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生态伦理观PPT课件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ppt课件
推想他人的情感和愿望,从而慎 重地对待自已的行为,不对他人 造成伤害。 消极:宽恕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 坏人,有时甚至打左脸,给右脸。
诚—待人忠诚、老实、忠诚国家、 忠诚皇帝,对朋友也忠诚。 积极:造就了一批“舍身取义,杀 身成仁”即忠君报国的民族英雄。 消极:对皇帝的忠诚有时是愚忠, 皇权被视为至高无上,对小人的忠 诚往往上当。
2、古代文学及艺术是以“善”为价 值取向的。强调教化作用。 3、 政治学,史学、教育均以道德提 升为己任。
第二节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一、传统道德规范与传统美德 1、传统道德规范 男女授受不亲,仁者爱人 “三纲 五常” “三从四德” “三从”即妇人未 嫁从父, 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 妇德、 妇言、妇容、妇 功。要求妇女讲贞节、修言辞、学 温顺、治丝麻。
神孕育展开阶段。 2、汉唐,第二个阶段,从汉到唐, 是中国伦理思想的抽象发展和大一统 封建化阶段。汉代是儒家。魏晋时期, 玄学伦理占居主导地位。隋唐时期, 佛学伦理道德占据主导地位。
3、宋元明清
第三个阶段,宋元明清,是中国 伦理思想的辩证综合阶段。宋明 理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以承续儒家道统为帜志,但又充 分吸收了佛教与道教思想的营养, 建立起以儒家为主,充分吸收其 他各家的积极因素的思想体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和——是古代文化精神的凝聚,追求人人相 合,天人合一,社会大同。人应该在万物相 和中求得发展。 积极:把天地之和、人人相合、人心合一作为 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旨归,有较多 的积极意义。家和万事兴,人心齐泰山移, 和气生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消极:“和”的观念使中国人对家庭、群体、 社会关系等有很强的依附性,缺乏独自闯天 下的精神。
2024版《中国传统文化》ppt课件完整版
佛教文化对于心理治疗、 生命教育等方面也有重 要的贡献。
佛教的修行方法对于提 高个人修养和心灵成长 具有帮助。
06
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
书法艺术与鉴赏
书法艺术概述
阐述书法的起源、发展及主要流 派,如篆书、隶书、楷书、行书
和草书等。
书法技巧与笔法
分析书法的基本技巧,如用笔、 用墨、结构和章法等,以及不同 流派的笔法特点。
01
02
03
《论语》解读
阐述孔子的教育思想、政 治主张及伦理道德观念。
《大学》解读
探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的理念及实践方法。
《中庸》解读
阐述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 及在人生、社会等方面的 应用。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治理
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等理念在现代社 会治理中的应用。
儒家思想与个人修养
历代绘画流派及代表画家
介绍历代著名的绘画流派及其代表画 家和作品,如文人画、工笔画、山水 画、花鸟画等。
绘画鉴赏与收藏
探讨绘画作品的鉴赏方法、收藏价值 及市场动态。
音乐舞蹈表演艺术
中国传统音乐概述 阐述中国传统音乐的起源、发展及主要
特点,如五声调式、民族乐器等。
音乐舞蹈与民俗文化 探讨音乐舞蹈在民俗文化中的地位和 作用,以及不同地域和民族的音乐舞
02
03
易行。
华严宗以《华严经》为主要 经典,强调万物圆融无碍的
思想。
04
05
天台宗以《法华经》为主要 经典,注重止观双修和实相
论。
佛教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01
佛教文化在现代社会中 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涉 及哲学、艺术、文学等 领域。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念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念现在全世界都普遍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国际上出现了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
其核心思想,就是要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这一西方传统观念,树立“生态整体主义”的新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和当今世界的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的观念是相通的。
中国传统哲学是“生”的哲学。
《易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
”又说:“生生之谓易”。
生,就是草木生长,就是创造生命。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天地以“生”为道,“生”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因此,“生”就是“仁”,“生”就是善。
儒家主张的“仁”,不仅亲亲、爱人,而且要从亲亲、爱人推广到爱天地万物。
因为人与天地万物一体,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
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世界上的民众都是我的亲兄弟,天地间的万物都是我的同伴)程颐说:“人与天地一物也。
”又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
”朱熹说:“天地万物本吾一体。
”这样的话很多。
这些话都是说,人与万物是同类,是平等的,应该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和这种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学的意识相关联,中国传统文化中除了一种生态美学的意识。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大自然(包括人类)是一个生命世界,天地万物都包含有活泼泼的生命和生意,这种生命和生意是最值得观赏的。
人们在这种观赏中,体验到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从而得到极大的精神愉悦。
程颢说:“万物之生意最可观。
”宋明理学家都喜欢观“万物之生意”。
周敦颐喜欢“绿满窗前草不除”,别人问他为什么不除,他说:“与自己意思一般。
”又说:“观天地生物气象。
”周敦颐从窗前青草的生长体验到天地有一种“生意”,这种“生意”是“我”与万物所共有的。
这种体验给他一种快乐。
程颢养鱼,时时观之,说:“欲观万物自得意。
”他又有诗描述自己的快乐:“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云淡风轻近午天,望花随柳过前川。
”他体验到人与万物的“生意”,体验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浑然与物同体”,得到一种快乐。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伦理 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与保护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伦理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与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伦理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与保护中国拥有悠久的传统文化,这个文化对于塑造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传统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生态伦理的重要性。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并讨论了如何通过弘扬传统文化来保护生态环境。
一、传统文化与自然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被视为一个包容万物的宇宙整体,人与自然是相辅相成的。
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类应该与自然界保持平衡。
二、传统文化对环保的重视传统文化中体现了许多对环保的重视和倡导。
例如,佛教教义中有“众生平等”的理念,强调对所有生物的尊重和保护。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如清明节和中秋节,都有与自然和环境保护相关的传统习俗。
这些习俗都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界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三、传统文化的回归与生态保护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态环境破坏的日益加剧,许多人开始意识到传统文化对于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一方面,人们通过回归传统文化来修复与自然的联系。
例如,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些人开始重新学习种植蔬菜、养殖家禽等传统的农业生活方式,以减少对环境的依赖。
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也得到了当代科技的支持,使得传统智慧得以更好地传承和推广。
在中国的一些保护区,人们通过利用传统的灵犀智慧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
例如,利用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从而减少对水土资源的污染。
四、弘扬传统文化与生态保护教育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弘扬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域变得尤为重要。
许多学校都已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环境教育课程中,通过讲授传统文化的智慧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此外,通过举办传统文化节日庆祝活动,可以增强公众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参与。
五、传统文化与当代环境保护的结合传统文化与当代环境保护并不矛盾,相反二者可以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我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文明思想
我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文明思想我国古代很早就产生了高明的“天人”关系理论和生态文明思想。
崇敬自然、顺应自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持质。
在儒、释、道以及其他学说中,都包含着不少优秀的生态文明思想理念。
天、地、生、人整体统一的自然观。
先贤们很早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天地、人“三才”理论,主张遵循“天行之常”,“地养之则”,“参赞天地之化育”。
虽然由于认识所限其中摻杂着天命观和迷信思想,但却包含着敬畏天地,师法万物,遵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节奏等优秀的思想元素,蕴含着一种整体统一的生态系统思想。
护生、爱物的生命意识和生态伦理。
我国古代思想家一直崇尚“生生之德”。
儒家强调“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爱人以及物”,“恩及禽兽”。
佛教讲“众生平等”,“万物有情”。
道家称“万物与我为一”。
这些都包含着亲近自然和“护生”、“爱物”的生态伦理。
取用有节,“以时禁发”的资源利用和管理思想。
“生生之德”体现于自然是“生物”,体现于社会是“生民”,体现于经济是“生财”。
“生民”是治国之本,“生财”是富国之需,“生物”则是基础前提。
物质生产消费应与资源再生和环境承载能力保持平衡。
先秦两汉思想家已经清楚的论说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维持资源再生能力的重要性。
孟子、荀子甚至将其上升到“王道之始”、“圣王之训”的政治哲学高度予以阐述,主要精神是“节制物欲”、“适度消费”,对山川林泽“谨其时禁”,“以时禁发”,采捕生产避开生物孕育生长的关键季节,对幼小树木、鸟巢卵蛋、母兽幼兽予以保护。
使生物正常生长繁殖,反对竭泽而渔,童山而樵,围山而猎,赶尽杀绝。
这些都反映了一种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变废为宝”和“相资以利用”的循环经济理念。
我国古人认为,土地是有生命的,需要不断滋养。
包括人畜粪便在内的各种废弃物质皆有其功用,任意弃置污秽不堪,恶臭难闻,变为肥料二次利用则可“化恶为益”,“变废为宝”,土地得其“余气相培”,“地力可使长新壮”。
中国传统环境伦理
中国传统环境伦理
中国传统环境伦理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价值观和伦理规范。
它是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环境伦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天人合一:认为天地万物都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尊重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
顺应自然:认为人类不能强行改变自然,而应该顺应自然,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尊重自然的节律和规律,适应自然环境。
永续发展:认为人类应该保护自然环境,实现永续发展,不断地保持与自然的平衡和谐,不断地改进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让后代子孙继承优美的环境。
敬畏自然:认为自然界的力量非常强大,人类应该敬畏自然,避免过度开采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从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生态伦理:认为人类应该尊重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尊重和保护各种生物,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总之,中国传统环境伦理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的崇敬和敬畏之心,强调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这一传统环境伦理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为人们营造健康的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地球家园。
第10章环境伦理观PPT课件
47
13.将废弃物分类卖给回收站(废纸、废玻璃、 废塑料),将有害物质个别处置
14.不随意丢弃废电池 15.旧鞋钉掌,延长使用寿命 16.使用节能、节水的洗衣机、洗碗机,保证
这些机器装满物品时使用 17.洗后衣物日晒凉干,减少使用烘干机 18.一周少用一次洗碗机,一年可省千升水
48
19.用过的水再浇花 20.婚宴不宜铺张浪费,聚会方式可改为健身
16
③处理人与万物关系的道德法则 老子哲学从自然自然和人道规律的一致性中, 引申出处理人与万物关系的道德准则。“知止不 殆”,“知足不辱”是道家道德准则的集中体现。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 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 以长久。”
17
⑵儒家的环境伦理意识
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 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从根本上讲与道家 是一致的。它也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与自然万物同类,因此人对自然应采取 顺从、友善的态度,以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为最终目标。
31
五、环境伦理观的产生
环境伦理:是指人对自然的伦理,涉及人 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何者为正当、 合理的行为,以及人类对于自然界负有什 么样的义务等问题。
32
1.生命中心主义
观点:不仅动物有“权利”,而且包括植物 在内的所有生命体都有其自身的“固有的价 值”,都应当受到同等的尊重。
目的:为了保护野生动植物,避免被人类伤 害。
26
⑶佛学的环境伦理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尊重生 命的思想表述的得最完整的是佛教禅 学,如果剔除其中附加的宗教的神秘 内容,可以看到,佛学理论中所阐发 的生命观,包含了丰富和深刻的环境 伦理思想。
27
①万物平等的生命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伦理思想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伦理思想及其意义
一、儒、释、道思想
1 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 孟子等 代表著作:《论语》、《孟子》等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是为儒家言,足以代表吾民族 之根本理想者也。”(《中国伦理学史》,蔡元培,P4) 儒学以“经世致用”为本;由家长制度而发展。 1.1 “仁爱”的伦理基础: 孔子“仁者爱人” 孟子“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义 之端也;辞让之心,人皆有之,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智 之端也。” “圣人之道德,自其德之方面言之曰仁,自其行之方面言之曰孝,自 其方法之方面言之曰忠恕。”(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P15)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环境伦理思想的影响
讨论: 你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影响在那里?
一、儒、释、道思想
3
佛教 尊重生命和保护生命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万类之中个个是佛” 所有生命中都潜藏着“佛”,都有可能达到“佛”的境界。 因此,所有生命都是宝贵的,都应加以尊重和珍惜,而不应随 意杀生。 佛教制定了“不杀生”的戒律,以宗教信仰的形式确立了 尊重生命和保护生命的伦理。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伦理思想
1
中国古代环境伦理思想的主题——尊重生命,兼爱万物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兼爱万物的 伦理原则,在尊重自然一般前提下,尤其强调爱护生物, 尊重一切生命的价值,并以此作为衡量人的行为善恶的准 绳。《周易》中说:“天地之大德曰生”。 儒家以“仁”作为其伦理思想的核心 道家主张生命平等 佛教主张“不杀生”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伦理思想
3 天人合一,以和为贵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既贵为万物之灵,就要遵循自然规 律,同时在天地万物生生不已的运化过程中也负有特殊的使命。 儒家学者子思在《中庸》一书中指出:“惟天下之至诚,为能 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 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老子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 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
中国传统文化之第三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课件PPT
2、妻之父。《尔雅·释亲》:“妇之父为婚。”
姻也有两义:
1、婿家,《说文·女部》:“姻,壻家也,女之 所因,故曰姻。”《白虎通·嫁娶》:“姻者, 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
2、女婿的父亲。《尔雅·释亲》:“壻之父为 姻。”
现代婚姻
现代婚姻革命的核心是自由 现代婚姻的两大支柱爱情和责任 社会的发展,导致婚恋观念多元化,甚至
极端化
网络热词折射出婚恋的光怪陆离
闪婚、闪离、试婚、网婚、隐婚、不婚、 裸婚、小三;亚偷情 ;爱情备胎;大肚新 娘;婚内分居;凤凰男、孔雀女、经济适 用男、简单方便女
剩斗士 25-27岁为初级剩客,称“剩斗士”;28-
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 :德、容、言、工
七出 :不顺父母 无子 淫 妒 有恶疾 口多言 窃盗
女有五不取:逆家子不取,乱家子不取,世 有刑人不取,世有恶疾不取,丧妇长子不取。
三不去:妇有三不去,有所娶无所归,不去; 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后富,不去。
陆游与唐婉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பைடு நூலகம்讲 彭庭松
第三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内容
中国传统道德规范有两种:
一是由伦理学家概括出来的或由统治阶级提倡并上 升为理论的规范;
二是在世俗生活中得到广泛认同与奉行的习俗规范。
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 而以善为核心。
“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 故曰:昏礼者,礼本也。”
《易经》亦云:“天地纲组,万物化醇;男女构精, 万物化生。人承天地,施阴阳,故设嫁娶之礼者, 重人伦,广继嗣也。”
一讲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与中国人PPT课件
• 二如中央之国,居四夷之中。北宋理学家 石介《中国论》:“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 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
• 三,文化的中心之国。
黄河中游地区
古代中国人的九州图
• 禹贡九州山川 图Fra bibliotek 文化中心论中国地形图
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
雨后的青藏高原
群峰起伏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的冰峰
西北大沙漠
新疆喀纳斯湖风光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中国文化的特色
• 由于有大海、沙漠、高山等自然屏障 的保护,中国文化具有连续性的特点; 同时,也造成相对封闭性。
• 中国内部地理环境具有多样性的特 点——
沟 壑 纵 横 黄 土 高 原
陕北民居:窑洞
四川盆地
黄 河 中 下 游 平 原
长 江 中 下 游 平 原
长江
地理环境造成中国文化的特色
• 之一:连续性, • 之二:封闭性, • 之三:多样性。
三、中国民族
中国少数民族:满族
蒙 古 族
回族
藏族
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
苗族和瑶族
羌族
四川九寨沟·五花海
写在最后
• 中国者,盖聪明徇智之所居也,万物 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 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 技能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 夷之所义行也。(西汉·司马迁《史 记·赵世家》)
16世纪外来地图的冲击
•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来的新世界地图
中国仅偏隅一方
中国人观念的巨变
• 一)人生活的世界不再是平面的,不是天 圆地方,而是球形的。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情坏
孔子“乐山乐水”命题见诸于《论语·雍也第六》:“子曰: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 寿。”
那么,如何培养“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情怀呢?
(1)淡泊明志
“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2)要有“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第一》)的心
2.4节制物欲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可见 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 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 为,则无不治。”(《老子》第3章)
“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 第10章)”。
3 佛教的生态伦理观
而第七》)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何陋之有”
2.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老子,姓李名耳,字耽,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 东)人,曾经做过周王朝管理图书的史官。
据学者们研究,老子大约生于公元前580年,卒于公元前 500年左右。其基本思想保存在《老子》一书中。老子作 为道家学派的鼻祖,有十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天命是客观存在的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是一种不以人 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
孔子敬畏天命的思想不仅仅是讲人们要遵循自然规律办事, 而且还要将“畏天命”与“君子”人格结合起来,体现一 种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意识。将“畏天命”与否,作为一 条划分“君子”与“小人”的分界线,要求君子不做过头 事,不讲过头的话,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世界的安宁、 和平。《中庸》讲“君子居易以侯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英国经济学家EP舒马赫认为:“从经济学家的观点来看, 佛教生活方式令人惊奇之处是它的绝对合理性—财力惊人 地小却获得特别满意的效果。”
“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佛教认为,外在的环境乃是有情众生“共业”所感之果, 也就是说,“依报”的好坏,是由有情众生来决定的。如 果有情众生都心存善念、勤行善业,则“依报”就会变得 美好,如:和乐、富足与庄严,就是由于阿弥陀佛及往生 有情的功德所感。反之亦然。
从这一点来说,佛教更强调“人祸”,而不是“天灾”。
2.2 “天王恢恢”的生态整体观
《老子》第73章在讲到“天之道”时,提出一个生态哲学 命题“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原来宇宙大自然就是一张“天网”,这张网看上去虽然稀 疏,却非常宏大,布局严密,没有缺失。正是这张“天网” 使宇宙间的“四大”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 维系起宇宙大自然衍生的责任和义务。
然而,这张“天网”又是如何保持秩序井然的呢?
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和“道生万物”两条准则,而 “道法自然”这条准则正是使用自然性来解决人与宇宙天 地万物关系内在问题的最初尝试。
Hale Waihona Puke 2.3“知常曰明”的生态保护观
《老子》第16章提出:“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 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明。复明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 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佛教虽然肯定人在“六道”(六道:即修行道、灵道、世 俗道、鬼道、魔道和畜生道)中的特殊性,同时也强调, 因为六道的轮回,一切有情众生之间,有着不可思议的亲 缘关系。
《梵网经》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 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 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
我们按照通行本《老子》从以下3个方面来阐述老子的生 态伦理思想。
2.1“道法自然”的生态平等观
《老子》里的生态伦理思想是建立在“道法自然”的生态 平等观基础之上的。
《老子》第25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 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 之曰道。强为之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 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为什么我们说“天命”是指自然规律?
《论语·阳货第十七》记载说—子日:“予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日:“天 何言哉?四时兴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孔子用八个字“四时兴焉,百物生焉”揭示了天 命,这也正是天地万物自然变化的规律。
“畏天命”—敬畏天命是孔子提出其生态伦理思想 的基石。为什么要敬畏天命?
理自觉 “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论语·述而第七》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见《论语·泰伯第八》)的同
情心。 (3)通过学习《诗》、《乐》增强欣赏大自然知识的能
力和审美意识。 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多识于鸟兽之名”
(《论语·阳货第十七》)
1.3 “弋不射宿”的生态资源节用观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第一》) “饭疏食饮水,曲肘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
1.1 “知天畏命”的生态伦理意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 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论语·为政第二》)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 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押大人,侮圣人之言。”(《论 语·季氏第十六》
这里“天命”就是指自然(包括天地人)规律,那么“知天 命”即对自然规律的了解、掌握就很不容易,能够了解、 掌握它,当然就是一种君子的美德了,因此才会有孔子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 生态伦理观
1.儒家生态伦理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阻邑(今 山东曲阜)人,是公认的世界文化巨人。作为儒学的创立 者,他最早阐述了儒家生态伦理思想。
下面,我们根据孔门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辑录文献《论语》, 结合其他相关材料,对其生态伦理思想进行阐释。
佛教起源于古天竺,进入中土并获得发展大约是在公元1 世纪(西汉末年)。随后在中国获得巨大发展,并与中国的 玄学合流,因此出现了佛学的中国化。
中国佛教作为世界著名宗教之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有丰富的文献资料,其中包含许多宝贵的生态伦理思想, 这些思想也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生存意识的必然折射。
佛教把生命状态分为两种,即“有情众生”与“无情众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