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孝悌观综述

合集下载

论语中关于孝悌与仁的看法论语读后感

论语中关于孝悌与仁的看法论语读后感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语出《论语》中《学而》。

意思是对父母孝顺,和兄弟姐妹友爱,这就是仁的根本!“仁”的原义是亲和,《说文解字》中说“仁,亲也”,意思就是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

在儒家思想里,仁是极为重要的思想核心,它作为最基本的社会伦理准则,在以前被儒家尊为人的道德至高点,其他的孝,礼,义,悌,廉等等都是以仁为中心的。

那为什么孝悌会被称为仁之根本呢?这句话前面几句话的译文是“孝顺父母,顺从尊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的人,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欢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很少见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物,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若子得出这个结论是经过推敲的。

他将孝悌与忠义联系在一起,认为在家能孝顺父母,顺从尊长的人,也能对上层统治者忠心耿耿,也愿意服从上层的统治,不以下犯上,胡作非为。

孝悌之人,必忠信。

忠信又是“君子”极其重要的特点,君子重义,也不会做以下犯上的破坏“礼仪”的事。

所以,孝悌是能反映一个人的品质的,能被称之为君子的人,肯定把孝悌作为自己最基本的为人准则。

“仁者”必重孝悌,仁就是与他人友好相爱,家人作为一起生活的最亲密的人,是最应该以仁爱相处的,孝悌是一个仁者最早应该具备的品质,说“孝悌,仁之根本也”也就不难理解。

但在中国封建年代,百姓盛行“愚孝”,过度强调子女对长辈的顺从,子女只能为命是从,丝毫不敢违背长辈的意思。

长辈的教训和建议当然是很值得参考的,但在旧时代,许许多多封建的枷锁由上一代传至下一代,标新立异.有违背祖宗习惯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

愚孝是孝悌的极端发展,不加思考的顺从有时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对长辈的顺从是孝悌的表现,是仁者的根本,但毫无批判精神,不敢反抗的人,难以在其他方面成为仁者。

长辈的错误有可能延续到下一代,下一代在错误的指引下可能就会偏离道义。

《论语》孝悌观综述

《论语》孝悌观综述

《论语》孝悌观综述华夏民族的社会秩序的稳定向来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来维系的,所以想成了重亲情、重伦理的中华文化.而中华文化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孝悌。

孝,善事父母者。

悌,善兄弟也。

孝悌便是爱父母,爱兄弟的一种表现。

但是这一种爱的表现随着时代的不同,人们对于它的的定义也不断发生着改变,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孝悌有着不同的观念。

其中“至圣先师”孔子对于孝悌也有着他的一番看法。

孔子的孝悌观则反映在《论语》这本孔子弟子整理的语录集里,我们通过了解《论语》中的孝悌观,来了解孔子的孝悌观,了解先民们的孝悌观,或许对于我们能有一些启发。

《论语》中最主要的一个理念便是“仁,而孝悌为行仁开源。

在《论语•学而第一》中,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礼记》中说“毋不敬”,但也有先后轻重区别。

至亲者、位尊者、有德者,自然居先。

父母亲而又尊,更要先之又先,必须孝敬。

兄长同胞,又先我生,必尽悌道.此是天经地义丝毫不许懈怠.然后推及一切皆加礼敬。

凡侵犯侮慢等事,概不能作。

敬父母兄长名曰“孝悌“.礼敬一切名曰行「仁」。

这是修身至平天下一贯的路线,从始至终,有先有后.人知礼敬,才行孝悌,人皆有父母,彼此一礼,自然礼敬一切,普遍行仁。

既行孝悌,是知礼敬之理,那侵犯长上的事,是无礼不敬动作,孝悌的人,深以为耻,就少有这样事了。

再凡不守家庭规矩,破坏社会秩序,违犯国家法律,都非礼敬行仁,是名作乱。

因这些事都有级层主管,深耻侵犯长上的人,再去为非作乱,是不可能的,这是治安的根本办法。

《论语》中为什么要将“孝悌"作为“仁”之本呢?这是基于孔子对“人性”,即人之所为人的认识,或者说“觉悟”的结果。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是人类脱离了动物界而进入人类社会并经由愚昧的原始共产形态而进入野蛮的奴隶制统治形态之后向文明形态演进的大变革时期。

这一时期的“百家争鸣”只所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就是因为以孔子为杰出代表的人类先期的思想家,站在朴素的唯物主义立场上,关注了“人性”问题,对“人之所以为人”以及人类社会的理想形态进行了理性的思考,这便是催生出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思想根源——封建社会只所以文明于奴隶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处于被统治地位的人不在被当作“生产工具”(奴隶)对待,其人格得到了承认.在孔子看来,人类之所以会脱离动物的愚昧而走向文明,最关键的是人除了具有动物的血缘本能情感之外,还有理性的亲情伦理关系,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类的最重要的标志,而维护这种亲情伦理关系,进而演生成人类社会秩序的,就是“孝”及由“孝"而生的“悌”,所以说,“孝悌”观念是人类伦理道德诸因素中的最本源、最基本的因素,人类只有发扬光大这种善端才能维护住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社会秩序,由文明走向文明,最终实现“大同社会"的理想。

《论语》中的孝悌观之解读

《论语》中的孝悌观之解读

《论语》中的孝悌观之解读摘要:《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大思想家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语行事汇编,内容比较分散,但把所有谈孝悌的内容归纳到一起的话,我们发现它还是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学说体系。

《论语》中所说的孝悌观存在许多独特之处,其中有的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仍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论语》;孝悌观;儒家;基督教伦理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孔子身处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他对周公推崇备至,故一生以恢复周礼为己任。

《论语》中孔子从理论和实践的双向维度对传统的孝悌之道作了新的阐释和发展,强调子女应责无旁贷地担当起赡养父母的责任。

《论语》中的“孝”被定义为衡量一个人品性的重要标准之一。

一、“孝”的核心在于无违和从礼孝,包括孝顺、孝养和孝敬,首先是孝顺。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可见,孝悌之道的关键还在于有无孝敬之心。

孝敬之心又具体落到“无违”这一点上。

若无孝敬之心,则物质上的赡养便会同动物之间的“能养”一样,根本无法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

这就要求子女对父母持恭敬之心,要做到尽可能地顺从父母的意志,满足他们的需求。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遵从已有的“礼”制。

如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这就是强调“孝道”的施行不能违背“礼”。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就是要做到:“事之以礼,谓冬温夏清昏定晨省之属也。

死,葬之以礼,谓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祭之以礼,谓春秋祭祀以时思之、陈其簋而哀戚之。

不违此礼,是无违之理也。

”只有依礼而行,才能真正做到“事父母,能竭其力”。

由此可知,“孝道”施行的本质还在于无违。

孝心始终是孝行的发端。

《论语》强调施行“孝道”一方面要做到“无违于礼”,另一方面也要做到“无违于志”。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指出对于父母的孝顺体现在继承父母的遗志。

对《论语》中孝悌的思想心得体会

对《论语》中孝悌的思想心得体会

对《论语》中孝悌的思想心得体会
对《论语》中孝悌的思想心得体会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孝悌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我对《论语》中孝悌思想的一些心得体会:
1. 孝悌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在《论语》中,孝悌的思想被强调了很多次,其中最为突出的思想是“父母在,不远游”。

这意味着父母在的时候,子女不应该轻易离开他们,而应该尽一切努力来照顾他们和陪伴他们。

同时,“兄弟如手足,姐妹如衣服”也强调了兄弟和姐妹之间的互相帮助和扶持的重要性。

2. 孝悌不仅仅是对待父母和兄弟姐妹的态度,更是一个人的行为和品德的表现。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行己有耻,使于四方”(《学而篇》),这意味着一个人应该以自己的行为为耻,并且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同时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3. 孝悌思想还涉及到家庭和社会层面。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以孝治国”(《学而篇》),这意味着一个国家应该以孝悌为核心价值观,以此来推动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同时,《论语》中也提到了一些有关孝悌的社会规范,如“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学而篇》),这强调了一个人应该以自己的行为为耻,并且为社会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孝悌思想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在《论语》中,孝悌的思想被强调了很多次,其中最为突出的思想是“父母在,不远游”。

同时,孝悌思想还涉及到家庭和社会层面,它强调了一个人应该以自己的行为为耻,并且为社会做出贡献。

论《论语》中的孝悌

论《论语》中的孝悌

论《论语》中的孝悌论《论语》中的孝悌孝悌是人性中的本初内容,孝悌是仁道之本。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知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学而篇》)有子说: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人,能够起来反对上层统治者,这种情况很少见。

不反对上层统治者,而喜欢制作混乱的人,到目前还没有遇见过。

君子做事要抓住根本的东西,根本的东西确定了,其他方面的问题就很容易得到解决。

对于解决为仁的问题而言,孝悌就是根本的东西。

从这段论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儒家关于孝悌的基本观点。

儒家把孝悌作为倡导仁道的根本,而仁道又是儒家道德体系中的最重要范畴,可见,儒家把孝悌问题看的至关重要。

孝悌是善待父母和兄长的品质。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吿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为政篇》)孟懿子向孔子请教孝的含义,孔子说:孝就是不能违背对待父母那些礼的要求。

后来,樊迟在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告诉他说:孟懿子问我孝的含义是什么,我告诉他孝就是无违。

樊迟接着问道:无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无违就是对待父母要做到:父母在世的时候要以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以后,要以礼为他们送终。

在相关的日子里要祭祀他们。

在这里,孔子对孝做了阐述,他认为孝就是对父母要以礼相待,不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是如此。

孔子强大孝就是?无违?,意思是说不能与礼相违背。

?礼?,这个概念很抽象,所以我也只能概括地说,正确地认识这个?礼?,需要把握两个心:一个是善心,一个是诚心。

孔子说?生,事之以礼?,要求我们要以礼对待父母,这就必须以一颗善心来善待父母。

做到了这一点,才是掌握了礼的基本要求。

?百善孝为先?,以自己的言行让父母开心,这就是本初的善,在一个人的品质中,这部分元素也是最重要的,甚至对今后的人生轨迹起着决定作用。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论《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论《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论《论语》中的孝道思想摘要:孝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论语》中的孝以温馨的亲情为基础,讲述了为人子女者对父母的孝行,要“生事之以礼”,有养、有敬、有顺、无妄。

在《论语》中,体现了孔子的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的思想。

本文通过解读《论语》中有关“孝道”的章节,来论述《论语》中所提倡的“孝道”思想。

关键词:《论语》孝道孔子儒家思想引言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主张孝悌仁义,而“孝"则被排在了首位,可见孝道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性.正因为“孝”在儒家思想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有关孝道的言论在《论语》中也占据了不少篇幅。

本文通过解读《论语》中有关“孝"的章节,分析和论述了《论语》中体现出来的孝道思想。

本文首先通过解读《论语》中有关“孝”的章节,逐章节地解析了不同章节体现的孝道思想;文章的第二部分将这些孝道思想融合到一起,进一步论述了《论语》中所提出的孝道观点;第三部分论述了孝道思想在当代的意义.一、《论语》中的“孝”(1)尊敬长辈,以礼待之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论语。

为政》)“孝”即“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孝”就是不要违背礼,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这句话强调了对父母应当敬之以礼,不管是父母健在还是已故,都应当以礼相待,不可违逆.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孔子说:“今时的人,认为孝亲就是能养他们,给他们吃的,穿的。

而人们饲养的犬马也能得到喂养。

如果没有对父母的一片孝敬之情,那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差别呢?"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孔子提倡尊敬父母的思想,为人子女者,不仅仅要赡养父母,更应当尊敬父母,如果不尊敬父母,而只是把父母当作动物一样养着是不能称之为孝的。

论语《孝悌友信-论语》原文及解读

论语《孝悌友信-论语》原文及解读

论语《孝悌友信-论语》原文及解读(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语《孝悌友信-论语》原文及解读【导语】:[一二] 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对孝道的阐述

论语对孝道的阐述

论语对孝道的阐述一、孝道的重要性孝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一直被视为人伦关系中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对孝道的阐述具有重要的意义。

孝道的重要性在《论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明确指出孝弟是仁道的根本,是君子修身立德的基石。

孔子认为,孝道是人伦关系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只有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才能体现出人的仁心和道德修养。

二、孝道的内涵《论语》中对于孝道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孔子强调孝道的核心在于“悌”,即尊敬兄长。

他认为,兄长是家庭中的长辈,是孝道的重要对象。

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这句话中的“出则悌”明确要求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要尊敬他人,尤其是尊敬兄长。

只有尊敬兄长,才能体现出真正的孝道精神。

此外,《论语》还强调孝道的具体表现形式。

孔子认为,孝顺父母是孝道的核心内容。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这句话中的“以喜以惧”表达了孝顺父母的双重情感。

孝顺父母不仅要让父母感到喜悦,更要让他们感到担忧,以此来体现出对父母的关爱和尊重。

三、孝道的实践方法《论语》中对于孝道的实践方法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孔子认为,孝道的实践需要通过言行来体现。

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中的“不远游”指的是不离开父母长时间的旅游,而“游必有方”则强调了在外游玩时要有规划和目的。

这种言行一致的表现方式,体现了孝道的实践要求。

此外,《论语》还提出了尊敬师长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师长是孝道的重要对象之一。

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说:“不违仁,亦勿施于人;不违义,亦勿施于人。

”这句话中的“勿施于人”表达了对待他人要像对待师长一样尊敬的意思。

通过尊敬师长,可以培养出真正的孝道情怀。

谈论语中的孝悌

谈论语中的孝悌

谈论语中的孝悌孝悌是中华文化中最重要的传统美德之一,它代表着一个人对家庭和社会的负责任和关爱。

孝悌是中国古代伦理学中的两大核心价值观之一,孝是指儿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关心,悌是指兄弟姐妹之间的互相尊重和关爱。

这些传统德行代表着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家庭价值。

孝悌是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的一个面向。

在传统中国文化中,孝悌是作为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而被鼓励,这不仅仅是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见证,它还是社会关系中相互合作的重要条件之一。

其中,孝的特殊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孝悌的本质是对爱的表达和情感彰显,每次孝顺和关心父母以及尊重和帮助兄弟姐妹,都代表着一个人的孝心和悌心。

孝悌意味着维护家庭纽带,尊重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是中国家庭主义文化中最突出的品质之一。

在传统中国文化中,家庭是社会最小的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最重要的。

孝悌的具体表现是:子女要尊敬父母,照顾父母,尊重长辈;兄弟姐妹之间要和睦相处,互相包容理解,合作支持;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关心,倾诉,相互帮助,等等。

这些行为和态度,不仅能够增加家庭成员间的感情联系,同时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孝悌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意识。

孝能够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系,使人们更关心和关注家庭和社会中的其他成员,这种传统文化的表达非常重要。

孝悌的重要性可以从很多经典的故事中明显感受到,如孔子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贾宝玉对林黛玉“天生我才必有用”等,这些经典故事,向我们传递了孝悌的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家庭关系的变化和社会价值观的多元性,人们对孝悌的认识也有所不同。

在城市中,孝悌的体现有可能更加微妙而复杂。

尽管有时候家庭成员之间会发生冲突,但是在中国文化中,孝悌永远是非常重要的,在任何情况下它都不能被忽略。

总之,孝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价值观念,它代表着一个人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和关心,可以增加人们之间的感情联系,促进社会的发展。

入则孝出则悌全文解释

入则孝出则悌全文解释

入则孝出则悌全文解释孝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它体现了尊重和关心他人的要求。

入则孝出则悌是孔子对这一伦理观念的总结和概括。

下面将详细解释这一概念,并提供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首先,入则孝出则悌是指在家庭中要孝顺父母和长辈,在社会中要和善对待他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孝悌被视为是一个人品格高尚、道德水平和修养良好的象征。

入则孝表示的是一个人要懂得尊重和孝顺父母,尽自己所能去照顾和关爱他们。

这体现了中国传统家族观念中对家庭团结和和谐的重视。

而出则悌则强调的是一个人应该在社会中尽力做到和善待人、和睦相处。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关心、尊重和帮助他人,并且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要虚心谦和,以实际行动去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和谐。

入则孝出则悌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儒家思想认为,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关怀和教育。

而这样的关怀和教育则需要靠孝悌这样的道德准则来指导。

在《论语》中,孔子亲自提出了孝悌作为人类行为规范的伦理要求。

他强调说:“孝,悌也。

”并解释说:“人之所以能,是以其亲也。

”这说明一个人能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孝敬自己的父母和尊敬他人。

儒家思想认为,只有尊重他人、关怀他人的需求才能推动社会发展,并且保证家庭的团结和谐。

在现代社会中,孝悌的发展并没有被束缚在家庭和社会的分野中。

它作为一种跨文化的思想,已经发展成了一个普遍的人类共识。

许多国家和文化都鼓励人们尊重和关心他人,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孝悌的体现。

许多研究和进一步的参考材料也证实了孝悌对个人幸福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关爱和关心他人可以带来积极的心理效益,并提高个体的幸福感。

此外,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士经常会感受到强烈的孤独感,而得到他人的关爱和照顾可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另外,一些研究还发现,孝悌行为与社会和谐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学者们指出,当人们对他人而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任时,社会将变得更加公正和和谐。

因此,孝悌作为一种价值观在促进社会团结和和谐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论语“孝悌观”综述

论语“孝悌观”综述

论语“孝悌观”综述文传学院09中文一班090102048 刘丹“天下归仁”是孔子一生为之努力的终极目标。

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及其发展的前提。

《论语》记载了孔子的学生有子所说的一句名言:“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也。

”在“仁”的储多道德要求中,“孝”与“悌”被看作既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天经地义的纲纪要求,又是一个人“修身养性”,追求“仁”、实践“仁”的根本,在《论语》中,有关“孝悌”的章节达16处之多,足以见得孝悌观念在儒家学说中的地位。

同时,这种观念已深深地沉淀于我国民族心理之中,对中华民族道德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且,时至今日,对我们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美德之一。

其实,孝的思想早在孔子以前就已产生,在西周的铜器铭文之中“孝”字从老从子,象征老人扶子之行,象征年轻人搀扶族中老者。

“孝之本宜,恐非限于父母,诸父诸祖亦应善事。

”(《金文诂林》卷八) 在远古的氏族和部落社会之中,“孝”的意义是很广的,是指对本族中年长者的尊重、敬爱、赡养和祭祀。

随着家庭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和社会长时间的发展,“孝”也由对族中老者的尊敬变成对父母的关爱,成为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重要伦理规范,甚至在今天,对生者的“孝”更为受到重视。

但是综观《论语》里的孝道思想,跟上古时期更为接近,那就是“孝”不仅仅是对父母在物质上的供养、精神上的抚慰和祭奠。

还是忠于国家的品德基础,是成为一个合格的士的标准之一。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剧烈变动的时期,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必然引起传统意识形态的动摇,在礼崩乐坏的社会状况之下,传统宗法社会中维持人际关系的孝道思想也受到了严重冲击,子弑父、臣弑君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整饬社会秩序,重建孝道伦理的过程中,孔子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下就从两点来分析。

(一)孔子认为,“孝”是小辈或者臣子依据一种更高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准则,根据一定的认识论方法处理与君和父的关系的一种品性。

论《论语》中的“孝悌”思想

论《论语》中的“孝悌”思想

论《论语》中的“孝悌”思想作者:郭百华来源:《赢未来》2018年第27期论文提要:“孝悌”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悌”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是儒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一、孔子其人《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鲁哀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顶,字仲尼,姓孔氏,故因名曰丘云。

” 孔子的父亲为叔梁纥,但“丘生而叔梁纥死” 1,孔子的幼年丧父,家道中落对其“孝悌”思想有着很大的影响。

尤其在孔子的思想学说的中心思想“仁爱”中可以有明显的体现。

“仁”,《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亲也从人从二”,最初便是指亲人之间的关系,“仁者爱人”就是这种关系的体现。

而孔子提出的“爱人”在当时诸侯争霸战争频发的春秋时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的重视,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稳定,并从最初级的社会结构——“家”为出发点,给人以良好德行的最低要求——“孝悌”。

以下便从由孔子门人整理的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为出发点,由此作为文献依据来探究孔子所阐释的“孝悌”思想。

二、“孝悌”釋义《说文解字》中对“孝”的解释为“善事父母者”。

即是对父母好、尊敬。

《尚书》中有:“孝乎,惟孝,友于兄弟”,这里把孝的含义扩大为友爱兄弟,也就是包含了“悌”的意义。

《论语·学而》中有:“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里以君子为例,君子专心于基础的工作,基础确立了,“道”就会产生。

而“孝悌”就是“仁”的基础,由此可见孔子及其儒家学派是把“孝悌”放在了一个极具重要的位置,认为“孝悌”正是做人的一个重要基础,它会影响到人的各个方面。

对人品德优劣的鉴定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准。

《论语·学而》中有:“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意为后生小辈,在父母身边就应该孝敬父母,离开家后就应做到敬爱兄长。

总结概括孔子的孝悌思想

总结概括孔子的孝悌思想

总结概括孔子的孝悌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观点,其中孝悌思想是其核心之一。

在孔子看来,孝悌是人类伦理道德的基石,是社会秩序和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首先,孔子对于孝的定义和理解十分深刻。

在《论语》中,他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这句话说明了孔子认为孝道的重要性。

他认为孝要从孝敬父母开始,孝顺父母是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孔子强调要尊敬父母的年龄和地位,要以喜悦和恐惧的心情对待他们。

对父母的孝顺不仅仅是言语和举止上的尊敬,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在行动和思想上。

通过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是孔子对于孝的最高要求。

孔子在孝悌思想中也非常重视亲兄弟之间的和睦和互助。

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这句话强调了弟子们应该尊重师长,互相之间要和睦友爱,广泛地关心他人,并且要亲近仁爱的人。

这表明孔子认为悌道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孝道,还要在兄弟之间建立和谐和互助的关系。

孔子还提出了“五常”思想,其中包括孝和悌。

孔子认为,人类应该遵循某种固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才能够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孝和悌都是这种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把五常看作是人的本性和天赋的道德感知力,人应该遵循这些道德感知力来行为,才能够达到理想的境界。

对于孝悌思想的实践,孔子提出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的观点。

他认为要通过自身的行为来教化他人,以身作则成为他人的榜样。

只有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他人,才能够传播孝悌的思想。

孔子的孝悌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孔子之前,中国的社会伦理道德并没有清晰的体系和准则。

孔子的思想为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这种道德伦理的改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加强了家庭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此外,孔子的孝悌思想也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谈论语中的孝悌

谈论语中的孝悌

学院:仁济学院专业:护理姓名:毛琼维学号:0919070034 班级:09仁护2班谈《论语》中的孝悌孝,指还报父母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的友爱。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一〃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

而好作乱者,未有之也。

‛(《论语〃学而》)这句话的意思是指有子说:‚做人,在家能够孝敬父母、尊爱兄长,那么处事用世而悖逆尊长,这样的事是很少有的(既然不愿违抗尊长命喻,又岂能去做逆理乱常的事),能够尊奉师长,却惯于捣乱的人,从古至今这是从未有过的。

有德行修养的人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修养,平时居家孝悌,一丝不苟,日积月累,那么其良好的德行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

因此,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友爱兄弟,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亲属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石。

‚孝悌‛是孔子所欲建立的道德伦理规范的立足点,具有基础意义。

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尽孝道,就别指望他能忠君;连同胞手足之情都淡漠,就别指望他能以诚信待友、处世。

‚忠信‛是由‚孝悌‛拓展而来,‚孝悌‛与‚忠信‛二者之间虽然不能等同。

历史上的朝代更替也不乏有贤能者的出现。

武王伐纣中的周文王,周武王不也是当时的大贤,教化民众。

就现在而言,孝子变贪官的例子也不少。

成都市政府原副秘书长兼农牧局局长弓继权的贪污受贿案当时也是震惊一时。

对于孝子变贪官的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做?首先,加强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

教育要持久,教育不能放松,要在潜移默化中将人们的内心信念打在坚强。

其次,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现在的法律、制度不严密,是很多犯罪分子钻了空子,一旦形成社会氛围,将对社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和伤害。

最后,打造一支执法严谨的队伍。

执法的不到位会纵容不法分子的贪欲。

所以说孝悌之人一定不会犯上作乱似乎看不出这种必然,但凡孝悌之人,在日常主活中一定是个遵纪守法、循规蹈矩之人。

论语六则孝悌为本原文七下

论语六则孝悌为本原文七下

论语六则孝悌为本原文七下论语七则孝悌为本第一则:父母的教诲无价之宝- “孝悌为本,国家之序,家庭之基。

”- “孝敬父母,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 孝悌即尊敬父母、关爱兄弟姐妹,是人们应该始终坚持的美德。

- 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成长,对我们讲授道德知识,培养我们的品格和价值观。

- 孝悌是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共同推崇的美德,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第二则:孝悌的表现方式- 忠诚敬爱父母,尽全力照料他们的生活和健康。

- 孝顺父母要有衣食无忧的经济基础,要用自己的努力为父母创造美好的生活条件。

- 孝悌的表现还包括尊重长辈,理解并体谅他们的言行举止。

- 在兄弟姐妹之间,要和睦相处,互相扶持,共同成长和进步。

第三则:敬畏父母的教诲- 父母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给予我们无尽的关怀、爱护和教诲。

- 我们要敬畏并终身遵循父母的教诲,尊重他们的人生经验和智慧。

- 父母的教诲是宝贵的财富,我们应当把他们的教诲融入自己的行为和思维中,发扬光大。

第四则:延续孝道的责任- 孝悌不仅仅是对于父母的表达,也包括对于祖辈及后代的关怀和尊重。

- 孝悌的责任是代代相传的,我们要将孝道传承下去,让后代继续践行孝悌美德。

- 孝悌的责任包括尽忠职守,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为家庭带来荣誉和幸福。

第五则:孝悌的社会意义- 孝悌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建设良好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支撑。

- 孝悌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修养,塑造社会良好风气。

- 孝悌的实践可以增强家庭成员的凝聚力和合作精神。

第六则:现代孝悌的困境与解决方法-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压力使得人们难以充分表达孝悌之心。

- 孝悌的实践方式需要根据社会变化作出相应调整,例如通过经济支持、时间陪伴等方式表达孝悌之情。

- 教育机构、社区组织和政府部门应加强相关宣传,倡导孝悌文化,提供孝悌实践的具体指导和支持。

第七则:孝悌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孝悌是个人品格和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培养人们的责任感、感恩之心和善良品质。

孔子“孝悌”之道的内涵及意义

孔子“孝悌”之道的内涵及意义

孔子“孝悌”之道的内涵及意义孔子的“孝悌”之道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强调尊敬父母和兄长,体现了孔子对家庭伦理和个人道德的高度重视。

下面将从孝悌的内涵和意义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孔子对“孝悌”的内涵进行了深入阐述。

孝悌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强调尊敬父母。

孔子认为孝顺父母是养成良好品德的基础。

他在《论语》中指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孔子强调子女应该恭敬孝顺自己的父母,不仅要在行为上表现出尊敬之意,更重要的是要内心深处真正的孝敬父母,体现在言行举止中。

二、注重兄弟友爱。

孔子提倡兄弟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关爱,这体现了兄弟之间的友爱情义。

孔子说:“君子之过也,君子忧道不忧贫。

”这句话中,孔子告诫人们,做一个真正的君子,要以道义为忧虑的对象,而不是贫穷富贵。

三、追求道德的完善和自我修养。

孔子认为,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争的道义即为无私,是孔子提倡的高尚品德。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君子笃于亲,所以动也忠于君,所以守也节用、信敬、而爱人,修己以立其身。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忠诚于君主,倡导节俭、诚实、尊重他人,并通过修身养性来追求道德的完美。

其次,孔子“孝悌”之道的意义也非常重要。

首先,“孝悌”之道强调家庭伦理的重要性。

在孔子看来,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人类道德的源泉。

只有家庭和睦、和谐,才能为社会提供健康稳定的环境。

孔子强调通过尊敬、敬爱父母和兄弟姐妹,促进家庭团结,培养出善良、仁慈的品性,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

其次,“孝悌”之道强调个人道德的塑造。

孔子认为人的早期家庭环境对个人道德素质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在温暖的家庭环境中,子女才能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出善良的品质。

同时,通过对“孝悌”的践行,个人也可以获得内心的满足和成长,提升个人的道德境界。

再次,“孝悌”之道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

尊敬父母和兄长可以培养出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的价值观,减少矛盾冲突的发生,增进相互谅解和团结合作。

《论语》中的孝悌之道

《论语》中的孝悌之道

《论语》中的孝悌之道孔子眼中的“孝悌之道”摘要:《论语》中,“恕”与“仁”为其核心的思想,而孔子又认为“孝悌为仁之本”,可以说孔子是十分重视孝悌之道的。

甚至,儒家认为“孝”是天经地义的至德要道,是百行之本,万善之先。

由此可见,在孔子的思想中“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除了重要性,本文还会着重讨论孔子眼中“孝”的具体含义及“孝”的特点,和孔子一些关于“孝”的思想对现世的影响。

关键词:《论语》;孝悌;重要性;特点;影响;引言《论语》一书,乃孔子遗训所萃,此为中国最古最有价值之宝典。

——钱穆。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追记孔子的言行思想编纂而成,全书20篇,498章,是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典籍。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

孔子少时贫贱,做过管仓库和放牧的小吏,30岁开始创立了中国第一所私学,一生主要活动是从事教育,传说有弟子3000人,其中优秀的有72人。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的思想,中心是讲做人的道理。

他提出“为政以德”的主张,认为治国要以道德教化为基础;为改变当时“天下无道”的局面,恢复社会安定,他提出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体系,并致力于道德教育。

提出了孝、梯、忠、信、恭、宽、敏、勇、直等一系列道德规范;“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

而“孝悌”便是孔子的道德思想体系中重之又中的一环。

一、“孝”的重要性《论语》开篇中的“学而篇”第二则就提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上。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一章虽出自有若之口,但传达的却是孔子平日向弟子灌输的主体思想之一,其中心内容是“孝悌为仁之本”。

一个人如果能孝敬父母、尊敬兄长,那就有了实践仁德的基础和根本。

《论语》开篇便点出了“孝悌”的重要地位,可见儒家是十分重视孝悌之道的。

因中国从古至今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自汉唐以来,我国就有一条选拔人才的不成文规定,即“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论语六则之孝悌为本原文

论语六则之孝悌为本原文

论语六则之孝悌为本原文《论语》中有六则关于孝悌的原文,包括《学而篇》中的四则,分别是“孝弟”、“兄弟不和”、“父母”和“兄弟”;以及《为政篇》中的两则,“民以食为天”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学而篇》中的“孝弟”一则是指孔子对于孝道和弟道的论述。

孔子认为孝悌是人们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为人之本。

他强调孝悌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父母送终、不违远方、丧不为乐、不衣裘长”的具体行为规范。

《学而篇》中的“兄弟不和”一则是孔子对于兄弟关系的看法。

孔子认为兄弟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不应该因为争斗而破裂关系。

他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观点,强调了和睦相处的重要性。

第三,《学而篇》中的“父母”一则是孔子对于对待父母的态度的论述。

孔子认为孝敬父母是人们的基本道德责任,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强调了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第四,《学而篇》中的“兄弟”一则是孔子对于兄弟关系的看法。

孔子认为兄弟之间应该相互关心、互相帮助,不应该争斗。

他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强调了兄弟之间的亲情和友情的重要性。

《为政篇》中的“民以食为天”一则是指人民对于食物的重视。

孔子认为食物是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政府应该重视人民的生活,保障人民的食物供应,才能稳定社会。

《为政篇》中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则是指对于诚信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讲信用,不讲信用的人是不可信任的。

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强调了诚信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这六则原文展示了孔子对于孝悌、亲情、友情、诚信等价值观的看法,强调了这些品德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观点对于后世的道德教育和家庭伦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孝悌观综述
华夏民族的社会秩序的稳定向来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来维系的,所以想成了重亲情、重伦理的中华文化。

而中华文化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孝悌。

孝,善事父母者。

悌,善兄弟也。

孝悌便是爱父母,爱兄弟的一种表现。

但是这一种爱的表现随着时代的不同,人们对于它的的定义也不断发生着改变,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孝悌有着不同的观念。

其中“至圣先师”孔子对于孝悌也有着他的一番看法。

孔子的孝悌观则反映在《论语》这本孔子弟子整理的语录集里,我们通过了解《论语》中的孝悌观,来了解孔子的孝悌观,了解先民们的孝悌观,或许对于我们能有一些启发。

《论语》中最主要的一个理念便是“仁,而孝悌为行仁开源。

在《论语•学而第一》中,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礼记》中说“毋不敬”,但也有先后轻重区别。

至亲者、位尊者、有德者,自然居先。

父母亲而又尊,更要先之又先,必须孝敬。

兄长同胞,又先我生,必尽悌道。

此是天经地义丝毫不许懈怠。

然后推及一切皆加礼敬。

凡侵犯侮慢等事,概不能作。

敬父母兄长名曰“孝悌“。

礼敬一切名曰行「仁」。

这是修身至平天下一贯的路线,从始至终,有先有后。

人知礼敬,才行孝悌,人皆有父母,彼此一礼,自然礼敬一切,普遍行仁。

既行孝悌,是知礼敬之理,那侵犯长上的事,是无礼不敬动作,孝悌的人,深以为耻,就少有这样事了。

再凡不守家庭规矩,破坏社会秩序,违犯国家法律,都非礼敬行仁,是名作乱。

因这些事都有级层主管,深耻侵犯长上的人,再去为非作乱,是不可能的,这是治安的根本办法。

《论语》中为什么要将“孝悌”作为“仁”之本呢?这是基于孔子对“人性”,即人之所为人的认识,或者说“觉悟”的结果。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是人类脱离了动物界而进入人类社会并经由愚昧的原始共产形态而进入野蛮的奴隶制统治形态之后向文明形态演进的大变革时期。

这一时期的“百家争鸣”只所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就是因为以孔子为杰出代表的人类先期的思想家,站在朴素的唯物主义立场上,关注了“人性”问题,对“人之所以为人”以及人类社会的理想形态进行了理性的思考,这便是催生出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思想根源——封建社会只所以文明于奴隶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处于被统治地位的人不在被当作“生产工具”(奴隶)对待,其人格得到了承认。

在孔子看来,人类之所以会脱离动物的愚昧而走向文明,最关键的是人除了具有动物的血缘本能情感之外,还有理性的亲情伦理关系,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类的最重要的标志,而维护这种亲情伦理关系,进而演生成人类社会秩序的,就是“孝”及由“孝”而生的“悌”,所以说,“孝悌”观念是人类伦理道德诸因素中的最本源、最基本的因素,人类只有发扬光大这种善端才能维护住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社会秩序,由文明走向文明,最终实现“大同社会”的理想。

而且,在孔子看来,一个没有孝悌观念的人,其本质是不善良的、自私的,这样的人,是没有社会责任感的,是极可能为满足自己的私欲、恶欲而犯上作乱,破坏人伦和社会秩序的。

这也是他将“孝悌”作为“仁”之本的又一个原因,而且对于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那么,人又如何去发扬光大这种人性中的“善”端而使人类建立更加合理的生存生活秩序而和谐相处呢?这便是孔子创立“仁学”,鼓吹“仁道”的目的和动机。

既然《论语》中认为“孝悌”为人之本,“孝悌”是一个人做人最基本的准则,那《论语》中是怎么样将“孝悌”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呢。

在这里《论语》中便提到了很多种表现出“孝悌”的形式,如《学而第一》中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即要继承父亲的意志,推行父亲未竟的事业。

这是“孝”的一部分。

这样做,一是不违背父亲生前的意愿,体现出对于父亲的敬顺,二是不彰显父亲的过恶,体现出对父亲声望的维护,三是出于社会意义,稳定政治局面,使政策有一定连续性。

在《为政第二》中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这里体现出《论语》
的孝悌观是必须围绕礼制来实现的。

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照礼的规定来侍奉他们,父母死后,也要按照礼的规定安葬他们,按照礼的规定去祭祀他们。

总之按照礼制的要求去对待父母这便是《论语》中对于孝悌一种要求,“孝悌”要符合礼制,反过来符合礼制的才是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对待父母的方式不符合礼制,那边是不孝。

在《里仁第四》中对于“孝悌”的要求有更多的体现。

“子曰:“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女侍奉父母,对于父母的过错要委婉地劝谏,父母不肯采纳也要恭敬地对待他们,但不放弃劝谏的初衷,心里为父母的行为担心,但不怨恨他们。

所以“劝谏”是“孝”一种表现方式,父母有过,子女应当“劝谏”。

父母有过而不劝谏,任其发展,便会发生大错,那边是不仁,不仁便是不孝。

但是劝谏一定要讲究方法,委婉地想父母表达意图,在和睦的气氛下,纠正父母的错误。

在这里,孔子并没有要求人无条件地按照父母的意志行事,甚至执行父母错误的主张,承袭错误的作法,而是强调了一种对父母的态度,那就是“无怨”,即不要因为父母的“不对”而心生怨恨,失去恭敬之心而冒犯。

“劳”,说明了担忧,有担忧就要想办法纠正,这才符合逻辑。

如果单单将此段话机械地理解成孔子要求人对父母的“不对”在劝止无效时仍要执行的话,是对孔子真实意思的歪曲,根本不符合孔子的“仁孝”精神。

由此可见,孔子的“顺”是有前提条件的,“子曰:“父母在,不远游。

游必有方。

””游,即游学、游宦,指到外地去求学做官。

儿子长大成人了,父母却老了,而且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愈来愈离不开儿子。

作儿子的要知道和理解父母在生活和情感上对自己的需要和依赖,外出谋事,要记住家中父母,尽力不去较远的地方,而且要将具体地方告诉父母家人,让父母家人知道,一旦父母有事,能够“晓之即回、召之即回”,这在交通条件极不发达的春秋时期是极为重要的。

正是由于作为儿子,要从心理和情感上孝敬父母,因此,对父母的年龄不能不知,一方面为父母的长寿而高兴,另一方面、又为他们的日渐衰老而担忧,使自己能够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尽其力为父母行孝。

所以他说:“父母之事,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 “父母唯其疾之忧。

” “唯”就是“唯一”的意思。

此句话的意思是说,做儿子的在生活中要谨慎小心,要让父母除了为自己的身体疾病担忧外,不必为其它事情操心,要让父母放心。

我们说,为人都有怜子惜子之情,特别是儿子长大成人之后,作为人之父母,既担心儿子的冷暖,又担心儿子的平安,无时无刻都在关心、惦记着儿子,这就是爱子之情。

作为儿子,要孝敬父母,自然要理解父母的这份苦心,处事为人要妥贴,要让父母放心,不能让父母整天为自己担惊受怕。

如果那样,父母的心情不能舒展,精神不能轻松愉悦,即使对父母生活照顾的再好,也算不得是“孝”。

放在今天的这个社会,倘若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再好,但他在外却干着一些违法犯罪的勾当,父母整天为他担心吊胆,担惊受怕,难以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个人就难以称为“孝子”。

因此,在这里,孔子已经将“孝”的内在要求更进了一步,与人的品格修养等联系在了一起,告诉我们,孝敬父母不仅要从生活上照顾、体贴父母,而且要“走端行政”,不让父母为自己担忧。

《论语》中的孝悌观是建立在当时礼制的基础上的,所谓的孝悌是符合礼制的孝悌。

而孝悌更是“仁”的基础,是孔子推行的“仁”的一种形式,是用来维系当时社会关系的基础。

而且《论语》的孝悌观,既注重“养”,更注重“情”,是要求人们通过道德的自律(即礼的规范要求)达到道德的自觉,以实现对父兄尊长的孝与悌。

这种从物质到精神的孝悌观,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及民族道德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