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想北平》教学教案
《想北平》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想北平》,让学生了解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小说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的鉴赏能力。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想北平》是老舍先生创作的一篇散文,通过对北平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热爱。
2.2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对北平的情感表达。
2.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写作。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老舍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想北平》的创作背景。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受作者对北平的热爱之情,体会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3.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5 课堂练习学生结合自己的家乡,尝试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写作。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评价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
4.2 同伴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对方的学习成果,给出建议和意见。
4.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后作业学生结合课文学习,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想北平》的内容,与家长交流对家乡的情感。
5.2 课外阅读学生课外阅读老舍先生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老舍先生的文学风格,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5.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以“热爱家乡”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乡的情感。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想北平》原文及相关评论文章。
6.2 网络资源关于老舍先生的生平介绍、相关研究文章、老舍作品集等。
6.3 视频资源关于老舍先生的纪录片、采访视频等。
高中语文高二语文上册《想北平》教案、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的环节,我会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首先,我会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课文中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b.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c.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共鸣。
d.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
3.教学评价设想:
a.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b.作业评价: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c.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组织学生互相评价,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将运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引起学生对本课的兴趣。首先,我会向学生展示一些关于北平的老照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北平的历史风貌。接着,我会提出问题:“你们对北平有什么了解?你们心中的家乡是什么样子的?”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情感,从而自然地引入本课的主题——《想北平》。
c.合作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d.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e.课后作业:设计有针对性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高中语文课想北平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想北平》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掌握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北京的深厚感情。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社会现实的情感。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2. 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四、教学准备:2. 关于作者老舍的生平介绍资料。
3. 相关参考资料和案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想北平》,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情感。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故乡北京的深厚感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交流互动。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加强语音语调的把握。
(2)结合自己的家乡,写一篇类似的散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老舍的《想北平》与其他作品的主题和风格有何异同?2. 时代背景:了解《想北平》创作的历史背景,分析作品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七、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评价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感染力。
3. 学生合作探讨,评价分析课文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的准确性。
八、教学反思:2. 学生反馈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九、教学拓展资源:1. 老舍其他作品推荐:《骆驼祥子》、《茶馆》等。
《想北平》教学教案
《想北平》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分析并评价作者对北平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3)了解课文背景,了解老舍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等方法,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寓意。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和责任感。
(3)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对北平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2.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3. 了解课文背景,了解老舍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刻寓意和主题。
2. 运用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分析课文。
3.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想北平》2. 关于老舍的生平介绍资料3. 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4. 教学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对故乡的记忆,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介绍老舍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想北平》。
(2)老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学生回答问题,老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思考。
3. 内容分析:(1)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2)讨论作者对北平的描绘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4. 主题探讨:(1)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题和寓意。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3)老师点评并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强调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老舍的作品,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
《想北平》教案
《想北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反复研读,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深厚情感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品味、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北平的深厚情感,体会文中独特的语言表达。
学习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品味平凡事物中蕴含的深情。
2、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复杂的情感,理解“想”字背后的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将作者的情感体验迁移到自己对家乡的感受中。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和情感力量。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深入理解文本。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家乡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永远的牵挂。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先生的《想北平》,看看他是如何表达对家乡北平的思念之情的。
2、作者简介老舍(1899 年 2 月 3 日—1966 年 8 月 24 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
因为老舍生于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北京人艺编剧,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龙须沟》。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想北平”?他是怎样表达这种思念之情的?学生朗读后,进行交流讨论。
明确:作者身处异地,对北平有着深深的眷恋和思念。
他通过对北平的自然风光、物产、文化、风俗等方面的描写,以及运用朴素而真挚的语言,表达了对北平的热爱和思念。
高中语文:《想北平》教案
高中语文《想北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章的背景,把握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分析文章的构思,掌握作者通过对比、描写等手法表达对北平的热爱和怀念。
(3)学会欣赏散文的语言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运用文本分析法,从不同角度解读散文作品。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珍惜和传承家乡的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积极心态。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分析作者运用对比、描写等手法描绘北平的形象。
3. 理解老舍先生的文学地位和作品的价值。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一些专业术语和历史文化背景的理解。
2. 深入剖析作者的创作动机和情感变化。
3. 散文欣赏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资料、PPT等。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文章的韵味。
(2)简要介绍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
(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北平的历史文化。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作者是如何表达对北平的热爱和怀念的?(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 文本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构思和手法。
(2)举例说明作者如何通过对比、描写等手法描绘北平的形象。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故乡的情感。
(2)分享自己珍贵的家乡记忆。
6. 课堂小结(2)强调关注家乡文化、传承家乡历史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加强口语表达能力。
8. 教学反思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老舍的《想北平》与其他作品中的北平描写有何不同?引导学生阅读老舍其他关于北平的作品,如《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对比分析其创作风格和主题。
高中语文课想北平教案
高中语文《想北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
(3)能够鉴赏老舍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增强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
(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思想。
2. 分析老舍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含义。
2. 深入剖析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情感,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故乡——北平。
(2)简介作者老舍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要求学生勾画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含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与鉴赏:(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课文内容。
(2)鉴赏老舍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
5. 情感教育:(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增强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梳理课文内容,编写一篇读后感。
2. 研究老舍的其他作品,分析其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如何表达对故乡的情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想北平》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添加标题
课堂表现评价:根据学生在课堂 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回答问 题、参与讨论等方面
进步情况评价:根据学生在一段 时间内的进步情况进行评价,包 括学习成绩、技能掌握等方面
教学反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调整,提高教学效果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
分析反馈意见,找出问题所在
针对问题进行教学调整
持续跟进,提高教学效果
知识与技能:了解老舍 及其作品,掌握散文的 基本特点;学习本文选 材、组材的方法,品读 文章富有京味儿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 读,理解作者对北平 的刻骨铭心的眷恋之 情;品味本文浓郁的 抒情色彩和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北平的 深厚感情,激发爱 国情怀;理解散文 的“形散神聚”的 特点。
07
教学反思与改进
教学反思:对本次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之处
优点: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积极性,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不足之处:在某些环节的处理上还不够精细,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 有待提高,需要加强个性化辅导。 改进措施: 改进措施:
PPT演示:通过PPT展示教学内容,使知识点更加直观、生动,提 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如视频、音频、图片等,丰富教 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视听体验,提高教学效果。
05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通过提问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家乡与北平的异同点
提问导入:教师向学生提问,让他们思考自己的家乡与北平有哪些异同点,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主 题。
• 讨论目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家乡与北平的异同点,增强对家乡和北平的认识和了解。
高中语文:《想北平》教案
高中语文《想北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能够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
(3)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北平的怀念之情,以及这种怀念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2. 把握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含义。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课文、作者简介、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想北平》这篇文章的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标记出不理解的部分。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重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
5.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文章中的典型片段,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6. 课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回答相关问题,检验学习效果。
7. 总结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拓展学生对类似文学作品的了解。
8. 课后作业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完成课后作业,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活跃程度,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课文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等。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教学方法、课堂组织等。
高中语文课想北平教案
高中语文《想北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想北平》的基本内容,了解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能够分析课文中北平的形象,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北平的形象及其特点。
2. 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的表达。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 如何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3.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想北平》,思考课文内容可能涉及的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北平的形象有哪些特点?(2)全班交流: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的?4. 案例分析(1)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举例说明课文中运用的一些写作技巧。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故乡,谈谈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布置写作练习:以“我想我的故乡”为主题,进行写作。
6. 总结反馈(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积极性以及合作探讨的能力。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写作练习进行评价,关注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写作技巧的能力。
3.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发现问题并改进。
课文《想北平》教案设计
一、教案设计概述1.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想北平》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北平的眷恋和热爱。
(2)培养学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珍视传统文化,提高民族自豪感。
2. 教学内容:(1)课文《想北平》的阅读与理解。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探讨课文中所展现的北平历史风貌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3. 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课文中作者对北平的眷恋和热爱。
(2)分析课文中运用到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关注北平,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想北平》的作者老舍及其作品风格。
(2)提问:同学们对北平有什么了解?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想北平》。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讨论:课文中有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作者对北平的眷恋和热爱?3. 分析与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举例分析,教师点评。
(3)探讨: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展现北平的历史风貌的?4. 历史与文化:(1)教师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关注北平,了解北平的历史变迁。
(2)学生分享自己所了解的北平历史故事。
(3)讨论: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我们应该怎样珍视和传承?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布置作业:请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作文,展现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
三、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讨论时的表现。
2. 阅读理解:通过提问和讨论,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分析与鉴赏:评价学生在分析课文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时的表现。
4.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家乡的认知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资源1. 课文《想北平》原文。
2. 老舍作品集锦。
《想北平》 教学教案
《想北平》教学教案第一章:简介《想北平》1.1 背景介绍老舍生平简介北平的历史背景1.2 作品概述作品主题创作时期1.3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及背景把握作品主题和情感第二章:文本分析(第一部分)2.1 文本内容概述描述北平的自然景色描绘北平的生活场景2.2 语言特点分析作品的语言风格探讨作者如何运用语言表达情感2.3 教学活动学生朗读文本教师引导讨论,分析文本内容第三章:文本分析(第二部分)3.1 文本内容概述描述北平的人文环境描绘北平的人民生活3.2 情感分析分析作者对北平的情感态度探讨作品中的人物情感3.3 教学活动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教师引导讨论,分析文本内容第四章:文本分析(第三部分)4.1 文本内容概述描述北平的社会变迁描绘北平的未来展望4.2 主题探讨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分析作品对北平的怀念和留恋4.3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总结,分析文本主题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总结回顾本章的学习内容总结学生们的学习成果5.2 拓展活动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创作成果第六章:对比分析——《想北平》与其他作品比较6.1 作品对比选择其他描述北平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不同作者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表达方式6.2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对比阅读教师引导讨论,比较不同作品的异同第七章:情感分析与批评思维7.1 情感表达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情感探讨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7.2 批判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客观评价7.3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引导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第八章:文学背景与文化影响8.1 文学背景了解《想北平》的文学背景探讨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8.2 文化影响分析作品中的文化元素探讨作品对当代社会的启示8.3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研究教师引导讨论,分析文学背景和文化影响第九章:创意写作与表达9.1 创意写作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鼓励学生表达对北平的感受和思考9.2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的写作成果第十章:综合总结与反思10.1 教学总结回顾整个学期的学习内容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收获10.2 学生反思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和提高10.3 教学展望对未来的学习进行展望鼓励学生继续热爱文学,拓展阅读面第十一章:多元化视角下的《想北平》11.1 跨文化视角探讨《想北平》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接受与解读分析作品如何跨越文化差异,引发共鸣11.2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跨文化比较阅读教师引导讨论,分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阅读体验第十二章:现代解读与启示12.1 作品与现代社会分析《想北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探讨作品对现代人的启示和影响12.2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引导思考,探讨作品在现代社会的相关性第十三章:课堂互动与讨论13.1 课堂提问与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分享阅读感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激发思考13.2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课堂提问和分享教师组织互动讨论,促进课堂氛围第十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14.1 学生作品评估评估学生的写作、分析和讨论成果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鼓励改进和提高14.2 教学反思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思考如何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第十五章:课程延伸与推荐阅读15.1 延伸阅读推荐推荐与《想北平》相关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深入理解作品背景和主题15.2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延伸阅读教师组织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解析了《想北平》的教学教案,涵盖了文本分析、作者背景、情感表达、文化影响、创意写作等多个方面。
想北平高二语文教案
想北平高二语文教案这篇文章写于1936年。
那时的北京不但失去了国都的地位而改称“北平”已经有八年,并且相伴着华北局势的日益吃紧又逐渐沦落为岌岌可危的“边塞”。
正是在这种情形下老舍应写下了这篇散文。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想北平高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想北平》教案一、教学目标: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入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爱恋思乡之情;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三、教学方法反复浏览,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换。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五、教学进程一、导入:二、作者介绍他生于北京西城舒姓的清贫家庭,满族。
父亲舒永寿清朝皇城护军,正红旗。
母亲马氏,贫苦诞生,正黄旗。
(所以我们在课文中看到的北平更多的是属于平民的北平。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由于他出世的第二天(2月4日)正当“立春”。
老舍是他的笔名。
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
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换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早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
不过,在他写作的41年里,大部分时间却不在北京,只有解放后17年是真正在北京度过的。
不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
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
据统计,在老舍的作品中共有240多个北京的真实地名。
这种细节上的真实是老舍作品的现实主义风格的显著特点之一。
北京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也成了老舍作品主人公的故乡。
北京是老舍创作的源泉。
高中语文:《想北平》教案
高中语文《想北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课文《想北平》的基本内容,了解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能够分析课文中北平的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等手法。
(3)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
(2)通过对比分析,了解老舍的作品风格和文学价值。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家乡的变化,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想北平》的基本内容理解和分析。
(2)老舍的作品风格和文学价值。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的深入理解。
(2)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与乡土情怀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想北平》的文本和相关的文学评论文章。
(2)老舍的生平介绍资料和作品的背景资料。
(3)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准备材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想北平》,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收集有关老舍的作品和生平和相关的文学评论文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引入老舍的生平介绍,激发学生对作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家乡的变化,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想北平》,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的交流和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1)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评估学生的讨论成果和表达能力。
2. 作业评价:(1)评估学生完成的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质量。
(2)评估学生写的关于家乡变化的短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想北平教学教案设计
《想北平》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想北平》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老舍的思想感情。
(2)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和修辞手法。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出自己的见解。
(3)培养朗读、感悟、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北平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3)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鼓励积极面对生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想北平》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老舍的思想感情。
2. 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 深入理解作者对故乡北平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情感,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故乡的认识和感受。
(2)教师简要介绍老舍及其作品《想北平》。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查找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和修辞手法,做好笔记。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故乡北平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并引导。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结合自己的故乡,写一篇类似《想北平》的散文,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3. 搜集有关老舍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成就,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情感体验环节的参与程度、表现欲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关注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互评和自评: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
想北平教学教案设计
《想北平》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老舍的文学地位及作品风格;(2)能够理解并把握《想北平》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3)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体会其独特的语言魅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提高文本解读能力;(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亲近经典的兴趣;(3)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爱故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想北平》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2. 分析老舍的文学地位及作品风格,欣赏其独特的语言魅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把握《想北平》的结构特点,分析作者构思的精巧;2. 深入挖掘文本中隐含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在具体实例中感受作者的写作技巧;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深入学习老舍的生平事迹及作品特点,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提出学习疑问。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老舍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2)引导学生关注《想北平》的题目,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作者情感;(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自主解决生字词、语句理解等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想北平》的结构特点,梳理文章思路;(2)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段落,分析老舍的语言特点,如幽默、讽刺等;(2)让学生举例说明,体会作者语言的魅力。
高中语文课想北平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高中语文课《想北平》教案学科领域:高中语文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想北平》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老舍对故乡北平的眷恋之情。
2. 培养学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人生经历,感受其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1. 课文《想北平》的基本内容及其主题。
2. 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故乡北平的眷恋之情。
2.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人生经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课文《想北平》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作者老舍的生平介绍、北平的历史文化等。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学生准备:1. 预习课文《想北平》。
2. 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如作者老舍的生平介绍、北平的历史文化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想北平》的作者老舍及其生平经历,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人生经历与作品之间的关系。
2. 自主学习(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想北平》,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北平的眷恋之情。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探究(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鉴赏课文《想北平》的艺术特色。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形象描绘、情感表达等,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4. 分享交流(5分钟)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补充意见。
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课文《想北平》的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5. 情感体验(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对故乡的情感。
学生分享感受,互相交流。
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想北平》的主题及其对学生的启示。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想北平》,巩固所学内容。
2. 写一篇关于自己故乡的短文,体会对故乡的情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想北平》教学设计(通用13篇)
《想北平》教学设计(通用13篇)《想北平》教学设计篇1想北平一、结构及说明本说课稿由八部分构成:(一)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重点、难点等);(二)学情分析(包括同学现有的基础和学习爱好等);目标定位;(四)教学设想(包括课时支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五)学法指导和习惯培育;(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八)理论支持。
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深同学,教材分析透了,学情了解清晰了,目标定位才能精确,而教学目标的完成有赖于教学法方法、教学手段的选用和教学过程的实施,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引导同学学,培育同学的良好学习习惯,正所谓“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板书设计是课文教学过程的高度浓缩,整个教学设计过程是一些教育教学理论的现实运用。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想北平》是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中的一篇课文。
它本身的作用是让同学利用课内所学的学问、方法到课外去自学,体现的是学问和力量的迁移。
另一作用是扩展同学的学问面,巩固课内教材所学学问,积累语文的素养。
在高一同学已接触到散文,是以写景抒情散文为主。
在高二再次遇到散文,同学对散文的鉴赏已把握了肯定的方法,有了肯定学问的积累。
所以在巩固从前所学散文鉴赏方法的同时,要连续巩固鉴赏的方法和加深鉴赏的深度,让同学做到学以致用。
《想北平》是老舍先生(舒庆春)写的一篇散文,是一篇典型的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的核心愿义分析是教学活动的规律起点和归宿,核心愿义须通过审美形式表现出来,作品的内涵是以审美意义的存在为依据和前提。
“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想北平》这个例子既担当落实延长课内教学重点任务,又担当对同学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2.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由于散文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主要是语言的含义及情感)。
在高一同学已接触到散文单元,对散文鉴赏的一些基本方法已初步把握,再加上这是高二第三册的读本课文,其目的是结合第三册散文单元来实现单元教学目标和课内教学目标。
《想北平》教学教案
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 地理解课文背景和情感。
课文分析
段落划分
将课文分为三部分,分别讲述作者 对北平的喜爱、对北平特点的描述以 及对北平未来的忧虑。
主题提炼
引导学生找出每部分的中心句,理解 作者对北平的深厚情感和对故土的眷 恋。
课堂互动
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段落进行深入分析,然后向全班汇 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北平的深深眷恋之情,理 解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 度,培养其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 神风貌。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其关注和 思考社会现实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
2023
PART 02
教学内容与步骤
REPORTING
导入
导入方式
通过播放一段北平的老照片或视 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 感受北平的历史与文化。
课堂氛围融洽
教师与学生互动频繁,课堂氛围轻松 、愉快,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
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和激励。
时间安排稍显紧张
由于教学内容丰富,时间安排相对紧张,部分环节可以进行更深入 的探讨。
教学资源需进一步整合
现有教学资源较为分散,需要进一步整合以提高教学效果。
提问与回答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作业布置
阅读理解
布置相关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写出读后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写作练习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短文,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表达对家乡的 情感。
2023
PART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REPFra bibliotekRTING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课想北平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作者的观点。
(3)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学会珍惜家乡的美好,关注家乡的发展。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作者的观点。
3. 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
2. 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四、教学准备2. 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音乐《故乡的云》,让学生感受思乡之情。
(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新乡的感受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互相对照课文,讨论并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作者的观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作者的观点。
5. 朗读练习(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情感的表达。
(2)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写作练习(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短文。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7. 课堂小结(2)强调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
8.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加强语感的培养。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9. 教学反思10.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学拓展1. 对比拓展:让学生阅读其他作者写故乡的文章,如鲁迅的《故乡》、朱自清的《背影》等,对比分析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想北平》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
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
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
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2.探究与活动,进一步了解古今天涯人孤独的乡愁。
3.思维与训练,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并结合
自己的生活体验了解这种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思乡之情,热爱故土
教学重点:
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
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教学难点:文本的主观性和读者的个人体验结合点的把握。
教学方法: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
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策划:
一、引入
有一首诗大家都非常熟悉,那就是:床前明月光……是的,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始终在召唤着一个地方,无论你是
浪迹天涯的孤独的游子,还是功成名就的天之骄子,这个地
方的名字就叫做故乡,她是我们生命的根,是我们情感的归宿,是我们永恒的精神家园。
有一位作家,巴金称他为“中国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畅销美国,话剧茶馆震动欧洲,政府
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是谁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老舍先生的散文--《想北平》(师板
书课题)
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的思考探究可分为三个层次:与作品
对话、与作家对话和与自己对话。
欣赏,就是读者的心灵与
作家的心灵进行交流。
要能与作家的心灵交流,首先要与作
品对话,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品。
二、探究欣赏交流
(一)与作品对话,把握文章的内容
首先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和我一起来朗读这篇文章。
在
欣赏完文章之后,请大家谈谈你们的初读感受和文章的结构
内容。
播放《小夜曲》,师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诵。
师读1、2、3段,学生读4-8段。
(读完)师评:这位同学朗读的很好,她特别注意到北
京的儿化音,如:“空儿”、“差点事儿”、“白霜儿”等,还有“哼”这一字读的也很到位,她把老舍的“京味儿”给
读出来了。
好了,下面该由同学们畅所欲言谈谈你们的初读感受和
文章的大致结构了。
(总结)经过几位同学的发言,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文
章的思路
1---3段:我爱北平但说不出来。
4-7段:爱北平的理由(北平的特点、北平的美)从北平的建设、布置、生活环境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
8段:表达感受--想念北平(想得落泪)。
板书:爱到说不出(第1-3段)爱的理由(第4-7段)
想得落泪(第8段)
爱到说不出--爱得深沉北平的美--爱的表达想得落泪--
爱的极致
教师小结:欣赏文章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内容,看看文
章写了什么。
我们可结合文章的标题、段落的总起句与总结句、过渡句、主旨句等标志性语句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二)与作家对话,体悟作家的情感
1、文章是写出来的,标题为什么不写成“写北平”?
提示:“写”只是客观的介绍、描写,情味淡了。
“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一个“想”字,不仅点明了作者与北
京的距离,而且还表达了作者对北京的无尽的爱、深沉的爱。
(写北平重点在写,想北平重点在想)那下面就让我们与作
家对话,体悟作家的情感。
2、作者想北平想到什么程度?哪一段讲到?齐读文章
最后一句:好,不再说了。
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3、讨论、交流:那么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真想念”北平呢?那个令作者如此想念的北平又有哪些特点呢?
在描述北平特点时,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下面请大家再读文章,并且以四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
前四排(左边)的同学讨论: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真想念”北平?为什么?后四排的同学讨论:令作者如此想念的北平
有哪些特点?在描述北平特点时,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当然你们感到值得思考的问题也可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
现在请大家先自由大声地朗读,然后再讨论。
(1)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真想念”北平?为什么?
A、第一自然段: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
而我的北平大概只是牛的一毛。
“我的”两个字就很好的体
现了作者的感情,因为老舍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他的
血液中流淌着北平的细微东西,北平,是他生命中不可分割
的部分--是作者心中的北平。
“我的”两字看似平常,实则
深情。
谢谢这一组同学的分享。
B、第二段中:将自己对北平的爱比喻为儿子对母亲的爱。
看似平常最奇崛,这不仅恰当地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爱得
真切与深沉,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
(师补充:老舍特别
爱自己的母亲,他曾说过:“我一生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
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
母亲
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
C: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的浸在自己的血液中,
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作者不是诗人,他是小说家,
而诗歌是最能表现人的情感的,为了传达自己的思念,他愿
意成为诗人。
古代有个叫杜宇的国王被人放逐到山中后,很
想念他的故国,就化做杜鹃鸟,日夜的啼叫,并啼出了鲜血,用在这里写出了对家乡极度的思念。
D、“可是,我真爱北平”,为什么后面多次说到这种
爱“说不出”?
要点:老舍先生“说不出”--这不是没有爱,而是这种
爱太为浓厚,太为强烈。
爱到极致却往往难以表达。
犹如舒
婷在《思念》一诗中所说:纵使我心中有一个汪洋,但流出
来的却只有两滴眼泪。
在人类情感世界的锦囊里,有的可以说,可以唱,甚至可以画。
但有的情感却无法诉说。
即便是柳永,尽管他才华横溢,词赋甲天下,在友人分别之际,也只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2)令作者如此想念的北平有哪些特点?在描述北平特点时,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A、特点概括:动中有静
(我的)北平→布局匀调
贴近自然
B、在描述北平特点时,作者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文中的句子有哪些?作者将北平和伦敦、巴黎、罗马等历史都城相比较的作用是什么?是不是真的它们都比不上北平?
这是作者以他特别的方式强化他对北平的爱。
这种对比显然是有失公允的,老舍向我们袒露的是一种毫不掩饰的偏爱。
用这种毫不掩饰的执拗的偏爱来表达他对北平的深情。
因为它是“我的北平”、“它在我的血里”。
所以,我真想念它,想得都要落泪了。
C、你们觉得都已38岁的老舍是不是太矫情了?是不是老舍写作的时候有什么特殊的事情发生了?
提示: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平,在青岛教书。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华北危急,北平危急。
北平北平,可北方不太平呀!我们文化
的古都可能就要成为侵略者的肥肉,我的北平可能不再属于我了!亦正如诗人艾青所言: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老舍的《想北平》、以及吴伯箫的《话故都》,都写于1936年前后。
D、像北京这样历史悠久的大都市,可写的地方很多,比如人人都知道的故宫、圆明园、地坛等,老舍为什么只写“我的北平”?而多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日常生活中的果果菜菜)呢?是不是显得小气了一点?
要点: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只有那些融入到他血液里的细小的事物和景物才能承载他的情感,这样的情感才是最真切和深刻的。
(三)与自己对话,情感深层熏陶
是啊,一枝一叶总关情,作者虽然(写的多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是选择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描述日常生活中的果果菜菜,却写出了如此纯净、亲切、深入人心的文字。
让我们也学习这种写法,与自己对话,用心品味我们的情感,表达我们的情感。
仿照《想北平》的写法,以《想______》为题,写一个片断(200字左右),把你对家或母校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