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的失业率究竟是多少
关于中国失业率的分析.doc
关于中国失业率的分析.doc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较上月下降了0.1个百分点。
这一数据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许多人开始询问失业者是否能够找到工作。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首先,失业率的下降表明国家在就业领域的政策和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政府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促进就业,通过加大对创业者和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以及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等。
这些政策和举措的实施,为就业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机遇,也为失业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其次,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增加,一些新兴产业和新兴职业的快速崛起也为失业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互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等行业的迅猛发展,为就业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例如,在互联网领域,电商平台的兴起和物流配送的需求大幅增加,为大量失业者提供了就业机会。
同时,一些新兴职业如网络营销师、数据分析师、人工智能工程师等,也在不断涌现,这些职业的兴起为失业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
此外,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也会影响失业者找工作的情况。
— 1 —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如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投资,就业机会相对较多。
而一些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就业压力较大。
因此,失业者找到工作的情况也与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然而,尽管失业率下降了,但仍有一部分失业者面临着就业困难。
一方面,一些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等特定群体的就业压力依然较大。
高校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与就业岗位的相对不足形成了矛盾,导致一些毕业生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
农民工由于技能和文化水平的限制,往往只能从事一些低技能、低收入的工作。
这些群体的就业问题仍然值得我们关注和解决。
另一方面,一些企业招聘需求与失业者技能和经验不匹配,导致了岗位空缺和失业者找工作的难度。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一些传统产业逐渐萎缩,而新兴产业和新兴职业的需求却在增加。
中国失业率
中国失业率目前中国仅仅统计和公布城镇登记失业率,令人瞠目结舌的是,中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自2002年以来一直维持在4.0%-4.3%的水平,波动极小,从2010年第三季度开始,连续12个季度均为4.1%,毫无变化。
这有可能做到吗?城镇登记失业率不仅已经与时代脱节,同时又存在着严重偏差和低估。
这一定义排斥了那些想就业而没有进行自愿登记的失业人口,也排除了农民工等非城镇户籍人口。
书面上的与实际的差距,我们可想而知。
就经济学而言。
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有三个主要指标: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
但在我国,只有前两个指标备受关注,因为相比起“城镇登记失业率”,GDP和CPI的数据要可信得多。
那么,在失业率不透明的情况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真实状况就蒙上了一层面纱。
失业率是直接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数据,没有真实的失业率数据,就无法知道经济增长的成果是否真正让全民共享,无法知道经济增长能否持续。
失业率作为重要经济指标之一,其本身就是各国政府和央行宏观经济政策针对的目标。
典型例子是美国联邦储备局。
近年来美联储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量化宽松,最核心的目标就是控制失业率。
今年6月中旬,伯南克提出,要将美联储结束每月850亿美元购债计划时间与7%的失业率挂钩,更是把就业的重要性推到了极致。
前不久,英国央行也出台新政,首次将利率与失业率挂钩,这也充分说明西方政府对控制失业的重视。
相比之下,经济增长要达到多少,并不是施政的核心目标。
在西方决策者看来,保证充分就业,经济复苏是水到渠成。
然而在中国,“稳增长”仍然是政府施政的首要目标。
在真实失业率没有公布的情况下,政府甚至都无法制定针对失业率的具体目标。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且不说对经济的影响,单说就业,中小企业一直是我国吸纳就业的主要力量。
但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并不乐观,尤其是中小企业。
上述人社部专家认为,中小企业能吸纳很多就业,但也确实遇到了一些困难,包括融资困难、成本上升压力等都交织在一起。
中国GDP增长率,历年失业率,CPI增长率数据及图表
宏观经济学报告系别: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年月日一,GDP 数据从图表上可以看出,中国历年来的GDP 增长率在不断波动,特别是2008年经济危机,以至于由2007年的14.2%跌至2008年的9.6%,处于 不稳定状态,经济复苏困难重重。
支出法:由图投资所占GDP的比例历年都比较重,近年不断上升,投资带动经济增长。
由图消费的比例逐年有所下降,虽然国家有加强投入拉动内需消费的资金帮助但是由于中国人本来所固有的消费观念,从消费影响经济还有望提高。
由图政府购买的比例比较稳定,稳定的政府购买可以更好的平衡国民生产总值,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贸易的比例变化比较大,可以看到近年来贸易比例不断上升,这说明中国已融入世界这个大家庭,但是如果对外贸易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加大一旦发生金融危机那么国家的经济就会受到很大的冲击。
收入法:由图可知政府收入比例在历年有所下降,但是政府的实际财政收入增加了不少,由下表可以看出,政府越来越富有。
但是丹从比例上看,可以说明,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越来越富有活力,政府干预减少了。
二,CPI 数据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变动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通货膨胀(或紧缩)的程度,一般市场经济国家认为CPI 增长率在2%~3%属于可接受范围内,有时候CPI 的增长也代表着经济的增长。
由图表可以显示中国在大部分年份的增长是比较正常的。
三,失业率:机导致中国的失业率逐年上升,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按照近几年来国家人口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官方数据,即便在危机发生后的2008年和2009年,中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也始终保持在5%以下。
但是,很多半官方和民间的研究机构根据自己调查的数据对中国失业率进行了估算,实际的调查结果远没有官方部门那么乐观。
例如,2008年12月16日中国社科院公布的《社会蓝皮书》称,中国城镇失业率约为9.4%,这一数字是保障部统计数字的两倍还要多。
中国的失业率到底是多少?
中国的失业率到底是多少?似乎永远是个谜,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跟百姓的实际感受似乎总是相差甚远。
而且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数据结果,结果差异之大让人莫衷一是。
按照近几年来国家人口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官方数据,即便在危机发生后的2008年和2009年,中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也始终保持在5%以下。
但是,很多半官方和民间的研究机构根据自己调查的数据对中国失业率进行了估算,实际的调查结果远没有官方部门那么乐观。
例如,2008年12月16日中国社科院公布的《社会蓝皮书》称,中国城镇失业率约为9.4%,这一数字是保障部统计数字的两倍还要多。
而且同样是“官方”代表身份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3月22日会见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外方主要代表时,透露“中国的失业人口多达2亿人。
”此言一出,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似乎揭开了长期以来官方有关部门统计数字的那层美丽的面纱,隐隐让人感觉到失业率数字统计只不过是“看上去很美。
”之所以出现这么大的偏差,主要的原因在于统计方法的偏差。
换句话说,保障部失业率的统计方法并不能真实的反映实际的失业情况。
首先这一数据没有涵盖广大的农村人口,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务工的农民工和刚刚通过城镇化变为“城市人”的城郊人口都没有纳入到统计的范围;其次,即便以现有人口管理制度下所谓的“城镇人口”来说,“登记失业率”又将大批无业城市劳动人口排除在统计数据之外,因为多数高收入失业人群和短暂失业者一般不去失业救济部门登记,毕竟这种登记手续罗嗦而且救济很难拿到。
再次,90年代国企改革导致的大批下岗人员,按照官方的统计方法,也不属于政府定义的“失业”人员,因为这部分人与原单位名义上的雇佣关系依然存在。
而在目前的状况下,“下岗”和“失业”实在看不出有什么根本性的差别。
有人曾经做过测算,如果当下美国采取中国统计局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方法,美国现在的失业率大概为 2.9%,远远低于其官方统计的约10%的数字。
在城乡劳动力流动频繁的今天,割裂城市和乡村的失业统计恐怕很难对中国适龄劳动人群的就业状况作出全面的估算。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国家,拥有近14亿的人口数量。
其巨大的劳动力资源是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和全球经济增长引擎的主要原因。
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始终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
随着创新化升级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力市场正在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和未来趋势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劳动力市场的现状1.就业形势中国的就业形势总体良好,但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0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07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5.2%。
就业形势总体较好,但是仍然存在结构性失业、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
一些高学历、高技能人才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难度仍然较大。
此外,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2020年全球经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也面临较大的困难。
2.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中国的劳动力素质越来越高,但还有提升空间。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的教育水平逐渐提高,城市和农村居民接受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然而,由于产业升级和技术变迁的加快,劳动力的职业技能也需要不断提升和完善。
近年来,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劳动者的技能要求也在不断提升,缺乏高技能人才已成为不少企业的难题。
3.收入差距中国的收入差距在过去10年间呈逐步扩大的趋势。
一方面,我国不同地区之间民生水平差距较大,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城市与内陆、西南、西北地区相比收入差距较大;另一方面,收入差距还存在于不同的收入层次内。
高收入人群正在享受更高的薪水、更好的福利待遇和更多的就业机会,而较低的收入群体却在低收入的压力下苦苦挣扎。
二、劳动力市场的未来趋势1.失业率稳定未来几年,中国的失业率将稳定在较低的水平。
尽管新的经济形势带来了就业形势的不确定性,但是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和各地区各部门的协调努力,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将能够保持稳定。
2.外部压力未来几年,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将受到外部压力的影响。
当前我国失业现状及特征
当前我国失业现状及特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郭 飞一在国内诸多的相关著述中,对我国失业现状的评估存在较大的分歧,其基本原因在于所引用数据的统计口径不同。
目前,我国针对失业现状大体上有三种统计口径。
(一)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和城镇登记失业率。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是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16岁以上,男50岁以下,女45岁以下)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
2002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77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
这种统计口径最窄,与国际流行的对失业人口和失业率的统计口径有很大出入。
它既没包括农村户口的城乡失业人员,也没包括尚未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城镇下岗人员,还没包括城镇居民中尚未登记的失业人员。
此外,它对失业人员劳动年龄的限制过于苛刻。
国外在失业登记中对劳动年龄一般没有上限规定。
显然,以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和城镇登记失业率来评估我国的失业状况,不仅大大缩小了我国失业人口的统计范围,严重低估了我国的失业规模和失业程度,而且也无法正确地进行国际比较。
(二)城镇调查失业人口和城镇调查失业率。
城镇调查失业人口的基本定义是: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调查周内未从事有收入的劳动,当前有就业的可能并正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
这个定义突破了登记制度和户籍制度的局限,把城镇常住人口中登记与未登记的失业人员、有城镇户口和没有城镇户口的失业人员及城镇下岗人员都包括进来,同时对失业者的劳动年龄也没有上限规定,与国际上对失业人口和失业率的统计口径较为一致。
但我国的城镇调查失业人口和城镇调查失业率仅限于城镇常住人口,抽样调查的样本数量又十分有限,从而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我国的失业规模和失业程度。
(三)真实失业人口和真实失业率。
有些学者在对我国失业现状的研究中采用了真实失业人口和真实失业率的概念。
按照他们的计算,1998年,我国城镇实际失业人员约为1540万—1600万人,乡镇企业实际失业人员约为1700万人,农业剩余劳动力约为1.5亿—1.6亿,三者之和为我国真实失业人口(约1.82亿—1.99亿)。
2022年中国城镇失业率、城镇就业人数及各行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情况分析
2022年中国城镇失业率、城镇就业人数及各行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情况分析一、城镇失业率城镇失业率是城镇失业人数与城镇从业人数及城镇失业人数之和的比值。
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劳动力的失业程度。
一般用城镇登记失业率来反映城镇的失业状况,其中2021年中国城镇失业率为5.1%;16-24岁人口城镇失业率为14.3%;25-59岁人口城镇失业率为4.4%。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22年1月中国外来户籍人口城镇失业率为5.1%左右;中国本地户籍人口城镇失业率为5.4%左右。
城镇失业人员是指城镇常住人口中一定年龄以上调查期间无工作。
其中2021年12月中国城镇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259万人;城镇失业人数为1040万人。
2021年中国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为545万人,同比增长6.7%;城镇失业困难人员为183万人,同比增长9.6%;城镇登记失业率为5.1%。
二、城镇就业人数情况就业人员是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一定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
2021年中国城镇就业人员为46773万人,同比增长1.1%;中国新增就业人员为1269万人,同比增长7%。
三、工作时间及工资情况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我国城镇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较为稳定,2021年12月中国城镇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7小时左右。
2020年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108583元,同比增长5.3%;有限责任公司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84439元,同比增长6.2%;联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88584元,同比增长17.8%;股份合作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83655元,同比增长3.2%;城镇集体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68590元,同比增长9.5%;国有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108132元,同比增长9.3%。
我国当前失业情况及应对措施 -回复
我国当前失业情况及应对措施-回复标题:我国当前失业情况及应对措施引言:失业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严峻问题,不仅会给个体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也会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近年来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失业问题,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就业。
本文将围绕我国当前的失业情况展开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一、我国当前的失业情况1. 就业人口规模与结构我国就业人口规模庞大,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就业人口超过8亿人,其中包括城镇就业人口和农村就业人口。
但随着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和经济转型升级,就业结构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2. 失业率及群体特征尽管我国经济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但失业问题依然存在。
截至2020年底,我国城镇失业率为5.2,失业人口接近3000万人。
失业率在特定群体中相对较高,尤其是年轻人、农民工和受过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者。
此外,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部分行业遭受冲击,失业问题进一步凸显。
二、应对措施1. 创造就业机会(1)促进经济增长:积极采取财政和货币政策,加大投资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鼓励创业创新: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企业提供税收和金融支持,降低创业门槛,鼓励个体和小微企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
(3)扩大就业服务:加强就业服务中心和公共职业介绍所的建设,提供职业培训、职业咨询等服务,帮助求职者提升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
2. 优化教育培训(1)调整教育结构: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推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
(2)提供职业培训:建立健全职业培训制度,提供个性化的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
(3)加大再就业支持:对失业人员提供再培训和再就业的支持,提供就业补贴和就业创业指导,鼓励他们主动寻找新的就业机会。
3. 扩大就业渠道(1)促进农村就业:加大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力度,引导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提升农村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
2023政府报告失业率
2023政府报告:失业率摘要本报告旨在分析和评估2023年的失业率状况。
失业率是评估一个国家经济繁荣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探索失业率的趋势和原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前的劳动力市场状况,并为未来的政策决策提供参考。
简介失业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具备劳动能力但没有工作并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口所占劳动力人口的比例。
失业率是衡量劳动力市场紧张程度的主要指标之一,对政府决策、社会稳定和个人生计都具有重要影响。
2023年失业率趋势根据2023年的数据统计,我国失业率呈现以下趋势:•2023年初,全国失业率为4.5%,比去年同期上升了0.3个百分点。
失业率的上升主要受到疫情的冲击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
•随着疫情的逐步控制,失业率在下半年有所回落。
到2023年底,全国失业率降至4.2%。
•在地区分布上,西部地区的失业率较高,而东部沿海地区的失业率相对较低。
影响失业率的因素失业率的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是一些重要因素的分析:1.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影响失业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当经济增长放缓或停滞时,企业就可能减少招聘新员工的数量,导致失业率上升。
2. 技术进步与自动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自动化的普及,一些传统工作岗位可能被机器或自动化设备所取代,从而导致劳动力的剩余。
这将进一步增加失业率。
3. 教育与技能教育和技能水平与就业机会紧密相关。
缺乏必要的教育和技能会使人们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从而增加失业率。
因此,提高教育质量和技能培训的机会对降低失业率非常重要。
4. 政府政策政府的就业政策也会对失业率产生影响。
积极稳定的就业政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从而降低失业率。
政府应对措施为了降低失业率,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创造就业机会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创新和创业,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此外,鼓励外商投资和扶持民营企业也是很重要的。
2. 提高教育质量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具备更高技能水平的劳动力,以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我国失业率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报告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失业率作为衡量就业状况的重要指标,其变化趋势对于政府决策、企业发展和居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通过对我国失业率数据的分析,旨在揭示失业率的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政策制定者和相关机构提供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本报告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发布的就业统计数据。
数据主要涵盖了城镇登记失业率、调查失业率等指标,并对数据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清洗和整理。
三、失业率现状分析1. 失业率总体水平近年来,我国失业率总体水平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到2020年下降至3.8%。
同期,调查失业率也从4.3%下降至3.8%。
这表明我国就业市场整体稳定,就业形势持续向好。
2. 失业率结构分析(1)性别结构:从性别结构来看,男性失业率略高于女性。
这可能与男性就业者面临的工作压力较大、就业竞争激烈有关。
(2)年龄结构:25-59岁年龄段的失业率相对较高,这可能与该年龄段就业者面临的工作经验和技能要求较高有关。
(3)学历结构:低学历者失业率较高,高学历者失业率相对较低。
这表明我国教育水平对就业竞争力有显著影响。
四、失业率特点分析1. 季节性波动:我国失业率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尤其在春节前后和毕业季。
这可能与季节性经济波动、企业招聘需求变化等因素有关。
2. 结构性矛盾:我国失业率存在结构性矛盾,即劳动力供需结构不匹配。
一方面,部分行业和地区劳动力供不应求;另一方面,部分行业和地区劳动力供过于求。
3. 地区差异:我国失业率存在地区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失业率相对较低,中西部地区失业率相对较高。
这可能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就业政策等因素有关。
五、失业率影响因素分析1.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影响失业率的重要因素。
当经济增长放缓时,企业用工需求减少,失业率上升;反之,当经济增长加快时,企业用工需求增加,失业率下降。
城镇调查失业率
主要影响
主要影响
2010年中国内地城镇调查失业率没有公布。目前实际的城镇调查失业率比公布的登记失业率大约 高出1—2个百分点,比社会预想的要低得多,但是这个数字由于更能反映经济的实际,因此就经 济趋势而言,是真正有效的经济晴雨表。 目前不少国家的经济开始复苏,但是失业率并未好转。比如美国失业率从金融危机开始时2007年 12月的5%,一路上升到2009年10月的10.2%,被称为“无就业的复苏”。欧元区国家2009年11月 份失业率升至10%,远高于2008年同期8.0%的水平。在日本,2009年7月失业率达到5.7%,创战 后最高纪录。 “衡量经济好坏的四个指标中,就业率和物价是比GDP更敏感的指标。在市场成熟的国家里,GDP 由于波动不大所以并不是很重要,相反,人们经常听到‘某个行业景气度发生波动’等的说法, 这里的波动就体现在失业率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
城镇登记失业率,是报告期内在劳动保障部门登记的失业人数占期末从业人员与期末实有登记失 业人数之和的比。其计算公式为: 期末实有登记失业人数 城镇登记失业率= ——————————————————— ×100% 期末从业人准
制定标准
在国际上对调查城镇失业率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包括年龄、求职意向等等,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 判定为失业人员。比如,只要在过去的一周,曾经有过1小时的有报酬劳动,就不能算失业。而 这个标准在中国暂时执行不了。 据悉,中国社会科学院9.4%的调查失业数据,是结合中国国情,在调查方法、调查口径方面,跟 一般国家进行劳动力调查或者跟国际组织建议的方法有所不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进行调查时没 有采用国际上通行的1小时作为标准,而是15个小时。 事实上,中国学界对失业率统计的诟病由来已久。早在1999年—2001年,中国官方公布的城镇 登记失业率分别为3.1%、3.1%和3.6%,2002年以来一直维持在4%左右,最高的年份不过4.3%。 这些数字,并没有真实地反映失业状况。
国内劳动力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本报告通过对国内劳动力市场的数据进行分析,旨在揭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为政策制定者和企业提供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本报告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官方机构发布的统计数据。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我们对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和加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劳动力市场现状分析(一)劳动力总量1. 总量规模: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总量保持稳定增长,截至2022年底,全国就业人员总数达到9.11亿人。
2. 增长趋势:从增长趋势来看,劳动力总量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总体仍处于较高水平。
(二)劳动力结构1. 年龄结构:我国劳动力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趋势,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占比逐年下降。
2. 性别结构:男性劳动力占比略高于女性,性别比例相对均衡。
3. 城乡结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趋势明显,但仍有大量农村劳动力未实现转移。
(三)劳动力素质1. 教育程度:我国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逐年增加。
2. 技能水平: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劳动力技能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
四、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一)劳动力市场供需格局1. 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总量将保持稳定,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2. 劳动力需求:劳动力需求结构将发生变化,对高素质、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二)劳动力市场结构调整1. 产业结构调整: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劳动力市场将呈现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
2. 区域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将呈现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
(三)劳动力市场流动1. 城乡流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趋势将减弱,但仍有大量农村劳动力未实现转移。
2. 区域流动:劳动力市场流动将更加活跃,跨区域流动将成为常态。
五、劳动力市场存在的问题(一)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1. 劳动力供给过剩:低素质劳动力供给过剩,难以满足产业升级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
中国20242025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一、2024—2024年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梳理(一)2024年1、经济背景1)2024年,在持续的宏观调控下,我国国民经济呈现出主动改变,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万亿元,GDP年均增长11.9%.2)20007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5.13万亿元3)2024年,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主动进展,初步形成了三大需求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
4)2024年期间,世界经济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海啸,进而演化为全球性经济危机。
5)2024年中国经济发展从过快偏热快速下滑,GDP增速由第一季度的10.6%快速回落到第三季度的9.0%,为2024年其次季度以来的最低增幅。
2、经济目标2024年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是:1)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一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引导各方面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点放在转变发展方式、深化改革上,防止片面追求和盲目攀比经济增长速度。
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限制在4.8%左右一一去年价格上涨对今年价格的翘尾影响较大,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较多,限制物价上涨的难度加大。
3)城镇新增就业100O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限制在4.5%左右。
4)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化为明显通货膨胀。
5)年中,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状况下,把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限制物价过快上涨”。
3、经济政策D政策名称与方向年初规划:稳健的财政政策,从紧的货币政策9月份后,国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坚决实施主动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政策工具稳健的财政政策:A.变动政府支出:财政支出重点用于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削减国家建设型支出,缓解投资的快速增长势头。
B.加大保隙措施,减轻居民的后顾之忧,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C.建立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再就业政策体系,实施主动的就业政策。
D.实行措施,抑制物价持续上涨。
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四个文件,概括起来有10个方面的措施解决这个问题。
我国不同地区的失业差异分析
我国不同地区的失业差异分析我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水平各异,因此不同地区的失业情况也存在明显差异。
失业率的高低不仅反映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力市场状况,更直接影响着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
本文将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失业差异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中的原因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从整体来看,我国失业率整体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2%,相比2018年下降了0.1个百分点。
这显示出我国就业形势总体向好,但不同地区之间的失业差异依然明显。
1.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通常具有较高的经济活力和就业机会,因此失业率相对较低。
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的失业率普遍较低,尤其是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的城市,由于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和新兴行业的涌现,很多高技能和高薪职位的需求都得到了较好的满足。
一线城市的产业链完善、金融科技等高新技术产业发达,也为失业人员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失业率整体较低。
也不能忽视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部分农民工由于技能匹配不足、适应城市生活需要一定时间,导致一段时间内的较高失业率。
一线城市的房价高昂、生活成本较高,对低层次劳动力造成较大经济压力,也是造成一线城市失业问题的原因之一。
2.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相较于一线城市,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失业率普遍较高。
一方面,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就业机会有限,尤其是面向高技能人才的就业机会更加稀缺。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及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也导致了这些地区的就业问题。
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居民自身素质和技能相对低,也加剧了失业问题的严重性。
3.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我国的东部地区相对西部地区经济发达、产业发展较为完善,因此东部地区的失业率较低。
相比之下,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产业结构不够多样化,失业率普遍偏高。
社会经济调研分析——对我国就业状况的分析
社会经济调研分析——对我国就业状况的分析摘要:总体而言,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对就业带动作用会不断增强,就业形势将在总体稳定基础上不断改善。
但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就业的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仍面临不少挑战和困难,需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中央部署,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政策,以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通过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质量等措施,实现就业形势的总体平稳和就业质量的稳步提升。
引言:近年来,中国就业状况总体保持稳定。
2023年,中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2%,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
中国政府通过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多措并举促进就业扩容提质,有效应对了经济增速放缓和人口老龄化等挑战,保持了就业局势的总体稳定。
基于当前社会就业形势,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就业政策和疫情对就业的影响,探究我国目前的就业状况及就业市场的发展状况。
社会调研以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通过获取居民对就业形势的态度,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分析就业政策的落实情况和社会反响。
第一章我国就业状况概述我国的就业状况总体稳定。
2023年,在经济运行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党中央、国务院将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取得了就业稳定增长、失业率平稳回落、就业形势总体改善的成果,为2024年稳就业积累了积极因素。
从相关数据来看,2023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14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72万人,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达3397万人。
2023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4个季度的平均值分别为5.4%、5.2%、5.2%、5.0%,显现出就业形势逐步改善的态势。
2023年,从中央到地方各项稳就业促创业政策密集出台,各级政府各类资金直接支持就业创业超过3000亿元,为企业减少成本超过2000亿元。
国家统计局:青年失业率处在高位,有600多万目前还在寻找工作
国家统计局:青年失业率处在高位,有600多万目前还在寻找工作国家统计局:有600多万目前还在寻找工作5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与上月持平,今年以来整体上呈现下降态势。
分年龄看,就业主体人群失业率继续下降。
5月份,25-59岁就业主体人群失业率为4.1%,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下降,说明就业基本盘总体稳定,而且还在改善。
从群体看,进城务工农民工失业率继续降低。
5月份,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失业率为4.9%,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下降,农民工就业总体向好。
付凌晖表示,就业形势总体改善一是国民经济恢复向好,对就业带动增强。
今年以来,国内需求稳步扩大,消费带动作用增强,市场用工需求增加,促进就业形势整体好转。
1-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3%,比一季度明显加快。
二是服务业增势较好,促进就业容量扩大。
服务业就业容量相对于工业来讲是比较大的,尤其是今年以来,接触型服务业快速恢复,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旅游等行业较快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1-5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9.1%,有利于就业扩大。
三是稳就业政策持续显效,助力就业改善。
各地区、各部门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大力开拓市场化就业渠道,强化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健全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为就业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付凌晖指出,当前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问题仍不容忽视,青年人就业压力依然较大,高技能人才短缺,“求职难”和“招工难”并存,促进就业供需总量平衡、结构合理,仍需要加力。
关于青年人就业情况。
总的来看,青年失业率处在高位。
从总量看,初步测算,5月份,16-24岁青年人总量大概有9600多万。
16-24岁很多是在校学生未真正进入到劳动力市场,进入到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的有3300多万,这3300多万当中有2600多万已经找到工作,大概有600多万目前还在寻找工作。
现在大家对青年人失业总量情况有些误解,目前来看,青年人当中失业的总共600多万。
中国失业统计分析
中国失业统计分析失业的测量指标根据失业定义,可以确定衡量就业和失业的标准,从而可以对失业状况加以衡 量进而掌握最根本的宏观经济变量——失业率及其变化趋势。
失业率是失业人员在劳动人口中所占的比率,即 失业率 =%100⨯劳动力人数失业人数城镇失业率的计算方法是: 城镇失业率 =%100⨯+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城镇就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3中国失业状况的统计分析我国失业的根本趋势和特点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三次失业顶峰表一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及失业率〔年末登记数〕资料来源:?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21?图一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1978-2021〕由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失业顶峰,分别是在1980年,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及2003年;〔2〕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这说明近年中国城镇的就业形势有所恶化;〔3〕尽管上升趋势十清楚显,然而自2000年以后,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在3.0%-4.5%的范围内波动,相对稳定。
第一次失业顶峰,也就是1980年,全国登记失业人数541.5万人。
这一时期各级政府通过鼓励国有企业建立经营实体、子女顶替和大力开展个体、私营经济等措施,用了5年的时间平抑了这次失业顶峰。
到1985年底,城镇失业率已降至1.8%;第二次失业顶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随着经济转型的速度加快,国家开场对就业存量进展改革,在国有企业实行充裕职工的下岗分流,开场真正触及劳动力的存量构造。
在下岗分流的顶峰时期2000年底,全国共有下岗职工911万人,远远超过当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导致实际失业率在2000年到达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顶峰。
第三次失业顶峰大约在2003年。
此时正值中国参加WTO,全球化对中国经济乃至就业的影响不断加大;短期内,对原来就业格局的撞击讲显得更加突出,一些部门的就业时机不仅不会增加,反而有所减少,从而带来了更多的构造性失业。
应用文-中国城镇的失业率究竟是多少
中国城镇的失业率究竟是多少'「内容提要」对于目前中国城镇失业率到底是多少,各界有各种不同的意见。
作者认为,应当按照过去20多年中国城镇人口劳动参与率这个较为稳定的系数来推算,比较科学和客观,城镇人口劳动参与率应在55%水平上。
按此推算,城镇失业人口加600万长期在家没有的职工,中国2002年的城镇劳动力失业率为12.44%,为3437万人。
实际城镇人口劳动参与率曲线呈下滑趋势。
中国如果按真实城镇失业率计算,2003年城镇需要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是4490万人,而不是劳动与保障部计算的2400万。
中国未来18年中,就业和再就业压力最大的时期将是2003-2010年,2011-2015年次之,2015年以后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将趋缓。
期间,劳动力供给的最大来源为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其次较难的是国有和集体企业结构调整需要再就业的劳动力,城镇本身新增劳动力就业的压力并不大;最保守估计,需要创造2.7亿多个就业机会,每年需要有1500万个工作岗位供城镇新增、农村向城镇转移和城镇下岗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
「关键词」城镇失业率/城镇人口劳动参与率/就业和再就业中国的城镇失业率,从目前公布和一些研究机构的调查看,有高中低三个数据:较低的城镇失业率数据由国家局公布,2002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比上年末增加0.4个百分点;2003年6月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
(注:国家统计局:《2002年国民社会统计公报》、《2003年上半年劳动就业统计发布》。
)其次一个数据是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目前中国的城镇实际失业率大约为8.3%。
较高的失业率数据是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在福州、上海、沈阳、西安和武汉五城市所作的调查,1996年9月以来,五城市16—60岁人口的失业率一直在8%以上,并持续升高,从2002年2月开始,失业率超过了14%。
(注:蔡昉:“论就业在社会经济发展政策中的优先地位”,《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3期。
失业率应登记改调查
失业率应登记改调查描述实际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交替关系的“奥肯定律”一直在中国水土不服,这固然有中国处在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导致经济增长与就业脱节即资本替代劳动的因素,但也有失业率和GDP统计偏差的因素,而不准确的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和城镇登记失业率,将会误导政策的制定。
据报道,2022年《社会蓝皮书》称中国城镇失业率已经攀升到9.4%,这比人保部公布的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的统计数据多出一倍多。
事实上,对失业率统计的诟病由来已久。
1999-2001年,官方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3.1%、3.1%和3.6%,2002年以来一直维持在4%左右,最高的年份不过4.3%,但有些学者估计中国的真实失业率达到了20%。
一般来说,失业率统计有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之分,都有利有弊,但国际通行的是调查失业率。
而目前我国仅仅统计和公布城镇登记失业率,一方面采用登记失业率的统计方法无法与国际接轨进行国际比较,另一方面仅仅统计城镇户籍人口的登记失业率无法描述真实的失业状况,因为它没有包含农村地区农民、进城农民工和在城市间迁徙流动却并未转移户籍的那部分城镇户籍人口的失业状况。
比如,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很多国家的失业率都不断飙升,但中国在经济增长速度、工业企业增加值和利润大幅下滑以及大量企业破产倒闭的情况下,2022年前三季度的失业率仍在4%的水平,难免令人称奇。
更何况农民工返乡潮已经轰轰烈烈,但遗憾的是,这些都没有在官方的失业率统计中体现出来,这很难不会对政策制定产生误导。
我国城镇劳动力的失业登记初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称为“待业登记”,当时我国还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所有的城镇无业者都必须首先到政府劳动部门去登记,处于等待期的劳动者即登记为“待业”。
在劳动用工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后,企业和劳动者要进行双向选择,政府不再统一分配和安置,于是1994年将“待业登记”更名为“失业登记”,除了展开就业培训和就业服务外,统计登记失业率其实更多是从社会保障的角度出发的,因为登记失业率与领取失业救济与低保补助密切相关,并不是完整的体现劳动力市场现状的经济统计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对于目前中国城镇失业率到底是多少,各界有各种不同的意见。
作者认为,应当按照过去20多年中国城镇人口劳动参与率这个较为稳定的系数来推算,比较科学和客观,城镇人口劳动参与率应在55%水平上。
按此推算,城镇失业人口加600万长期在家没有工作的职工,中国2002年的城镇劳动力失业率为12.44%,为3437万人。
实际城镇人口劳动参与率曲线呈下滑趋势。
中国如果按真实城镇失业率计算,2003年城镇需要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是4490万人,而不是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计算的2400万。
中国未来18年中,就业和再就业压力最大的时期将是2003-2010年,2011-2015年次之,2015年以后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将趋缓。
期间,劳动力供给的最大来源为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其次较难的是国有和集体企业结构调整需要再就业的劳动力,城镇本身新增劳动力就业的压力并不大;最保守估计,需要创造2.7亿多个就业机会,每年需要有1500万个工作岗位供城镇新增、农村向城镇转移和城镇下岗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
「关键词」城镇失业率/城镇人口劳动参与率/就业和再就业中国的城镇失业率,从目前公布和一些研究机构的调查看,有高中低三个数据:较低的城镇失业率数据由国家统计局公布,2002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比上年末增加0.4个百分点;2003年6月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
(注:国家统计局:《2002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3年上半年劳动就业统计发布》。
)其次一个数据是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目前中国的城镇实际失业率大约为8.3%。
较高的失业率数据是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在福州、上海、沈阳、西安和武汉五城市所作的调查,1996年9月以来,五城市16―60岁人口的失业率一直在8%以上,并持续升高,从2002年2月开始,失业率超过了14%。
(注:蔡?P:“论就业在社会经济发展政策中的优先地位”,《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3期。
)而就目前和未来的劳动力供给压力,政府劳动部门、一些研究机构和有关专家,也各有所词。
有的研究结果比较乐观,有的认为就业问题非常严峻。
那么,中国目前的城镇失业率究竟是多少?劳动力供给压力多到底有多大,都来自于一些什么方面?未来中国面临的劳动力供给趋势如何,需要怎样应付?就国家官方的统计机构来看,由于受一些因素的制约,不能统计真实的城镇失业率,也不可能公布真实的失业数据;而一些点的调查,容易受样板数量有限的影响,不易准确地反映全部情况。
大面积的调查研究,则受到经费、成本和体制的制约,不可能实现。
而且,未来城镇劳动力供给到底是多少,也没有一种科学的办法来确定和预测。
本文采取一种新的方法,即用适度城镇人口劳动参与率与实际城镇人口劳动参与率的比较,为分析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城镇劳动力失业率提供一种可行的经济学办法,并分析中国过去和目前城镇劳动力较为真实的失业率。
还结合不同速率的城市化方案,考虑国有和集体企业职工陆续下岗趋势,分析未来中国城镇的劳动力供给和就业压力。
一、2002年中国真实的城镇失业率为12.44%城镇人口劳动参与率,则是指城镇从业人员占城镇总人口的比率。
由于总人口中老年、少年、青壮年等结构是一个多少年变化不太大的比率,家庭需要生活,就需要收入,也就需要就业,按适当的抚养比和适龄劳动人口比率,除去自愿失业在家的,城镇人口劳动参与率,一般是一个较为稳定的常数性的系数。
即R ‘=L/P;R ’:城镇人口劳动参与率常数;L :城镇从业劳动力;P :城镇总人口。
我们假定按照一个社会的年龄结构、就业年限、风俗习惯等等,有一个稳定的城镇人口劳动参与率常数。
这个数据可以用长期的历史数据,加上未来年龄结构的变动,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变动情况,加以总结。
笔者用1980―2002年的数据,以式R “=∑L/∑P 计算,平均城镇人口劳动参与率为53%,估计失业情况和充分就业原则,将中国城镇人口劳动参与率常数R ‘确定为55%(参见图1)。
由于中国是一个从农村和农业向城市和工业进行结构转型的发展中国家,分析它的城镇失业,不得不考虑城市化水平的逐年提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
1980―2002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4%上升到39.09%;城镇人口规模从19140万人增加到50212万人,22年中城镇人口增加了31072万人。
从农村向城镇转移的这部分人,一是城市规模扩大,占用农民的土地,使农村人口转变成城镇人口;二是农村人口通过上学、参军等途径,毕业和复员后在城镇就业,成为城镇人口;三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长期在城镇中就业,成为城镇人口。
而且,农村人口转向城镇的这部分人口中,由于农村多生子女,加上农村青年多向城镇转移,按照城镇人口的年龄结构,劳动参与率不应当下降,而应当提高,并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数值上。
因此,中国的城镇人口劳动参与率更应该在55%的水平上。
按照城镇人口劳动参与率推算城镇失业率,是一个较为科学的方法。
主要是因为:(1)它计算的是大数规律,不局限于某几个点的调查;(2)城镇人口劳动参与率一般是一个稳定的常量;(3)按照城镇人口劳动参与率推算的城镇失业情况,不包含作者的感情和主观推断色彩。
实际的城镇人口劳动参与率在这个常数的水平线上下摆动,当经济形势高涨和投资大多投向劳动密集行业、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时,从农村中向城镇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较少时,实际城镇人口劳动参与率在常数线以上,甚至发生“过度”就业;当经济形势低落,或者投资大量地投资于资本密集型行业、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大企业,或者不增加就业的社会公益性资本时,并且从农村向城镇转移的劳动力很多,则实际的城镇人口劳动参与率就在常数线以下,这个差距越大,城镇劳动力失业规模越大。
因此,可以避开统计的城镇失业率,来推算城镇真实失业率。
有公式U=(R ‘-R)*P/L’;U :城镇真实失业率;R :实际城镇人口从业率;L ‘:城镇劳动力总供给。
我们来看按照城镇人口劳动参与率55%推算的城镇失业人口规模变动情况。
下图中,横轴实际是城镇人口劳动参与率55%时的适度就业规模水平;低于此水平线的,即处于失业状态。
实际的城镇人口劳动参与率线与55%水平线向下差距越大,城镇劳动力失业规模就越大。
在1980―2002年间,中国城镇人口劳动参与率最高的年份是1990年,为56.44%,最低是2002年,为49.35%。
我们可以看出,80年代初时,我们通过各种办法安置了回城知识青年,农村向城镇的人口转移控制得比较严格,并且由于在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改革,农村进城较少。
城镇人口的劳动参与率较高,失业率较低。
后来,联产承包改革的作用力释放完毕,80年代中后期农民进城加剧,但是,由于中央又开始对农产品价格进行调整,加上90年代前期农业连年丰收,农民进城的势头又有减弱,城镇人口劳动参与率上升,城镇失业率又下降。
但是,到90年代中期,由于国有和集体企业职工下岗,农业收益下降,农民进城市增加,城镇化加速,城镇人口劳动参与率开始下降,城镇失业率上升,到了2002年,局面趋于严峻。
我们在表1中可以看出,国家统计局统计公布的城镇失业率,是登记失业率,没有“登记”的,都没有统计在内。
2002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按55%劳动参与率推算的城镇失业率相差6.42个百分点。
而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调查的2002年城镇失业率为14%,也有一些偏高。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分析,1990年,按55%的城镇劳动参与率,是城镇人口就业形势最好的一年。
城镇人口劳动参与率从1994年开始下越55%参与率水平,1997年开始加速下滑,致使城镇失业人口越来越多。
2002年推算城镇失业率达到10.27%,城镇劳动力失业规模达2836.6万人,而且城镇人口劳动参与率还呈现出一个将持续下降的趋势。
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可能一些国有和集体企业的职工下岗了,但是没有买断身份和解除合同,仍然被统计在城镇从业劳动力栏中。
2002年在国有和集体企业中的职工总计还有6000多万人,如果保守地按照10%的类似情况计算,有600万人左右。
如果将这600万人从从业人员中扣除,加到城镇失业人口中去,则2002年中国城镇失业劳动力为3437万人,真实的城镇失业率为12.44%。
二、中国未来18年需要提供2.7亿多个就业和再就业岗位由于农村和农业社会向城市和工业社会的结构转型,中国未来的劳动力供给与就业压力,主要来自于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压力,其次来自于城镇新年增劳动力的增加,再是源于国有和集体企业下岗需要再就业的职工,最后是目前积累的3440万城镇失业劳动力,需要多年的逐步消化。
关于目前的劳动力供给压力,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发布,2002年全国城镇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共600万人,登记失业人员近800万人,三项合计,全国城镇需要安排就业的劳动力总量达2400万人,就业形势严峻。
(注:林红梅等:《今年我国2400万城镇劳动力需安置》,新华网2003年8月15日。
)但是,我认为,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估计的目前累计的城镇失业人员数据过小。
从数据分析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加城镇新增劳动力最保守估计,大约1000万人;当年城镇下岗需要再就业的650万人左右,城镇上年结转的实际失业人员2840万人,实际当年城镇需要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在4490万人。
注:按照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速率,未来城镇化水平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城镇劳动力总供给,以人口仿真模型模拟,并按照城镇人口的55%劳动参与率计算;下岗需要再就业按照国有和集体企业中每年递减50万人消化设想;失业率按照经济正常增长的情况下,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计算。
未来18年城镇劳动力供给的特点是。
首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最大。
按照城市化水平每年提高1.2%的速度,18年里农村将向城镇转移劳动力2.16亿人,每年平均转移劳动力1200万人;按照城市化1%的速率,将转移1.6亿人,每年平均向城镇转移900万人;如果按0.8%的速率,则共计转移1.2亿人,每年平均转移660万人。
如果农业内部经济增长有限,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农民外出动机较强,城市化水平每年可能提高1.2%个百分点。
但是,就城镇就业压力来看,1%的城市化速率可能适中一些。
0.8%的城市化速率虽然对减轻城镇就业压力有利,但是,对增加农民收入和充分利用闲置农业剩余劳动力资源不利。
因此,城镇化速度能控制在1%的速率上为好。
其次,城镇再就业压力也较大。
虽然1993―2002年间,国有和集体企业中就业的职工人数减少了6600万人,但是,目前在国有和集体企业中就业的职工还有6000多万人。
按照未来国有经济资本有机构成计算,考虑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加上集体企业的萎缩,估计国有和集体经济中,可能只需要500万人工作,最多只需要1000万人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