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级医疗机构医院脑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及表单(2020年版)

合集下载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脑梗死临床路径(2019年版)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脑梗死临床路径(2019年版)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脑梗死临床路径(2019年版)各级医疗机构的医院都需要遵循脑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以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

这个流程适用于首次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ICD-10:I63)。

诊断脑梗死的标准是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XXX编著,XXX)来确定的。

患者需要出现急性起病,局灶症状和体征,伴随或不伴随意识障碍。

同时,头颅CT必须证实颅内无出血改变。

治疗方案包括整体治疗和特殊治疗。

整体治疗包括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维持呼吸道通畅,以及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等措施。

特殊治疗包括溶栓治疗、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降纤治疗、神经保护治疗和中药治疗。

标准住院日为8-14天。

进入路径标准需要满足第一诊断符合ICD-10:I63脑梗死疾病编码的要求。

同时,如果患者同时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也可以进入路径。

住院后必需的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头颅CT、胸片和心电图。

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选择心肌酶谱、血脂、双颈动脉加双椎动脉彩超、TCD和头颅MRI等检查项目。

选择用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可使用脱水药物、降压药物、抗菌药物、溶栓治疗、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缓泻药、防治应激性溃疡药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和中药治疗等。

最后,需要监测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以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1.生命体征监测是必要的。

2.神经系统定位体征也需要监测。

九)出院标准:1.患者病情必须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1.脑梗死病情危重者需要转入ICU并进入相应路径。

2.辅助检查结果异常需要复查,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3.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4.既往合并其他系统疾病的患者,脑梗死可能导致既往疾病加重而需要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脑梗塞临床路径

脑梗塞临床路径

脑梗死(急性期)治疗临床路径(第一天):一、急性脑梗塞非溶栓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I63.9)(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神经系统受损得局灶症状与体征者,伴或不伴头晕头痛、意识障碍等。

2。

头颅CT排除肿瘤脑内出血改变、3.临床排除糖尿病、中毒等全身性疾病或颅内炎症、变性疾病所致神经系统损害、(三)选择治疗方案得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一般治疗:低盐低脂饮食,维持生命体征与内环境稳定,根据病情选择运动处方。

2。

调控血压。

3。

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自由基、抗血小板、调节血脂,必要时抗凝治疗、4。

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原发病。

5。

防治并发症、6。

根据病情需要决定就是否吸氧、7、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8-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梗死(ICD10:I63、9)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她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得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第一诊断不符合或患者及家人不配合而要求转诊者及溶栓治疗者不入本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得项目。

1、必需检查得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凝血功能、C-PR;(3)头颅CT、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得检查项目:头颅MRI,MRA或DSA、(七)选择治疗及用药。

1。

脱水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根据病情决定)。

2。

降压药物: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执行。

3、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自由基、抗血小板、调节血脂,必要时抗凝治疗。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根据病情需要决定就是否康复治疗。

(八)监测神经功能与生命体征。

脑梗死临床路径表单

脑梗死临床路径表单

脑梗死临床路径表单
一、脑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A)
(一)适用对象
单纯脑梗死无合并症或合并轻微无需特殊处理的合并症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1、多数在静态下急性起病,动态起病下以心源性脑梗死多见,
2、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部分可有头痛、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

3、头颅CT提示MRI提示
(三)纳入标准
1、符合诊断标准
2、无意识障碍
(四)排除标准
1、不符合纳入标准
2、有各种类型意识障碍
3,进展型
(五)治疗常规
1、内科综合支持治疗,应特别注意血压调控
2、抗脑水肿,降颅高压
3、改变脑循环
4、神经保护剂
5、中药活血化瘀治疗
6、康复治疗
(六)标准住院日:10-20天
(七)出院标准
1、生命体征平稳
2、肢体或语言功能稳定或改善
(八)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有合并症,进展性,病情危重,不能出院
2、患者拒绝出院
二脑梗死临床路径表单A。

脑梗塞临床路径

脑梗塞临床路径

急性脑梗塞(非溶栓)治疗临床路径一、急性脑梗塞(非溶栓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I63.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华医学会编著)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至少半小时;4.脑CT 或MRI 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5.脑CT 或MRI 有责任梗死病灶。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华医学会编著)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必要时吸氧、心电监护。

2. 管理好血压。

3.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控制体温。

4.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必要时抗凝、降纤、扩容治疗。

5.防治感染、应激性溃疡、癫痫、排尿障碍、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等并发症。

6.必要时外科手术。

7.控制血管危险因素。

8.神经保护。

9.中医中药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9-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梗死(ICD10:I63.9)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凝血功能、血气分析、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头颅CT或MRI、⑥氧饱和度;⑦胸部X 线检查、心电图和心肌缺血标志物。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颈部血管彩超,头颅MRI,CTA、MRA或DSA等。

(七)选择用药。

1.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ASA,波利维。

抗凝药物:华法林,肝素,低分子肝素。

2. 脱水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

3. 降压药物: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执行。

4. 调脂药物: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

5.改善循环药物6.促进脑代谢药物。

脑梗塞临床路径

脑梗塞临床路径
4
2. 32
9. 28
营养脑细胞、抗血小板聚集及活 血化瘀药物对症用弱
1
400. 00
400. 00
低分子肝素钙针5000u*l支
2
皮下、皮内、肌肉注射
2
2. 90
5. 80
住院第6天
双人间
1
30. 00
30. 00
住院诊查费
1
10. 00
10. 00
二级护理
1
13. 00
13. 00
医疗废物处置费
双人间
1
30. 00
30. 00
住院诊查费
1
10. 00
10. 00
一级护理
1
16. 00
16. 00
医疗废物处置费
1
2. 30
2. 30
住院静脉输液(第-)
1
4. 64
4. 64
住院静脉输液(每加)
4
2. 32
9. 28
营养脑细胞、抗血小板聚集及活m化瘀药物对症用药
1
400. 00
400. 00
低分了肝素钙针5000u*l支
780. 00
吞咽功能障碍评定
1
25. 52
25. 52
徒手平衡功能检查
1
12. 76
12. 76
日常生活能力评定
1
16. 24
16. 24
等速肌力测定
1
25. 52
25. 52
言语能力评定
1
25. 52
25. 52
失认、失用评定
1
25. 52
25. 52
住院静脉输液(第一)
1

脑梗塞临床路径

脑梗塞临床路径
□依据病情需要下达
出院医嘱:
□通知出院
□依据病情给予出院带药及建议
□出院带药
主要
护理
工作
□正确执行医嘱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1神志清楚患者根据其肢体、语言功能的缺失,给予肢体的早期功能锻炼;手势、图片、文字法与其沟通,满足患者的生理需求,并注意语言的锻炼。
2与康复师配合进行主动训练。
健康教育:
1用宣教手册为患者介绍有关脑卒中患者的可变与不可变性的危险因素,使患者了解脑卒中在复发的危险性。
2针对偏瘫、失语患者,教会家属与其沟通的方法,满足患者生理需求
□出院带药服用指导
□特殊护理指导
□告知复诊时间和地点
□交待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
□嘱其定期门诊复诊
病情
变异记录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护士签名
医师签名
□1抗血小板治疗□(选1-2种)
阿斯匹林□100mg-300mg,qd
氯吡格雷□75mg-300mg,qd
2抗凝治疗(选1种)
肝素□华法林□低分子肝素钠(钙)□4000u /ih/q12h
3调脂治疗阿托伐他汀钙20-80mg,qd
4脱水剂(颅内高压者选用1-2种)
甘露醇□125ml-250ml,ivgtt q6h甘油果糖□250ml,ivgtt q12h
2卧床,床头抬高15-30度。
3协助并鼓励患者在床上大小便。
健康教育:
1讲解有关CT、取血检查注意事项,嘱患者对于穿刺部位应长时间按压,防止出血。
2注意安全护理,床上活动时动作要缓慢,防止磕碰。
□3对患者讲解床上大小便的必要性
□正确执行医嘱

脑梗死临床路径

脑梗死临床路径

脑梗死临床途径(县级医院)一、脑梗死临床途径原则住院流程(一)合用对象。

第一诊疗为脑梗死(063)。

(二)诊疗根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体现:急性起病,出现局灶症状和体征,伴或不伴意识障碍。

2.头颅证明颅内无出血变化。

(三)选择治疗方案。

1.整体治疗:(1)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防止感染等并发症;(2)维持呼吸道畅通,鼻导管吸氧;(3)不能经口喂食者予以鼻饲,以维持机体营养需要,避免吸入性肺炎;(4)控制血压;(5)减少颅内压。

存在颅内压升高的征象时,采用降颅压方法,药品可选用 20%甘露醇,严重时可考虑去骨瓣减压;(6)控制体温在正常水平,38℃以上应予以物理和药品降温;(7)防治应激性溃疡;(8)早期康复治疗。

2.特殊治疗:(1)溶栓治疗(发病 3-6 小时之内);(2)抗凝治疗;(3)抗血小板治疗;(4)降纤治疗;(5)神经保护治疗;(6)中药治疗。

(四)临床途径原则住院日为 8-14 天。

(五)进入途径原则。

1.第一诊疗必须符合 1063 脑梗死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含有其它疾病诊疗,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解决也不影响第一诊疗的临床途径流程实施时,能够进入途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尿常规;( 2 )肝肾功效、电解质、血糖、凝血功效;( 3 )头颅、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状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心肌酶谱、血脂、双颈动脉加双椎动脉彩超、、头颅。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品:甘露醇、呋塞米等。

2.降压药品:收缩压不不大于180 或舒张压不不大于110 时,可选用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尼群地平、硝苯地平等3.抗菌药品:按照《抗菌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85 号)执行,无感染者不需要使用抗菌药品。

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实验成果调节抗菌药品。

4.溶栓治疗:尿激酶等。

5.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肝素等。

脑梗死临床路径

脑梗死临床路径

脑梗死临床路径(县级医院2012年版)一、脑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l0:I6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局灶症状和体征,伴或不伴意识障碍。

2.头颅CT证实颅内无出血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

1.整体治疗:(1)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预防感染等并发症;(2)维持呼吸道通畅,鼻导管吸氧;(3)不能经口喂食者给予鼻饲,以维持机体营养需要,避免吸入性肺炎;(4)控制血压;(5)降低颅内压。

存在颅内压升高的征象时,采取降颅压措施,药物可选用20%甘露醇,严重时可考虑去骨瓣减压;(6)控制体温在正常水平,38℃以上应给予物理和药物降温;(7)防治应激性溃疡;(8)早期康复治疗。

2.特殊治疗:(1)溶栓治疗(发病3-6小时之内);(2)抗凝治疗;(3)抗血小板治疗;(4)降纤治疗;(5)神经保护治疗;(6)中药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8-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3脑梗死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尿常规;( 2 )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 3 )头颅CT、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心肌酶谱、血脂、双颈动脉加双椎动脉彩超、TCD、头颅MRI。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呋塞米等。

2.降压药物:收缩压大于180mmHg或舒张压大于110mmHg时,可选用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尼群地平、硝苯地平等3.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无感染者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及表单(2020年版)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及表单(2020年版)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及表单(2020年版)(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I6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头痛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

2.头颅CT证实脑内出血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防治感染。

2.控制血压。

3.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4.控制体温。

5.防治癫痫。

6.必要时外科手术。

7.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出血。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心肌酶谱、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头颅CT 、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头颅MRI,CTA、MRA 或DSA,骨髓穿刺(继发于血液系统疾病脑出血者)。

(七)选择用药。

1.神经保护剂: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2.脱水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

3.降压药物: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4.缓泻药:乳果糖、酚酞片、番泻叶等。

5.并发症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抗感染、控制癫痫发作及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药物。

6.继发于出血性疾病的脑出血酌情应用止血药7.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胰岛素、抑酸剂等对症治疗药物。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1.生命体征监测。

2.NIHSS卒中量表和GCS量表评分。

(九)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退出路径1.脑出血病情危重者需转入ICU或NICU或手术治疗,转入相应路径。

2.辅助检查结果异常,需要复查,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临床路径[脑梗死]

临床路径[脑梗死]

脑梗死急性期静脉溶栓治疗----- 临床路径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脑梗死(ICD10:I63.9)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天
脑梗死急性期静脉溶栓治疗----- 临床路径
脑梗死急性期静脉溶栓治疗临床路径
脑梗死急性期静脉溶栓治疗-----临床路径
脑梗死急性期静脉溶栓治疗临床路径
脑梗死急性期非溶栓治疗临床路径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脑梗死(ICD10:I63.9)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20 年月日出院日期:20 年月日住院日: 天
脑梗死急性期非溶栓治疗临床路径
脑梗死急性期非溶栓治疗------临床路径
脑梗死急性期非溶栓治疗----临床路径
脑梗死急性期非溶栓治疗----- 临床路径。

医院脑梗死临床路径表单

医院脑梗死临床路径表单
脑梗死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ICD-10住院号:性别: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患者姓名:年龄:
实际住院天数:
时间
住院第1天
住院第2天
住院第3天






□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查看既往检查:头颅CT或核磁
□初步诊断,急性脑梗塞,确定治疗方案
□需要吸氧者吸氧
□阅读CT扫描结果,排除脑出血
□追访检查结果
□正确执行医嘱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静脉取血
□护送患者到相关科室检查,如脑CT、MRI等
□掌握患者的心理反应,及时交流与开导,使其配合治疗,达到心理康复。
□正确执行医嘱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正确执行医嘱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病情变异记录
□无□有,原因:
1.
□无□有,原因:
1.
□无□有,原因:
1.
护士签名
医师签名
头颅ct或核磁初步诊断急性脑梗塞确定治疗方案需要吸氧者吸氧阅读ct扫描结果排除脑出血追访检查结果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签医患沟通并管理血压abcd评价神经功能状态评价完成首次病程及病程记录主治医师查房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评估检查结果分析病因向患者及家属交待病情调整治疗方案评价神经功能状态防治并发症请相关科室会诊上级医师查房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调整治疗方案评价神经功能状态记录会诊意见向患者及家属交待病情变化防治并发症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一级护理或二级护理
□神经内科护理常规
□低盐低脂饮食
□既往基础用药
临时医嘱:
□凝血功能
□抗凝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
□辨证施治中药治疗
□降脂治疗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 4.5 小时内静脉溶栓治疗临床路径与表单(2020年版)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 4.5 小时内静脉溶栓治疗临床路径与表单(2020年版)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4.5小时内静脉溶栓治疗临床路径(2020年版)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梗死(ICD-10:I63)。

4.5小时内采取静脉溶栓治疗(ICD-9-CM-3:99.10)二、诊断依据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246-257)1. 急性起病;2. 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等),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 症状或体征持续时间不限(当影像学显示有责任缺血性病灶时),或持续24 h以上(当缺乏影像学责任病灶时);4. 排除非血管性病因;5. 头部CT/MRI排除脑出血。

三、治疗方案选择《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246-257)四、标准住院天数≤7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疾病编码(ICD-10:I63)。

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检查项目(一)必需检查的项目:1.三大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2.12导联心电图;3.头部CT。

(二)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检查项目:1. 胸部X线平片、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头颈CT 血管造影(CTA)、CT灌注成像(CTP)、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2.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发泡试验、颈部动脉血管超声、心脏彩超、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监测、腹部B超;3.自身免疫抗体[抗核抗体(ANA)、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ANCA)等;4.红细胞沉降率、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水平、抗心磷脂抗体、维生素B12、叶酸。

七、选择用药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治疗药物。

脑梗死临床路径、 (1)

脑梗死临床路径、 (1)
□复查异常化验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一级护理
□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
□持续氧气吸入
□无创心电监护
□无创指脉氧饱和度监测
□病危/病重
□鼻饲流质饮食
□鼻饲温流质200ml每4次
□翻身Q2h
□吸痰(prn)
□观察瞳孔意识情况
□记录24小时出入量
□24小时留陪伴一人
□留置尿管
□保留胃管
□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或300mg po
□控制体温,可予物理和药物降温
□防治感染、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
□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及应用各类药物
□主治医师查房,书写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评价神经功能状态
□评估辅助检查结果
□继续防治并发症
□必要时多科会诊
□记录会诊意见
□开始康复治疗
□副主任/主任医师查房,书写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评价神经功能状态
□继续防治并发症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mg po qd
□华法林1.25mg或2.5mg po qd
□阿托伐他汀钙20mg或40mgn
□脑蛋白水解物50mg po tid
□银杏蜜环口服液10ml po tid
□茴拉西坦片0.2 po tid
□复方甘露醇125ml ivgtt Q12H
□胞磷胆碱钠0.5 ivgtt qd
□观察病情变化
□出院带药服用指导
□特殊护理指导
□告知复诊时间和地点
□嘱其定期门诊复查
病情变异记录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护士签名
医师签名

脑梗死标准住院流程

脑梗死标准住院流程

脑梗死标准住院流程(总10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路径(征求意见稿)一、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吉兰-巴雷综合征(ICD10:)(二)诊断依据。

根据《神经病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及《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病程: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前1~4周有感染史;2.临床表现:四肢对称性迟缓性瘫痪,末梢性感觉障碍,伴或不伴颅神经受损,可伴有呼吸肌麻痹、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但括约肌功能多正常;3.脑脊液示蛋白细胞分离;4.肌电图早期F波或H反射延迟,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神经病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及《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血浆置换;2.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3.皮质类固醇激素;4.抗菌药物;5.辅助呼吸;6.对症治疗及预防并发症。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吉兰-巴雷综合征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所必须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生化全项、感染性疾病筛查、血气分析、肿瘤全项、血沉、免疫五项+风湿三项;2.心电图、胸片、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F波、H反射;3.腰穿穿刺:脑脊液常规、生化、涂片找菌、脑脊液免疫球蛋白、穿刺细胞学病理检查。

(七)选择用药。

1.血浆交换:每次交换血浆量按40ml/kg体重或倍血浆容量计算,可用5%白蛋白复原血容量,减少使用血浆的并发症;轻、中和重度病人每周分别做2次、4次和6次血浆置换。

视病情治疗1-2周。

禁忌症:严重感染、心率失常、心功能不全及凝血系统异常等2.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成人剂量,连用5天,及早或在出现呼吸肌麻痹前使用;禁忌症:先天性IgA缺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脑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及表单(2020年版)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脑梗死(ICD-10:I6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246-257)
1. 急性起病;
2. 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等),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 症状或体征持续时间不限(当影像学显示有责任缺血性病灶时),或持续24 h以上(当缺乏影像学责任病灶时);
4. 排除非血管性病因;
5. 脑CT/MRI排除脑出血
(三)治疗方案选择依据。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
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246-257)
1.一般治疗: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监测控制体温、血压、血糖
2.改善脑血循环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如溶栓、血管介入、抗血小板、抗凝、降纤、扩容等方法
3.神经保护剂: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4.中医中药:结合具体情况选择
5.并发症处理:监测控制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必要时选择手术;癫痫防治;感染及褥疮防治、深静脉血栓防治;
6.早期营养支持及康复治疗
7.根据个体情况启动二级预防措施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梗死疾病编码(ICD-10:I63)。

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
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谱、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胸部X线片、心电图;
(4)颈部动脉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或其他颅内血管检查(MRA、CTA等)
(5)颅脑CT,有条件的可行颅脑MRI+DWI(弥散加权成像)。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自身免疫抗体[抗核抗体(ANA)、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ANCA)等]、红细胞沉降率、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水平、抗心磷脂抗体、维生素B12、叶酸。

(2)TCD发泡试验。

(3)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监测、腹部B超(肝、胆、胰、脾、肾)。

(4)头颅磁共振: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灌注加权成像(PWI)等。

(5)头颈CT血管造影(CTA)、CT灌注成像(CTP)。

(6)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七)选择用药。

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治疗药物。

1.溶栓治疗:可选择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或尿激酶。

2.抗血小板治疗: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3.抗凝、降纤、扩容、神经保护、中药: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4.降低颅内压:可选择甘露醇、甘油果糖、呋噻米、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