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建筑特点
适应海南自然环境的房子类型
适应海南自然环境的房子类型
一、建筑结构
在海南岛的热带气候环境下,房屋的建筑结构需要考虑到抗风抗震和防水防潮的特点。
建
筑结构应尽量简单,以减少风的阻力和增强抗风能力;同时,在地基设计上需考虑地下水
位和地质条件,在墙体结构设计上需考虑到抗震和抗风的要求,并且在梁柱的设计上要有
足够的强度和刚性。
二、材料选择
在海南岛的热带气候环境下,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
建筑材料需要具备防潮、防霉、抗腐蚀、耐高温和隔热等特点。
例如,在墙体材料的选择上,可以选用砖瓦、混凝土和钢筋混
凝土等材料,具有良好的耐水性和抗风性;在屋顶材料的选择上,可以选用防水、防晒、
隔热的建筑材料,例如瓦片、金属板和聚合物材料等。
三、通风和隔热
在炎热潮湿的气候条件下,房屋的通风和隔热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在房屋设计上,需要考
虑到采用大窗户、阳台和天井等设计,以增加空气流通和改善室内对流环境;同时,在隔
热设计上需要选择高效隔热材料、保温材料和多层保温结构设计,以减少室内外温差,降
低室内温度。
在海南岛的热带气候环境下,适应自然环境的房屋类型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结构、材料选择、通风和隔热等方面的因素,以确保房屋能够在炎热潮湿的气候条件下为居民提供舒适的居
住环境。
同时,合理的房屋设计还应该考虑到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以实现与自然
环境的和谐共生。
18种地域特色建筑,至少有3种你没听过
18种地域特⾊建筑,⾄少有3种你没听过在新教材《地域⽂化与城乡景观》⼀节,建筑⽆疑是最易于考察的、地域特⾊最显著的景观,这⾥给⼤家总结了全国各地的⼗⼋种特⾊建筑,可以让学⽣开阔视野。
01吊脚楼吊脚楼是苗族、壮族、布依族等族的传统民居,基本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往往有部分悬空并靠柱⼦⽀撑,属于半⼲栏式建筑,分布范围:贵州东南、湖南西部、⼴西北部、湖北西部等与⾃然环境的关系:主要是与⼭区地形崎岖、建筑⾯积狭⼩有关,此外还可以起到通风⼲燥、防范野兽和毒蛇的作⽤。
02傣家⽵楼(⾼脚楼)傣家⽵楼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是上下两层的⾼脚楼房。
底层⼀般不住⼈,⽤于饲养家畜、家禽,上层供⼈居住,属于⼲栏式建筑。
分布范围:云南,主要是西双版纳地区。
与⾃然环境的关系:⾼脚是为了阻隔地⾯的潮⽓、空⽓流通便于通风去湿,适应⾼温多⾬的⽓候;此外⽵楼简单易建,还能避开洪⽔和⾍蛇的侵袭。
03⾼台民居⾼台民居是新疆喀什⽼城东北部⼀处建于600多年前的⾼40多⽶、长800多⽶的黄⼟⾼崖上的维吾尔民族聚居区。
与⾃然环境的关系:⾼崖距地⾯三⼗多⽶,居⾼临下,空⽓清新,可免受洪⽔、暴⾬灾害。
04北京四合院北京四合院⼜称四合房,是⼀种传统的合院式建筑,基本格局为⼀个院⼦四⾯建有房屋,从四⾯将庭院合围在中间。
⽂化内涵:体现传统居住观念,正房供长辈居住、厢房供⼦孙居住,等级分明、尊卑有序。
05窑洞窑洞是黄⼟⾼原上的古⽼居住形式,属于“⽳居式”民居的遗存。
分布地区:陕西、⼭西、河南、河北、内蒙古、⽢肃以及宁夏等省与⾃然环境的关系:黄⼟层巨厚,结构紧密且直⽴性强,不易坍塌;黄⼟保温性强,能够使得屋内冬暖夏凉,适应当地的⽓候条件。
06地坑院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属于地下的窑洞,亦是古代⼈们⽳居⽅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的“地下四合院”。
分布范围:河南、⼭西、⽢肃、陕西等与⾃然环境的关系:除了具有窑洞的特点之外,还需考虑到暴⾬乃⾄洪⽔的影响,地坑院建设在黄⼟塬上,⽽且所在地区年均降⾬量⼀般在500毫⽶左右,很少有⼤暴⾬发⽣,⽽且黄⼟塬三⾯都是沟壑,⾬⽔出路通畅,也不会殃及地坑院群。
海南文昌孔庙建筑赏析
海南文昌孔庙建筑赏析一、文昌孔庙的初印象文昌孔庙那可是相当有魅力的一个地方呢。
当你第一次站在它面前,就感觉像是穿越回了古代。
那建筑的风格独特得很,有一种古朴又大气的感觉。
二、建筑布局的巧妙之处文昌孔庙的布局超有讲究。
从大门进去,那一路的建筑就像是在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
它的各个建筑之间的间距和排列,就好像是被精心设计过的棋局。
比如说那些回廊,曲曲折折的,走在里面就像是在探索一个神秘的宝藏迷宫,每转一个弯都可能有新的发现。
而且不同功能的建筑分布合理,祭祀的地方、讲学的地方等等,都各得其所。
三、建筑结构的独特它的建筑结构也是很值得一说的。
那屋顶的样式,有着飞檐翘角,就像鸟儿展翅欲飞一样。
这种结构不仅美观,还很实用。
在下雨天的时候,雨水可以顺着飞檐流下来,不会积攒在屋顶。
还有那些柱子,粗壮而又结实,支撑着整个建筑,就像一个个忠诚的卫士。
每一根柱子上的雕刻也很精美,有各种各样的图案,像龙啊、凤啊之类的祥瑞之物,雕刻得栩栩如生,仿佛只要你一不留神,它们就会从柱子上飞出来。
四、建筑材料的选择文昌孔庙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也很有特点。
那砖头啊,看起来就很有年代感,摸起来粗糙但是很有质感。
石头呢,有些是大块的,稳稳地奠定了建筑的基础。
这些材料的颜色也很搭,整体看起来和谐又统一,给人一种沉稳庄重的感觉。
五、与当地文化的融合文昌孔庙的建筑还和当地的文化融合得超级棒。
在一些细节之处,能看到当地特色的图案和元素。
它就像是当地文化的一个载体,把文昌的历史、民俗等都包含在这建筑之中。
比如墙上的一些壁画,描绘的可能就是当地流传的故事或者传统的生活场景,让人在欣赏建筑的同时,也能了解当地的文化。
六、建筑的色彩之美它的色彩也很迷人呢。
整体色调偏暗,但是又不是那种压抑的暗。
那种经过岁月沉淀的颜色,就像是一位老者在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事情。
偶尔有一些亮色的点缀,像是在低调中又透露出一点活泼,比如说在门窗上的一些彩色装饰,虽然不张扬,但是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海南海口骑楼
海南海口骑楼海南海口是中国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以其独特的骑楼建筑而闻名。
骑楼,作为海口历史文化的重要遗迹,不仅展示了建筑风貌的演变,也见证了海南人民的坚韧和智慧。
本文将介绍海南海口的骑楼,包括其起源、特点以及对海口文化的贡献。
一、骑楼的起源骑楼起源于宋代,据史书记载,宋代时,海南地区经济繁荣,城市建设日益发展。
而骑楼作为建筑形式的一种,起初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而设计的。
海南气候潮湿多雨,骑楼的设计可以有效地阻挡雨水和阳光,提供舒适的行人通道。
二、骑楼的特点1. 结构特点骑楼的主要特点是建筑底层部分搭有独特的悬挑式走廊,人们可以在这里避雨、避 sun光。
骑楼一般由石材或木材制成,柱子和横梁经过精心雕刻,显示出独特的工艺美学。
2. 艺术特点骑楼的外观通常采用对称的设计,精美的雕刻和绘画装饰使其整体呈现出一种华丽的艺术风格。
骑楼的上层是居住区域,人们可以通过骑楼的走廊来往。
整个骑楼建筑以其优雅和复杂的设计概念震撼人心。
三、骑楼对海口文化的贡献1. 保护历史文化海南海口的骑楼被视为历史文化的见证,它们长期以来作为一个重要的城市遗产在海口市得到保护,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2. 促进城市发展作为海口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骑楼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也成为当地居民展示自己文化传统的重要场所。
同时,骑楼也为海口的商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许多商家会选择在骑楼下开设店铺,进一步繁荣了当地经济。
3. 传承民族文化骑楼建筑不仅是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也是对海南文化的重要传承。
海南作为多元文化的交汇地,骑楼建筑不仅展示了本土传统的建筑美学,也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南文化。
总结:骑楼作为海南海口的重要建筑形式,以其独特的结构和艺术特点成为了海口的一张名片。
骑楼的存在不仅是对海南历史文化的见证,也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骑楼建筑的魅力将继续吸引更多人前来观赏,同时也会激发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海南蔡家宅简介
海南蔡家宅简介
海南蔡家宅是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蔡公园内的一处传统民居建筑,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历史悠久,是海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蔡家宅建筑群包括大门、正厅和三进四建,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原、南方和海南民居的特点,具有浓郁的客家文化、岛南文化和海南抗击侵略战争文化的特色。
蔡家宅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原为蔡氏家族的居所,其建筑采用的是中式传统建筑风格,形似庭院,主楼建筑为木质结构,以青瓦覆盖,外立面雕刻精美。
现在,蔡家宅已经成为了海南省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也是海南省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之一。
海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海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节能环保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之一。
而建筑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节能设计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海南作为我国的热带岛屿,其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更是需要与时俱进,以适应当地的气候特点和发展需求。
首先,海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
海南位于热带地区,气候湿热,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少雨。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充分考虑采光、通风和隔热保温等因素,以降低建筑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也应当考虑当地的特点,选择适合热带气候的材料,减少能源消耗。
其次,海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还需要注重建筑结构的合理布局。
合理的建筑结构布局不仅可以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还能够提升居住舒适度。
例如,通过合理设置建筑的朝向和窗户位置,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光和自然通风,减少人工照明和通风设备的使用。
此外,科学合理的建筑结构设计还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的能耗,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另外,海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还需要注重建筑设备的节能性能。
在建筑设备的选择上,应当优先选择节能型设备,如节能灯具、高效空调等,以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
同时,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过程中,也需要加强管理,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能源浪费。
最后,海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还需要注重居民节能意识的培养。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宣传教育、政策引导等方式,提高居民对节能环保的认识,引导他们养成节约用能的好习惯,从而减少能源消耗,保护环境。
总之,海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注重建筑结构的合理布局,重视建筑设备的节能性能,以及加强居民节能意识的培养。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需求,促进当地建筑节能环保事业的发展。
希望未来海南的居住建筑能够在节能设计标准的引领下,为当地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骑楼文化
骑楼 骑楼是一种商住建筑, 骑楼是一种商住建筑,骑楼这个名字描述的是它沿 街部分的建筑形态。 街部分的建筑形态。它的沿街部分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 红线处,用立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道, 红线处,用立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道,立面形态上 建筑骑跨人行道,因而取名骑楼。 建筑骑跨人行道,因而取名骑楼。 骑楼进入中国的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广州近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西洋建 筑的移入、传统建筑的复兴以及现代主义建筑的传入等 若干阶段。西洋建筑在广州便有了以下类型:如天主教 圣心堂(石室)一类的宗教建筑;如广州邮务管理局大楼、 粤海关大楼、市府大楼、省财政厅大楼、省总工会大楼 一类的公共建筑;如西关大屋、竹筒屋以及东山花园洋 房、小洋楼一类的住宅民居建筑;如中山纪念堂、海员 亭一类的纪念性建筑;还有如爱群大厦、南方大厦、市 银行大楼、省银行大楼、新亚大酒店以及遍布广州各主 要商业街
密,是指海南骑楼在视觉上十分密集,一个楼面大多三开间, 是指海南骑楼在视觉上十分密集, 有3个窗户的“密窗”,相对于两广骑楼的大开间,海南骑楼在 同样的面积里就容纳了更多的建筑符号,也使得造型语言和符号 非常多样。在博爱北路39号,西式的立柱下方居然用莲花柱础承 托,再辅以浮雕“பைடு நூலகம்八仙”,典型“西式造型,中式纹样”的混 合风格。老街上还能找到中、欧、南洋、伊斯兰、印度各种建筑 风格的痕迹。 在于造型装饰精美,比例和线条十分得当。 精,在于造型装饰精美,比例和线条十分得当。精美繁复的 巴洛克式风格在海口骑楼中较多,以得胜沙一带的骑楼为例,以 大曲线勾勒出山花墙的轮廓,外立面以曲面为主,细部还有很多 雕塑和浮雕装饰,形成华美的视觉效果。 正是这些特点,组成了海南骑楼特有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王 宁光认为,即使在广东、广西,以及东南亚一些地区,乃至以骑 楼著称的澳门,也没有这么丰繁细致的风格和精彩多样的装饰。 梁思成说过:“建筑是民族的个性。”海南大学社科研究中心研究 员阎根齐颇有同感:“海南骑楼的特点充分体现出海南开放、自 由、包容、多元的性格和风气。‘楼如其人’,这才是海南骑楼 的基本特色。”
海南建筑特点
海南建筑特点海南,作为中国南方的热带岛屿,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
这种独特性也深深地影响到了海南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海南建筑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建筑材料以及建筑形式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深入探讨海南建筑的特点,包括建筑材料的选择、建筑风格的演变以及建筑与环境的融合等方面。
一、丰富多样的建筑材料选择海南地区地处热带气候,气候湿热多雨,建筑材料的选择是海南建筑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统的海南建筑中,常见的材料包括红瓦、木材、石料和竹子等。
红瓦是海南建筑中常见的屋顶材料,其颜色鲜艳,能够很好地抵御烈日的照射和雨水的冲刷。
木材在海南建筑中也占据重要地位,海南地区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木材的使用广泛应用于房屋的梁柱和门窗制作中。
此外,石料和竹子等天然材料的使用也为海南建筑增添了独特的风味。
二、风格多样的建筑形式在海南建筑的演变过程中,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建筑风格。
最具代表性的是海南传统民居,其建筑形式独特,充满浓郁的岛屿特色。
传统民居常采用四合院式或围墙式布局,增加了居住空间的私密性。
房屋一般为平房或两层,采用木质结构,屋顶覆盖以红瓦。
此外,传统建筑融入了东南亚风格,装饰线条简洁明快,充满了浓厚的南洋风情。
随着时代的变迁,海南的建筑风格也逐渐多元化。
现代海南的建筑中可以看到欧美风格、东南亚风格以及现代风格等各种风格的融合。
这些不同风格的建筑通过结构和材料的创新,使得海南的建筑更加多样化、现代化。
三、建筑与环境的有机融合海南建筑特点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与环境的有机融合。
海南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建筑必须与其相协调,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因此,在海南的建筑设计中,大量利用了天然的光线、风力和温度等自然元素。
特别是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越来越注重环境可持续性和节能减排。
建筑师通过合理的布局和材料选择,使建筑具备更好的保温、隔热和通风效果,减少对空调和照明的依赖,降低能耗。
同时,海南的建筑也注重室外景观和庭院设计,在带来美观的同时,提供了舒适的休闲空间。
海南民族文化
海南民族文化1. 简介海南位于中国南海之中,被誉为热带天堂岛。
海南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包括海南黎族、海南苗族、海南侗族等多个民族。
他们身处海南这片热带土地上,保留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这些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海南民族文化。
2. 海南黎族文化作为海南本土的主要民族之一,黎族人口居海南省首位,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黎族人民以其独特的民居、民歌、舞蹈、传统节日、服饰等形式表达出浓郁的黎族文化特色。
2.1 黎族民居黎族人民居住在海南岛的丘陵地区,他们的民居采用了独特的木质建筑风格。
这种建筑风格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能够适应热带气候的特点。
黎族民居通常采用高脚、飘效、开敞式等设计,以透风、避暑为主要目的。
2.2 黎族民歌舞黎族民歌舞是黎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表达情感和传承历史的重要方式。
黎族民歌以其深情激昂的旋律和文字表达,描绘了他们的生活、爱情、劳动、自然景观等主题。
而黎族舞蹈则以独特的姿势和动作形式表达情感和故事,常常伴随着锣鼓和竹萧的音乐。
2.3 黎族传统节日黎族人民有着丰富的传统节日,如黎年、祭祖节、黎寨节等。
这些传统节日通常与农耕和丰收相关,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包括祭祖、唱山歌、打鼓舞龙等。
2.4 黎族服饰黎族人民的传统服饰以其鲜艳多彩、图案繁复的特点而著名。
男性常常穿着蓝色或黑色的长衫,女性则穿着五颜六色的长袍和饰有金银线的饰物。
黎族服饰的图案常常代表着黎族人民的信仰、生活和历史,每一种图案都有其独特的寓意。
3. 海南苗族文化苗族是海南的另一个重要民族,苗族文化独具特色,代表了海南原住民族的文化底蕴。
3.1 苗族节日苗族人民有着丰富的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的是苗年。
苗年通常在农历年末到年初之间举行,人们会通过舞蹈、歌唱、庙会、祭祀等形式庆祝。
苗年是苗族人民团聚和交流感情的时刻,也是他们祈求来年丰收和幸福的重要仪式。
3.2 苗族服饰苗族人民的传统服饰充满了艺术和民族特色。
男女苗族服饰风格迥异,男性常常穿着黑色长衫、高腰裤和蓝色头巾,女性则穿着色彩鲜艳、绣满各种花纹的长裙和银饰。
海南传统建筑文化
海南传统建筑在旅游开发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对于促进当 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具有积极意义。
04 海南传统建筑的现状与保 护
海南传统建筑的现状
历史悠久
海南传统建筑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海南传统建筑的保护工 作,提高公众对传统建筑价值的认识和保 护意识。
修缮维护
开发利用
对保存较好的传统建筑进行修缮和维护, 对破损严重的建筑进行重建或修复,保持 其原有的风貌和特色。
合理利用传统建筑资源,将其融入现代城 市建设和旅游发展中,实现保护与利用的 良性循环。
海南传统建筑的未来发展
海南传统建筑的布局和设计充分考虑了当地的气候特点,如通风、遮阳等, 以适应热带气候。
海南传统建筑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如利用植被、水系等自然元素进行 景观营造,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海南传统建筑与当地民俗文化的关系
海南传统建筑是当地民俗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 海南人民的价值观、信仰和
生活方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海南传统建筑的彩绘艺术以鲜艳明快 的色彩和富有地方特色的图案为特点, 多用于墙画、梁架等部位的装饰。
石雕艺术
海南传统建筑的石头雕刻以粗犷有力 的线条和富有动感的造型为特点,多 用于墙基、门框等部位的装饰。
03 海南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
海南传统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海南传统建筑多采用就地取材的方式,如使用当地的石材、木材等,与自 然环境相融合。
05 海南传统建筑的典型案例
琼海市蔡家宅
建筑风格
海南骑楼介绍300字
海南骑楼介绍300字
海南骑楼是海南岛特有的建筑风格,也是海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骑楼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南洋,最初是为了商业用途而建造的建筑物,后来逐渐成为海南岛城市建筑的一种特色。
海南骑楼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它一般是两层楼房,底层用石头或砖块砌成,上层则用木材建造。
楼顶上有一条宽阔的走廊,称为“骑楼”,因此得名。
骑楼的设计考虑了热带气候下的通风和遮阳问题,使得楼内通风清爽,不受阳光直射。
海南骑楼的外观装饰精美,常常采用琉璃瓦、彩绘、雕刻等技艺,给人一种高贵典雅的感觉。
楼内的梁柱、窗花、栏杆等部分也经常进行雕刻和彩绘,展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
骑楼的功能也很多样化,除了商业用途外,还可以用作居住、办公、娱乐等场所。
骑楼的一大特点是楼下开设了很多店铺,经营各种商品,形成了独特的商业街风貌。
这些店铺在骑楼的庇护下,不受雨水和阳光的影响,给商家和顾客提供了一个舒适的环境。
如今,海南骑楼已成为海南岛城市的重要景观和文化遗产,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海南的一些历史悠久的城镇,如海口、三亚、琼海等地都有保存较完整的骑楼建筑群,成为了当地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海南骑楼的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海南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是人们居住和商业活动的场所,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代表了海南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说明]海南建筑特色
海南传统民居特点:1、雅淡清爽的色调。
民居多施青砖石脚的墙壁,碌灰筒白泥瓦屋顶,黑色或深色的桁条,桷板、门扇、窗框,白泥方砖墁地。
色调雅淡,显得端庄沉实,无喧闹、华丽、轻浮之感。
2、紧凑的布局。
传统民居以低层高密度的,前后紧接,比肩接踵,即使是庭园住宅也是占地不太多而安排紧凑。
3、玲珑通透的意境。
缕空的花罩,挂落,通透的门、窗、横披、栏杆、虚实相间的布局,造就一种玲珑通透的意境。
厅堂较多,而且高大开敞。
4、精雕细刻的艺术风格。
与北方建筑的豪放粗犷有别,闽粤建筑较为精致细巧。
墙上饰彩画,灰塑和砖雕,梁架和隔扇上施木雕,美不胜收。
虽然建筑形式、建造手法各异,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以适应生产、满足生活为条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巧于安排,外观简朴,内部布置较灵活。
海南传统民居建筑格局:海南民居布局上外封闭、内开敞,空间上以敞厅、天井、庭院、廊道和室内屏风,组成开敞、通透的室内外空间结合体系。
海南传统民居一直延续着中国传统的“合院式”民居的空间特征,注重院落围合感,强调轴线,主次分明,内外有别,同时受传统的风水观念控制。
在正屋房间布局中,也与内地类似,中轴对称,明间设正堂,供奉祖先牌位,两旁为正房,供屋主居住。
另外,海南传统民居更多的“借用”了闽南传统建筑中的基本布局,如护厝(横屋)、榉头(厢房)、三间张(三开间)、左尊右卑等;此外,海南民居在大的院落布局关系和细部装饰上也呈现出岭南民居“改进版”的某些形象。
“虽然血缘相近,海南民居依然有自己的独特性。
”长期以来海南近代建筑在中国传统民居大家庭中一直缺乏应有的地位,被纳入广东民居体系中。
这种独特性,从平面布局到建筑形式,从装饰工艺到建筑结构,广泛存在。
屋顶正脊的例子:闽南岭南传统民居屋顶正脊多呈弧形曲线,向两端起翘成燕尾;海南民居简化了正脊的形式,脊两端用脊吻,强调立体感;脊吻形式与前两者的龙凤等不一样,多用草尾、祥云等图案。
“这体现了海南人谦虚、低调的生活态度和质朴的情感。
海南自由贸易区建设具有六大特点
海南自由贸易区建设具有六大特点
22 日,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主办的第113 期经济每月谈举行,主题为中国自贸港建设与新一轮对外开放,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在发言中表示,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具有全域型、升级型、生态型、渐进型、开放性和服务型的特点,有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全局意义。
与此同时海南也面临贸易摩擦、新工业革命以及体制创新方面的三大挑战。
今年10 月中旬,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并印发《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提出到2020 年努力建成高标准
高质量自贸试验区,逐步探索、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
张燕生认为,海南自由贸易区建设具有六大特点:
一是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是全域型的,所谓全域型也就是其他的11 个自贸试验区都是120 平方公里,而海南是全岛3.54 万平方公里,第
一步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二步建立自由贸易港。
二是升级型,它是在11 个自由贸易区的肩上来推动,也就是它的60% 都是这11 个自治区总结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三是生态型,海南下一步发展医疗卫生、文化旅游、生态绿色,这些东西都和海南是生态岛密切相关。
四是渐进型,2020 年以前,海南的自贸试验区的建设要取得重要进展,2020 年以后它将会为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转向新阶段。
五是开放型,海南位于我国的最南端是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下一步要把海南打造成为我国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重要对外开放门户。
六是服务型,也就是海南发展的重点是高科技、是生态、是现代服务。
海南省海口骑楼老街介绍
二、骑楼老街的特色 三、图片欣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海口市得胜沙路、中山路、 博爱路、新华路、解放路、长堤路等历史文化街区。骑楼 老街是由覆盖约175平方公里,计约3800多米长,宽约12 米等数条街道组成,两侧主要为3—4层高的建筑骑楼,平 均进深两侧各约20—40米,建筑面积约20万平米。
女儿墙与浮雕
• 女儿墙就是骑楼立面的顶端部分,俗称为“风洞墙”,多 为横向三段对称式,组成一条条波浪般起伏的天际线。根 据造型,可分为欧亚混交的文艺复兴式(一道贯通整个门 面的水平向矮墙,栏杆有的是宝瓶式的)、欧亚混交的巴 洛克式(波形山墙两翼被突出处理成象一片片巴洛克式风 格的山墙)、海口南洋式(在女儿墙上开一个个圆形的洞口, 以减弱台风时带来的危害)。 • 浮雕在立面中,有着式样数不清的中式传统浮雕、砖雕花 饰图案,比如龙凤松鹤、荷花、梅兰竹菊、回纹圈绳、福 禄寿等,体现了海南文化和中国祈福文化的特征,据不完 全统计,仅骑楼外墙上各种中西花饰构件浮雕图案有上万 个。
1935年建好的五层楼至 今依然保留着昔日的风采 ,当年,它曾是海口的豪 华酒店,内设舞厅、影院 、咖啡馆等。
骑楼的历史与海口早期的对外开放息息相关
回
骑楼老街的特色
一、窗户的样式
二、女儿墙与浮雕
窗户主要以欧亚混交的特点 ,其不同大多在窗楣上,大 致有:方形、半圆形、敞肩 形和阿拉伯式的尖形
• 1935年,得胜沙街上的“海口大厦”(俗称“五层楼”) 建成,那是建国前海口市最高的楼房。“骑楼林立,商贾 络绎,烟火稠密”,是当时海口兴盛景象的真实写照。 骑楼的历史与海口早期的对外开放息息相关。晚清时期, 《天津条约》签订,海口是当时全国十大对外开放的口岸, 是全岛对外开放的窗口,在南洋谋生的人开始回家乡投资 建设。 • 1849年,最早的骑楼在水巷口、博爱北路一带的四牌楼街 区建成,这里之所以叫水巷口,是过去水域比现在宽,能 把船直接开进来,整片骑楼街区就是从这里延伸开来,形 成了规模。 尽管已过去了百余年,走在老街上,仍能欣 赏到街边建筑的美。骑楼沿街道两侧临街而建,下层部分 做成柱廊式人行过道,用以避雨、遮阳、通行 • 骑楼在创新的基础上,又不失海南民房实用的特点,内部 楼层是传统的木板结构;骑楼的功能结构是前店后居式、 或者是楼下店铺楼上住人式,一直沿用至今。
海南省普通住宅标准
海南省普通住宅标准
海南省普通住宅标准是指对于普通住宅建设所需的规范和标准,主要包括建筑设计、建筑材料、建筑施工、室内装修等方面的要求。
海南省作为我国的热带岛屿省份,其普通住宅标准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区域性。
首先,在建筑设计方面,海南省普通住宅标准要求建筑结构应符合地震、风、雨、日照等自然环境的要求,同时要考虑到当地的气候特点,采取相应的保温、隔热措施,保证住宅在炎热夏季和多雨季节的舒适度。
此外,建筑设计还应考虑到住宅的采光、通风等问题,使住宅内部环境更加舒适。
其次,在建筑材料方面,海南省普通住宅标准要求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环保建材,尽量减少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要考虑到建材的耐久性和安全性,确保住宅的使用寿命和居住安全。
再者,在建筑施工方面,海南省普通住宅标准要求施工单位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技术实力,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施工,保证建筑质量和施工安全,避免出现施工质量不达标、安全隐患等问题。
最后,在室内装修方面,海南省普通住宅标准要求室内装修设计应合理实用,选用环保材料,保证室内空气质量,同时要考虑到住户的舒适度和个性化需求,打造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
总的来说,海南省普通住宅标准是为了保障居民的居住环境质量和居住安全,促进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是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使住宅更加适合当地居民的居住需求。
希望在未来的建设中,能够更加严格地执行这些标准,为海南省的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住房条件。
海南骑楼老街的故事
海南骑楼老街的故事海南,这个美丽的地方拥有着无数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
其中,骑楼老街是海南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从建筑风格还是文化内涵上,骑楼老街都是海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海南骑楼老街的历史、建筑特点和文化内涵。
一、历史骑楼老街是海南岛城市建设的重要历史遗产。
在清朝末年,海南岛逐渐进入现代化建设的阶段。
当时,海南省政府为了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开始推行新的城市规划。
在这一过程中,骑楼老街应运而生。
骑楼老街的建设是当时海南省政府为了解决城市居民住房问题而采取的一种新型建筑方式。
骑楼老街的建筑风格独特,既保留了中国南方传统建筑的特色,又融合了欧洲建筑的元素,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海南岛城市建筑。
二、建筑特点骑楼老街的建筑特点是它的走廊和骑楼。
骑楼是指在建筑的二层或三层上加建的一种走廊,在这里人们可以随意行走,避免了在炎热的夏天下暴晒在阳光下。
同时,骑楼还可以作为商铺的廊道,方便商家的经营活动。
骑楼的形式和材料不尽相同,有的是木制的,有的是石制的,还有的是砖瓦结构的。
骑楼老街的建筑风格受到了中国南方传统建筑和欧洲建筑的影响。
建筑主体通常采用中国南方传统建筑的风格,外墙用砖或石材砌成,屋顶用瓦片覆盖,屋檐下挑,有翘角。
而在骑楼的设计上则采用了欧洲建筑的元素,如拱形的门廊、圆拱形的拱门等。
这种建筑风格不仅体现了海南岛的历史文化,也反映了当时海南岛的开放和多元化。
三、文化内涵骑楼老街作为海南岛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它是海南岛城市建设的重要历史遗产,是海南岛城市发展的见证。
其次,骑楼老街还反映了当时海南岛的开放和多元化,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元素。
在骑楼老街上可以看到许多中西合璧的建筑,如西式的拱门和中式的屋顶,这些元素体现了海南岛的开放和多元化。
再次,骑楼老街还反映了当时海南岛的商业发展。
骑楼老街上的商铺是当时海南岛商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商铺的经营活动不仅为当时的城市居民提供了生活必需品,也为海南岛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海南建筑设计
海南建筑设计作为我国重要的海岛旅游目的地,海南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
在这个热带天堂中,建筑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要保护环境,还要与周围的景观相协调。
本文将探讨海南建筑设计的特点以及其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首先,海南的建筑设计充满了热带风情。
热带气候让这片土地上的建筑物更注重通风与遮阳,使用大量木材和竹子作为建筑材料。
这种特殊的建筑风格不仅吸引了游客的注意,也成为了海南独特的标志之一。
这些设计不仅注重功能,也追求美学与实用性的结合。
其次,海南的建筑设计注重环境保护。
海南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保护区之一,因此建筑设计必须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这就要求建筑师要有深厚的环境保护意识,采用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材料,并设计出低碳、节能的建筑。
例如,许多酒店在建设时采用了太阳能发电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有效减少了对能源和水资源的浪费,既满足了建筑的基本需求,又减轻了对环境的负担。
此外,海南建筑设计还充分融入了当地的民俗文化。
海南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传统。
在建筑设计中,可以看到民族元素的融入,比如利用传统的建筑形式、装饰和图案等,体现了当地特色和文化内涵。
这种文化融合不仅丰富了建筑的内涵,也提升了游客的体验和认同感。
在海南的建筑设计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酒店建筑。
海南的旅游业发展迅猛,为了迎接越来越多的游客,各大小酒店纷纷翻新扩建。
酒店建筑不仅要追求独特的设计风格,还要考虑到客人的舒适度和体验感。
许多酒店将热带风格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打造出独特的度假氛围。
同时,室内设计也注重营造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让游客倍感放松和愉悦。
然而,海南的建筑设计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土地的有限性。
由于海南土地资源有限,建筑师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空间,做到精打细算。
其次是环境的变化性。
海南的气候多变,每年都要经历台风的袭击,建筑设计必须具备抗风、防水等特点,以应对自然灾害的考验。
海南黎族民居_船型屋_结构特征_张引
83民俗民艺 Folk Art and Culture总第259期 2014 11黎族是我国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也是一个岛居民族,世居于海南岛。
黎族自身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由于海南岛自古孤悬南海,与内陆联系不便,受外界影响较小,故时至今日,传统黎族生活文化的原始性保留相对较好。
又恰恰因为海岛相对的独立和封闭,黎族的传统文化保存下了古代文明的许多信息和艺术形式。
尤其在其传统民居“船型屋”的设计造型上,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体现着浓郁的南海地域性艺术文化,反映出黎族同胞生活生产的诸多习俗。
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是海南省首个建筑类古遗址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黎族民居“船型屋”的由来明清两代对黎族船型屋均有详细的记载。
明代嘉靖年间戴璟《广东通志初稿》转引《桂海虞衡志》云:“黎宅,结茅为屋,状如船覆盆,上为阑以居人,下畜牛畜。
……颇之大小不同,大者千余家,小者百余家。
”清代刘世磬《粤屑》卷二记载:“居室形似覆舟,编茅为之,或被以葵或藤叶,随所便也。
门倚脊而开,穴其旁以为俯。
民内架木为栏,横铺竹木,上居男妇,下畜鸡豚。
熟黎屋内通用栏,厨灶寝处并在其上;生黎栏在后,前留空地,地下挖窟,列三石,置釜,席地炊煮,惟于栏上寝处。
黎内有高栏、低栏之名,以去地高下而名,无甚异也。
”在海南黎族哈方言聚居地,对船型屋的由来有着自己笃信的传说:有一个南海国家的公主,因婚后丈夫无故身亡被指责为受到了上天的诅咒,民间纷纷要求国王处死公主带来安宁。
国王不忍处死已经身怀六甲的公主,给了她一艘小船和少量的食物后,偷偷放走了公主。
在海上漂泊了几天后,公主的船停在了一个不知名的岛上(即今天的海南岛)。
为了躲避风雨,防御野兽的袭击,公主在海滩边竖起几根木桩,然后把小船倒扣在木桩上作为屋顶,又割来茅草围在四周,晚上就睡在这船屋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船板烂了,她就割下茅草用来盖顶,继而成为后来黎族人所居住的船型屋的雏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传统建筑
海南最早的移民大多由闽南地区迁移而来,早期建筑体现出深厚的闽南风格。
随后,岭南、云贵以及东南亚等周边地区移民带来了各自地区的文化,琼北建筑也逐渐加入岭南风格。
同时,大量来自中原地区的驻军带来了中原文化,使得琼北建筑也融入了某些中原建筑元素。
近代,大量海南人前往南洋谋生,带回了其时经受西方殖民影响的南洋文化,海南建筑又随之融入了欧洲风格,不仅影响了传统建筑形式,带来了新的建筑形式。
多元建筑元素交融是海南建筑最大的特点
首先说说海南当地环境:
气候特点:热带季风气候,长夏无东,年平均气温22~26℃,即便是嘴冷的一、二月份温度仍达16~21℃,年光照为1750--2650小时,光照率为50%--60%,雨量充沛,每年的5--10月份是多雨季。
身为海岛,自然躲不过台风,多风季也是5--10月份。
地形特点:四周低平,中间高耸,地形以五指山、鹦歌岭为隆起核心。
基于以上特点,随着时代的变迁,海南渐渐衍生出如下特点的建筑:
雅淡清爽的色调。
民居多施青砖石脚的墙壁,绿灰筒白泥瓦屋顶,黑色或深色的桁条,桷条、门窗、窗框,白泥方砖墁地。
色调雅淡,显得端庄沉实,无喧闹、华丽、轻浮之感。
紧凑的布局。
传统民居以低层高度的,前后紧接,比肩接踵,即使是庭院住宅也是占地不太多而安排紧凑。
玲珑通透的意境。
镂空的花罩,挂落,通透的门、窗、横披、栏杆、虚实相间的布局,造就一种玲珑通透的意境。
厅堂较多,而且高大开敞。
精雕细刻的艺术风格。
与北方的豪放粗犷有别,闽粤建筑较为精巧细致。
墙上饰彩化,灰塑和砖雕,梁架和隔扇上施木雕。
共同特点:适应生产、满足生活为条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巧遇安排,外观简朴,内部布置较为灵活。
海南目前建筑风格各异,布局、结构、造型千差万别,审美格调参差不齐,没有形成海南独特的建筑文化特色。
海南建筑风格大致可分四类:汉族地区传统建筑风格,少数民族建筑风格(含黎族、苗族、回族),舶来建筑风格(含东南亚骑楼式、欧式等),现代建筑风格。
从保存数千年的黎族船型屋,到琼北地区汉族迁徙带来的千年式样,到近代传入的骑楼式建筑、欧式建筑,再到现代滨海的各色酒店。
海南地处热带,是热带季风气候,常年高温,海风大,建筑要尽量隔热好,抗腐蚀性好。
下面具体分析各个传统民居特点:
文昌农村传统建筑:文昌农村民居基本上以户型贯穿、相依互应式的排列而建,极少有单门独户的现象。
传统的民居,除了门窗合页等一些部位之外,极少使用金属。
有一些时间更古老的民居,
很难找到一丁点的金属甚至铁钉之类的东西,因为门窗等转动部位全部是木制,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华侨所盖的楼式民居,则使用了钢筋混凝土。
文昌农村传统民居的木材用料非常考究,一般高档次的均采用珍贵的红木,比较低档的是用椰子来做梁。
房屋档次的高与低,看“瓦路”,“瓦路”越多,客厅就越宽阔,相对屋梁的要求就越高。
海口骑楼:骑楼生南国,此物可避雨避湿,可进行商业活动,亦可居住。
房子的目的,也不外乎此。
海口骑楼老街,是海口市一处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观。
骑楼大多是上世纪初一批批从南洋回来的华侨借鉴当时的南洋建筑风格所建。
骑楼大多布满优雅细致的雕塑和洋派的装饰,很有些巴洛克的味道。
骑楼楼层都不太高,两三层的居多,有些还保留着早前的商号,和凭栏、门窗等处的精美雕花。
黎族民居:
1、船型茅屋寮屋:黎族的茅屋外形很象覆舟,一般用原木、竹子、茅草、红白藤等为材料建筑而成,墙壁多用椰子叶、成毛竹、山竹等编织成围笆围成,屋顶多以茅草、椰子叶、葵叶编织而成。
这种茅屋冬暖夏凉,居住舒适。
茅屋
寮屋
2、仿汉式金字屋:本世纪初期,海南黎族同胞由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住宅已经基本上依照当地汉族住宅形式,改建成金字顶屋。
3、竹架棚房子:竹架棚房子状如倒扣的船只,黎族称其为布隆亭竿。
布隆亭竿有辅地形、高架形和金字型过渡三种。
这三种建筑的共同特点是茅草覆顶,木头或竹子的梁柱,编竹抹泥墙、竹条墙或椰叶墙;屋内设火灶,灶上方悬挂竹筏,做烤干食物用,屋顶侧面开天窗。
布隆亭竿中间没有间隔和睡床,居住者一般在灶旁铺席席地而睡。
琼北民居:琼北近代建筑装饰所选题材大部分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福禄寿喜等内容,也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出现了欧洲、伊斯兰等元素。
然而尽管形式多样,在繁杂多变的装饰纹样中,广曲、草尾、云纹、花卉、动物、文字等元素出现的频率很高,这些就是琼北近代建筑装饰图案的基本型。
海南四面环海,海风对岛上的建筑构件有腐蚀性影响,建筑装饰首当其冲,腐蚀较严重。
因此琼北建筑装饰材料多就地取材,并按当地传统工艺制作,尽可能地降低腐蚀影响。
文昌文城松树大屋符家宅后院文昌会文镇林家宅
琼海留客村蔡家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