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青少年犯罪

合集下载

浅谈青少年违法犯罪论文范文(2)

浅谈青少年违法犯罪论文范文(2)

浅谈青少年违法犯罪论文范文(2)青少年犯罪论文篇3:《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成因及预防对策》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未成年人初犯平均年龄已由上世纪80年代的16岁变为目前的14岁。

而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

本文就青少年犯罪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如何预防浅谈几点看法。

1 青少年犯罪的概念青少年犯罪主要是依据人的生理年龄所作的犯罪类别划分。

就其词义而言,“青少年”即指青年与少年的合称,青年的范畴是指年龄在十五六岁到三十岁左右的人;少年的范畴是指从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人。

在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概念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这个概念在我国还不是法律术语,只是一种习惯性称呼,对其内涵、外延有一些不同意见。

我国刑法上所说的少年,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

2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类型(1)好奇。

青少年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这是他们的天性。

但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浅,对好坏良莠缺乏全面正确的判断,易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随心所欲,甚至违法犯罪。

(2)盲从。

在一些共同犯罪中,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并没有完全认识自己的所作所为,只是随其他成员盲目干事,人云亦云,没有明确的犯罪动机。

(3)攀比虚荣。

近年来,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一些青少年幼小的心灵里种上了贪慕虚荣的种子,讲排场,好逸恶劳,导致他们不择手段侵犯公民合法权利。

(4)逆反。

青少年正当逆反心理强烈的时期,对一些家长的“棍棒教育”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歧视差生的做法,一些青少年,产生强烈的对立情绪,甚至采取暴力手段进行反抗。

(5)报复。

蓄意报复是青少年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的主要动机之一。

由于青少年心理状态不稳定,易冲动,当遇到别人的挑衅时,往往表现得格外烦躁,缺乏理性思考。

(6)寻求刺激。

由于一些腐朽的精神文化产品的腐蚀和诱导,一部分青少年对物质和精神生活有着畸形的追求,喜欢寻求一些所谓的刺激,甚至超越了法律和道德的范畴。

犯罪心理学之青少年犯罪分析详解

犯罪心理学之青少年犯罪分析详解

犯罪心理学之青少年犯罪分析详解在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犯罪行为不仅对自身的成长和未来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我们有必要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1、犯罪类型多样化青少年犯罪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盗窃、抢劫等类型,还涉及到网络犯罪、校园暴力、毒品犯罪等新型领域。

2、团伙犯罪增多青少年往往因为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容易受到不良同伴的影响,形成犯罪团伙,共同作案。

3、犯罪手段暴力化一些青少年在犯罪过程中手段残忍,不计后果,给受害者带来了极大的身体和心理伤害。

二、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成因1、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不良的家庭环境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父母关系不和谐、家庭暴力、过度溺爱或忽视孩子等,都可能使孩子产生心理问题,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1)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严厉,动辄打骂,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则对孩子过于放纵,缺乏有效的管教,导致孩子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不完整的家庭结构,可能使孩子缺乏关爱和安全感,容易产生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进而引发犯罪行为。

2、学校因素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的缺失或不当也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

(1)学业压力过大过重的学业负担可能使一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通过逃学、作弊等不良行为来逃避压力,进而发展为犯罪。

(2)校园欺凌现象在学校中,一些学生可能会遭受同学的欺凌,长期处于被欺负的状态可能导致他们产生报复心理,从而实施犯罪行为。

(3)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单一一些学校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缺乏应对能力。

3、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1)不良文化的影响网络、影视、游戏等媒体中存在的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容易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使其模仿不良行为。

浅析青少年犯罪

浅析青少年犯罪

浅析青少年犯罪摘要:青少年犯罪作为特殊的犯罪类型,由于犯罪主体的敏感性,对青少年犯罪的治理要求不同于一般犯罪治理,以做到对青少年的特殊保护。

对青少年犯罪的分析需要结合青少年的生活状态、心理特点等对其犯罪成因进行特殊分析,要充分认识到青少年犯罪治理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联系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分析对应的治理方法。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犯罪成因犯罪治理一、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一)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外部因素青少年时期的普遍要求为社会认同与社会尊重,他们希望社会不再把他们当做儿童来看待,而是当做成人来对待。

这种社会地位的变化和发展导致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开始逐渐疏远,留在家中的时间逐渐减少,而将生活的重心更多地转移到同伴及家庭以外的活动中去。

因此青少年的朋友的行为也与青少年犯罪行为有密切关系。

朋友的问题行为与青少年犯罪之间具有密切关联,犯罪学习理论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解释。

所谓犯罪学习理论也即不同交往理论,其认为犯罪的学习机制和其它种类行为的学习机制是一样的,都是在沟通过程中通过社会互动习得的,犯罪行为是通过与违法者联系或通过观察犯罪活动的机制学会的。

之后,又发展出多种理论,理论之间虽然具有细微的差别,但共识大于分歧。

犯罪的学习理论大都将犯罪行为看作是社会化过程的产物,是习得的,是受同伴和其他有着越轨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人影响的社会化后果。

现实中同样已经证实,朋友能够影响青少年的发展和适应结果,在青少年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没有不良问题行为的朋友能够有效防止青少年参与反社会行为,但与有不良问题行为的朋友交往则会导致青少年问题行为甚至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和发展。

对朋友网络在青少年犯罪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发现青少年的朋友圈中,具有问题行为的朋友数量越多,青少年自我报告的犯罪水平越高,同伴的不良行为和个体本身的犯罪行为之间具有高度相关。

因此,朋友对青少年个体良好发展意义重大,与具有问题行为的朋友交往能够导致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之所以走上犯罪的道路,不良同伴在其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不良同伴交往被看做是青少年走向犯罪道路的重要转折点。

青少年犯罪现象调查与分析

青少年犯罪现象调查与分析

青少年犯罪现象调查与分析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面对这一现象,我们有必要进行调查与分析,以更深入地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本文将通过对青少年犯罪现象的调查与分析,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

一、青少年犯罪现象的调查青少年犯罪的发生与许多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家庭内部的矛盾和冲突等都可能导致青少年的不良行为。

其次,学校环境也是影响青少年行为的重要因素。

学校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一些学校学风不正、教育资源欠缺等问题,容易导致学生道德素质下降和犯罪行为的增加。

此外,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对青少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媒体暴力内容的普及和网络沉迷等,都可能使青少年产生攻击性、冲动性等心理问题,促使其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青少年犯罪现象的分析针对青少年犯罪现象,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

首先,心理学的角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青少年的内心世界。

青少年常常处于叛逆期,他们对于社会的不满和对自我认同的迷茫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诱因。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内心的问题。

其次,社会学的角度可以从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的角度来分析青少年犯罪。

如今社会的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加大,这使得一些青少年面临着生存的压力。

同时,缺乏良好的教育资源和就业机会也进一步推动了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社会公平正义的建设,提高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防止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

最后,法律的角度对于解决青少年犯罪现象也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建立健全的青少年犯罪预防机制,加强法律意识教育和法治宣传,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养。

对于犯罪行为,我们应该依法惩处,并帮助犯罪青少年进行社会适应和心理辅导,促使他们重新回归正轨。

三、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措施针对青少年犯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措施,以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浅析青少年犯罪及预防

浅析青少年犯罪及预防

浅析青少年犯罪及预防【论文摘要】青少年违法犯罪近年来在我国呈上升趋势,而且还表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成人化、智能化、凶残化等新的犯罪特点,这是社会多方面消极因素的综合反映,已经引起社会各界以及学校、家庭的高度关注。

所以,就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谈谈个人的看法。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性的一大严重社会问题,是各个国家各个历史时期都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是社会的一面特殊镜子,不仅能从反面反映某一社会人们的文化、道德素养以及精神面貌,而且能暴露社会某些方面的弊病与问题。

完全可以说,青少年的文化素养、道德水平等情况,不仅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而且青少年的状况,对于某一国家、社会乃至世界的前途与未来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我国拥有13亿多人口,年龄在18岁以下的青少年约有亿,如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我们所要面临的大事。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危害社会治安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青少年刑满释放后再犯罪占了其中的较大比例,而且近几年青少年犯罪数量持续增长,在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全社会着重关注的大环境下,单纯的强调惩治与打击已不和时宜,作为预防应该提升到我们更应关注的层面。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犯罪特点犯罪类型犯罪原因预防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青少年犯罪主要是依据人的生理年龄所作的犯罪类别划分。

在我国有关法律文件中,对“青少年”的概念未予明确的界定。

就其词义而言,“青少年”即指青年与少年的合称,“青年”是指人从十五六岁到三十岁左右的年龄段,“少年”指人从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年龄段。

理论界对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是指从刑法学观点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概念所下的定义。

它一般是指14-25岁年龄段的人实施的依法应当受刑事处罚的行为。

它从我国开始追究刑事责任的年龄14岁为起点。

广义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是从犯罪学的角度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所下的定义。

有学者认为,它是指6-25岁年龄段的人实施的犯罪行为,触犯治安管理条例的违法行为和违反道德规范的不良行为。

关于青少年犯罪的初探与思考

关于青少年犯罪的初探与思考
案例一
小王是一名初中生,因成绩不佳产生自卑心理,逐渐沉迷于网络游戏,与社 会脱节,最终走上犯罪道路。经过心理干预和辅导,小王逐渐认识到自己的 问题,重新融入社会,并取得了好成绩。
案例二
小李是一名高中生,因家庭贫困而感到自卑,逐渐产生偷窃行为。经过心理 干预和辅导,小李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学会了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并走上了自立自强的道路。
加强媒体监管
媒体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正面引导和教育,避免传播不良信息和不 良价值观,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榜样和引导正确的价值观。
04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干预与 辅导
心理干预与辅导的重要性
预防青少年犯罪
通过心理干预和辅导,可以帮助青少年认识自己的问题,提高 自我调控能力,从而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
网络犯罪
指未成年人利用网络进行诈骗、传 播恶意软件、侵犯他人隐私等行为 。
02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个人因素
心理不成熟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重要的转 折点,由于心理尚未成熟,缺 乏正确的价值观和判断力,容 易受到外界不良影响,从而走
上犯罪道路。
情绪波动大
青少年时期是情绪波动最为剧 烈的阶段,一些不良情绪如愤 怒、沮丧、焦虑等可能导致行
通过改善家庭关系和沟通方式,帮助青少年 解决家庭中的问题,减少犯罪行为。
情绪管理技巧
社交技能训练
教授青少年情绪管理技巧,如放松、冥想等 ,帮助他们调节情绪,避免因情绪失控而引 发犯罪行为。
帮助青少年提高社交技能,如与人沟通、解 决冲突等,减少因社交问题而引发的犯罪行 为。
心理干预与辅导的实践案例分析
偶然性
青少年犯罪往往带有偶然性,可能是一时 冲动或好奇心的驱使。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优秀范文五篇)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优秀范文五篇)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犯罪行为却有增无减,并出现了新的特征和趋势。

这些违法行为不仅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而且阻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并且尽快找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当前我们司法工作者的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本文试通过对滨江法院近年来审理的25周岁以下青少年犯罪案件的调查,分析探究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提出一些预防违法犯罪的对策。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及特点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是一个仅有19万人口的高新技术开发区,2002年审结刑事案件78件93人,其中青少年犯罪37件47 人,青少年犯罪人数占全年犯罪人数的50 %;2003年审结87件116人,其中青少年犯罪41件63人,青少年犯罪人数占全年犯罪人数的54 %;2004年审结 110件178 人,其中青少年犯罪案件53件76人,青少年犯罪人数占全年犯罪人数的43 %; 2005年审结136 件203人,其中青少年犯罪案件63件84人,青少年犯罪人数占全年犯罪人数的41 %。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青少年犯罪无论是在案件数量上还是在犯罪人数上,在整个刑事案件中的比例都相当大,几乎占了一半。

如何有效控制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要针对性的开展防治青少年犯罪,必须全面了解和正确把握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根据调查分析,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新特点:(一)从犯罪性质看,犯罪类型增多,以侵犯财产犯罪为主。

从被判处的270名青少年罪犯来看,初中学历147名,占54%;小学及文盲77名,占29%;高中毕业43名,占16%;大专及以上学历仅3名,占1%。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有效防治青少年犯罪必须从控制和消除引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因素入手。

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因素很多,既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也有家庭和社会的因素。

青少年犯罪原因浅析以家庭为视角

青少年犯罪原因浅析以家庭为视角

青少年犯罪原因浅析以家庭为视角一、本文概述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且严重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对青少年的个人成长和家庭幸福产生深远影响,也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构成威胁。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家庭作为青少年成长的第一课堂,对青少年的性格塑造、价值观形成和行为习惯养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家庭视角出发,浅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旨在帮助家长和社会更加深入地理解青少年犯罪问题,从而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本文将首先探讨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包括家庭氛围、教育方式、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

随后,将分析家庭教育缺失和不当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犯罪的作用机制。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如何改善家庭环境,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本文还将提出针对家庭教育的政策建议和社会支持措施,以期构建更加和谐的家庭环境,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家长、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共同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贡献力量。

二、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是他们接触社会的第一个课堂。

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

从家庭视角出发,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家庭结构的完整性对青少年犯罪具有显著影响。

在完整的家庭结构中,父母双方共同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为青少年提供稳定的情感支持和行为指导。

然而,在单亲家庭或离异家庭中,父母角色的缺失或冲突可能导致青少年缺乏关爱和约束,从而增加其犯罪的风险。

家庭氛围的和谐程度也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

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积极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而家庭内部的争吵、暴力等行为则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消极情绪和反社会行为。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青少年,往往更容易受到外部不良因素的影响,进而走上犯罪道路。

家庭教育方式也对青少年犯罪产生着深刻影响。

过度溺爱或严厉惩罚的教育方式都可能导致青少年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

浅析青少年犯罪原因

浅析青少年犯罪原因

浅析青少年犯罪原因1.自控能力较差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内因。

未成年人性意识觉醒较早,自我意识、体验感强,喜幻想、易冲动、爱虚荣,且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差。

遇事容易冲动、随性而为,进而导致行为偏离道德和法律约束,最终触犯法律。

有的学生在校与他人发生矛盾吃了亏,就产生强烈的报复心理;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而自卑感太强,产生补偿心理,以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等方式招引大家的瞩目;还有的未成年人进取心差,不好好学习,爱慕虚荣、贪图享乐,为追求物欲而走上犯罪道路。

2.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犯罪有原发性影响。

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家庭结构的缺陷尤其是父母离异的家庭,对未成年人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创伤,缺乏亲情的关爱,极易导致未成人产生自卑,出现性格畸形,进而产生报复社会的心理。

其次,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也是造成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直接原因,如溺爱型教养方式,容易让未成年人形成任性骄纵的不良心理;粗暴型教养方式,容易被未成年人模仿而形成暴戾、好斗的性格,拟或引发逆反或者自暴自弃心理;放任型教养方式,容易造成未成年人自以为是、妄自尊大、羁傲不训的不良性格,极易受到外界诱惑。

3.学校品德及法治教育的缺失是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当前多数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片面以学习成绩定成败、论英雄,极易造成学习成绩欠佳的未成年人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

许多学校对法治教育说起来重视,做起来应付,很少安排上法治课,方法简单走形式,起不到应有效果。

未成年人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淡薄,不能认识和辨别某些行为的正当性和非法性。

同时,学校亦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很少配备专业心理老师,对问题未成年人缺乏心理疏导,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4.社会环境的污染对未成年人犯罪形成心理上的诱因。

社会上种种不良现象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危害极大,是造成未成年人犯罪严重化的主要社会根源。

面对商品经济的冲击、拜金主义的诱惑、腐败行为的侵害,容易使未成年人产生畸形的价值观念和心理需求,进而转化为潜在的消极因素,成为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恶性肿瘤”。

浅谈青少年犯罪

浅谈青少年犯罪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全国注目的社会问题。

青少年犯罪除了无业人员及城市周边地区人员居多,父母离异、畸型家庭子女犯罪的多,结伙犯罪的多,二人以上共同犯罪的多,侵犯财产的案件多,还有一些网络犯罪、利用先进科学技术犯罪等特点。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确立以及与之相伴生的失业、教育产业化、贫富差别悬殊等社会问题,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青少年犯罪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一、青少年犯罪的社会特点当前,青少年犯罪在年龄、类型、手段、方式上呈现一些新特点。

一是犯罪年龄低龄化。

青少年犯罪类型越来越多,主要有盗窃、抢劫、伤害、敲诈。

此外,杀人、强奸、绑架等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

二是犯罪手段成人化。

十几岁的孩子作案前精心策划,作案后伪造现场,一些从报刊影视上学到的反侦查手段被频频使用,使得未成年人犯罪具有了明显的成人化、智能化特点。

三是犯罪方式团伙化。

据统计,60%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属于团伙作案,纠集多人,相互利用。

二、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点1、渴望独立的心理。

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希望摆脱家庭和学校的束缚,独立自主,这种心理如果引导得当,孩子就会积极向上,心理健康。

反之,则有可能与社会对立,与他人对立,最终走向犯罪。

2、喜欢独立思考却又经验不足。

少年人思维活跃,爱独立思考,由于经验有限,他们很容易颠倒是非、从而走上违法之路。

3、情感强烈又不稳定。

易激动、情感强烈是少年时期的又一心理特点。

引导得当,他们就会见义勇为,公而忘私。

引导不好,则可能轻举妄动,违法乱纪,还自以为是“英雄壮举”。

4、逐渐成熟的性意识。

青春期的性成熟必然使少年关注异性、爱慕异性,这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如果不加强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并受到淫秽书画的不良影响,就可能在神秘感、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性犯罪行为。

三、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受到内在不良心理因素和外在不良因素影响的结果。

1、内因。

违法犯罪年龄一般集中在14-25岁。

青少年犯罪现象探讨

青少年犯罪现象探讨

青少年犯罪现象探讨
引言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社会秩序和青少年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探讨青少年犯罪现象,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策略。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家庭环境:家庭不和谐、亲子关系紧张、父母缺乏教育意识等都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和犯罪行为。

2. 社会环境:社会上的不良行为模范、犯罪文化的渗透、毒品滥用等都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

3. 学校环境:学校暴力、欺凌等问题可能导致部分青少年产生攻击性行为。

4. 心理因素:青少年常常处于自我认同和自我探索阶段,心理问题可能导致他们寻求刺激和违法行为。

青少年犯罪的解决策略
为了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策略:
1. 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教育,培养良好的家庭关系和亲子沟通,提高父母的教育意识和能力。

2. 社会教育:加强社会教育,提供良好的行为模范和正面价值
观的引导,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教育。

3. 学校教育:加强学校教育,建立积极的学校环境,加强对欺
凌和暴力行为的防范和处理。

4. 心理辅导:为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处理内心困扰。

5. 社会支持:提供适当的社会支持和帮助,帮助青少年解决生
活中的问题,减少其犯罪倾向。

结论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心理辅导和社会支持等
措施,我们可以帮助青少年远离犯罪,促进其健康成长和社会融入。

谈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及对策

谈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及对策

谈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及对策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常见的社会问题,长期以来备受关注。

因为犯罪行为常常会伴随着暴力和危险,不仅危害到个人的安全,也对社会秩序造成了极其不良的影响。

因此,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及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青少年犯罪的动机青少年犯罪者的动机极其丰富,可以从个体、社会、家庭三个层面分析。

1.个体层面个体认知、心理因素、生物因素等因素都可能会影响到个体的行为制约。

比如,如果青少年内心充满着悲观、失落、挫折等情绪,则有可能会对他们的情绪造成负面冲击,导致他们沉迷于犯罪行为,以摆脱内心焦虑。

另外,由于常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受挫,或者是家庭内部存在动荡不安、沟通不畅等问题,青少年犯罪者可能感到焦虑、无助、愤怒等,从而差不多决定采取犯罪行为来发泄情绪。

2.社会层面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因素之一。

在社会中依赖低下、受到歧视和打击的人,常常会感到内心有罪恶感,这些罪恶感又难以由他们自己消解,于是他们选择通过犯罪来表达或者表现出自己的情感。

3.家庭层面家庭因素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对于成长在不稳定家庭环境下的青少年,家庭成员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可能存在家庭暴力、报复性斗争、父母离异等问题。

这些都可能导致青少年失去了家庭的港湾,居无定所,感到孤独、无助和愤怒,从而导致其选择在社会中寻求别的支持和关注。

二、青少年犯罪的对策对于青少年犯罪现象,在预防和处理上,需要采取多种措施:1.加强家庭建设青少年犯罪的根源往往来自于不稳定的家庭环境。

家庭对于青少年的成长中始终扮演着一个关键的角色。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应该摆脱传统思想和陈旧观念,以和谐、健康、平等、尊重的原则来建立家庭。

从而营造一个以沟通、信任、包容、互动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家庭中获得关爱和安全感,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开展专项教育对于青少年,犯罪思想的预防是至关重要的。

应该宣传教育,让孩子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应该符合社会的道德所要求的规范。

浅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目录引言关键词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二.青少年犯罪的基本类型1.“游戏型”犯罪2.“暴力型”犯罪3.“经济型”犯罪4.“淫乱型”犯罪三.青少年犯罪的原因1.青少年自身因素2.社会环境影响3.家庭教育4.学校教育四.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1.家庭教育2.学校教育3.社会教育总结参考文献浅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引言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事。

青少年问题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因为这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命运。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在整个刑事犯罪案件中所占比例一直较高,而且呈上升趋势。

这充分说明青少年犯罪已成为我国当前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因此,认真分析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已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针对问题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加大打击力度,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又是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

本文就此作简单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犯罪原因青少年犯罪预防结帮犯罪,是当代青少年犯罪的一大特点,有的帮派已发展成黑社会性质的组织,严重危害社会治安。

本文从犯罪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角度,分析了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氛围存在的不足及其对青少年加入黑帮、从事犯罪活动的影响。

我认为只有家庭、学校、法院、社会紧密协作,针对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感化,才能杜绝青少年结帮犯罪。

一.青少年犯罪的含义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所谓"青少年犯罪",在概念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青少年犯罪不仅包括犯罪行为,也包括某些违法行为,不良行为,狭义上的青少年犯罪是指触犯刑法而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我国《刑法》是我们确定狭义要领的主要依据。

在这里,刑法学上的青少年犯罪与犯罪学上的青少年犯罪和含义不同。

我国刑法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第十四第第二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浅析青少年犯罪原因及对策

浅析青少年犯罪原因及对策

浅析青少年犯罪原因及对策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我国青少年犯罪现象已呈上升趋势,直接干扰和破坏着社会生活,阻碍了正常的社会运行,成为了一个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青少年犯罪一般是指10至25岁的人犯罪。

它是当今世界各国所共同面临的社会难题,有人将其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列称为“世界三大公害”。

因此,探讨青少年犯罪的成因,提出预防青少年犯罪以及救助犯罪青少年的措施,为我国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一片安全、健康、理想的空间成了社会各界的当务之急。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1、共同犯罪、结伙作案多,带有“黑帮”性质的团伙犯罪亦有增加趋势。

2、严重犯罪多,作案手段比较野蛮和凶残,往往是不计后果。

3、突发性犯罪多,作案动机、目的比较单纯,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4、犯罪的成年化、智能化和低龄化。

5、从青少年犯罪的教育改造情况来看,反复性强,再犯的犯罪率上升。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造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很多,这里主要从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四方面阐述。

1、自身原因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

由于文化素质较低,分辨是非能力较差,其涉世的无知性、盲目性就很难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义气用事,不计后果等,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家庭原因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走向犯罪的基础。

其一,父母不良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会导致孩子形成不良个性,如坚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稍有不对就棍棒相加,不给予耐心说教;其二,父母离异,孩子疏于管教或孩子长期与爷爷奶奶生活,被家人过于溺爱,凡事听之任之都会让孩子养成不良习惯;其三,有些父母本身素质不高、行为不端,孩子耳濡目染下习得了一些不良行为方式。

3、学校原因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学校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一些青少年流向社会、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

其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较为盛行。

学校有快、慢班之分,学习好的学生往往受到青睐,可以吃小灶,学习差的学生则受到歧视和排挤,结果是差距越拉越大。

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根源分析

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根源分析

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根源分析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了解和分析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根源对于制定有效的预防和解决措施至关重要。

以下是青少年犯罪问题的一些可能的根源分析:1.家庭环境问题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的稳定和健康对其行为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家庭内部的冲突、家庭暴力、离婚和父母缺席等问题可能会导致青少年的犯罪倾向增加。

缺乏温暖、关爱和监督的家庭环境使得青少年更容易被负面影响所吸引。

2.学校环境问题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而学校环境的质量和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往往会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

欠缺有效管理、缺乏积极的教育方法和高质量的教师可能导致青少年的适应问题和个人发展障碍,进而引发犯罪行为。

3.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也是青少年犯罪问题的重要根源。

青少年来自贫困家庭、缺乏教育和职业发展机会的情况下,可能为了谋求生计或者满足物质需求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缺乏经济资源和社会支持会增加青少年犯罪的风险。

4.社交圈和同伴压力青少年对社交圈和同伴的影响往往很大。

某些社交圈中,青少年可能受到不良行为的鼓励和同伴压力,从而被卷入犯罪活动。

寻求认同感和追求冒险的欲望使得一些青少年易受这种影响。

5.心理健康问题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依赖物质等,可能导致他们对犯罪行为的倾向。

缺乏适当的心理健康支持和治疗可能使得一些青少年无法有效应对自己的情绪和困境,从而采取非法手段解决问题。

要有效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我们应该综合考虑以上根源因素,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家庭和社会应提供稳定的环境和积极的支持,学校应提供优质的教育和适应性培养,政府和社会机构应提供更多的经济机会和心理健康支持。

通过这些综合的努力,我们有望减少青少年犯罪率,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未来。

青少年犯罪法律案件分析(3篇)

青少年犯罪法律案件分析(3篇)

第1篇摘要青少年犯罪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它不仅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对社会治安和法治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法律案件的分析,探讨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以及法律应对措施,以期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提供参考。

一、引言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部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走上了犯罪道路。

青少年犯罪不仅给受害者带来伤害,也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因此,分析青少年犯罪法律案件,对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二、青少年犯罪案件特点1. 犯罪类型多样化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类型呈现多样化趋势。

主要包括盗窃、抢劫、故意伤害、强奸、毒品犯罪、网络犯罪等。

其中,盗窃和抢劫案件最为常见。

2. 犯罪手段智能化随着科技的发展,部分青少年犯罪手段逐渐智能化。

他们利用网络、手机等通讯工具进行犯罪,给侦查和打击带来一定难度。

3. 犯罪动机复杂化青少年犯罪动机复杂,既有物质需求,也有情感、心理、社会压力等多方面原因。

部分青少年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影响,心理失衡,走上犯罪道路。

4. 犯罪团伙化部分青少年犯罪呈现团伙化趋势,他们相互勾结,形成犯罪团伙,共同作案。

团伙作案往往具有更强的破坏力和危害性。

三、青少年犯罪成因分析1. 家庭因素家庭教育缺失、家庭环境不良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部分家庭缺乏关爱,父母忙于工作,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和关爱,使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2. 学校因素学校教育质量不高、应试教育压力过大,导致部分青少年心理压力增大,产生厌学情绪。

同时,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等方面存在不足,未能有效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社会因素社会风气、不良诱惑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

网络、影视、游戏等媒体中充斥着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使部分青少年沉迷其中,丧失理智,走上犯罪道路。

4. 心理因素部分青少年心理素质较差,面对挫折和压力时,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导致犯罪行为。

浅析青少年犯罪及对策

浅析青少年犯罪及对策

浅析青少年犯罪及对策青少年犯罪是当前社会中比较严重的问题之一。

青少年犯罪是指未成年人在犯罪时的行为。

青少年因为受教育不足、无法正确对待人生价值观念、家庭教育问题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很容易出现犯罪的行为。

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探索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并制定有效的对策进行预防和治理。

首先,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家庭教育问题是主要原因之一。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快节奏,父母忙于工作产生了疏忽,同时很多家庭都处于单亲或者离异状态,导致家庭教育的相应输出受到限制。

此外,社会环境也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如市场良心沦丧,毒品泛滥等社会现象的存在。

其次,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犯罪需要采取更加综合、有效的措施。

政府、学校以及家长都需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政府必须加强青少年的法律教育,加强青少年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和普及,同时大力开展有关青少年犯罪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警示广告、校园讲座以及社会媒体等途径,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到犯罪的危害性和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学校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财经观念、文明素质、以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等。

学校也应该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使师生形成和谐融洽的关系。

同时,学校也应该制定和贯彻严格的校规和纪律,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和设施建设,构建更加健康、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

最后,家庭应该加强对孩子的关注和管教,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耐心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难题和困惑,促进家庭和谐稳定。

家长应该制定家庭规矩,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监管和管理,尽量避免让孩子接触不良信息,避免过度纵容孩子,影响其正常成长。

总之,要治理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采取多种有效的措施。

只有政府、学校和家庭三者紧密配合,才能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使青少年远离犯罪。

青少年犯罪研究解读

青少年犯罪研究解读

青少年犯罪研究解读青少年犯罪一直是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问题。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青少年犯罪率逐年攀升,引发了公众的担忧。

本文将对青少年犯罪进行研究解读,探讨其原因、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背景因素:家庭环境、教育、社会情境等都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影响。

家庭矛盾、父母离异、父母缺席等不良家庭因素会增加青少年犯罪的风险。

教育水平低、就业机会少、社会支持不足等社会情境因素也会推动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2. 心理因素:青少年常常面临认同困境、自我价值感不足等问题,这些因素导致他们更容易受到外界的负面影响。

压力过大、情绪不稳定、自控力差等心理因素也可能成为他们犯罪的动机。

3. 同伴影响:同伴的影响在青少年中是非常强大的。

如果青少年交往的同伴中有犯罪倾向,他们更容易受到影响而参与犯罪行为。

同伴关系的变化、社交网络的扩大等因素会增加这种影响的程度。

二、青少年犯罪的影响青少年犯罪所产生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个体层面,还涉及到社会和家庭的多个方面。

1. 个体层面:青少年犯罪可能导致犯罪者自身的心理和身体健康问题。

他们可能遭受到暴力、滥用药物、艾滋病等问题的困扰,犯罪记录也会对他们的未来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2. 家庭层面:家庭是一个青少年犯罪问题的重要环节。

家庭成员可能因为青少年的犯罪行为而面临社会压力和心理困扰。

父母对孩子的责任感和关爱程度也会受到影响。

3. 社会层面:青少年犯罪对社会秩序和安全产生直接威胁。

犯罪行为可能导致社区犯罪率上升,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青少年犯罪的社会成本也包括了来自于司法系统的开支,如警察力量、司法程序和监狱等。

三、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的途径为了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社会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1. 家庭和教育干预:重视家庭环境的建设和家庭教育的作用,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资源支持。

鼓励学校和社区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课程和项目,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影响浅析

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影响浅析

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影响浅析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涉及的犯罪类型也越来越多样化。

在中国青少年犯罪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尤其是一些严重的暴力犯罪和财产犯罪,给社会治安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高度关注,各国政府和社会都在积极寻求解决办法。

在中国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都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提高他们的法制观念和道德素质,从而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现象的发生。

1. 青少年犯罪的定义和特征首先青少年犯罪的主体是未成年人,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未满18周岁的少年属于未成年人范畴,他们的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受到限制。

因此青少年犯罪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年龄、心智发育不完全以及对法律知识的缺乏所导致的。

其次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多样,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不良、社会环境影响等。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犯罪倾向,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再次青少年犯罪的形式多样化,青少年犯罪不仅包括传统的暴力犯罪,如抢劫、盗窃、故意伤害等,还包括网络犯罪、贪污贿赂等新型犯罪形式。

这些犯罪形式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也给司法机关的打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青少年犯罪的后果严重,青少年犯罪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了身体和精神上的伤害,还对社会治安和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

同时青少年犯罪者在服刑期间可能会受到不良影响,导致其未来的生活和事业受到严重影响。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预防和打击青少年犯罪。

2.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家庭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成长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如果家长过于溺爱、放任或严厉管教,可能导致青少年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

例如过度溺爱的家长可能使孩子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而严厉管教的家长可能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导致青少年犯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青少年犯罪论文简述: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 然而,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预防和防止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一个社会问题,它将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关系到我们国家的生死存亡。

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预防和防止青少年犯罪,是一个非常紧迫和重要的任务。

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经历短、涉世浅、作案动机和目的单纯。

犯罪嫌疑人表现出盲目追求金钱和满足物质欲望,虚荣心极强,以盗窃、抢劫等犯罪居多,多以侵占财产为目的,并不同程度地带有暴力。

文化程度偏低,法律意识淡薄。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综合起来,不外乎家庭、学校、社会及自身等因素。

青少年自身素质差,是最终导致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

家庭环境不良或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

青少年思想不成熟,社会阅历浅,辨别是非能力差;色情、凶杀、暴力书刊和音像制品对青少年存在巨大的负面影响;学校只是一味的追求升学率,不重视制教育,使青少年不能从小树立法制观念。

预防青少年犯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力量互相配合,共同营造一个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遏制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一、青少年年龄的界定从犯罪学意义上看,青少年犯罪是指年龄从14岁至25岁以下的青少年所实施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的反社会行为。

青少年犯罪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其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由于青少年处于人生的转型时期,这一特殊时期很容易出现许多问题,加上社会影响和家庭的疏忽,导致了许多青少年走向犯罪道路。

当前在我国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这已被国际社会列为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公害。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及特点:(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1、从犯罪性质看,犯罪类型增多,以侵犯财产犯罪为主。

许多青少年贪图吃、喝、玩、乐等物质享受,又想不劳而获,从小偷小摸走向盗窃犯罪;其次是抢夺、抢劫、寻衅滋事等犯罪人数众多;再者就是盲目模仿电影电视中的主人公作案手法,逞“英雄”,往往不顾后果挥刀作案,以致犯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等严重罪行。

2001年至2003年间,青少年暴力犯罪与侵犯财产犯罪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综合三年间青少年暴力犯罪与侵犯财产犯罪有关数据,暴力犯罪已由2001年的58%,上升到2002年的60%,2003年发展到67%,逐年上升趋势明显。

侵犯财产犯罪也由2001年的75%,上升到2002年的80%,2003年发展到81%,同样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值得重视的是,青少年犯罪中既属于暴力犯罪,又属于侵财犯罪的抢劫罪,所占比例较大2、从犯罪形式看,两人以上共同犯罪人数增多。

2002年青少年团伙犯罪案件9件17人,人数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36%;2003年青少年团伙犯罪案件15 件36人,人数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57 %;2004年青少年团伙犯罪案件19件41人,人数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54%;2005年青少年团伙犯罪案件21件46人,人数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55 %。

出现团伙犯罪增多的原因主要是青少年犯罪行为受从众心里的支配较大,很多青少年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讲“江湖侠义”、“哥们义气”,只要有人提议就附和,盲目跟从,蹈入犯罪。

青少年犯罪团伙具有鲜明的特征:形成容易,形式松散,随意性强,传染性强。

3、从犯罪后果看,作案手段残忍,犯罪后果严重。

某市一名少年犯杀人案,该少年看着手表杀人,计算杀一个人需多长时间,杀完以后还准备杀第二个人。

有的少年犯罪手段已经达到智能化、成熟化。

作案前周密策划,多次踩点,选择时机,准备作案工具;作案时分工明确,注意配合;有的已会运用反侦察手段;有的一人就犯有数罪,而且情节都比较为严重。

(二)我国如今的青少年犯罪较以往,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1、疯狂性。

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

由于某些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往往容易走上歧途,并且由于年青人逞强好胜,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过程中,常常带有很大程度的疯狂性。

2、突发性。

由于少年的犯罪动机往往比较简单,其目的单一,随意性强。

一般地说,较少有预谋,没有经过事前的周密考虑和精心策划,常常是受到某种因素诱发和刺激,或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突然犯罪。

这种突发性行为反映了青少年情感易冲动,不善于控制自己。

3、连续性。

对某些具有偷窃、抢劫等犯罪行为的青少年,一般在初次作案得手之后,侥幸心理便得到强化,从而对物质享受产生了贪得无厌的欲求。

产生连续性犯罪。

4、组织结构的团伙性和犯罪结合的偶合性。

从组织结构看,一般都是临时纠合,时聚时散性的,而且这种组合往往是一拍即合,一哄而起的团伙性犯罪,这与有组织有策划的团伙性犯罪有所区别,这种偶然性的纠合也往往随着一个犯罪活动的终结而自行解体。

5、犯罪故意的突发性且犯罪手段的残忍性。

青少年犯罪一般没有事前的充分考虑和酝酿过程,没有预谋,而往往只要受到某种影响和刺激,一时冲动,就可能立即萌生犯意,突发犯罪;而且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计后果,从而酿成恶性犯罪。

6、犯罪动机的单一性和犯罪目的的荒诞性。

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往往是出于好胜猎奇,对照模仿;其目的往往是好奇好玩或争强好胜。

他们有的是简单地模仿电影电视中的某个镜头和情节,有的是模仿小说或现实社会新近发生的一些作案的犯罪伎俩,有的是同学或朋友间所谓的争强好胜,显示自我的天不怕地不怕而犯罪。

三、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分析(一)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

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指出,犯罪是社会不协调的产物,而非仅仅教育导致的结果。

社会上的负面影响,会使所有正面的教育功亏一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5+2=0现象(二)受社会不良文化影响。

目前在文化市场上,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文化娱乐等中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以及其它有损人民群众健康的内容,既对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又对涉世不深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青少年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

(三)不正确的家庭教育给孩子造成难以矫治的人格障碍。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教师,正确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极其重要的。

不正确的家教在青少年的心理形成人格障碍,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

父母的行为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此父母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不良行为,主要有:一是父母不和、闹离异,经常吵架,秽语连嘴,在家乱摔东西,给青少年造成心理伤害;二是家庭经济差,平时很少给孩子零花钱,造成青少年去偷、抢;三是父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在这种“高压”下,孩子的心理畸形;四是父母行为不检点、不务正业,严重影响孩子世界观的形成;五是溺爱孩子,视独生子女为掌上明珠重视物质方面的满足,助长了子女的自私和奢侈;六是父母没有履行好法定的监护义务,不关心子女,任其发展,不闻不问。

青少年在这种不良的家庭环境耳濡目睹,久而久之,使他们孤独、自卑、怨恨、狂妄,极易被坏人所利用,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四)学校缺乏给学生一个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是素质教育已实行行多年,但不少学校还热衷于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德育教育,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常识、做人道理和社会公德规范的教育不够;二是法制教育缺乏,很少对学生上法制课、出法制黑板报等进行普法教育;三是在具体教育中联系实际缺乏,盲目的超越阶段,忽视了青少年成长特点和接受能力,满堂灌,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有的还逃学;四是有些教师岐视后进生,动不动就进行所谓的“批评”,甚至是人格侮辱,极大的伤害了学生幼小的心灵,影响了身心健康;五是市场经济的影响,有些学校周末补课的要交补课费,无法参与补课,自认为低人一等,产生悲观,形成畸形心理;六是学校缺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没有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情绪变化,无法及时对学生的不良“苗头”性问题进行抑制;七是班主任缺乏对本班学生的了解和关心,对学生的情况缺乏全面掌握;八是教师的教育方法缺乏科学,有的采取变相体罚,致使一些学生弃学、辍学,甚至流浪社会。

在校生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学习,极易走上邪路。

四、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预防(一)家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青少年的父母、亲友的影响巨大,家庭教育责无旁贷。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人格品质和思想品质的形成。

蔡元培说过:“习惯固能成性,朋友亦能染人,然较之家庭,则其感化之力远不及也。

”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2)转变家长教育理念。

家长要以民主、平等、宽容取代专横、权威、独断、惟命是从,承担起为人父母的教养责任,和他们谈心,倾听他们的烦恼,化解他们的忧虑,努力缩小代沟,以文明的谈吐举止,乐观的态度,高尚的情操,进取的精神感染子女,尊重孩子的人格,多鼓励提高孩子的上进心、自信心。

注意孩子在社会受到的不良影响,在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时,更要关心孩子的思想品德修养。

(3)改善家庭教育方法。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家长应对社会负责,对后代负责,讲究教育方法,培养子女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石,是传播和学习科学文化,传统社会道德规范的重要场所和课堂。

家庭要精心构筑预防犯罪的第一道屏障,使之成为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

青少年家长应加强学习法律常识和德育知识、育孩常识,并用律己正己的思想和行动影响孩子,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家长要给孩子以充分的爱抚;尽量满足孩子的基本物质要求;支持子女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创造机会培养子女的兴趣,发挥其个人特长;尽可能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气氛,让子女在学校或社会受到某种压力或产生心理矛盾时,能在家里有宣泄、排解的机会,及时化解矛盾,预防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

(二)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共青团、公安、文化等有关部门应联合行动,对各类中小学、高教园区周边的各种娱乐场所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彻底的清理、整治,严厉打击危害学校正常秩序,侵害青少年学生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学生有一个安全、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

团组织要进一步联合公、检、法、工商、文化等有关部门继续深人开展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活动,严厉打击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行为,要联合有关部门,强化对文化市场、娱乐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努力消除精神“污染源”,教育、引导青少年自觉远离游戏厅、歌舞厅、录像厅等不宜进入和涉足的营业性娱乐服务场所和服务网,要鼓励青少年文明上网,营造青少年成长的良好氛围。

同时,要大力加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青少年活动阵地的建设,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活动吸引青少年,满足青少年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积极营造适合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

要加大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力度,重点是要加强对流动人口密集区域与僻静、空旷地段的管理,对外来人口登记造册,发挥镇、村、居委会的作用,要他们随时了解和熟悉所在社区人员的构成情况,尤其是暂住人员情况,通过巡视和监督所在社区的社会治安来预防和揭露犯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