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巴纳德的系统行政组织理论
巴纳德系统行政组织学说的主要观点
巴纳德系统行政组织学说的主要观点
巴纳德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组织理论家,其系统行政组织学说是其代表作之一。
该理论主要观点如下:组织是一个社会系统,它由各种不同的部分组成,这些部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实现组织的目标。
组织的目标是多元化的,有些目标是明确的,有些则是隐性的。
组织需要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来实现这些目标。
组织的管理者需要具备领导力,能够有效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管理者需要借助激励机制和奖惩制度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组织需要不断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和改进。
组织需要具备学习能力,能够及时地识别和应对环境变化。
巴纳德的系统行政组织学说强调组织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强调组织管理者的领导力和组织学习能力,为组织管理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第10章 巴纳德的系统行政组织理论
第10章巴纳德的系统行政组织理论一、组织的本质1.组织的定义巴纳德不是仅仅从物质或人的方面看待组织,而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关系的角度来看待组织的。
他将组织界定为有意识地协调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或力量的一个系统。
2.组织的基本特点(1)组织是由人的活动或效力即人的行为构成的系统。
(2)组织是一个系统,即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调整的人的活动和行为的相互关系。
(3)组织是动态和发展的,即当系统中的一个部分同其他部分的关系发生变化时,作为整体的系统也要发生变化。
(4)组织是协作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两者糅合在一起,有时界限不太明确。
巴纳德认为协作系统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如图10-1所示。协作系统以组织为核心,把物质子系统、人员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连接成为一个复合的整体。
(5)组织工作决不仅仅限于通常所谓“组织内部”,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其“内部”协作关系和“外部”协作关系同等重要。
二、组织三要素1.协作的意愿(1)含义:协作的意愿是所有的各种组织不可缺少的第一项基本要素,其含义是自我克制,交付出个人行为的控制权以及个人行为的非个人化。
对于个人来说,协作意愿就是参加这一系统的“个人愿意和个人不愿意”的综合结果;对于组织来说,是它“提供的客观诱因和所加的负担”的综合结果。
(2)组织必须在物质方面和社会方面提供适当的诱因来弥补个人的这种参加该系统而不参加其他系统的牺牲,即:①提供客观的刺激;②通过说服来改变个人的主观态度。
2.共同的目标(1)含义:组织成员协作意愿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成员接受和理解组织目标的程度。
组织成员对组织的共同目标的理解可以分为协作性的理解和个人性的理解两种,前者是指组织成员脱离了个人立场而站在组织整体利益的立场上客观地理解组织的共同目标;而后者则是站在个人立场上主观地理解组织的共同目标。
(2)巴纳德特别指出:①要让组织成员理解和接受组织目标;②要设法消除对目标的不一致;③要注意组织目标与个人动机的必然差异。
巴纳德的组织理论
巴纳德的系统行政组织理论一、生平概述出生: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Barnard,1886-1961),美国人,是西方管理理论中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是对中期管理思想作出卓越贡献的学者之一。
求学:他早年就学于蒙特赫蒙学院,1906-1909年在哈佛大学读完了全部经济学课程,但因缺少实验学科的学分而未获得学位,后来却由于他在研究企业组织的性质和理论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得到过7个荣誉博士学位。
实践中的管理者与:他于1909年进入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前十年主要从事参谋工作,此后开始担任直线人员的领导职务,1927年起担任新泽西贝尔电话公司总经理,一直到退休。
自学成才的管理学专家:漫长的管理工作经历使巴纳德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
与此同时,巴纳德也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管理学专家。
他多遍阅读了意大利社会学家维尔弗雷多·帕雷托、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和美国管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等人的原著。
并将他们的理论应用于组织问题的研究。
他结合自己丰富的管理经验以及从这些知名管理学家著作中吸取的理论知识,深入分析现代管理的特点,尤其是分析了现代管理中的组织问题,写出了许多重要著作(见教材P162-163)。
积极的社会活动家:巴纳德对组织管理工作的极大热情还使他自愿参与了许多社会组织的活动。
例如:他帮助制定过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政策,在新泽西紧急救济队、新泽西感化院、联合劳务组织担任过领导职务。
1948-1952年担任洛克菲勒基金会董事长。
他还是一个出色的钢琴演奏家,担任过美国新泽西巴赫协会主席。
代表性著作:巴纳德的著作中最有名的是其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这一本书被誉为美国现代管理科学的经典著作。
该书连同他10年后出版的《组织与管理》是其系统组织理论的代表作,是其毕生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经验总结。
在这些著作中,巴纳德将社会学概念应用于分析经理人员的职能和工作过程,并把研究重点放在组织结构的逻辑分析上,建立了一个有关组织的定义和概念的逻辑体系。
巴纳德的系统组织理论教学课件
资源不足:当资源分配不均或不足时,可能会导 致协作中的冲突和不满。
克服方法3
合理分配资源:制定公平合理的资源分配方案,确保各 成员能够共享所需的资源。
协作的实践应用
01
应用1
团队建设:在组织内进行团队建 设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合作
意识。
03
应用3
项目合作:在跨部门、跨组织的 大型项目中,采用协作方式,整 合资源、共享信息,实现共赢。
巴纳德理论的核心概念
01
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由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组成 。
02
组织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成员之间的协作和共同努力。
领导者的职责是确保组织的协调和稳定,激发成员的积极性和
03
创造力。
02
巴纳德的组织理论
组织的定义与性质
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
1
2
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协作系统
巴纳德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组织结构设计
巴纳德的理论为组织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特别是在划分组 织层级、确定管理幅度、选择适当的沟通渠道等方面提供了指导
。
决策制定
巴纳德的理论强调了决策制定应该考虑组织内外部环境因素,以 及决策制定过程中应考虑的权衡和取舍,这有助于指导组织在决
策时做出更加理性的选择。
02
应用2
培训与发展:提供协作技能培训 ,帮助成员提高协作能力和效果
。
04
应用4
内部沟通:建立有效的内部沟通 机制,确保信息畅通,提高决策
效率和协作效果。
04
巴纳德的组织与社会关系理论
组织与社会的关系
组织是社会的一部分,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组织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中,组织和社会的需求、目标和价值观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行政组织学 吉大14秋学期《行政组织学》在线作业二
正确答案:ABC
5. 服务型政府组织理论的典型代表是( )
A. 学习型政府组织理论
B. 政府全面质量管理组织理论
C. 权威接受组织理论
D. 无缝隙政府组织理论
正确答案:ABD
6. 科学设计组织结构,应该注意( )
A. 制定明确的权责结构
B. 设计合理的用人制度
C. 妥善进行职务分工
D. 及时改进薪酬奖励制度
正确答案:ABCD
7. 关于行政组织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说法正确的有( )
A. 行政组织是政府职能的载体
B. 行政组织是行政管理的主体
C. 行政组织是行政人员的归属
D. 行政组织是行政活动的支点
正确答案:ABCD
3. 行政组织的构成要素包括( )
A. 组织目标
B. 机构设置
C. 权责体系
D. 个人意识
正确答案:ABC
4. 里格斯生态行政组织理论的基本思想包括( )
A. 提出了三种行政组织模式
B. 重点分析了棱柱形(即过渡社会)的行政组织
C. 考察了外部生态环境与公共行政之间的制约关系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B
4. 汉密尔顿首开行政权与立法权分离的先河,为行政学独立于政治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5. 彼得原理的内容包括:“鸡毛蒜皮”定律和无效率系数。
A. 错误
B. 正确
正确答案:A
======================================================================
巴纳德的系统组织理论教学课件
关注组织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组织的结 构和运作方式,保持组织的适应性和稳定 性,是实现有效协作的重要保障。
04
巴纳德的权威接受理论
权威接受理论概述
权威接受理论是由著名管理学家切斯特· 巴纳德提出的,该理论强调组织中的权 威不是由组织赋予的,而是由组织成员 自主接受的。
巴纳德认为,组织的有效性取决于成员对组 织目标和行为的接受程度,而这种接受程度 又取决于成员对权威的认知和认同。
输标02入题
通过鼓励员工参与决策和目标设定,可以提高员工的 归属感和责任感,增强其对组织目标和行为的认同和 接受程度,从而提高组织的效率和绩效。
01
03
同时,企业领导者应该注重与员工的沟通交流,了解 员工的诉求和意见,以更好地引导员工的行为和目标
,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
04
在激励机制方面,企业可以通过提供合理的薪酬、晋 升机会和培训等手段,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使其更加自觉地接受组织目标和行为。
权威接受理论强调组织成员的自主性和参与性,认为只有当成员自觉 接受组织目标和行为时,组织才能实现高效运转。
巴纳德认为,组织的领导者应该通过有效的沟通、激励和引导,使成 员自觉接受组织目标和行为,从而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
权威接受理论的实践应用
在企业管理中,权威接受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员工 参与决策、目标设定和激励机制等方面。
05
巴纳德的组织平衡理论
组织平衡理论概述
01
组织平衡理论是巴纳德提出的一种关于组织管理的 理论,强调组织内部的平衡与稳定。
02
巴纳德认为,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由各个组成部 分相互协作、共同实现组织目标。
03
组织平衡是指组织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协作 、相互依存,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巴纳德组织理论思想介绍
巴纳德组织理论 ——贵在协作
最早运用系统的观点对行政组织进 行全面、深入织的本质
组织:有意识地协调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 或力量的一个系统。 组织三要素: 协作意愿 共同目标 信息交流
非正式组织
“一种没有固定形态的、密度经常变化的 集合体” ① 一些丌便通过正式组织解决的问题,通 过它却易解决 ② 有助于维持正式组织的团结; ③ 有助于提高个人的自尊心、缩短人们心 理上的距离。 是正式组织必要的补充
无关心区
组织在发布命令旪要考虑“无关心区”或“无差 异范围”。“无关心区”是命令被顺利接受的一 个“区域”。 要建立和维护一种既能树立上机威信,又能争取 广大“中性区域”群众的客观权威,关键在于能 否在组织内部建立起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有效 的信息交流系统。
信息交流系统
人人知晓的信息交流沟通渠道 组织内每一个人都处于这个交流系统之中 信息交流路线直接,有效 信息交流系统的完整性 组织的首脑机关工作人员必须胜任愉快 信息交流的连续性 每一限指令必须具有的权威性
经理人员的职能
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交流畅通的系统 从人员那里获得必要的服务 规定组织目标
管理的艺术就是把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适 应和谐的综合起来。
经理人员的权威
权威是存在于正式组织内部繁荣一种秩序, 一种信息交流的对话系统。指示是否具有权威性, 检验的标准是接受指示的人,而丌是发布指示的 经理人员。 巴纳德分析个人承认指令的权威性并乐于接受指 令的四个条件: 1、他能够并真正理解指令; 2、他相信指令不组织的宗旨是一致的; 3、他认为指令不他的个人利益是一致的; 4、他在体力和精神上是胜任的。
巴纳德的系统组织理论(1938)
巴纳德的系统组织理论(1938)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1.Barnard,1886-1961)是西万现代管理理论中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
他早年就学于蒙特赫蒙学院,19O6-1909年在哈佛大学读完了全部经济学课程,因缺少实验学科的学分而未获得学位,后来却由于他在研究企业组织的性质和理论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得到过7个荣誉博士学位,他于1909年进入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工作,1927年起担任新泽西贝尔电话公司总经理,一直到退休。
他对组织管理工作的极大热情还使他自愿参与了许多社会组织的活动。
他帮助制定过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政策,在新泽西紧急救济队、新泽西感化院、联合劳务组织担任过领导职务。
1948-1952年担任洛克菲勒基金会董事长。
他还是一个出色的钢琴演奏家,担任过美国新泽西巴赫协会主席。
巴纳德在漫长的工作经历中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并深入分析现代管理的特点,写出了许多重要著作。
其中最有名的是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被誉为美国现代管理科学的经典著作。
该书连同他10年后出版的《组织与管理》是其系统组织理论的代表作,是其毕生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经验总结。
他将社会学概念应用于分析经理人员的职能和工作过程,并把研究重点放在组织结构的逻辑分析上,提出了一套协作和组织的理论。
他认为,社会的各级组织包括军事的、宗教的、学术的、企业的等多种类型的组织都是一个协作的系统,它们都是社会这个大协作系统的某个部分和方面。
这些协作组织是正式组织,都包含三个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联系。
所有的正式组织中都存在非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是保持秩序和一贯性所不可缺少的,而非正式组织是提供活力所必须的。
两者是协作中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
所有的协作行为都是物的因素、生物的因素、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这些不同因素的综合体。
一个协作系统是由相互协作的许多人组成的。
个人可以对是否参与某一协作系统作出选择,这取决于个人的动机包括目标、愿望和推动力,组织则通过其影响和控制的职能来有意识地协调和改变个人的行为和动机。
巴纳德的系统行政组织理论
第10章巴纳德的系统行政组织理论一、组织的本质1.组织的定义巴纳德不是仅仅从物质或人的方面看待组织,而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关系的角度来看待组织的。
他将组织界定为有意识地协调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或力量的一个系统。
2.组织的基本特点(1)组织是由人的活动或效力即人的行为构成的系统。
(2)组织是一个系统,即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调整的人的活动和行为的相互关系。
(3)组织是动态和发展的,即当系统中的一个部分同其他部分的关系发生变化时,作为整体的系统也要发生变化。
(4)组织是协作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两者糅合在一起,有时界限不太明确。
巴纳德认为协作系统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如图10-1所示。协作系统以组织为核心,把物质子系统、人员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连接成为一个复合的整体。
(5)组织工作决不仅仅限于通常所谓“组织内部”,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其“内部”协作关系和“外部”协作关系同等重要。
二、组织三要素1.协作的意愿(1)含义:协作的意愿是所有的各种组织不可缺少的第一项基本要素,其含义是自我克制,交付出个人行为的控制权以及个人行为的非个人化。
对于个人来说,协作意愿就是参加这一系统的“个人愿意和个人不愿意”的综合结果;对于组织来说,是它“提供的客观诱因和所加的负担”的综合结果。
(2)组织必须在物质方面和社会方面提供适当的诱因来弥补个人的这种参加该系统而不参加其他系统的牺牲,即:①提供客观的刺激;②通过说服来改变个人的主观态度。
2.共同的目标(1)含义:组织成员协作意愿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成员接受和理解组织目标的程度。
组织成员对组织的共同目标的理解可以分为协作性的理解和个人性的理解两种,前者是指组织成员脱离了个人立场而站在组织整体利益的立场上客观地理解组织的共同目标;而后者则是站在个人立场上主观地理解组织的共同目标。
西方行政学说史及笔记—巴纳德的组织理论
第十讲巴纳德的系统行政组织理论一、生平概述出生:切斯特.巴纳德(Cheste r Barnar d,1886-1961),美国人,是西方管理理论中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是对中期管理思想作出卓越贡献的学者之一。
求学:他早年就学于蒙特赫蒙学院,1906-1909年在哈佛大学读完了全部经济学课程,但因缺少实验学科的学分而未获得学位,后来却由于他在研究企业组织的性质和理论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得到过7个荣誉博士学位。
实践中的管理者与:他于1909年进入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前十年主要从事参谋工作,此后开始担任直线人员的领导职务,1927年起担任新泽西贝尔电话公司总经理,一直到退休。
自学成才的管理学专家:漫长的管理工作经历使巴纳德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
与此同时,巴纳德也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管理学专家。
他多遍阅读了意大利社会学家维尔弗雷多·帕雷托、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和美国管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等人的原著。
并将他们的理论应用于组织问题的研究。
他结合自己丰富的管理经验以及从这些知名管理学家著作中吸取的理论知识,深入分析现代管理的特点,尤其是分析了现代管理中的组织问题,写出了许多重要著作(见教材P162-163)。
积极的社会活动家:巴纳德对组织管理工作的极大热情还使他自愿参与了许多社会组织的活动。
例如:他帮助制定过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政策,在新泽西紧急救济队、新泽西感化院、联合劳务组织担任过领导职务。
1948-1952年担任洛克菲勒基金会董事长。
他还是一个出色的钢琴演奏家,担任过美国新泽西巴赫协会主席。
代表性著作:巴纳德的著作中最有名的是其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这一本书被誉为美国现代管理科学的经典著作。
西方行政学理论概要
1.名词解释1.威尔逊:行政学创始人,美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教育家,著名的行政学家和政治学家。
主张政治与行政分离,建立一门独立的行政学科。
其行政学方面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被誉为行政学开山之作的《行政学研究》一文中。
2.韦伯:德国社会学家,官僚制理论奠基人。
一生致力于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的研究,写下了《经济与社会》、《国家社会学》在内的大量学术著作,对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和管理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对于西方行政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便是所谓“官僚制”(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
3.泰勒:美国管理学家,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不仅从事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还从事社会活动和领导工作的才能。
他的科学管理理论主要体现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
4.巴纳德:现代管理理论之父,西方管理思想史上社会系统学派创始人。
西方管理科学发展史上最早运用“系统”观点表述组织概念并建立了一套影响深远的组织理论体系的著名美国管理学家。
撰有包括管理学名著《经理人员的职能》和《组织与管理》在内的大量重要论著,其系统行政组织理论的主要观点就体现在《经理人员的职能》这本被誉为管理学经典的代表作中。
5.西蒙:美国著名行政学家,著有《行政行为》、《公共行政》、《组织》等多部行政学经典著作。
在《行政行为》中系统论述了决策理论,用科学化的概念、实证的研究方法取代了传统的研究方法,开创了行为主义行政学派。
他对西方行政学的主要理论贡献就在于他基于对行政学所谓“正统”研究方法的批判而提出的行为主义行政学理论。
6.林德布洛姆: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政策分析创始人。
作为在政治学和经济学界均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他曾担任美国政治学会会长。
在政治学领域的研究中进行了一些开创性工作,从对政策的分析研究尤其以“渐进决策模式”饮誉美国政治学界和行政学界。
代表作有《政策分析》、《渐进调适》。
7.帕金森定律:帕金森在对组织机构的无效活动进行调查和分析中提出的关于组织机构臃肿低效的形成原因的定律。
巴纳德的系统行政组织学说西蒙的行为主义
– 3 西蒙的行政决策准则:令人满意原则
• 由于人是有限理性的行政人;因此;应该用令人满意的 准则取代最优化准则;
• 令人满意的准则:在决策时决定一套标准用来说明 什么是令人满意的最低程度的备选方案;如果拟选用 的备选方案满足了或者超过了所有这些标准;那么这 个方案就是令人满意的
• 当按照原定标准寻找不到任何令人满意的备选方案 时;就有必要考虑改变原定的标准;
• 三 行政决策过程
– 1 关于决策的含义:
• 广义的理解:管理就是决策;包含了决定前的调查分 析;作决定以及决定作出后的评价等一系列过程;
– 2 决策过程的四个阶段: • a 情报阶段:探查环境;寻求决策条件; • b 设计活动: 设计 制定和分析可能采取的备选行动 方案;
偏好顺序;
– 西蒙对客观理性的反驳:
• 知识的不完备性;预见未来的困难性以及备选行为 范围的有限性;决定了客观理性在实际行动中是不 存在的;
– 有限理性与行政人管理人假设
• 人类行为是介于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 • 应以以有限理性为基础的行政人取代经济人; • 行政人是心理人有个人的目的 动机 怪癖与经济人两
• 贡献即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所做的工 作或所付出的代价
• 诱因是指组织所提供的吸引组织成员的因 素
• 所谓组织平衡实质上就是贡献和诱因的平 衡;它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环节
• 组织的诱因主要分为经济诱因和非经济诱 因两个方面
• 组织的平衡从来都是一种不稳定的平衡 • 打破平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外部环境
• 巴纳德提出了无差异范围或接受范围的概念
• 巴纳德认为;管理者要想有效利用权威;必须从以下 几个方面做持久努力:
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组织理论一课件
二、社会系统组织理论(一)
4.复合性正式组织的特征[简]: 1)系统性。 2)非人格化。 3)专业化。 4)含有非正式组织。
第9页,共15页。
典型例题
单选:
1.(2008.1)(2008.10)(2014.4)(2014.10)巴纳
德在其著作出版后把自己的主要贡献归结为“结构性”概念
第13页,共15页。
典型例题
简答: 1、(2014.10)简述非正式组织在正式组织中起着的作用。 答:1)信息交流。 2)通过调节人们的贡献意愿和稳定客观的权威来维持正式 组织的凝聚力。 3)维持人们的个人人格、自尊心和独立的选择,而这是正 式组织运作所必需要的。
第14页,共15页。
Thank you
第4页,共15页。
二、社会系统组织理论(一)
3)协作体系,在对人性假设基础上,巴纳德开始追寻组织中 协作活动发展的源头,协作就是一种克服由物理环境或人的 生物特征所强加的一些限制的手段。而协作体系的效力取决 于边际贡献的效力,或者说取决于边际贡献者。[单2、名2、 填2] 4)正式组织,巴纳德认为构成组织的要素有三个:协作的意 愿、目的、信息交流。而组织的存在取决于协作系统平衡的 维持,这种平衡有两个条件:一是组织的有效性,它涉及同 外界环境的关系;二是组织的效力,它涉及组织同成员个人 之间的交换。[单3、填、简3]
第5页,共15页。
二、社会系统组织理论(一)
5)非正式组织,从组织的发展中来看,在形成正式组织后, 接下来的一个发展阶段是非正式组织。巴纳德倾向于从正面 肯定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尤其是它的凝聚力作用,并认为它 会产生两种重要的后果:
① 它使人们形成一定的态度、理解、风格、习惯风俗; ② 为正式的组织的产生创造条件。[单2、填] 6)复合性正式组织,组织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复合性正式 组织。[单]
浅析巴纳德系统组织理论
人都 是受个 人经 济利 益 的驱使 而采 取某 种行 为 。 一方面 , 另 他们 研究这 种协 作关系 的各个 方面 , 只是 从协作 系统 中的人 的行为 而 都把人 视 同机械 。 在他 们看 来人 只有 受到 外力 推动 , 才会采 取某 和人 的协作 关系来研 究组 织, 当然 他并不 是能够 把组 织看成 是简
种 行 为。 而且 人 的行为 只有服 从整 体 的要求 才是 合理 的 , 不应 单的人 的集 团 , 是把组 织 界定为 “ 而 而 两个 或两 个 以上 的人 们有 意 该 有个 人 的 自 由。这样 他们 就把 人看 成 是丧 失 了个人 主动性 的 识地加 以协 调的 活动或 力量 的系 统 。 ” ( ) 织的要 素 二 组
L g l y t m n o i y e a S s e A dS ce t
{占 I 缸会 ; J
20.2下 1( ) 09
浅 析 巴纳德 系 统组 织 理论
尹
摘 要
刚
李金花
在管 理 学史上 , 最早 率 先使 用 系统观表 述组 织并 建立 了一套 影响 深远 的统组 织理论 体 系 , 是 美 国著 名 的管理 学 就
但一个 组织 的建立 和运行 或者 组织 的 巴纳 德之 前 的关 于人 性假 设 的理论 把人 看作 “ 经济人 ” “ ,机 面或 部分组 成的协 作系统 , 械人 ” 他们 认 为人 的行 为都是 受到 利 己的动 机所支 配 , 者说 , , 或 存在 终究 是靠人 的行 为在推 动 , 以在 他看 来 , 织 理论 并不是 所 组
一
、
巴纳德 系统 组织 理论 的人 性理 论基础
协作 , 结成 组织 , 然建立 组织 离不开物 质 资源 的 因素 , 物质 资 虽 但
巴纳德的系统行政组织学说
3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说
❖ 正式组织是保持秩序和一贯性所不可缺少的;而非正 式组织是提供活力所必须的 两者是协作中相互作用 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
❖ 非正式组织的含义:
❖ 最早由美国管理学家梅奥通过霍桑实验提出;是人们在共同 的工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以感情 喜好等情绪为基础的松散 的 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 人们在正式组织所安排的共同工作 和在相互接触中;必然会以感情 性格 爱好相投为基础形成若 干人群;这些群体不受正式组织的行政部门和管理层次等的 限制;也没有明确规定的正式结构;但在其内部也会形成一些 特定的关系结构;自然涌现出自己的头头;形成一些不成文的 行为准则和规范
❖ 组织的平衡具有不稳定性:
❖ 其一是外部环境恶化造成诱因来源不足;组织不能提供必要 的诱因
❖ 其二是由于组织成员的需求标准总是在缓慢地提高;由此破 坏原有平衡 因此要克服这种不稳定的状态;组织必须通过不 断的发展壮大来增加组织所掌握的诱因
❖5 权威接受论
❖ 1 巴纳德的权威概念:权威不是来自于上级的授予;而是来 自于下级的认可 一项命令是否具有权威;取决于命令的接受 者而非发布者:
3 1 巴纳德的系统行政组织学说
❖ 一 生平著述 ❖ 出生:切斯特 巴纳德 ❖ Chester Barnard;18861961;美国人;是西方
管理理论中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是对中期 管理思想作出卓越贡献的学者之一
❖ 求学:他早年就学于蒙特赫蒙学 院;19061909年在哈佛大学读完了全部经济 学课程;但因缺少实验学科的学分而未获得学 位;后来却由于他在研究组织的性质和理论方 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得到过7个荣誉博士学 位
❖ 实践中的管理者:他于1909年进入美国电报; 前十年主要从事参谋工作;此后开始担任直线 人员的领导职务;1927年起担任新泽西贝尔总 经理;一直到退休
行政组织学理论
评析巴纳德的动态平衡组织理论.答:答题要点:第一,组织本质论.巴纳德认为:(1)组织是人的活动所形成的系统;(2)组织是动态和发展的;第二,组织环境论.巴纳德认为:组织所处的环境对组织施加的压力和限制,组织环境包括自然的.物质的和社会的环境;第三,组织配合论.巴纳德认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有赖于保证贡献和满足的平衡;第四,组织要素论.巴纳德认为:组织不论其级别的高低和规模的大小,都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信息的联系;第五,组织沟通论.沟通是组织工作中极其重要的要素;第六,组织责任道德论.道德是个人的具有一般性与持久性的个性力量与倾向;第七,领导职能论.组织领导的职能在于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联系的系统.评析巴纳德的动态平衡组织理论。
P30-31答:该学派以美国管理学者巴纳德为代表。
他的《经理人员的职能》系统地提出了一套独特的组织观念。
其主要思想如下:(1)组织本质论。
他认为,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人以上有意识协调的活动或效力系统。
他将组织概念抽象化,把物质系统从组织概念中排斥出去,其次又指出组织不是人的集合,而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或效力的系统。
(2)组织环境论。
他认为组织所处的环境对组织施加各种压力和限制,组织环境包括自然的、物质的环境和社会的环境。
(3)组织平衡论。
他认为,人之所以向组织贡献力量,主要原因在于该组织能给他最大的满足,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有赖于保证贡献与满足的平衡。
(4)组织要素论。
他认为,作为协作系统,组织都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即: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信息的联系。
(5)组织沟通论。
他认为沟通是组织工作中极其重要的要素,他提出了沟通线路明确,沟通网络正式化,信息沟通连续化等沟通的基本原则。
(6)组织责任道德论。
他认为,道德是指导个人冲动的准则。
组织要通过教育、训练、人员选择、非正式组织、禁令,榜样等向组织成员灌输各种道德的力量,使组织成员更重权威、支持下级、忠于组织。
(7)领导职能论。
巴纳德的系统行政组织理论
05
巴纳德的组织结构理论
组织结构的定义与类型
总结词
组织结构是组织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关系和作用的方式,是组织实现目标的手段。类型包括机械组织 和有机组织。
详细描述
组织结构是组织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方式,它决定了组织成员的职责、权力和沟通方式 。根据组织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组织结构可以分为机械组织和有机组织两大类。机械组织结构相对较 为稳定,强调规范和专业化,而有机组织结构则更加灵活,强调创新和适应性。
之一。
主要成就
巴纳德提出了系统行政组织理论,强调组织的协作和效率,对现代组织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理论观点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公共管理等领域。
影响
巴纳德的理论观点对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被视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理论观点不仅影响了管理学的发展,还影响了社会学、政治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
树立核心价值观
明确组织的核心价值观 和理念,引导员工形成
共同的价值取向。
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创造积极向上、团结协 作的工作环境,增强员 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传承组织历史和文化
珍视组织的历史和文化 传统,通过各种活动和
仪式传承和弘扬。
07
巴纳德理论的现代意义与局 限
巴纳德理论在现代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组织结构
巴纳德理论的局限性
过于பைடு நூலகம்调正式组织
01
巴纳德的理论主要关注正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忽视了非正式
组织的影响和作用。
缺乏动态性
02
巴纳德的理论偏重于静态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未能充分考
虑组织的动态变化和发展。
适用范围有限
03
巴纳德的理论主要适用于大型、复杂和正规的组织,对于小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章巴纳德的系统行政组织理论一、组织的本质1.组织的定义巴纳德不是仅仅从物质或人的方面看待组织,而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关系的角度来看待组织的。
他将组织界定为有意识地协调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或力量的一个系统。
2.组织的基本特点(1)组织是由人的活动或效力即人的行为构成的系统。
(2)组织是一个系统,即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调整的人的活动和行为的相互关系。
(3)组织是动态和发展的,即当系统中的一个部分同其他部分的关系发生变化时,作为整体的系统也要发生变化。
(4)组织是协作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两者糅合在一起,有时界限不太明确。
巴纳德认为协作系统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如图10-1所示。协作系统以组织为核心,把物质子系统、人员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连接成为一个复合的整体。
(5)组织工作决不仅仅限于通常所谓“组织内部”,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其“内部”协作关系和“外部”协作关系同等重要。
二、组织三要素1.协作的意愿(1)含义:协作的意愿是所有的各种组织不可缺少的第一项基本要素,其含义是自我克制,交付出个人行为的控制权以及个人行为的非个人化。
对于个人来说,协作意愿就是参加这一系统的“个人愿意和个人不愿意”的综合结果;对于组织来说,是它“提供的客观诱因和所加的负担”的综合结果。
(2)组织必须在物质方面和社会方面提供适当的诱因来弥补个人的这种参加该系统而不参加其他系统的牺牲,即:①提供客观的刺激;②通过说服来改变个人的主观态度。
2.共同的目标(1)含义:组织成员协作意愿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成员接受和理解组织目标的程度。
组织成员对组织的共同目标的理解可以分为协作性的理解和个人性的理解两种,前者是指组织成员脱离了个人立场而站在组织整体利益的立场上客观地理解组织的共同目标;而后者则是站在个人立场上主观地理解组织的共同目标。
(2)巴纳德特别指出:①要让组织成员理解和接受组织目标;②要设法消除对目标的不一致;③要注意组织目标与个人动机的必然差异。
(3)管理人员的职能管理人员的职能之一是向组织成员灌输共同目标的确存在的信念,进行鼓舞士气的教育工作,并力争使组织成员感到,通过组织目标的实现,他们可以获得个人的满足。
3.信息交流(1)含义:信息交流指意愿、情报、建议、指示和命令等信息的传递。
作为组织的基本要素,信息交流是不可缺少和无法取代的,组织的一切活动都以信息交流为基础。
(2)信息交流的几条原则①信息交流的渠道要为组织成员所了解,最重要的是要使信息交流的渠道成为惯例,即尽可能使之固定化。②要求每一个组织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一个明确、正式的信息交流渠道,即每一个成员都必须有一个上级并向其汇报工作,每一个人必须同组织有明确的正式关系。
③建立的正式信息交流的线路必须尽可能地直接和短捷、减少层次,以加快信息交流的速度,并减少由于多渠道传递而造成的失误。
④在信息传递时,应利用完整的信息交流线路的每一个层次。
这是因为,如果在传递过程中跳过某些层次,就可能产生互相冲突的信息;同时也不利于维护每一层次的权威和职责。
⑤作为信息交流中心的各级管理人员必须称职。
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具有有关技术、人事和非正式组织方面的能力,了解辅助机构的性质和状况,掌握同目标有关的行动原则,对环境因素作出解释,以及区别信息是否具有权威性。
⑥组织行使职能时,信息交流的路线不能中断;组织在任职者不能行使职权或缺勤时,都要规定自动的临时代理职务的办法。
⑦每一个信息都必须具有权威性,即从事信息交流的人必须是公认的实际上占据有关“权力位置”的人;这个位置发出在其权限范围之内的信息,这个信息是由于更上一层机构授权才发出的。
在这方面,职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非正式组织1.含义一种没有固定形态的、密度经常变化的集合体,它是不确定的和没有固定结构的,没有确定分支机构。
非正式组织具有无正式的组织结构、无自觉的共同目标,只是具有一定的通过与工作有关的接触而产生的习惯、规范和情感因素等特点。
2.非正式组织的两类后果(1)使人们形成一定的态度、理解、风俗、习惯、习俗。
(2)为正式组织的产生创造条件。
非正式组织的态度、习俗、风俗影响着正式组织并且部分地通过正式组织而表现出来。
3.非正式组织的功能(1)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有了正式组织才有非正式组织;(2)有非正式组织才能给正式组织以活力或给正式组织以某种限制,甚至在目标及工作方法上和正式组织进行对峙。
4.非正式组织的三项积极功能(1)可以从事正式组织所不便沟通的意见、资料和信息;(2)可以通过培养组织成员的服务热诚以及对权威的认同感而维持组织的团结;(3)可以借助于非正式组织的互动关系,避免正式控制过多过滥,进而保持个人自尊、人格完整和独立选择力。
5.如何看待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不仅是必然存在的,而且是不可缺少的。
管理者要善于识别非正式组织并正确地利用非正式组织来增进组织的健康发展。
(1)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管理者如果无视非正式组织本身的态度、习惯和规范,就难以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甚至造成不利后果。
(2)管理者也不应过分依赖非正式组织,否则也会造成诸如干扰正式的责任分工等不良后果。
四、组织平衡论1.含义指从人的行为和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关系上看,组织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是:组织成员愿意并且确实能够进行正式协作,即参加和不愿意离开组织,为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作出贡献。
这个条件包括两个方面:①组织对其成员的吸引力;②组织成员对组织的贡献。
从这种观点出发解释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原因的理论即组织平衡论或组织存续理论。
2.理论要点贡献是指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所做的工作或所付出的代价,与此相应,组织应当提供必要的“诱因”以满足组织成员的个人动机和需要。
“诱因”是指组织所提供的吸引组织成员的因素,例如物质待遇、声誉、地位和共同理想等。
诱因主要分为经济诱因和非经济诱因两个方面。
如果组织提供的诱因与组织成员的个人贡献达到平衡或者超过其个人贡献,组织就可以实现平衡,就可以生存和发展;否则组织就会出现衰弱乃至消亡。
组织平衡实质上是贡献与诱因的平衡,它是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环节。
3.组织平衡的两个方面(1)对外平衡:指一个组织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组织也应当有所变化,这种变化是通过一系列战略决策实现的对环境的有效适应。
(2)对内平衡:指把各种诱因有效地分配给各个组织成员,使诱因与贡献达到平衡,并调动和发挥组织成员的协作积极性。
当这种内部的平衡产生时,组织成员协作的积极性才有保证。
4.打破组织平衡的两个原因(1)外部环境恶化造成诱因来源不足,组织不能提供必要的诱因,平衡就破坏了;(2)由于组织成员的需求标准总是在缓慢地提高,由此破坏了原有的平衡。
为了克服这种不稳定的状态,巴纳德提出了一个组织发展的原则,即通过组织的不断发展壮大来增加组织所掌握的诱因。
这不仅适用于经济诱因,也适用于非经济诱因。
五、权威接受论1.权威概念权威是正式组织中信息交流(命令)的一种性质,通过它的被接受,组织的贡献者或成员支配自己所贡献的行为,即支配或决定什么是要对组织做的事,什么是不对组织做的事。
权威包括两个方面:(1)主体方面或个人方面,把命令作为有权威的来接受;(2)客体方面,命令被接受的性质。
2.权威被接受的四个条件(1)使人们能够明确所传达的命令;(2)使人们认为这个命令同组织目标是一致的;(3)使人们认为这个命令同他们的个人利益是一致的;(4)他们在精力上和体力上允许接受这个命令。
3.“无差异范围”“无差异范围”是指一个人对于让他干什么和怎么干感到无所谓,他不一定真正信服这样的指令或建议,仅仅是服从而已。
因此,无差异范围或接受范围实际上就是通常理解的服从范围。
在这个服从范围内,一个人不按个人的价值观去衡量和检验指示、命令和建议的是非曲直,就直接予以承认和执行。
4.有效地利用权威必须做出的努力(1)激励组织成员,从内心角度扩大接受范围;(2)设法培养良好的团体态度,作为保证服从性的一种约束力;(3)以组织目标为准作出决策,放弃“个人人格”,即要出于公心,对组织负责;(4)建立和改善信息交流渠道,使之能够准确、及时地传递必要的信息;(5)不要仅仅依赖职权,要把职权和才能、威信结合起来。
5.领导者同下级人员之间的两种权威关系(1)职位权威;(2)领导权威。
下级人员对领导者的意图和指示在多大范围内言听计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两种权威的混合作用。
职位权威与任职者个人才能和威望无关,只是由管理职位和等级制本身所决定的。
领导权威则是由领导人的才能、知识水平和威信所决定的。
将这两种权威结合为一体,能够大大地扩展下级人员的接受范围。
六、组织决策论1.决策分类(1)个人决策:指个人参加组织的决定,主要出自个人动机,是出于个人人格的决策;(2)组织决策:指有关组织活动的决定,主要从组织目标上考虑,是出于组织意图的非人格的决策。
2.“非人格”指主要根据组织管理职位的要求,按照组织目标和规范等,对组织问题做出决策,因而基本上失去了决策者个人动机上的色彩。
组织决策是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制定的理性决策。
3.组织决策的两个客观要素(1)目标。
目标的客观性是指组织目标独立于个人动机。
(2)环境。
环境是对实现目标起制约作用或推动作用的种种客观条件。
决策的作用是通过反复注意目标和环境,使两者越来越具体,最后确定实现目标的具体行动。
认清目标和环境是决策工作的两个紧密相关的方面;反过来讲,决策是要使目标和环境明朗化,在具体行动上达到一致。
4.战略要素理论(1)要点:战略要素,即通常所说的关键环节。
决策的环境主要是由战略要素来刻画的,决策所要分析的,事实上是一种对战略要素的探求,通过一系列探索和决策,逐步确定新的具体目标和战略要素,最终确定实现总目标的一系列手段,即具体行动。
(2)全部环境要素,按照它同目标的关系,分为两大类:①战略要素(即康芒斯所谓的“制约因素”),它们是实现目标的关键;②其余的条件,亦即“补充因素”,它们不是关键性的要素。
5.决策工作的三个来源(1)上级要求他根据本部门、本单位的情况,将上级指示具体化,做出适合本部门、本单位的决定。
(2)下级人员遇到困难时,请求他做出裁决。
(3)管理者独立地、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巴纳德认为,前两类决策有正式职权规定的保证,属于“分内事”,容易得到承认;第三类决策虽然是检验管理者才能的“最重要的试金石”,但往往被视为“多管闲事”,受到怀疑和排挤。
因此巴纳德主张,管理人员应当积极地、创造性地发现和处理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决策问题,而且应该仅仅去处理下级人员无法有效处理的决策问题。
6.管理者的决策思维的两种基本的思考过程(1)“逻辑过程”,即能够用语言或符号表示的自觉思考过程,也即推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