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中学2019届高三年级三月份联考语文试题

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中学2019届高三年级三月份联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考试结束,监考人只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学”作为一个学术意义上的学科,是在西方现代学术分野的思潮当中确定位置的。一般而言,20世纪之前的西方哲学所关注的重点是“真”“善”“美”,与“美”相对应的哲学分支即是美学。20世纪初,由日本人翻译的“美学”开始进入中国知识界的视野,以王

国维为代表的有深厚古学造诣又有着开阔眼界的学者对此投入了热情的关注,并积极地加以引介。中国美学自此开始了一个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并在欧风美雨当中成长的过程。然而,中国美学从奠定到发展的过程呈现出了独特的面貌:始于美学领域的讨论,往往“越界”而至于文学的、历史的、日常生活的乃至社会的、政治的领域。在今天看来,这不一定是学术上“不成熟”的表现,而恰恰反映了中国传统美学、美育思想的独特之处。

中国美学的弥散性格反映出中国思想的固有特点。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把这句话勉强地比附于真、善、美的关系,可以说是审美活动涵摄了认识活动与道德活动。但实际上,在中国传统思想当中,真、善、美三者并不能截然分开,而是统归于“道”。

中国美学的讨论重点并不是“美”,而是对于“道”的深广的体验。中国古人要在与身心高度相关的“艺”中领会思想之乐、道德之乐,要把艺术创作的过程、欣赏自然景色的过程,乃至日常的普通事物和行为都转化为“道”的开显场所。“乐道”“孔颜之乐”是中国哲学最重要的话题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正是出于这个理由,中国的哲学、艺术与美学不能明确地划分界限——在中国哲学的活泼处、中国艺术的深邃处,即是中国美学最富有价值、最具有特色的所在。

中国美学的广泛性、综合性还特别体现在注重审美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中国老百姓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营造一种美的氛围。中国古代很多有名的诗句,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王维)、“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都是描绘日常生活的诗意的氛围。这种诗意的氛围,往往沁入人的心灵的最深处。我们从明代文震亨的《长物志》、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和今人王世襄的《锦灰堆》这些著作中,可以看到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中国传统美育是联结美学思想与现实问题的重要纽带,也是一个广大的、尚待今天的学者充分重视的领域。

(选自叶朗《中国美学的弥散性格>)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日本人翻译的“美学”得到我国知识界的高度关注,并被王国维引人中国。

B.中国美学一方面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同时又受欧美美学的影响而成长起来。

C.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道”包涵了“真”“善”“美”,它们三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D.中国美学注重审美与生活的联系,审美情趣往往体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论述了中国美学形成的源头和呈现具有弥散性格的独特面貌,点明话题。

B.第二段重点阐述了中国美学具有弥散性格的具体表现,引用孑L子的话作为论据。

C.第三段承接第一段“越界”内容,从广泛性与综合性角度论述弥散性格的体现。

D.第三段的诗句论证了审美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充满美的氛围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美学涉及很多的领域,甚至走进百姓日常,这种“越界”是不成熟的表现。

B.因为中国美学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这就使得中国美学具有弥散的性格。

C.中国人可以在艺术创作、欣赏自然的过程中,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去领悟“道”。

D.今天的学者很重视中国传统美育在联结美学思想与现实问题中所起的纽带作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

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把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作

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之一。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我们应该通过振兴乡村,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这表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绝不允许出现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萧条的乡村的两极分

化景象,只有坚持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正确方向。

所谓城乡融合发展,就是彻底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机制,实现城市与乡村的一体化联动,一方面运用城市资源要素、产业辐射等带动农村发展,引导公共与社会资源优先向农村投入、聚集;另一方面对标城市补齐农村短板,在诸如生态环境、宜居程度等领域激活农村的独特吸引力。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解决好“三农”问题所提出的新思维、新路径、新方略,能够有效解决制约乡村发展的问题。

(摘编自林志鹏《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的方向》,《红旗文稿》2018年10月20日)

材料二:

材料三:

乡村的巨变,既源于党领导农民坚持不懈的奋斗,也源于外部环境变化的推动,是内因与外因、主观与客观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当前,中国之乡村,从内地到沿海,从城郊到农区,从山区到平原,都在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农业生产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农村社会从封闭向开放转变,城乡关系从割裂向

融合转化,每年有超过1000万农村居民市民化、1000万农村人口脱贫,农村即将消除贫

困,全面实现小康。可以说,中国乡村正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

(摘编自韩长赋《从江村看中国乡村的变迁与振兴》,《经济日报> 2018年6月5日)材料四:长岩村是贵州省惠水县的贫困山村。2013年,长岩村前任村支书李德云凭借

自己长期在外打拼的经验,清楚知道,村里的持续发展要靠自身的“造血”功能,才能摆脱只靠官方“输血”的困境。

寻找特色产业或许是打通自身“造血“功能的最佳良方。李德云介绍,通过村干部的“取经”

以及贵州省茶业专家的实地考察,长岩村高海拔、多云雾、寡日照等之前地理气候“劣势”成为发展茶产业的“优势”,人少地多的长岩村大举进军茶产业。通过发展茶产业,长

岩村两年来有三分之一的劳动力返回了,现在每天在茶场上班的村民有100人左右,多的时候有200多人。

目前,长岩村的茶产业已发展有万亩规模,同时成立了贵州惠水咕噜苗乡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先后引进贵州黔色国香茶业发展有限公司和贵州云顶茶叶有限公司,以“公司十合作社十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结合“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发展模式,带动了当地贫困户增收脱贫的同时,也为长岩村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