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共管理与官僚制
新公共管理名词解释简答
新公共管理名词解释简答
新公共管理名词解释:
1、新公共管理是新右派、新治理、管理主义、企业型政府、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行政的通称。
2、始于20世纪80年代大规模的政府改革,使政府管理的运作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官僚制的、层级制的、缺乏弹性的行政,转向市场导向的、因应变化的、深具弹性的公共管理。
3、新公共管理以自利人为假设,基于公共选择代理人理论及其交易成本理论,以传统的管理主义和新泰罗主义为基点而发展起来的。
4、其核心点在于:强调经济价值的优先性、强调市场机能、强调大规模使用企业管理的哲学与技术、强调顾客导向的行政风格。
事业编新公共管理知识点
事业编新公共管理知识点一、新公共管理概述。
(一)概念。
新公共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盛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
它以现代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主张在政府等公共部门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重视公共服务的产出,强调文官对社会公众的响应力和政治敏感性,倡导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行政环节上实行更加灵活、富有成效的管理。
(二)产生背景。
1. 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日益激烈。
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难以适应这种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需要更加灵活、高效的公共管理模式来提升国家的竞争力。
例如,在国际贸易中,政府需要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制定有利于本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政策。
2. 财政压力。
- 福利国家的发展使得政府财政支出不断增加,许多西方国家面临着严重的财政赤字问题。
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下的官僚制机构臃肿、效率低下,无法有效控制成本。
新公共管理试图通过引入企业管理的方法来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减少财政支出。
3. 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弊端。
- 传统公共行政以威尔逊 - 韦伯范式为基础,强调政治 - 行政二分法和官僚制组织原则。
但这种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机构僵化、缺乏灵活性、对公众需求响应迟缓等。
新公共管理旨在打破这种传统模式的束缚,构建更加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公共管理体系。
4. 私营部门管理经验的示范效应。
- 20世纪以来,私营部门在管理方法、技术和理念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如目标管理、绩效管理、成本核算等。
这些成功的经验为公共部门的改革提供了借鉴,新公共管理主张将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引入公共部门。
(三)理论基础。
1. 公共选择理论。
- 公共选择理论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认为政府官员也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个体。
这一理论揭示了传统官僚制下政府官员可能存在的寻租行为、低效率等问题。
新公共管理受其影响,强调通过制度设计来约束政府官员的行为,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
新公共管理对官僚制的摒弃还是扬弃——基于制度层面的思考
的思想, 限制了人身 自由, 不利于人的健康发展, 提出组织结构扁平化, 引进私 ^ 部门的管理方法和市场化的运作模式, 充分发挥合同制的优 势, 制 、 放杉 下放权力, 用聘用制取代 职位终身制, 刺激人员努力工 作。理论 E新公共管理对官僚制的批判头头是道, , 其实是有失偏颇 的; E 虽然起到了提高行政效率的功效, 实践 , 却也错漏百出, 了更 带来
关键词 : 新公共 管理 ; 官僚制 ; 弃 ; 弃 ; 摒 扬 制度层 面
中图分类号 : 6 3 0 2 D 9 .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9 4 5 ( 0 0O —0 4 —0 1 0 - 4 8 2 1 )1 2 5 3
一
、
概述
了 僚 内 提 官 的 力,而 剐 谫 的 弃。 官 制的 容,升了 僚制 活 因 是 倌 I扬
官僚制、 新公共管理在制度上无非是对人和事两大方面的约束。
二、 官僚制的含义及主要内 容
张康之认为官僚 制的概念具有政治学、 一般社会学、 管理学三重
含义。在政治学中, 官僚制 i 准 是指现代国家条件下以相对专业 化的行政 ^员为主体听陶成的政府的一系列制度、 、 体制、 组织结构和原 则的总 2 ] 。笔者认为, 官僚制是国家为实现统治由—个上级审级机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o ∞r f hH  ̄ I v iA a tI u l r sd  ̄ ne t aI s D S ec i {
21 年 第 1 ( 1 卷 00 期 第 2
总第 4 期 ) 9
No 1 2 1 ( 11 S m Nn 4 ) . 0 0 Vo. 2 u 9
组织成员 工作和业务交往, 就连非常
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对我国政府再造的启示
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对我国政府再造的启示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及其间产生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对各个国家的政府改革有很大的影响。
“新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学内容,在各方面尚存在着较大的开发潜力。
因此,系统总结“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内容,与我国行政改革相结合而分析,对我国的政府再造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
标签: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新西兰、英、美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福利国家”制度带来的困境,进行了“重塑政府运动”、“企业型政府”、“国家市场化”等一系列名称不同但实质相同的政府改革。
这些改革运动是在对传统公共行政进行批判的基础上,以市场化改革为导向,将市场机制引入政府管理体系中,以提高公共管理的经济效率和效益,解决政府面临的财政、管理和信任危机。
澳大利亚学者欧文·E·休斯在将这一系列改革措施统称为“管理主义”或“新公共管理”。
①这也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各国政府实施行政改革的代名词。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政府再造的内涵(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本内涵由于新公共管理在各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故不同的学者对其内涵的表述也各有千秋,以下列举的是国内外较具代表性的论述。
——胡德的观点英国学者胡德在担任伦敦经济学院院长的就职演说中将新公共管理的内涵归纳为:1.向职业化管理的转变;2.标准与绩效测量;3.产出控制;4.单位的分散;5.竞争;6.私人管理部门的风格;7.纪律与节约。
——奥斯本和盖伯勒的十大原则美国学者戴维·奥斯本与特德·盖伯勒在1992年发表的《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一书中描述的新公共管理模式应具有以下十大基本原则:1.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2.社区拥有的政府:授权而不是服务;3.竞争性政府:把竞争机制注入到提供服务中去;4.有使命感的政府:改变照章办事的组织;5.讲究效果的政府: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拨款;6.受顾客驱使的政府:满足顾客的需要,不是官僚政治的需要;7.有事业心的政府:有收益而不浪费;8.有预见的政府:预防而不是治疗;9.分权的政府: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10.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通过市场力量进行变革。
“新公共管理”及其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
“新公共管理”及其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基本趋势是走向一种“新公共管理”的实践模式,即采用商业管理的理论、方法及技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以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及公共服务质量。
作为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替代物,“新公共管理”实践模式的出现是公共部门管理特别是政府管理的一次重大突破。
这种实践模式尽管远非完善,但在西方公共管理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因而对于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标签:“新公共管理”;行政体制改革;启示20世纪后期,西方各国相继进入后工业社会和信息时代,西方各国也进入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改革的时代。
这场改革运动被称为“管理主义”、“新公共管理”、“后官僚制典范”、“企业型政府”等,不同的组织与学者对“新公共管理”有不同的概括和总结。
“新公共管理”起源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后逐步席卷了其他西方国家乃至全世界。
综合各国的行政改革,尽管在改革的内容、范围、规模、战略、力度等方面所有不同,但都体现了一个基本的价值取向:即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利用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和技术重塑政府,提高公共管理的水平和公共服务的质量。
1 “新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各国政府推进“新公共管理”的做法不尽相同,可是“新公共管理”的内容大体一样。
奥斯本和盖布勒在《重塑政府》一书中,把“新公共管理”概括为十个方面。
目标是建立:(1)掌舵而不是划桨的政府;(2)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的政府;(3)把竞争机制注入到服务中去的竞争性政府;(4)有作为而不循规蹈矩的政府;(5)处处讲究效果的政府;(6)满足顾客需要的政府;(7)廉洁的政府;(8)有远见的政府;(9)注重分权的政府;(10)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
根据西方行政学者们的论述,“新公共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政府角色定位。
“新公共管理”倾向于把决策制定(掌舵)和决策执行(划桨)分离的体制。
为了实现两者分离,“新公共管理”主张通过民营化等形式,把公共服务的生产和提供交由市场和社会力量来承担。
新公共管理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借鉴意义与启示(阅)
新公共管理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借鉴意义与启示殷晓彦潘鹏飞从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就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
20多年来,我国行政改革已经在多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下放权力、转变政府职能、调整行政区划、建立新的行政运行机制的过程中,开始了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
然而,虽然我国行政改革步伐不断加快,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因此,我们要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的进行探索,以推进我国行政改革的不断向前发展。
新公共管理运动首先在西方国家兴起,以英、美为主要代表,在世界各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英国政府自1979年撤切尔夫人上台后,开始了以注重商业管理技术,引入竞争机制,进行顾客导向为特征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推行了西欧最为激进的政府改革计划。
美国政府以奥斯本和盖布勒的《改革政府》为理论指导,于1993年克林顿时期,开始了大规模的政府改革——“重塑政府运动”,1994年,美国政府在此基础上颁布了《顾客至上:服务美国民众标准》,主张建立顾客至上的政府。
随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日本等国都把顾客导向作为政府改革的重要环节,掀起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浪潮。
归纳而言,当代西方国家政府再造的基本内容可分为三方面:第一,社会、市场管理与政府职能的优化;第二,社会力量的利用和公共服务社会化;第三,政府部门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
总的来说,新公共管理的主要思想包括:政府的管理职能是掌舵而非划桨,政府不应做执行政府,而应做一个“治理”政府;政府服务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政府须从高高在上的官僚机构转变为面对顾客与市场,满足他们的需要的政府;政府应广泛采取授权或分权方式进行管理,使社会参与管理;政府应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经验,同时引入竞争机制。
新公共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克服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它试图改革传统的官僚制管理结构,代之以市场竞争驱动型的合同管理。
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对传统官僚制的超越_井敏
[收稿日期]2007-04-19[作者简介]井敏(1970— ),女,河南省商丘市人,中共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讲师。
2007年7月第23卷 第7期学习论坛TR I BUNE O F STU DYJul 12007Vol 123 No 17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对传统官僚制的超越井 敏(中共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北京100091)[摘 要]新公共管理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出现以来就备受瞩目,几乎成了公共管理理论的代名词,对它的批评也如对它的颂扬一样,几乎充斥了公共管理领域的所有刊物。
但不论是颂扬也好,批评也罢,新公共管理理论代表了公共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它在许多方面实现了对传统官僚制的超越,从而表现出一种向服务行政过渡的趋势。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官僚制;服务行政[中图分类号]D6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08(2007)07-0052-03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普遍面临着财政危机、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更为严重的政府合法性危机。
为摆脱危机,它们掀起了一场针对官僚制的行政改革运动,指导这场改革运动的理论就是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在许多方面都超越了官僚制理论,进而表现出一种向服务行政过渡的趋势。
一、实现了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在公共管理理论发展史上,无论是传统行政学理论还是新公共行政理论,其基本理论假设就是政府是唯一的公共管理主体。
而新公共管理理论却提出了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的主张,这一主张对公共管理理论的影响应该说是革命性的。
第一,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减少了政府设租的机会,因而有助于消除腐败现象。
政府作为一个典型的公共组织,理应将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作为自己行政的唯一目的,但政府也是由一个个具有理性的人组成的,正如公共选择理论所指出的,“同样的人怎么可能仅仅因为从经济市场转入政治市场之后就由仔细求利的自利者转变成‘大公无私’的利他者呢?这是绝不可能的事”[1]。
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革命是当代西方政府改
革的一种催化剂。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建立起灵
活、高效、透明的政府创造了可能性。发展的表现:
(1)网络化使政府人员大幅精简,极大地提高政府的 行政效率
(2)政府公共职能转变和重新定位
(3)政府与公民交流的方式更为直接
(4)地方政府的职能进一步加强
(5)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在改善经济方面负有更强大的责任
新公共管理理论根据交易成本理论,认为政府 重视的不是管理中严格的程序、过程、规章制度等 的投入,而是管理活动的产出与效绩,应关心公共部 门直接提供服务的效率与质量,能够主动、灵活、 低成本地对外界情况的变化以及不同的利益需求作 出富有成效的反应。因此,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在 政府管理中资源配置应与管理人员的业绩和效果相 联系;在酬金上强调按业绩而不是按传统的任务来 付酬;在对财力和物力的控制上,强调采用根据效果 而不是根据投入多少来拨款的预算制度,最终体现 的是对管理效益的关注。
遍性。
——温森特·怀特
以管理而非政策为焦点,以业绩评估和效率为焦点;将公共
官僚机构分解成各种建立在使用者付费基础上的处理事务的机
构;准市场的使用和合同承包以培育竞争;一种强调产出目标、
限制性项目合同、金钱诱因和自由裁员的新管理风格。
——罗德斯(W. Rhodes)
(一) 新公共管理的特征
1、以效益为主要的价值取向。
包括向职业化管理的转变、标准与绩效测量、产出控制、
单位的分散化、竞争、私人部门管理的风格和纪律与节约七个
方面。
——胡德(C. C. Hood)
强调职业化的管理、明确的绩效标准和绩效评估;以结果
而不是以程序的正确性来评估管理水平;看重金钱的价值;对消
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内容
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内容篇一:新公共管理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当代国外行政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影响很大。
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NPM)是个非常松散的概念,它既指一种试图取代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管理理论,又指一种新的公共行政模式。
新公共管理的发展过程是公共行政学理论界与实践界围绕如何复活旧的官僚体制进行旷日持久争论的过程,许多学者对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尽管新公共管理并没有形成统一、规范化的理论体系。
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发展的过程中遭到了不少的批评,但这并不影响它作为公共行政发展的总趋势。
新公共管理是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为了应对财政危机和政府的信任赤字、绩效赤字而开始的大规模的政府改革。
即政府管理的运作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官僚的、层级节制的、缺乏弹性的行政,转向市场导向的、因应变化的、深具弹性的公共管理。
法汉姆及霍顿提出了新公共管理的特征,具体如下:采取理性途径的方式处理问题。
指在设定政策目标及阐明政策议题时特别强调战略管理所扮演的角色及作用。
重新设计组织结构。
其目的在于使政策制定与执行相分离,并且必须对服务的传输建立起一个赋予责任的行政单位。
改变组织结构。
使官僚体制更为扁平化,授权给管理人员,以利绩效目标的实现。
依据经济、效率、效能等标准来衡量组织成就。
发展绩效指标,使组织的成就能够被加以比较和测量,并据此进一步提供信息来作为未来决策的参考。
改变现行的政策。
使公共组织能在被传统公共服务价值所支配的文化中,转换成为“新公共服务模式”,强调与市场及企业价值相适合的文化。
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技术。
其目的在于淡化集体主义的色彩而采取个人主义的途径,包括寻求动员员工的支持和承诺来持续地进行结构与组织的变革等。
试图建立一种弹性、回应性及学习的公共组织,并发展一种将大众视为顾客、消费者及市民的“公共服务导向”。
公共服务不再由专业的供给者来支配,而是以回应人民真正的需求来提供公共服务。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政府行政改革的启示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政府行政改革的启示摘要:从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就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而西方各国相继掀起了政府改革的浪潮。
几十年来,我国行政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取得了重大进展,西方的改革则使支配了20世纪大部分时间的以官僚制为基础的传统行政管理模式转变为以市场为基础的新公共管理模式,并取得了极大的成效。
本文重点分析了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观点以及西方的成功经验,以期从中寻找适合我国国情并具有借鉴意义的观点,为我国进一步推进公共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从而进一步深化我国政府改革。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理论西方国家行政改革一、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的产生是传统行政管理模式的理论危机以及现实实践过程中的挑战双重合力所导致的结果。
他们贯彻“人首先是一个经济人”的经济学理论假设,认为市场可以取代政治或行政成为管治社会的主导机制,只有将“经济效率”奉为最高标准,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应用交易费用分析来节约交易成本,使代理成本最小化,才能使众多自利的个体走到一起,增加社会福祉,强调政府公共管理应当像企业管理那样,将效率放在首要位置。
其主要思想为:(1)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2)新公共管理把一些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3)政府应广泛采用授权或分权的方式进行管理;(4)政府应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经验;(5)政府应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6)政府应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效果和质量;(7)政府应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则,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8)公务员不必保持中立。
二、我国政府行政改革存在的部分问题和缺陷1、行政改革在决策过程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和缺陷我国政府在干预选择失当,不合理的限制性规章制度过多过细,公共产品生产的比重过大;对各种政策工具选择及搭配不适当,过多地运用行政指令性手段干预市场内部运行秩序,结果非但不能纠正市场失灵,反而抑制了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
官僚制和新公共管理理论在中国行政改革中的适用性分析
官僚制和新公共管理理论在中国行政改革中的适用性分析摘要:官僚制因为适应了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传统公共行政的支柱范式之一。
但是自上世纪70年代起,西方各国的官僚制逐渐出现种种的现实困境,一场声势浩大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席卷西方世界。
官僚制和新公共管理理论谁更适用于中国的行政改革呢?笔者认为目前中国仍然存在着发展和完善官僚制的土壤,但是新公共管理的运行环境发育并不成熟,因此,官僚制更适用于当前的中国行政改革,但新公共管理理论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
目前我国行政改革的路径选择是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弥补和完善官僚制。
关键词:官僚制;新公共管理理论;适用性;行政改革背景;弥补与完善一、官僚制的产生与理性特征官僚制(英文为Bureaucracy)主要由德国著名学者马克斯·韦伯设计,是传统公共行政的支柱范式之一,是一种以授权——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为特征的组织结构形态和管理模式。
这一模式主要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的西方世界正处于从旧的、以家族为基础的企业制度向大规模的资本主义企业制过渡的转折点,其工业化过程相当迅速,但发展受到了封建制的严重束缚,各类大型组织的快速增长要求管理的合理化,迫切需要一种稳定、严密、有效、精确的管理体系,因此,官僚制应运而生。
基于对工业化时代特征和当时社会政治经济体制所作的概括和总结,韦伯设计的理想型官僚制突出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层级制。
行政组织按权力自上而下排列成严格的等级层次结构体系,行政权力根据工作需要自上而下逐级分解,上下级之间的职权关系严格按等级划定;二是制度化。
组织形成一套严格的成文的规章制度体系,行政人员必须在制度章程规定的权限范围内按法规有序地行使职权;三是非人格化。
行政人员以严格排除私人感情的精神去处理公务,“不看人办事”,而是用理性的规范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四是合理分工和专业化。
行政组织进行明确分工,组织内部的岗位根据组织本身的需要由相应的专业人才来承担,并靠专业知识进行组织管理,为此,官僚组织必须提供系统全面的专业培训,促使行政人员改进办事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最终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
新公共管理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影响
新公共管理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影响程样国韩艺新公共管理是伴随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各国声势浩大的行政改革浪潮而兴起的一种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与改革理论。
该理论以弹性市场机制为基础,主张采用商业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对公共部门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再造以提升公共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作为一种新的公共部门管理方法与实践取向,新公共管理较好地适应了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对政府管理与改革的要求。
因此,走向新公共管理的实践模式已成为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最基本趋势。
关于这场改革运动的结果,学者们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总的看来,批评者的涌现说明了新公共管理还不完善,但作为一种正在成长的公共管理理论范式以实践模式,新公共管理误以为公共部门管理与改革提供了新的视野,并足以对世界各国行政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就我国而言,研究新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借鉴其经验和教训,并在借鉴过程中注意反思和批判,对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政体制改革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公共管理浪潮对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影响就我国而言,长期以来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行政体制还存在不合理之处: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机构设置重叠,人事制度不健全,管理方式单一等现象较为突出。
虽经历多次改革,但行政体制仍带有某些计划经济的烙印。
因此,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要以新公共管理为导向,继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在改革中,我们要注意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行政改革的经验,从以下几方面作好行政体制改革:1.以市场化为导向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以市场为导向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府功能定位和功能输出的双市场化是新公共管理时代对政府职能的要求。
而关键就在于合理界定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职能关系,以寻求三者职能的均衡点,建立起公共服务的多元互补机制:首先,必须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随着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公共物品与服务更有可能受到市场检验。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管理持有以下两个理念,即管理的自由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管理持有以下两个理念,即管理的自由化和市场化。
(1)管理的自由化。
管理主义认为,公共管理人员是具有高度专业化的和通晓如何管理的掌握着信息的个人,因此,新公共管理理论倾向于认为公共官僚制的不良绩效不是缺乏管理能力和不履行职责的结果,而是“坏制度”的结果,是繁冗和不必要的规则、规制及其他约束的结果。
由于公共管理人员是“被制度束缚的人”,因此,为改进公共官僚制的绩效,管理者必须从政府的繁文缛节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政治家和其他人必须“让管理者来管理”,因此,要解除规制并进行分权,使管理过程如预算、人事、采购等合理化。
(2)管理的市场化取向。
市场取向的管理有两个基本概念,其一是竞争,其二是私营部门管理的普遍化。
竞争源于新古典经济学的市场效率观念,主要是指在公共部门创立内部市场,由于竞争所带来的高效率和低成本,它被看作是改进绩效的可靠战略。
管理市场化取向的维护者相信,在市场压力下的公共管理者可以提高其绩效水平。
关于私营部门管理的普遍化,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私营部门的管理实践和技术优越于公共部门并且可以用于公共部门,公私管理之间的区别是一种假象,“管理就是管理”②。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这些理念在奥斯本和盖布勒的《重塑政府》一书中得到了提炼和普及,成为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精髓——企业家政府理论。
所谓企业家政府理论,是美国学者奥斯本和盖布勒于20世纪90年代在《重塑政府》一书中提出的一种旨在运用企业家精神来对政府进行重新塑造的公共管理理论。
该理论是伴随着西方传统政府官僚体制的危机而出现的,它不仅对政府的本质及其存在的必要性做出了新的回答,而且还对企业家政府的本质与特征作了简洁而形象的刻画。
该理论认为,政府是我们用来做出公共决策的一种机制,是我们解决共同问题的方式,对于一切文明社会来说,政府都是必不可少的,但遗憾的是,政府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它并没有像人们所期望的那样有效地运作。
然而,问题不在于政府中工作的人,而在于他们工作所在的体制,正如奥斯本和盖布勒所言,政府中的大多数公务员“是负责的、有才能的、立志献身的人,只是受制于陈旧体制的桎梏,创造性得不到发挥,精力遭到浪费。
新公共管理对我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启示论文
新公共管理对我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启示论文新公共管理对我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启示论文新公共管理对我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启示论文【1】摘要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名为新公共管理的政府改革运动。
这场运动,至今方兴未艾,对西方整个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我国政府机构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乃至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不无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改革一、新公共管理的基本内容1、以市场为取向,重塑政府与公众的关系。
这是新公共管理理论最重要的核心理念。
市场遵循价值规律。
以市场看待政府运作,则公众如顾客,政府为厂商。
政府行政,应奉行顾客至上准则。
政府不再是发号施令的权威官僚机构,而是以人为本的服务提供者,政府公共行政不再是“管治行政”而是“服务行政”。
2、政府服务应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
新公共管理从公共选择理论中获得依据,认为政府应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从而改变了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下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对政府职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重新进行了定位。
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的社会职责是根据顾客的需求向顾客提供服务。
“市场不仅在私营部门存在,也在公共部门内部存在。
当市场在公共部门出现时,我们通常称之为系统,如教育系统、职业训练系统、心理卫生系统。
但它们都是市场,就同金融系统、银行和保健系统一样都是市场。
如果我们把市场导向的思想应用到我们的公用系统上去,我们就能取得伟大的成就。
”于是在新公共管理中,政府不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封闭的官僚机构,而是负有责任的“企业家”,公民则是其“顾客”或“客户”。
“企业家”在新公共管理思想中有其特殊的含义:并不是会做生意的人就是企业家。
企业家把经济资源从生产率和产出较低的地方转移到较高的地方,企业家运用新的形式创造最大限度的生产率和效率。
3、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新公共管理主张在政府管理中广泛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让更多的私营部门、非营利组织参与提供公共服务,以节约成本,提高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新公共管理对官僚制是摒弃还是扬弃——基于制度层面的思考
足公 共组 织 日益 脱 离公 众 ” ; 公 众 的 公 共 服 务 对 需 求 反 应 迟 钝 , 现 “ 府 失 败 ” “ 共 服 务 失 出 政 和 公
灵 ” 因此 , 统 的 官僚 制 公 共 服 务 模 式 就 成 为 西 。 传
有专 业水平 的行 政人 员形成 的一种 组织 。
观 的 目的 , 官僚 组织 行 为在 很 大 程 度 上是 在 规则 的
指导和规范下进行 的, 因此 , 马克斯 ・ 韦伯认为它是
对 人类 行使支 配 的 已知 方 式 中最 为 理 性 者 , 明确 在 性、 稳定 性 、 律 的严 格 性 及 可赖 性 方 面 , 纪 它都 比其
他形 式 的组织 优越 。 官僚 制 、 公共 管 理 在 制度 上 无 非 是对 人 和 事 新
两大 方面 的约束 。从 官僚 制 对 人 的制 度 上 来看 , 等 级制把 人员 高度 集 中在 一 起 , 有 利 于组 织 对人 员 它
官僚制包 括 专 业化 分 工 、 级 制 、 规则 办 事 、 等 按
关键词 : 新公共 管理 ; 官僚制 ; 制度设计
新公 共 管 理 , 2 是 O世 纪 7 0年 代 以后 西 方各 国 先后 开展 的以“ 企业 家政 府 ” 理论 模 型 、 为 以市场 化 运 作模 式和 私营部 门的 管理 为 研 究 方法 、 以提 高 政 府 工作效 率 为 目的的一项 改革 运动 。新公共 管 理对 政府 流程再 造 的初期 的确 发 挥 了 一定 的作用 , 高 提
理性化等内容 。马克斯 ・ 韦伯认为 , 行政人员根据
自己的专业知 识办 理业 务 , 避免 他 们 犯 下 因缺 乏 相 关 知识 而造成 的 错误 。按 照 专 业 化来 分 工 , 利 于 有
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借鉴意义_新公共管理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借鉴意义[修改版]
摘要:本文在概述新新公共管理思想基本内容,并归纳出其主要观点基础上,结合我国现阶段行政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论述了中国行政管理改革借鉴新公共管理思想的必要性。
笔者针对中国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实际需要提出了应该借鉴的地方,突出了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西方新公共管理思想的特点。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借鉴意义一、新公共管理的基本内容与传统的以威尔逊、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法和以韦伯的科层制理论为基础的官僚制的行政管理理论不同,新公共管理思想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利用集权、监督以及加强责任制的方法来改善行政绩效,而是主张在政府管理中采纳企业化的管理方法来提高管理效率,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来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强调公共管理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来改善行政绩效。
严格说来,新公共管理尚未形成一种单一的理论,而只是一种理论思潮,所以我们在此将其称为一种“思想”而不是一种“理论”。
根据西方行政学者p.格里尔、d.奥斯本和t.盖布勒等人的论述,新公共管理主要有如下思想:1.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
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在公共行政管理中应该只是制定政策而不是执行政策。
2.政府服务应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
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的社会职责是根据顾客的需求向顾客提供服务。
3.政府应广泛采用授权或分权的方式进行管理。
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应将社会服务与管理的权限通过参与或民主的方式下放给社会的基本单元,让他们自我服务和管理。
4.政府应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经验。
如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强调成本-效率分析、全面质量管理,强调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
5.政府应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
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管理应取消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通过这种方式将竞争机制引入到政府公共管理中来,从而提高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6.政府应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效果和质量。
新公共管理的主要内容及其在政府部门的应用
新公共管理的主要内容及其在政府部门的应用一、新公共管理产生背景(一) 新困难下政府的失灵理论和实践总是相互关联的, 新公共管理理论也是在特定的环境与历史条件下产生的[1]。
自20世纪70年代后, 西方各国出现了较为普遍的经济衰落现象, 主要因素是石油危机的出现和过重的福利负担, 在财政收入减少与高福利负担共同作用下, 财政赤字现象连年出现, 财政紧张成为西方政府共同面对的难题。
在这种情况下, 哪怕政府规模逐渐扩大, 职能逐步加强, 政府工作效率却在下降。
(二) 传统的公共行政面临挑战一直以来, 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复杂的指挥系统是传统的官僚体制推崇的, 现代社会更加关注对丰富的信息和知识进行有效率的传递和应用的过程[2]。
在新时代, 传统的公共行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复杂、死板、低效率的官僚制越来越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三) 大众对政府的信任在减弱西方国家更加关注个人主义, 受到这种历史背景和文化的影响, 人们对政府的态度始终处于半信半疑的状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 政府在20世纪60年代面临着更严重的信任危机。
民众不再相信政府有能力去采用合理科学的管理, 并对其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态度越来越恶劣[3]。
据相关数据统计, 1958年有23%民众声称在绝大多数的时间里并不相信政府会秉公办事, 到1980年这个数据增长到78%。
(四) 全球一体化给政府带来了新挑战20世纪末期全球一体化的轨道开始渐渐产生。
Alwin Toffler曾经提出:民族国家一直以来都是最为关键的政治单位, 在第三次浪潮开始疯狂的席卷全球时, 民族国家仿佛置身于钳子中, 遭受着双重的打击[4]。
由于第三次浪潮的产生, 政治权力正在被这种无形的力量从民族国家渐渐的向跨国组织和机构中转移。
新的时代对西方国家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为了尽快适应这种新的时代要求, 传统的公共管理模式亟待改进, 政府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才能提高自身的行政效率和管理能力, 尽量做到放权简政。
主体与补充——解读官僚制与公共管理关系的新视角
辖范 围的原则。 官僚制组 织通常要制定一整套规 则和程 序来 “ 对于官僚体制来说 , ‘ 可预 见的规 则 ’ ,具 有真正决定性的 规 范组 织及其 成员的管理行为, 以保证整个组织 管理 工作 的 意义 。 ”官僚制 “ 为美德赞扬 的特性 是:它成功地从解决 作 致性 和明确 性。2 、公职 等级制和权力等级化 的原 则。这 职务上 的事 务中,排除一切爱憎 和一 切纯粹个人的、从根本
性, 实行组织 管理 的非人格化和形式化, 普遍主义精神成 为 为行政过程 中普遍信守 的原则 。 它抛弃 了经 验管理过 程中的 组 织文化的精 髓。 、 业知 识与技 术的重要性更为突 出 这 人治 因素 , 4专 是人治 条件 下各种弊端得 以最大限度的克服。正 种管理显然是现代 的——通常以全面 的专 门的训练为先决条 因为如此, 官僚制适应了随现代化浪潮而来的现代政府组织 件 。在典型的官僚制组 织中,官员是 以所任 官职为职业的, 管理复杂化的需要, 并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 完备的理性
、
它更易于并 长久地在公共行政方面运用 。因此 , 我们这里 讨 会结构必 然越 来越理性化 、 科层化 ,日 生活中的一切领域 常 论的官僚 制是以政府组织为平 台的。 理想 的官僚 制至少应该 都倾 向于纪律严明 的等级 制度 , 合理的专业化, 个人本身及 满足 五项原 则,或者说有 五项特点 :1 、固定 的和法定 的管 其活动 的条理化和工具化 。2 、强调规 则的价 值。韦伯认为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公共管理与官僚制:完善而非替代官僚体制(bureaucracy) 又被称为科层制,是由马克斯·韦伯和伍得罗·威尔逊等人所概括提炼出的, 以法理权威为基础, 以等级结构、非人格化、连续性和专业分工为基本特征的正规化政府组织形式,它是一种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
它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组织普遍采用的占主导地位的组织形态,以其形式合理性和技术化的设计, 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西方各国普遍产生了“官僚化过度”的现象,官僚制自身存在的缺陷日益彰显。
如过分强调等级制,导致与民主制的冲突和环境应变力的退化;极端理性化导致了组织成员人性的压抑和创新精神的缺乏;过于追求过程的形式合理而忽视产出绩效导致了目的和手段的倒置,等等。
20 世纪70 年代末以来,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行政改革的新一轮浪潮。
一、新公共管理对官僚制的批判理论界普遍认为,韦伯对官僚制的描述带有一定程度的理想色彩,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不能达到完美状态。
而且西方国家由于官僚制的高度成熟,其弊端也充分暴露出来,如僵化的程序与监督机制的不完善导致行政肌体染上了较为严重的官僚主义作风,官僚自主性的过度膨胀导致对民众利益、呼声的漠视与服务意识的缺位,屡禁不止的寻租行为与成本核算机制的疲软导致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严格的等级制与论资排辈导致官员们的创新精神被压抑,内部竞争机制不健全以及组织惰性的扩张。
所有这一切既带来了官僚机构工作效率的严重损失,也引发了人们的强烈不满与改革诉求。
然而正如邱吉尔所说,官僚制是一种最坏的组织理论,但它又是至今仍没有过时的、并且是惟一可采用的理论。
因此问题不在于官僚制如何不好,而在于如何使官僚制变得更好。
正是在这一点上,新公共管理理念与模式有其独到的价值。
首先,新公共管理改变了传统官僚模式下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重新对政府职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定位:即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自我服务”的官僚机构,政府公务人员应该是负责任的“企业经理和管理人员”,社会公众则是提供政府税收的“纳税人”和享受政府服务作为回报的“顾客”或“客户”,政府服务应以顾客为导向,应增强对社会公众需要的响应力。
近年来, 英、德、荷兰等国政府采取的简化服务手续、制订并公布服务标准、在某一级行政区域和某些部门或行业开办“一站商店”服务等,就是在这种新的政府——社会关系模式下所施行的一些具体措施。
其次,与传统官僚行政只计投入不计产出不同,新公共管理更加重视政府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即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第三,与上一点紧密相联,新公共管理模式反对官僚制模式下重遵守既定法律法规,轻绩效测定和评估的做法,主张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即主要通过法规、制度控制),而实现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即确定组织、个人的具体目标,并根据绩效示标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 由此而产生了所谓的三 E 即经济、效率和效果等三大变量。
第四,与传统官僚行政排斥私营部门管理方式不同,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如成本——效益分析、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等) 和竞争机制,取消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如“政府业务合同出租”“、竞争性招标”等。
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的主要职能固然是向社会提供服务,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公共服务都应由政府直接提供。
政府应根据服务内容和性质的不同,采取相应的供给方式。
第五,在看待文官与政务官的关系上,新公共管理与官僚行政存在着明显的分野。
官僚行政强调政治与行政的分离,强调文官(包括高级文官) 保持政治中立和匿名原则,新公共管理则正视行政所具有的浓厚的政治色彩,强调文官与政务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和渗透关系,特别是对部分高级文官应实行政治任命,让他们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以保持他们的政治敏感性,因此不应将政策制定和行政管理截然分开。
第六,与官僚行政热衷于扩展政府干预,扩大公共部门规模不同,新公共管理主张对某些公营部门实行私有化,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即通过扩大对私人市场的利用以替代政府公共部门。
需要说明的是许多新公共管理的拥护、支持者也认为,公共部门的私有化并非新公共管理的必不可少的特征。
第七,与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下的僵硬的人事管理体制不同,新公共管理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管理环节上的灵活性,如以短期合同制取代常任制,实行不以固定职位而以工作实绩为依据的绩效工资制等等。
二、新公共管理不能替代官僚制那么,新公共管理对官僚制的批判是否意味着官僚制走到了终点了呢?我们深入分析一下。
第一,新公共管理倡导的企业化政府并不能成为官僚制的替代物,企业管理方式与官僚制并不对立。
一则从政府性质看,政府不能等同于企业。
引入企业家精神对政府进行重塑,并不是照搬企业管理模式,只能是适当地借鉴。
因此,企业化政府与传统政府并没有本质区别;二则官僚制是现代社会组织普遍采用的占主导地位的组织形态,企业也不例外。
长期以来企业管理活动本来就是在官僚体制下运作的,又何谈企业管理方式与官僚制的对立;三是,政府与官僚制是两个概念,改革政府并不等于改革或废除官僚制。
第二,官僚制的组织结构仍然是各种社会组织的基本结构。
一是新公共管理对由于层级过多造成的组织臃肿、僵化的批评并不能否定层级本身。
层级减少与取消是两回事;二是当前兴起的一些网络化组织结构仍然以官僚制的层级结构为基础。
正如韦伯早就注意到的那样“,官僚制本身纯粹是一种精密仪器”“,由于它内部的彻底理性化结构,使对它的‘革命’愈来愈不可能”。
第三,新公共管理对官僚制管理方式的调整没有超越官僚制。
一是新公共管理虽然强调人性化和灵活性,但并没有超越官僚制的“强制性协调”管理模式,讲求绩效也只不过是重申对效果的重视。
二是新公共管理倡导的分权是为了解决过度的集权,消除官僚化过度的弊端,实则是还官僚制的本来面目。
第四,新公共管理的核心组织文化仍然是官僚制精神。
理性精神是官僚制的精神内核。
官僚制崇尚理性主张非人格化。
新公共管理并没有抛弃这一理性传统。
第五,新公共管理的目的不是废除官僚制而是改革官僚制。
新公共管理运动实质上并不否定官僚制,但形式上却不愿承认。
正如弗里德里克森所说,“重塑政府的鼓吹者似乎坚持他们提出的改革或解决方案确实不是官僚制的或组织化的。
事实上,重塑的改革将通过授权和减少内部规制而给官僚更大的自由。
新公共行政学和重塑政府都要改革坏的官僚制而代之以好的官僚制。
新公共行政学直面这一矛盾,而重塑政府则没有。
”可见,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行政改革,只不过是要消除政府行政体系的官僚制过度发展带来的弊病,而根本谈不上废除或准备废除官僚制。
奥斯本和盖布勒也清醒地看到,将企业家精神和市场机制引进政府管理,是为了解决政府组织存在的官僚主义和效率低下的问题,使其具有适应和革新精神。
第六,从西方的改革现实看,经过新公共管理的洗礼,官僚制在发达国家的“企业化政府”中仍是活生生的现实,且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官僚制并没有像美国学者沃伦·本尼斯所预言的那样,被新公共管理的浪潮冲刷得无影无踪。
有一种观点认为, 一种或数种理论能否被人们接受为一种范式, 问题并不仅仅在于它们在逻辑结构上如何完善, 以及它们被用于分析和解释现实世界时所能达到的力度, 而在于依据它们提供的蓝图能否完整地、至少部分地构造现实。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一系列发达国家针对官僚制行政体制进行了接连不断的行政改革, 这些改革给不在这些国家里生活的人们造成了很多误解, 好像在发达国家里官僚制行政管理已经、正在或将要被送进历史博物馆。
事实却远非如此。
官僚制范式在发达国家的现实生活中仍是活生生的现实, 而且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这是因为: 首先, 正如奥斯本和盖布勒清醒地认识到的那样, 政府行政部门与私人企业是“根本不同的两种组织机构”, 如前者是公共机关, 其合法性在于为全体国民谋求公共利益, 后者是私人部门, 在其顾客自由挑选购买其商品和劳务中谋求利润最大化是天经地义之举; 前者存在的本质在于垄断, 后者的动力通常来自竞争, 等等。
也就是说, 二者之间有一定不可泯灭的界限。
同时他们也注意到政府行政部门在政策管理、规章制度、保障平等、防止歧视、保持全社会的凝聚力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是企业无法替代的。
因此他们引证彼得·德鲁克的话说, “我们需要一个有活力的、强大的和非常活跃的政府”, “一个能够治理和实行治理的政府”。
而这样一个政府, 如果不是按照官僚制范式组织起来并进行管理, 是不可想象的。
在政府行政体系及其运行机制中可以引进“企业家精神”, 但是却绝对不能使政府等同于企业。
其次, 正如韦伯早就注意到的那样,“官僚制本身纯粹是一种精密仪器”, “由于它内部的彻底理性化结构, 使对它的‘革命’愈来愈不可能”。
因此, 当代西方发达国家进行的行政改革, 只不过是要消除政府行政体系的官僚制过度发展带来的弊病, 而根本谈不上废除或准备废除官僚制。
三、对中国的借鉴意义目前,我国各级政府改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如推行机构改革、“服务承诺制”、行政首长负责制、政府采购、公共服务承包、竞争上岗、社区建设等。
这是对新公共挂管理理论的一种借鉴,但冷静思考一下我国政府体制改革所走过的历程,却发现其中所存在的许多误区和难点。
人们恐怕很难真正意识和理解,这从机构改革的“多次循环”可以看出。
对此我们要全面理解西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涵,不要一味的照搬或依偎的否定,这对于我国的行政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对推进我国的行政发展和社会进步大有裨益。
从上面对官僚制与新公共管理的关系分析来看,中国目前总体上仍处于官僚化不足的阶段,还没有建立起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官僚制。
具体表现在:(1) 缺乏理性精神和理性传统。
(2) 家长制作风盛行,集中有余,民主不足。
(3) 人格化倾向严重,法治观念淡漠。
(4) 缺乏有效监督,公私不分。
既然新公共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官僚化过度的弊病, 而中国尚处于官僚化不足阶段,因此国内借鉴新公共管理与完善官僚制更加不矛盾。
从国内的改革目标看,克服官僚化不足、完善官僚制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由于我国总体上仍然处于官僚化不足阶段。
因此,目前中国最重要的任务并不是否定官僚制,而是要强化和完善现代官僚制。
“理由很简单,事物发展有个先后顺序,我们总不能在还没有法制时,就开始批判法制的过繁过多,也不能在未开始专业化时,就批判’专业人员国家’问题”。
1998 年开始的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对此作了最好的注解。
这次机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后改为廉洁高效) 、行为规范的政府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