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教学设计完美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推荐5篇)[修改版]
第一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6 、理想一、教学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二、教学重点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三、课前准备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二、教学设计1、导入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
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
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二、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①范读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
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③默读感知课文内容: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三、板书:理想的意义(1) 历史意义(2、3) 人格意义(4、5、6、7) 人生意义(8、9、10、11)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四、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
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单元主题与学情分析。
1. 单元主题。
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的主题通常围绕着亲情来展开。
这一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因为亲情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最直接、最深刻的情感体验。
课文通过不同的故事、诗歌等形式,展现了各种各样的亲情,有父母对子女的疼爱、子女对父母的敬爱,还有兄弟姐妹之间的手足情等。
2.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时期,他们开始对情感有更深刻的认知,但对于亲情这种复杂而深厚的情感,可能还缺乏深入的思考。
他们在阅读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在理解文章深层次的情感和内涵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在写作方面,虽然能够描述一些简单的事情,但在表达细腻的情感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提高字词的认读、书写和运用能力。
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技巧,如语调、节奏等的把握。
了解不同文体(如记叙文、诗歌等)在表达亲情方面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精读课文,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情感变化,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分享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续写等写作练习,提高写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深刻体会亲情的珍贵,激发学生对家人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珍惜亲情、感恩家人的意识,引导他们在生活中积极表达对家人的爱。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亲情的内涵,分析人物的情感世界。
掌握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并能在阅读和写作中加以运用。
2.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亲情背后复杂的情感因素,如代沟、误解中的亲情等。
让学生在写作中能够生动、细腻地表达自己对亲情的独特感受。
四、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
创设与课文相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更容易代入情感,理解课文中的亲情。
例如,在讲解描写家庭生活场景的课文时,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在家中的类似场景。
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统编语文七上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以表现亲情为主题,几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同时又蕴含丰厚的内涵。
所选课文体裁丰富多样,有散文,也有散文诗;有现代文,也有文言文。
值得细细品味。
【单元目标】1.感受和理解亲情,陶冶自身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继续学习朗读, 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通过反复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3.抓住关键词句加以品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思路】《秋天的怀念》是本单元的第一篇教读课,设置由浅入深的教学流程,先通过反复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再运用抓关键句段品析的方法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这种方法在后两篇课文学习中可延续运用。
《散文诗二首》情思隽永,语言精美,值得咀嚼和探究的地方很多。
《荷叶·母亲》作为《秋天的怀念》的自读课,运用《秋天的怀念》所学方法反复朗读,把握文章感情基调。
《散步》一文叙事单纯,脉络清晰,重点在于对文章深层意蕴的领会上。
继续巩固前篇课文学习的大致流程,承前使用抓关键句段的方法,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
《金色花》作为《散步》的自读课,运用《散步》所学方法多角度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世说新语>二则》是学生进入中学初次接触的文言文。
教学中要在反复诵读中培养文言语感,在读中掌握文言字词,学会归类整理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好习惯。
教读《咏雪》,在反复朗读中教给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初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自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反复诵读,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语感。
了解谦辞、敬辞的概念。
《写作学会记事》是本单元安排的写作训练,借鉴本单元学过的方法,学习有条理叙事,在叙事中融入真情实感,加入一些感人的细节,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重在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活动中懂得交友之道,学会向朋友展示自我。
45【课时安排】5.《秋天的怀念》(2课时)7.*《散文诗二首——荷叶·母亲》(1课时)6.《散步》(2课时)7.*《散文诗二首——金色花》(1课时)8.《<世说新语>二则》(2课时)《写作学会记事》(2课时)《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2课时)465 秋天的怀念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有感情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教案【六篇】
教材是死的,不能随意更改。
但教法是活的,课怎么上全凭教师的智慧和才⼲。
⼩编整理了七年级上册第⼆单元语⽂教案【六篇】,希望对你有帮助!我的⽼师第⼀课时学习⽬标:1.学习本⽂围绕中⼼多⾓度选择感受最深的事写⼈的写作⽅法,详略得当组织材料的写作⼿法。
2.品味本⽂的语⾔风格,学习⽤朴实、细腻、感⼈的语⾔传递纯真美好的感情,学习细节描写及抒情⽅法。
3.体会作者在⽂中蕴含的“依恋、思念⽼师”的深厚感情,培养尊敬、热爱⽼师的良好品德。
学习重点:品味本⽂的语⾔风格,学习⽤朴实、细腻、感⼈的语⾔传递纯真美好的感情,学习细节描写及抒情⽅法。
学习难点:品味本⽂的语⾔风格,学习⽤朴实、细腻、感⼈的语⾔传递纯真美好的感情,学习细节描写及抒情⽅法。
学习过程:⼀、⾃主学习(⼀)知识准备1.魏巍,现代作家,原名鸿杰,曾⽤笔名红杨树。
全国解放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主要作品有散⽂集《谁是最可爱的⼈》,长篇⼩说《东⽅》等。
2.记叙的要素:时间 地点 ⼈物 起因 经过 结果(⼆)预习指导速读课⽂,按记叙⽂的六要素归纳课⽂内容。
(三)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
⿊痣榆钱教鞭狡猾海鸥模仿军阀援助劝慰焚2.理解下列词语。
⼼清如⽔:援助:劝慰:莫⼤:迷迷糊糊:纠纷:⼆、合作探究(⼀)学始于疑蔡⽼师在“我”的记忆⾥总的印象是什么样的?“温柔”是从什么⽅⾯写的?“美丽”是从什么⽅⾯写的?(⼆)质疑探究探究点1:⽂章结构问题1: 本⽂记叙了有关蔡⽼师的哪⼏件事?哪⼏件详写?哪⼏件略写?这样评略安排有什么好处?问题2: 这⼏件事是如何贯串起来的?这⼏件事的次序可以不可以打乱?为什么?问题3: 课⽂三个部分回忆、依恋、思念之间各有什么联系?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三、达标测评第⼆课时学习⽬标:1.学习本⽂围绕中⼼多⾓度选择感受最深的事写⼈的写作⽅法,详略得当组织材料的写作⼿法。
2.通过⼩组合作、探讨的⽅式,品味本⽂的语⾔风格,揣摩⽂章的语句。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整合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单元主题:亲情之爱本单元旨在通过研究课文,加深学生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情感体验。
同时,通过语音技能的训练和对细节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1.掌握语音技能,包括重音、停连、语气与节奏。
2.分析细节,挖掘文章深意,品味作品语言。
3.分析人物形象,研究景物描写的作用。
4.学会从小事入手揭示生活哲理的方法。
5.多角度理解作品主题,初步掌握研究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挖掘文章深意,品味作品语言,研究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研究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班级:七年级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1.导入:以家庭生活为例,引导学生复“三读一批注”方法,并重点补充词义与语境的关系。
2.一读:读顺序,标注自然段落,圈点勾画生字、生词,并在练本上对生字字形进行掌握。
3.二读: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作者情感、文章结构、主旨,并利用工具书、课下注解对生词进行掌握。
4.三读:个性化批注,注重细节,挖掘文章深意,品味作品语言。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的引导,完成“三读一批注”方法的研究,掌握生字、生词,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作者情感,进行个性化批注。
补充流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可以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
难过,但内在的情感却是母亲对儿子的深深牵挂和关爱。
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和主题。
3、引导学生思考细节描写的作用。
如细节描写可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情感和主题;可以丰富作品的形象和细节,让作品更加生动和具体;可以突出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4、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写一篇含有细节描写的文章,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种写作技巧。
同时。
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技巧和范文供学生参考。
教师活动:介绍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写作学会记事》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单元写作<学会记事>》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学会记叙一件完整的事,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学会安排事情的详略,事情的经过是重点,要详细描写。
3.写作中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学习过程(一)反思习作将写作“那一次,我真”的心得和疑惑总结一下写在下面。
(二)写作导航1.记事能力是最基本的写作能力。
写清楚是记事的基本要求,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的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即所谓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往往在文中点出即可。
■人物:事是人做的,写事离不开写人,叙事文章重在表现事件的意义和感悟,写人的文章重在刻画人物形象。
■起因: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一般情况下是必须交代清楚的,简要交代即可。
■经过和高潮:事件发生的全过程,随着情节的不断发展,事件的经过往往会出现高潮,或者会出现一波三折,这部分应详细具体地写,但不应该啰唆。
■结果:整个事件的结尾,一般简要交代即可。
2.写好记事的文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①精心选材。
选取身边发生的事件,再加以精心挑选。
如校园新事、社会新风尚、家庭新故事,都是“滚滚材源”。
无论写什么事,一定要是你所熟悉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这样,才能写得生动、具体。
②精致结构。
清晰的结构能显示出作者清晰的思路。
这里的结构有两个方面:一是叙事的六个要素要交代清楚。
二是详略要得当。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能够表现文章主旨的材料要浓墨重彩地写,而与文章主旨关系不大的材料就要略写或不写,这样才显得中心突出。
③深化主题。
记一件事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向读者讲述一个故事,更多的是想通过这件事说明一个道理或所受到的启发等。
只有主题深刻,才会给读者以思考、回味和启迪,才会让你的文章更耐读。
(三)例文借鉴那一次,我真感动了人生,如落叶,不到最后一刻决不凋零,就算即将完结,也要死死抓住生命的长线,直到最后才伴着秋风徐徐而落。
人的一生,也应如此。
我很少注意世间万物,在我眼里,那不过平常罢了。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分析】七上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至爱亲情”,选编的课文是《秋天的怀念》《散步》《金色花》《荷叶·母亲》《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写作实践为“学会记事”。
所选文本多为叙事性散文和文言小故事,阅读部分与写作训练一脉相承。
单元导语中要求“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可见,品读叙事散文中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内涵,是本单元的阅读目标;模仿课文写法,有重点、有感情地记事,是本单元的写作目标。
关于“记事”,小学阶段已经反复训练过“按照一定顺序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那么,初一的训练重点应是“有重点地写”“突出事件中触动情感的部分”。
本单元六篇课文是这方面学习借鉴的典例。
基于读写一体的原则,七上第二单元整合教学的要点确定为两个:概述课文,学习有重点地记事;品读语段,触摸作者情思,学习用贴切的词句和细节传达情感。
【教学目标】1.梳理“我”的相关事件和感受,讲述“我”的家庭故事,学会记事。
2.品读“我”的至爱亲情,比较爱的不同表达。
3.思辨探究,联通文本与生活,尝试改写文章。
【教学过程】教学板块1 课前热身播放歌曲《让爱住我家》,屏显歌词:我爱我的家/弟弟爸爸妈妈爱是不吵架常常陪我玩耍我爱我的家/儿子女儿我的他爱就是忍耐家庭所有繁杂我爱我的家/儿子女儿我亲爱的她爱就是付出让家不缺乏让爱天天住你家/让爱天天住我家没有哭泣不会惧怕因为有爱住我们的家导入语:家是哺育我们成长的摇篮,家是我们避风躲雨的港湾。
家中有血脉相连的爱,家中有永不断绝的情。
我爱我的家,是古今中外成人孩童共同的心声。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的六篇文章,就是六个家庭的亲情故事,六种亲人之爱的言说。
这节课,我们挨个去这些家庭串串门,倾听家庭故事,体悟至爱亲情。
教学板块2 倾听亲情故事1.走进这些家庭,你会听到作者经历的亲情故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写作《学会记事》教学设计
优化思维提文质细节描写抒真情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会记事》写作教学设计【链接课标】1.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2.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3.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教学目标】1.结合课文,将记叙文的六要素梳理清楚,完整记叙一件事,学会把事情写清楚。
2.体会并尝试在叙事中抓住细节,表达真情实感。
3.培养发现美、记录美的能力,养成多观察、多思考、勤动笔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1.综合运用多种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描写方法记叙事件;2.根据提纲完成写作任务,锤炼语言,在评价修改后进行作文升格。
【学情分析】1.《学会记事》写作练习位于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七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学习过以记叙一件事为主的记事类作文,而本课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初步学习较为复杂的记事类作文。
除了写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六要素,交代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之外,还要注意六要素的安排要详略得当,加入适当的描写及表达情感的句子,让文章更有可读性。
2.通过本次作文训练,力图唤醒学生思维,克服构思行文中僵化窄化的思维习惯。
让学生说真话、诉真情,写出真情实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依据《预习任务单》结合课文进行分析【教学过程】一、构建动场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莫言故事是一座用语言搭建的戏台,有的人在看,有的人在演,动情处,人人都曾经客串过,因为,故事的别名叫“生活”。
——李丹崖明确: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谈到写作时说:“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
”如果善于“讲故事”,也就是擅长“记事”,写作就会变得简单起来。
最新审定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5 秋天的怀念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的艺术形象,感悟作者的意图。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思念、忏悔和自责之情。
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坚强成长的品质。
重点深入文本,圈画、朗读、品味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语句,领悟文中蕴含的深沉无私的母爱。
难点仔细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作者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诵读法、品析法、精段阅读法、资料助读法。
多媒体课件。
2课时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怀念的情绪。
著名作家史铁生就在秋天里产生了怀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
课题解读:由秋天的故事引发对母亲的怀念。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1951~2010),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1.初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首先让学生放声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然后默读,让学生带着任务有目的地去浏览,捕捉课文中有用的信息。
2.默读思考。
(1)试着给文章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母亲强忍疼痛,激励安慰因双腿瘫痪而暴怒绝望的儿子。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秋日的一天,已重病缠身的母亲为宽慰儿子,和儿子约定去北海看花,但未能实现,临终的母亲对子女无比牵挂。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在母亲去世后又一个秋日,作者与他的妹妹一起去北海看了菊花,表达了对母亲的无比怀念。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在朗读中感受人间真情
活动3:《秋天的怀念》《散步》同为散文,都是写人间 的挚爱亲情,却有着不同的感情基调。把握感情基调, 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
知识卡片
感情基调,是指一篇文章整体的、基本的感情色彩和声音语 调。有人把文章的感情色彩分为挚爱和憎恨、悲哀和喜悦、惊惧 与欲求、急切和冷漠、愤怒和疑惑等不同种类。
《散步》的感情基调是清新、明朗、愉悦、 亲切、舒缓。 《秋天的怀念》的感情基调是深沉、低缓、 沉痛、感伤、悲慨、压抑,结尾处又有一种 释然的宁静。
充满爱的家庭氛围犹如暖阳。一个温暖的 拥抱、一句贴心的问候、一个鼓励的眼神,都 在传递着浓浓的亲情。家庭氛围,就是这样一 种无形却又无比强大的力量,奠定了家庭幸福 的底色。
作业布置
1.拍摄一张生活美好瞬间照片,下节课分 享照片背后的温馨故事。 2.课外阅读《我与地坛》《泰戈尔诗选》
《繁星》《春水》
18岁那年,去陕北延川县关家庄插队。20岁,史铁生在山里放 牛,遭遇暴雨和冰雹,无处可躲。雨停了,史铁生大病一场。他以 为自己的身体强壮,扛一扛就过去了。结果,命运跟他开了一个巨 大的玩笑,21岁,他从80米跨栏冠军变成了一个轮椅上的人,从清 华附中的全能男神变成被上帝按住的“废人”。
写作 背景
任务三:定格瞬间 记住美好
写作背景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史铁生出生于北京,中学就读于清华 附中。他是千里挑一的顶尖学生。他不但作文写得好,还会朗诵, 他喜欢物理,懂无线电。他还是个运动健将,身材健硕,风华正茂、 才华出众的他,当年是全校女生崇拜的男神。乒乓球、排球、篮球 样样精通,尤其擅长80米跨栏,他跑起来像刚出斗兽场的野牛,只 要有他参加的比赛,一冲就是第一名。
吐字清晰,朗读较为流利,基本能够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但 音量加减、速度快慢和声音抑扬顿挫的变化与作品内容及情感表 达所需不一致。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完整版)
挖掘文章深意,品味作品语言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课时 要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利用“三读一批注”自主完成对《秋天的怀念》 、《散 步》、《散文诗二首》的学习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第五课时
课时 要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流程 一、 二、
对比阅读两首散文诗,通过对作品构思技巧的学习, 学会从小事入手揭示生活哲理的方法。
对比阅读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介绍散文诗及两位作者 再现《金色花》、《荷叶母亲》 两文二读成果,对比二者的异
体会 再现内容, 思考对比。
弄、捶打、絮叨、诀别、戚、
利用多媒
分歧、取决、一霎、粼粼、各
体课件检
得其所、蒂、梗、匿笑、菡萏、
测
攲斜、沐浴、祷告、姊妹、徘
徊、荫蔽
2、掌握四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作者情感、文章结构、主旨。
3、对四篇文章进行个性化批
注。
一读:读顺 1、标注自然段落
2
、阅读课文,圈点勾画生字、生词,并在练
习本上对生字字形进行掌握。
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本单元 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阅读 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 的情感体验。学习本单元,要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 感情基调,注重语气、节奏的变化。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有的文章情感显豁直露, 易于直接把握; 有的则深沉含蓄, 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亲情寻踪,故事探秘
学习资源
已完成的亲情 01 故事记叙文。
得2-3颗星。
3.文段中仅有一处使用修辞手法、特殊句式、叠词等,
或使用的手法不能为表达感情服务,得1颗星及以下。
第三课段 /写故事,表真意
课时安排:2课时
课段任务
写作实践,从亲 身经历中选取感受深 切的事情,写一篇不 少于500字的亲情类记 叙文。
核心 任务
学习 任务
从自己亲身经历中选取 感受深切的事情,选取恰切 的语词、抓住动人的细节, 条理清楚地记叙亲情故事, 抒发真挚的情感,写一篇不 少于500字的亲情类记叙文。
学习资源
《秋天的怀念》
01
《散文诗二首》
《金色花》 《荷叶·母亲》
04
02 《散步》
03
《<世说新语>二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行》
活动一:抓要素,写清楚
根据第一、二课段的学习,再次阅读《散步》一文, 梳理故事的经过,并选取自己亲身经历的、有真切感受 的事,仿照《散步》一文的记叙要素,构思自己的亲情 故事,完成《写作任务单1》。
核心任务
班级准备编制一期主题为《亲情寻踪》 的班刊,请你准备一则亲情故事作品,参加 作品评选活动。
学习课段
第一课段
读故事 感亲情
第二课段
品故事 探写法
第三课段
写故事 表真意
第四课段
讲故事 言心声
第一课段 / 读故事,感亲情
课时安排:3课时
课段任务
通读单元选文, 梳理课文内容和感情 脉络,根据提示绘制 一幅思维导图。
取合适的表现手法,真切地写
2.能选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表达自己的 ☆☆☆☆☆ 感受和心情,得2-3颗星;
3.能够选用恰当的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
新修订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新修订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导读本单元所选课文为回忆性写人叙事散文。
单元主题:不同角度的亲情,这里的不同角度,我个人更偏向于写作方法,而不是写作主题,从主题来看除了《散步》不直接写母爱,其他主旨集中指向于母爱。
语文要素:(1)朗读。
体会直接或含蓄的表达;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变化。
(2)整体感知,理解形象,体会感情。
二、单元解读从朗读的角度上,本单元是对第一单元的承接与递进,由朗读重音、停连上升到语气节奏变化,至此基本上完成了关于朗读的全部训练。
如果一个学生能在课上基本掌握,并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加深,就能够为更长远的学习打下基础。
从朗读的学习来说,我们经常说“要有感情的朗读”,但怎样才是有感情的朗读,其标准是什么,怎么做才能有感情的朗读?七上一、二单元给出了答案。
朗读的进阶应该是从能用普通话流利的读,不错字,不丢字、不加字,语义停顿正确开始。
到能够熟练的使用朗读符号,制定朗读脚本,评析朗读用意。
最后到能够根据活动主题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选择合适的朗读篇目片段,选择单人或者群体的朗读形式进行演读,也为九下和高中的戏剧学习打下坚实的台词功底。
从文学体裁上说,《秋天的怀念》《散步》为回忆性散文,《秋天的怀念》偏重于写人,情感真挚,《散步》偏重于叙事,并体现一定的小说笔法。
《金色花》《荷叶·母亲》为散文诗,篇幅短小、情感细腻、语言清新雅致。
从情感表达上说,前两篇文章情感表达更直接,以记叙描写为主;后两篇文章情感表达更含蓄,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以描写、抒情为主。
三、与小学教材衔接——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单元主题:父母之爱语文要素:(1)品味让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和细节。
(什么是场景,细节及其作用)如《父爱之舟》描写了“我”与父亲逛庙会的场景,流露出父子之间的温情。
《慈母情深》中有一个细节,“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皲裂的手指数着。
”从中可以看出母亲工作的辛苦,挣钱的不易,还可以联系上下文,体会到我的羞愧和自责。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教学设计
《有朋自远方来》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有朋自远方来》是一种与阅读和写作不同的相对独立的教学形态。
它在“亲情单元”中所处的位置是关于母爱、亲情、家族等话题的散文阅读课和文言文阅读课以及学会记事的写作课之后。
而且,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升入初中以来的第一次。
二、学情分析学生上初中以来第一次接触综合性学习活动,不一定会使用图书馆的资料来检索材料;刚升入七年级的他们对于周围的同学还有一些生疏,在讨论时可能会因羞涩而不好意思先开口;对于交友原则和网络交友的方式他们了解得还不够全面和深入。
了解到亲情重要性后的迈向“青年”行列的孩子们当务之急是要更加能够分辨出什么叫做友情,以及了解友情的产生和维护会经历哪些过程。
三、教学目标1.搜集、阅读、整理有关交友的诗词文章、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和其他材料并搜集整理“网络交友”的利弊。
2.借助整理的材料联系自身经历讨论各自对交友原则和“网络交友”的认识与看法。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搜集、阅读、整理有关交友的诗词文章、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和其他材料并搜集整理“网络交友”的利弊。
难点:联系自身经历讨论各自对交友原则和“网络交友”的认识与看法。
五、教学过程(一)活动前期准备1.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先掌握利用图书馆来检索文字信息的方法,然后通过在图书馆的检索和利用网络的搜索找到有关交友原则和网络交友等的各类文字材料,分类汇总,阅读产生感悟,为讨论做好准备。
2.自愿组合成4-6人小组,在搜集材料讨论时作为相同类型材料的讨论小组,在展示活动时作为相同任务的工作小组。
(二)课堂导入读《伯牙绝弦》和《割席断交》两个故事,说一说文段中的主人公的交友原则都是什么,并简单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三)小组交流1.就自己查阅的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并得出“交友之道”相关的感悟和启示。
2.小组探讨关于网络及其他渠道交友的可行性,并说明理由。
(四)小组展示。
1.代表发言。
小组派代表对自己组的讨论进行总结发言,展示自己组对交友观的理解,并展示本组的交友之道。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全套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全套版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古诗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
其中,古诗文阅读包括《观书有感》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经典诗文,现代文阅读包括《背影》等文学作品。
这些文章既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古诗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生僻字词、古文翻译等问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同时,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领悟到文章所传达的正能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古诗文阅读中的生僻字词翻译和古文句式理解,现代文阅读中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鉴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互动教学法: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促进知识的传递和思想的碰撞。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病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查找相关资料,做好学习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与本节课相关的话题或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展示教材内容,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和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金色年华一、单元教学目标:1、继续加强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并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做相应的调整和补充。
2、能认识作品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画卷,体会作者的丰富情感,珍惜金色年华的点点滴滴。
3、能根据作品内容展开联想,发表自己的看法。
4、能回忆过去的生活,学会说真话,抒真情,写出真实感受。
5、能与人主动交流,说话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往事依依》2课时《幼时记趣》2课时《十三岁的际遇》1课时《伟人细胞》2课时诵读欣赏1课时写作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三、教学设计: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金色童年”,是第一单元教学层次的延伸与提高,第二单元引导学生认识文学作品的素材来源于丰富的日常生活,特别是童年生活,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时光,是新初一学生还深留在脑海中的“宝贝”。
对它的描摹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相似年纪发生的事情也会更具说服力,更能使学生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能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
6、《往事依依》讲述了著名的语文教育学家于漪老师少时对文学的热爱与用心,影响了她一生的命运,这样的事例能否改变学生“我不感兴趣的书坚决不读”、“单调的书不看”等错误的读书观点呢?7、《幼时记趣》充分展示了小孩子丰富想象力下的新奇大千世界,能否使学生回味记忆中的趣事与大家一起分享呢?8、《十三岁的际遇》十三岁就已经在北大念书了,难道她是一个天才吗?田晓菲用行动证明自己的成功是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有一个不变的追求并为之奋斗,同龄人的遭遇是否可以坚定学生不断上进的决心,踏踏实实地做好身边每一件事呢?9、《伟人细胞》中体现了许多中学生希望被人关注的心理,希望自己能做出一件别出心裁的大事以此来吸引大家的目光,但事实总是失败而告终,反而一件很平凡的小事却被大家称道,这或许不是贾里一个人的困惑,也是很多人的,学生能明白伟人其实很平凡,品质也很朴素,做好自己的每件事就是成功吗?这一单元的教学,要注重生动性、活泼性,激发学生脑海中类似的情景,让他们畅谈自己的独特的、真实的感受,从而体会作者流露的情感,学会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踏实不懈地努力。
四、教学过程第1课时单元整体学习学习目标:1、了解单元学习内容,确定探究专题第一块:明确单元专题含义:教学步骤:1 布置活动:让学生查阅字典学生查字典了解“金色”是否可以与“年华”搭配2 布置活动:让学生阅读单元提示讨论结合提示谈自己对“金色年华”的理解第二块:了解单元大概内容: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 导入: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还可以延伸到发展性评价手册)明确任务2 巡视、指导浏览目录、课文3 布置讨论:本单元的内容结合你的兴趣、爱好及你的理解确定一个专题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
讨论、组建学习小组第三块:确定单元活动方案: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 布置学生商定单元的活动主题及计划(活动要有广泛性和趣味性要结合单元专题)讨论、交流第四块:学习评价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 出示评价内容:1、你明白什么是金色年华吗?2、你有自己的专题吗?3、你能说出哪些课文题目,作者,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人物?自我反馈2 小结:自我小结六、往事依依于漪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成长的源头,感受她对学生时代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片深情。
2、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提高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自觉性。
3、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难点: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三、教学安排:课时第一课时一、自由朗读,讲书下注释的拼音标到书上,圈起自己不懂的字词。
二、集体朗读课文。
三、字词:1、注音:涟漪()徜徉()水浒()水泊()停泊()浩淼()歌咏()重读()阴晴雨晦()镌刻()谆谆教导()绚丽()2、解释造句:搜索枯肠历历在目记忆犹新雄伟险峻烟波浩淼无边无际茫茫荡荡走投无路狼狈逃窜津津有味气象万千眼花缭乱心旷神怡油然而生滚瓜烂熟鸦雀无声谆谆教导四、名句积累:年华似流水徜徉于山水之间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荫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靑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五、作业:1、抄写字词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二、课文解读:这是一篇回忆童年读书生活的散文,浅显易懂。
考虑到它在内容上与第一单元“亲近文学”有内在联系。
语气优美,饱含深情。
作者通过小时侯读文学作品的几件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抒写了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
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白做人之理,做一个志向高尚的人。
三、教学过程:1、快速默读课文,不动唇、不指读。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感受作者成长的源头。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的深情。
4、设置问题情境:于漪老师是一位才华横溢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家,在近四十年的从教生涯中,她致力于探索语文教学规律,教学风格独特,著述颇丰,成就斐然。
这和她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
在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于漪老师就深情地追忆了自己少年读书生活中的依依往事,追忆了文学对她深刻的影响。
5、教师与学生对话话题一:作者回忆了几件往事?往事带来了哪些好处?明确:往事(板书)小时侯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学生时代读《千家诗》听国文老师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明确:好处——懂得了生动的形象可形成深刻的记忆给我带来了生活乐趣使我热爱自然、获得美的享受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是自己的心和时代更加贴近了话题二:第五段所举事例都是初中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有何异同?明确:相同点两位老师讲的内容都是抒情诗,作者都是爱国诗人。
讲课时老师都采用诵读,都入情入理,学生都深受感染“我”都牢记了所讲内容,且由此激发了喜读诗词,爱好新文学的热情。
不同点:①一个是国文老师,一个是代课的国文老师。
②所讲内容是一古一今③讲课情状一个是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右摇晃,一个是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表情凝注在眼睛里。
④“我”读了辛词每“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而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则“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话题三:课文第六段引述老师的话的落脚点在哪里?“我”为什么对此“铭记于在心”且“一生受用不尽”?明确:老师这句话的落脚点在“做人”,在作者看来。
“当时老师并不说多少大道理,但教我们读书明理,明做人的道理”(于漪语)作者正是按老师的谆谆教诲去身体力行:数十年如一日。
从中获益匪浅,所以“我”永远铭记在心且受用不尽。
5、学生与老师对话:话题一:勾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思考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
(完成后在小组交流。
)话题二:全班交流勾画的好词好句,畅谈自己的感受和所引起的丰富联想。
注意:教师要注意适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抓住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由课内到课外进行拓展延伸。
6、学生与学生对话:话题《千家诗》中引用的诗句能否颠倒?为什么?明确:不能。
课文在引用这类诗句时依次为我们展现了春夏秋冬的风光。
这样写符合大自然的演化时序。
切合人们的感受习惯。
如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似一幕幕特写的镜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引导读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
7、师生与作品的对话话题一:课文多处前后照应,这既是结构安排的需要,更是内容充实、突出主题的需要。
举例说明。
明确:举例1: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七段结尾相互呼应。
首段紧扣标题是为了引起下文,末尾点题是为了深化主题。
举例2:第三段说“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第五段进一步讲“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强调了读好书能启迪心智,指点做人。
四、谈谈感想,自我评价:(教师稍加把握即可。
)五、作业:1、课后练习:一、二2、《作业本》六、教后反思:七、幼时记趣沈复教学目的:1、借助注释、词典,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重点:了解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教学难点: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课时设计: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疏通课文:结合注释读课文,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探究阅读: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4、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则省略);(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明察秋毫故和拟强怡然称快其必之则然……(3)特殊句式:群鹤舞(于)空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作……观5、朗读课文第一、二段,指导朗读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三、四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译文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于其神游庞然大物方之盖拔山倒树;(3)特殊句式: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以……为……为所……8、齐读课文9、教师总结:针对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评述,以鼓励表扬为主10、作业:(1)抄写不认识的字(2)课后练习二第二课时课时设计:研读课文,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产生的原因,“物外之趣”所体现出来的童心;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类似的趣事。
教学步骤:1、复习:(1)注音:童稚项为之强藐小怡然称快鹤唳云端(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必细查其纹理和拟作群鹤舞空徐喷以烟又留蚊于素帐中(3)翻译句子:心之所向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译:故时有物外之趣2、导入:昨天我们通过仔细的阅读课文,基本上读懂了文章的大意,今天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学习,了解一下作者童年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物外之趣”,“趣”又因何而来。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明确:(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神游山林;鞭打蛤蟆)4、小组合作学习:(1)讨论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班内交流。
(观察细致,想象奇特,找出文中能体现观察仔细的语句)。
(2)文中所叙“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心,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3)根据课文,你能说说作者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的吗?(学生独立描述,教师稍加评点,鼓励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