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五加种植综合技术规范2020版
刺五加的栽培和管理
Z a i p e i j i s h u刺五加是一种药食两用的珍贵植物,其根、茎、皮均可入药,具有祛风湿、强筋骨、调节神经机能、补中益精、强壮筋骨等功效,对治疗三高、肾虚、失眠等效果显著。
其嫩叶可加工刺五加茶,嫩茎可食用。
同时,经研究,它和人参有相似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它的药用价值早已被广泛认可。
其含有挥发油、鞣质、棕桐酸、亚麻仁油酸、维生素A和维生素B1。
刺五加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等地,常生于山坡灌丛中。
目前,药圃也多有栽培。
一、生长特性刺五加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微荫蔽,耐寒能力强,在海拔数百米至2000米处均可生长。
人工栽培以选择腐殖质层深厚,土壤养分充足,土层深厚,向阳的微酸性砂质壤土为宜。
二、刺五加的栽培1、选地与整地。
宜选在针阔混交林、阔叶林或者疏林地,林木的郁闭度以0.3~0.5为宜,郁闭度偏低或偏高都不利于刺五加的生长。
或选在腐殖质层深厚,土壤养分充足,土层深厚,排水畅通,向阳的荒山荒地,林地坡度不超过25度,微酸性砂质壤土种植。
地块选好后,要彻底清除灌木和杂草,疏松土壤,然后撒施草木灰,能有效杀菌。
做穴50×50cm,造林行间距1×1.5m。
结合整地施足底肥,可亩施优质农家肥1800~2000kg。
2、备种育苗。
9月中下旬果实成熟后,及时采收。
搓去果肉后放入清水里漂洗。
优选良种,去除杂质秕粒。
再用400~500倍的多菌灵液浸种10~12小时后捞出晾干。
将种子和湿砂以1:3的比例翻拌均匀,置于室内阴凉处,室温宜保持在18~20℃,湿度宜保持在60%,每隔7天将种子翻拌1次,利于通风。
次年春季解冻时取出种子,置于干净向阳的地方晒种,每天翻动3~4次,种子裂口率在30%以上,就可进行播种。
亩播种量12~13kg,以条播撒播方式播种,播后覆盖稻草或松针,然后镇压,覆层宜在1~2cm,过薄或过厚都不利于种子萌发破土。
一般在4月上、中旬播种。
播前浇水,水要浇透,水渗透后播种。
刺五加育苗与栽培管理技术
Z a i p e i j i s h u本文从播种、田间管理、栽植管理方面总结了刺五加栽培管理技术,旨在为广大林农提供技术参考。
刺五加又名刺拐棒,为五加科刺五加属落叶灌木。
根、茎、皮可入药,植株皂甙含量高,有“木本人参”之称,能祛风湿、健筋骨,可治风湿痛、遗尿、四肢不遂等症,还可调节神经机能和血压等,是重要的药材资源。
种子可榨油、制皂,刺五加还可食用,幼芽和嫩叶炒炖做汤均可,是十分珍贵的绿色菜肴。
刺五加通常高1米-2米,高达5米。
树皮浅灰色,纵裂,密生细刺。
一、播种育苗1、选地、整地、施肥育苗地选择排水好的阴坡和半阴坡,土质较肥沃的沙壤土为宜,ph值6.0-7.5,并且种植前要清场整地,做到既能排又能灌,地要平,土要碎。
秋翻春耙,做成高床,床高15-18cm,床面宽为1m,底部宽为1.4m,床长为10m-30m均可,床间步道宽为40cm。
翻地前每667m2施入腐熟农家肥6m3左右和甲拌磷1-2Kg 拌200倍土,均匀撒于地表。
耙后做床前每667m2施入过磷酸钙30kg、复合肥30kg。
2、种子采集与催芽处理9月中下旬采集成熟、饱满均匀的果实,用清水浸泡2-3d,捣烂浆果,漂洗去除果肉、杂质。
3、播种(1)土壤消毒:播种前在做好的床面上每667m2用菌虫速杀50%可湿性粉剂2kg或用五氯硝基苯2.5kg,混拌细河沙200倍均匀撒于床面进行土壤消毒。
(2)时间:一般在4月末-5月初,当土壤5cm深处土温稳定在10℃或者气温不低于5℃时即可播种。
(3)播种量:种子纯度达到90%,发芽率60%,每667m2播种量为15kg(湿种)为宜,产苗量为2万株/667m2。
(4)播种方法:以条播为主,先将消毒后的床面用耙子搂平,顺床开沟,行距15cm-20cm,每床4-5行,沟深2cm-3cm,然后将种子按床等量分开,均匀撒入沟内,覆土1cm-2cm,然后用木磙子镇压1次,播后立即浇水,并盖上草帘遮荫。
二、田间管理1、浇水播后出苗前要采取少量多次的浇水方法,保证床面湿润,时间应在温度较低的早晚进行,避免天气晴朗温度较高的中午。
刺五加栽培技术
特种经济动植物2020年第2期刺五加栽培技术●吕艳雪(通化县快大茂镇农业技术服务站吉林通化134100)摘要:刺五加的根、种子和皮均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此外它的嫩茎叶食用口感好,是很受消费者欢迎的山野菜之一。
刺五加的药用价值和经济效益都很高,因此人工种植刺五加是一个很好的增收致富项目。
关键词:刺五加;栽培1原产地及分布刺五加又名刺拐棒、老虎潦、坎拐棒子,属于伞形五加科。
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多生于山坡上针叶、阔叶林及山间路旁的灌木丛中。
刺五加的根、茎、皮、种子都可入药,性温,味甘、微苦,具有安神、抗疲劳、增强免疫力、降脂降压等功效,是一种应用广泛的中药材。
其嫩茎叶可以用于制作美食,属于天然无公害的绿色食品。
2形态特征2.1茎刺五加为灌木,一般树高1~3m,个别可长至5m,分枝较多,1~2年的幼枝刺较多,多年生老枝刺较少。
2.2叶刺五加叶多为5片左右,少数有3片,叶面生细小软刺,叶片长度在3~10cm不等,叶片大部分呈长圆形,和茶叶叶片形态相似。
2.3花刺五加的花多为紫黄色,花期在每年的6~7月。
2.4种子刺五加的果实呈黑色,五菱形,直径在7~8mm,果期在每年的9~10月。
刺五加的种子有后熟休眠的特性。
3生长习性野生刺五加比较耐阴,常生长于针叶、阔叶、落叶林下及林缘、山坡灌丛及山泉溪流附近,裸露度过大的山林中很少生长。
刺五加喜湿耐旱,喜温耐寒,在大多数土壤中都可以生长。
4种子处理及播种育苗4.1种子处理刺五加的种子以采收野生种子为主,但因其成熟度不同,其空瘪率相对较高,最终导致种子发芽率很低;此外,刺五加种子还兼具后熟休眠的特性。
野生刺五加种子从9月份开始成熟,但因其种子有陆续成熟的特性,需分批分期采集成熟果实,避免造成种子浪费。
当果实呈黑色变软时即可采收。
采收后的果实需浸泡2~3d,直至果肉与种子分离,将果肉搓去,再用清水清洗,取沉底饱满的种子洗净晾干。
采收后的种子可以及时播种,也可以翌年春季播种,但多数在翌年春季播种。
高原特色养生蔬菜紫五加人工驯化栽培技术
高原特色养生蔬菜紫五加人工驯化栽培技术王正琴【摘要】紫五加是墨江县特有的一种由野生紫五加人工驯化而来的特色生态蔬菜.根据野生紫五加的生长习性及特点,通过不断试验示范,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野生紫五加人工驯化栽培技术,并在墨江县及周边地区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成为墨江县农户增收致富的新亮点.【期刊名称】《云南农业》【年(卷),期】2018(000)008【总页数】2页(P66-67)【关键词】紫五加;人工驯化栽培技术;田间管理;效益【作者】王正琴【作者单位】墨江县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云南墨江654800【正文语种】中文1 紫五加简介紫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又称五加风,多年生植物,是指五加科五加属以嫩叶芽梢紫颜色为特征的五加品种,紫色嫩叶芽梢富含花青素,性温、无毒,可食用。
叶有长柄,掌状复叶互生,具有细刺,气味芳香,花黄绿色伞状,球形果实黑色,野生于灌木丛林中、山坡路旁、村落箐边;因墨江县独特的地理位置,其嫩叶芽梢呈紫色,故称“紫五加”。
紫五加作为药食两用植物,食用部分为嫩叶芽梢,炒食、煮食、凉拌均可,风味独特,味道鲜美。
其根可入药,具有益气健脾,补肾安神,祛风除湿,强筋骨功效。
紫五加因其独特的风味和药食两用特点被广大消费者所喜爱,被称为高原特色养生蔬菜。
紫五加适宜生长在湿润、腐殖层深厚、排水良好、肥沃疏松的壤土或砂壤土上。
紫五加生存能力很强,其对气候环境要求不是很高,喜温,也能耐寒,抗病性很强,病虫害发生较少。
紫五加与一般刺五加的区别:①风味独特,口感生津回甜;②唯墨江县独有,异地移栽变异性大;③只适宜在海拔1100~1800 m,雨量1200~1800 mm,平均气温15~18 ℃的壤土或砂壤土上种植,在已污染的土壤和气候环境条件下不会生长;④紫五加性温、味甜,有益气健脾、补肾安神、扶正固本的功效;⑤保鲜效果好,适宜远距离运输;⑥经济价值高,市场前景广阔。
(完整版)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_药酒
前言《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系列标准包括《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脊柱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全身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少儿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石》《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艾灸》《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药酒》《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贴敷》 8 项标准。
本《规范》依据 GB/T 1.1-2022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 1 部份: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编制。
本《规范》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发布。
本《规范》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归口。
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陕西中医学院。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贺新怀,席孝贤、蔡国良。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药酒》(以下简称《规范》)是我国用于指导和规范药酒制作及使用的规范性文件。
编写和颁布本《规范》的目的在于为药酒制作者和使用者提供技术操作和使用规范,使药酒制作及使用更加规范化、更具安全性,从而使之更好地为泛博民众的健康服务。
《规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立项的标准化项目之一,于 2022 年 12 月正式立项。
2022 年 1 月,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在北京成立《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编写委员会,设计论证了《规范》整体框架,首先组织编撰《膏方》部份作为样稿,并对编写体例、内容、时间安排和编写过程中可能浮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2022 年 4 月,《膏方》初稿完成并提请邓铁涛、余瀛鳌、颜德馨等著名中医专家审定。
2022 年 5 月,中和亚健康服务中心组织召开《规范》编撰论证会,同时对编写内容进行了分工并提出具体要求。
《规范》由中医养生保健技术领域权威专家编写。
每一具体技术规范以权威专家为核心形成编写团队,并广泛听取相关学科专家意见,集体讨论后确定。
2022 年8 月,召开《规范》编撰截稿会议。
编写委员会就编写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专业问题进行了沟通交流,广泛听取了相关学科专家意见,为进一步的修订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22 年 12 月,《规范》 8 个部份的初稿编写工作完成,以书面形式呈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工作咨询组专家王永炎、王琦、郑守曾经、张其成等审阅。
刺五加人工种植种子处理技术
刺五加人工种植种子处理技术孙兴志刺五加人工种植,种子处理是种植的难点,主要技术如下。
一、种子形态特征果实为浆果状。
成熟时紫黑色,近球形、倒卵状球形,长7~10mm,径约7mm,种子4~6粒,成熟种子很少,一般占30%左右,种子千粒重11.7g。
种子半卵形、扁心月形,表面棕色,有一纵行暗棕色种脊,基部有一小尖突状种柄,种皮薄,贴生于种仁,胚乳丰富,胚细小,埋生于种仁基部。
二、种子采集采收时间为9~10月。
当果实呈黑色变软时采集,放置数日,使充分后熟,浸水揉洗去果肉,取沉底种子洗净阴干。
三、种子处理技术刺五加种子与人参种子相近,属于种胚发育不完全型,种子处理技术以促进种胚发育为主,主要采用种子沙藏变温处理。
种胚发育需要3个阶段:第一阶段高温高湿阶段,种胚后熟温度18~20℃,一般需要40天,胚芽伸长0.3~0.5cm,该时期为胚形成发育始期;第二阶段为胚的伸长生长期,一般15~18℃,当胚率达到40%左右时,胚后熟最适宜温度为10℃;第三阶段,当胚率达到95%左右时,种子裂口,须经0~5℃低温40天左右,完成生理后熟,播种后种子才能出苗。
生产上采取混沙层积的方法浸种:用55℃的温水浸种12小时,然后每隔12小时换1次水,连续浸种3天。
然后按1:3的比例混沙,放置于18~20℃的室内进行层积处理,保持湿度60%以上,必须每天翻动1~2次,40~45天转入第二阶段;室温降至15~18℃,经过30天左右,然后转入第三阶段;将种沙移至0~5℃环境中,进行低温贮藏,一般采用窖藏或冷库,温度过低(-5℃以下)易产生冻害,第三阶段需要40天以上。
播种前将种沙子取出,可直接进行播种,一般在25℃以上的温度条件下,5天即可发芽。
林下无公害刺五加栽培技术
a p c s a o tt sf r s u tv to e h q e o l to s e t b u hi o e tc li ain t c niu sp lu i n,Ac h a 口 e tc s t e u d r t r sd — 口 £ 0 n z s n io us h n e so y i e sg e o p o t h e wa e s r s e d i g b e d n e h o o y,p lu i n fe u tv to e h o — i n d t r mo et er ne l a u e ,s e ln r e i g t c n l g m o l to -r ec li ai n t c n l
作 ; - i:utn l @ y h o c r. n E malc i gi o n ao .o c 。 n
37
幼 树 。在 栽 植 后 的头 3 适 时 进 行 除草 松 土 。二 是 加 年
强 病 虫 害 防治 , 树 的 病 虫 害 主要 有 以 下 几 种 : 1 危 楸 ()
带 状 整 地 的带 宽 1 0 1 5 块 状 整 地 的 规 格 是 ( 0 . H . m, 5 ~ 8 ) m× ( 0~ 8 ) m。栽 植 穴 规 格 为 ( 0 5 ) m × 0c 5 0c 4~ 0 e ( 0 5 ) m× ( 0 5 ) m。表 土 和 心 土 分 开 堆 放 , 4~ 0e 4~ 0c 拣
第 4期 ( 第 1 9期 ) 总 1
21 0 2年 8月
中 国 林 副 特 产
For s — od ta e i lt n Chi a e tBy Pr uc nd Sp ca iy i n
刺五加人工栽培技术
特种经济动植物2020年第7期刺五加人工栽培技术●胡秀艳1朱显玲2王占新3※(1.吉林省集安市清河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吉林集安134200;2.吉林省集安市农业综合开发服务中心吉林集安134200;3.吉林省集安市花甸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吉林集安134200)摘要:刺五加是一种药食两用的野生植物,具有益精补髓及延迟衰老的作用,可提高人体的耐缺氧和抗疲劳能力,同时刺五加还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养生保健蔬菜,本文简单介绍刺五加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可为人工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工栽培;刺五加;技术刺五加俗称刺拐棒、刺木果棒,属五加科木本植物。
在早春采集嫩芽、嫩茎及幼叶,可作为时令蔬菜食用,也可以把嫩叶加工成保健茶,根皮可加工成五加皮药用。
刺五加性湿,味辛,微苦,属于补气药,具有益气添精健脾、补肾壮骨安神、活血扶正固本的功效,可用来预防或治疗体质虚弱、心脾不足等症,可提高人体的抗疲劳能力,增强持久力和耐缺氧能力。
刺五加主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及山西等地。
近年由于人们过度开采,刺五加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为缓解野生资源不足的问题,人们开始探索人工栽培。
现将刺五加人工栽培技术介绍如下,仅供参考。
1生物学特性刺五加喜温和、湿润的气候,喜阳光,但也耐微荫蔽,耐寒,喜肥水又耐瘠薄。
适宜生长在土壤较为湿润、腐殖质层深厚的微酸性杂木林下及林缘地带,野生的刺五加常见生长在山地针阔叶混交林下及林缘丛中。
刺五加对土壤的要求不严格,一般土壤均可栽植。
刺五加生存能力很强,栽植容易成活。
2栽培品种目前我国东北地区常见的刺五加栽培品种有长梗刺五加和短梗刺五加两种。
2.1长梗刺五加长梗刺五加为多年生落叶灌木,株高1~3m。
分枝多而茎发达,呈不规则圆柱形,表面显黄褐色或灰褐色。
茎和根具有特异香气,茎和小枝通常密生细长倒刺,叶片互生的为掌状复叶,叶柄有细长刺或疏毛;小叶3~5枚,倒卵形至长圆形,边缘有锐尖重锯齿,表面散生毛,背面幼时沿叶脉有褐色细毛;小叶柄具褐色毛。
仿野生生态环境刺五加标准化种植技术
31 万~ 60 万◎
DOI:10.3969/j.issn.1001- 8972.2019.08.019来自可实现度可替代度
行业曲线
link
appraisement
industry
量保持平整,将处理后的种子均匀地散播在十字沟内,种子 间距约 2cm~2.5cm。每穴 2 ~ 3 粒种子。播种后,上面覆 盖厚度为 2cm~3cm 的土壤,稍微压实。为了保持土壤的水 分,可以覆盖 3cm~5cm 厚的落叶或稻草。
(3)苗期管理:(3)苗期管理:出苗后及时取下盖子, 用适量水将水保持在床面,每 5~7 天倒水一次,秋季后不浇 水。除草主要依靠人工除草。除了比较小的杂草外,整个苗 床应无杂草,包括作业道及床帮均应无杂草。除草时可用小 铁钩把土钩松,注意不要伤害幼苗的根。
真实度 行业关联度
仿野生生态环境刺五加标准化种植技术
随着人类对野生资源的掠夺和采伐,野生刺五加资源越来越匮乏, 但是由于刺五加本身具有的特有的效用,已经被人们所认可,所以对产 品需求量也增多,从而人工栽植方式也营运而生,但是为了尽可能保持 其原有的野生生态性质,仿野生生态环境刺五加种植技术已成为现如今 最佳的栽培方式。
(下转第 55 页)
-53-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Apr.2019·中国科技信息 2019 年第 8 期
31 万~ 60 万◎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①哈德门系列滤棒鲜棒值均多 在 77% 以上;②滤棒在生产 1 小时内硬度急剧变化,2 小时后趋于平缓,变化较小。③泰山(宏图)系列鲜棒硬 度值均在 80% 以上。我们从测量数据中截取鲜棒、0.5 小时、1 小时、2 小时、3 小时以及 8 小时固化后 6 个参 数的硬度值,取各个点的硬度值,各牌号滤棒固化硬度均 值走势图见下图:
刺五加林下栽培技术规程
11月01日实施的一项行业标准
01 起草人
03 适用范围
目录
02 起草单位 04 主要内容
《刺五加林下栽培技术规程》是2020年11月01日实施的一项行业标准。
起草人
白春霞、吴文艳、杨海潮、赵飞、郝曙光、王晓聪、秦晓杰、刘琼、闫开杰、李玺家、王俊燕。
起草单位
平山县宇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平山县神农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平山县利军兄弟种植园、平山县金富农 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适用范围Biblioteka 本文件规定了刺五加林下栽培的选地、整地、选苗、栽植、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和档案管理。本文件适 用于刺五加林下栽培。
主要内容
4 选地 5 整地 6 选苗 7 栽植 8 管理 9 病虫害防治 10 采收 11 档案管理
感谢观看
红松刺五加复合经营技术规程
红松刺五加复合经营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红松刺五加复合经营的产地环境、红松栽植、刺五加栽植、病虫害防治和生产档案。
本文件适用于XX三省红松刺五加复合经营与生产经营活动。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5084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GB15681土壤环境质量标准1Y/T1629红松果林丰产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产地环境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GB15618的规定,环境空气质量应符合GB3095的规定,农田灌溉水质量应符合GB5084的规定。
5红松栽植5.1 优树选择按1Y/T1629的规定执行。
5.2 优X采集春季树液萌动前。
5. 3砧木选择宜同砧嫁接,在苗圃选取4年及以上的超级苗。
5.4 嫁接在树液开始流动时采用髓心形成层贴接或劈接。
5.5 造林5.5.1选地应选择阳坡或半阳坡,坡度≤15°,耕层厚度225CIn的土壤肥沃、排水良好、土壤深度230Cn1的半阳坡、半阴坡或阴坡中下腹,土壤pH5.5~6.5的退耕还林地或采伐迹地。
5.5.2整地沿等高线方向整地,清除地上杂草、垃圾,平整土地,拉绳定点,采用穴状整地,穴面直径50C1n〜60Cnb穴深40cm05.5.3品种选择红松应选择种子园或其他林分中经过评价鉴定的结实型高产无性系或经良种认证的优良无性系,按1Y/T1629的规定执行。
5.5.4红松苗的规格嫁接苗的规格应符合1Y/T1629的规定。
5.5.5栽植时间栽植应在春季顶浆进行,随起随造。
5.5.6栽植密度初植密度可为500株/braz(株行距4mX5m)°5.5.7栽植方法按1Y/T1629的规定执行。
5. 5.8树体管理按1Y/T1629的规定执行。
刺五加裸地双向培育技术规程
刺五加全光定向培育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刺五加(Acanthopanxsenticosus(RupletMaxim)Harms)全光定向培育的产地环境、选地与整地、种苗的选择与处理、栽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和生产档案。
本标准适用于刺五加全光定向培育。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准则(试行)1.Y/T1653-2006刺五加育苗技术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3产地环境环境空气质量应符合GB3095的规定,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GB15618的规定,农田灌溉用水质应符合GB5084的规定。
4选地与整地4. 1选地应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土层厚度-20cm、pH值5.5~7.0、土质肥沃的壤土或沙壤土地块。
4.2整地宜秋季旋耕起垄,旋耕深度20Cm以上,垄距65cm;结合整地,撒施腐熟的农家肥(30000~60000)kg/hm2,肥料使用应符合NY"496的规定。
5种苗的选择与处理种苗的质量应符合LY/T1653-2006第中11级以上苗木的规定,根系长度为15cm~18cm,用广谱性杀菌剂浸根杀菌。
6栽植6.1 栽植时间春季顶浆栽植。
6.2 栽植密度行距1.3m,第一行株距1m,供采集果实、种子用;第二行株距0.5m,供采集茎秆、叶用;依次循环栽植,每穴1株。
6.3 3栽植方法采用穴栽,穴径30Cm~40cm,穴深25Cm~30cm。
栽植时使根系舒展、踏实、浇透水,再覆土2cm3cm,且超过种苗原土迹痕,将地上茎距地表5cm左右处平茬。
7田间管理7.1 除草栽植前2年内每年除草3次~4次,分别于5月中下旬至8月末进行。
三七生态种植技术规范草案.pdf.pdf
ICS 号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文山三七产业联盟团体标准T/SIAW XXX–2021三七生态种植技术规范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cological plantingof notoginseng2021 -XX-XX 发布2021 -XX-XX 实施文山三七产业联盟发布目次前 言 (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三七植物来源 (2)5 三七生态种植技术来源及应用历史 (2)6 三七生态种植技术核心内容 (2)7 记录及档案管理 (6)附录A(资料性附录)三七栽培生态种植的核心机理 (7)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定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云南天士力三七药业有限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文山三七产业联盟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云南天士力三七药业有限公司、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创新中药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理工大学、天士力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文山市华信三七科技有限公司、云南刘源生三七药业有限公司、云南美康中药饮片有限公司、文山三七数字本草检验中心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闫凯境、韦美膛、朱书生、何霞红、梁宗锁、朱永宏、边红彪、章顺楠、张学敏、周水平、高明海、陈霞、汪洋、何毅、韩民、郑建芬、白晓丽、孙巍、陆文亮、杨敏、黄慧川、刘屹湘、夏鹏国、肖践丽、李叶丽、张雪松、毛腊梅。
三七生态种植技术规范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三七生态种植基地选择、棚架搭建、土地整理、种苗标准、田间管理关键技术、采收加工、人员培训、资料档案管理。
本标准适用于三七生态种植全过程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紫五加间套种荷兰豆栽培技术
紫五加间套种荷兰豆栽培技术
杨琼英
【期刊名称】《云南农业》
【年(卷),期】2014(000)011
【摘要】紫五加是墨江县新兴发展的一个特色蔬菜,通过试验,探索一条适合紫五加间套种荷兰豆的栽培与管理模式,旨在为紫五加间套种荷兰豆技术提供科学的依据.【总页数】2页(P30-31)
【作者】杨琼英
【作者单位】墨江县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云南墨江6548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墨江特色紫五加安全高产栽培技术 [J], 普增禄
2.秋种春收荷兰豆荚大味美可越冬冬越荷兰豆及其反季节丰产栽培技术 [J], 齐运安;许志谋
3.短梗五加新品种连山关五加1号的栽培技术 [J], 刘海波
4.高原特色养生蔬菜紫五加人工驯化栽培技术 [J], 王正琴
5.秋种春收荷兰豆荚大味美可越冬冬越荷兰豆及其反季节丰产栽培技术 [J], 刘先群;许志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刺五加林下栽培技术规程吉林省地方标准2020版
刺五加林下栽培技术规程吉林省地方标准2020版刺五加林下栽培技术规程DB22/T 3125—2020刺五加林下栽培技术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刺五加林下栽培的选地与整地、种苗、栽植、经营管理、主要病虫害防治、采收和档案管理。
本标准适用于刺五加林下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5776 造林技术规程LY/T 1653-2006 刺五加育苗技术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 (Rupr. Maxim.) Harms隶属于五加科五加属,多年生落叶灌木,以根、根茎或茎入药,叶鲜食。
4 选地与整地4.1 选地应选择郁闭度<0.5的低质林,坡度≤ 25°的半阳坡、半阴坡或阴坡中下腹,土壤肥沃、排水良好、土层厚度≥ 30 cm,pH 5.5 ~ 7.0,林缘或更新迹地。
4.2 林地清理4.2.1 清除濒死木、腐朽木、枯立木。
4.2.2 割除的灌木、梢头、枝丫窄带状沿等高线堆放,割带> 3 m,保留1 m。
4.3 整地4.3.1 穴状整地穴径30 cm~40 cm,深20 cm,将穴内草皮、土块打碎,捡出石块、残根、枯枝等杂物。
4.3.2 带状整地沿等高线进行,在林地上割2 m宽的带,保留 1.0 m自然植被。
1DB22/T 3125—20205 种苗应符合LY/T 1653-2006 第12.1.4中Ⅱ 级以上苗木的规定。
6 栽植6.1 时间每年4月上旬至5月中旬,土壤解冻深度≥ 20 cm时进行。
6.2 配置及密度6.2.1 林下栽植采用不规则配置方式,密度为每公顷2000株~5000株。
6.2.2 林缘从缘延伸至林内20 m,株行距0.5 m ×1.5 m。
紫灵芝林下生态种植技术规程
紫灵芝林下生态种植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紫灵芝林下生态种植技术规程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采收及加工、病虫害防治。
本文件适用于境内适宜林地的林下生态紫灵芝种植。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528-2002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NY/T5010-2016 NY5099-2002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紫灵芝Ganoderma sinense在分类学上属于真菌门、担子菌纲、多孔菌目、灵芝科、灵芝属。
出菇温度为15 ℃~34 ℃,菌盖大小为10 cm~20 cm,厚约1 cm~2 cm,菌柄侧生,极少偏生,紫褐色至黑色,有漆样光泽、坚硬。
3.2林下生态种植In-forest ecological planting依托森林、林地及其生态环境,遵循可持续经营原则,将长好后的菌棒在林内开展的无需搭建任何辅助设施的种植活动。
4技术要求4.1菌种制作紫灵芝菌种制作过程要完全符合NY/T528-2002规程。
4.2段木选择及处理4.2.1段木树种选择适于香菇段木栽培树种的段木,也可用于紫灵芝段木栽培;主要为壳斗科、金缕梅科等树种,其中金缕梅科枫香树适应性最佳。
4.2.2段木处理段木原料来自树干或枝桠,直径6 cm以上,超过15 cm需破开。
段木树的砍伐时间宜在冬季,新砍伐的段木树需晾上一段时间,至砍伐横断面中心部有1 mm~2 mm的微小裂痕为宜。
然后锯成长20cm~30 cm 段木,装袋前用刀修光断面及周围残留的针刺状物,以免刺破菌袋。
4.3装袋与灭菌用聚乙(丙)烯袋装袋,至菌袋装满为止,袋口用绳扎紧。
常压灭菌时,当温度升高至100 ℃后保持18 h~24 h,可达到灭菌的目的;高温高压灭菌时,温度升高至121 ℃后保持10 h~12 h。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B 5308/T 42-2018
紫五加种植综合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墨江县紫五加种植的产地选择、栽培方法、苗期管理、成年园地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包装、贮存和运输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行政辖区内紫五加种植。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26432 新鲜蔬菜贮藏与运输准则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NY/T 5010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NY/T 5363无公害食品蔬菜生产管理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紫五加
五加科五加属以嫩叶芽梢紫颜色为特征的五加品种(Acanthopanax senticosus),又称五加风,为多年生植物,紫色嫩叶芽梢富含花青素,性温,无毒,可食用。
4 产地选择
4.1 地理、气候条件
在墨江县境内 1100 m~1800 m 海拔,年总日照时数2000 h以上,年无霜期300 d 以上区域。
4.2 土壤条件
壤土或沙壤土。
4.3 环境质量
应符合NY/T 5010的规定。
5 栽培方法
5.1 栽培方式
1
DG5308/T 42-2018
2 采用大田直接扦插方式栽培种植。
5.2 种条要求
采用一、二年生,丰产优质、生长健壮、不带病虫害、处于盛产期的母树枝条。
种条长度15 cm~20 cm。
下剪口呈45°楔形,上剪口在芽上端2 cm处平剪。
插条每段粗细均匀,大头、小尾应剪掉。
5.3 栽培季节
每年11月至次年立春前为最佳栽插种植时间。
5.4 开挖种植沟
种植沟大行距1.3 m~1.4 m,沟深40 cm,宽40 cm,备好的基肥(每667m2用1000 kg~1500 kg腐熟晒干的农家肥)集中施在种植沟内,覆土盖满种植沟,浇透水覆膜待用。
薄膜宽度50 cm~80 cm,薄膜厚度不低于0.01 mm。
5.5 引孔扦插
在覆好膜的种植沟正中央引孔扦插。
采用直接大田扦插,按株距20 cm~25 cm规格单行单株扦插。
每667m2扦插2000枝~2 500枝。
6 苗期管理
6.1 肥水管理
紫五加成活后要视土壤的干湿程度、肥力情况适时进行浇水施肥。
特别是在2~5月份干旱季节,要加强水肥管理工作。
6.2 追施提苗肥
从3月中旬开始每半个月施一次水肥提苗,浓度为2‰~3‰,复合肥(NPK比例15:15:15、总养分≧45%)与尿素交替使用,施用(2~3)次。
6.3 揭膜
5 月底雨水来临以前要及时揭除覆盖的地膜。
6.4 施壮苗肥
揭膜后随即可施壮苗肥,施壮苗肥要做到开沟、覆盖,每667m2用量10 kg~15 kg复合肥(NPK比例15:15:15、总养分≧45%)与尿素。
7 成年园地管理
成年紫五加园地应做好病、虫、草害防治,以及肥水管理。
秋末冬初结合冬耕修剪,每亩施腐熟的农家肥1500 kg;开春时每亩追100 kg复合肥,根据土壤肥力情况,选择测土配方施肥。
8 病虫害防治
DB 5308/T 42-2018 8.1 主要病虫害
紫五加常见病害为病毒病、白粉病;常见虫害为蚜虫、红蜘蛛、叶蝉等。
8.2 防治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优先运用农业、物理、生物、生态等防治措施,适当运用化学防治措施。
8.3 农业措施
消灭传播途径及传染源,即时修剪,清理田园,将病叶、残枝败叶和杂草清理干净,保持田间清洁。
8.4 物理防治
8.4.1 种植区域粘挂粘虫板诱杀害虫。
8.4.2 利用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诱杀害虫。
8.5 化学防治
8.5.1 农药使用应符合GB/T 8321(所有部分)和NY/T 1276的规定。
8.5.2 害虫可用吡虫啉类、阿维菌素类、印楝素类进行防治。
8.5.3 病毒病发生较重时配合修剪,使用盐酸吗啉胍类、菇类蛋白多糖类药物防治。
9 采收
9.1 总体要求
根据紫五加的生长及市场需要适时采摘其茎部未木质化的紫色嫩梢。
9.2 幼年紫五加采摘
幼年紫五加应注意培养骨干枝及宽阔浓密的树冠,扩大采摘面,应坚持“以养为主、以采为辅、采高留低、采中留边、多留少采、轻采养蓬”的原则。
9.3 成年紫五加采摘
以采为主、以养为辅、采养结合、分批采摘。
10 包装、贮存、运输
紫五加采摘后应用干净的竹筐、塑料泡沫箱等包装,存放地点干燥,通风,无污染。
包装、贮存和运输过程应符合GB/T 26432的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