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现象浅谈

合集下载

浅谈青少年违法犯罪论文范文(2)

浅谈青少年违法犯罪论文范文(2)

浅谈青少年违法犯罪论文范文(2)青少年犯罪论文篇3:《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成因及预防对策》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未成年人初犯平均年龄已由上世纪80年代的16岁变为目前的14岁。

而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

本文就青少年犯罪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如何预防浅谈几点看法。

1 青少年犯罪的概念青少年犯罪主要是依据人的生理年龄所作的犯罪类别划分。

就其词义而言,“青少年”即指青年与少年的合称,青年的范畴是指年龄在十五六岁到三十岁左右的人;少年的范畴是指从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人。

在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概念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这个概念在我国还不是法律术语,只是一种习惯性称呼,对其内涵、外延有一些不同意见。

我国刑法上所说的少年,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

2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类型(1)好奇。

青少年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这是他们的天性。

但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浅,对好坏良莠缺乏全面正确的判断,易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随心所欲,甚至违法犯罪。

(2)盲从。

在一些共同犯罪中,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并没有完全认识自己的所作所为,只是随其他成员盲目干事,人云亦云,没有明确的犯罪动机。

(3)攀比虚荣。

近年来,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一些青少年幼小的心灵里种上了贪慕虚荣的种子,讲排场,好逸恶劳,导致他们不择手段侵犯公民合法权利。

(4)逆反。

青少年正当逆反心理强烈的时期,对一些家长的“棍棒教育”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歧视差生的做法,一些青少年,产生强烈的对立情绪,甚至采取暴力手段进行反抗。

(5)报复。

蓄意报复是青少年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的主要动机之一。

由于青少年心理状态不稳定,易冲动,当遇到别人的挑衅时,往往表现得格外烦躁,缺乏理性思考。

(6)寻求刺激。

由于一些腐朽的精神文化产品的腐蚀和诱导,一部分青少年对物质和精神生活有着畸形的追求,喜欢寻求一些所谓的刺激,甚至超越了法律和道德的范畴。

法律青少年犯罪案例感悟(3篇)

法律青少年犯罪案例感悟(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凸显。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案件频发,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通过对一系列青少年犯罪案例的深入剖析,我们不禁要反思:为何青少年犯罪现象如此严重?法律在预防和惩治青少年犯罪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青少年犯罪案例的感悟。

一、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1. 家庭因素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性格、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部分家庭存在着教育缺失、亲情淡漠等问题,导致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关爱和引导,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2. 学校因素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然而,部分学校过于注重应试教育,忽视了德育教育,导致青少年道德观念淡薄,法制意识不强。

此外,校园欺凌、暴力等现象也容易引发青少年犯罪。

3.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犯罪具有直接影响。

当前,社会风气浮躁,道德沦丧,网络、影视等传播渠道中充斥着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使青少年容易受到不良诱惑,导致犯罪。

4. 个人因素青少年自身因素也是导致犯罪的重要原因。

部分青少年心理素质较差,抗压能力弱,容易受到挫折,产生报复心理。

此外,一些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对犯罪行为的后果认识不足,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法律在预防和惩治青少年犯罪中的作用1. 完善立法,强化法律震慑力我国近年来不断完善青少年犯罪相关法律法规,如《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为预防和惩治青少年犯罪提供了有力法律依据。

同时,加大对犯罪行为的惩处力度,使青少年意识到犯罪行为的严重后果,从而起到震慑作用。

2. 加强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识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关注青少年法制教育,通过开展法制讲座、组织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识。

同时,加强对青少年犯罪案例的宣传,使青少年认识到犯罪行为的危害,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3. 强化社会支持,构建预防青少年犯罪网络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机关应共同关注青少年成长,形成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合力。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社会学解析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社会学解析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社会学解析引言:近年来,青少年犯罪行为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行为反映着社会的习惯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青少年犯罪行为进行解析,探讨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1.社会背景下的青少年犯罪行为: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不仅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更受到社会背景的制约。

不同社会背景下的青少年犯罪行为呈现出差异性。

比如,在贫困地区,青少年可能由于家庭经济压力和缺乏教育资源而参与犯罪活动。

而在富裕地区,青少年犯罪行为常常与过度的物质消费和家庭教育缺失有关。

2.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家庭环境是塑造青少年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家庭中缺乏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的孩子更容易陷入犯罪行为。

例如,单亲家庭中,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青少年可能更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因此,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提供充分的爱、关怀和教育,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至关重要。

3.学校环境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学校是青少年获取教育和社交经验的重要场所,学校环境对青少年犯罪行为同样具有重要影响。

教育和社交环境的质量和友好程度,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行为表现。

例如,一些学校存在着暴力行为、欺凌等不良行为,这些环境会对学生成长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并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

因此,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构建友好和谐的学习环境。

4.社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社会文化是塑造个人行为的重要力量,也会对青少年犯罪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规范会影响青少年的行为取向。

例如,社会对于物质追求的过度强调,可能导致青少年追求金钱和物质的过程中涉及犯罪活动。

因此,社会应加强对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5.解决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策略:要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策略。

首先,家庭和学校应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

青少年犯罪现象调查与分析

青少年犯罪现象调查与分析

青少年犯罪现象调查与分析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面对这一现象,我们有必要进行调查与分析,以更深入地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本文将通过对青少年犯罪现象的调查与分析,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

一、青少年犯罪现象的调查青少年犯罪的发生与许多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家庭内部的矛盾和冲突等都可能导致青少年的不良行为。

其次,学校环境也是影响青少年行为的重要因素。

学校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一些学校学风不正、教育资源欠缺等问题,容易导致学生道德素质下降和犯罪行为的增加。

此外,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对青少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媒体暴力内容的普及和网络沉迷等,都可能使青少年产生攻击性、冲动性等心理问题,促使其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青少年犯罪现象的分析针对青少年犯罪现象,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

首先,心理学的角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青少年的内心世界。

青少年常常处于叛逆期,他们对于社会的不满和对自我认同的迷茫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诱因。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内心的问题。

其次,社会学的角度可以从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的角度来分析青少年犯罪。

如今社会的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加大,这使得一些青少年面临着生存的压力。

同时,缺乏良好的教育资源和就业机会也进一步推动了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社会公平正义的建设,提高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防止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

最后,法律的角度对于解决青少年犯罪现象也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建立健全的青少年犯罪预防机制,加强法律意识教育和法治宣传,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养。

对于犯罪行为,我们应该依法惩处,并帮助犯罪青少年进行社会适应和心理辅导,促使他们重新回归正轨。

三、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措施针对青少年犯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措施,以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成因及预防对策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成因及预防对策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成因及预防对策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犯罪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对社会稳定和人们的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本文将从心理类型、成因和预防对策三个方面对青少年犯罪进行探讨,旨在加深公众对青少年犯罪的认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1.1 社会适应困难型这一类型的青少年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压力时,缺乏应对能力,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他们常常有自卑、孤独、恐惧等负性情绪,缺乏社交技能,不愿意与人交流。

1.2 冲动型这一类型的青少年行动前缺乏思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容易冲动犯罪。

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行为后果产生泛泛之谈的想法,仅仅为了一时的快感而行动。

1.3 自我控制能力差型这一类型的青少年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弱,容易被外部环境所引导,较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黄色网站等不良娱乐活动,且容易被周围的坏人所诱导和利用。

二、青少年犯罪的成因2.1 家庭教育问题超保护或逆保护的家庭教育方式无形中扼杀了青少年的成长,这样的状况很容易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从而影响其行为。

2.2 情感问题青少年在年龄增长的过程中常常会面临感情烦恼、追求认同等问题,若无人关注、支持及理解的话,则很容易受到负面因素的影响,或者产生心理问题。

2.3 社会环境问题现代社会中,影响青少年的社会环境也越来越复杂,他们在学校、网络等环境中常常面临各种诱惑和挑战,对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对策3.1 家庭教育问题家长要给予青少年及时的关注和爱,要了解并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同时也要履行好家庭教育的责任。

3.2 帮助青少年解决情感问题支持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婚恋观念、自信和自尊,帮助他们明辨是非,使他们有一个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3.3 增强社会防范加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打击工作,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减少网络中青少年犯罪的发生,提升青少年的法律意识,着力营造一种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结论青少年犯罪问题由于其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需要从心理、社会以及家庭等多个方面进行预防和治理。

浅谈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

浅谈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

浅谈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当今社会,随着网络与通讯等传播媒体的快速发展,使青少年以敏感的心灵感受着信息时代的变化,见多识广,早熟、早知、思维活跃。

同时,青少年犯罪也呈现出一种新的趋势,从犯罪动机、犯罪形式、犯罪的手段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青少年犯罪现象的分析,对今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正处于由未成年到成年的转化过渡阶段,他们的思想、行为已由幼年的依赖心理变得相对独立、成熟。

但是,他们毕竟缺乏社会经验,模仿、独断、叛逆心理时刻伴随,若受到不良环境的熏陶,加上教育的缺陷,他们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根据相关资料和《焦点访谈》等报道,青少年违法犯罪主要有以下几种:(一)从不良行为、恶作剧发展到违法犯罪;(二)由单差生发展到思想品德和功课都差的双差生,进而结帮逃学、游手好闲,最终发展到违法犯罪;(三)从冒险、游乐到离家出走、侵犯他人权益到违法犯罪;(四)从骄生惯养到称王称霸乃至行凶打人,致人伤残;(五)从被歧视、虐待到行凶报复,或被遗弃而流落街头,被坏人教唆而犯罪;(六)从小偷小摸发展到盗窃抢劫;(七)模仿影视里的暴力色情镜头,到违法犯罪等。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现出上升趋势,犯罪类型日益增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犯罪心理的报复性和犯罪心态的逆反性;(二)犯罪手段趋于成人化、智能化、暴力化、低龄化;(三)组织结构的团伙性和犯罪结合的偶合性;(四)犯罪现象的突发性及犯罪手段的残忍性;(五)犯罪动机的单一性和犯罪目的的荒诞性;(六)犯罪过程的疯狂性和连续性。

三、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分析据相关报道和资料分析,家庭、学校、社会环境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品德、爱好、思想的重要因素,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全面进步,但也带来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奢靡腐败等不良风气,对社会正能量传播造成了极大地影响。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优秀范文五篇)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优秀范文五篇)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犯罪行为却有增无减,并出现了新的特征和趋势。

这些违法行为不仅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而且阻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并且尽快找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当前我们司法工作者的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本文试通过对滨江法院近年来审理的25周岁以下青少年犯罪案件的调查,分析探究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提出一些预防违法犯罪的对策。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及特点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是一个仅有19万人口的高新技术开发区,2002年审结刑事案件78件93人,其中青少年犯罪37件47 人,青少年犯罪人数占全年犯罪人数的50 %;2003年审结87件116人,其中青少年犯罪41件63人,青少年犯罪人数占全年犯罪人数的54 %;2004年审结 110件178 人,其中青少年犯罪案件53件76人,青少年犯罪人数占全年犯罪人数的43 %; 2005年审结136 件203人,其中青少年犯罪案件63件84人,青少年犯罪人数占全年犯罪人数的41 %。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青少年犯罪无论是在案件数量上还是在犯罪人数上,在整个刑事案件中的比例都相当大,几乎占了一半。

如何有效控制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要针对性的开展防治青少年犯罪,必须全面了解和正确把握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根据调查分析,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新特点:(一)从犯罪性质看,犯罪类型增多,以侵犯财产犯罪为主。

从被判处的270名青少年罪犯来看,初中学历147名,占54%;小学及文盲77名,占29%;高中毕业43名,占16%;大专及以上学历仅3名,占1%。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有效防治青少年犯罪必须从控制和消除引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因素入手。

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因素很多,既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也有家庭和社会的因素。

浅谈青少年违法犯罪论文范文

浅谈青少年违法犯罪论文范文

浅谈青少年违法犯罪论文范文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统计资料显示,2021年青少年犯罪总数达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左右[1],并且朝着年轻化、暴力型、团伙犯罪等方向发展,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儿童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教育的重要机构,应该时刻关注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把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矫正作为一项重要课题来研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正面的心理引导,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1.青少年犯罪的原因1.1法制观念缺乏1985年中共中央就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通知》,但生活中学校和家长往往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分数,忽视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和思想引导,导致相当多的孩子在生活中没有法制观念,很多青少年在实施犯罪时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触犯了法律,当被公安机关逮捕时才知道自己已经违法,但此时后悔已经为时已晚。

1.2生活方式不健康青少年时期由于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对外界不良信息和诱惑缺乏正确的判断,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习气和人员的影响,沾染上不良的嗜好和习惯,再加上现在信息时代网络泛滥,很多孩子整天沉浸在上网聊天、玩游戏和收看一些低俗、暴力的视频,生活上没有积极的目标,一味追求新鲜和刺激,久而久之,很容易就走上犯罪的道路。

如北京在一次针对本市6个城区、53所中学的3000名中学生的上网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每天上网的学生达到总数的84%,其中上网聊天的占34%,玩游戏的占28%,查资料的30%,其他的占8%,可见相当大一部分学生在网上都从事与学习无关的活动[2]。

1.3家庭教育环境影响有调查显示青少年的暴力行为与家庭成员的暴力行为呈正比,父母之间经常使用暴力解决日常问题的,孩子在生活中使用暴力解决问题的高达44.4%,父母从不使用暴力行为,孩子在生活中使用暴力的仅占14.2%,前者是后者的3倍还多。

同时浙江省少管所对在押的150名少年犯的调查结果也显示,51%的家庭有剧烈冲突,21%有一般冲突。

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

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

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然而,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却日益严重。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后果以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青少年犯罪现状及影响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难题。

据统计,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涉案人员越来越年轻化。

青少年犯罪不仅对个人和家庭造成巨大伤害,还给社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为了有效遏制青少年犯罪,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都采取了相应措施,然而效果并不明显。

二、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

个人因素主要包括心理健康问题、道德观念缺失等;家庭因素主要有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暴力等;社会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变化、不良文化影响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

三、青少年犯罪后果讨论青少年犯罪的后果是严重且多方面的。

首先,犯罪行为会给个人带来长期的身心伤害,甚至影响其未来发展。

其次,家庭关系也会受到巨大冲击,家人间相互信任和理解程度降低。

最后,青少年犯罪对社会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如加剧社会矛盾、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等。

四、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对策针对青少年犯罪问题,应从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入手,提出以下解决对策:1、个人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青少年的自尊、自信和自律意识。

同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自觉远离犯罪行为。

2、家庭方面:家长要孩子的成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注重言传身教。

发现孩子有异常行为时,应及时沟通,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此外,家长还应与学校、社区保持密切,共同孩子的成长。

3、社会方面: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关爱和支持,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娱乐场所,减少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同时,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严厉打击青少年犯罪行为,形成对犯罪行为的强大威慑。

此外,应加强社会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提高他们对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认识。

五、总结青少年犯罪问题是一个复杂且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个人、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

浅谈青少年犯罪

浅谈青少年犯罪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全国注目的社会问题。

青少年犯罪除了无业人员及城市周边地区人员居多,父母离异、畸型家庭子女犯罪的多,结伙犯罪的多,二人以上共同犯罪的多,侵犯财产的案件多,还有一些网络犯罪、利用先进科学技术犯罪等特点。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确立以及与之相伴生的失业、教育产业化、贫富差别悬殊等社会问题,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青少年犯罪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一、青少年犯罪的社会特点当前,青少年犯罪在年龄、类型、手段、方式上呈现一些新特点。

一是犯罪年龄低龄化。

青少年犯罪类型越来越多,主要有盗窃、抢劫、伤害、敲诈。

此外,杀人、强奸、绑架等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

二是犯罪手段成人化。

十几岁的孩子作案前精心策划,作案后伪造现场,一些从报刊影视上学到的反侦查手段被频频使用,使得未成年人犯罪具有了明显的成人化、智能化特点。

三是犯罪方式团伙化。

据统计,60%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属于团伙作案,纠集多人,相互利用。

二、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点1、渴望独立的心理。

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希望摆脱家庭和学校的束缚,独立自主,这种心理如果引导得当,孩子就会积极向上,心理健康。

反之,则有可能与社会对立,与他人对立,最终走向犯罪。

2、喜欢独立思考却又经验不足。

少年人思维活跃,爱独立思考,由于经验有限,他们很容易颠倒是非、从而走上违法之路。

3、情感强烈又不稳定。

易激动、情感强烈是少年时期的又一心理特点。

引导得当,他们就会见义勇为,公而忘私。

引导不好,则可能轻举妄动,违法乱纪,还自以为是“英雄壮举”。

4、逐渐成熟的性意识。

青春期的性成熟必然使少年关注异性、爱慕异性,这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如果不加强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并受到淫秽书画的不良影响,就可能在神秘感、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性犯罪行为。

三、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受到内在不良心理因素和外在不良因素影响的结果。

1、内因。

违法犯罪年龄一般集中在14-25岁。

谈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及对策

谈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及对策

谈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及对策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常见的社会问题,长期以来备受关注。

因为犯罪行为常常会伴随着暴力和危险,不仅危害到个人的安全,也对社会秩序造成了极其不良的影响。

因此,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及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青少年犯罪的动机青少年犯罪者的动机极其丰富,可以从个体、社会、家庭三个层面分析。

1.个体层面个体认知、心理因素、生物因素等因素都可能会影响到个体的行为制约。

比如,如果青少年内心充满着悲观、失落、挫折等情绪,则有可能会对他们的情绪造成负面冲击,导致他们沉迷于犯罪行为,以摆脱内心焦虑。

另外,由于常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受挫,或者是家庭内部存在动荡不安、沟通不畅等问题,青少年犯罪者可能感到焦虑、无助、愤怒等,从而差不多决定采取犯罪行为来发泄情绪。

2.社会层面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因素之一。

在社会中依赖低下、受到歧视和打击的人,常常会感到内心有罪恶感,这些罪恶感又难以由他们自己消解,于是他们选择通过犯罪来表达或者表现出自己的情感。

3.家庭层面家庭因素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对于成长在不稳定家庭环境下的青少年,家庭成员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可能存在家庭暴力、报复性斗争、父母离异等问题。

这些都可能导致青少年失去了家庭的港湾,居无定所,感到孤独、无助和愤怒,从而导致其选择在社会中寻求别的支持和关注。

二、青少年犯罪的对策对于青少年犯罪现象,在预防和处理上,需要采取多种措施:1.加强家庭建设青少年犯罪的根源往往来自于不稳定的家庭环境。

家庭对于青少年的成长中始终扮演着一个关键的角色。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应该摆脱传统思想和陈旧观念,以和谐、健康、平等、尊重的原则来建立家庭。

从而营造一个以沟通、信任、包容、互动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家庭中获得关爱和安全感,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开展专项教育对于青少年,犯罪思想的预防是至关重要的。

应该宣传教育,让孩子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应该符合社会的道德所要求的规范。

浅谈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和预防对策

浅谈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和预防对策

浅谈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和预防对策内容提要:今年来,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高度重视青少年犯罪与预防工作,采取切实措施,开展工作。

但是,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

作为世界三大公害之一的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困扰司法部门和家庭、学校的一个难题,也是制约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分析青少年犯罪的成因、特点,探寻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是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法制教育,群防群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青少年犯罪已经严重困扰着社会文明和进步,妨碍着家庭和社会德稳定。

目前,我国的青少年犯罪也呈现出低龄、团伙、暴力、智能化的趋势,日益加重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研究分析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已刻不容缓。

制定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致力于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我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青少年犯罪成因是多方面的。

预防青少年犯罪要从青少年犯罪特点着手,进而理清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否则我们的研究只是纸上谈兵。

当前青少年犯罪案件呈现出的特点:(一)、犯罪年龄低龄化。

有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初次犯罪的年龄已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的18-25周岁,逐步向14-16周岁年龄段发展。

一些青少年刚满14周岁就犯罪入狱,甚至有的实施犯罪行为时尚未年满14周岁。

(二)、犯罪形式团伙化。

由于青少年身心尚未完全成熟,受生理、心理、智力、阅历等因素的影响,单靠个人往往难以完成复杂的犯罪过程。

但是青少年作案时相互依附,借势壮胆,结成团伙进行作案并带有一定的组织形式。

这些人往往靠所谓的哥们义气和江湖义气,相互纠集,一拍即合,一哄而起,共同作案,形成一个较固定的团伙组织。

(三)犯罪类型多样化。

从社会化角度分析青少年犯罪现象

从社会化角度分析青少年犯罪现象

从社会化角度分析青少年犯罪现象青少年犯罪现象一直困扰着社会,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作为社会化进程的产物,青少年犯罪不仅仅是个体问题,更是一个反映社会问题的现象。

本文将从社会化角度出发,深入剖析青少年犯罪现象。

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中获取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过程。

对青少年来说,社会化是他们成长的重要阶段。

然而,社会化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和挑战。

首先,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从家庭中获得了最初的社会化经验。

然而,一些青少年生长在破碎的家庭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教育,这容易导致他们在行为和价值观上的偏差。

其次,教育系统也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环节。

学校是社会化的另一个重要场所,通过学校的教育,青少年接受了更加系统和全面的知识培养与道德教育。

然而,教育系统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一些学校存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导致学生在接受教育机会上的差异。

另一方面,一些学校教育过于强调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容易导致部分学生产生消极的反应,进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除了家庭和学校,社会环境也对青少年的社会化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环境的不稳定和竞争压力,容易使一些青少年迷失自己,丧失正确的价值观。

特别是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孩子们往往过度沉迷于虚拟世界,无法正确分辨是非善恶,容易被那些违法犯罪的行为所引诱。

此外,一些不良社会现象也对青少年的社会化产生了负面影响。

比如,赌博、吸毒、网络欺凌等等,这些不良行为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迅速传播,对青少年产生巨大的负面引导。

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解决不能简单地归罪于个体的不良行为,而应该从多个方面入手,追根溯源,挖掘背后潜藏的社会问题。

首先,家庭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关怀。

父母要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其次,学校应该加强德育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结合辖区的实际情况,浅谈青少年的违法犯罪

结合辖区的实际情况,浅谈青少年的违法犯罪

浅谈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一直是人们重点,如何有效治理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对社会及辖区的稳定至关重要,我所去年以来发生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案件主要的是有两种青少年,一个以新疆青少年为主的违法犯罪人员,另一个就是以缀学、失学的青少年。

在2004年的100余份市长公开件中,就有40%是反映新疆小孩明抢暗偷的问题,可见青少年的违法犯罪问题已经到了我们必须正视的程度。

一、辖区内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在掌握的青少年违法犯罪中,基本上有以下的几个类型:(一)绺窃案件。

由于我所地理位臵的特殊性,有8大批发市场,客流量相对较大,人员集中,这样就给一些违法犯罪人员也就是人们所称的小偷提供了可承之机,特别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新疆人在此做买卖,带来了一些没有上学10多岁的青少年,他们无所是事做,又需要生存,就做出了一些明抢暗偷的行为,他们有时团伙作案,有时单独作案。

(二)抢劫案件。

一些青少年为了追求生活上的潮流,满足生活和物质的需要,往往明目张胆的抢劫行人的财物。

如抢劫女性手机等。

(三)流氓滋事案件。

这主要的集中在缀学的青少年中,一般的集中在网吧或娱乐场所,为了一个女性,几个人一伙大打出手。

2011年某日,石某、16岁,冯某、16岁,因何某和他对象的几句玩笑,用刀将何某砍成重伤。

(四)盗窃案件。

一些青少年为了满足他不正当的需求,不惜铤而走险,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2005年的4月21日,宛某、男、17岁,为了弄点钱花,到我管内新工人浴池盗窃手机两部,触犯刑律,被刑事拘留。

(五)涉毒品案件。

一些青少年为了解脱身心压力或寻求精神刺激,吸食毒品,沉溺于感官刺激,并因吸毒引发贩毒、卖淫等其他违法犯罪活动。

新疆人拜某某、女、20岁,亚祖农、男、21岁,在我管内吸食毒品被教养。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原因探究人的违法犯罪总是在他不断融入社会的过程中所滋长出来的,有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就有什么样的违法犯罪形式。

探究青少年违法犯罪,要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去寻找原因。

浅析青少年犯罪及对策

浅析青少年犯罪及对策

浅析青少年犯罪及对策青少年犯罪是当前社会中比较严重的问题之一。

青少年犯罪是指未成年人在犯罪时的行为。

青少年因为受教育不足、无法正确对待人生价值观念、家庭教育问题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很容易出现犯罪的行为。

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探索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并制定有效的对策进行预防和治理。

首先,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家庭教育问题是主要原因之一。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快节奏,父母忙于工作产生了疏忽,同时很多家庭都处于单亲或者离异状态,导致家庭教育的相应输出受到限制。

此外,社会环境也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如市场良心沦丧,毒品泛滥等社会现象的存在。

其次,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犯罪需要采取更加综合、有效的措施。

政府、学校以及家长都需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政府必须加强青少年的法律教育,加强青少年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和普及,同时大力开展有关青少年犯罪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警示广告、校园讲座以及社会媒体等途径,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到犯罪的危害性和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学校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财经观念、文明素质、以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等。

学校也应该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使师生形成和谐融洽的关系。

同时,学校也应该制定和贯彻严格的校规和纪律,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和设施建设,构建更加健康、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

最后,家庭应该加强对孩子的关注和管教,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耐心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难题和困惑,促进家庭和谐稳定。

家长应该制定家庭规矩,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监管和管理,尽量避免让孩子接触不良信息,避免过度纵容孩子,影响其正常成长。

总之,要治理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采取多种有效的措施。

只有政府、学校和家庭三者紧密配合,才能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使青少年远离犯罪。

浅议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浅议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浅议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成因及对策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案件在我国逐年递增,并且呈现出居高不下,逐年增长的趋势。

一次次深刻的教训和一件件犯罪事实已引起人们对青少年犯罪的这一沉重的社会问题的重视。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的发展,青少年接触不良文化的渠道将会增多,因此研究和预防青少年犯罪仍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问题成因及对策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从诸多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可以看出,青少年犯罪有以下特点:1 、有预谋有组织有模仿性。

青少年犯罪大多由于年龄较小,单独作案能力欠缺又有困难,为了达到犯罪目的,他们往往事先共谋,周密策划组织,摸仿大人作案手段,往往“义气”用事,随意取人性命,把操刀杀人或自相残杀视同平常的儿戏。

十几岁的孩子作案时戴上面罩,手套,换上大人鞋,这些从书刊影视和网络上看到的犯罪手段也被孩子们摸仿,是他们犯罪的一个特点。

这些行为给侦破工作增添了难度,许多案件都被误认为是成年人所作,结果南辕北辙破不了案。

有些青少年犯罪分子受到武侠小说和武打影视的影响,拜兄弟、排座次,团伙中还有封建的帮规,组织相当严密,且分工不同。

如浙江省破获的“津市社会局”寻畔滋事团伙案,共21人就分设四股一站,分设报警股(专搞盗窃),花牌股(专门组织赌博),皮子股(专搞扒窃),保卫股(专门负责打架),联络站一个。

这些封建行帮的哥们义气对团伙内有凝聚力,青少年一旦陷入就不能自拨,在犯罪泥潭中越陷越深。

如广州海珠区破获了一个名为“合兴帮”的学生组织,该组织头目是一个18岁的社会青年,他纠集两名在校学生做二哥,三哥,负责在附近的学校发展会员,并举行成立大会,组织内部分工明确,老大以下设立了负责打架及对外联络事务的“冲锋队队长”,负责收取保护费、还有内部管理的“运输队队长”。

会员入会要交会员费,每月还交会费。

青少年加入黑帮,一部分是出自于自愿。

这些人平时讲“哥儿们义气”,自己的伙伴有事相求,会爽快应允,也有的是身单力弱,经常受人欺负,加入一帮一派,遇到困难有帮会老大及同伙为其撑腰。

初中生作文我对青少年犯罪的看法

初中生作文我对青少年犯罪的看法

初中生作文我对青少年犯罪的看法青少年犯罪是社会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许多人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

作为一个初中生,我对青少年犯罪的看法是,它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解决。

下面是我对青少年犯罪的看法:首先,我认为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青少年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他们可能面临学业、家庭、同伴关系等多重压力。

一些青少年因为无法应对这些压力,缺乏正确引导和积极的出路,就会选择犯罪行为来寻求刺激或宣泄情绪。

这对他们的成长和未来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其次,青少年犯罪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对于个人而言,犯罪行为不仅会破坏他们自己的未来,影响他们的学业和就业前景,还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和人际关系紊乱。

对于社会而言,青少年犯罪不仅加重了警察和司法系统的负担,还破坏了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此外,青少年犯罪也给其他无辜的青少年带来了负面示范效应,有可能引发类似的行为,进一步加剧了青少年犯罪的问题。

针对青少年犯罪问题,我认为政府、学校和家庭都有责任采取措施。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青少年犯罪的认知度,引导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政府还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治理工作,建立健全的青少年犯罪防控体系,加大对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其次,学校也应承担起教育的责任。

学校应该开展更多关于法律和道德方面的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品德培养。

通过开展一些有益的课程或活动,如法治教育课程、社会实践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家庭也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环节。

家长应该加强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

家长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和行为规范。

总之,在青少年犯罪问题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为他们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和未来。

浅谈青少年违法犯罪

浅谈青少年违法犯罪

浅谈青少年违法犯罪我国是人口大国,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与否关系着国家的兴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内外形形色色的文化交流,使一些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同时渗透入青少年思想中,毒害着青少年的思想,使那些抵抗力不强的青少年沾染了各种恶习,最后走上犯罪道路。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率居高不下的现状已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

而我国近年来也在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随着《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颁布实施,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得到了一定的扼制,但现实青少年的犯罪率仍然呈大幅上升趋势,这俨然是当今社会最普遍、最严峻的问题之一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这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所谓“青少年犯罪”,在概念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青少年犯罪不仅包括犯罪行为,也包括某些违法行为,不良行为;狭义上的青少年犯罪是指触犯刑法而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我国《刑法》是我们确定狭义要领的主要依据。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各国有关学者和专家都在潜心研究、分析并不断提出有力措施,加大对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的力度,特别是在我国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现状仍不尽人意,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研究,以预防教育工作为主,惩罚为辅,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进行综合治理。

研究青少年的违法犯罪原因应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把这个问题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去考察,弄清它的社会历史根源;其次从违法犯罪青少年生活的具体条件和周围环境影响来研究这个问题;第三,从主观因数和心理特点去进行分析。

总之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是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只有从各个方面去观察分析才能真正看清全貌及其实质。

社会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诸种因数,只能回答青少年违法犯罪最终的和最一般的原因,我们必须正确地、细致地找出促使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具体生活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犯罪现象浅谈学生姓名学生学号专业班级指导教师系别摘要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次矛盾逐渐暴露,社会转型带来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高速发展与变化,促使多元思想、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渗透到了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中,一些不良信息也毒害了青少年的思想意识。

我国青少年犯罪人数不断增多、重大恶性案件时有发生,同时青少年犯罪的低龄化、暴力化、团伙化、成人化和多样化趋势更加明显,总体形势十分严峻。

随着社会高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网络与通讯等传媒的空前发展,使得青少年变得见多识广,早知、手熟、思维变得相当活跃,同时也使得青少年犯罪现状现了新的特点,无论从犯罪动机、犯罪形式、犯罪的手段等等方而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高度重视和正确认识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方法和途径,做好靑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治理及挽救的工作刻不容缓,不仅关系到青少年的自身前途、家庭幸福,更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关乎国家兴亡和民族复兴,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针对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实形势,本论文将从行政管理学的角度针对青少年犯罪现象进行研究。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目录1.青少年犯罪概述 (6)1.1青少年犯罪的概念 (6)1.2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7)1.3青少年犯罪的研究现状 (7)2.青少年犯罪现象出现的原因 (7)2.1直接因素--家庭、学校环境 (7)2.2间接因素--社会环境 (10)3.对青少年犯罪管理的建议 (11)3.1犯罪预防 (11)3.2刑满释放后的引导 (12)结论 (15)参考文献 (16)1.青少年犯罪概述1.1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我国宪法或其他法律文件中虽有“青少年”这一称谓,但对“青少年”的概念并未作出明确的表述和界定。

因此,如上所述,在中国,“青少年犯罪”这一概念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概念,而是社会学或犯罪学研究中使用的概念。

当然,在我国预防犯罪及治理犯罪的工作中或者在司法统计中,也常常使用“青少年犯罪”这一概念。

但是,由于青少年犯罪这一概念没有法律上的明文规定,因此中国学者目前对青少年犯罪概念的释义只是学理上的解释,而非法律上的定义。

不言而喻,学理上关于青少年犯罪的解释,必须以法律规定尤其是刑事法律的规定作为基础,而不能脱离法律规定而任意加以解释。

因此,在中国,青少年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岁不满26岁的青少年实施了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

其中,已满14岁而不满18岁的人犯罪,称之为少年犯罪或未成年人犯罪。

按照我国法律规定,已满18岁的人为成年公民。

所以,青少年犯罪中既包括年轻成年公民(已满18岁未满26岁)的犯罪,也包括少年(已满14岁未满18岁)的犯罪。

按照刑法规定,不满14岁的人实施了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比如杀人、重伤害、强奸、抢劫等均不视为犯罪,不追究刑事责任。

但是,由于犯罪学研究犯罪问题,不是为了定罪量刑,所以它并不完全严格按照刑法的规定。

犯罪学研究犯罪的目的是为了预防犯罪,所以它研究犯罪既要依据刑法的犯罪规定,又不局限于刑法,它从年龄上说可以是不满14岁的未成年人,从行为内容上说,既有犯罪行为,又有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这样可以防微杜渐,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所以,从犯罪学的角度也把未满14岁的人实施了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这种现象当做“犯罪问题”加以研究。

此外,对于违反治安管理法规的违法行为,从刑法学角度不认为是犯罪,但从犯罪学角度也把此类问题纳入研究的范围,甚至还把不良行为也纳入研究的范围。

由此可见,犯罪学研究的青少年犯罪范围比刑法学关于犯罪定义所界定的范围,无论从年龄上看,或者从行为上看,都要大得多。

当前我国的青少年犯罪研究,在研究青少年犯罪历史、现状等等有关青少年犯罪数字方面问题时,主要是以狭义的青少年犯罪概念为基础进行的。

其主要原因在于,研究者所依据的数字材料是由政府有关部门发布的统计资料,这些统计资料,是以判处刑罚、案件审结为依据,统计出每年的青少年犯罪状况。

在研究青少年犯罪原因、治理对策等等方面问题时,则是以广义青少年犯罪定义作为基础进行的。

其主要原因在于研究者研究青少年犯罪的目的是透过犯罪现象,深入研究青少年犯罪原因,寻求其规律,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相应对策,预防与治理青少年犯罪。

因此,就广义青少年犯罪概念而言,它不仅着重研究青少年犯罪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而且还要着重研究青少年犯罪行为对其自身的危害性;与此同时,还要研究青少年的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其目的不在于惩罚,而关键在于如何教育和保护青少年,预防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

对于已经陷入犯罪泥坑的青少年,则要研究如何依靠全社会力量,如何依靠司法、行政、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力量,加强教育、改造、保护、惩戒,使他们早日重新回归社会,过正常的社会生活,改过自新,不再违法犯罪,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2青少年犯罪的特点青少年犯罪从一开始就表现为:随意性、团伙性、反复性、疯狂性以及犯罪后果严重等特点,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周围社会环境的变化,学者们普遍认为,青少年犯罪从年龄、作案方式、手段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几个最为突出的特点表现为:一是犯罪成员的低龄化。

过去未成年人犯罪的平均年龄还在 17 岁以上,而 2003 年青少年犯罪的平均年龄却只有15.7 岁,有的案犯甚至才14岁。

另据统计,某地区 1998 年以来 14 至18 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 41.7%,其中刚刚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 14 岁孩子竟占 13.5%。

二是犯罪方式团伙化。

据统计,60%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属于团伙作案,纠集多人,相互利用。

据统计,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共同犯罪案件占三分之二。

青少年喜欢三五成群,在学校容易形成“小团体”,只要其中一人有犯罪意识,就容易相互影响,形成共同犯罪;三是犯罪类型多元化。

青少年犯罪类型越来越多,主要有盗窃、抢劫、伤害、敲诈。

此外,杀人、强奸、绑架等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

四是犯罪手段成人化。

十几岁的孩子作案前精心策划,作案后伪造现场,多呈于影视型的暴力化、“智能化”。

肯少年犯罪往往通过团伙T|:相壮胆,通常以年龄较人或有威望的“老大”为主谋者,其他人为讲哥们义气或出于虚架心、好奇心而盲丨丨跟从,典冇-定的组织性,作案时丨丨的性强、分:T:明确。

如在某所办理的一起青少年团伙盗窃iLi动本、摩托牟案例|||,从“躁点”到“放风”两到具体实施盗窃,鬼电销赃_一项都有专人负责,分工明确,该团伙已在)1^^民区与工厂区实施多次盗窃行为,涉案金额较大,影响yf少年犯'ii丨防沿之社区防控校式的理论蓝础研究——以Z市L区为例恶劣,成为了社会治安的不安定因素。

冇的很容易发展成为黑恶势力团伙,社会危害较大。

如L区人民法院办理了一起盘跟在校园周边抢劫敲诈过路学虫外向在校学少收取“保护费”的作案团伙,团伙成员年龄均在16-17岁,有的已经缀学,有的还是在校学生,在网吧,游戏厅等场所结识后,受电影|丨|的黑帮组织影响,纠集在-起,学习模仿电影中的情节,最终走向了犯罪的深渊。

青少年犯罪的組织化除了自发组织外还有一些青少年受到成年人的盡惑后,加入当地成年人组织的黑恶势力团伙,犯罪性质更为严重,严重影响当地治安管理秩序,扰乱都众生活,群众安全感降低,社会影响恶劣。

青少年犯罪目的性强,财产犯罪和暴力犯罪比例大,新型犯罪呈上升趋势青少年犯罪目的的排序是谋取钱财朋友义气$好奇和泄愤报复;犯罪动机单纯$幼稚,多数是出于一时冲动,犯罪具有突发性#青少年犯罪类型相对集中,以抢劫$盗窃$故意伤害和寻衅滋事等财产犯和暴力犯罪为主,其中,抢劫罪盗窃罪占较大比例。

青少年犯罪形式具有团伙化$流动性强的特点#目前青少年犯罪中,约(-’的青少年犯罪是团伙犯罪,部分青少年罪犯或者被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吸纳,或者自发结群,组成犯罪团伙,共同实施犯罪行为青少年犯罪团伙成员多数是朋友$老乡同学关系#近年来,通过网络组成犯罪团伙实施共同犯罪的案件逐渐增多,青少年犯罪团伙成员通过群等网络聊天具联络沟通,犯罪的隐蔽性更强#同时,青少年犯罪的流动性强##!%" 年至年全国范围内流动人口数量由万急剧上升到"&##亿,其中多数是青少年#有些青少年犯罪团伙流窜作案,有些流浪未成年人被成年人利用作案在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流动青少年犯罪问题严重#1.3青少年犯罪的研究现状国内外专家学者对青少年犯耶防治的研究,为我国青少年犯罪防治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现论支持和实证分析,对完善青少屯犯罪法律法规起到了引导作川。

社区控制现论首次被美W学者义伦?科菲提fh并得以广泛认可的,义伦?利.在]著作《青少年犯罪预防》巾提出:控制和预防犯邪不能单纯的依靠司法系统,司法系统控制只是预防犯罪的一小部分,而控制和预防犯耶的金部则需要公众的深刻理解和有效支持以及社区的全力、积极参与。

在实践层而,西方学者提出了“少年犯罪区”理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城市存在着?些少年犯罪率很高的区域,这些区域被称作为“少年犯耶区”。

1932年,n(C1 i ffrd R. S h aw)为了预防和减少少年犯罪区的少年犯耶数景发起了“芝加哥区域计划”,该项持续了25个存秋的计划如同养雷般炸响了靑少年犯耶防控领域,典是将犯邪学现论知识成功转化为刑事政策和实际行动的里程碑。

20世纪80年代|丨|期,在我国关于青少年犯罪防治的社区防控模式的研究逐步展幵,到90年逐渐增多,一些社会学者和责少年犯耶防治事业工作者在仍供鉴国外研究法和政策的趣础上,从不同的视免对这…丨叫题进行了全而系统地探讨,成绩非凡。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给社会治安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其危害不容小觑,国内外的相关部门对青少年犯罪的现状与特点、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和青少年犯罪网络诱fel与防治对策进行了大量调査研究。

青少年犯罪网络诱因与防治对策的研究一进是肯少作犯罪问题研究的重|丨?之重,国内外相关部门与专家根据各M青少年犯罪的+同现状特点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在青少年犯罪防治方而取得一定成就。

在青少印犯罪的防控方而,L区采取的传统的青少年犯罪防控模片而强调防控系统内各个构成元索之间的I 级与K级之间’的严格级別管理关系,不将社区治安作为|||坚力量,而足将社区肯少华犯罪的防治的M光平平锁在司法系统对社会控制与操纵权利,依附在司法系统的控制与操控机制后的附屈位置才是社区的治安管理力量及其公共管理行为。

换而言之,该防控模式的社区治安行政管理过祝的推动力是以警察为代表的司法系统,它是管理者而+是实践者。

于是,以政府耗费不断扩充警力、相关部门制定更严格的刑罚规定和建立规模不同的少年的和成屯人的惩罚机构监狱成为遏制青少年犯罪增长趋势的常措施,然而这些耗费巨资的司法行政措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