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复习读懂一首诗歌(从题材上看)综述
高考诗歌鉴赏考点解读与解题技巧例析:赏析诗歌中的思想感情(附练习与答案解析)

高考诗歌鉴赏考点解读与解题技巧例析赏析诗歌中的思想感情(附练习与答案解析)【考点解读】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分析诗歌的意境等。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主要包括:1.理解诗歌语句的意思,根据诗歌的主要内容,分析其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总结诗歌的主旨;2.分析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3.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或局限性。
【技巧点拨】答题思路一、抓住情感语言,掌握情感基调1.抓住两种“情语”:(1)直接找出显性“情语”;(2)细心寻找隐性“情语”2.知道“情语”出现的位置:像直接“情语”,多出现在标题、开头、结尾处,在特殊情况下中间及小序中也会出现。
像隐性“情语”一般藏在写景叙事绘人的文字中和诗的中间位置,有时也会出现在注释中。
必须盯紧这些关键“部位”。
3.关注“情语”表达的特殊性:正常情况下,诗人用什么情语,就表达出什么情感,但有时会用隐晦、曲折、反语的方式表达,如用了“喜”字,就不一定真的表达“喜悦”之情,可能是反语。
因此,不必将“情语”直接拿来就用,还要结合原文语境作准确的理解。
当然,这种“口是心非”的表达方式较为少见。
二、抓住具体抒情方式,领悟含蓄、隐晦的情感古诗抒情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对于考试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间接抒情,因为它表达的情感含蓄、隐晦,给情感的把握带来不小的难度。
在解题过程中须区分具体的间接方式,对症下药。
1.借景抒情:抓景语悟情语借景抒情是古诗最常用的抒情方式,从景物描写中挖掘出思想情感是每一个考生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主要途径是通过细读,看看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特征是什么,色调是什么(指冷色调与暖色调),它们又与情感有着怎样的正关联或负关联。
2.托物言志:抓物语悟情志借物抒情也是古诗常见的抒情方式。
应抓住描写物象的语言,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彩、味道)和内在品性以及环境特点,并能深入其里,联系诗人自身的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找准物与志的契合点。
新部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解析(1)

新部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汲江煎茶苏轼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第一句说,煮茶最好用流动的江水(活水),并用猛火(活火)来煎,所以只好到江边去汲取。
B.领联写月夜汲水的情景,说用大瓢舀水,好像把水中的明月也贮藏到瓢里了,一起提着回来倒在水缸里,再用小水杓将江水舀人煎茶的陶瓶里。
C.第五句写煎茶这里翻“雪乳”,说明他沏的是好茶;第六句说斟茶,用“松风”来形容茶声。
诗人熟练地运用了象征、比拟的手法,显得十分形象、逼真。
D.这是一首关于茶道的七律,诗中描写了从取水、煎茶到饮茶的全过程,表现了诗人通达从容的人生态度,构思奇特,描写精美细致,笔风清新简淡。
(2)“自临钓石取深清”句,看似只是平淡的叙事,实则用意颇工,内涵丰富,请分析该句内涵。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阁夜①杜甫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
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
击柝②可怜子,无衣③何处村。
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
【注】①766年,诗人移居夔州,初寓山中客堂,秋后,离西阁。
该诗写于移居西阁时。
②击柝,敲梆子巡夜。
《易》:“重门击柝,以待暴客。
”是说设置多道屋门,击柝巡夜,以防强盗。
③《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描绘日暮景色,山雾缭绕;颔联描绘山上夜中见闻,动静结合,景色相映成趣。
B.前两联,“暮”“昏”着眼时间,“雾”“风”“月”着眼景物,内容富有层次感。
C.诗歌善用修辞,比如“白雾昏”“月侵门”采用了比拟手法,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
D.诗歌尾联直抒胸臆,安史之乱虽已结束,诗人却依然关注纷乱时局,担心百姓疾苦。
(2)颔联和颈联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析。
诗歌鉴赏第一节?如何读懂一首诗歌

诗歌鉴赏第一节如何读懂一首诗歌一、知人论世1、了解与掌握诗歌创作背景鉴赏古典诗歌,一般要联系其写作背景,才能从深层次准确的而不是牵强地把握主题。
古诗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大致分为社会政治和作家个人境遇两个方面。
(1)社会背景知识概览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其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
现举几例加以说明:A、北朝诗歌多写征战尚武北朝战乱频繁,加之北方少数民族性格粗犷彪悍,在诗歌中往往表现出尚武精神。
《木兰诗》就是典型的女子“不爱红装爱武装”的例子。
又如北朝乐府《琅琊王歌辞(其一)》说新买了一把战刀,每天要多次抚摸,爱这把战刀胜过爱妙龄的女子:新买五尺刀,悬着中梁柱。
一日三摩挲,剧于十五女。
当年,连年征战也给老百姓带来无穷的灾难,《企喻歌辞(其四)》就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的主题: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
尸丧峡谷中,白骨无人收。
B、南朝诗歌多写男女相思南朝尽管政权频繁更替,但与动乱的北方相比,社会是比较安定的。
士大夫享乐之风延及民间,因此男女艳情几乎成了这一时期的乐府诗歌的唯一主题。
这类诗歌往往通过双关等艺术手法含蓄的抒发男女爱慕情怀。
《西洲曲》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作。
这首诗歌通过写一个女子盼望所爱的男子,从春天到夏天,从夏天再到秋天,表达了这个女子对心上人的长相思: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浆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C、唐诗题材丰富多彩有的文人从军,自然要用诗歌反映建立军功的愿望,叙写边塞的生活,表达思乡的情怀;有的文人隐居山林四野,自然以诗歌寄情山水,歌咏田园;有的文人献诗于权贵,希望得到引荐,干谒诗则应运而生。
希望建立军功,如杨炯的《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意不平。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课件:热门题型——离别诗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课件:热门题型——离别诗第一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课件:热门题型——离别诗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离别诗送别作词:李叔同(弘一大师)古代饯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离别诗。
唐代较突出的2000 多位诗人中,几乎人人都写过送别诗。
李白提到姓名的赠别诗就有400 多首。
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鉴赏离别诗的方法1、积累离别诗常用意象。
2、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
3、离别诗常用的表达技巧:借景抒情、衬托诗人送别的习俗1、折柳送别2、饮酒饯别3、唱歌送别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1、千丝万缕的柳条、纷纷扬扬的柳絮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送别》王之涣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问题:1、第一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答案:1、首句选取的景物是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声凄婉哀愁的子规,暗含了因友人王昌龄左迁偏远之地的忧伤之情。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第二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离别诗学案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离别诗送别作词:李叔同(弘一大师)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古代饯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离别诗。
唐代较突出的2000多位诗人中,几乎人人都写过送别诗。
李白提到姓名的赠别诗就有400多首。
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诗人送别的习俗1、折柳送别2、饮酒饯别3、唱歌送别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1、千丝万缕的柳条、纷纷扬扬的柳絮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基础:体裁与题材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基础:体裁与题材一、识记诗歌体裁分类及特点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从体裁方面可分为以下几类:(一)诗:古体诗和近体诗1、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
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
如:《长恨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等。
古体诗特点:(1)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2)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3)篇幅长短不限。
2、近体诗:又称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
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
如杜甫《登高》,李商隐《锦瑟》,杜牧《泊秦淮》。
近体诗特点:(1)句子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2)平仄、押韵有严格限制(3)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二)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
词的特点:(1)词有词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如:念奴娇,蝶恋花、鹧鸪天等(2)根据词的字数,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58字以内)。
(3)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注意:词的标题和词牌是有着严格区别的。
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
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词必须有词牌,但不一定有标题。
(三)曲:又称为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散曲又分为小令(如《天净沙·秋思》)和套数(如《高祖还乡》)。
二、判断一首诗歌的体裁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宋代林和靖的这首“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古体诗。
2、白居易的《琵琶行》是古体诗。
3、李白的《蜀道难》属于古体诗。
4、《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是近体诗。
5、曹操的《观沧海》是近体诗。
三、识记诗歌题材类型及对应情感(★☆☆☆☆☆)(一)咏物言志诗: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情感,而是通过对独特事物的描绘或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
2017年全国高考各地诗歌鉴赏题解析(3)

2017年全国高考各地诗歌鉴赏题解析(3)XX年全国高考各地诗歌鉴赏题解析(3)天津卷13.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6分)严郑公宅同咏竹唐·杜甫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
箨(tuò),笋壳。
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解析】松竹梅,历来为人喜爱,称为“岁寒三友”。
竹的品性也为人称道。
历来咏竹之作,十分丰富。
杜甫的《严郑公宅同咏竹》,以“竹”为吟咏对象,托物言志,耐人寻味。
诗的开篇即写竹的新嫩和勃发的生机。
竹的一半还包着笋壳,枝梢才伸出墙头,寥寥几字,写出了“新竹”的特点。
接着在颔联突出竹的“色”和“阴”,转换了描写的角度。
窗外那翠绿的颜色似乎使室内的“书帙”都浸润其中,“侵”字把竹影的渐渐扩大之势写得鲜活可人,富有动感!而书酒相伴,本是惬意之事,再加上竹影移过,那桌上的酒樽也觉得清凉宜人!竹的可爱之态,跃然纸上!陆游写竹:“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新竹》)杜甫这两句,与陆游异曲同工。
如果说,前两联,从视觉的角度写竹,那么颈联诗人转而写竹的清香之气,又是从嗅觉的角度描摹了。
经雨洗濯的绿竹显得更加秀丽而洁净,微风过处,送来缕缕的竹的清香,沁人心脾,身居如此环境,真有欣然忘食、乐而忘忧之感了。
以上三联从不同的角度,突出了竹的品性,气完意足。
最后一联,作者顺势一点:“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人们只有真心爱竹、护竹,不去“剪伐”,摧残可爱的新竹,它一定会自然生长到拂云之高!竹品,即人格。
诗人反复状写竹的可爱,意在突出心中所达之意:尊重天性,顺应物性之自然;或者呼吁统治者要呵护人才,而不要随意摧残人才;或者以竹自况,期待朝廷能提携自己,使自己能“致君尧舜上”,能为治国平天下奉献绵薄之力……这首咏物之作,托物言志,十分妥贴,状物,形象生动;言志,委婉含蓄。
2017北京高考诗歌鉴赏

翻译: 在这个暮春的黎明我行经巴峡,心中却思念着遥远的京城。清 江边有浣衣的少女,朝阳里传来一片鸡鸣。人们习惯在舟中做 买卖,山间的木栈道就像架在树顶。登上高处看得见千泉万涓, 极目远眺看得清两条支流。人们说着异乡的方言,莺啼却还是 故乡的声音。幸得山水有许多的意趣,才能稍稍缓解我的离别 之情。 赏析: 本诗描写了巴峡周围的景色和风土人情,诗句清丽,景象雄伟。
参考答案
• 意象:本诗选取浣女、鸡鸣、舟市、山桥、万井、莺啼等 富有生活气息的意象,而另两首诗歌选取的猿鸣、枫树林 等意象多为自然景物。 • 抒情:本诗作者陶醉于山水之趣,宽解了诗人的离愁别绪 。另两首诗歌都有沉郁惆怅凄凉之感,离家远去思乡之意 。 • 答案
《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 朝日”“鸡鸣”“水国”等意象。显示了巴峡 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 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对比诗句:所用“猿鸣”“玉露”“枫树”等
抒情方法
• 16.“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 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 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 A.欲暮黄 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 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 》)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 仲良春晚即事》)
感情把握
17.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 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 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 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读诗
《晓行巴峡》描写了巴峡周围的景色和风土人情。“清江 ”“浣衣的少女” “鸡鸣”“江面上舟船”“江岸远山”“山桥”等,这些 美丽的景象。因为在异乡,难免有思乡之愁。尤其是听 到人们说着异乡方言,莺啼还是故乡声音的时候。幸得 山水有许多的意趣,才能稍稍缓解他的离别之情。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用“猿鸣”, 猿声凄异其哀转之声,正好与人临于险境时之不安心声 相撞击,产生惊惧之情,从而倍感凄楚,深味行路之难 。“泪沾裳”,从而产生“怀士”之心,后悔何为而远 离家乡,远离亲人,涉险至此。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选用“玉露”“ 枫树林”等景物,“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摇落, 一片萧条。“巫山巫峡”,诗人所在。用“凋伤”、“ 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
古代诗歌题材分类解读(高三总复习)

古代诗歌题材相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 为此,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一首诗, 知一类诗”的效果。 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山水田园诗、送别怀人诗、 羁旅思乡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爱情闺怨诗、边塞征战 诗等几种类型。阅读时,既要把握诗的大致题材,更要把工夫花 在对诗词内容的准确把握和理解上。
【常用技法】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2)对比手法。眼前衰败荒凉与过去繁华兴盛对比。 (3)运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4)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课内导引】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⑴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 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⑵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⑶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 路。可堪回首,佛狸祠⑷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⑸? 这首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注】⑴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建都京口,曾在赤壁打 败北方曹操。⑵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曾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 地。⑶元嘉: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被北魏 太武帝拓跋焘击败,趁机大举南侵。⑷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 公元450年,他曾反击刘宋,兵锋南下,五路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到长江北 岸。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⑸廉颇:赵国名将,免职 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使者回报:“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 顷之三遗矢(屎)矣。”赵王以为已老,遂不用。
【思想情感】①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 无定的孤苦。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③ 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 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常用技法】 (1)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 (3)侧面落笔。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 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 情。 (4)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专题16 读懂诗歌(二)从“四角度” 入手,读懂诗歌(解析版)

专题16 读懂诗歌(二)——从“四角度”入手,读懂诗歌一、真题速递(一)【2017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晓行巴峡王维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6.“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
(王昌龄《古意》)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晁补之《吴松道中》)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
(张耒《感春》)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
(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17.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杜甫《秋兴八首》)【答案】15.C16.B17.《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对比诗句: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
【解析】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C项,应该是“万家井邑出现”,不是“万亩良田,井然有序”。
结合地理位置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具体分析选项的时候要注意结合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整体指导:读懂诗歌诗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整体指导:读懂诗歌诗句语言“变形”是诗歌语言的独特现象。
律、绝、词、曲具有较为固定的格式,为了符合格律的要求,作者在创作诗歌时有时需要语言“变形”。
这种“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省略成分、语序倒装、词类活用、意象组合等;在修辞上表现为互文见义等。
这些“变形”的地方,往往是读懂诗歌的难点。
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借助精练的语言来表现,抓住这些关键字句,就能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古诗中的一两个字或诗眼句往往能揭示古诗的情感,这样的字句叫“情感语言”。
抓住了这些字句,就能又快又准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一)看“变”点1.省略成分古代诗歌句子成分的省略,一般情况下,不仅不会使人产生误解,反而会使人产生简洁明快之感。
有些诗句放到散文中可能被视为文理不通,但在诗歌中,不仅可以使读者心领神会,而且有时简直令人拍案叫绝,这就是古代诗歌省略成分技巧运用所带来的艺术效果。
古代诗歌句子中的主、谓、宾皆可省略。
【例3】找出下列诗句中的省略成分。
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李弥逊《春日即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题思路诗句①的上句很好理解,即雨丝如网一般想要把春留住;下句如果也这样理解,就显得不合逻辑。
所以我们在理解的时候应把诗的下句里省略掉的主语“天色”补进去,即落花一片狼藉,天色接近黄昏。
诗句②的上句中的“争”为状语,其后省略掉谓语“送”,如果将“争”误解为谓语“争夺”,势必贻笑大方。
参考答案:①省略主语。
下句应为“落花狼藉(天色)近黄昏”。
②省略谓语。
上句应为“五陵年少争(送)缠头”。
2.语序倒装古代诗歌中,诗人为了对偶、押韵、表情达意等需要,往往对正常语序进行调整。
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正常语序应为“千古江山,无处觅英雄孙仲谋”;“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正常语序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
高三: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复习解题指导-情感主旨类(教学实录)

高中语文标准教材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解题指导-情感主旨类(教学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解题指导-情感主旨类(教学实录)诗歌鉴赏复习解题指导-情感主旨类考查方向:1、对所抒感情的理解2、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3、对诗歌主旨的理解题目类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解题格式:1、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2、概括诗歌主旨: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答题要领: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
二是揭示主旨,揭示情感。
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例1、阅读欧阳修《采桑子》,分析这阙词的内容主旨。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解。
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
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解析指导】第一步认真阅读诗句,整体感知诗歌写的大致意思。
第二步明确诗中提到地点(西湖)、时间(月夜),人物(诗人)、事件(荡舟西湖)和主要景物(天容水色、鸥鹭闲眠、风清月白),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
第三步,根据“卒章显志”的特点揣摩诗人的思想主旨。
抓住重点词语或短语“谁羡”、“便是仙”进行读解,诗句结尾句不再描写,而发议论,这正是解读主旨的关键。
2017年高考真题诗歌鉴赏

• 14.(8分) • (1)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
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 (2)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 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 (3)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 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14.BE 15. 参考答案: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 辞手法,写出试题下发后,考生奋 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 春蚕在吃桑叶的应试场景,形象生 动的写出了士子们奋笔疾书的场景, 表达了作者的惜才爱才之情。
【新课标II】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 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 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完整版)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真题之诗歌鉴赏题所考查的情况分析

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真题之诗歌鉴赏题所考查的情况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答案解析】14.BE【试题分析:B项“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说法错误,此句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
E项“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是谦逊之辞。
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家选出真正的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注意易错点:意象错误+情感错误+手法错误。
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2分)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2分)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2分)【试题分析:“下笔春蚕食叶声”,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再表述其作用、效果: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也显示出来考生才华横溢,答题速度快。
借此强化作者的喜悦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答题重点:诗句翻译+情感主旨。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八大题材内容上课课件

注释: ①虞世南:原为隋朝旧臣,被唐太宗李世民留用后,由于才高学 广,为人正直,深得器重。 ②垂绥: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这首诗借咏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借咏蝉表达了诗人认为贤能高洁的人,并不需要 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扬的自得之情。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八大题材 内容上 课课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八大题材 内容上 课课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八大题材 内容上 课课件
练习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 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 (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特点: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 “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 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吴钩、乌衣巷、 淮水 、 后庭花、金陵、石头城、台城、六朝旧事、后唐遗事 、乌衣巷、朱雀桥、西塞山。
表现手法:用典、对比、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借古讽 今、吊古伤今。
风格:雄浑壮阔,含蓄沉郁。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注:石头城在南京的清凉山西麓,张勃《吴录》
载:诸葛亮谓:“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帝王之
宅也。”
这首诗的感情是怎样的?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诗人以不变写变,山、潮、水、月伴寂寞空城, 而六朝繁华已成旧时陈迹。借六朝的衰亡来抒发 物是人非和国运衰微的感慨,希望当时的统治者 引以为戒。
山水田园诗 赠酬送别诗 边塞征戍诗 谈禅说理诗
陆游《秋兴》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江苏卷高考题)

三、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
秋兴陆游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10.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6分)11.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5分)【答案】10.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11.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解析】10.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这是针对诗歌情感设题。
诗歌的情感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
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对于本题,考生必须先关注诗人陆游所处的朝代和他的遭遇以及一贯的思想情感,然后再分析颔联和颈联所写的内容,圈出导致“愁”的内容,可以是国家朝代的状况,可以是个人的遭遇,可以是所见之景,也可能是所思之事,从本题中来看,主要是南宋的国运衰微、战事连连,是个人的壮志未酬、身体多病。
1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这是针对诗歌的尾联和尾句设题,是江苏卷的常考题型。
首先分析“尾联”所使用的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效果。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尾联主要是写景,“明朝”说明这是想象之景,诗人想象自己明朝在烟雨之中于桐江岸边把小船系在“枫树”上去垂钓,画面很悠闲,反映了作者的愿望——隐逸,但结合颔联和颈联可以知道,这一愿望是建立在国土沦丧、战事连年、自己壮志未酬又中年多病的基础之上,故这一愿望中就饱含无奈和苦闷之情,诗人寓情于景,借景抒怀,把一个中年多病、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法施展的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语文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优秀学案(读懂诗歌)

读懂诗歌【读懂诗歌三步骤】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读懂正文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
平时可以尝试翻译全诗,同时要注意以下两个关键点:1.读懂“诗家语”。
“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做的变形处理。
(1)改变词性。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
如: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自己另举两例:(2)改变词序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自己另举两例:2.抓关键词句品情态。
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而其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
当然,最重要的是抓关键词句,迅速定位情感基调。
如:练习示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淇上别赵仙舟王维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1)题目提供的信息:方法举例结句和其他体现思想情感的字句,往往直接透露了诗的主旨。
李白《静夜思》最后一句“低头思故乡”是诗眼句,全诗要表达的对故乡的思念通过最后一句表现了出来。
诗词中的一两个字往往揭示了其情感,这样的字叫“情感语言”。
抓住了这些字,把握思想感情往往既快又准。
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的“独”字就是情感语言,它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感。
(2)诗歌翻译:(3)抓住关键词句:“笑”“泣”“伤离”“愁”。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4)请用几个短语概括这首诗中诗人所经历的情感阶段。
诗人在表达感情时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选择其中的一种,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答:第三步:抓暗示信息诗歌中除了标题的信息外,还有作者、注释和题干等提示性信息,这些信息也很重要,有的还可能是解题的关键。
1.作者信息(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遭遇、心境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之从题材看高考诗歌真题》课件

干谒言志诗———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题材内涵 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自荐信
(1)标题中往往含有“奉呈”“奉赠”“献”“投赠”“上”显贵的官名(姓)等字眼。 题材标志 (2)诗风不同,意象不定。朱庆馀的温婉含蓄,多生活类意象;孟浩然的恳切朴
素,多阔大意象……
题材内容
一些文人为求得进身机会(科举登第、入仕等),写一些诗文,含蓄向达官贵人 呈献,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
哪知那些隐藏在脱落的皮毛下的观点,并不会相互流传在人们的口耳之间。 禅理要自己亲身参悟和寻求印证才可,仙丹须亲自烧炼并且等待丹药的还转。 “在卖花人的担子上看桃花和李花”,这句话让现在的我回忆起先生鹤山。
这首诗整体上阐述了做学问的几个要诀:第一要有亲身体会,亲自体悟,而不是一味寻章摘句、 倚仗书本,或者盲从名家之言、众口相传之语;第二要看全局见全貌,不可横岭侧峰,盲人摸象; 第三要把书读活,不要把学问做死,要有蓬勃生机,而不是掉书袋读死书,人不能被旧书困住,而 应该读出“活精神”,做出“真学问”。
(1)表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2)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主要体现在 题材
宫怨诗中。(3)思妇空闺、思念亲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之情。(4)情 情感
梦难圆的遗憾与怅惘之情。(5)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
【常用技法】 (1)比兴(托物起兴)。先从自然之物写起,然后用比喻、象征等 手法引出所要表达的事情或情感,景物的描写起烘托感情、渲染 气氛的作用。 (2)衬托(正衬和反衬)。寒月孤灯、冷衾泪枕、月落星稀、凄 风苦雨、漏声雁影等凄凉之景往往衬托主人公的孤寂与幽怨,青 青杨柳、斜燕双飞、春风浩荡等充满活力生机之景更能反衬闺中 思妇的悲伤与幽怨。 (3)抑扬结合(先扬后抑和欲扬先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霖铃
作者:柳永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 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 天阔。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 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 人说。
高考古诗词鉴赏
——题材分类
考点精解
1.识记著名作家、作品及与之相关的文学和文化常识; 2. 理解诗词主要内容; 3.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 4.评价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就考点而言,实际上是 “写什么” (内容、艺术形象)
“怎么写” (表现手法、语言)
“为了什么” (思想、价值)
思想意义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古人
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抱负、愿
望、情怀等。
古诗词常见题材及其情感
一般来说,按诗歌内容可以把诗歌分为:
送别抒怀诗 羁旅思乡诗 思妇闺情诗 山水田园诗 怀古咏史诗
咏物言志诗
边塞征战诗
人生感慨诗
民生疾苦诗
哲 理 诗
在评价思想感情时要注意区别。
古诗词的情感
忧国忧民之感慨 国破家亡之痛楚 游子迁客之凄凉 征夫思妇之幽怨 怀才不遇之寂寞 报国无门之激愤 建功立业之豪迈 昔盛今衰之感伤 自由悠闲之恬淡 秀美山河之热爱 亲密友情之真挚 蔑视权贵之高洁 时光易逝之感慨 归耕隐居之乐 黑暗官场之苦 离别思念之情 贬官谪居之恨 愤世嫉俗之绪
• • • •
《芙蓉楼送辛渐》 作者:王昌龄【唐代】赏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渔家傲· 秋思》 • 作者:范仲淹【宋代】赏析 •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 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 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羁旅思乡 送别抒怀
边塞征战
山水田园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怀古咏史
人生感慨 思妇闺怨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医得眼前疮,挖却心头肉。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民生疾苦
哲理
• • • • • •
《过故人庄》 作者:孟浩然【唐代】赏析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 • • • •
《商山早行》 作者:温庭筠【唐代】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
8.(5分) 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 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 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 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 答出描写出于想象的,给3分;进行简 要分析的,给2分。 9.(6分) 第一问(3分):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 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第二问(3分):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 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 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 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 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 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惜别送别诗
一、直接写别情: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二、间接写别情
【赠 别】 唐-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通过写宴席上燃 烧的蜡烛与故乡 的江水,借物抒 情,表现自己留 恋惜别之情。
发临洮①将赴北庭留别(2015全国卷)
岑参
• • • •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 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 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 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 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咏田家
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 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 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 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 只照逃亡屋。
长相思
白居易 •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多情自古伤离别
送别抒怀诗
常见特征
季节 时间 地点 景物
路口、长亭 秋季 清晨 杨柳、 驿站、渡口 或春季 或傍晚 码头等 酒等
送别
古人送别的习俗 ①折柳送别 ②饮酒饯别 ③唱歌送别
•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 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 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 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 而有之。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 ;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 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情、景二端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事 物(人)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借柳条、藤蔓、黄莺等事物,巧 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 恋之情。
21
三、回忆相聚欢娱,遥想分别后的孤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