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社会工作基本理论

合集下载

儿童友好社会工作专业理念

儿童友好社会工作专业理念

儿童友好社会工作专业理念
儿童友好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侧重于保障儿童权益、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其核心内容包括:
1. 儿童权益保障:
- 强调保护儿童的权利,确保他们在生活、学习和社会环境中受到公平、公正和尊重的对待。

这包括但不限于教育权、健康权、生存权和受到良好家庭环境的保障。

2. 儿童全面发展:
- 注重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提供适当的教育、文化和社会资源,帮助他们充分发展潜能,成为积极、自信、独立的个体。

3. 儿童参与和倾听:
- 鼓励儿童参与社会活动、表达意见和分享想法。

尊重他们的声音和意见,确保他们在决策过程中被听取,为其权益发声。

4. 保障弱势群体儿童权益:
- 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儿童,如贫困家庭、残障儿童、流离失所儿童等,提供特殊的支持和关爱,保障其基本权益。

5. 家庭支持和社会服务:
- 提供家庭支持服务,帮助家长提高育儿能力和家庭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同时提供全面的社会服务网络,保障儿童在社会中的稳定和安全。

6. 跨学科合作:
- 在实践中,儿童友好社会工作强调跨学科合作,整合教育、心理学、社会学、法律等多学科资源,以全面的视角关注儿童的需求。

这些理念和原则指导着儿童友好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和发展,旨在营造一个能够充分保障儿童权益和促进其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of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就是行为科学得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得需求,安全上得需求,情感与归属得需求,尊重得需求,自我实现得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与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她得需求层次排列中,她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得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就是探讨个人得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得影响。

按照班杜拉得观点,以往得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得制约作用。

她们通常就是用物理得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她们得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得人得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得说服力。

由于人总就是生活在一定得社会条件下得,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得社会情境中而不就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得行为。

三、舒茨得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得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得需要,即包容需要、得支配需要与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得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得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与预测她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得形成与个体得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她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得相互关系得需要.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她得1909年出版得《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她认为,人得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得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就是通过与她人得社会互动形成得,她人对自己得评价、态度等等,就是反映自我得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与把握自己。

因此,人得自我就是通过与她人得相互作用形成得,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她人如何“认识”自己得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得想象; 3、自己对她人得这些“认识”或“评价”得情感。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

02 03
发展现状
当前,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领域,各国政府和社 会组织都在积极推动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 制度。
未来展望
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将面临 更多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工作理念和方法,以更好地满 足儿童青少年的需求。
小组工作
小组工作定义
小组工作是一种通过组织儿童和 青少年参加各种活动和课程,以 促进他们的社交技能、自我认知 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发展的社会工
作方法。
小组工作原则
强调儿童和青少年的参与和合作, 通过小组活动来促进他们的互动、 交流和合作,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工作技巧
包括如何组织小组活动、引导小 组讨论、促进小组互动等,以及 如何评估小组活动的成果和影响。
感谢您的观看
特点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具有综合性、发展性、预防性和干预性的特点,旨在促进 儿童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预防和解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重要性
1 2
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
通过提供必要的帮助、指导和服务,满足儿童青 少年的基本需求,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增强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
02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总结词
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潜意识、童年经验和人格结构对个体行为 的影响。
详细描述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儿童青少年的行为问题大多源于潜意识 的心理冲突和童年时期的创伤经验。通过自由联想、释梦和 移情等方法,可以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解决心理问题 ,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
contents

社会工作理论基础

社会工作理论基础

社会工作理论基础社会工作理论三分法模型示意图理论抽象程度结构部分宏观理论1)解释性理论2)介入模式理 论实践理论 内容 对 人 与 社 会 的本质、 人的行为 与 社 会 运 行 机 制 进 行 综 合 性 的说明 中观理论: 对 人 的 行 为 与社 会 过 程 某 一 方 面 进 行 专 门 解释。

对 社 会 工 作 实践本身的性质、目的、 过程等进 行一般说明。

社 会 工 作 的 具体技巧、 操作方 法。

实例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 结 构功能主义标签理论、 儿童 发展理论等。

危机介入理论、 任 务 中 心 理 论 等。

自由联想法、 批 判式提问法等一、心理分析学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所驱使,由人格结构中的“自我”与“超我”高中低所控制的,不良行为的产生源于各种本能的集合而成的。

“本我”同“自我”、“超我”之间的关系的失衡(“本我”受到过度压抑或“自我”“超我”发育不均等) 。

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服务对象的变态人格进行治疗,帮助服务对象恢复本我、自我与超我间的平衡,并用心理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来完成这一任务。

(一)交流与人的心理防卫机制1、焦虑:人在精神上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其发展结果是个体会选择一种行动适应或试图解决这种状态。

2、心理防卫机制:人在除了以积极方式面对问题外,通常还会发展出一套消极的方法来逃避道德的困境或摆脱精神焦虑,从而解脱情绪的暂时困扰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这种应对问题的策略或方式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成为“心理防卫机制”,主要包括:否定、抑郁、解脱、认同、合理化、转移、理想化、投射、割裂、升华、移情、反移情等。

二、认知理论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制于理性思考,而非潜意识中的本能。

不良行为主要产生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

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要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对世界正确的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能力,从而使服务对象的行为得到正确、理性的指引。

社会工作常用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18种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儿童社会工作理论(共7张PPT)

儿童社会工作理论(共7张PPT)

儿作童者社 :会杨工立作理论基础 PK17005
重职视业培 教养育和社促会进工服作务专对业象教的学自资主源性库分主题
重职视业培 教养育和社促会进工服作务专对业象教的学自资主源性库分主题
重职视业培 教养育和社促会进工服作务专对业象教的学自资主源性库分主题
作者: 杨立君
第7页,共7页。
PK17005
第几页/共几页
作者: 杨立君 第4页,共7页。
PK17005
第几页/共几页
(四)儿童社会学
• 1、自我发展理论 • 游戏形式的儿童辅导 • 2、认知理论 • 考虑儿童的特定思考方式,
帮助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 或完善理性思考的能力。
职业教育社会工作专业教学资源库分主题
作者: 杨立君
第5页,共7页。
PK17005
第几页/共几页
作者: 杨立君
PK17005
职作业者教 :育杨社立会君工作专业教学P资K1源70库05分主题
重职视业培 教养育和社促会进工服作务专对业象教的学自资主源性库分主题
作重者视: 培养杨和立促君进服务对象的P自K1主70性05
作者: 杨立君
PK17005
职个业体教 早育期社的会经工历作对专个业体教的学成资长源具库有分很主大题的影响
社会工作专业:分主题
项目主持人:
项目主持单位:
第1页,共7页。
儿童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 (一)儿童生物学 • 评价儿童问题要考虑生物
性因素
职业教育社会工作专业教学资源库分主题
作者: 杨立君
第2页,共7页。
PK17005
第几页/共几页
(二)儿童心理学
职业教育社会工作专业教学资源库分主题
• 1、心理分析理论 • 个体早期的经历对个体的成

社会工作者:学校社会工作基本理论

社会工作者:学校社会工作基本理论

⼀、任务中⼼理论 任务中⼼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美国发展起来的⼀种个案⼯作⽅法,它的倡导者是雷伊德(Reid)和艾⼠旦(Epstein)。

任务中⼼理论主张在诊断暨服务过程中,⾸先订定明确的计划与时限,如此才可能达成治疗的⽬标。

因此,它是⼀种简单⽽且有⼀定时间限制的个案⼯作⽅法。

任务中⼼理论具有以下⼏个基本内容: 1、对⼈的看法。

任务中⼼理论认为⼈有解决问题的能⼒和潜⼒,个⼈通过专业服务的过程,可以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并且学习⽅法和技巧,从⽽可以运⽤这些能⼒、⽅法和技巧⾯对⽇后可能发⽣的类似问题或新的问题。

因此,⼈是健康的、常态的,问题的产⽣只是个⼈能⼒的暂时⽋缺⽽已。

2、对问题的看法。

任务中⼼理论认为问题的存在是个⼈内在的⼼理因素与外在的环境因素交互作⽤的结果。

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必要对当事⼈的外在环境因素进⾏分析和考察。

任务中⼼理论的主要⽬标是问题的分类。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将问题分为七⼤类: (1)⼈际冲突,这类问题主要是指⼈与⼈在互动过程中产⽣的不协调,这种不协调既可能是家庭成员间的冲突,如⽗母⼦⼥、兄弟姐妹之间的⽭盾,也可能是和社会上其他⼈的冲突,如⽼师与学⽣之间的冲突。

在⼈们的交往过程中,如果个⼈需求、⼈格特质、性格特征、⾓⾊期待与⾏为关联等多种因素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事情的看法上存在分歧,冲突就不可避免。

(2)社会关系的不满意。

对于与他⼈建⽴的社会关系,个⼈在事先总会抱有⼀定的期望,⽽当这种期望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时,个⼈就会感到不满。

例如,⼀个喜欢对朋友推⼼置腹的⼈,也会对朋友抱同样的要求。

但是,当他发现⾃⼰的朋友有什么事情并不会向⾃⼰吐露时,便会因为⾃⼰对朋友关系的信任没有得到适当的回应⽽产⽣不满。

想象和实际存在差距时,个⼈可能就会产⽣⼀定的适应问题。

因此,问题的核⼼在于彼此对关系的期待和投⼊并不相同。

(3)与正式团体之间的问题。

个⼈在其⼀⽣中,或多或少,总会成为某⼀个或⼏个正式团体的成员。

第二章儿童社会工作

第二章儿童社会工作

第二章儿童社会工作第一节儿童社会工作概述一、儿童的概念与界定(一)儿童的概念儿童指未成年的人类。

有的国家将性成熟以前的均称为儿童。

1、儿童概念的表述《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

《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未成年人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

在我国,儿童的年龄界定为0~14岁。

这种界定主要基于以下考虑:1.《刑法》规定14周岁以下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阶段;2.妇联工作中的儿童对象及儿童先锋队的工作对象都是指14周岁以下。

2、儿童概念的内涵演化儿童的定义包含几个要素:1.它人的生命中一个特定的阶段2.作为人生的初始期而受到关注3.特别需要保护和关爱的阶段(二)儿童的界定1、生理年龄《儿童权利公约》界定的18岁及我国的14岁标准,都是以其生理上生命存续的时间为依据来辨识儿童的身份。

2、心智年龄心智年龄和生理年龄的差异决定了服务对象的实际状态。

(三)儿童的特点1、生理特点1.成长性2.基础性:为其今后的成年打下基础,表现在社会整体上。

2、心理特点存在强烈的初期特征:1.发展性:人格基本盛开,认识和社会化还处于雏形。

2.依恋性:对抚养者的依恋,基于 1.情感上的需要 2.生存需要的自然反应3.可塑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处的环境,包括1.社会环境 2.抚养环境3、行为特点1.探索性:增加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包含盲目的成分,需要保护性地加以控制。

2.模仿性:在行为上重复他所看到的别人的行为。

二、儿童的需要(一)生存的需要(二)爱的需要(三)学习的需要(四)游戏的需要由其天性决定。

《辞海》中对游戏的定义:以直接获得快感为主要目的,且必须有主体参与互动的活动。

儿童的活动目的很自然:获得快乐。

(五)社会化的需要(六)被保护的需要三、儿童的成长与面临的问题(一)婴儿期(0~1岁)1、特征:建立个体生活,适应能力很差。

2、任务:完成初期的快速生长发育目标,认识身边的亲人和感知环境。

3、面临问题:如何避免疾病困扰及保障生命安全,主要是生理层面。

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

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

⼀、⼼理分析理论⼼理分析理论认为⼈类的本质是先天的,决定个⼈⾏为的⼒量并⾮是环境⽽主要是⼈的内在驱⼒。

⼤部分⾏为的背后都潜藏着⽣物性的驱⼒,如性与攻击,等等,它们会依据个⼈⼈格成熟程度的不同⽽以不同的⽅式呈现出来。

佛洛依德(S.Freud)是⼼理分析理论的创始⼈,他的理论包括⼈格结构、意识层次、焦虑和⾃我防卫、俄狄普斯情结等多个⽅⾯,其中,个体⾃我发展理论或个体⼼理性发展阶段理论对⼉童社会⼯作及其开展具有很⼤的启⽰作⽤。

佛洛依德的⾃我发展理论包含五个主要阶段:1、⼝腔期:从出⽣到1岁。

在婴⼉及幼⼉时期,嘴巴是获取满⾜的主要器官,吸吮和啃咬占据⼉童的⼤多数时间。

如果个体在⼝腔期的需求未得到满⾜,则将产⽣冲突,同时在成⼈阶段也可能会产⽣诸如依赖与忧郁的特质。

2、肛门期:从2岁到3岁的⼀部分。

它代表着另⼀种挑战,在这个时期,肛门成为注意的焦点,由对⼤便的保留和排泄会引起⼉童的愉快的推迟或者满⾜。

⼀般认为幼⼉时期惩罚性的排泄训练,会造成⽇后成⼈时期许多的负⾯结果,如强迫性⾏为特质、过分谨慎及焦虑。

3、性器期(⼜称男性⽣殖器阶段):从3岁到5岁。

在此阶段⽣殖器官变得重要起来,⼉童开始发现⾃⼰的外⽣殖器,或是进⾏性别的分化。

这个阶段的负⾯影响出在成⼈期的特征是:强烈占有欲、爱出风头和好胜。

4、潜伏期:从6岁到12岁。

在此阶段⼉童持续对同性别⽗母认同,个体的超我也透过⽗母的价值⽽被增强。

基本上,在此时期⼉童学习新技巧并发展较好的⾃我价值感。

5、青春期(⼜称⼥性⽣殖器阶段):12岁以后。

这个时期成熟的外⽣殖器是个体满⾜的主要来源。

在佛洛依德的理论中,⼉童上述阶段的的发展表现了先天与后天的复杂结合,⼈类⽣理影响着发展的基本规律。

但是,许多环境因素(如⽗母的疏忽或严厉、与兄弟姐妹的关系)确定着各阶段的发展结果。

总的来说,⽣理成熟过程引起快乐的重点从⾝体的⼀个部分转移到另⼀个部分(从⼝腔到肛门到⽣殖器官),发展阶段中的经历影响着不同个性的最终结果。

第二节 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儿童权利”观念是儿童社会工作最根本的基础。

目前,涉及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

一儿童发展的内容儿童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含下列内容:①体能发展。

包括肌肉发展,手眼配合,平衡力的发展,此阶段要求有均衡的营养和必要的体能训练。

②智力发展。

包括知识的积累,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此阶段需要指导孩子学习,训练其观察力、思维能力,给他们良好的教育。

③情绪发展。

包括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及对情绪反应的控制能力等,此阶段要给孩子关心和爱护,给予良好的心理培养。

④社交发展。

包括社会交往、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此阶段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社会交往环境,避免或纠正社会适应不良。

二儿童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1.生物学方面的理论(1)进化论和复演论。

达尔文指出,生物本身只有适应环境才能存活,物种是不断进化的,其生存就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他的学说给儿童工作和研究提供了一个视角,即从生物进化的观点认识和理解儿童的行为。

美国的霍尔是进化论的坚定拥护者,他的复演论认为,个体的心理复演了人类进化的过程,具体包括四个阶段的相互对应,即婴幼儿期与原始社会相对应、儿童期与狩猎社会相对应、少年期与农牧社会对应、青年期与现代社会相对应。

(2)发展螺旋论和遗传学说。

这种理论认为,成长像螺旋一样,具有前进和后退的律动现象。

顺境与鼓励可能促进儿童的发展,挫折和问题可能造成儿童发展停滞。

2.心理学方面的理论(1)人格学习理论。

这一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认为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而来的,即人在成长时所获得的行为模式主要是他们自身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一过程包括四个环节,分别为注意、保持、再生和增强。

(2)人格认知理论。

这一理论的两个基本概念是基模和适应。

基模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思考与动机的基本模式,基模的改变是学习的结果;适应是指当个体碰到新的情境时,会用基本模式去解释这一情境,而后将解释结果融入原有的基模之中,从而引发基模的改变,促进个体的成长。

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工作知识点

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工作知识点

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工作知识点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工作知识点儿童社会工作的目的是激发儿童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潜能,促进儿童全面健康的发展。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分享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工作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1、“儿童”的界定:一般而言,儿童指“较幼小的未成年人,年纪比少年小的未成年人”。

我国一般把儿童年龄的上限划在11—12岁2、儿童的发展范围主要表现在:⑴生理上:特别是性达到了一定的成熟状态,已经初步具有生育能力⑵情绪方面:能够做到情绪自主,具有相对的个人认定和修正情绪的能力⑶在认知方面:能够进行完整的逻辑思维,包括自主地做决定⑷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能与同辈、与成人建立起亲密的关系⑸在社会中:能拥有一定的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等3、儿童观的基本内容:⑴对儿童群体的基本认识,即如何认识儿童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儿童的社会本质、儿童的社会作用等问题⑵对儿童个体的认识,即如何看待每一个儿童的本质,如何认识儿童的主动性和多样性等4、儿童观的重要意义:⑴它会决定社会对儿童的基本态度⑵是全社会一切涉及儿童事务工作的出发点⑶决定着儿童工作者职业行为的性质5、儿童期道德行为的发展特点为:儿童对公共生活准则的简单认识“随年龄增长而减少,社会性行为动机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属于内心道德体会的理由随年龄增长而递增,属于客观陈述的理由却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递减;在道德行为动机方面,一般年龄越大,动机斗争越复杂。

6、儿童社会工作的概念内涵:⑴儿童社会工作是面向儿童的工作,即是一种面向所有儿童的工作⑵儿童社会工作的目的是激发儿童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潜能,促进儿童全面健康的发展⑶儿童社会工作需要运用专业手段,辅之以非专业手段,需要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的结合。

7、《儿童权利宣言》主要内容:儿童应该受到关怀、爱护和了解;应该有足够的营养和医疗照顾;应该有法定的免费教育;应该有全面的康乐和游戏的权利量应该有自己的姓名和国籍;如果有伤残应该获得优先救济;应该有发展潜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的权利;应该有建立友爱、和平精神的权利;无论何种种族、肤色、性别、国家、地区和社会,应该享有上述同等的权利等8、儿童社会工作的特征:⑴福利性⑵以社会性服务为主⑶专业要求高。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作为社会工作人员,理论知识的掌握是至关重要的。

理论不仅能够指导实践,还能提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本文将介绍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帮助社会工作人员更好地开展工作。

1.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中常用的理论之一。

它主要关注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和发展是受到多种系统的影响,如家庭、学校、社区等。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运用生态系统理论来分析客户的问题,从而制定相应的干预与支持计划。

2. 弹性理论:弹性理论强调人的适应能力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评估和培养客户的弹性来增强其抗压能力,使其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3. 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侧重于人的尊重和自我实现。

社会工作人员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倾听和关注个体的需求和愿望,帮助他们发掘自身潜能,实现个人目标和幸福感。

4.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他人而形成的。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提供正面的榜样和社会支持,帮助客户学习和发展积极的行为模式。

5. 危机干预理论:危机干预理论强调在个人遭遇危机时提供临时的情感支持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使用危机干预理论中的技术和方法,帮助客户度过危机,恢复平衡。

6. 制度理论:制度理论认为社会问题是由社会制度和结构引起的。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分析社会制度的性质和作用,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建议和改进方案,以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7. 家庭系统理论: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家庭成员之间的行为互动会对个体和整个家庭系统产生影响。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了解家庭系统的动态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提供家庭治疗和支持。

8.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基于个人对自身、他人和环境的认知和解释。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帮助客户重新认知和解释问题,促进客户的自我成长和变革。

9. 对任期和发展理论:对任期和发展理论关注个体在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的发展和转变。

社会工作常用的十八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十八种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

第三章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
5、社会学方面的理论 角色是指在某一类型的社会制度中,某
一社会成员被社会所期待的行为; 角色在社会性行为方面表现出一定的行
为定势; 学习充当各种角色是青少年发展的重要
任务之一; 青少年行为偏差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角
色的错乱或错位;
第三章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
第三章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
– (8)具有难以形容的高峰体验 – (9)对人充满爱心 – (10)具有深厚的友情 – (11)具备民主的精神 – (12)区分手段与目的 – (13)富于创造性 – (14)处事幽默、风趣 – (15)反对盲目遵从
第三章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
4、关于社会学方面的理论 • 偏差行为理论介绍 • 角色理论介绍 • 符号互动理论介绍
• 在青少年工作中,要满足或主动迎合一 些必要的需求,引导青少年向正确方向 发展。
第三章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
3、成功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 – (1)全面和准确地感知现实 – (2)接纳自然、自己与他人 – (3)对人坦率和真实 – (4)以问题为中心 – (5)具有超然于世和独处的需要 – (6)具有自主性,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 (7)具有永不衰 Nhomakorabea的欣赏力
第三章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
(二)社会支持网络的功能 – 1、帮助个人融入社会 – 2、减少预防危机发生 – 3、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社会支持分为四类 – 1、情感支持 – 2、信息支持 – 3、友谊支持 – 4、 工具性支持
第三章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
九、增权理论 (一)增强权能理论介绍 • 起源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睦邻公
1、心理功能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 本我是冲动的直接表达 – 自我体现出个体对现实的考虑 – 超我体现按道德原则行事 – 只有达到了超我,人格的机能才能 完备。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心理学理论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心理学理论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心理学理论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心理学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生命周期中身体、心理、社会的发展变化规律,将儿童青少年时期划分为不同阶段,促进儿童青少年在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健康成长。

2. 心理诊断:通过评估和诊断,获取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情感、认知、行为等方面的信息,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

3. 行为主义:强调环境对儿童行为的塑造作用,通过建立正向的行为模式,促进儿童青少年的社交技能,提高积极情绪。

4. 认知发展理论:研究个体在认知、语言、情感方面的自主发展规律,通过教育和干预促进儿童青少年的认知发展。

5. 心理治疗:应用各种心理学方法,帮助儿童青少年解决心理障碍、调整个体情感。

以上这些理论都在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制定更有效的干预方案。

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

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
儿童的发展仅仅是周围环境的产生,是消极 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结果,完全忽视了儿 童的主观能动性。
⒊儿童是“有罪的”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一生下来,就 充满罪恶,是有罪的“羔羊”,卑贱无知, 成人应该对他们严加管束、约制,使儿童能 不断地进行赎罪。
儿童承受了各种肉体的、精神的折磨,遭受 成人的轻视,任何带有创新乃至尝试意识的 行为都会受到指责,人格生理、心理特征及意义 1.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 O一1岁的乳儿期是人生第一年,是心理活动
萌芽阶段,又是生活经验积累时期,其身心 发展为今后的发展奠定最初基础。
1—3岁的婴儿在感知、基本动作和心理各方 面有了一定的发展,随着脚和手的动作的发 展,儿童的生活范围较前期大大拓宽,受外 界影响也大大增加,儿童独立进行基本生活 活动的需要与儿童本阶段心理发展水平低成 为主要矛盾。
儿童的发展问题,特别 是儿童早期的发展问 题是一个关系到国计 民生的大事。基于这 种认识,很多国家都 把提供保健、保育和 教育等方面的儿童早 期发展服务作为国家 优先发展的领域。
目前,我国儿童早期的 卫生保健、保育和教 育等方面的工作取得 了很大的进步,儿童 的生存、保护和发展 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
⒉儿童是“白板” “白板”是空白的板或擦过的黑板。持有这
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刚生下来的时候,其 心灵就象一块白板,成人可以任意塑造成各 种各样的东西;就象是一张白纸,洁白无瑕, 成人可以在上面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就象是 一个空容器,成人可以任意填塞,把各种知 识经验灌输进去,而不考虑儿童的需要。
⒍儿童是“未来的资源”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是国家最宝贵
的财富,是国家潜力最大的资源、未来的兵 源和劳动力。对儿童的进行教育,就是对未 来进行最有价值的投资,这种投资,利国利 了。多投资,才能高产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社会工作基本理论来源:《社会工作实务》作者:范明林时间:2007-11-11一、心理分析理论心理分析理论认为人类的本质是先天的,决定个人行为的力量并非是环境而主要是人的内在驱力。

大部分行为的背后都潜藏着生物性的驱力,如性与攻击,等等,它们会依据个人人格成熟程度的不同而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

佛洛依德(S.Freud)是心理分析理论的创始人,他的理论包括人格结构、意识层次、焦虑和自我防卫、俄狄普斯情结等多个方面,其中,个体自我发展理论或个体心理性发展阶段理论对儿童社会工作及其开展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佛洛依德的自我发展理论包含五个主要阶段:1、口腔期:从出生到1岁。

在婴儿及幼儿时期,嘴巴是获取满足的主要器官,吸吮和啃咬占据儿童的大多数时间。

如果个体在口腔期的需求未得到满足,则将产生冲突,同时在成人阶段也可能会产生诸如依赖与忧郁的特质。

2、肛门期:从2岁到3岁的一部分。

它代表着另一种挑战,在这个时期,肛门成为注意的焦点,由对大便的保留和排泄会引起儿童的愉快的推迟或者满足。

一般认为幼儿时期惩罚性的排泄训练,会造成日后成人时期许多的负面结果,如强迫性行为特质、过分谨慎及焦虑。

3、性器期(又称男性生殖器阶段):从3岁到5岁。

在此阶段生殖器官变得重要起来,儿童开始发现自己的外生殖器,或是进行性别的分化。

这个阶段的负面影响出在成人期的特征是:强烈占有欲、爱出风头和好胜。

4、潜伏期:从6岁到12岁。

在此阶段儿童持续对同性别父母认同,个体的超我也透过父母的价值而被增强。

基本上,在此时期儿童学习新技巧并发展较好的自我价值感。

5、青春期(又称女性生殖器阶段):12岁以后。

这个时期成熟的外生殖器是个体满足的主要来源。

在佛洛依德的理论中,儿童上述阶段的的发展表现了先天与后天的复杂结合,人类生理影响着发展的基本规律。

但是,许多环境因素(如父母的疏忽或严厉、与兄弟姐妹的关系)确定着各阶段的发展结果。

总的来说,生理成熟过程引起快乐的重点从身体的一个部分转移到另一个部分(从口腔到肛门到生殖器官),发展阶段中的经历影响着不同个性的最终结果。

在社会化过程中,不同的个体的基本需要和渴望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满足或受到挫折;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每个人会体验到不同的愉快和满足,以及不同的痛苦和心理冲突。

佛洛依德强调,为了成功地度过上述心理性发展阶段,在每一个阶段中都要求有最佳程度的满足——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如果在一个阶段中得到的满足太多,就会不愿意继续前进;如果得到的满足太少,挫折和焦虑会伤害未来发展。

比如,在生命的第一年得到过多的口腔满足会引起对这一阶段的固结。

结果是不完全的个性发展,成人之后仍会过度依赖他人,对自己的需要会得到满足过于乐观。

另一方面,如果婴儿在这个阶段的生活很不满足,固结将导致在成年之后出现自我为中心、要求过多,以及敌意的态度。

这里,“固结”的意思是部分性能量分配给了对前一个心理性阶段的注意,没有转移到后一个发展阶段的状况(石林,2002)。

因此,个性向最成熟阶段(女性生殖器阶段)的发展受到阻碍,在某种程度上个体所关心的事情仍然是不成熟。

固结可能问题不大,也可能会很严重,这取决于在某一个阶段的环境和个体的反映。

每个人在成年时都具有一些固结。

过食、强迫性地吸烟、说话喋喋不休、饮酒过多、咬指甲,等等,这是口腔固结的明显例子。

个性特点如吝啬、顽固,以及对整洁和秩序的过分注意,可能表明在肛门阶段严格的便盆训练导致的固结。

在男性生殖器阶段,如果一个孩子由于手淫和性幻想而感到羞愧和内疚,就会产生不安和焦虑;成年之后,这种人可能会攻击性很强,用“表现自己”和吹牛来掩盖内心未解决的自我怀疑和焦虑。

早期的心理分析理论因过于强调人的本能而受到人们的批评,新心理分析理论则着重人类行为的社会影响及较不强调原始的、生物的基本需求,同时,其理论也较不具有决定论的性质且倾向于比佛洛依德理论有更多的成长取向。

新心理分析理论的代表人物荷妮(Karen Hor ney)相信儿童需要一个可以成长和满足其潜能的安全与具有支持性的环境。

然而,提供养育的父母亲或者照顾者的重要性是发展健康人格的根本。

荷妮指出,照顾者的溺爱会导致儿童依赖的行为。

而照顾者带有敌意的、有虐待性质的,或疏忽的行为会造成儿童期的恐惧感。

在这两种情况下,这个孩子会将其恐惧或无力的感觉转移至对照顾者表现出敌意,发生这样的改变是因为这名儿童的发展需求受到阻碍。

这样表现出来的敌意转变成一种“基本焦虑”或孤独与无助的感觉。

荷妮主张,个人可在其人格结构中发展特定的心理方面上的态度以处理焦虑。

她假定四项回应这类焦虑的基本心理方面的态度:(1)不计任何代价的寻求爱与认同;(2)寻求超越其它事物的权力和优越感;(3)成为顺从的,以避免作为批评的工具;(4)避免与其他人有暗示性的接触。

这些态度被认为是心理方面的倾向,因为它们主要是在寻求避免痛苦而非自我实现(陈怡洁,1998)。

心理分析理论对儿童社会工作的意义在于,个体早期的经历对个体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开展儿童社会工作应该考虑或重视儿童当前的状况与过去的成长经历密切地联系起来。

二、心理社会理论心理学家艾瑞克森(E .Erikson)把“心理社会”与“危机”的概念结合起来,扩充了佛洛依德发展模式中的一项原则,通过运用社会与文化模式而贯穿整个生命历程。

艾瑞克森提出八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标示一个社会心理危机,其中包含生物、心理、社会和文化等变项的互动。

他以两极化的方式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中呈现所具有的社会心理任务(详见表一)。

表一艾瑞克森的发展阶段阶段社会心理任务成功的解决方法婴儿期信任感的建立对不信任感的威胁期望儿童早期自信心对羞愧感意愿儿童中期积极对罪恶感目的儿童晚期勤勉对自卑能力青少年期自我认同对角色混淆忠诚青年前期亲密对孤立爱成熟期创造力对停滞照顾老年期自我完善对绝望智慧按照心理社会理论的观点,在婴儿期,如果父母给予婴儿适当的照顾、关心和爱抚,则婴儿与父母产生真挚的感情,就会对周围世界产生信任感并进而发展起对他人信任的人格;相反,如果父母疏于照顾,甚至对婴儿时有虐待行为,那么婴儿就会怀疑周围的世界。

因此,这个阶段个体的发展任务就是建立信任感。

在儿童早期,如果父母允许儿童去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则儿童逐渐会感觉到自己的能力和树立自信心,并且养成自主的性格;反之,如果父母过分溺爱、保护,事事包办,则儿童容易形成缺乏自信的人格,久而久之,就会使依赖性长期得以保持并使儿童变得羞怯和待人处事没有信心。

在儿童中期,如果父母\老师对儿童提出的问题耐心听取并给予回答,对儿童的思考和建议作出积极的肯定和适当的鼓励,儿童的积极性和主动创造性就会被激发出来并可得到加强;相反,如果父母\老师对儿童的问题感到厌烦,或者常常以禁止或讥讽的方式处理儿童的建议与思考,那么,儿童就容易发展出拘谨、被动或内疚的人格。

因此,这个阶段个体发展的任务就是克服内疚感、罪恶感,发展起积极、主动的创造性。

在儿童晚期,如果父母、老师给予大力帮助和指导,积极鼓励儿童勤奋学习和参与学习上的各种竞争,并对儿童的各种努力予以充分肯定,就会为儿童今后的勤奋工作奠定基础并促进儿童形成积极向上和奋发进取的人格;反之,如果父母、老师对儿童教育不当,或者儿童在生活中屡遭挫折,或者儿童的努力刃其成绩经常受到父母、老师及其它成年人的漠视,或者儿童的行为受到成年人过多的责难,等等,这些情况则不可避免地会使儿童自视矮人一截,进而逐渐形成自卑的人格。

在青少年期,个体开始发展对周围世界的新的观察和思考方式,对自我概念和自我形象的关注和意识不断增强,但个体同时又缺乏对世界的实际了解,缺乏独立的自主、自立能力,思想、情感经常处于一种冲突和混乱的状态之中。

因此,如何形成一的自我,克服自我角色的混乱是这一时期所面临的任务。

在青年前期,个人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中发展出友谊、爱情、亲密合作,等等,否则就会产生一种弧独感。

在成熟期,个体继续努力,进一步发挥创造力,为社会和为国家继续贡献智慧和力量,事业上成功,家庭生活美满;否则,个体就会陷入自我专注,或者灰心丧气甚至消极颓废。

在老年期,个体回顾人生如果觉得称心如意,就会有一种没有枉度一生的感觉,从中产生人生完满的心理体验;如果回顾往事,感到一生处处不顺利,失去了很多机会,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个体会产生一种悲观绝望的感觉。

艾瑞克森强调,儿童的内在驱力必须依靠父母来满足。

他相信个体具有影响与控制其环境的能力,人并非被动的,环境(父母的态度和社会的趋势)影响儿童回应的方式。

例如,在婴儿期,儿童向主要的照顾者学习信任,婴儿接受爱、温暖、食物与抚慰。

如果这些需求未被满足,婴儿则可能无法学习到信任。

对婴儿来说,在另一发展阶段体验信任尚不太迟。

换而言之,早期阶段发展的冲突或不足可以被再造,并且在生命中稍晚的阶段可以获得满意的解决。

同样,假如儿童在任一阶段的需求未被满足,但是稍后满足了,儿童都可望继续成长而且不会产生伤害。

心理社会理论对于儿童社会工作的意义是,它指出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人生任务和危机,儿童社会工作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顺利地处理这些可能面临的人生危机,从而不断获得成长。

三、行为或学习理论这是以实验行为心理学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儿童社会工作理论。

行为主义强调学习起于人与环境的互动,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儿童学习不同的行为模式。

举例来说,儿童模仿他人的处事的能力,也以模仿而习得结交朋友与应对压力的方式。

长期下来,儿童可能被制约成对特定的情境有特定的回应,但这些回应可能是适当或不适当的。

直到儿童接触了其他的反应、情境与环境,他才会知道什么反应是适当的。

行为与学习理论关注的是个体成长与发展的行为指标,以及个体认知与人格发展。

学习是儿童自其周围环境收集信息,以形成对环境回应的过程。

由于环境对儿童的某些行为提供楷模,并且通过奖励或惩罚对儿童某些行为予以肯定或否定,所以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极大。

儿童一进入世界就开始学习,然而,学习的概念也可以适用于习得全新的回应方式,以及改善或改变已经学习到的行为。

模拟和模仿是儿童行为模式的一部分。

行为或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学习模式有三种,古典制约的学习模式涉及儿童的外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联。

食物的香味和父母准备晚餐的声音,可能是引起儿童饥肠辘辘的刺激。

操作制约的学习模式是指在适当的反应出现时给予奖励的一种学习和行为反应方式。

此外,儿童还以观察的方式进行学习,并与制约的学习模式相互增加与互补。

行为或学习理论对儿童社会工作的启示在于:儿童的行为是儿童对当前环境所作的反应,不适当的行为是儿童对当前环境所作的不恰当的反应,儿童社会工作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儿童学习和掌握恰当的行为模式与反应模式。

四、认知理论认知理论相信,人类行为是由个人从环境中所获得的信息中所产生的态度塑造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