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社会工作基本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社会工作基本理论

来源:《社会工作实务》作者:范明林时间:2007-11-11

一、心理分析理论

心理分析理论认为人类的本质是先天的,决定个人行为的力量并非是环境而主要是人的内在驱力。大部分行为的背后都潜藏着生物性的驱力,如性与攻击,等等,它们会依据个人人格成熟程度的不同而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

佛洛依德(S.Freud)是心理分析理论的创始人,他的理论包括人格结构、意识层次、焦虑和自我防卫、俄狄普斯情结等多个方面,其中,个体自我发展理论或个体心理性发展阶段理论对儿童社会工作及其开展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佛洛依德的自我发展理论包含五个主要阶段:

1、口腔期:从出生到1岁。在婴儿及幼儿时期,嘴巴是获取满足的主要器官,吸吮和啃咬占据儿童的大多数时间。如果个体在口腔期的需求未得到满足,则将产生冲突,同时在成人阶段也可能会产生诸如依赖与忧郁的特质。

2、肛门期:从2岁到3岁的一部分。它代表着另一种挑战,在这个时期,肛门成为注意的焦点,由对大便的保留和排泄会引起儿童的愉快的推迟或者满足。一般认为幼儿时期惩罚性的排泄训练,会造成日后成人时期许多的负面结果,如强迫性行为特质、过分谨慎及焦虑。

3、性器期(又称男性生殖器阶段):从3岁到5岁。在此阶段生殖器官变得重要起来,儿童开始发现自己的外生殖器,或是进行性别的分化。这个阶段的负面影响出在成人期的特征是:强烈占有欲、爱出风头和好胜。

4、潜伏期:从6岁到12岁。在此阶段儿童持续对同性别父母认同,个体的超我也透过父母的价值而被增强。基本上,在此时期儿童学习新技巧并发展较好的自我价值感。

5、青春期(又称女性生殖器阶段):12岁以后。这个时期成熟的外生殖器是个体满足的主要来源。

在佛洛依德的理论中,儿童上述阶段的的发展表现了先天与后天的复杂结合,人类生理影响着发展的基本规律。但是,许多环境因素(如父母的疏忽或严厉、与兄弟姐妹的关系)确定着各阶段的发展结果。总的来说,生理成熟过程引起快乐的重点从身体的一个部分转移到另一个部分(从口腔到肛门到生殖器官),发展阶段中的经历影响着不同个性的最终结果。在社会化过程中,不同的个体的基本需要和渴望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满足或受到挫折;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每个人会体验到不同的愉快和满足,以及不同的痛苦和心理冲突。

佛洛依德强调,为了成功地度过上述心理性发展阶段,在每一个阶段中都要求有最佳程度的满足——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如果在一个阶段中得到的满足太多,就会不愿意继续前进;如果得到的满足太少,挫折和焦虑会伤害未来发展。比如,在生命的第一年得到过多的口腔满足会引起对这一阶段的固结。结果是不完全的个性发展,成人之后仍会过度依赖他人,对

自己的需要会得到满足过于乐观。另一方面,如果婴儿在这个阶段的生活很不满足,固结将导致在成年之后出现自我为中心、要求过多,以及敌意的态度。

这里,“固结”的意思是部分性能量分配给了对前一个心理性阶段的注意,没有转移到后一个发展阶段的状况(石林,2002)。因此,个性向最成熟阶段(女性生殖器阶段)的发展受到阻碍,在某种程度上个体所关心的事情仍然是不成熟。固结可能问题不大,也可能会很严重,这取决于在某一个阶段的环境和个体的反映。每个人在成年时都具有一些固结。过食、强迫性地吸烟、说话喋喋不休、饮酒过多、咬指甲,等等,这是口腔固结的明显例子。个性特点如吝啬、顽固,以及对整洁和秩序的过分注意,可能表明在肛门阶段严格的便盆训练导致的固结。在男性生殖器阶段,如果一个孩子由于手淫和性幻想而感到羞愧和内疚,就会产生不安和焦虑;成年之后,这种人可能会攻击性很强,用“表现自己”和吹牛来掩盖内心未解决的自我怀疑和焦虑。

早期的心理分析理论因过于强调人的本能而受到人们的批评,新心理分析理论则着重人类行为的社会影响及较不强调原始的、生物的基本需求,同时,其理论也较不具有决定论的性质且倾向于比佛洛依德理论有更多的成长取向。新心理分析理论的代表人物荷妮(Karen Hor ney)相信儿童需要一个可以成长和满足其潜能的安全与具有支持性的环境。然而,提供养育的父母亲或者照顾者的重要性是发展健康人格的根本。荷妮指出,照顾者的溺爱会导致儿童依赖的行为。而照顾者带有敌意的、有虐待性质的,或疏忽的行为会造成儿童期的恐惧感。在这两种情况下,这个孩子会将其恐惧或无力的感觉转移至对照顾者表现出敌意,发生这样的改变是因为这名儿童的发展需求受到阻碍。这样表现出来的敌意转变成一种“基本焦虑”或孤独与无助的感觉。荷妮主张,个人可在其人格结构中发展特定的心理方面上的态度以处理焦虑。她假定四项回应这类焦虑的基本心理方面的态度:(1)不计任何代价的寻求爱与认同;(2)寻求超越其它事物的权力和优越感;(3)成为顺从的,以避免作为批评的工具;(4)避免与其他人有暗示性的接触。这些态度被认为是心理方面的倾向,因为它们主要是在寻求避免痛苦而非自我实现(陈怡洁,1998)。

心理分析理论对儿童社会工作的意义在于,个体早期的经历对个体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开展儿童社会工作应该考虑或重视儿童当前的状况与过去的成长经历密切地联系起来。

二、心理社会理论

心理学家艾瑞克森(E .Erikson)把“心理社会”与“危机”的概念结合起来,扩充了佛洛依德发展模式中的一项原则,通过运用社会与文化模式而贯穿整个生命历程。

艾瑞克森提出八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标示一个社会心理危机,其中包含生物、心理、社会和文化等变项的互动。他以两极化的方式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中呈现所具有的社会心理任务(详见表一)。

表一艾瑞克森的发展阶段

阶段社会心理任务成功的解决方法

婴儿期信任感的建立对不信任感的威胁期望

儿童早期自信心对羞愧感意愿

儿童中期积极对罪恶感目的

儿童晚期勤勉对自卑能力

青少年期自我认同对角色混淆忠诚

青年前期亲密对孤立爱

成熟期创造力对停滞照顾

老年期自我完善对绝望智慧

按照心理社会理论的观点,在婴儿期,如果父母给予婴儿适当的照顾、关心和爱抚,则婴儿与父母产生真挚的感情,就会对周围世界产生信任感并进而发展起对他人信任的人格;相反,如果父母疏于照顾,甚至对婴儿时有虐待行为,那么婴儿就会怀疑周围的世界。因此,这个阶段个体的发展任务就是建立信任感。

在儿童早期,如果父母允许儿童去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则儿童逐渐会感觉到自己的能力和树立自信心,并且养成自主的性格;反之,如果父母过分溺爱、保护,事事包办,则儿童容易形成缺乏自信的人格,久而久之,就会使依赖性长期得以保持并使儿童变得羞怯和待人处事没有信心。

在儿童中期,如果父母\老师对儿童提出的问题耐心听取并给予回答,对儿童的思考和建议作出积极的肯定和适当的鼓励,儿童的积极性和主动创造性就会被激发出来并可得到加强;相反,如果父母\老师对儿童的问题感到厌烦,或者常常以禁止或讥讽的方式处理儿童的建议与思考,那么,儿童就容易发展出拘谨、被动或内疚的人格。因此,这个阶段个体发展的任务就是克服内疚感、罪恶感,发展起积极、主动的创造性。

在儿童晚期,如果父母、老师给予大力帮助和指导,积极鼓励儿童勤奋学习和参与学习上的各种竞争,并对儿童的各种努力予以充分肯定,就会为儿童今后的勤奋工作奠定基础并促进儿童形成积极向上和奋发进取的人格;反之,如果父母、老师对儿童教育不当,或者儿童在生活中屡遭挫折,或者儿童的努力刃其成绩经常受到父母、老师及其它成年人的漠视,或者儿童的行为受到成年人过多的责难,等等,这些情况则不可避免地会使儿童自视矮人一截,进而逐渐形成自卑的人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