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精品教案 14金属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材简介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共包括8个单元,分别为:1.万物皆有声2.能量在转化3.天空的变化4.照亮你我5.身体的机器6.海洋探秘7.回归自然8.探索太空本教案将针对以上各个单元进行教学设计和安排。
教学目标1.掌握科学的创新思维,学会探究和实验2.培养创新意识,发展科学技能和科学素养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学内容和安排单元一:万物皆有声教学内容1.什么是声音2.听觉的机构3.语音可爱4.轻重的声音5.音乐的魔力教学安排1.了解声音是什么,如何产生2.实验观察吸管传声、探究声音的传播3.了解听音过程中涉及到的耳朵和听觉神经系统等4.通过语言的发音和听取进行训练和练习5.理解声音高低与音量大小的区别6.了解音乐的类型、特点,并发现音乐中包含的自然声音元素单元二:能量在转化教学内容1.什么是能量2.直线运动3.圆周运动4.风力转动器5.光能中的秘密教学安排1.介绍能量的定义和作用,并以化学能、机械能和光能等为例进行解释2.了解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对能量转化的影响3.通过风力转动器进行实际操作和观察实验,认识风能的转化过程4.了解光能的概念以及日光浴对身体健康的益处单元三:天空的变化教学内容1.观察天空的现象2.云彩的种类和形状3.雨的形成和周期4.彩虹的成因5.闪电和雷声教学安排1.经过观察、实验、动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天空的变化2.了解不同云的形态特征、形成原因以及对天气的影响3.了解雨的形成机制和周期4.了解彩虹的成因,通过实验进一步认识光的照射、折射和反射5.介绍闪电和雷声的形成机制,以及安全避雷的知识单元四:照亮你我教学内容1.不同光源的类型和特征2.使用小灯泡实验3.探究镜子的反射作用4.独立实验——白纸反射阳光成彩虹教学安排1.了解不同光源的类型和特征,并通过对小灯泡实验探究光的传播方式和特点2.通过实验使用小灯泡,增强学生对电流和电路连接的理解3.探究镜子的反射作用,包括平面镜和弯曲镜等并进行练习4.独立实验——白纸反射阳光成彩虹,加深对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认识单元五:身体的机器教学内容1.生物的构造和功能2.体温调节3.肺和呼吸4.生物的心脏教学安排1.了解不同生物的不同构造和功能,包括人体、动物和植物等2.了解人体对外部环境温度的不同反应和调节方式,掌握身体保暖方法3.介绍肺和呼吸的作用,了解吸入氧气与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4.探究人体的心脏的构造和功能,学习与之相关的健康知识单元六:海洋探秘教学内容1.海水的成分及特点2.海洋的动物资源3.海洋的植物资源4.海洋能源教学安排1.了解海水的成分及特点,掌握其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2.了解珍贵的海洋生物和动物资源,并掌握其分布和特点等方面的知识3.介绍海洋中植物资源的种类和用途4.了解海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单元七:回归自然教学内容1.自然与环境2.自然资源开发3.生态平衡4.土壤的保护与利用教学安排1.了解自然与环境的关系,掌握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概念2.介绍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3.探究生态怎样影响人类和地球的健康和经济发展4.介绍土壤的构成、保护与利用方式,提高学生对土壤的认识和理解单元八:探索太空教学内容1.宇宙探索历程2.太阳和太阳系3.星座和专业术语4.星云、星际云和星体的不同教学安排1.介绍宇宙探索历程,了解人类如何通过科技手段探索太空2.了解太阳的形成和特点,掌握太阳系内各行星的特征3.了解星座和天文学专业术语,并进行排布和观察4.介绍星云、星际云和星体的不同,引导学生对宇宙气象有深入的了解总结本教案的设计和安排是根据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各个单元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观察、实验、动画、独立做实验等),帮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发挥创新思维,加深对科学认识。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4单元 身边的材料(全单元)》优质PPT公开课件
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塑料的来源
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不是直接来自大自然,而是通过加工处理天然材 料,或使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后制造出来的。
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羊 毛
直接来自
木 材
于大自然
花与腈纶棉的相似处与不同点
比较棉花与腈纶棉的相似处与不同点 实验一:“感官总动员”直接对比棉花和腈纶棉
谢谢观赏!
再见!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身边的材料
13.纸
讨论纸的用途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纸? 它们有什么用途?
……
各种用途的纸
牛皮纸
卫生纸
书写纸
宣纸
箱板纸
新闻纸
复印纸
人民币
古代的造纸术
东汉和帝元兴元年 ( 公 元 105 年 ) , 蔡 伦 在 总 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 的基础上,用树皮、破渔 网、破布、麻头等作为原 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 植物纤维纸,改进了造纸 术,才使纸成为人们普遍 使用的书写材料。被称为 “蔡侯纸”。造纸技术的 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 文明的杰出贡献之一。造 纸术也是我国的四大发明 之一。
电线 常用工具
周围的金属制品
我们周围有哪些物品是用金属制成的?人们为什么用 金属制作它们?
金 铁
银 镁
锌 铅 铜
金属的共同性质 活动一
用砂纸打磨铜棒、铁棒、铝棒的表面,仔细观察,你 有什么发现?
金属有光泽。
金属的共同性质
分工明确 观察仔细 记录整理 注意安全
注意事项
金属的共同性质 活动三
用铁锤分别敲打铜丝、铁丝、铝丝,你有什么发现?
看一看
A 棉花 白色
B 腈纶棉 白色
苏教版(2017)小学科学三年下册《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说课(附反思、板书)课件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和交流,知道什么是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到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性能有异 同。
五、说教法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知识渲染等手段创 设课堂的教学情景,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但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 较差,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大胆表现自己认识世界。
3.木材、布料、塑料、纸、玻璃等都是我们身边常见的材料,而材料 是我们生活的物质基础之一。各种各样的材料制成了生活中成千上万 的物品。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 4.教室内的物品是用一些材料做的,那建造一座教室这样的房子又会 用到什么材料呢?
5. 生答材料有砂石、水泥、钢筋、木材、混凝土等。 6. 我们身边的材料还真多啊(课件出示材料图片),这么多材料哪些来 自大自然?哪些是人造的?今天我们学习第1课 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8.学生汇报,师生交流。 燃烧时:(1)用眼睛看:火焰大小与颜色、燃烧产生的烟。
(2)用鼻子闻:燃烧时产生的气味。 燃烧后的灰烬: (1)用眼睛看:颜色、形状。 (2)用鼻子闻:灰烬的气味。 (3)用手按压:灰烬的软硬。
9.引导:做这个实验要用到火,要注意些什么? 谁能大家一些安全提醒? 10.生答师生交流注意事项
本课在学法上主要采用了尝试学习法、对比学习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棉花,腈纶棉制品,烧杯,培养皿,量筒,镊子,打火机, 水木屑,砂石,纸,塑料,玻璃。
板块一、导入新课 1.仔细观察下我们这间教室(或看教室图片),里面有哪些物品?它们 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教师可以提前放置一些物品量杯等) 2.生答:桌子-木材;窗帘-布料;量杯-塑料;窗户-玻璃;书-纸等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设计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设计全数教学设计 《科学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一、在“观看折叠小人”活动中能够有所发觉,提出问题。
能够从琴纳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启发,明白科学确实是提出问题并想方法寻求问题解答的进程。
二、明白科学是什么。
明白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3、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爱好。
想明白,爱提问。
教学预备:插图、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学生接触科学的第一课,对“科学”这一概念不能够深刻明白得,只能取得表面意义上的明白得,因此本课一开始用“当你听到‘科学’那个词时,你想到了什么”那个问题来激发学生去试探。
凭已有体会,学生会把科学和科学家联系起来,和自己无关。
教师这时能够引导学生通过“你是不是有如此的经历?”来谈谈自己切身的体验,学生很容易说出:由于好奇才做出这些事,这恰恰和科学家的工作十分相似。
课后应布置学生搜集更多科学家的研究故事,让学生从这些科学家的研究中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进程。
本课谈科学是什么,应从外延上谈,而不是从内涵上去灌输,教学中不可要求学生谈什么是科学。
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一、谈话:同窗们,从这学期开始,咱们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
二、提问:你明白科学是什么吗? (板书课题 ) 二、探讨新知: 一、了解科学是什么。
(1)、讨论“什么是科学?” 让学生依照已有体会发表自己的观点。
(2)、引导学生看讲义第2页插图,开阔一下视野。
(3)、提问:图上的人在做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插图的内容,教师适本地加以补充说明。
(4)、谈话:只有科学家那里才有科学吗?你有无做过下面这些小朋友做的情形?(看书中图片)想一想,你什么缘故想做这些情形? (学生交流) (5)、师生小结:使学生熟悉到科学就在咱们身旁。
二、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1)、可采取放录音故事、教师讲故事、学生自己阅读等不同方式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
(2)、提问:从故事中,咱们能够明白琴纳是个擅长观看和试探的医生。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金属》优秀教案
14.金属【教材分析】《金属》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第三课。
本单元四课是按照“先总后分”的结构来安排的。
本课主要内容有四个部分:一、研讨身边的物品哪些是用金属制成的。
日常生活中利用金属制成的物品很多,教学可以从身边有哪些金属制品入手,然后再组织学生研讨:为什么要用金属制作这些东西?它们有哪些特征?二、探究金属的性质。
从两个维度进行:1.金属的共同性质。
以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的引导下探究。
最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小结金属的共同性质,有光泽、导热性、延展性。
2.金属的不同之处。
动手探究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小结金属的不同之处,不同的金属硬度不同,不同的金属质量不同。
三、探究物品用不同金属制作的原因。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查阅表上信息,作出选择,并解释为什么。
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究明白金属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金属的用途,但同时需考虑如价格、资源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其他因素。
四、了解金属的更多的特点。
列举一些合金制品,让学生体会到身边有很多的金属制品不是由某一种金属制成的。
每一种金属都有它的优缺点,而合金比单一金属具有更好的性能。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对金属有所认识,在生活中也使用过金属制品,知道金属的触感和色泽,可以判断出哪些是金属哪些不是。
但是对于金属有哪些具体的性质,以及为什么要用这种金属的认识是比较模糊的。
对于合金,学生们也只是在生活中听到过,并不理解什么是合金。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了解常见金属的共同性质。
2.知道金属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金属的用途。
科学探究:1.能够利用多种感官观察金属的特征。
2.能够利用简单工具探究金属的性质。
科学态度:1.了解选择金属材料时需考虑如价格、资源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其他因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人类为了使金属材料更加符合需求,创造出了合金。
【教学重点】探究金属的性质【教学难点】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决定不同金属的用途【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教学设计-苏教版(精品教案)
《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的教学设计汪纪苗宁波市鄞州中学一、设计思想、生活即化学,化学即生活的思想新课程化学教材对元素化合物部分摒弃了传统的编写思路,倡导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的背景中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从自然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应用”的编写思路,表达了生活即化学,化学即生活的教学思想,化学不再只是一门科学性的高中课程,而是与我们的生活生产实际密切联系的科学。
因此在本教学设计中体现了“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新课程化学教材编写的意图。
、课堂的动态生成思想走进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
我们在组织教学时,考虑最多的往往是目标意识:这个课如何达到预定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却很少去想学生的体验,去了解他们关注什么、需要什么、希望接受什么,学生的思维与活动总是被限制在教案的束缚中。
因此,课堂上,教师不要急于教给学生什么,也不要满足于教给学生什么。
重要的是,要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时空,要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想关注的内容、希望接受的信息,从而产生动态课程效果。
、实验探究教学思想现代化学教学观认为,化学教学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探索化学知识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训练,以此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形成求学所必需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实验探究的教学是以实验为中心主题的探究教学。
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等科学方法,对某些化学反应实质、现象以及化学实验装置从多角度、多层面做深入的研究探索,进行探究其规律的学习,有力地解释客观事实的实验属性,从而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第1课:种子发芽1.种植番茄需要温暖、潮湿的环境和充足的阳光。
番茄需要60至100天才能成熟,适合在春季栽种,夏季和秋季也可以种植。
2.番茄种子的外形特征是水滴形,黄色,表面粗糙。
3.黄瓜种子的外形特征是橄榄形,乳白色,表面平整。
4.栽种记录应包括日期、高度和形态的变化等。
5.蚕豆种子的外形特点是类似人脚的扁平状,表面平整,前端有眉状黑色种脐。
6.苹果种子的外形特点是扁水滴形,前端尖细,黑褐色,表面平整。
7.红松种子的外形特点是一头大一头小,种皮坚硬。
8.冬瓜种子的外形特点是卵形,白色或淡黄色,扁平。
9.枣种子的外形特点是两头尖,中间大,黄色,种皮坚硬,凹凸起伏。
11.种子发芽需要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12.种好番茄需要按照正确的方法播种,按照番茄的性照料,并将其放在温暖的阳光下,保持土壤湿润。
第2课:幼苗长大了1.植物的根通常生长在地下,连接根和叶的部分是植物的茎。
2.根是植物的营养器官,它的作用是吸收水分及溶解在水中的养料,还有固定植株的作用。
3.玉米的根比较特殊,除胚根外,还从茎节上长出节根,从地下茎节长出的称地下节根,从地上茎节长出的节根又称支持根。
4.玉米的支持根数量很多,是从茎基部的几个节上长出并伸入土里的。
不仅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还能起到稳固茎干的支持作用。
5.植物的根、茎、叶分别负责吸收、输送、制造养料,它们都属于植物的营养器官。
6.茎也是植物的营养器官,为植物生长输送水分和养料。
7.树干和树枝都是茎。
8.芹菜茎实际上是叶柄,而芹菜茎是叶包裹着的短缩茎。
9.叶主要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叶脉有运输水分、养料和支持叶片伸展的作用。
10.去除幼苗的叶子和未脱落的子叶会导致幼苗失去子叶储存的“营养”供给,又不能利用叶进行光合作用,生产“营养”,供自己消耗,因此,结果只能是死亡。
11.叶也是植物的营养器官,为植物生长制造并吸收养料。
最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备课本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师_______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一、基本情况分析通过对科学课的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学生已掌握许多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本学期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主要突出两个方面的教学,一个是通过《植物的一生》、《关心天气》单元教学,培养学生对一个有周期性变化的事物进行长期的连续的观察、记录、研究,从而发展学生认真、细致、坚持性等科学态度,并初步认识到事物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另一个是通过《土壤与生命》、《固体和液体》单元教学,培养学生对一个事物进行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多角度的认识和描述,从而发展学生更全面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是根据《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地球的物质之一:岩石、沙、土壤来组织的,是以土壤为话题,把土壤当成一个认识的材料,目的是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去认识一个物体,并且通过探求土壤奥秘的活动,使学生获得一种真切的体验,对土壤产生亲近感并心存感激,意识到土壤和人类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
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第1课中“我们已经知道哪些植物的知识”这个问题,将他们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充分调动出来,并与他们在本单元中即将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对植物完成一个阶段性的认识。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是以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和液体为切入点,进一步研究物质世界。
这一单元的编写与《土壤与生命》有相似之处,都是用多种感官和多种方法认识和描述一个具体事物,并且,不是单纯地认识固体或液体的性质,而是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大量、反复的实验,认识固体与液体固体与固体、液体与液体之间的关系,以此培养学生比较全面、客观的认知能力。
第四单元《关心天气》,属于《标准》的“地球与宇宙”中“天空中的星体”部分,从关心天气的角度谈天气预报,即“今天天气怎么样”。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教案、教学设计)
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中的第1课。
本课是对后面3课学习内容的引领概括。
学生通过利用多种感官观察认识常见材料,根据材料的不同来源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是本单元的核心目标。
本课教科书安排了以下内容:第一个内容:就是让学生依据日常生活的积累利用多种感官和方法去认识材料,展示自己的观察与平常的积累,让学生把观察到的事实作为依据,为他们打开一片视野,从而引起对材料的兴趣,愿意去探索材料世界的科学奥秘。
第二个内容:是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通过平时积累较好抓住材料特点,让学生在研讨中,拓展学生的认知。
第三部分内容:是知道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通过对材料的研讨,知道材料可以粗略划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两大类,并且揭示两种材料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在分析具体事例中了解材料的构成、发展和变化。
在对棉花和腊纶进行比较中,发现它们的相似处与不同点,旨在了解材料之间的性质差异和来源渠道不同。
教科书上还安排了一个思考身边的物品中使用天然材料或人造材料多寡的原因。
意在巩固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自行展开对材料的探究活动,树立保护环境资源的观念,拓展学生对材料的认识。
【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三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
通过二年级上册科学“它们是用什么做的”的单元学习,学生对生活中的材料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他们的观察经验已经得到了很大的丰富,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探究能力,能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但在合作分享的方面也有一定的欠缺,如果让他们合作观察一份材料的话,可能会引发一些矛盾,因此材料要充足。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可能很容易分散,把握课堂节奏,逻辑清晰,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观察的欲望。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
2.能够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种子发芽了【教材分析】《种子发芽了》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单元课程内容属于“生命科学领域”中年段要求。
四课内容按照自然顺序编排:从播种到收获,从发芽到结果,依次展开对植物生命过程的观察与记录,对植物各部分形态和功能进行观察与探究。
本课首先介绍种子的多样性;然后共同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时间关系,本课将种子发芽的过程研究放在课外,使学生可以将课堂继续下去,在生活中继续进行科学探究。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种下了西红柿和黄瓜种子,观察一周后有的发芽、有的没发芽的情况会自然而然引起学生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兴趣。
在学生的前概念里很多人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必备条件。
由此可见,学生对种子萌发的条件也会有前概念的模糊,学生的判断容易出错,需要继续探究。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够收集不同植物的种子,了解到种子形态的多样性。
2.知道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是种子能否萌发的基本条件。
科学探究:1.能够理解种子萌发实验的设计,并初步认识种子萌发的条件。
科学态度:1.珍爱生命,意识到植物种子的价值,种子萌发的意义。
【教学重点】能够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教学难点】做好探究种子萌发条件探究的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蚕豆种子、苹果种子、松子、冬瓜、红枣种子、广口带盖的瓶子(6个)、水、纸巾。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种下了西红柿和黄瓜种子,几天过去了,你们的种子发芽了吗?生:交流种植后的现象。
师:黄瓜种子很多都发芽了,很棒,发芽后隔断时间要记得浇水哦。
西红柿的种子还没发芽,不要着急哦,过几天可能就发芽了呢!孩子们每天都要观察哦。
二、认识种子多样性1.师:老师之前让大家带来一些其他的种子,你们带来了哪些种子呢?生:介绍带的种子。
师:看来种子有很多种哦,老师也带来一种种子,你们猜猜看?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这个白胖子。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教案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教案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教材分析】本节课为新版本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第一课题。
基于二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对身边的材料有了基本的认知,本课将继续从三个层面来丰富学生对材料及现代科技的感性认识。
第一阶段:感性认识阶段。
通过调动各种感官器官去观察、触摸发现身边的材料,并尝试用生活经验来分类。
第二阶:理性认识阶段。
能根据材料的不同用途对材料进行简单的分类。
第三阶段:对比总结。
分析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不同,并能树立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已经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许多物品,并积累了一定的生活常识,认识物品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
但是并不具备对物品进行分类的思想,至于各种材料所具有的特性,就更不能明白了。
因此,本节课将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对生活物品的探究兴趣,并通过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描述的能力。
以期树立学生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讲授目标】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1.知道生活中材料的简单分类。
2.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比力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
[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树立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讲授重点】探究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之处。
【讲授难点】了解身边物品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多寡的原因。
1【讲授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棉花,腈纶,烧杯,镊子,酒精灯,火柴,石棉网、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展示几件物品——塑料直尺、铰剪、桌子、窗帘等。
请问:这些物品,都是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2.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设计企图:通过观察,让学生直观感知,材料在我们生活中的普及度。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材简介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科学教材。
本教材以认知为中心,以问题为引领,既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也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开发,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
同时,在教材的编写上,也使学生对自然、社会、科学之间的联系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教学目标1.认识和了解物质的变化规律和其属性和重要性。
2.掌握动物和的形态、生殖、生活习性以及重要性。
3.掌握植物的结构、生长规律和重要性。
4.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5.能够表述问题并运用科学思想进行科学探究。
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章物质的变化教学内容1.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物质的变化和相应的标志。
3.物质的混合和分离。
4.物质的保存定律和重要性。
教学安排第一课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了解物质的概念,探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进行简单实验,分辨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第二课物质的变化和相应的标志1.探究物质发生变化的原因。
2.了解物质化学变化的标志,观察和分析化学变化的示例。
第三课物质的混合和分离1.了解物质混合的概念及分类。
2.了解物质分离的原理和分类。
3.进行简单实验,学习物质的混合和分离方法。
第四课物质的保存定律和重要性1.探究物质不灭定律的由来和基本内容,学习物质的转化过程。
2.探究物质保存定律的内涵和意义。
第二章动物的生殖和生活习性教学内容1.动物的一般特征和分类。
2.动物的生殖方式、特点和意义。
3.动物的生活习性及其适应性。
4.动物与人类的的关系及其保护。
教学安排第一课动物的一般特征和分类1.学习动物的分类体系。
2.了解常见动物的分类、形态和习性。
3.进行动物现场观察,学会观察和描述动物特征。
第二课动物的生殖方式、特点和意义1.学习动物的生殖方式。
2.学习生物的繁殖与物种的保存。
3.了解人工繁殖和动物保护的意义。
第三课动物的生活习性及其适应性1.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及其适应性。
2020年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精编版
测,保持和发展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大自然奥秘的欲望。
7、理解观察是什么,引发学生观察信心,启发学生认同“五种感官”对于观察的
工具意义。同时使学生意识到感官是有局限的,可借助其他工具进行观测。
《科学》三年级下册由《土壤与生命》 、《植物的一生》、《固体和液体》、《关心
天气》和《观察与测量》五个单元组成。本册教材以观察活动为基本结构和探究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 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精选文档
精选文档
课题
教案首页
我们周围的土壤
教学课时
课标表述: 1.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 2.意识到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
目
密切关系及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 3.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 式赞美自然美。
对认识某一事物也有了自己的方法与经验, 会用利用各种感官去认识研究对象。
过程与方法: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能利用
教 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
水性。
学
知识与技能: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了解土壤中沙、
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 自己的看法。
学生讨论、回答。 师生小结: 1、注意安全; 2、不要破坏环境 ,更不能伤害 土壤中可能存在的动植物; 3、及时记下自己的发现,对 不认识的动植物,可先照样 子画下来; 4、尽可能多地发 现土壤里有些什么。
学生分组观察, 教师巡视 指导。(指导学生边观察便记 录 , 及 时 记 下自 己 的发 现 等。)
标
影响环境,影响其它生物的生存。 5.知道土壤的构成。 6.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 相处。 7.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
2021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全部教案(共4节)
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测量、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测量、描述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
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定简单的探究计划。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在教师引导下,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了解人类的需要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1.2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描述某些材料的导电性能、透明程度能性能,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
16.1人工世界和自然世界不一样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教材分析】《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4单元《身边的材料》的第一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金属
【教材分析】
《金属》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第三课。
本单元四课是按照“先总后分”的结构来安排的。
本课主要内容有四个部分:
一、研讨身边的物品哪些是用金属制成的。
日常生活中利用金属制成的物品很多,教学可以从身边有哪些金属制品入手,然后再组织学生研讨:为什么要用金属制作这些东西?它们有哪些特征?
二、探究金属的性质。
从两个维度进行:
1.金属的共同性质。
以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的引导下探究。
最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小结金属的共同性质,有光泽、导热性、延展性。
2.金属的不同之处。
动手探究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小结金属的不同之处,不同的金属硬度不同,不同的金属质量不同。
三、探究物品用不同金属制作的原因。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查阅表上信息,作出选择,并解释为什么。
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究明白金属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金属的用途,但同时需考虑如价格、资源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其他因素。
四、了解金属的更多的特点。
列举一些合金制品,让学生体会到身边有很多的金属制品不是由某一种金属制成的。
每一种金属都有它的优缺点,而合金比单一金属具有更好的性能。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对金属有所认识,在生活中也使用过金属制品,知道金属的触感和色泽,可以判断出哪些是金属哪些不是。
但是对于金属有哪些具体的性质,以及为什么要用这种金属的认识是比较模糊的。
对于合金,学生们也只是在生活中听到过,并不理解什么是合金。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常见金属的共同性质。
2.知道金属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金属的用途。
科学探究:
1.能够利用多种感官观察金属的特征。
2.能够利用简单工具探究金属的性质。
科学态度:
1.了解选择金属材料时需考虑如价格、资源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其他因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人类为了使金属材料更加符合需求,创造出了合金。
【教学重点】
探究金属的性质
【教学难点】
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决定不同金属的用途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铁棒、铜棒、铝棒、铁丝、铜丝、铝丝、铁块、铜块、铝块、玻璃棒、塑料棒、榔头、砂纸、天平。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我们周围有很多物品是用金属制成的,你找一找,在我们教室里有哪些?
2.生:水龙头,水池......
3.师:它们为什么要用金属制作?金属具有哪些性质了?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这些金属有怎样的特征呢?
4.生:不易变形、不易损坏......
5.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金属的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列举身边的金属制品,想一想这些金属制品有哪些特征,从而引出主题]
二、探究金属的性质
活动一:研究金属的共同性质
1.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三根金属棒分别是铜棒、铁棒、铝棒,你能区分出它们各自是什么金属吗?
2.生:紫红色的是铜,灰白色的是铁,银白色的是铝。
3.师:有些金属会有自己独特的颜色,比如说铜,黄金等等。
(一)金属有光泽
1.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用砂纸打磨铜棒、铁棒、铝棒的表面,你们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2.生:都变得比原来更亮了,有光泽。
3.师:是的金属有光泽,所以你能很快就找到周围哪些物品是用金属制成的。
(二)金属有导热性
1.师:老师在你们面前的烧杯中放了热水,请同学们把铜棒、铁棒、铝棒、筷子、玻璃棒的一端置于热水中,你们又有什么发现?
2.生:铜棒、铁棒、铝棒摸上去是热的,但筷子玻璃棒并没有变热。
3.师:这说明金属有怎样的性质?
4.生:金属能传递热......
5.师:铜棒、铁棒、铝棒的另一端也变热了,说明金属有导热性。
6.师:有个金属棒最热?
7.生:铜棒。
8.师:是的在这三种金属中铜棒导热性好,在自然界中导热性最好的金属是银。
(三)金属有延展性
1.师:请同学将铜丝,铝丝,铁丝分别放在硬物体上用小锤敲砸,这回你们又有
什么发现?
2.生:铜丝,铝丝,铁丝被砸扁了。
3.师:这说明金属有怎样的性质?
4.生:说明金属能变形,能被砸扁......
5.师:金属丝变扁了,延展开来了,金属有延展性。
6.师:哪个最不容易砸扁?
7.生:铁丝。
8.师:说明铁延展性没有铜和铝好。
自然界中延展性最好的金属是金。
小结:通过刚刚的探究,同学们发现了金属都具有光泽、有导热性和延展性。
那么他们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活动二:探究金属的不同之处
(一)金属的软硬
1.师:除了用颜色来区分老师给大家的金属,你在做实验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他们还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可以进行区分?
2.生:它们软硬不同。
3.师:那就让我们来比一比,谁最硬。
请同学们用铜片、铁片、铝片相互刻画,仔细观察划过的地方,有什么不同?
4.生:铁皮能在铜片和铝片上留下划痕,反过来却不能......说明铁最硬,铝最软。
5.师:不同的金属硬度不同。
(二)金属的质量
1.师:这是大小相同的铜块、铁块、铝块,你觉得它们一样重吗?那让我们一起来比一比。
2.生:大小相同的铜块最重,铝块最轻。
3.师:等体积的不同金属,质量不同。
[设计意图: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金属的特征,利用简单工具进行探究,发现金属的各种性质,并加以描述。
]
三、探究物品用不同金属制作的原因
1.师:你知道这些物品是用什么金属材料制作的吗?
2.生:炒菜锅是用铁制作的,易拉罐是用铝制作的,锣是用铜制作的,项链是用黄金制作的。
3.师:阅读下表数据,思考为什么用不同的金属制作这些物品?小组讨论。
4.生:用铁制作炒锅,不仅因为铁价格便宜,比较坚硬,导热性好,还因为铁是人体所需要的微量元素。
用铝做易拉罐,是因为铝比较轻,易加工(延展性强),价格也便宜,用过的易拉罐还能在回收利用。
用铜做锣,是因为敲击铜的声音很悦耳。
首饰用金、银制作,不仅因为金、银光泽度好,不易氧化(表面不容易变色),金和银比较稀缺,价格昂贵也是主要原因。
5.师:很多金属都是可以像铝那样回收再利用的,这样可以节约资源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金属特征表,讨论金属的用途,发现金属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金属的用途,但同时需考虑如价格、资源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其他因素。
]
1.金属的更多性质师:你们知道图片中的物品是用哪种金属做的吗?
2.生猜测。
3.师:这些是青铜器、不锈钢和铝合金。
它们不是某种单一的金属,而是几种金属混合冶炼而成的。
青铜是历史上应用最早的一种合金,铜与锡的合金因色青而得名,含锡10%的青铜,硬度为红铜的4.7倍。
在铁中加入铬、镍、锰等金属可以制成不锈钢,不仅提升了铁的硬度,还大大延缓了铁生锈。
在铝中加入锌、镁、铜等金属既能保持铝轻便不易生锈的特性,又能大大增强铝的硬度。
在航空、航天、汽车、机械制造、船舶及化学工业中已大量应用。
目前铝合金是应用最多的合金。
4.师:每一种金属都有它的优缺点,人们为了获得金属的优点,降低它的缺点创造出了合金,合金比单一金属具有更好的性能。
师:谁能再来举几个生活中使用金属的例子,说一说用的是什么金属,为什么使用这种金属。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几种常见的合金,让学生们明白人类为了生产生活改造材料的能力。
让学生罗列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制品是由什么金属制成的,来让学生学以致用。
]
【板书设计】
14.金属
金属的共同性质:有光泽、导热性、延展性。
金属的不同之处:不同的金属有不同的硬度、相同体积的不同金属质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