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国学经典论语

合集下载

国学经典《论语》全文及译文

国学经典《论语》全文及译文

国学经典《论语》全文及译文篇一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快乐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为所欲为,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靠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国学经典片段摘抄

国学经典片段摘抄

国学经典片段摘抄0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0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03、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04、巧言乱德。

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05、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风相鼠》06、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07、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0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09、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论语》10、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微子》国学经典1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12、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冯异传》13、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14、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1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16、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论语·子张》1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18、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周易》1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20、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后汉书·王霸传》2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2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23、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2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2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26、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后汉书》2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2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2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2、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3、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诗经周南汉广》4、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5、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论语子张》6、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诗经豳风七月》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8、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周南桃夭》9、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10、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

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孟子尽心上》11、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1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13、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14、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论语季氏》1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1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17、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孟子尽心上》18、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19、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论语季氏》20、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论语季氏》2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22、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论语子张》23、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2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25、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后汉书》2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27、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40条必读国学经典名句

40条必读国学经典名句

40条必读国学经典名句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4、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

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

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

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兰花的香气。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

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国学经典必背句论语

国学经典必背句论语

《论语》0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与实习,不也很舒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0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意,居处不求恬静,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03、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最为重要。

”0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0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

”《论语》【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把握了知识而不致疑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0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译文】孔子说:“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

”0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索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0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译文】孔子说:“看见贤德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

”09、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样啊:有了过错,人人都看见了;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

”10、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伙伴。

”11、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国学经典名句解读

国学经典名句解读

国学经典名句解读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4、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

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

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

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兰花的香气。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

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国学经典论语全文

国学经典论语全文

国学经典论语全文《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国学经典。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国学经典论语全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国学经典论语全文:学而篇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

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

恭近於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国学经典论语全文:为政篇第二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四书:一、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身;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出自《大学》,意思是: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2、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出自《大学》,意思是:做人君的要止于仁爱,做人臣的要止于恭敬,做人子的要止于孝道,做人父的要止于慈祥,与国人交往要止于诚信。

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出自《大学》,意思是:上自皇帝,下到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自身道德、品性为根本。

若人们不将修养自身的道德品性为根本,就不可能管理好家族,治理好国家,也不可能使天下太平。

4、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其机如此。

出自《大学》,意思是:国君的家族里实行仁爱,一个国家也会兴起仁爱;国君的家族里实行谦让,一个国家也会兴起谦让;国君一个人贪婪违逆,一个国家就会犯上作乱。

治理国家的关键就是这样的。

5、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出自《大学》,意思是:治理国家不要把金钱财富当作国家利益,而要把仁义当作国家利益。

6、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出自《大学》,意思是:以善良的仁政去对待百姓,百姓就会拥护你;以邪恶的方式去对待百姓,百姓就会叛离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国学经典论语
为人之道
君子,是孔子提出的做人的理想标准。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是外表的表现,指的是礼;质是内在
的品质,指的是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爱人是仁的根本
精神,它通过孝悌、忠恕等道德得到体现,而孝悌是仁之本。

子贡
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所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不希望别
人这么对待自己,就不要这么对待别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而达人”,则是更积极的一个层面,有一种责任,是要以自己的心
情去理解别人的心情,即“推己及人”。

我们常说将心比心,遇到
什么问题设身处地替别人想一想,这也是一种传统的处世之道。


过论语,我们知道,仁,一方面是最重要的道德要求,同时仁又包
含了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等品德细节。

《论语》讲“不学礼,无以立”。

礼是中国人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古代从天子的祭天、祭祖,诸侯国之间的会盟、外交、打仗,
到普通老百姓的婚丧嫁娶、坐卧行走、互相称谓等,一切都有礼的
规范。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因此所有的道德要落实到行为规
范上来。

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就是告诉我们要克服自己不符
合礼的思想行为,照着礼去做,这就是仁。

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
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做到这些我想
离“仁”的道德标准也就不远了。

为人之道,仁是灵魂,礼是形式。

仁要落实到礼上,而如果礼脱离了仁,那么这些形式也就是毫无意义的存在了。

在物质生活丰富、竞争压力激烈的今天,我们更应“每日三省吾身”,真诚做事待人,少一些投机取巧的套路,做一个正人君子。

在精神富足、心理健康、和谐共处、奉献社会的状态下生活和工作,做好自己的为人,让自
己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处世之道
在社会交往中,无论是工作还是处世,人们都想找到一个法则,既对自己负责任,又要对他人负责任。

《论语》提倡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其中也隐含着“在其位,谋其政”。

这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好自己分内之事,在什
么位置上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这个位置上的事做好,认真履行
自己应尽的职责。

在工作上如此,在与人相处方面也要如此。

《论语》在待人上,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因此,以怨报怨是最
不可取的,若我们以一种恶意、怨恨去面对他人的不道德行为,那
么就会产生恶性循环,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幸福,还有后辈
们的幸福。

然而,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宽广去
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其实这也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浪费。

在两者之外,孔子指出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
率直、用你的磊落,总的来说,也就是用你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
面对一切,这就是以直报怨,也就是最高的一种相处之道。

处世之道的确是一门艺术,其前提是要保持一个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其关键还要把握好相处的尺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与
人和谐相处。

交友之道
交益友不交损友,就朋友的分类而言,《论语》中有精辟的论述:“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可见,孔子所谓的
“益友”,归纳起来就是要“人品”好、“学识”广。

《论语》说“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巧言令色,鲜
矣仁。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德”,对那种“巧言令色”之人他
当然视其为“损友”不可交。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
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孔子认为花
言巧语、伪善的面貌、十足的恭顺,内心藏着怨恨,表面上却同人
交朋友的人实在可耻,由此可见,“损友”是绝不可交的。

俗话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朋友多了路好走”但并不是说无原则
地乱交朋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样也是这个道理。

因此
对于交友的选择我们多可以从先贤的智慧中领悟其精粹。

关于如何对待朋友,论语中概括来讲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就是在交往中,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要为了自己的
快乐和方便影响别人。

孔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由此
观之,孔子及其弟子是时时处处践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

选择朋友、结交朋友,不仅是生活的需要,也是事业成功的需要。

结交一个挚友,不仅使你感受到友谊的快乐,而且使你不论是生活
还是工作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同时,对待朋友、与之相处,我们也
要有一定的尺度,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要保留一条界限,这样的相
处模式、这样的朋友才能够交往得长久、才能够更好的维护好友谊
之情。

理想之道
人人都应该有理想。

论语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是修身,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

修身可理解为:
外在能力的完善,懂得变通、与时俱进;内在心灵的完美、富足。


想只有自己内心修为提升了,自身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去处事,
才能更进一步的“齐家、治国、平天下”。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不论是立志也好,做一个君子也好,都要通过学习和修养。

人先天的性情都是相近的,差别主要
来自后天的影响和习染,所以人需要并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修养来
改变、提高自己。

修养的基本态度是“三个己”:为己,由己,求诸己。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学习修养都是为了充实、提高、完善自己;为人,就是做给别人看。

因此为己是学习修养的最根本的
态度。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道德修养全靠自己,不能推诿于他人或外在条件,所以只要努力人人都可以在道德思想
境界上达到圣人的高标准境界,此所谓由己。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凡事首先从自身的方面要求,而不怨天尤人。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不患人之
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不怕没有职位,不怕人家不了解自己,只
怕自己无能,没有能力担当重任,这就是求诸己的精神。

“三个己”总体体现了“一切皆以修身为本”,因此,无论自己的理想多么宏大,只有不断的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做好自己才永远是最重要的。

人生之道
古往今来,光阴之叹是我们看到最多的感慨。

这种感慨在《论语》中也不例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对自己人生轨迹的
描述,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
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也成了后人的人生坐标和价值体系,它就像一面镜子,我们可以通过它来比照自己。

“三十而立”,几乎每个到了这个年纪的人
都会扪心自问:我“立”起来了吗?我的理解,这个“立”字,首先
应是内在的立,不是通过外在的社会坐标来衡量你是否已经成功,
而是由心灵标准衡定你的生命是否有了清明的内省,是对你做的事
情有了一种自信和坚定,这种自信需要与外在的事物形成一种融合
与相互提升,这才是真正的“而立”。

到四十岁步入了“不惑”之年,在现代社会,四十岁上下的中年人,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都非
常大,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要做到“不惑”,就需要学着用减法
生活。

如果说一个人在三十岁以前是不断地收集他所需要的东西,
比如财富、情感、名誉等,过着“加法”的生活。

但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失方向,在这之后,我们要学会舍弃那些不是你
心灵真正需要的东西,拒绝做不想做的事情。

当敢于舍弃、知道如
何舍弃的时候,人的四十才真正接近不惑的状态。

“五十而知天命”,关键在于“知”字。

孔子认为,君子应更看重在自己的内心,建立一种对大道的信仰和追求,这个大道就是天命。

当自己能够客观认识命运中的穷与通,人世间的好与坏,知道
这一切都很自然,那么你就能理性把握,平静应对,内心会有一种
淡定的力量去应对外界。

基本上可以做到不怨天尤人,不为外物所
动了。

当自己的内心有了巨大的定力之后,也就到了“六十而耳顺”,此时,你能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人,理解任何一个事情存在的
道理,虚心倾听各种声音,并站在别人的出发点上去了解他为什么
这样说,从而实现理解和包容。

在这种状态下,“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人生的一辈子才是真正的淡定从容,我想这样的生命也
一定是有意义的生命。

通过读《论语》,让我修身养性,细细品味人生,留下的不仅仅是快乐的、丰富的、给人启发的人生感悟,更是一种对人生及对生
活的态度,我想只有我们以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
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去工作,并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到生活
和工作的状态中,才能寻找到自己内心的那份真正的安宁,也才能
真正做到我们所期盼的那样-快乐生活、快乐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