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色散》教学设计
2024年八年级物理《光的色散》教案
2024年八年级物理《光的色散》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八年级物理教材第七章第五节《光的色散》。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光的色散现象及其原因,太阳光的组成,光谱的种类,以及色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理解色散产生的原因。
2. 使学生掌握太阳光的组成,了解光谱的种类。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光的色散现象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光的色散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太阳光的组成,光谱的种类,以及色散现象的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幻灯片、光具座、三棱镜、白色光屏、太阳光色散装置。
2. 学具:学习资料、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彩虹、太阳光照射在三棱镜上的现象,引发学生对光的色散现象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光的色散现象及其原因,引导学生学习太阳光的组成。
3. 讲解:介绍光谱的种类,解释色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光具座上的三棱镜,观察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的色散现象。
5.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光色散现象。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并解答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光的色散现象2. 太阳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3. 光谱的种类连续光谱线状光谱吸收光谱4. 色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为什么雨后天空会出现彩虹?(2)为什么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七种颜色?2. 答案:(1)雨后天空出现彩虹是由于雨滴对太阳光的折射和反射作用,使得光发生色散。
(2)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分解成七种颜色,是因为三棱镜对不同颜色的光具有不同的折射率,导致光发生色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光的色散现象及其原因的理解程度,以及光谱的种类和应用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光的色散在科学技术、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人教版八上物理4.5光的色散》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张彩虹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现象吗?它是由什么原因形成的呢?”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认识,教师总结并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光的色散。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光的色散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反馈,及时纠正错误,巩固正确知识点。
4.针对不同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师进行个别辅导,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光的色散现象及其原理。
4.教师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光的色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彩虹、太阳光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进行光的色散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2.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实验心得,讨论光的色散原理及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光的色散现象。
4.每个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其他小组给予评价和建议。
2.实验探究,理解原理:
a.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光的色散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b.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探讨色散现象背后的原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观念。
c.针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疑惑。
3.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a.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应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帮助他们掌握光的色散现象的基本原理。
4.学会使用三棱镜进行光的色散实验,并能够正确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
光的色散教案人教版(教案)
光的色散教案人教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色散现象,掌握太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光的色散现象,太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
2. 教学难点:光的色散原理,如何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光的色散。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的色散现象,了解光的色散。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和分析来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具:三棱镜、白色光屏、直尺。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三棱镜、一张白纸、一把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太阳光穿过云层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光是什么颜色的。
2. 实验观察:让学生将三棱镜放在白纸前面,观察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的现象。
引导学生发现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分解成了七种颜色的光。
3. 分析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释光的色散现象。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太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
4. 知识拓展:讲解光的色散原理,引导学生了解三棱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5. 总结提升:让学生复述光的色散现象,并提问学生如何验证太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太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
7. 板书设计:光的色散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
七种颜色的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光的色散现象说明太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
六、教学内容:光的折射现象1. 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光的折射现象。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光的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的折射规律。
2.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原理,如何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光的折射。
《光的色散》教案
《光的色散》教案课题光的色散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知道太阳光是由色光组成.2.通过实验了解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组成的.3.知道色光的三原色,不同色光混合的现象.4.了解可见光谱,以及红外线与紫外线的应用.教学重点光的色散现象、光的三原色.教具准备三棱镜、白纸、放大镜、透明胶片、手电筒、多媒体课件.教学难点光的色散演示实验、光的三原色的混合实验.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预习1.太阳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如果用白屏来承接,在白屏上形成一条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的彩色光带.2.红、绿、蓝叫作色光的三原色,电视的彩色画面就是由三原色混合而成的.3.光谱是指光按红、橙、黄、绿、蓝、靛、紫顺序排列,太阳的能量主要以光的形式辐射到地球.4.在可见光谱红端以外的部分,有一种人眼看不见的光叫红外线,电视机遥控器是通过发出不同的红外线脉冲对电视机进行控制的.5.任何物体都能辐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本领越强.6.在可见光谱紫端以外,看不见的光叫紫外线,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备课笔记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布置的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导入你见过“雨后彩虹”吗?谈谈你的“发现”或提出你最感兴趣的问题. 生1:彩虹是七色的,很美,但我不知道它是怎样形成的?生2:彩虹为什么会消失呢?大家提出的问题很好,等我们学习了“光的色散”后就明白了.进行新课光的色散教师给学生演示实验1,引导学生观察.实验1:用一块三棱镜对着太阳光(或投影仪的光),用白纸在另一侧作光屏.现象:太阳光可以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色光的顺序依次:红、橙、黄、绿、蓝、靛、紫.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它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教师讲述牛顿发现光的色散的故事.板书:太阳光是白光,它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例1】(多媒体展示)观察下图,请归纳你发现的现象:(1);(2).解析:本题属于观察探究,观察点是三棱镜和光屏,探究点是太阳光的色散现象.答案:(1)太阳光是由七色光组成,光屏从上到下分别呈红、橙、黄、绿、蓝、靛、紫(2)三棱镜的作用是将太阳光(复合光)分散成七色光(单色光)色光的混合教师向学生演示实验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2:用手中的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画面上的各色光条,可以发现,电视屏幕上显现出的丰富多彩的颜色,都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合成的.(此实验也可以安排课前学生在家中完成)人们发现,红、绿、蓝三色光混合能产生各种色光,因此把红、绿、蓝三种色光叫做色光的三原色.板书:备课笔记进行新课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实验3:教师引导学生分别用红、绿、蓝三种颜色的透明胶片挡在三只手电筒前面,观察它们射出的光在白墙或白纸上重叠部分A的颜色.(如图)生:通过实验,可以发现重叠部分A是白色的,即三原色光可以合成白光.注意:教学中,教师不应让学生死记三原色光合成的结果,而应让学生在探究中去认识几种单色光合成的效果,在实验中获得感性认识.【例2】(多媒体展示)在打开的彩色电视机的屏幕上点上几个小水滴,它们是什么颜色?为什么?解析:小水滴的作用相当于三棱镜,这是解题的突破口.答案:看小水滴的颜色是红、绿、蓝三色相间合成的,彩色电视机的画面色彩仅是这三色按不同比例混合而形成的.小水滴起到三棱镜的作用,能将这三种色光色散出来.看不见的光1.光谱白光是单色光还是复色光?生:白光是复色光.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一条彩带,自上而下分别是什么颜色的光?生:三棱镜可以把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不同颜色的光.把这七种色光按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此外,在可见光谱红端之外的是红外线,可见光谱紫端之外是紫外线,这两种都是人眼看不见的光.板书:三棱镜把太阳光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叫作太阳的可见光谱.2.红外线教师请学生阅读教材P109有关红外线的内容.红外线有哪些特性?生:红外线的主要特性是它的“热效应”,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发射红外线.红外线有哪些应用?生1:物体在温度升高时,它辐射的红外线会大大增强.人体生病时,局部皮肤的温度异常,如果在照相机里装上对红外线敏感的胶片,给皮肤拍照并与健康人的照片对比,有助于对疾病做出判断.生2:夜间人的体温比野外草木、岩石的温度高,人辐射的红外线比它们强,人们根据这个原理制成了红外线夜视仪.生3:红外线还可用来进行遥控.如电视机遥控器的前端有一个发光二极管,按下不同的键时,可以发出不同的红外线脉冲,以实现对电视机的遥控.生4:利用红外线遥感技术可以在飞机或卫星上勘测地热、寻找水源、估计农作物的长势和收成等.课外拓展:红外线红外线位于红光外,它的频率范围1012Hz~5×1014Hz.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 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出的红外线越多.物体在辐射红外线的同时,也在吸收红外线.红外线的主要特性是热作用强,各种物体吸收了红外线后温度升高.因此人们利用红外线来加热物品.工业上用红外线烘干汽车表面的喷漆,家庭用红外线烤箱烤食品,浴室用的浴室暖灯用红外线来取暖.医疗上利用红外线来理疗.由于红外线穿透云雾的能力比较强,利用灵敏的红外线探测器吸收物体发出的红外线,再利用电子仪器对吸收的信号进行处理,可以显示出物体的形状和特征,这就是红外遥感.利用红外遥感技术可以对地球勘测,寻找水源,监视森林水灾,估测大面积农作物的长势和收成,预测风暴和寒潮,在军事上也有重要的应用.知识拓展:1.英国天文学家赫歇尔在1800年研究光谱中各种色光的热效应时,把温度计移到光谱的红光区域的外侧,结果温度升得很快,这说明那里有看不见的射线射到温度计上,于是发现了红外线.2.德国化学家里特1801年在光谱的紫光区域外侧放置了一张照相底片,结果底片感光了,于是紫外线被发现了.进 行 新 课生5:利用红外线的热作用,可以加热物体、烘干油漆和谷物、进行医疗等.如市场上烤制鸡鸭等肉类食品的“远红外烤箱”.板书:1.红外线的特性:(1)红外线的热作用很强.(2)红外线穿透云雾的能力很强.(3)红外线还可以遥控. 2.红外线的应用:(1)利用红外线加热物体. (2)红外线遥感. (3)红外线遥控.【例3】(多媒体展示)全自动感应水龙头如图所示,它是利用进行自动控制水流的.解析: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出的红外线越多.人体的温度较高,而且人体发出的红外线在某一范围内,人手靠近水龙头时,人手发出的红外线被传感器接收,从而利用电子线路打开放水开关.答案:人体发出的红外线3.紫外线教师请学生阅读教材P109~110有关紫外线的内容.在可见光谱的紫端以外,也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紫外线.那么紫外线有何特性呢?生1: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强.生2:紫外线具有荧光效应.生3:紫外线能杀菌.紫外线有哪些应用呢?生1:紫外线能促使人体合成维生素D ,这种维生素有助于人体对钙的吸收,所以儿童常晒太阳能预防缺钙引起的佝偻病.但是过高的紫外线会使皮肤粗糙,甚至诱发皮肤癌.生2:紫外线有荧光作用,有些物质受到紫外线照射时能够发出可见光.日光灯管的管壁上涂的就是一种荧光物质.大额钞票上也有用荧光物质印刷的文字,用紫外线照射则会发出可见光,这是一种防伪措施.生3:紫外线能杀死多种细菌,所以医院和食品店常用紫外线消毒.生4:紫外线很容易使照相底片感光.教师总结:(1)紫外线的频率范围是7.5×1014Hz~5×1016Hz ,在光谱上位于可见光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教学板书(2)不要误认为紫外线是紫色的或蓝色的,紫外线是看不见的“不可见光”.某些物体发出的紫外线看起来是淡蓝色的,那是因为除了紫外线外,它们还发出少量蓝光和紫光.(3)地球上的天然紫外线来自太阳光.地球周围的大气层阻挡了大量的紫外线进入地球表面,才使地球上的生物获得生存的条件.为了保护人类生存家园.我们应有环保的意识,承担起环保的责任和义务.板书:1.紫外线的特性:(1)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很强.(2)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很强.(3)紫外线具有荧光作用.2.紫外线的应用:(1)医用消毒.(2)防伪措施.(3)生理作用.教师归纳总结“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对比”,用多媒体展示.教学板书课堂小结光学是有用的,它的知识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交通信号灯用红、黄、绿三种颜色;光学知识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诞生了彩色电视机;红外线、紫外线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希望同学们能用我们所学的光学知识去观察和分析我们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教材习题解答【教材P108“想想做做”】解:这是利用平面镜和水使白光色散的一个方案,把由白光分解出的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反射到白墙或白纸上,很醒目.当然,分解太阳光的方法很多,学生也可采用其他方法,加深对白光的理解.【教材P110“练习与应用”】1.解:如瀑布和喷水池上面常见到彩虹,用喷雾器向空中喷雾可见到彩虹等.2.解:红光偏折程度最小,紫光偏折程度最大.3.解:随意改变三种色光的亮度会显示不同的颜色,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各种色彩一般都是由色光混合得来的.色光的混合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4.解:人眼看不见紫外线,所以这种淡紫色的光不是紫外线.5.解:红外线的应用:烤箱、浴室取暖灯、遥控器等. 紫外线的应用:紫外线杀菌、利用它的荧光效应鉴别钞票的真伪等.难题解答【例4】白纸上印有黑字,我们看得很清楚,这是因为().A.自然光照到书上,白纸黑字分别反射白光和黑光进入眼睛B.自然光照到书上,白纸反射白光进入眼睛,黑字不反射光C.白纸和黑字发出光线进入眼睛D.黑字比白纸反射光的本领强解析: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而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没有光进入人眼,所以人眼感觉不到光.答案:B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备课笔记教学反思1.这节课的基本思路:以关于彩虹的问题,引入白光的色散现象.通过“探究三原色光的混合”等学生实验,建立“三原色光”的概念.最后通过阅读材料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特性和作用.2.本课要突出的第一个重点是白光的色散,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和实验现象两方面信息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实施教学时,创设情景引入,利用彩虹现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并鼓励他们利用现有的器材设法找到类似彩虹的彩色条纹,活动中让学生在没有框定的情况下以多种方法去探索寻找,从而全方位释放学生的思维活动,体验活动中的愉悦及成功的满足感.紧接着在同学间交流中加强协作,扩大视野.通过播放录像和动画等多媒体信息让学生了解白光的色散现象和原因.七彩光复合成白光的实验对环境和实验器材都要求很高,为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这一现象,在课前可将这一实验过程拍成录像,教学时播放这段录像信息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然后运用多媒体动画解释彩虹形成的原因,做好知识的首尾呼应.本节课要突出的第二个重点是色光的三原色,可先让学生观察电脑显示屏,引入色光的三原色.3.有关人眼看不见的光,其内容抽象,学生的知识有限,在理解方面难度较大,找准切入点是关键.考虑到实验设备和学生实情,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素材(图片、模拟实验课件、视频),结合课本素材培养训练学生的阅读总结能力.4.为了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结合,教师的讲解要少而精,尽量让学生实践.课前要组织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探究,查阅资料、上网搜索、合作讨论、交流等多种科学探究方法整合学科资源.让学生领略到光的魅力,感悟自然现象的多样性和自然规律之间和谐完美的统一,培养他们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辨证的判断能力,培养他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和学科网络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其人类生活的重大影响,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教师点评和总结课后·知能演练一、基础巩固1.夏日雨后阳光灿烂,天空出现彩虹。
光的色散教案人教版(优秀教案)
光的色散教案人教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色散现象,掌握光的色散的原理。
2. 能够运用光的色散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光的色散现象,光的色散的原理。
2. 教学难点:光的色散的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光的色散现象。
2.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光的色散现象。
3.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三棱镜、白纸、直尺。
2.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展示天空中的彩虹,提问学生:彩虹是怎么形成的?引出课题——光的色散。
2. 探究光的色散现象教师演示实验:将白光通过三棱镜投射在白纸上,让学生观察光的色散现象。
引导学生发现白光经过三棱镜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直尺测量七种颜色光的折射角度,观察折射角度与颜色的关系。
3. 讲解光的色散原理根据实验结果,讲解光的色散原理:白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不同颜色的光在通过三棱镜时,折射角度不同,发生色散。
4. 应用光的色散知识引导学生运用光的色散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雨后的彩虹、七彩光环等。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光的色散现象和原理。
布置课后作业:查阅资料,了解光的色散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光的色散现象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能否运用光的色散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七、教学反馈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实验、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课后作业的质量和完成时间。
3. 学生对光的色散知识的理解: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
八、教学调整1. 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
光的色散教案
光的色散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光的色散现象及原理。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光的色散过程。
3. 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光的色散现象和原理。
难点:理解不同颜色光的折射程度不同。
三、教学准备三棱镜、白色光屏、手电筒等。
四、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很有趣的物理现象,光的色散。
大家见过彩虹吗?生:见过。
师:那彩虹是怎么形成的呢?这就和我们今天要学的光的色散有关系哦。
现在我们来做个小实验。
(拿出三棱镜、白色光屏、手电筒)师:我用手电筒照这个三棱镜,大家看看光屏上会出现什么。
(开始实验)生:哇,出现了好多颜色。
师:对啦,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颜色呢?谁来说说看。
生:是不是光被分开了?师:非常棒!光通过三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折射程度不同,就被分开了,形成了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这就是光的色散原理。
那大家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光的色散现象呢?生:有时候在阳光下看水珠也会有彩色。
师:说得对,这也是一种光的色散现象。
那我们再来做个小实验加深下理解吧。
(让学生分组进行简单的光的色散实验)师:都看到现象了吧?通过实验,大家对光的色散是不是更清楚啦?生:是的。
五、教学反思通过师生对话和实验操作,学生较好地理解了光的色散现象和原理。
但在教学中,还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今后可以提供更多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好地将物理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光的色散》教案(精选5篇)
《光的色散》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这里的5篇《光的色散》教案是作者小编为您分享的光的色散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光的色散教案篇一教材简析:本次《语文七色光》是根据单元主题设计的一些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内容,它共分四部分: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练习、日积月累、知识窗和由学生搜集小笑话、小幽默等为内容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大家一起来”。
旨在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多途径,突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课内外的沟通、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整合、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设计理念:古代教育家朱熹说:“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
”生动、逼真的情境极富感染力,能够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根据儿童的这一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教学设计力图体现两个基本理念:一是努力让学生全身心地感受语文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奇情妙趣:二是打破教材原来的板块顺序,先带领学生走进充满奇情妙趣的语文世界,再以语言实践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生动的语言去进行表达和运用,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
教学目标:1、填词训练,了解语言的某些规律,夯实语言文字基础。
2、积累成语,在语言环境中学会恰当运用成语。
3、积累名人名言,使学生逐渐养成积累语言材料的良好习惯。
4、了解“国际盲人节”的有关知识,用爱心去帮助盲人。
教学重、难点:1、字词的综合性练习、日积月累和大家一起来。
2、理解名人名言所蕴涵的内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将一起走进《语文七色光》,领略其中的无穷乐趣。
先来唱响《七色光》(学生随音乐齐唱歌曲),欢迎大家带着七彩梦一起走进《语文七色光》。
二、一起练一练。
1、智填词语。
(1)情境创设。
(课件出示)瞧,一只快乐的白鸽带着七彩梦从远方飞来了,它在向同学们汇报这一路来它看到的美丽景色呢!同学们仔细听……哎呀,小白鸽飞得太高了,我们听不清,那只有靠同学们自己来想象了,有信心吗?(文字随图片依次出现)小白鸽在蔚蓝的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着,带着自己的七彩梦,飞过()的云,飞过()的山,掠过()的塔。
光的色散课程教案
2.4光的色散教案一、教学任务分析从教材编排看,本节内容是光学最后一节,既是光的反射、折射等知识的应用,也是光的传播规律的进一步深入。
其中光的色散这一知识点既是光的折射的延续,也是揭开光和物体的颜色之谜的基础。
通过调查发现,本年级近一半的同学已在课外提前学过本节相关内容。
虽然有如上所述的基础,但其中人多数同学对物理规律的理解深度并不够,更不能很好的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因此本节课将以实验为载体,用问题做引导,在教师创造的认知冲突和实验情景中,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获得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I.知道光的色散现象及产生原因:II.知道红、绿、蓝光是三原色光;III.知道物体颜色的产生原因。
(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各种色散现彖得出结论的过程,感受观察与实验是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科学家探究光的色散的物理学史,体会科学知识形成过程的艰辛,养成尊重客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光的色散现彖:难点:理解色散原因。
教学资源实验装置的改进:左侧为原装置,右侧为改进后装置改进:2、实验装置(1)学生实验学生实验1:放大镜、手机学生实验2:光的三原色合成器学生组织:2人一组(2)演示实验演示实验1:红色筷子、红绿筷子、三棱镜、摄像头演示实验2:平行光源、三棱镜演示实验3:红、绿激光、三棱镜四、教学设计思路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本节课以多个实验为载体,在问题设置引导卞,不断地给学生创造认知冲突,提高学生思维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和缜密性。
实验创造认知冲突一一“筷子断开实验”知识储备:学生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已知:透过棱镜会观察到筷子断成两截,但是棱镜中的这一段不会断开。
实际现象:教师把筷子涂上颜色,再请学生用三棱镜观察远处的两根筷子。
学生发现棱镜中“红色筷子”没有断开,但是“红绿筷子”却断开了。
实验现彖完全出乎学生意料,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2024年八年级物理《光的色散》教案
2024年八年级物理《光的色散》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八年级物理教材《光的色散》章节,详细内容包括:太阳光的色散现象、光的折射与色散、光谱的组成、色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阳光的色散现象,理解光的折射与色散的关系。
2. 使学生掌握光谱的组成,了解色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的色散现象、光谱的组成、色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光的折射与色散的关系、色散现象的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幻灯片、三棱镜、白色光光源、色散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铅笔、尺子、色卡。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彩虹、太阳光照射在三棱镜上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2. 理论讲解:(1)太阳光的色散现象: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的,当经过三棱镜等透明物体时,不同颜色的光发生不同程度的偏折,形成彩色光带。
(2)光的折射与色散:光的折射现象使不同波长的光发生色散,波长越短,偏折角度越大。
(3)光谱的组成: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彩色光带包括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3. 例题讲解:(1)题目:解释为什么雨后天晴会出现彩虹。
(2)答案:雨后空气中含有大量的小水滴,太阳光经过这些水滴时发生色散,形成彩虹。
4. 随堂练习:(1)用三棱镜分解太阳光,观察彩色光带的组成。
(2)用色卡观察光的色散现象,了解不同颜色的光的波长。
5. 小组讨论:探讨色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彩虹桥、光盘、光纤通信等。
六、板书设计1. 光的色散现象2. 光谱的组成3. 光的折射与色散的关系4. 色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为什么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形成彩色光带。
2. 答案: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的,当经过三棱镜时,不同颜色的光发生不同程度的偏折,形成彩色光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光的色散现象有了直观的认识,但对光的折射与色散关系的理解还需加强。
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色散》优质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色散》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现象》第三节《光的色散》。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了解光的色散现象,掌握太阳光是一种复色光,理解光的色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太阳光是一种复色光,掌握不同颜色的光具有不同的波长和频率。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研究光的色散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的色散现象,太阳光是一种复色光,不同颜色的光具有不同的波长和频率。
难点:光的色散现象的理解,不同颜色光的波长和频率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棱镜、白屏、激光笔、色卡。
学具:每组一个三棱镜、白屏、激光笔、色卡。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激光笔照射三棱镜,观察白屏上的彩色光带,引发学生对光的色散现象的好奇心。
2. 例题讲解:(1)什么是光的色散现象?(2)太阳光为什么是一种复色光?(3)不同颜色的光具有哪些特点?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实验,用三棱镜分解太阳光,观察彩色光带,并记录各种颜色光的顺序。
4.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光的色散现象的原理,太阳光是一种复色光,不同颜色的光具有不同的波长和频率。
六、板书设计1. 光的色散现象2. 太阳光是一种复色光3. 不同颜色的光具有不同的波长和频率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简述光的色散现象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光的色散现象是指白光经过三棱镜等透明介质时,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彩色光带。
在生活中,光的色散现象广泛应用于眼镜、相机镜头、光纤通信等领域。
2. 作业题目:简述太阳光为什么是一种复色光。
答案:太阳光是一种复色光,因为它包含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不同颜色的光,这些光具有不同的波长和频率。
《光的色散》优质教案设计(精选
《光的色散》优质教案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第二章第一节《光的色散》。
详细内容包括:太阳光是一种混合光,经过三棱镜可以分散为七种颜色的光;了解彩虹的形成原理;掌握色散现象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阳光是一种混合光,能通过实验观察光的色散现象,理解彩虹的形成原理。
2. 使学生掌握色散现象的基本概念,了解不同颜色的光在色散过程中的变化。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他们对自然界中物理现象的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光的色散现象的理解,彩虹形成原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太阳光是一种混合光的认识,观察光的色散现象,了解色散过程中光的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棱镜、白色光光源、幻灯片、彩虹图片。
2. 学具:每组一个三棱镜、白色光光源、白纸、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彩虹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彩虹是如何形成的。
2. 理论知识讲解:(1)太阳光是一种混合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
(2)三棱镜对光的色散作用:将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
(3)彩虹形成原理:雨后天空中的太阳光经过水滴的折射、反射和色散,形成彩虹。
3. 实验演示:(1)将三棱镜置于白纸前,用白色光光源照射,观察白纸上的彩色光带。
(2)调整三棱镜的角度,观察彩色光带的变化。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光的色散现象,并记录下来。
5. 例题讲解:解释光的色散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为什么天空是蓝色?六、板书设计1. 太阳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2. 光的色散现象:三棱镜对光的分散作用。
3. 彩虹形成原理:雨后天空中的太阳光经过水滴的折射、反射和色散。
七、作业设计(1)为什么太阳光经过三棱镜会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2)为什么彩虹总是出现在雨后?2. 答案:(1)太阳光是一种混合光,三棱镜对光具有色散作用,使光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
2024年光的色散教案(5篇
2024年光的色散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光学》第四章第三节“光的色散”,主要内容包括:光的色散现象的观察与解释,太阳光的组成,彩虹的形成原理,以及三棱镜在光的色散实验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光的色散现象,理解太阳光的组成及彩虹的形成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激发学生对光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光的色散现象的解释,太阳光的组成及彩虹的形成原理。
教学重点:光的色散现象的观察与实验操作,三棱镜在光的色散实验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棱镜、白屏、光源(如手电筒)、尺子。
学具: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一张彩虹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彩虹的颜色分布。
(2)提问:彩虹是如何形成的?它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颜色?2. 例题讲解(1)讲解光的色散现象,解释太阳光的组成。
(2)以三棱镜为例,讲解光的色散实验操作步骤。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动手操作三棱镜,观察光的色散现象。
(2)测量不同颜色光的折射角,分析折射角与颜色之间的关系。
4. 知识巩固(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光的色散现象。
(2)讨论太阳光为什么是白色的,以及彩虹为什么有七种颜色。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光的色散现象2. 太阳光的组成3. 彩虹的形成原理4. 三棱镜实验操作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描述光的色散现象。
(2)解释太阳光为什么是白色的。
(3)简述彩虹的形成原理。
2. 答案:(1)光的色散现象是指光在通过介质时,不同颜色的光因折射率不同而分离的现象。
(2)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因其折射率不同,所以呈现为白色。
(3)彩虹是太阳光经过雨滴折射、反射、再折射后形成的,由于不同颜色的光折射率不同,所以形成七种颜色的光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光的色散现象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实验操作的兴趣。
《光的色散》教案
《光的色散》教案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通过实验,了解白光的组成和不同色光混合的现象。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教材内容力图展现光学是有用的。
在学习光的传播规律之后,通过感性认识的丰富,表现光学知识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光既可以分解也可以合成,光学知识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诞生了电视机,光学知识与颜料混合的知识相结合,展现出七彩世界。
教材安排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获得生动的事实材料,感悟实验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学习中成长。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了光的折射,本节课的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学生也比较熟悉、感兴趣且容易接受。
教学目标1.知道光的色散现象和原因,初步了解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2.知道光的三原色,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形成丰富的色彩。
3.了解红外线、紫外线及其应用。
核心素养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
难点:了解红外线、紫外线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教师: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白色是最单纯的颜色,白光是最单纯的光,不能分解,直到17世纪英国的科学家牛顿通过一个实验发现了一种极为奇妙的现象,让人们对于上面的问题有了明确的认识。
那么大家想知道他的实验是怎么做的吗,白光到底能不能分解呢?请看视频。
探究活动1:探究太阳光的色散。
将三棱镜放在太阳光下,调节位置,让学生观察现象并描述现象。
教师提问: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教师总结:1.光的色散:白光(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颜色的光。
2.白光是复合光,是由各种单色光混合而成的。
视频并思考。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象。
说明太阳光是由很多种颜色组成的。
续表3.解释彩虹形成的原因:彩虹是太阳光传播中被空气中的水滴反射、折射而产生的色散现象。
例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光是七色光的一种B.任意一种色光斜照到三棱镜上都能发生光的色散C.白光不可能用色光的混合得到D.彩虹的形成是光的色散例2 如图所示为日晕景象。
《光的色散》教案设计(精选6篇)
《光的色散》教案设计《光的色散》教案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光的色散》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光的色散》教案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光的色散现象和原因。
(2)知道光的三原色。
(3)知道物体的颜色成因。
(4)初步学会观察与光的色散有关的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1)经历把白光分解为各种色光的实验探究。
(2)感受色光混合的实验过程。
(3)经历研究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颜色成因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色散的各种事实,了解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体验研究“白光分解”、“色光混合”和“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颜色成因”的实验过程,萌发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物理学习的兴趣,树立尊重他人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白光的色散、三原色光。
难点:色散的原因。
三、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手电筒、三棱镜、玻璃砖、彩色透明纸等。
2、演示实验器材:强平行光源、三棱镜、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等。
3、自制模拟演示PPT幻灯片。
四、教学方法演示法、创设情景法、分组实验法等五、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师:欣赏一幅美术作品,用什么灯光照明最合适?学生回答。
(用柔合的白光最合适)一朵红色的月季花在阳光下十分鲜艳,可是当它受到蓝光照射时就失去了光彩。
所以欣赏一幅美术作品,用柔合的白光最合适,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折光的色散现象。
(二)、新课教学1、光的色散学生完成实验4-30(上次作业),观察太阳光经玻璃、水反射和折射后产生的现象:看到了白色的太阳光变成了彩色。
师:将光碟放在阳光或日光灯下,你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引导学生观察从一个三棱镜射出的光还是白光吗?有几种颜色?学生回答:白光从第一个三棱镜射出的光变成了彩色,具体的是七种颜色的光,从上至下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光的色散》精彩教案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光的色散》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第十章第一节《光的色散》。
主要内容包括:太阳光的色散现象,光谱的组成,三原色与颜料三原色的区别,以及光的色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太阳光的色散现象,理解光谱的组成,掌握三原色与颜料三原色的区别。
2. 学会使用实验器材进行光的色散实验,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光的色散现象,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太阳光的色散现象,光谱的组成,三原色与颜料三原色的区别。
难点:光的色散现象的解释,三原色与颜料三原色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激光笔、三棱镜、白屏、实验用玻璃棒、颜料等。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彩虹、彩色电视等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光的色散之间的关系。
2. 新课导入:讲解太阳光的色散现象,引导学生学习光谱的组成。
(1)实验:使用激光笔、三棱镜、白屏进行光的色散实验,让学生观察光谱的形成。
(2)讲解:介绍光谱的组成,强调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排列顺序。
3. 知识讲解:讲解三原色与颜料三原色的区别,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1)实验:使用玻璃棒、颜料进行调色实验,让学生了解三原色与颜料三原色的混合原理。
(2)讲解: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三原色与颜料三原色的区别。
4. 例题讲解:讲解光的色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彩虹、彩色电视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光的色散现象。
六、板书设计1. 太阳光的色散现象2. 光谱的组成3. 三原色与颜料三原色的区别4. 光的色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雨后的彩虹(2)太阳光通过玻璃三棱镜后的彩色光带2. 答案:(1)雨后彩虹是由于太阳光通过雨滴时发生色散,形成彩色光带。
(2)太阳光通过玻璃三棱镜后,由于光的折射,不同颜色的光发生色散,形成彩色光带。
2024年《光的色散》教案设计(精选
2024年《光的色散》教案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学》教材第四章第三节“光的色散”。
具体内容包括:光的色散现象的观察与解释,太阳光的组成,彩虹的形成原理,以及光的折射与反射在色散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光的色散现象,掌握太阳光的组成,理解彩虹的形成原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光的色散现象的解释,彩虹的形成原理。
教学重点:光的色散现象的观察,太阳光的组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棱镜,白屏,实验光具,多媒体设备。
学具:每组一个三棱镜,白纸,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彩虹图片,引发学生对光的色散现象的兴趣。
2. 观察:学生分组使用三棱镜观察光的色散现象,记录观察结果。
3. 讲解:教师讲解光的色散现象,解释太阳光的组成,彩虹的形成原理。
4.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光的色散实验,验证彩虹的形成原理。
5. 例题讲解:讲解光的色散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彩色电视、投影仪等。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光的色散现象观察现象:白光经过三棱镜后形成彩色光带太阳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彩虹形成原理:光的折射与反射2. 光的色散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解释光的色散现象。
(2) 为什么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出现彩色光带?(3) 简述彩虹的形成原理。
2. 答案:(1) 光的色散现象是指白光经过透明介质(如三棱镜)时,由于不同波长的光速度不同,发生折射角度不同,从而形成彩色光带的现象。
(2) 因为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经过三棱镜后,不同颜色的光因折射角度不同而分离,形成彩色光带。
(3) 彩虹的形成原理是:阳光射入水滴后,经过折射、反射、再折射的过程,形成彩色光带。
4.5光的色散教案7篇
4.5光的色散教案7篇4.5光的色散教案篇1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2、初步了解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通过他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光的色散现象,物体的颜色。
2、难点:色光的混合。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资料,学生光源,三棱镜,红玻璃片,蓝玻璃片五、教材分析本节是选学内容,教材通过光的散射实验,介绍白光的组成,进而由实验说明透明体和不透明体呈现不同颜色的道理,说明色光混合和颜料的情况。
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经常见到用到,是科学常识,也是很有趣味的知识。
六、教法思考本节介绍的知识都是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经常见到用到的,是科学常识,有很强的趣味性,可用实验法将各种光的色散现象展示出来,在日常生活现象的分析上可采用启发式教学。
为明确颜料的三原色与色光三原色的不同,可采用实验教学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
七、教学设计(一)新课引入温故知新:光的折射的两道习题。
导入:方案一:教师可向学生讲述牛顿分解色光的小故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继而引入新课。
方案二:学生实验:太阳光通过棱镜分解成色光。
这个实验学生在小学自然课中知道,对于这个实验,教师可稍加指导。
在学生兴趣被激起后转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1.学生实验:太阳光分解成的色光经棱镜混合成白光。
这个实验学生是生疏的,为保证实验质量,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注意以下两点:(1)两个棱镜要靠得很近(2)承接混合成白色的屏不要离第二个棱镜太远,避免能量损失太大,亮度过弱,看不清楚。
2.物体的颜色教学应分为两部分。
(1)透明体的颜色演示太阳光通过棱镜和红玻璃在白屏上得到一条红色光带,启发学生解释此实验现象的原因。
如果此实验现象不明显,可适当增加几块红玻璃或多层红玻璃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的色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2)知道色光的三原色。
(3)知道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通过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4)了解色光的混合规律和颜料的混合规律是不同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了解白光的色散现象,揭开光的颜色之迷。
(2)通过观察电视屏幕,知道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3)通过演示,体验透明体和不透明体的颜色决定因素。
(4)通过实验设计,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性物理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
(1)光的色散现象。
(2)光的三原色。
(3)物体颜色的决定困素。
教学难点:
(1)光的色散实验演示。
(2)透明体和不透明体的颜色决定困素。
教学方法:
实验法、探究法。
教具:三棱镜、电视机、放大镜、红绿蓝颜料
教学过程
一、光的色散
谜语:
1、太阳出现时它才出现
2、我们要背向太阳才能看到它
3、外面是红色的,里面是紫色的
4、它的兄弟叫霓,又叫副虹
5、它通常出现在雨后
学生抢答。
演示实验:三棱镜分解太阳光
提问:这些彩色的光从哪儿来?太阳光是一种单纯的色光吗?FLASH演示分解太阳光,认识色光排列顺序。
板:1、色散
PPT演示三棱镜分解太阳光的原因
二、光的三原色
学生探究活动:用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机的屏幕
板:2、光的三原色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FLASH演示光的三原色及色光的混合。
三、物体的颜色
提问:当光照在物体上时,一部分光被物体反射,一部分光被物体吸收。
如果物体是透明的,还有一部分光透过物体。
那么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板:3、物体的颜色透明
PPT演示:在光色散实验中,在白色光屏前挡一片红、绿、蓝玻璃,白屏上则只分别呈现出红、绿、蓝色光带。
提问:以上实验表明,透明物体的颜色与通过它的色光有什么关系?
板:通过
提问:太阳光照在蓝色玻璃上会有什么现象?太阳光照在无色透明玻璃上会怎样?
提问:从太阳光中怎样提取出红光?
FLASH演示不透明体的颜色与其反射色光的颜色的关系。
提问;实验表明了什么?
板:不透明反射
小练习。
小组讨论得出答案。
四、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
学生探究活动:“色光的混合规律和颜料的混合规律相同吗?”
提问:猜想与假设
小组成员合作设计实验。
归纳小结与学习过程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