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发水的制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微生物去屑洗发水的制备
生工042班程峰200406230201
一、产品意义和社会效益
很多人为头屑所困扰,他们曾经换过许多洗发产品,但效果不大明显。头屑成因一直在研究中,至今最为肯定的病因是卵形糠秕孢子菌,实验结果表明,卵形糠秕孢子菌与头屑过多呈正相关关系。糠秕孢子菌是引起头屑过多的最常见病原微生物,当孢子菌的繁殖异常增多时,头部皮肤表皮细胞的代谢速度就会明显加快,在使用各种抗真菌药物后,糠秕孢子菌数量减少,头屑随之减少,停药或再感染该真菌症状再发。头皮油脂分泌太多,甚至患有脂溢性皮炎,容易导致糠秕孢子菌过度繁殖。
几乎所有洗发水都采用化学合成的抑制真菌剂进行抑菌去屑,而我的构想是利用溶菌酶。
溶菌酶按其所作用的微生物不同分两大类,即细菌细胞壁溶菌酶和真菌细胞壁溶菌酶。细菌细胞壁溶菌酶有两种,一种是作用于β-1.4糖苷键的细胞壁溶解酶,另一种是作用于肽“尾”和酰胺部分的细胞壁溶解酶。真菌细胞壁溶菌酶包括酵母菌细胞壁溶解酶和霉菌细胞壁溶解酶。而卵形糠秕孢子菌是一种嗜脂性酵母,正常人皮肤中存在,是一种条件致病菌。酵母菌的细胞壁以葡聚糖为主。
真菌溶菌酶主要包括几丁质酶和β葡聚糖酶。
1. 几丁质酶
虽然一些外几丁质酶(exochitinases;EC3.2.1.30)也表现出抗真菌的特性,但抗真菌的几丁质酶主要是内几丁质酶(endochitinases;EC3.2.1.14)。人们已经研究了许多来自于植物和微生物的几丁质酶,并对有些几丁质酶抑制真菌生长/裂解真菌细胞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科学家们首先在植物中发现了几丁质酶的抗真菌作用,这类几丁质酶可以对抗侵入植物体的真菌病原体。微生物几丁质酶主要是由链霉菌属、杆菌和大多数真菌产生的。细菌分泌几丁质酶主要用于真菌细胞壁的降解和重组,但在大多数产几丁质酶的真菌中,此酶主要用于真菌细胞壁的成型过程。只有在一些特定的寄生霉菌中,如Trichoderma harzianum、APhanocladium album和Gliocladium vixens中,胞外几丁质酶和β-葡聚糖酶用来附着和降解目的菌丝。这些抗真菌的几丁质酶与植物几丁质酶相似,多为内几丁质酶。由于肽聚糖和甲壳质的糖骨架具有相似的结构,因此,一些几丁质酶也具有溶菌酶活性。
2. β-葡聚糖酶
β-葡聚糖酶(β-glucanases;EC 3.2.1.39)具有抗真菌作用主要是因为它能水解β(1→3)糖苷键。研究表明:β(1→3)葡聚糖酶对几丁质降解真菌细胞壁具有显著的协同作用。如将纯化的几丁质酶和β-葡聚糖酶合用,抗灰色葡萄孢(Botrytis cinera)的作用提高了10倍。内葡聚糖酶与外葡聚糖酶、不同内葡聚糖酶间也具有协同抗真菌作用。因为许多植物性食品中含有β-葡聚糖成分,它对维持产品的组织性、黏度和外观都有重要作用,真菌的细胞壁主要组分为几丁质和β-葡聚糖,
酵母菌的细胞壁以葡聚糖为主,β-1,3一葡聚糖酶(β-1,3-glucanase,EC3.2.1.39)是一类能特异作用于β-葡聚糖中β-1,3.糖苷键的水解酶,可应用于酵母原生质体制备等方面.该酶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中,目前已从真菌、细菌,以及放线菌等中分离到产β-1,3.葡聚糖酶的菌株。
目前,大多采用的是从鸡蛋清中提取的溶菌酶,类型比较单一。人们从60年代发现微生物也产生溶菌酶,并且进展很快。溶菌酶广泛地分布于自然界中,在人的组织及分泌物中可以找到,动物组织中也有,以鸡蛋清中含量最多。其它植物组织及微生物细胞中也存在。那么,能否将不同来源的溶菌酶混合使用?由于各类型溶筒酶作用对象不同,混合使用必然会发生协同作用,能更有效地发挥其杀菌、抑菌作用,具有潜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国内外研究进展
几乎所有洗发水都采用化学合成的抑制剂进行抑菌去屑。
南京农业大学自然资源与环境科学系的彭董樊和庆笙教授在高产β-葡聚糖酶菌种的
分离及其新菌种的鉴定上获得了成功。
二、构建高产菌的技术路线
1、高产β-1,3一葡聚糖酶菌种的筛选
1.1 材料
土样来源:取自杭州地区;酵母β-1,3-葡聚糖:实验室自制品,从酵母泥中提取;标准β-1,3-葡聚糖:Sigma Co.U.S.A;啤酒废酵母泥:杭州西湖啤酒厂提供;酵母粉:酵母泥经低温干燥后粉碎制得.
1.2 培养基
(1)分离培养基和液体产酶培养基.分离培养基:β-1,3一葡聚糖3 g,NaNO3 0.3 g,K2HPO4 0.1g,KC1 0.05 g,MgSO4·7H20 0.05 g,FeSO4·7H20 0.001g,琼脂2 g,蒸馏水100 mL,自然pH值.液体产酶培养基即为分离培养基不加琼脂即得.
(2)初筛培养基.将刚果红配制成4 g/L的水溶液,每100 mL分离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溶液1 mL即得.
(3)菌种保存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4)菌株鉴定培养基.改良察氏培养基,用葡萄糖替换蔗糖作为碳源.
1.3 菌种的分离
将土样烘干,并制成l%的悬浮液,涂布到以β-1,3一葡聚糖为惟一碳源的琼脂平板上,于30℃培养3~5 d,挑取生长良好的菌落接种于斜面保存并编号.
1.4 菌种的初筛和复筛
将分离出的菌种点接到初筛培养基平板上,置于30℃培养.凡在菌落周围能使刚果红褪色形成透明圈的菌株,接种斜面保存.
初筛得到的菌株接种到装有50 mL液体产酶培养基的250 mL三角瓶中,于28℃,150 r/min摇瓶培养5 d.测β-1,3一葡聚糖酶活力,确定产酶活力高的菌株.
1.5 β-1,3一葡聚糖酶活力的测定
取出培养液在低温下过滤,定容至100 mL,取酶液0.1 mL,加入经50℃预热10 min 的β一1,3.葡聚糖溶液(250 g/mL,用pH 5.0醋酸一醋酸钠缓冲液配制)0.9 mL,50℃恒温水浴反应30 min,然后沸水浴5 min终止反应.用Somogyi—Nelson法测还原糖含量.酶活力以每分钟生成1 umol葡萄糖所需的酶量为一个酶活力单位(U).
1.6 菌种鉴定
菌落形态:待鉴定菌株在30℃恒温培养3 d,观察菌落形态并照相记录.显微观察:采用插片培养法.培养温度:待鉴定菌株置于25,30,37,45,50℃恒温培养3 d,观察菌落形态特征
三、生产工艺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