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中的看客现象分析
(完整版)鲁迅笔下的看客
![(完整版)鲁迅笔下的看客](https://img.taocdn.com/s3/m/3d67d31ef90f76c660371a9a.png)
鲁迅笔下的看客在鲁迅的小说集《呼喊》《徘徊》中,塑造了一系列林林总总的看客群像,覆盖了社会基层的各样人,这组群像有着共同的特色:愚笨落伍,狭小自私,百无聊赖,麻痹冷淡,他们不论男女老少都没有姓名,没有详细的容颜,只有一个动作——“看” 。
在这“看”的共性中,鲁迅主要刻画了两类看客的形象。
一,麻痹的民众,戏剧的看客。
二,冷峻的公众,无情的鉴赏家。
幻灯片事件,是鲁迅终生难忘的心灵创伤,这种创伤向来在鲁迅的心中隐约作痛,永久挥之不去,他把自己这一世活的真切体验,作为公民性批评的一个切入点,写入了他的很多作品中去。
小说《药》,写革命者夏瑜为了中国革命,为了救民于水火,宁可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当他被捕正气凛然地走向刑场时,公众对他的牺牲没有伤心,没有愤慨,甚至连最少的怜悯都没有,更可悲的是,他们把杀头看作一场好戏,无情的充任了戏剧的看客。
《药》中“看客”形象的突出,有其特其他文本背景。
可怕的刑场,恐惧的杀人事件,残忍的刽子手,无助的被杀者,以及肃杀的天气都组成一种客观存在的压力和吸力,《药》所描绘的社会历史已经过去了,可是我们看到,“看客”作为一种人物还在生活中随地可见。
《阿 Q 正传》也从一个侧面描绘这种麻痹的看客。
阿 Q 为生计所迫,从未庄到达城里,他以为城里看到的最出色,最漂亮,最喧闹的事情即是杀头,于是,在回到未庄以后,他把革命党人被杀的故事津津道地未庄的人:“你?” “咳,漂亮,革命党,唉,漂亮漂亮⋯⋯ ”大家都伸脖子听的入迷,他的述直使“听的人又都悚但是且欣然” 。
迅在描绘阿 Q 述的喜悦形,特别突出了未庄的看客,王胡等大家好奇的目光和麻痹的神态。
《》和《阿 Q 正》两篇小中,迅不写出了夏瑜等革命党人被的表面的悲,并且揭露了看客冷血的看革命者被的更深次的悲。
悲使迅生了慨:“民众,特别是中国的,永是的看客。
”《祝愿》中祥林嫂因阿毛不幸被狼吃了,在向人述难过的候,迅写到人的反:“女人却不独恕了她似的,上马上改了鄙薄的神气,要陪出多眼泪来。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23f69d29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a8.png)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愚昧无知的心态。
三虚伪的看客简便地说,虚伪是指不真实,不实在,做假的行为。
虚伪的看客也就是指对被看的人有虚假的成分。
换句话说,他们想帮助被看的人的言行是不真实的,不实在的,并不是真心真意想帮助他们,而是从中想方设法捞取一点点好处。
“社会是需要改造的,但自我也并非【4】出于社会之外。
”可以说,看的人和被看的人都需要进行一点精神上的改造,尤其是这些所谓的看客们。
祥林嫂是《祝福》中一个十分的悲惨人物,她两次丧夫,一次丧子,可谓历经了人生的磨难,周围的人起初对她是有一点同情的,后来渐渐就鄙视她了。
像鲁四老爷、四婶子、卫老婆子和“我”等,可是在祥林嫂捐过门槛,人不能做乡里祝福的仪式后,就对她冷淡了。
卫老婆子从祥林嫂的改嫁中得到了一小笔钱,四婶只是想让祥林嫂多为她家做一些活。
单四嫂子是《明天》中的一个悲剧人物,她和她的儿子孤苦无助,儿子有病无钱医治,那些看客在看她母子俩的处境无动于衷。
可是在她儿子死的时候,周围的群众好像热心起来,王九妈像个司仪,指挥人忙这忙那,蓝皮阿五、咸亨的掌柜和红鼻子老拱也跑前跑后,大家忙得不可开交。
其实这些人是虚伪的看客,他们之所以帮忙,是因为他们能吃到一顿饭而已。
魏连殳是《孤独者》中一个比较的可悲人物,他祖母去世,他们的村子里的人都过来帮忙,当然包括他的族人,其实是想让魏连殳按照老规矩给他祖母下葬,如果他改变形式,就会受到他们的惩罚。
在魏连殳死的时候,他的远方的亲戚和帮忙的人还想从中得到一两个小钱用用。
魏连殳后来有病去世,他的尸体任由他们村子里的人摆弄,在衣冠不整之中入殓,我看出这位青年的可悲之处,更显现出看客的虚伪。
这些虚伪的看客,他们的内心不是真的想帮助他人,而是为了一己的私利,扭捏作态,装作好似很关心他人的样子,殊不知,他们的心里是虚假的、做作的,不会真心实意地对待别人的,他们的精神是缺乏一种温情的。
总之,这些看客都是精神上有欠缺的人,需要疗救。
“杀人犯:【5】杀害人肉体的人;讥讽者:杀害他人心灵的人。
孔乙己中的看客形象
![孔乙己中的看客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96913e6a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cb.png)
孔乙己中的看客形象引言《孔乙己》是中国作家鲁迅先生所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在酒馆中以卖力相声为生的孔乙己被看客们当作娱乐对象的故事。
在这篇小说中,鲁迅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看客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引发人们对看客这一角色的深入思考。
本文将通过对《孔乙己》中的看客形象进行剖析,从多个角度来探讨看客对于孔乙己以及整个社会的影响。
看客的定义与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看客的定义。
看客是指那些只观看,不直接参与活动的人群。
这种现象在社会中随处可见,比如观看比赛的球迷、欣赏音乐会的观众等等,他们通常以旁观者的身份存在。
看客在社会中的出现来源于人们对于娱乐、文化、艺术等活动的需求,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阶层和道德观念。
《孔乙己》中的看客形象在《孔乙己》这篇小说中,鲁迅通过孔乙己与看客的互动,揭示了看客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孔乙己是一个相声演员,他为了生活而在酒馆中卖力地表演,而看客们则是他的观众。
孔乙己的表演通过吸引看客们的注意力,满足了他们的娱乐需求。
然而,这种互动背后却存在着看客对孔乙己的嘲笑和嘲弄。
看客对孔乙己的嘲笑与嘲弄在小说中,看客们常常以孔乙己为娱乐对象,对他进行嘲笑和嘲弄。
他们并不关心孔乙己的真实感受和背景,更多的是将他当作娱乐的对象。
例如,在孔乙己表演时,看客们常常会声称自己听得不明白,随意地打断他的表演,并互相取笑。
这种嘲笑和嘲弄的行为表明了看客对孔乙己的不尊重和漠视。
看客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通过对《孔乙己》中看客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看客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鲁迅通过描述看客们的嘲笑和嘲弄,展示了看客对于孔乙己的负面影响。
看客作为旁观者,他们对于孔乙己的评判和态度往往会对他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影响了他的生活和命运。
反思与思考通过对《孔乙己》中看客形象的描绘,我们不禁要反思看客的行为和态度。
看客作为旁观者,他们是否应该更加尊重和理解表演者的努力和付出呢?看客是否应该更加关注表演者的内心世界和背后的故事呢?此外,我们还可以用看客与孔乙己的关系来思考社会中存在的不公正和歧视现象。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新解以《示众》为主要视点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新解以《示众》为主要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8cd405a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16.png)
参考内容二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之原型 批评分析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之原型批评分析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文学的一部经典之作,与《汤姆·索亚历 险记》相承一脉。两部作品都以少年为主角,描述了他们在密西西比河上的冒险 故事。然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主题、技巧和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独特 之处,使得这部小说成为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之一。
参考内容三
内容摘要
在当今的语文教育中,群文阅读教学和深度学习已经成为备受的教育理念。 它们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深度思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本次演 示将从“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这一角度出发,探讨群文阅读教学与深度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群文阅读教学的概念和特点
一、群文阅读教学的概念和特点
一、背景概述
一、背景概述
《示众》是鲁迅的一部经典小说,其故事情节虽然简洁,但其中所蕴含的深 刻含义却一直被人们深思。小说中,主人公通过观察街头“示众”这一社会现象, 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和人性的各种病态。而其中的“看客”,则是鲁 迅在这篇小说中精心塑造的一群形象。
二、深入分析:《示众》中的 “看客”形象
内容摘要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许多看客的存在。他们围观别人的不幸和 痛苦,却不愿意伸出援手。他们的行为让我们感到心痛和无奈,也让我们深刻反 思人性的弱点。我们不能对这种冷漠和麻木视而不见,而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来 改变这种现状。
内容摘要
总之,《示众》和《呼兰河传》虽然背景不同,但都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冷漠 和麻木。这种冷漠和麻木不仅存在于当时的社会中,也存在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中。 我们应该深刻反思自己是否有过类似的行为,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改变这种现状。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摆脱这种冷漠和麻木的束缚,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探析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7854d8cb2af90242a995e544.png)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探析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探析本文关键词:鲁迅,探析,看客,笔下,形象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探析本文简介:众所周知,鲁迅在人生道路上,放弃了“学医”,而是选择了从文,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拯救国家那些东欧国家迟钝迟钝的灵魂,促进他们清醒,唤醒民族的复兴。
对于除此之外促成这一思想转变成外在的动力,清国留学生愚钝的脾性刺痛了鲁迅的内心。
这也就是说明,作为一名年轻人,应该寄托国家的希望。
鲁迅先生以大师的风范,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探析本文内容:众所周知, 鲁迅在人生道路上, 放弃了“学医”, 而是选择了从文, 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拯救国家那些麻木麻木的灵魂, 促进他们清醒, 唤醒民族的复兴。
对于促成这一思想转变成外在的动力, 学生清国留学生的愚钝刺痛了鲁迅的内心。
这也就是说明, 作为一名年轻人, 应该寄托国家的坚信。
老舍先生以大师的风范, 塑造了“看客”这一集国民性的冷漠, 等于精神一体故事情节的群体人物形象。
一、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看客”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看”, 哪里有热络就是在哪里看, 看热闹成为了他们一种外在行为。
热衷于看, 但是非常的麻木, 在喜剧中扮演者看客的角色。
例如, 《孔已己》中, 一帮看客聚集在咸亨酒店, 孔乙己秀才怎样与他们没有关系, 逐步解决自身的失意与苦闷;但是在很多时候, 他们不如孔乙己, 他们不配与他坐着喝酒, 但是却发现了孔乙己的不好, 使得人们得到了安慰, 酒店内充满了愉快的氛围。
在《药》作品中, 体现看客表演:在一个清晨, 砍志士的头颅这一举动, 作者通过华老栓的眼睛对这些看客观看杀人较为, 革命烈士的死亡与这些人们麻木成形了强烈的对比, 鲁迅先生这些描绘中会, 凝聚了内心多年的悲痛。
《祝福》中“看客”观望祥林嫂的命运宿命是如此的悲剧, 似乎也没有顺便看望阿Q的想法, 这群看客是在灰暗颓废的光阴下或进行观赏, 品味卖花女内在的悲哀, 并且有了新的发现, 对此将媒体报道向外扩散, 增加了“观赏”乐趣, 然后并且对此开展嘲笑。
浅谈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形象doc
![浅谈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形象doc](https://img.taocdn.com/s3/m/5a29f44af7ec4afe04a1dff1.png)
浅谈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形象AS0601112 李杰华摘要:“看客”这一形象经常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出现,它包含了丰富的意蕴,鲁迅先生常常借“看客”形象来揭开中国人灵魂深处的东西。
本文通过分析“看客”在鲁迅小说的表现,分析“看客”成其为“看客”的最主要的原因,希望可以引起大家思考。
关键词:鲁迅看客原因启示毛泽东主席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主席对鲁迅先生的评价何其高,林贤治先生在《人间鲁迅》一书中也对鲁迅先生下了断言:“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
应当相信,历史终会把最有分量的东西保留下来。
”确实,经过历史的考验,鲁迅这位“民族战士”终于成为了不朽。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通过分析鲁迅先生笔下“看客”形象得出一个道理。
一.看客形象在鲁迅小说中的体现及其形象,在我看来,鲁迅先生从来都是一名伟大的医生,先是一名“肉体医生”,后来弃医从文,于是便成为了一名“精神医生”。
在他的手术刀下面,“看客”是一大焦点。
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并且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这就使看客有了普通性,广泛地反映了中国民众的真实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具有辛辣的批判意味。
《祝福》中祥林嫂周围的那些人,都可以成为看客,祥林嫂和他们之间存在着“看”与“被看”的关系。
祥林嫂身边的看客身份不一,但却充当着同样的角色。
柳妈和卫老婆子是下层看客的典型代表,她们身份低微,其实她们和祥林嫂没有什么区别,同样是受压迫的劳动妇女,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罢了。
可悲的是,她们这一类看客从来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之处,这也是她们最让人觉得可悲的地方:被压迫却浑然不知,自己将自己蒙在鼓里。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
’柳妈诡异的说。
‘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
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干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现象分析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现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c8a8b06844769eae009ed61.png)
096 综合天地
2011.05
作家作品
救对象的“特效药”;对杀害革命先烈的刽子手却是恭敬、 感 激 ; 救 国 者 的 言 论 成 为 “ 疯 话 ”; 连 自 己 的 母 亲 都 不 能 理解他的革命行为,甚至为他感到羞愧。
这就是那些暂时坐稳了奴隶的眼界,他们虽处于社会 的最底层,但安于现状,长年受到统治阶级的阶级压迫和 思想毒害,不自觉地维护着封建社会腐朽的伦理道德观 念。
095 综合天地 2011.05
作家作品
姑来,先言语调戏、摸头皮,继而拧脸颊,使小尼姑陷入 了非常难堪的境地。阿Q卖力的表演,很大原因是为了取 悦 路 边 酒 店 里 的 热 心 “ 粉 丝 ”, 这 些 “ 热 心 ” 看 客 们 也 以 实际行动不遗余力地为阿Q加油助威,当他们看到弱者受 欺时,没有同情,没有援助,反而大声地起哄、喝彩、助 威。最后,阿Q十分得意地笑,酒店的人九分得意地笑, 少了一分到哪里去了,原来看客们只恨自己没有亲手去拧 一把。
结论
1 《孔乙己》 一酒客 孔乙己 偷丁举人家的书,被打断了腿 活该
2 《药》
康大叔 夏三爷 举报夏瑜造反,得赏钱
乖角儿
3 《药》
康大叔 夏瑜 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 疯话、贱骨头
4 《祝福》 鲁四老爷 祥林嫂 祥林嫂祝福之夜冻饿而死 谬种
5 《祝福》 鲁四老爷 祥林嫂 祥林嫂被抢回去
可恶,然而有理
灭人欲,灭的是同情心、恻隐之心;存天理,存的是 封建礼教吃人的那套歪理,甚至出现了以祥林嫂二婚事件 为 代 表 的 “以 理 杀 人 ”事 件 。 “君 要 臣 死 ,臣 不 得 不 死 ”、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一人犯 事,满门 抄斩”这 些 “天理”都是建立在对人生命的极端漠视的基础上,当人 与人没有了真诚的帮助和温情,只有赤裸裸的威迫和利害 算计,那人与人之间只有冷漠和不信任。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14e31537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46.png)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极富思想性和文学性,其中涉及的看客形象更是多种多样。
在鲁迅的作品中,看客形象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呈现出中国现代社会中各种人物的心理状态和现实困境。
首先,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表现出一种冷漠的态度。
在《狂人日记》中,主角作为一个精神病患者,对周围的人和事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敏感,他看到的是一个个繁忙而又冷漠的人们,那些躲在角落里的看客们,以一种凌驾于一切之上的高傲态度看待他。
在这里,看客的姿态不再是对别人的关注和助力,而是对别人的忽视和抛弃,甚至还成为了主角疯狂的根源。
其次,鲁迅的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看客心态。
在《阿Q正传》中,阿Q中的“包龙星”一角就是一种典型的看客形象。
包龙星脑袋里满是各种侮辱和蔑视阿Q的想法,而实际上却并不愿意为其付出什么,他只是以辱骂阿Q为乐,看戏人一般地看待阿Q的所作所为。
这种情形在现代社会仍然存在,许多人在别人遭受困难时,也只是旁观者一样站在一旁,冷嘲热讽,等待着别人的倒下。
第三,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也呈现出一种颠覆性的力量。
在《义勇军进行曲》中,鲁迅描述的“乌鸦”是一种既冷漠又舞弊的看客形象。
他们不仅远离了战争前线,而且还假扮自己积极参与战争,并从中牟取自己的利益。
但是最终,这些狼狈为奸的乌鸦们也被暴露出来,他们的行为成为了人们普遍讨厌和排斥的对象。
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作品中揭示出的看客形象不仅仅是一种无奈和被动,还可以成为一种颠覆和反抗的力量,它可以引领社会进步,反对社会逆流。
最后,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也表现出隐晦的反思。
在《故乡》中,鲁迅创造了一种充满着幻想的空气氛围,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现实中充斥着的看客心态。
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未来的无望,而却又无法抵达和实现的状态。
这种呼声虽然有些隐晦,但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和思考力,它引起了读者对自己内心状态的反思和启示。
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不仅是一种典型的社会人物形象,更是鲁迅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迅作品中看客形象解读
![鲁迅作品中看客形象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89becbaafe4733687f21aa83.png)
鲁迅作品中看客形象解读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他以伟大思想家高度的敏锐感知和探索精神 ,在塑造阿 Q、祥林嫂等典型形象的同时 ,也以极为经济的笔墨细致地写出了严酷的社会环境,刻画出了一批麻木愚昧的看客和闲人。
“看客”成为鲁迅笔下经典的群体艺术形象。
一.《呐喊》、《彷徨》中的“看客”与“闲人”二十世纪最初的二十五年是一个充满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的时期,辛亥革命没有从根本上结束封建势力在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统治。
鲁迅先生的《呐喊》与《彷徨》正展示了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的灰色图景。
鲁迅看客和闲人,写出严酷的现实,揭示了当时普遍存在的国民劣根性。
《药》中看杀头的人们,看客们的脖子象鸭子一般伸长;《祝福》中,祥林嫂向人们哭诉儿子阿毛的不幸,而“鲁镇的人们”终于听得生厌,“甚至拿她的不幸遭遇来取乐,拿她的伤疤调笑;《明天》中的单四嫂子,儿子病危,无人关心,埋葬宝儿后,“凡是动过手开过口的人都吃饭” ,“吃过饭的人终于都回了家” ,没有一个人留下来安慰一下这个丧夫丧子的女人;《风波》中撑船的七斤,因为剪了辫子,在张勋复辟的风波中,一家人遭到赵七爷的威胁和恐吓,村里群众对赵七爷的复辟气焰没有丝毫反抗,除八一嫂外,很少有人对七斤表示同情,反而幸灾乐祸;《狂人日记》中的看客们“他们中有的给知县打过枷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给债主逼死的” ,这些不觉悟的人和统治者有着尖锐的矛盾,更是在自觉不自觉中吃人和被人吃。
《示众》也是一篇集中描写看客的作品,写群众前呼后拥观看杀人的场面,如同过节,更形象地描写了看客们“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鲈鱼” 。
对他们来说,人道、同情等丧失殆尽,已经丧失了正常人的思想感情,他们已经变成了一群麻木不仁的行尸走肉。
鲁迅先生用传神之笔将这些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凝聚成巨大的艺术结晶,并使其具有了巨大的时空延展性。
从对看客的描写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鲁迅和“五四”前后许多前驱者不同,他对现实、对未来不乐观,不激进,甚至有些消沉,但却是更冷静,更清醒,更有深入的体察和思考。
(完整版)鲁迅笔下的看客
![(完整版)鲁迅笔下的看客](https://img.taocdn.com/s3/m/d959f71fa0116c175e0e4810.png)
鲁迅笔下的看客在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中,塑造了一系列形形色色的看客群像,覆盖了社会底层的各种人,这组群像有着共同的特点:愚昧落后,狭隘自私,百无聊赖,麻木冷漠,他们无论男女老幼都没有姓名,没有具体的相貌,只有一个动作——“看”。
在这“看”的共性中,鲁迅主要刻画了两类看客的形象。
一,麻木的群众,戏剧的看客。
二,冷酷的民众,无情的鉴赏家。
幻灯片事件,是鲁迅终身难忘的心灵创伤,这种创伤一直在鲁迅的心中隐隐作痛,永远挥之不去,他把自己这一生活的真实体验,作为国民性批判的一个切入点,写入了他的许多作品中去。
小说《药》,写革命者夏瑜为了中国革命,为了救民于水火,宁可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当他被捕大义凛然地走向刑场时,民众对他的牺牲没有悲伤,没有愤怒,甚至连起码的同情都没有,更可悲的是,他们把杀头看作一场好戏,无情的充当了戏剧的看客。
《药》中“看客”形象的突出,有其特别的文本背景。
可怕的刑场,恐怖的杀人事件,凶残的刽子手,无助的被杀者,以及肃杀的天气都构成一种客观存在的压力和吸力,《药》所描写的社会历史已经过去了,但是我们看到,“看客”作为一种人物还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阿Q正传》也从一个侧面描写这类麻木的看客。
阿Q为生计所迫,从未庄来到城里,他认为城里看到的最精彩,最好看,最热闹的事情便是杀头,于是,在回到未庄之后,他把革命党人被杀的故事津津乐道地讲给未庄的人们:“你们见过杀头吗?”“咳,好看,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众人都伸长脖子听的出神,他的讲述直使“听的人又都悚然而且欣然”。
鲁迅在描写阿Q讲述时的得意形态时,尤其突出了未庄的看客,王胡等众人好奇的眼光和麻木的神情。
《药》和《阿Q正传》两篇小说中,鲁迅不仅写出了夏瑜等革命党人被杀的表面的悲剧,而且还揭示了看客们冷血的观看革命者被杀的更深层次的悲剧。
这悲剧使鲁迅产生了愤慨:“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祝福》中祥林嫂因阿毛不幸被狼吃了,在向人们倾述痛苦的时候,鲁迅写到人们的反应:“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
鲁迅小说的“看客”形象简析
![鲁迅小说的“看客”形象简析](https://img.taocdn.com/s3/m/ee7b379e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f3.png)
鲁迅小说的“看客”形象简析摘要:“看客”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刻画的一类重要群体,这类人的精神往往是病态的,他们麻木冷漠,对别人的悲惨遭际冷眼旁观。
很多现代文学作品都对“看客”形象与心理进行了刻画,其中鲁迅的小说对“看客”的描写尤为细致生动,甚至可以以几个典型的“看客”形象折射出整个社会的状态。
对鲁迅小说中的“看客”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鲁迅的创作思想及其作品的时代内涵。
关键词:鲁迅小说“看客”国民性集体无意识一、精神愚弱与集体无意识看客,即旁观者。
鲁迅首次发表的关于“看客”的见解可见于《呐喊》的自序部分,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也由此可见一斑。
他于自序中说:“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1由此观之,鲁迅对“看客”的定义为体格健壮而精神愚弱的人,这一类精神愚弱的群体亟需精神而非身体上的拯救,所以鲁迅弃医从文,希望通过文章拯救国民精神。
这类“看客”群体在中国历史各个时期都普遍存在且数量庞大,正是由于这一精神病态的群体数量庞大,鲁迅才会在其作品中对“看客”进行不厌其烦地刻画和描写,其中以《示众》《祝福》和《孔乙己》为典型。
《示众》中主要塑造了18个不同的看客形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个。
十一二岁的胖孩子本该在路边叫卖包子,却在听说有热闹看时迫不及待地离开包子铺去围观行刑;抱小孩的老妈子挤进了围观行刑的人群,对着白背心念叨着“好看”;秃子一边念着白背心上的文字,一边直起背提防别人占了他的好位置;唯一提出质疑的工人却引发所有围观者的不满,只能偷偷溜出人群……在鲁迅众多短篇小说中,《示众》对看客群像的塑造尤为典型。
这些看客的个性并不十分鲜明,共性特点却十分突出,不管是儿童、妇女还是成年男子,都是麻木不仁、冷漠呆滞、缺乏同情心的观望者。
他们是“看”这一动词的施动者,也是国民劣根性的集中体现。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aba85dab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ef.png)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他的作品广为流传,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艺术形象。
在鲁迅的小说和散文中,看客形象多次出现,究竟为何在鲁迅的作品中如此重要呢?本文将对此进行解读。
一、看客的定义在鲁迅的作品中,看客是一个重要的艺术形象,那么看客的定义是什么呢?看客是一种特殊的观察者,他们站在更高的位置,从远处观察事物,甚至不动声色地对事物进行评价和判断。
看客不直接参与事件的发展,而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事件的进展进行观察。
看客与生俱来的冷静和客观性,使得他们可以以更加独立的方式观察和评价事物。
二、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思想的表达。
在鲁迅的作品中,看客形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冷静客观看客在鲁迅的作品中,往往以一种冷静、客观的姿态观察事物。
如在小说《狂人日记》中,主人公以一个疯狂的医生的身份观察和评价社会,展现了看客的冷静和客观。
2.旁观者鲁迅的作品中的看客和主要人物的关系一般比较疏远,他们只是旁观者,不直接参与事件的发展。
正如在《阿Q正传》中,阿Q不断受到歧视和排斥,而看客却能深刻地洞察阿Q内心的种种复杂情感,包括自卑、愤怒、嫉妒等。
3.对社会的批判鲁迅的作品中的看客形象,往往是对社会黑暗的批判。
看客看到了社会中的阴暗面,不管是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等任何方面的黑暗,看客都有权力进行批判和反思。
在《药》中,看客揭示了官僚主义在医疗系统中的腐败现象。
4.思考未来在鲁迅的作品中,看客形象利用所观察的事物,进行了未来的思考和建构。
面对现实中的残酷和可怕,看客并没有绝望和退缩,而是在痛苦中寻找未来的希望。
如在《在水一方》中,看客认为只有抛弃现在的邪恶、重新建立伦理道德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进步。
三、看客形象的意义鲁迅的看客形象,不仅仅是对社会问题的审视,也是对于人类价值的探寻。
如果说主人公的形象展现了社会的黑暗面,那么看客的形象则代表了如何在这种黑暗面中寻找希望和进步的方向。
浅谈鲁迅小说对“看客心理”的批判
![浅谈鲁迅小说对“看客心理”的批判](https://img.taocdn.com/s3/m/f7e78656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32.png)
浅谈鲁迅小说对“看客心理”的批判鲁迅毕生从事着国民性的批判工作,我们读鲁迅的小说会发现,他的小说时时不忘揭露和批判我们中国人的劣根性。
中国民众的奴性、保守、愚昧、麻木、卑怯、精神胜利、看客心态、自私、狭隘等,在他的笔下暴露无遗,鲁迅也由此受到了非议。
有人说,鲁迅是反动的,他丑化了中国人,在人格上丧失了民族的自尊和自信。
作为一个深刻而清醒的文学家,鲁迅深深地懂得“家丑不可外扬”的古训,但作为一个苦苦寻觅中国出路的知识分子,他看到了中国民众身上的种种劣根性。
他认为只有唤起作为民族基础的大多数—普通民众的觉醒,中国才有出路,才能走出困境,才能在变革中向前发展.鲁迅是一位善于深刻思考的爱国知识分子,早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就开始了对国民性的探究和批判.1902年,为了国家的富强,鲁迅来到日本留学,选择了医学作为救国救民的道路。
他希望自己学成之后,平时为民众医病,战争的时候就去做军医。
但是,一个偶然的“幻灯片事件”打破了他远大的理想。
在课堂上,日本老师放时事幻灯片,内容是正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日俄战争。
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土地上打仗,日军抓到一个替俄国人做事的中国人,捆绑起来要砍头示众,围观的都是中国人。
他们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被外国人砍头,表情都是麻木不仁的,这让鲁迅深深地感到了我们民族的悲哀,而在场的日本学生都在欢呼,这又大大伤害了他的民族自尊心。
幻灯片事件使鲁迅意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个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呐喊》自序)。
他认为改变国民精神最有效的手段是“文学”,于是毅然弃医从文,开始致力于文学救国的道路.“幻灯片事件”使鲁迅看到了国人麻木愚昧的灵魂,认识到了改造他们的重要性。
因此,他把对国民的这种看客心理的揭示和批判,作为对国民启蒙教育的开端,并把它作为国民性批判的一个最主要的内容,贯穿在了他一生的文学革命中.在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中,塑造了一系列形形色色的看客群像,覆盖了社会底层的各种人,这组群像有着共同的特点:愚昧落后,狭隘自私,百无聊赖,麻木冷漠。
鲁迅作品中看客形象分析论文
![鲁迅作品中看客形象分析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e8d3048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8c.png)
鲁迅作品中看客形象分析论文鲁迅,笔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小说、散文、翻译、杂文等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个形象——看客。
那么,在鲁迅的作品中,看客形象意味着什么呢?本文将着重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可以发现,鲁迅笔下的看客往往是旁观者,他们站在一旁,目睹着社会或历史中的一些事件,选择保持沉默或者不作为。
比如,在鲁迅的小说《药》中,昙花是一名看客,他看到了发生在医院里的那一幕,但是他并没有去阻止医生的荒唐行径,反而对自己身上的病态失去了信任。
在《狂人日记》中,则有一段描写:“有些人看到乞丐,就可以高声喝骂;有些人看到赌徒,就可以揭穿他的底细;有些人看到毛贼,就可以领奖金把他缉拿;有些人看到穷人,就可以用刀子鞭打他……”这些人都是看客,他们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的行动,只是“看”的而已。
其次,鲁迅笔下的看客往往是有阶级性或者政治性的。
在《阿Q正传》中,鲁迅描述了阿Q的死,主角阿Q最终死在了看守所里,而旁观者——执法者则以一种客观和非人性化的方式回应了他的死,完全没有对他所受到的压迫和不公正待遇表示同情或者愤怒。
这些执法者,在阶级关系中被赋予了特定的角色,并且他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社会和政治作用,协助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与秩序。
除此之外,鲁迅笔下的看客还有一种往往被忽视的角色——群众。
在鲁迅的作品里,被剥夺了人性的群众被视为一种听从命令和被支配的存在。
在《故事新编》中,鲁迅以一种怀疑性、无神论者的姿态,阐述了人类之间尤其是信仰关系的本质。
他为群众们刻画出悲哀、悲壮的形象,时常挥之于一叶三舟之间,甚至于人类的世界之外。
总的来说,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象征了人性和社会问题的角度。
他们一方面是旁观者,他们看到了社会和历史中的某些事情,但选择不作为;另一方面,他们往往具有特定的阶级和政治属性,并且扮演着协助或者维持社会秩序的角色。
同时,群众这一看似忽略的角色,也是他作品中不可忽视的存在。
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既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也耐人寻味,充满深意。
鲁迅小说《药》中的看客形象
![鲁迅小说《药》中的看客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18cc435e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93.png)
鲁迅小说《药》中的看客形象读了小说《药》之后,任何一位读者都不会忘记鲁迅先生对“看客”人物的描写和揭露。
“看客”这一角色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艺术魅力,能引起读者永久性的共鸣,关键在鲁迅先生对其进行了精深的艺术加工和创造。
《药》中对“看客”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刑场”一节。
华老栓去买药,临近刑场,看客便飘然而至。
一、看客的个像“哼,老头子。
”(看客之一)“倒高兴……。
”(看客之二)无形无影,但如影附形。
先声夺人,但神秘莫测。
一上来就揪住了人们的心。
“哼”,似乎是由气生愤而故作鄙弃语,心理趋向颇为隐晦曲折。
“倒高兴”三字则应是赤裸裸地抒发其妒嫉之情了。
在这里,不用描绘形象,那样显得太呆板;也不用添加动作,任何举止行动都是累赘。
仅仅用语言,简短的六七个字,就足以让人明白:人人都想得到这付药,却孰料被华老栓占了先;人人都是看客,其实华老栓也不例外。
在这里,我们看到小说艺术要遵循“优化组合”原则的一个典范,即尽可能地用最少的字传达最丰富的内涵。
如上所述,这两个短语虽然不多,但却很有穿透力和讽刺性。
是对华老栓迷信愚昧的有力延伸和拓展。
“老栓又吃一惊,睁眼看时,几个人从他面前过去了。
”前面已至少有两个看客出现,所以此处用一“又”字。
老栓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来看杀人(或者来取人血馒头)。
所以他感到吃惊。
有人认为,“又吃一惊”表现了华老栓胆小怯懦的性格,笔者不敢苟同。
“几”,指不定多数。
据情形推测,应该至少三个。
与前两个相比,这三个形诸视觉而非诉诸听觉,侧重肖像与行动,而且注意以点带面。
“一个还回头看他,样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
”这种变化,从作家方面分析,是尽量追求小说的艺术性。
从文本世界分析,事件发生的时间已经有所推移,人物心理也进一步加强。
“样子不甚分明”,客观因素在于天未大亮,主观因素在于为去看杀人而着急赶路,这是关键。
尤其“食物”之比喻,形容见神,入木三分,非画师般的描摹术而不能。
鲁迅作品中的看客现象
![鲁迅作品中的看客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7e5da413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0a.png)
鲁迅作品中的看客现象鲁迅作品中的看客现象鲁迅写小说时常常有浓重的寂寞和悲哀感。
通过看客的行为轨迹,透视他们病态的灵魂,以此来解读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核。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先生的作品有好几篇入选。
陈建忠先生将《药》《孔乙己》《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作品中的“看客”们集中到一起,旁征博引,条分缕析,精辟论及,异彩纷呈,成一家之言。
基于此,我向读者朋友推荐这篇文章。
在鲁迅小说的人物画廊中,看客形象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鲁迅收入《呐喊》《彷徨》的25篇小说中几乎三分之二的小说都不同程度地勾勒、描绘了看客形象,其描写的看客人物众多,层次繁杂,组成了一个看客群体,具有深广的揭示意义。
他们是一群病态而特殊的国民:一面受到别人的欺凌和毒害,与受害者有着类似的命运;一面又自觉不自觉地甚至很有兴致地从精神上摧残那些受害更深的底层弱民,他们是“吃人”和“被吃”两面性的复合体,是那个时代的不幸者和可卑者。
鲁迅通过揭示这类人的精神病态,来揭露出社会的病态,由此开掘出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封建社会不仅对人的肉体摧残,更是“对人的灵魂的咀嚼”。
因此鲁迅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来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采取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灵魂病态无止境的开掘,达到对中国人灵魂拷问的目的,使鲁迅小说具有—种内在的震撼力和灵魂揭示的深刻性,显示了他小说的现代性。
下面通过看客的行为轨迹,透视他们病态的灵魂,以此来解读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核。
一.透视看客的行为表现,解读鲁迅对民族处境和命运的深沉思考所谓看客,重点就一个“看”字。
这些人没有相貌,不管男女老少,只有一个动作,那就是“看”,以观看“无事”为人生乐事。
“看”是他们给人印象最深、最有代表性的外部行为特征。
然而他们一面看别人,一面又被别人看。
“看与被看”构成了无聊看客们的生活本质。
这种“看与被看”的关系发生在以下两个方面:(1)发生在看客与底层弱民之间。
《祝福》中祥林嫂因阿毛不幸被狼吃了,在向人们倾诉痛苦的时候,鲁迅写到人们的反应:“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
关于论鲁迅小说对看客心理的批判
![关于论鲁迅小说对看客心理的批判](https://img.taocdn.com/s3/m/34d5c05c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35.png)
关于论鲁迅小说对看客心理的批判前言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他的小说笔触雄浑有力、描写细致入微,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
然而,鲁迅的小说不仅仅是为了反映社会现实,更是为了批判看客心理。
在鲁迅的小说中,我们看到了看客的影子,看到了毒瘤般的看客心理。
本文将从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心理出发,阐述鲁迅对看客心理的批判。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心理在鲁迅的小说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看客心理的例子。
从《狂人日记》中的男性主角,到《阿Q正传》中的阿Q,无不突显了看客心理的存在。
这些小说中的角色,以其卑贱、可怜、悲惨的形象,引起了看客的兴趣。
在当时的社会里,鲁迅的小说非常受欢迎,每一个读者都忍不住想去看看,想去观察这个社会中的“小人物”。
看客心理是对小说的批判,是对小说的“消费”方式的批判。
这种消费方式的存在,可以说侵蚀了小说本身的价值。
小说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它还是一种思想。
鲁迅的小说,就是为了反映人们的内心世界,让读者深入思考,而不是简单地被吸引。
鲁迅对看客心理的批判鲁迅深知人们对小说的消费方式,他反对看客心理的存在,呼吁人们转变消费方式,深入探究小说的思想。
在他的小说中,我们看到了这种批判。
他通过小说角色的形象,表达了对看客心理的深刻批判。
例如,《狂人日记》中,男性主角的狂热,揭示了人们的虚荣心、自大心。
这种心理在当时的社会里有着广泛的存在,鲁迅想要通过小说,激发人们的警觉心,反对这种消费方式。
在《阿Q正传》中,阿Q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传递了一种对社会不满的情绪。
鲁迅想要通过这种情绪,启发人们的思考,促使人们改变社会现实。
通过鲁迅的小说,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他对看客心理的批判。
他厌恶看客的行为,反对这种浅薄的文化消费。
他认为小说是为了表达思想,而不是为了满足读者的消遣需求。
他通过小说,试图唤醒人们对现实的关注与批判。
结语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小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浅谈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
![浅谈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92cf27ce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bd.png)
浅谈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摘要:鲁迅文章素以犀利深刻见长,这种深刻同样表现在他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上。
生活在鲁迅那个时代,便有了各种典型人物,而鲁迅并没有只看到一种表面现象,他对国民性中的愚昧落后、麻木软弱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其笔下的看客是众多人物中表现尤为突出的。
鲁迅先生以喜来审悲的艺术匠心使这种具有劣根性的民俗生活群像变得无比刺眼和厚重,其笔下的艺术世界可谓灵肉皆备,入木三分,具有极大的美学价值。
作为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他关注的主流是民族存亡、国民性再造等深广博大的命题。
同时,他也以“中国文化守夜人”(王富仁语)的自觉使命感,时时观察着中国文化界乃至世界文坛的动向。
关键词:鲁迅看客以喜审悲一“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于是,“看客”便成为鲁迅先生笔下经典的群体艺术形象。
鲁迅先生以革新、创造的大师风范,既塑造了一系列典型个体人物形象,也创造了“看客”这一典型群体人物形象。
看客,鲁迅笔下一种特殊的人物类型,在很多作品中都曾出现过。
他们并非是某单一的社会阶层,其范围包括了三教九流,既有闲散的下层市民,也有留洋求学的学生。
譬如,《藤野先生》中,围观中国人被日军杀害的是中国人,在看到这一录像高呼“万岁”的也不乏中国人。
在《药》中,鲁迅对看客的丑陋嘴脸,有着更深入地描绘:“很象久饿的人见了食物般,眼里现出一种攫取的光”,到了行刑时,“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着,经历一回,似乎有点声音,便有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其实在鲁迅的作品中,还有许多看客的形象,他们未必是在看,也有的在“听”或“交谈”,但那阴暗的心理状态却与看客如出一辙。
像咀嚼鉴赏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乐的人们,在茶馆中冷血的谈论夏瑜的人们,如果不死扣字眼的话,皆可将其归入看客行列之中。
这些“看客”多是社会生活中的普通人,因而更有其普遍性,更能反映当时中国民众的精神风貌和思想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现象分析
林爱
鲁迅先生收入 《呐喊》、 《彷徨》 的25篇小说中,有看客“粉墨登场”的 几乎占了半数以上,这些人面目混沌、思想模糊,有时仅作为背景或人物生 存环境出现,却能给主人公施加巨大的影响。先生用如椽巨笔写尽了看客群 体的人生百态,深刻揭示了我们整个民族的病根和国民的劣根性,以期“揭 出 病 苦 ,引 起 疗 救 的 注 意 ”, 下 面 , 笔 者 就 对 先 生 小 说 中 的 看 客 现 象 做 下 浅 显 的分析。
096 综合天地
2011.05
作家作品
救对象的“特效药”;对杀害革命先烈的刽子手却是恭敬、 感 激 ; 救 国 者 的 言 论 成 为 “ 疯 话 ”; 连 自 己 的 母 亲 都 不 能 理解他的革命行为,甚至为他感到羞愧。
这就是那些暂时坐稳了奴隶的眼界,他们虽处于社会 的最底层,但安于现状,长年受到统治阶级的阶级压迫和 思想毒害,不自觉地维护着封建社会腐朽的伦理道德观 念。
一.看客群体的典型心理特征 看客,首先将自己置于安全的境地,越是痛苦、残酷的事情就越是少见, 越是少见的东西他们就觉得越是有趣。只要不触及自身的利益,别人的生老 病死、苦难不幸全部都是他们乐于鉴赏的素材。他们是隔岸观火的闲汉,斗 兽场中的观众,是残酷美的鉴赏家。 (一) 冷酷无情 当阿Q站在囚车上即将被枪毙时,他是万分恐惧的:街道两旁的看客眼睛 让他想起饿狼来,“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地来穿透了他 的 皮 肉 ”。 这 些 “ 又 钝 又 锋 利 ” 的 眼 睛 “ 似 乎 连 成 一 气 ”, 不 但 已 经 咀 嚼 了 他 的皮肉,而且已经在撕咬他的灵魂了。 而看客却是悠闲自得的,他们实际上在完成一次残酷的审美过程:如果 阿Q 们被枪毙前唱几句戏文,他们就欣赏到一出悲壮剧;如果阿Q们被吓得魂 不附体,他们又欣赏到一出滑稽剧,何况后面还有 “枪毙”的高潮情节— —— 这样的白戏谁肯浪费? 作者通过对看客们围观杀人时的惬意心理 (当然也包括先前虚写的阿Q围 观杀头场面) 和阿Q面对死亡的恐惧心理作了强烈的对比,从一个被看者的角 度,写出了看客们眼中的冷酷无情和吃人的血腥。 当祥林嫂沦为乞丐快要冻饿而死时,有谁向她伸出过援助之手?她的碗 是破的,空的,可见鲁镇的看客们已经没有同情心可以施舍给她了,她拄的 竹竿下端是开裂的,说明她快走不动了。而“我”这样的“饱食者”却只关 心福兴楼的清燉鱼翅,一元一大盘 (相当于祥林嫂两个月的工资),却不肯浪 费一丝一毫来挽救她的生命;夏三爷为保自己的荣华富贵,不惜出卖自己的 亲外甥,换得“二十五两雪白的银子”,居然得到看客们的交口称赞,这是一 个怎样的吃人社会啊。 (二) 欺软怕硬 阿Q被“假洋鬼子”打了后,不以为耻,反而欺负起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
(二) 深刻地批判了当时主流封建价值观的“吃人” 本质
看客们的作用不仅仅只局限于自己看,而且还要将自 己看到的东西传播给更多想看而没有看到的看客,他们的 思想无时无刻不受当时社会伦理道德的严密控制,所以, 他们复述、评论的故事,都带上了强烈的封建社会的主流 价值取向。
序号 出处
评论者 被评论者 评论事件
3、奴化式的教育造成国民的盲从和思考能力退化 儒家经典学说中大多只有结论,而没有论证过程,比 如 “ 人 之 初 , 性 本 善 ”。 但 为 什 么 会 是 “ 性 本 善 ” 而 不 是 “性 本 恶 ”呢 ?因 为 是 “从 来 如 此 ”, “你 说 便 是 你 错 ” (《狂人日记》)。封建统治者为了便于对“草民”实施精神 层面的奴役控制,对国民实行的教育方式是一种奴化、麻 醉、驯服式教育,把整个国民教育成为不分是非、不分善 恶、只会盲从的奴隶和机器。同时专制制度、落后思想为 了避免被抛弃的命运,必然利用文化专制主义疯狂的扼杀 一切新兴思想,于是,像“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之 类 的 思 想 成 为 “ 疯 话 ”, 长 此 以 往 , 整 个 国 民 就 失 去 了 独 立判断思考能力,变得日益僵化。 (二) “看客现象”批判的现实意义 “看客现象”深刻地揭示了我们民族的病根,姑且称 它 为 “ 消 极 利 己 主 义 ”, 主 要 体 现 在 两 点 : 一 是 对 公 平 正 义的漠不关心,看客们没有对正义、公平、民主、自由的 渴望;二是极端自私,看客们从他人的不幸中获取“审 美”价值,却从没有想过要伸出援助之手。 有位德国牧师曾经说过一段话,大意是当别人一次次 蒙难时,我没有伸出援助之手,当我蒙难时,已没有人为 我说话了。鲁迅先生在小说中也不止一次地指出“看客现 象”的危害,深刻地揭示了“看与被看”的二元转化定 律 : “ 今 日 做 看 客 的 , 明 日 未 必 逃 得 过 被 看 的 境 地 。” 阿 Q围观革命党砍头,连称好看,后来不想自己也成为了示 众对象;阿Q围观赵太爷儿子中秀才后多嘴多舌,结果被 赵太爷打了嘴巴;众人围观狂人时,全忘了自己曾被知县 打过枷,被绅士掌过嘴,被衙役霸占过妻子,老子娘被债 主逼死;七斤围观别人剪辫子,结果自己的辫子被剪;看 客们在围观别人的同时,自己何尝不被先生作为民族劣根 性来分析解剖呢。 直到现在,看客现象还远未消亡,路上发生交通事故 了,立刻会围上一群人,等到要看客们提供证词时,他们 均三缄其口;围观跳楼者、自焚者,怂恿当事人跳楼、自 焚,给自己以新奇的刺激;更有甚者,一些看客已经不满 足 于 “看 ”,而 是 挟 尸 要 价 ,屠 戮 儿 童 ,这 些 凶 残 的 懦 夫 。 当整个社会人人都在做看客,人类的道德将会沦丧; 当整个民族都在冷眼旁观时,这个民族注定没有出息;当 整个国民都在冷漠地围观时,国家有难该靠谁? “看客现象”可以休矣。综
三.“看客现象”批判的文化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 “看客现象”的文化根源批判 “看客现象”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封建儒家学说的糟 粕是产生“看客现象”的罪魁祸首。 1、有尊卑等级的“仁爱”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儒家认为万物天生尊卑不同,他们所提倡的“仁爱” 首先是种有尊卑等级的爱,儒家把人类社会割裂成尊卑不 同的十个等级,卑者要绝对臣服于尊者,并以“三纲五 常 ”、 “ 三 从 四 德 ” “ 君 君 臣 臣 父 父 子 子 ” 等 理 论 强 化 等 级控制;其次是认为爱有远近亲疏之分,对自己圈内的人 关怀多一点,对圈外的关心少点。于是,人与人之间竖起 了一道道森严的等级高墙,关系变得隔膜起来。 2、“灭人欲,存天理”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结论
1 《孔乙己》 一酒客 孔乙己 偷丁举人大叔 夏三爷 举报夏瑜造反,得赏钱
乖角儿
3 《药》
康大叔 夏瑜 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 疯话、贱骨头
4 《祝福》 鲁四老爷 祥林嫂 祥林嫂祝福之夜冻饿而死 谬种
5 《祝福》 鲁四老爷 祥林嫂 祥林嫂被抢回去
可恶,然而有理
神,全不顾他给自己带来的好处。
序号事件
看客态度
事件
看客态度
1 阿 Q自称是赵太爷的 全都肃然起敬了
阿 Q被赵太爷打了 嘲笑阿 Q太荒唐
本家
嘴巴
2 阿 Q真能做
忙碌时会想起阿 Q 吴妈事件
如避瘟神
3 衣锦还乡、有便宜货 敬畏、巴结、热衷
探得底细
地保要孝敬钱
4 知道阿 Q在盗窃
怕结怨,不敢赶他出庄 知道阿 Q不敢再偷 不足畏
(三) 怯懦胆小 夏瑜被杀时,简直比赶集还热闹:人群“潮一般向前 赶 ”, 他 们 “ 颈 项 都 伸 得 很 长 , 仿 佛 许 多 鸭 , 被 无 形 的 手 捏住了的,向上提着”。但真的到 杀头时 ,却都胆怯 了, “轰的一声,都向后退”,几乎将老栓挤倒。 阿Q讲述城里杀革命党人时,众人都兴趣盎然生怕错 过一个字,但阿Q仅仅在王胡的脖子上比划了下砍头动作 后,王胡“瘟头瘟脑的许多日,并且再不敢走进阿Q的身 边”。 作者以白描的方式,将有心看热闹和无胆看杀头的情 形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讽刺效果:他们有精 神暴力的潜在欲望,但惧怕暴力,他们有渴血的欲望,却 害怕鲜血。 《狂人日记》 写得好:“自己想吃人,又怕被 别 人 吃 ,都 用 着 疑 心 极 深 的 眼 光 ,面 面 相 觑 …… ” (四) 喜新厌旧 在 《祝福》 中,造成祥林嫂悲惨命运的不止是封建礼 教,还有鲁镇上和她同处一个阶级的普通百姓。当祥林嫂 夫丧子亡后,镇上的人们怀着猎奇的心理,争先恐后地、 不断地引诱祥林嫂讲出自己的不幸,她的复述其实就是她 大段的内心独白,这不是一般的诉说,而是在反复咀嚼自 己的痛苦和深重的苦难。当祥林嫂的“故事”如同鲜苹果 放久了变成烂苹果了一样,已经无法引起他们任何刺激, 他们就立刻厌烦和唾弃了,并摧毁了她活下来的精神支 柱。“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 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既然已经没有任何被看的价值, 在“活得有趣”的看客看来,难怪“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 在”。 (五) 趋炎附势 看客们对一个人的态度,是基于能给自己带来多大的 利益 。 《阿Q正传》 中 阿Q享受 到“六起六 落 ”的 待 遇 , 当阿Q的社会地位和财富提高、增加时,他们是敬畏、巴 结、肃然起敬,当阿Q倒霉时,他们就落井下石、如避瘟
6 《祝福》 卫老婆子 祥林妈 卖到深山里,多赚彩礼钱 精明强干
7 《祝福》 卫老婆子 大伯 大伯来收屋
正常
8 《祝福》 鲁四老爷 祥林嫂 祥林嫂二婚
败坏风俗
9 《祝福》 柳妈 祥林嫂 阴间二夫争妻,只得被锯 不如撞死算了
1 0 《阿 Q正传》 赵太爷 阿 Q 阿 Q姓氏危机
不配姓赵
1 1 《阿 Q正传》 阿 Q 革命者 革命者被杀头
095 综合天地 2011.05
作家作品
姑来,先言语调戏、摸头皮,继而拧脸颊,使小尼姑陷入 了非常难堪的境地。阿Q卖力的表演,很大原因是为了取 悦 路 边 酒 店 里 的 热 心 “ 粉 丝 ”, 这 些 “ 热 心 ” 看 客 们 也 以 实际行动不遗余力地为阿Q加油助威,当他们看到弱者受 欺时,没有同情,没有援助,反而大声地起哄、喝彩、助 威。最后,阿Q十分得意地笑,酒店的人九分得意地笑, 少了一分到哪里去了,原来看客们只恨自己没有亲手去拧 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