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天热易出汗 从身体各部位出汗看疾病
“提示身体异常:一动就一身汗可能是疾病信号!”

“提示身体异常:一动就一身汗可能是疾病信号!”在高温的夏日里,很多人出门活动一动就会感到汗流浃背,但是如果你平时即使在室内或在较低温度环境下也经常出现大量的异常出汗,那可能是身体在“向你发出求助信号”。
那么,异常出汗这个“疾病信号”到底是表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究一下。
一、异常出汗背后的4种常见疾病1、克汀病(Warm 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WAIHA)此类病人受寒或运动后出现异常出汗,夏季的出汗量远比正常人高出几倍,且比较黏稠、口渴。
2、甲亢(Grave's disease)甲亢是因为甲状腺素分泌过多所造成的病,甲状腺素影响代谢神经和心血管系统,使人体很容易出汗,即使不运动也会流汗,如果在运动之后短时间内就出现异常出汗更应该去看医生了。
3、低血糖症(Hypoglycemia)低血糖与糖尿病症状相似,会出现异常出汗、心跳加速等症状,若血糖水平过低可能会导致昏迷甚至死亡。
4、慢性感染性疾病除非感染活动大,否则慢性感染性疾病的异常出汗少见,但如果感染所在部位接近脊柱或胸腺,或反复发作,异常出汗就会成为主要的症状之一。
二、异常出汗还伴随这些症状时,赶紧就医就医除了上述疾病情况,还需要特别警惕异常出汗还伴随以下一些症状的情况:1、喘不过气,胸痛2、体重急剧下降(5%以上)3、精力不足,疲劳4、长时间没有理由的发热及夜间盗汗。
除非是在运动过程中出汗过多,其余情况孤立的异常出汗都值得引起警惕。
三、如何鉴别何时需要就医?尽管异常出汗并不总是代表身体出了问题,但越早发现和到医院治疗,发病率就越低。
在提示异常出汗可能产生重大的医疗问题之前,需要做的事情应该包括:1、记录出汗记录每天的出汗量可以帮助掌握情况,当然要保证是在相同的温度环境下,并排除天气等因素干扰。
2、注意生活习惯注意营养均衡,规律作息,降低压力等习惯。
3、确诊以后遵照医师要求的治疗方案除非你有医学护理或实验室经验,否则不要自己试图进行特定检测或诊断。
出汗多,问题大

进入 到5 月 , 夏 天 的 气 息 就 变 得 浓 厚 多 了 、随 着 天 气 的逐 渐 炎 热 ,很 多 人 发 现 自
己容 易 出 汗 , 稍 微 动 一 下 , 身 体 就 大 量 出 汗 , 这 些 人 并 没 有 当 回 事 。 其 实 人 的
迟 缓 ,成 人 体 质 下 降 。 第 二 是 免 疫 力 下 降 。 汗 多 的 人 ,平 时 易 感 冒 , 常 见 打 喷 嚏 、鼻 塞 、 流 涕 、 腹 泻 。 第 三 是 消 化 功 能 减 弱 。 表 现 在 胃 口不 好 ,
厌 食 、消 瘦 等 。 第 四 是 智 力 发 育 受 损 。 儿 童 出 汗
过 多 , 时 间 一 长 ,体 内 必 需 的 元 素 慢 慢 丢 失 ,神 经 系 统 发 育 受 影 响 , 注 意 力 不 集 中 , 智 力 发 育
受损。
能使人体 盐分流 失 ,细胞 因缺钠 而造成 热痉挛 。专 家称 ,出汗过 多主要易产 生 四大 危害 :第 一是营 养
5 2糖 尿 病 新 世 界
般 来说 ,夏季 炎热 ,出汗 多一 点是正 常的 ,
但 如 果 出汗 过 多 , 可 造 成 人 体 血 液 流 量 的 减 少 ,循 环 变 慢 ,使 得 人 体 的 散 热 越 来 越 慢 ,高 体 温 不 能 及 时散 发 出 去 ,从 而 导 致 体 温 升 高 。 大 量 的 出汗 ,还
调 器 ” 开 始 启 动 ,分 泌 汗 液 。 以 保 证 人 体 体 温 的 恒
元 素 流 失 。 汗 多 时 ,人 体 内 必 须 的 锌 、硒 、锰 、
定 。 然 而 ,出 汗 过 多 或 过 少 ,都 不 正 常 。 两 者 的 危
午后潮热常见哪些疾病 预防午后潮热是关键

午后潮热常见哪些疾病预防午后潮热是关键午后潮热的原因1、因体内阴液不足的,每于入夜即发热盗汗,叫“阴虚潮热”。
2、因阳气受湿邪所遏制的,可见午后发热,叫“湿温潮热”;因热邪下结于肠,亦可于每天午后发热,称为阳明“日晡潮热”。
3、温病传至营分或血分阶段,身热往往在午后逐渐升高,这种热型不称潮热,而叫热入营分或热入血分。
午后潮热常见哪些疾病?第一:午后潮热的发热定时(一般多在下午),每天到一定时候体温就升高。
这种突然发热的感觉会从躯干传递到脸部,令人不快。
症状有满脸通红,也有人感到心跳加快,感觉焦虑。
潮热来临时,人的体温并没有变化,真正升温的是皮肤。
第二:午后潮热对于女性而言是比较严重的。
有的更年期女性皮肤温度甚至会升高3.9℃,不过一般来说只升高约0.6至2.2℃。
通常,潮热感会持续30秒至5分钟。
西医多认为是内分泌失调引起的,多见于女性,如更年期综合症,甲状腺机能亢进等。
更年期女性平时坚持把思妍大豆异黄酮吃一段时间,能有效缓解更年期潮热盗汗、失眠多梦、月经不调、骨质酥松、容颜衰老等问题,还有着预防更年期、养护卵巢、美容护肤等作用。
第三:午后潮热是阴虚、湿热、胃肠实热而引起。
午后潮热多因湿热、胃肠实热、阴虚所致。
如为阴虚发热,多为午后至夜有微热,兼有五心烦热、盗汗、苔少舌质红瘦等表现。
潮热,是指发热有一定的规律性,盛衰起伏如潮水涨落,一日一次,按时而发,按时而止。
午后潮热怎样预防?寻找诱因潮热多是间歇发作,且有因人而异的诱因。
更年期妇女日常应注意自己的一切活动、饮食、环境和情绪等方面变化,必要时也可记日记。
有些妇女就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诱发潮热的行为模式。
因此,也就找到对症克服潮热出现的方法。
避免姻酒酒精和尼古丁的刺激,会造成血压和精神方面的异常变化,故更年期妇女不宜饮酒、吸烟,咖啡、茶等也应少饮。
放松身心当潮热出现时应注意稳定情绪,可采用放松和沉思方式,想象自己处于一凉快的地方,心静则凉,也可以喝一杯凉水等,对于缓解潮热亦有作用。
三伏天热出四类病 夏季防暑须留神

三伏天热出四类病夏季防暑须留神三伏天谨防四类病2014年7月18日开始,全年最热的“三伏天”就已经开始了。
就在这几天广州的气温已经开始达到34℃-36℃左右,根据天气预报称过几天还是要上升的。
夏天和冬天相比,患病总人数并不多,医院里显得有几分清静。
不过和炎热相关的疾病却在这时候不断攀升。
诸如中暑、皮炎、肠胃病、空调病,还有心脑血管疾病等。
过三伏,要预防好这四类“高温病”!高温环境谨防中暑我们都知道天气过热的时候是最容易发生中暑的,但是最近的几年来我国一直在整顿三伏天的工作情况,也让社会对劳动者工作环境的得到一定的改善,所以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人已经开始慢慢减少了。
记者探访广州地区多家大医院,他们的急诊科反映,因为中暑前来医院看病的人也不多。
不过,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詹红教授还是郑重提醒市民,尽管中暑的患者少了,但高温天气中中暑仍是首要防范的疾病,不得不在高温环境中工作的人要注意劳逸结合,工作时间不要太长,尽量在工作后到阴凉处休息。
太阳大的环境要做好防护措施,比如出门记得要备好防晒用具,最好不要在10点至16点时在烈日下行走,因为这个时间段的阳光最强烈,发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时的10倍。
在大太阳经常工作的人们一定要多多的喝水,还要多多的吃水果,一定要补充流汗造成的身体水分流失,这样才能达到一定的平衡。
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因为口渴已表示身体已经缺水了,建议每天喝1.5至2升水。
出汗较多时可适当补充一些盐水,弥补人体因出汗而失去的盐分。
另外,夏季人体容易缺钾,使人感到倦怠疲乏,含钾茶水是极好的消暑饮品。
出汗多易患湿疹皮炎夏天容易出汗,汗水浸泡皮肤容易诱发皮肤病。
广东省皮肤病医院副院长陈永峰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夏天比冬天皮肤病的发病率明显高出一倍多。
比如该医院去年冬天因季节性皮肤病来看门诊的有400多人次,而今年入夏以来,门诊量已经有700多人次。
夏季最常见的皮肤病有两类一是与太阳暴晒有关的,如患上日光性皮炎,或者原有慢性光敏性皮炎的,经暴晒会复发。
中医-汗证(多汗症)

汗证简介: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出过多、或出汗时间及颜色异常的病证。
部位:全身科室:中医科 内分泌科症状:冷汗淋漓 晚上睡觉出冷汗 手脚多汗 冷汗淋漓 晚上睡觉出冷汗 手脚多汗 汗腺分泌体味 自觉汗臭 臭汗 出冷汗 虚汗 睡觉后全身大汗淋漓 掌跖多汗相关疾病:下丘脑多汗症 汗腺癌 汗管棘皮瘤 小汗腺汗管纤维腺瘤 大汗腺癌病因:汗证原因_由什么原因引起汗证 汗证与生理性出汗不同。
人体为适应外界环境自身调节体温而汗出,为正常的生理现象,如天气炎热、穿衣过厚、渴饮热汤、情绪激动、运动等出汗。
若人体患病时,或在正常生活工作中,汗液异常外泄并伴有或不伴有其他症状的,则为病理性出汗。
汗证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营卫不和。
卫气有固护体表,使津液不致妄泄的作用,由于体内阴阳的偏盛、偏衰,或表虚之人感受风邪,均可导致营卫不和,卫外失司,而致汗液外泄失常;此外,还有因素体虚弱,病后体虚,或久患咳喘,耗伤肺气,因肺与皮毛有着表里相合的关系,肺气不足之人,肌表疏松,表卫不固,毛窍开泄而汗出;或因外感风寒入里化热,或感受风温、暑热之邪,邪入于内,肺胃热盛,蒸发津液而汗出;或因饮食不节、外感湿邪,损伤脾胃,脾失于运化,湿邪中阻,蕴久化热,湿热熏蒸肌表而为自汗;或因湿热熏蒸于肝胆,胆汁随汗液外溢肌肤而为黄汗;或因亡血失精,以致血虚精亏,虚火内生,扰津液外泄;或因久病重病,阳气虚衰,不能敛阴,卫外不固而汗液外泄;或因急性热病中,正邪相争,以致战栗而汗出。
症状病史:汗证症状_汗证有什么症状 汗出异常的证候。
见《医学正传》。
一般分自汗、盗汗两类。
由于病情不同,又有阴汗、阳汗之分,及战汗、狂汗、红汗、漏汗、阴盛格阳汗、亡阳汗、绝汗、头汗、额汗、心汗、腋汗、手足汗、无汗、偏沮等多种。
诊断:汗证鉴别诊断_如何诊断汗证 虚证当根据证候的不同而治以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虚实夹杂者则根据虚实的主次而适当兼顾。
中医学《十问歌》“问汗”——局部汗出

中医学《十问歌》“问汗”——局部汗出
局部汗出是指身体某一部位的汗出,也是体内脏腑病变的反映。
询问局部汗出的情况及其兼症,有助于病证的诊断。
一、头汗
又称但头汗出。
指汗出仅见于头部,或头颈部汗出量多的症状。
若兼见心胸烦闷,口渴面赤,多因上焦热盛,迫津外泄;若兼见身重倦息、胃脘痞满,多因中焦湿热蕴结,湿郁热蒸,迫津上越;若兼见四肢厥冷,气喘脉微,多因元气将脱,阴阳离决,虚阳上越,津随阳泄。
小儿睡眠时,常有头汗较多,若无其他不适者,属正常现象,俗称“蒸笼头”,因小儿为纯阳之体,睡时阳气聚会于头部,蒸津而外泄。
二、手足汗出
指手足心汗出的症状。
手足心微汗出,多为生理现象。
手足心汗出量多,则为病理性汗出。
若兼见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者,多因阴虚内热,迫津外泄;若兼见腹胀便秘,日潮热者,多因阳明燥热内结;若兼见口干欲饮,牙龈肿痛,肢体困重,便溏呕恶者,多因脾胃湿热内盛所致。
三、心胸汗出
指心胸部易出汗或汗出过多的症状。
多见于虚证。
若兼见心悸、失眠、腹胀、便溏者,多为心脾两虚;若兼见心悸心烦、失眠、腰膝酸软者,多为心肾不交。
四、半身汗出
指患者仅一侧身体汗出的症状,或左侧,或右侧,或见于上半身,或见于下半身,但汗出常见于健侧,无汗的半身常是病变的部位。
多见于痿病、中风及截瘫患者。
多因风痰、痰瘀、风湿等阻滞经络,营卫不能周流,气血失和所致。
故《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
动则汗出的中医辨证

动则汗出的中医辨证动则汗出是一种中医上的病症,指人体在运动或其他活动时出现大量汗液排出。
由于汗液是人体代谢产物的一部分,因此动则汗出可以是某些疾病的症状表现。
中医治疗动则汗出需要辩证论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辨证。
一、寒湿夹杂证寒湿夹杂证的主要特点是运动后大量汗液排出,但是汗液并不干燥,反而有些潮湿。
除了动则汗出外,还会出现梅雨季节常见的症状,如身体发沉、关节酸痛、气短等。
针对这种情况,中医治疗可采用温阳祛湿的方法,宜运用辛温发汗之药,如桂枝汤等。
饮食上要少吃生冷食物,宜多吃温热食物,如姜、葱、辣椒等。
二、气虚证气虚证是指人体气血不足,导致出现运动后大量汗液排出的症状。
气虚证患者会感到疲乏无力,身体虚弱,容易出汗,而汗液相对较少。
治疗时应调理脾胃,增强消化吸收功能,同时要补气养血。
常用的药物有党参、黄芪、枸杞子等。
饮食上宜多吃易消化食物,多吃糯米、小米、山药等补益食品。
三、血虚证血虚证是指人体血液不足,也会出现动则汗出的情况。
血虚证患者面色苍白,容易疲乏,手脚发凉,心悸、失眠等症状。
治疗时应调理气血,扶正祛邪。
可用黄芪、当归、熟地黄等药物进行治疗。
饮食上应多吃动物肝脏、蛋、牛奶、红枣等补血食品。
四、阳虚证阳虚证是指人体阳气不足,常常出现运动后大量出汗的情况。
阳虚证患者手脚发冷,容易疲乏,胃口不佳,面色苍白,舌苔白腻等症状。
治疗时应补益肾阳、温补脾胃。
常用的药物有补肾丸、五子衍宗丸等。
饮食上应多吃温热性食材,如牛肉、糯米、桂圆、枸杞等。
总之,动则汗出是中医上的一种病症,治疗时需要辨证论治。
针对不同的病因,可以采用不同的药物和饮食调理方式。
除此之外,也需要注意调整运动强度,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亏虚。
脸上身上出汗特别多怎么办

脸上身上出汗特别多怎么办1. 确定原因1.1 环境因素环境温度是影响人体出汗量的重要因素。
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为了散热,会通过出汗来调节体温。
例如,在夏季,室外温度常常超过30°C,此时即使轻微活动也可能导致大量出汗。
此外,湿度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高湿度会减少汗液的蒸发速度,从而减少散热效率,导致出汗增多。
1.2 身体虚弱身体虚弱或营养不良也可能导致出汗异常。
例如,低血糖症患者在血糖水平下降时,可能会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症状。
此外,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患者由于新陈代谢加速,也会出现怕热、多汗的症状。
在这种情况下,出汗多是身体虚弱或疾病状态的外在表现。
1.3 内分泌失调内分泌失调是导致出汗异常的另一个常见原因。
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常常出现出汗异常。
肢端肥大症患者由于内分泌代谢紊乱,也可能出现出汗增多的情况。
此外,更年期妇女由于激素水平波动,也可能经历出汗增多的问题。
针对上述原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减少出汗:1. 对于环境因素引起的出汗,可以通过改善居住环境,如使用空调、风扇等设备来降低室内温度。
2. 对于身体虚弱或营养不良引起的出汗,可以通过合理饮食、补充营养、增强体质来改善。
3. 对于内分泌失调引起的出汗,应及时就医,调整内分泌水平,必要时使用药物治疗。
2. 调整生活习惯2.1 改善饮食饮食对调节体温和控制出汗有直接影响。
摄入过多辛辣、油腻的食物会刺激汗腺分泌,增加出汗量。
因此,调整饮食习惯是减少出汗的有效方法。
●清淡饮食:减少辛辣、油腻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调节体内水分平衡,减少出汗。
●高水分食物:摄入如黄瓜、西瓜等高水分食物,有助于补充因出汗流失的水分。
●避免咖啡因:咖啡因是一种兴奋剂,会刺激神经系统,增加出汗。
因此,减少咖啡、茶、巧克力等含咖啡因食物的摄入。
●适量盐分:出汗时会丢失盐分,适量补充盐分有助于维持电解质平衡,但应避免过量,以免加重出汗。
汗出异常 疾病信号

汗出异常疾病信号*导读:人们常说请人吃饭,不如请人出汗,出汗不仅可以人们常说请人吃饭,不如请人出汗,出汗不仅可以排毒,还可以减肥,但是出汗也并不是越多越好,而且,当出汗的部位、汗的气味和颜色出现异常时,还可能是身体出现疾病的信号。
部位异常鼻子如果平时鼻子总出汗,说明肺气不足,西医认为这是免疫力低下的表现。
建议每天用双手敲打双腿,并按压双腿的左右两侧,因为这是人体肺经分布的部位,通过敲打刺激,可起到调理肺经的作用。
额头如果额头常常出很多汗,中医认为可能是肝阳上亢引起的。
建议平时尽量保持心境平和,少生气,要保证充足睡眠,否则容易导致阴虚、肝阳上亢。
每天冲泡枸杞茶饮用,有平肝功效。
颈部颈部汗腺分布稀少,所以很少有人颈部会出汗。
如果你的颈部常常出汗,可能与全身内分泌失调有关。
建议最好去医院接受全面激素检查。
腋下因为腋下分布大量汗腺,所以较易出汗。
若汗液分泌过分旺盛,且气味很大,就说明日常饮食的味道过重,吃了太多葱、蒜、洋葱等食品。
建议若因为汗腺过大,可以去医院做简便有效的激光治疗。
另外,饮食要清淡,多吃水果、蔬菜。
胸口如果胸口常出汗,中医认为这是脾胃失和的表现,说明体内的血液循环很慢,氧气运输不顺畅。
建议不要过度焦虑,少吃油腻、生冷食物,平时用黄芪、大枣泡水喝,可以缓解症状。
手心、脚心若情绪紧张、激动或害怕,手心或脚心就容易出汗,中医认为这是脾失运化、脾胃湿热、血虚的表现。
建议每天餐后按揉腹部,先顺时针揉30圈,再逆时针揉30圈。
另外,要控制食量,避免生冷食物,以七八分饱为好。
另外,左右半身或上下半身出汗属偏汗,多见于风湿、偏瘫病人,有时也是中风临身的信号。
乳间汗局限于两乳之间,可能是精神疲乏、体力劳累而伤及心脾所致。
生殖器出汗限于生殖器周围,常与肾病有关。
手脚等四肢出汗多因血虚、阳亏引起。
颜色异常黄汗汗液呈现黄色,多是由于血液中一种称为胆红素的物质浓度过高所引起,主要见于肝胆疾病,如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肝硬化等。
从出汗情况看出你患的疾病

从出汗情况看出你患的疾病引导语:出汗是人体的一种自然现象:外界温度太高会全身出汗;精神紧张或痛觉刺激时会手心、脚心出汗;吃了某些刺激性食物会脸上冒汗。
不过,除了这三类情况,其他不该出汗的时候有汗或出汗过多都应该引起重视。
中医认为,正常的出汗,可以调节体温,排除体内的废物,调节人体阴阳的平衡。
而当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时则会出现异常的出汗,所以,中医常常根据出汗的时间、部位、多少和特点来判断身体的状况。
首先要排除是否疾病所致。
一般情况下,糖尿病、甲亢、高血压、充血性心衰、偏瘫脊柱外伤、肿瘤、结核等都会导致异常出汗,并伴随明显的相应症状。
这种情况下,必须及时控制病情,而后多汗情况就能解决。
当然,更多的情况是没有明显疾病症状的异常出汗,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按出汗时间分:一种是白天出汗过多。
无论冬夏,在白天不活动或轻微活动的情况下,常汗出不止。
这些人常有身体虚弱、说话语声较低、食欲差、易感冒等特点,中医认为是气虚的表现。
这类人饮食上可选择山药、豆浆、牛羊肉等,也可用党参或黄芪炖鸡或腔骨,以补益机体,缓解气虚。
还可通过动作舒缓、动静结合的运动增强体质,如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
另一种是晚上出汗。
睡着出汗,醒来汗止,中医称为"盗汗"。
这些人常有手脚心热、心烦、面部发红发热、口咽干燥等特点,中医认为是阴虚表现。
这类人饮食上可选择百合、雪梨等滋阴之品,少吃羊肉、洋葱、葱、姜、蒜等热性食物,也可用沙参、麦冬、五味子或西洋参等泡水饮用。
按出汗部位分:一为头汗过多,若暴饮暴食后出现头面部多汗,同时觉得上腹胀满、口渴、不想吃饭,多为积食,可通过减少进食量、吃清淡饮食缓解,也可吃点消化药;若伴随肢体沉重无力,胃胀不适,想呕吐,身体发热,舌苔厚而黄腻,是脾胃有湿热的表现,应注意清淡饮食。
孩子睡眠时出现轻微头汗属正常现象;但若伴有睡眠不实、烦躁不安、易惊吓、头发稀少等表现,要及时诊治。
此外,老人和产后身体虚弱的女性,也会有头汗过多的情况,多属于气虚。
身上出汗多是什么原因

身上出汗多是什么原因出汗是人体调节体温和排出代谢废物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但如果身上出汗过多,超出了正常的范围,那就可能是身体在向我们发出某种信号。
接下来,咱们就一起探究一下身上出汗多的各种原因。
首先,环境因素是导致出汗多的常见原因之一。
在炎热的夏季或者高温、高湿的环境中,人体为了散热,会通过出汗来调节体温。
这种情况下的多汗是身体的正常反应,一旦环境温度降低或湿度下降,出汗量通常也会相应减少。
其次,生理活动也会引起出汗增多。
比如,进行剧烈运动时,肌肉的收缩和代谢加快,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身体为了保持体温平衡,就会通过增加出汗来散热。
还有,在精神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状态下,交感神经兴奋,也会导致出汗增多。
这是因为交感神经支配着汗腺的分泌,当神经兴奋时,汗腺的分泌活动就会增强。
再者,某些疾病也可能导致身上出汗多。
像甲状腺功能亢进就是常见的原因之一。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快身体的新陈代谢,使产热增加,从而导致多汗。
患者往往还会伴有心慌、手抖、消瘦、易激动等症状。
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不佳时,也可能出现多汗的情况。
尤其是在发生低血糖时,会出现出冷汗、心慌、手抖等症状。
这是因为低血糖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汗腺分泌增加。
另外,结核病也是引起多汗的疾病之一。
结核病患者常有夜间盗汗的症状,同时还可能伴有低热、咳嗽、乏力、消瘦等表现。
除了上述疾病,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链综合征等,也会导致出汗调节功能失常,引起多汗。
还有,药物因素也不能忽视。
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可能导致多汗,比如退烧药、抗抑郁药、降压药等。
对于女性来说,在更年期阶段,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也容易出现多汗,尤其是潮热多汗,同时还可能伴有月经紊乱、情绪波动等症状。
此外,饮食也可能与多汗有关。
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等,可能会刺激汗腺分泌,导致出汗增多。
总之,身上出汗多的原因多种多样。
如果多汗的情况持续存在,或者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心慌、乏力、体重变化等,就需要及时就医,通过相关的检查,如甲状腺功能检查、血糖检测、结核菌素试验等,明确原因,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夏日出汗异常或是6大疾病信号

夏日出汗异常或是6大疾病信号夏日炎炎,出汗不仅会降低体温,还能防御病原体,保持肌肤湿润,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如果这一身体“空调”产生异常,将会导致体温异常或一些皮肤疾病。
日本一个研究小组最新发现,体内化学传导物质组胺会阻碍身体出汗,而身体出汗少会导致皮肤干燥,又加剧特应性皮炎的症状。
特应性皮炎又称异位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即通常说的湿疹的一种,是具有家族遗传倾向的慢性过敏性皮肤病,常伴有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病程长、治疗难,被医学界视为“湿疹中最难治的一种”。
大阪大学研究人员发现,特应性皮炎患者的出汗量只有正常人的约一半。
研究人员在实验鼠实验中确认了组胺对汗腺排汗的影响。
他们向正常的实验鼠注射组胺之后,发现实验鼠的汗腺不再正常出汗,汗量减少。
组胺可以影响许多细胞的反应,被认为会引发特应性皮炎的瘙痒症状。
研究人员说,特应性皮炎患者出汗后,要注意保持清洁,此外采取措施帮助出汗也非常重要。
出汗少会加重皮炎,那出汗多是不是就健康呢?那也未必,有时候出汗太多也是一种病。
下面,教你从出汗看看你有哪些疾病:1:糖尿病出汗多是糖尿病的病症之一。
这是由于糖代谢障碍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使汗腺分泌增加所致。
血糖高导致代谢率增高也是多汗的原因之一。
2:低血糖引起低血糖的原因很多,可以以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症状为主要表现,发作时因血糖突然下降刺激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出大量肾上腺素,可导致大量出冷汗。
3:更年期综合征进入更年期的妇女,卵巢功能逐渐减退,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潮热多汗。
4:甲亢怕热多汗是这一疾病的特征之一,而且还表现为精神紧张、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注意力不能集中、难以入睡等症状。
5:嗜铬细胞瘤其常见的症状就是淋漓多汗,出汗具有阵发性,有时也可以持续性出汗,但阵发性发作时面部潮红或变白可同时发生。
还会出现心慌、手抖、四肢发凉等。
但此病发作时常伴有明显的血压升高,以及因此而引起的头痛症状。
6:佝偻病血钙低可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从而促使汗腺分泌增多。
大汗淋漓或是病

大汗淋漓或是病作者:来源:《北京广播电视报》2018年第26期夏季身体爱出汗是很正常的事。
夏季炎热,人体会通过出汗来调节体温,而且出汗也是一种排毒的方式。
但是出汗其实跟身体健康有着很大的关系,中医上把“出汗”做了很详细的归类,比如出汗的方式、部位等。
通过出汗的部位,您可以自测出身体有什么问题。
在被调查者中,头部、腋下、胸部、小腹都是特别爱出汗的地方。
本期节目邀请到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老年病科的主任医师杨戈,来给大家介绍出汗的学问。
“汗”的由来汗,是人体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人体内的津液、血液是同源的,都来源于水谷精微。
其中比较好的物质叫精微物质,会被输送到心肺,特别好的物质会进入血液循环。
剩下的部分叫作津液,会进入人体的皮毛、肌肉、筋骨、四肢百骸。
通过人体自身调节,津液可能会渗出,就叫作汗。
所以说血汗同源。
杨大夫介绍,据统计,正常人一般每天要排出600 -700毫升汗液。
人体内大概有200多万个汗腺,遍布全身。
有的地方多些,有的地方少些。
所以大家反映有的地方爱出汗,就是汗腺分泌比较多的原因。
自汗、盗汗很常见天气炎热,大家都爱出汗。
但是什么样的出汗是正常的?什么样的又预示着身体出现问题呢?所谓异常出汗指的是别人都不出汗的情况下,你却出的比别人多,或者某些部位出汗特别多。
比较常见的出汗异常现象是自汗和盗汗。
所谓自汗指的是外界环境没有改变,但你却一下子大汗淋漓。
盗汗一般发生在夜间,睡觉的时候别人都没事,你却突然出汗,前胸后背都是汗,甚至连枕巾都给打湿了。
“战汗”往往发生在病毒性感冒的时候,病人会全身发抖,全身出大汗。
一量体温发现三十八九摄氏度,甚至四十摄氏度。
这种情况一般都是传染性疾病导致的。
头部出汗头部出汗一般指的是头、面、颈部出汗。
在整个人体内,这些部位都处于上部。
所以头部出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实汗,也就是说有可能是上焦热或者中焦热所引起的湿热。
这种人往往比较胖,胃火很盛,吃得很多,口臭厉害,运动又少,大便还干。
出汗多是什么原因 不同部位出汗说明身体虚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出汗多是什么原因不同部位出汗说明身体虚
导语:在这样炎热的天气下,出汗时咱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但是哪怕是出于不热的环境下,有些人还是汗流不止,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接下来小编就带大
在这样炎热的天气下,出汗时咱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但是哪怕是出于不热的环境下,有些人还是汗流不止,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接下来小编就带大家去看一看,不同部位出汗可能预示着你的身体不同的地方出现的毛病。
出汗多是什么原因
1、额汗
出汗局限于头额部,甚至汗如蒸汽,故有蒸笼头的俗称,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外感六淫,脏腑内伤者,均可引起头额汗。
2、冷汗
每当人在生病、受惊吓或心绪格外紧张、生理心理功能失常时会不断地排出大量淡而无味的汗,触之发凉,出汗后常常有“心有余悸”之感。
3、手足汗
中医认为脾主四肢,凡脾胃湿热内蒸不宣、血虚、阳亏、中阳不足,均可导致手足多汗。
>>>女人5部位出汗都预示什么
4、鼻汗
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工作劳累、讲话过多时排汗,汗液自鼻梁及鼻翼两侧渗出,汗珠晶莹可见。
若病变见于肺气宣泄失常,多见于肺虚病人。
5、半边身出汗
指半边身体多汗,而另半边身体无汗或出汗甚微。
多因气血不足内阻经络所致,常见于青年人高血压脑病,中风,半身不遂,截瘫等患
生活常识分享。
出汗识健康

出汗识健康出汗识健康(去火穴位见后) 入夏天气,渐入炎热,身体常有动便觉大汗淋漓,这是天气所然。
但是,有些人即使在空调房中,或坐着静止不动,或看电视、视频,操作电脑,依然大汗淋漓,这不正常现象,需要值得警惕。
人爱出汗,提醒可要注意出汗部位啊!是头部爱出汗,还是手脚爱出汗呢?是腋下爱出汗,还是胸部爱出汗呢?是白天爱出汗,还是晚上睡着爱出汗呢?出汗部位不同,反映一个人的身体状况。
出汗,是种有效的排毒方式,一年四季只有夏季人能自然出汗,这有利于调节人体新陈代谢、经络平衡、免疫系统健康。
如果不出汗,皮肤就不会呼吸,会造成人体代谢系统紊乱,让皮肤自然排毒功能转让肾肝。
当然,并不是所有出汗都是好的。
因为要区别正常出汗还是异常出汗,这正透露出你的健康信息与秘密呢!一、爱出汗,出汗多,咋回事天气炎热,劳作的人,都会出汗。
出汗,是人体排泄和调节体温的一种生理功能。
中医认为:身体劳作,运动出汗,不仅通经活络,活动全身肌肉,人体器官协调,提高精神和恢复体力,而且,具有可以扩张周围小1/ 11血管,改善微循环系统,调节体温与神经功能,促进人体五脏六腑的排毒功能,让内邪及时随汗液排出。
因为,正常的出汗,有利于身体健康。
然而,异常出汗就得提高警惕。
如,糖尿病人出汗异常,可能是发生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因此,中医提醒大家,当出汗的方式,汗液的量、色和气味发生改变,则可作为某些疾病的一种前兆,应引起重视。
引发出汗的现象,主要有自汗、盗汗、绝汗、头汗、偏汗及冷汗等六种出汗现象。
将在本博文上作些说明。
二、汗何处,细观察,要对症出汗,是人体的一种自然现象。
当天气温度太高或劳作,人体会周身出汗。
有时却不是,只在精神紧张或痛觉刺激时,手心、脚心出汗,或吃了某些刺激性食物,脸上冒汗。
这里说的是,要细观察爱出汗的部位,因为不同部位,能反映一个人的身体状况。
1. 额头出汗肝阳上亢如果额头常常出很多汗,中医认为,与肝阳上亢引起有关。
平时尽量保持心境平和少生气,保证充足睡眠。
从男人出汗的部位 看出哪里不够健康

从男人出汗的部位看出哪里不够健康手脚心热、心烦、面部发红发热、口咽干燥等特点,中医认为是阴虚表现。
手脚心热、心烦、面部发红发热、口咽干燥等特点,中医认为是阴虚表现这类人饮食上可选择百合、雪梨等滋阴之品,少吃羊肉、洋葱、葱、姜、蒜等热性食物,也可用沙参、麦冬、五味子或西洋参等泡水饮用。
止汗策划用温热的毛巾帮他擦汗1.你要知道,他生病了。
看见他不断出汗的时候,尽量用温热的毛巾帮他擦汗。
这样有利于血液的循环,避免不良地刺激,也会令他感到舒适。
虽然这是一个小细节,但是你一定要注意,不要因为他喊热,就用冰的、冷的毛巾擦汗。
2.以上的疾病要得到控制,日常的治疗和用药是免不了的。
如果你发现他出汗等症状越发严重,有可能是忘记服用药物,或者是药物的剂量不足,你需要带他去看医生,以调整药量或做进一步的检查。
止汗策划把人造革皮鞋扔到窗外去1. 洗澡后把身体完全擦干。
细菌喜欢你的腋窝或脚趾等潮湿的空间,所以如果洗过澡后没有把这些地方完全擦干,便会有很多细菌滋生。
另外,你也可以选择一些非处方的足粉来帮助吸收汗液。
2. 你要是真心疼他,就给他买用自然材料制成的鞋和袜子,例如皮革,棉布,这样的材料制成的鞋子通气性良好,从而能够帮助防止汗脚。
如果他还在穿人造革的皮鞋,尼龙的袜子,麻烦你扔到窗外去。
3. 选择自然织物的衣服:例如棉质的、丝质的,这些材料透气性好,能够让你的皮肤“自由呼吸”。
当你运动时,能够从你的皮肤表面把湿气快快吸走,并降低你的体温。
4. 出于特殊场合的需要,可以采用止汗剂。
通常止汗香体产品中都蕴含了大量杀菌辟味的成分,可以透过毛孔渗入皮层,直接作用于汗腺,减少人体、特别是腋下汗液的分泌,临外出前或沐浴之后,在身体易出汗的部位进行涂抹,可减少一半的排汗量。
止汗策划从食谱中撤去含有强烈气味的食物1.无论对于爱紧张的人,还是先天多汗症的患者,都要让他每天洗澡。
除了前面已经提到,当汗水遇到身体表面的细菌时,就可能会发出一些不令人愉快的气味。
警惕夏季常见皮肤病

警惕夏季常见皮肤病汗液障碍类皮肤病多因气温高热,汗液排泄不畅,瘀于皮肤引起,如痱子等。
预防方法是通风降温,衣着要宽松透气。
局部治疗可用炉甘石洗剂、明矾水、六一散(滑石粉6份,甘草一份)、痱子粉等。
光感类皮肤病多见于皮肤白皙对日光敏感者,亦可因摄入某些致敏物质经光晒而引起。
主要表现为被照射的皮肤暴露处发红在、肿胀甚至发生水疱。
预防方法是注意皮面光敏等抗组胺药物、维生素B、C或氯喹等。
微生物感染皮肤病皮肤多汗、不洁易导致一些化脓细菌和真菌感染,引起毛囊炎、脓疱疹、疖、汗斑(花斑廯)、体廯、股藓等。
预防应注意勤洗浴,勤换衣付,避免汗渍保护皮肤洁净。
治疗:内服磺胺类药物或抗菌素,外用碘酊或抗菌素药膏。
虫类皮肤病主要有昆虫、蠓、蚊、毒蛾、毛虫、等叮咬而引起,皮肤出现丘疹、风团、红斑、水疱等。
预防:外出尤其是在杂草从中或潮湿处,减少破皮肤暴露,或在皮肤暴露处搽抹防虫药物。
被虫咬后必要时加服扑尔敏。
注意切勿搔抓,以免感染。
芒种时节的疾病防治易患口舌疮:中医认为心与小肠相表里,芒种开始,湿热更重,如湿热内积,心火重,小肠积热,就会出现小便黄短,舌红苔黄,大便密结,口舌生疮,应该少吃辛热之品,如白酒、羊肉等。
多吃黄瓜、青菜、绿豆。
可用竹叶3克,麦冬5克,金银花3克泡水饮;如出现尿频、尿痛的应及时看医生。
防心脏病:芒种节气,气温高,湿度大,心脏负荷加重,有心脏病、冠心病的人要注意调理,少熬夜,避免工作过分紧张,生活要有节奏,可以吃一些保养心脏的药食,如麦冬、桂圆肉各5克泡水饮,气虚乏力者可以加西洋参3克,或桂圆莲肉小枣小米冰糖粥,或麦冬桂圆肉枸杞菊花茶。
防妇科病:妇女白带多而黄,应少吃辛热食物,多吃清热利湿之品,如绿豆,还应常吃健脾利湿之品,如薏米、山药、白扁豆、粳米粥。
防真菌:晚睡晚起适当地接受阳光照射(避开太阳直射,注意防暑),利于气血的运行,振奋精神。
芒种过后,午时天热,人易出汗,衣衫要勤洗勤换。
为避免中暑,芒种后要常洗澡,这样可使用皮肤蔬松,“阳热”易于发泄。
男性健康 通过出汗部位检测出体虚

男性健康通过出汗部位检测出体虚出汗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时不时的就在出汗说明的身体出现了问题,特别是男性朋友,不同部位的出汗体现出了不同的疾病。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男性各部位出汗的预示疾病,一起来看看吧。
六部位出汗异常预示疾病1、额头出汗—肝阳上亢如果你有一点点热,额头上就出大量的汗,那么就可能说明这是肝阳上亢引起的现象。
建议:平时尽量保持心境平和,少生气,要保证充足睡眠,否则容易导致阴虚、肝阳上亢。
每天冲泡枸杞茶饮用,有平肝功效。
2、鼻子出汗—肺气不足如果平时鼻子总出汗,说明肺气不足,需要调理补气。
西医认为这是免疫力低下的表现,需要提升免疫力。
建议:每天用双手敲打双腿,并按压双腿的左右两侧,因为这是人体肺经分布的部位,通过敲打刺激,可起到调理肺经的作用。
3、颈部出汗—内分泌失调我们人体颈部的汗腺分布是比较稀少的,所以颈部出汗是很少人才会出现的。
如果你的脖子常常出汗,可能与你全身内分泌失调有关。
建议:最好去医院接受全面激素检查。
4、胸口出汗—脾胃失和如果胸口常出汗,中医认为这是脾胃失和的表现,说明体内的血液循环很慢,氧气运输不顺畅。
建议:不要过度焦虑,少吃油腻、生冷食物,平时用黄芪、大枣泡水喝,可以缓解症状。
5、腋下出汗—汗腺过大或饮食过重因为腋下分布大量汗腺,所以较易出汗。
若汗液分泌过分旺盛,且气味很大,就可能说明日常饮食的味道过重,吃了太多葱、蒜、洋葱等食品。
建议:若诊断为汗腺过大,可以去医院做简便有效的激光治疗。
另外,饮食要清淡,多吃水果、蔬菜。
6、手心、脚心出汗—肾虚若情绪紧张、激动或害怕,手心或脚心就容易出汗,中医认为这是脾失运化、脾胃湿热、血肾虚的表现。
建议:每天餐后按揉腹部,先顺时针揉30圈,再逆时针揉30圈。
另外,要控制食量,避免生冷食物,以七八分饱为好。
虚胖男的进补方案男性许多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大多都是肥胖引起的,所以肥胖男性要非常的注意体重,饮食方面,虚胖的男性应控制脂肪及总能量的摄入,饮食宜清淡,少吃盐和味精等调料,做菜多采用少油的烹调方式,如清蒸、清炖、凉拌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心、脚心出汗——脾失运化、脾胃湿热、血虚
手足心多汗伴有手脚心热、口咽干燥等,多属于阴虚有热;若手足心多汗伴随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多属于肠道内有积粪;若有手足心多汗伴随口干、牙龈肿痛等,多属胃热。
专家指导:每天餐后按摩腹部,先顺时针按摩30圈,再逆时针按摩30圈。而且要少吃,最好尽量不吃冷食,比如冰淇淋、冷饮等。
专家指导:平时尽量保持心境平和,少生气,女人尤其要每天睡好,否则容易阴虚、肝阳上亢。每天冲泡枸杞茶,有平肝功效。
背部出汗——阴阳虚弱、极度疲劳
专家指出,背部汗腺分布很少,背部爱出汗说明身体阴阳虚弱,已经极度疲劳。
专家指导:保证充足睡眠,饮食要丰富、有营养,以滋阴补阳为主。
鼻子出汗——肺气不足
专家表示,如果平时鼻子爱出汗,说明肺气不足,需要调理补气。
专家指导:每天用双手或工具敲打双腿。其中,重点是多次敲打,并按压双腿的左右两侧,因为这是你身体上肺经分布的部位,通过这样适当的刺激达到调理肺经的目的。
额头出汗——肝阳上亢
夏季天热易出汗 从身体各部位出汗看疾病
烈日当头,酷暑难耐——这是炎热夏季给人带来的第一印象。天热出汗,这在很多人看来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是你可知道,出汗也有适度的问题?专家称,日常出汗也有讲究,身体的每个部位出汗都代表着不同的意义,从身体部位的出汗可以看出你的身体情况。
夏季天热易出汗 从身体各部位出汗看疾病
颈部汗腺分布稀少,所以很少有人颈部会出汗。如果脖子常常出汗,可能与你全身内分泌失调有关。
专家建议:最好去医院接受全面激素检查。/wbjb/wsxwy/
腋下出汗——汗腺过大或饮食过重
专家指出,腋下汗液分泌太过旺盛,多半是因为汗腺直径过大。或是饮食过重,吃了太多葱、蒜、洋葱等食品。
专家指导:汗腺过大时,可以去医院做简便有效的激光治疗。饮食也要清淡,少盐少香料,多吃水果、蔬菜。
颈部出汗——内分泌失调
胸口出汗——脾胃失和
专家介绍,胸口常出汗,中医解释为体内脾胃失和。心窝、胸口多汗,多见于一些脑力工作者。这些人常伴有精神倦怠、食欲不振、睡眠差,多梦的表现,属于思虑过度,导致心脾虚,可适当地运动,如慢跑、太极拳等。
专家指导:平时不要过度焦虑,少吃油腻、生冷食物,平时用黄芪、大枣泡水喝,可以缓解症状。
夏天有些人经常在吃饭时出现头面部多汗,同时觉得上腹胀满、口渴、不想吃饭,多为积食。可通过减少进食量、吃清淡饮食缓解,也可适当吃些健胃药。孩子睡眠时出现轻微头汗属正常现象;但若伴有睡眠不实、烦躁不安、易惊吓、头发稀少等表现,要及时诊治。此外,老人和产后身体虚弱的女性,也会有头汗过多的情况,多属于气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