条件下无光合作用并且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II.⑴与双缩脲试剂作用产生紫色反应⑵判断正误a:×,更正:双缩脲试剂A混合均匀后,再加入试剂B b:×,更正:不加热或直接观察⑶实验结果:1、2、3号试管中颜色依次加深27. 现有无标签的稀蛋清、葡萄糖、淀粉和淀粉酶溶液各一瓶,可用双缩脲试剂、斐林试剂和淀粉溶液将它们鉴定出来。
请回答:(1)用一种试剂将上述4种溶液区分为两组,这种试剂是_________,其中发生显色反应的一组是_____和_____溶液,不发生显色反应的一组是________和________溶液。
(2)用________试剂区分不发生显色反应的一组溶液。
(3)区分发生显色反应一组溶液的方法及鉴定结果是________【答案】(1)双缩脲试剂稀蛋清淀粉酶葡萄糖淀粉(2)斐林(3)将淀粉溶液分别与发生显色反应的两种溶液混合,一段时间后,用斐林试剂分别处理上述两种混合液,观察到无颜色变化的溶液是稀蛋清溶液,出现砖红色的溶液是淀粉溶液28.甘薯和马铃薯都富含淀粉,但甘薯吃起来比马铃薯甜,为探究其原因,某兴趣小组以甘薯块茎为材料,在不同温度、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处理30 min后,测定还原糖含量,结果表明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甘薯的还原糖含量见下表:由表可见,温度为70 ℃时甘薯还原糖含量最高,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