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 分子和原子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4、下列情况能够导致分子间间隔缩 小的是( )
C
A、晾晒湿衣服 B、装有酒精的容器敞口放置 C、向车胎内充气 D、将氧气常温密封保存在贮气瓶中
5、某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由固体变为该物 质的液态或气态,主要是由于( )
D
A、分子形状发生变化 B、分子质量发生变化 C、分子大小发生变化 D、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
【讨论】H2O分子中含有H2分子吗? CO2分子中含有O2分子吗?为什么?
【答案】不含有,因为H2O分子中的两个H 原子并没有连接在一起,它们是分别与O原 子连接的。(CO2同理)。
实验探究1: 分子运动的现象
1、向盛有20mL蒸馏水的烧杯A中加入5-6 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现象 结论
溶液仍为无色 酚酞溶液遇水不变色
2、取烧杯A中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慢 漫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现象 结论
无色溶液变为红色 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观察与思考: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和
墙内开花墙外香
实验3-1:品红在水中的扩散
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会扩散呢?
构成品红的微小粒子不断向水中运 动, 就出现了品红向水中扩散现象.
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
通过移动硅原子构成的中文字
【小结】科技的进步证明:物质确实是 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试一试, 走进生活
2、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体积小100mL。 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练一练, 你会了吗
3﹑下列操作或现象与分子对应的特征不一致 的选项是( )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课题2 分子和原子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式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时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3)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重点:从宏观现象、认识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知识回顾、检验】1.(1)电解水实验的现象(2)电解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3)电解水实验结论【自主学习】2.(1)分子的概念:分子式保持物质___________的最小微粒_.(2)①分子的性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___________.②分子间有一定_________________,且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减少;③分子不停_________________,且温度越高运动越快;④同种分子_______________,不同种分子____________。
3.原子(1)原子体积、质量__________,处于永恒___________之中。
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各异。
(2)原子时物质起化学反应时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化学反应并没生成____________原子。
(3)原子时构成_____________的粒子,原子也是直接构成______________的一种粒子。
(4)分子与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相比,原子更小,但_______________原子一定都比分子小。
【合作探究】4.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很小,但真实存在。
(2)分子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3)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且分子之间的间隙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间隙越大。
(4)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5.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即原子是用化学方法不能再分的粒子。
6.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即化学反应的过程是一个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的种类肯定变,而原子的种类、个数和质量均不变。
课题2 分子 原子
想一想、议一议
已知:H2O→H2+O2 从分子的角度看, 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有何不同?
在水蒸发和水分解这两种变化中, 分子本身的性质有无改变?
水蒸发示意图
H2O分子
H2O分子
水蒸发是物理变化,分子间间隔增大,但水分 子本身没有改变,物质化学性质没有改变。
水分解示意图
H2分子 O2分子
H2O分子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 棠中外语学校
代倩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干冰由CO2分子构成
铜由铜原子构成 金刚石由碳:如:O2 CO2 H2O
物质的构成 原子:如:Fe Cu He 金刚石
离子:如:氯化钠NaCl由钠离子和 氯离子构成。
一滴水中大约1670000000000000000000(1.67×1021) 个水分子,如果动员我们全中国的人民,每人每分钟数 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 ;
知识点小结
一、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不断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 4、分子相同,化学性质相同;
分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
三、分子的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我的感悟
经过这个课时的学习,你肯定会 有自己的收获和感悟,或许你还 有些疑问,请你说出来与大家分 享。
氨水能使 酚酞变红
交流 汇报
1.瓶盖内液体有何变化? 请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
能有哪些?
酚酞
现象:酚酞变红
原因:
浓氨水挥发到A处,使酚酞变红
空气与酚酞反应,使其变红
第三步 热水
2.该实验能得出分子具有怎样的性质呢?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精选3篇)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精选3篇)《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篇1分子和原子这部分内容是九班级化学课标试验教科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探究点.本课题在教科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中,我按如下特点进行设计.1、体现课改理念,把培育同学的科学探究力量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探究氨分子集中试验时,留给同学宽阔的思维空间,让同学大胆猜想。
设计试验方案并进行试验。
让同学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培育同学自主、合作、探究的科学品质。
2、创设问题情景,设计试验奇妙,预备充分的资料。
在介绍分子的性质时,给出了鲜活、真实的情景资料。
达到了质疑激趣的目的,增补了直观、明显的试验。
3、设计比较紧凑,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从而培育同学思维的规律性和严密性。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篇2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1、第一课时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走在花园能闻到花香、湿衣服能晾干、常温下敞口容器中的水会越来越少等生活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从这些发生在同学身边的事例着手,利用同学的奇怪心,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学问,并激发了同学的学习爱好。
其次,引导同学依据现象大胆猜想,并亲自动手进行试验探究分子的性质。
以苯分子的图示和水分子的质量及一滴水中的分子数目让同学直观的感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以品红的集中为演示试验和氨分子集中试验为例,指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用"1+1'是否等于2、注射器抽压试验比较验证,形象说明分子间有间膈,并且分子间的间隔可以转变。
在整个过程中,都以探究教学为主线,不断进展同学的思维,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变抽象为现实,化难为易。
既加深了同学对学问的理解,培育了同学的抽象思维力量、想象力和分析、推理力量,又使同学体验到了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胜利后的喜悦,从而使同学产生亲近化学、喜爱化学,渴望进一步了解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念。
2、其次课时教学反思鉴于分子和原子这个课题是关于微观粒子的纯理论学问,同学缺乏抽象思维理解的力量,假如按正常的理论性的讲解,会让同学产生枯燥的感觉。
课题2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分子尽管很小,也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例如: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kg,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以20滴水为1 mL计算)。这个数字有多大呢?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
教学内容
课堂随笔
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可见分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质量很小,体积很小。)[板书](1)质量很小,体积很小。
教学内容
课堂随笔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分子的存在及其特点。
第二课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设问题情境]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下列问题:
1.盛放在敞口容器里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减少,如果受热会减少得更快,这是为什么?
2.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厂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
(1.分子之间有间隔,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所占体积不同,就是因为它们分子问的间隔不同的缘故。气态间隔最大,固态间隔最小,液态时居中,所以物质一般存在固、液、气三种状态?)
(2.物质存在热胀冷缩现象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受热时间隔胀大。遇冷时间隔缩小,所以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现象。)
[过渡]你想知道更多的有关分子的知识吗?那么,就请大家按以下建议进行实验。
[活动与探究]
已知酚酞和氨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它们溶于水可分别得到酚酞溶液和氨水。
1.取一烧杯,注入约40 mL蒸馏水,然后加入5~6滴酚酞试液,用玻璃棒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2.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入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提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课题 2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课题2 分子和原子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的一些现象。
4.在有关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过程中逐步培养微观想像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重点: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两者的联系及区别。
2.利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难点: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两者的联系及区别。
2.利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物质是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分子是保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特点:(1)分子和原子的____和____都很小;(2)分子和原子都在不停地做_____________;(3)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一定的_______。
4.敞口容器中的水常温下会逐渐减少,如果加热会减少更快。
你知道是为什么吗?5.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认真阅读课本P49-51页,合作完成P49页【实验3-2】和P50页活动与探究中相应合作交流1.这两个实验说明分子具有怎样的性质?(1)分子的_________ 和__________都很小,肉眼根本看不见;(2)分子总在不停地做____________________,外界_______越高,分子______越快。
(3)分子之间都有一定的____________,外界_______越高,________越大。
2.试用分子的观点对下述实验现象作出解释。
(1)墙内开花墙外香。
(2)检查装置气密性方法的微观理解。
(3)在实验室做实验时,实验完毕忘记盖上酒精灯的灯帽,结果下一次使用时很难点燃。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优质课教学设计
3.答疑解惑:针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1.课堂小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分类和应用。
-实践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练习,及时反馈和纠正错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观点,促进知识的内化。
-总结提升: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
3.教学评价设想: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表现、实验操作和书面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信息传递和沟通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培养创新思维。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共同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习积极性。
-通过生动的案例、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感受化学的奥妙,提高学习兴趣。
-小组内进行互评,总结各自在作业完成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5.预习作业: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提前了解化学键、离子等概念,为学习打下基础。
-针对预习内容,提出至少两个问题,以便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共同探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知识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情感升华:强调化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
课题2 分子和原子ww
三、分子和原子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属纯净物 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属混合物 注:物质不一定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3、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未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破裂为原子,原子 不能破裂,但可以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4、(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5、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龙泉中学
钱顺林
1、走过花圃为什么会闻到花的香味? 2、湿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会变干? 3、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不见了?当水却有甜味
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分子
物质
构成
原子 离子
二、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微观粒子(如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而且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 注意:气体分子间隔较大,液体和固体分子间间隔较小
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个数和 质量不变,分子的种类一定发生变化
( 8 )个分子, ( 2 )种子, 属( 混合 )物
( 5 )个分子, ( 1 )种子, 属( 纯净 )物
思考:
水的蒸发:
属于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未发生变化 蒸发
过氧化氢的分解:
属于化学变化,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子。 破裂 重新 组合
第三单元_课题2《原子的结构》
【结论】: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最 外层电子数有着密切关系。
4、离子的形成:
Na Cl
Na+
Cl-
NaCl
钠在氯气中点 燃生成氯化钠 的形成过程:
钠 + 氯气
点燃
氯化钠
Na
Cl2
NaCl
NaCl
(1)、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其中:带正 电荷的原子叫做阳离子。 (如:Na+、K+、Mg2+、Al3+)。 带负电荷的原子叫做阴离子。 (如: O2-、S2-、 F- 、Cl-)。 (2)、离子化合物:像氯化钠由阴、阳离子靠 静电作用而形成的化合物。 (3)、离子符号的书写:先写元素符号,然后 将电 荷数标注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数字 在前、符号在后,“1”省略不写。离子所带电 荷数由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金原子不为实心球体, 中间有个核。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 (带正电) 每个质子带一个 原子核
(不带电) 原 子 (带正电) 中子 (不带电) 每个电子带一个 (带负电) 电 子 单位负电荷
单位正电荷
思考1:请结合表3-1,以氧原子 思考2:原子是由带电的粒子构成的, 为例说明原子是怎样构成的。
那么原子显电性?为什么?
3、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很小,但比电子大 很多,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原子核 。
200 m 蚂蚁 5 mm
观察表格(表3-1 ) ,你又能获得哪些信息?P53
原子种类 氢 碳 氧 钠 氯 铁 质子数 1 6 8 11 17 26 中子数 0 6 8 12 18 30 核外电子数 1 6 8 11 17 26
复 习
1、在电解水的实验中,水的 分子 分解为氧 原子 和氢 原子 ,每两 个氧原子重新组合一个 氧 分子 ,每 两 个氢原子重新组合一个氢 分子 。 由此可知:分子是由 原子 构成的,分子在化学反 应中可以再分成 原子 ,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 却 不可再分,即原子是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的粒子 。
第3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教学案例
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教学案例山东省高密市银鹰文昌中学栗瑞宾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为进一步学习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
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四、设计反思鉴于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学生缺乏抽象思维理解的能力,在设计时,注重了两个体现、两个突出:1.两个体现:(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2)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两个突出:(1)突出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展开联想,形成对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2)突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直观效果,使抽象知识和实际体验相结合,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附板书设计。
课题2 分子原子 讲解及练习
课题1、分子和原子1、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酒精的挥发是由于酒精分子不断的运动而扩散到空气里去的缘故。
B.相同体积的冰和水含有相同数目的水分子。
C.从空气中分离得到的氧气分子和高锰酸钾分解得到的氧气分子性质相同。
D.1体积的水与1体积的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体积,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
2、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A.氧分子B.氧原子C.氧离子D.氧气3、在电解水这一变化中,没有变化的粒子是()A.水分子B.水原子C.氢、氧两种原子D.以上都不是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B.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C.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D.同种原子可以构成分子,而不同种原子不能结合成分子5、如图是水分子分解示意图,由此不能说明()A.水是由水分子构成B.分子在化学变化可以被分开C.原子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改变D.水可以作溶剂且易挥发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化学反应中,分子的种类改变,但分子的数目不B.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所以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C.分子能构成物质,有些原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D.氧气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7、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微粒运动论解释的是()A.把两块表面平滑干净的铅压紧,就不容易将它们拉开B.在室内,同样表面积的热水比冷水蒸发的快C.红色的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D.医院里充满了酒精味和其它中药混合的药味8、水分子分解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B.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和原子的个数都不变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D.在一定条件下,水能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9、下列现象或事实,用分子的相关知识加以解释,其中错误的是()A.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B.“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C.25m3的石油气可以装入0.024m3的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D.水通电后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化学反应中,分子的种类改变,但分子的数目不变B.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所以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C.分子能构成物质,有些原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D.氧气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11、(2013.雅安市)对生活中下列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现象解释A 湿衣服在夏天比在冬天干得快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B 6000L氧气在加压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气体分子间间隔大,易于压缩C 在无外力下,花粉会在平静的水面上移动分子在不断运动D 自行车轮胎在阳光下暴晒而炸裂分子受热,体积变大12、(2013.上海市)关于分子和原子两种微粒的叙述正确的是()A. 物质只能由分子构成B. 相同原子可能构成不同的分子C. 分子质量一定大于原子质量D. 化学变化中分子数目一定发生变化13(2013•长沙)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解释不合理的是()A. 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分子之间有间隔B. 八月桂花飘香﹣﹣﹣分子在不断运动C. 1滴水中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D. 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14、(2013.黄冈市)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春色满园,花香四溢”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B.空气是由空气分子构成的C.组成CO、CO2的元素种类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D.气体受热膨胀是因为温度升高气体分子变大15、(2013.昆明市)从分子得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现象,不正确...的是()A.端午时节粽飘香——分子在不停地运动B.干冰升华变为气体,所占体积变大——气体分子变大C.晴天湿衣服比阴天干得快——晴天气温高,分子运动速率快D.6000L氧气加压后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隔16、一定量的单质某气体其体积随压强和温度变化的原因是()A.气体分子个数发生变化B.气体分子本身大小发生变化C.气体分子间间隔发生变化D.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发生变化17、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构成物质,原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B.分子不停地运动,原子静止不动C.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和原子的种类保持不变D.不同种类的原子,不能相互结合成分子18、化学上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的根据是()A.原子的质量极小B.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C.原子的体积极小D.原子在化学反应前后的种类、数目不变19、(2013.南宁市)下列有关构成物质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一定比原子大B.分子、原子都是保持物质性质的粒子C.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D.物质状态发生变化,是因为粒子大小发生变化20、(2013.大连市)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课题二《分子和原子》教学需要2课时,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存在;重点理解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并能联系实际加以运用。
本节课堂教学主要体现以下的设计思路:这节课是关于微观粒子的纯理论知识,不比以往研究物质的性质,学生比较感兴趣,本节课如果按照正常的理论性的讲解,会让学生产生枯燥的感觉,而且难以理解所学的知识,因此我将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增加了趣味性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并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教学,以达到帮助学生理解微观粒子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新课程目标是要通过该课题帮助学生用粒子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再反过来用微观世界的知识去解决宏观世界中的许多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讲授完本节课以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了反思,下面重点谈一下我的点滴体会:一、成功之处:1、趣味演示实验的设计——“盛开的桃花”,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同时产生了疑问,从而激发起了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2、四个学生分组实验,逐步深入,环环相扣,步步设疑,现象明显,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
在教学中对“分子基本性质”的学习,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去探讨,自己动手去参与实验得出结论,我感觉到了比老师直接讲解和演示更容易接受和掌握。
因为学生的实验和讨论发自自己的努力和发现而得到的。
这样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能亲身体验并学会方法,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这才是所谓的“素质”。
以上两点成功之处,很好的体现了课题内涵——“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观察生动、有趣的化学反应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科学习惯。
”3、在课下,我向部分学生进行了沟通与调查,有些学生说出了肺腑之言:“老师,以后这样的实验课,多用我们班讲几次吧!太有意思了,我们很喜欢!”从学生的话语中,我感觉到了课题实施的必要性,同时也体现了本节课实验设计的正确性,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的确是成功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一、教课方案思路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首次接触到的细小的粒子,在此以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的认识。
我在教课过程中依照新课程标准,联合教科书上的例子,采纳多种教课手段来组织教课。
如演示实验、改良实验、增补分验、设计三维动画等。
我在教课方法上采纳了激趣──怀疑──驱动──反应四步程序教课法。
教课程序:创建问题情形,激趣──提出问题,怀疑──指引研究,驱动──指引剖析。
形成想象──稳固深入,反应沟通。
学习程序:明确问题,产生疑问──察看实验,记录现象──剖析现象,透析实质──借助三维动画,形成想象表象──依据想象,形成看法──理解看法,迁徙运用,表达沟通。
二、教课方案课题教课目的《分子和原子》讲课人学校1.认知目标: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切存在,认识分子、原子的基天性质,理解分子、原子的看法,会用分子、原子的看法来解说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能力目标:经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实质间互相联系的剖析、推理,提高学生抽象思想能力;3.感情目标:经过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解说,学会科学联系的方法;经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行分性的认识,学会辨证思虑问题的方法。
教课重点教课难点分子、原子看法的成立及对分子行为微观想象的形成。
成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领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一样。
教课方法教案导学、问题导思、实验研究、动画揭露微观的直观教课相联合。
仪器药品酒精、浓氨水、酚酞试液、胶头滴管、洒过香水的绢花、大小烧杯、试管、锥形瓶,分子间隔演示仪等等。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部分】一、分子的真切存在。
【激趣】请同学们分组实验,滴一滴着手实验,在衣服、纸创建情形、激医用酒精在纸上、手上或衣服上,并注意上、手上等处滴一滴医用酒发兴趣。
察看现象。
精。
【发问】你察看到了什么现象?回答:酒精挥发了。
经过生活中的【过渡】你知道这是为何吗?常有现象,启示思维。
【展现】一束洒了香水的绢花回答:闻到了花的香引导学生探【发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它能味,但看不见这类物质。
课题2 分子和原子2
B
C
C B
A
活动与探究:
3.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 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 色有什么变化。
苯分子
硅原子
O原子
H原子
H2O
H2
二、物质的组成 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的粒子构成
3×10-26kg / 个 H2 O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
1.67 ×1021个 H2O / 滴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1858年意大利化学家康尼 查罗发表论文令人信服地指出, 只要接受50年前阿伏伽德罗提 出的分子假说,测定原子量、 确定化学式的困难就可迎刃而 解。这一思想迅速得到了各国 化学家的赞同,现代原子-分 子论终于瓜熟蒂落。
活动与探究:
用一个小烧杯装40mL的水,加入 少量的品红,静置几分钟。观察 现象。
活动与探究:
1.向盛有2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5~6滴酚酞溶 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2.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 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 于大烧杯外。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 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活动与探究:
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是不断运动着的
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间是有间隔的
讨论
•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
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试分析 在氢气与氯气的反应、水的分解等化学变 化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论在化 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水的电解
练习
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析下列问题: 1. 湿衣服在阳光下和通风处比在阴凉处易于晾干。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与原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三单元《课题2 分子与原子》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化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要求:“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本课题是在宏观教学的基础上学生进行的第一次微观奥秘的探究,因此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从身边的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理解有关物质构成的微观概念;引导学生运用物质构成的初步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让学生学得主动生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手脑并用亲自参与。
结合本课题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我确定了以体现从生活走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拿着问题去探究,带着问题出课堂”,以问题引导、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手段,创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
这样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游戏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一)学情分析本课题是学生从宏观世界步入微观世界的起始课,学生已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区别等宏观知识。
但对物质的微粒性等微观内容没有经验和基础。
一切从起点开始,在学习中应一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把微观知识形象化,抽象知识具体化,让学生渡过宏观与微观大门。
本节课给学生建立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
(二)教学内容分析《分子和原子》这个课题继《课题1 水的组成》引入,是因为对于水,学生只知道它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的宏观组成是不够的,还需明白水是由水分子这种微观粒子构成的。
第三单元课题2_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D
同种分子 • 4.从分子观点看,纯净物是由_________构成的, 不同种分子 混合物是由_________构成的。 • 5.在电解水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 ( 水分子 ),保持不变的粒子是 ( ) 和( 氧原子 ),生成的新 分子 粒子是( 氢分子 )和( 氧分子 )。该 实验证明,在化学反应中( 氢原子 )可再分, 而( 原子 ) 则不能再分。 6.构成二氧化碳气体的分子与构成液态二氧化 碳的分子具有 ( C ) • A.不同的体积 B.不同的
练习1
同学们,请你 们数一数,图 中一共有多少 个分子?一共 有多少种分子?
发生化学变 化前保持水 的化学性质
发生化学变化 后不能保持水 的化学性质
变成新分子 后,保持新 分子的化学 性质
辨析: 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 的最小粒子。
是否分子变了,化学性质也 变了?分子是怎样变的呢?
10.为解释下面各项事实,请在后面的空格里 选择填写有 关分子基本特征的序号。 A.分子很小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在 C 不停地运动 C D.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湿衣服晒一段时间会变干 A ( ) C B 酒香不怕巷子深 B ( ) D 假如一滴水的分子个数由10亿人同时数, B 每人每分钟 数100个,日夜不停,需3 万年才能数完 ( )
• 7.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 于( C ) • A.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B.分子的 质量发生变化 D • C.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D.分子的 形状发生变化 • 8.如下图向盛水的烧杯中放入一粒品红,一 段时间后,烧杯中形成红色溶液,此实验能 说明 ( ) • ①分子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②分 子大,原子小
课题 2 分子和原子
从分子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问题: ⒈以空气和氧气为例,说明混合物与纯净物 有什么不同? ⒉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可嗅到花香? ⒊湿衣服在阳光下和通风处比在阴凉、背风 处易于晾干? ⒋香水、汽油、酒精为什么要密封保存? ⒌水蒸发后,化学性质没有变化。 ⒍25m3的石油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器 0.024m3的钢瓶中。
分 子
原 子
分子具有哪些性质? 谁使 A 烧杯中溶液变红? 烧杯中溶液变红? 水、空气、酚酞相 ⒈我们为什么看不见氨分 子进入酚酞溶液? 子进入酚酞溶液? 。 互接触都不变红。 互接触都不变红 ⒈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 ⒉ 氨水能使酚酞溶液 小。 氨水能使酚酞溶液 变红。 为什么氨分子能扩散到 ⒊ 氨水具有刺激性气 空气中,进入酚酞溶液? 空气中,进入酚酞溶液? 味,易挥发。 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⒉ 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⒊ 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烧杯B 烧杯A 现象 解释 溶液逐渐变红。 溶液不变色。 溶液逐渐变红。 以20滴水为1mL计) 溶液不变色 一滴水( 一滴水( 20滴水为1mL计 。 中大约有1.67× 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氨分子扩散, 氨分子扩散,进入 A 烧 杯中,使酚酞溶液变红。 杯中,使酚酞溶液变红。
反应物分子反应时都 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可 不 反 会分裂, 再分,只发生重新组合。 会分裂,同时又重新组合 再分,只发生重新组合。 同 应 成新物质(生成物)的分 在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 成新物质(生成物) 在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 点 子。 中 数目都不变化。 数目都不变化。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原子是构成分子的粒子。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原子是构成分子的粒子。 联 系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 关系,内涵明晰,外延 宽广的素材中, 抽取有 启发性的情节, 提出富 于思考性、 激发想象力 的化学话题, 激起学生 寻求变化本质和内在 原因的欲望。 引领学生 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 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 的微观世界。 布下的悬 念为进一步研究物质 的微粒性, 分子的可分 性埋下了一条线索。 学生置身于特定文化 背景的学习情景中, 被 新鲜、 生动的实验所吸 引,获得情感的激发, 顺利切入主题内容的 学习。 不拘一格, 按照一定的 思路引导学生自主探 究, 学生的想法可能是 多种多样的, 让他们充 分回味实验,解惑释 疑。 该环节通过有趣的 开放性实验和问题 思 考、讨论、争论达到思 想的碰撞,激发新思 维。 通过物质及其变化 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 质的联系, 促成形象思 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 培养良好的微观想象 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开放的问题设计使学 生能用多种多样的方 法达到目的, 重在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参 与意识
第三单元自然界中的水
课题二:分子和原子 原州四中:刘继贤 课 题 分子和原子 知识目标: 1、 认识物质的微观性, 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不断运动、 有间隔基本特征;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 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讨论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 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对实验观察的结 果、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 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发展目标: 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 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认识分子、 原子是客观存在的, 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 认识微粒的特征。 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物质变了,其中的微粒怎么变? 实验启发式与课内外探究性学习相结合
“逐步引导,抽丝剥 蚕” 的方法将学习推向 深入,使“分子存在, 并不断运动”的抽象、 枯燥知识化为生动形 象的画面, 使深奥的知 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 解。
实验、观察、交流、 解析,探究微粒间有 间隔 从“50 mL 一杯大豆 + 50 mL 一杯米”实 验中,米钻到大豆的 真实情景里获得启 发,理解微粒间也有 间隙。物质溶解、扩 散都与物质的这一微 粒特征有关。
我们能更清楚、更透彻地认识世界。 同学们一样,在生活和学习中常常遇 到《不解之谜》,我们怎么去面对困 惑呢? flash 动画小明和小丽的《不解之谜》 1、湿衣服上水“跑”哪儿去了? 2、我们为什么能闻到香味? 提出研究主题 我们用好奇的双眼去认识世界,却依 然难以看透物质内部的奥秘,让我们 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去探求和发现物质 内部肉眼看不见的秘密吧。相信换一 个角度看世界, 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 能帮助我们揭开许多不解之谜。 新课教学 活动与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 1、通过趣味小魔术实验切入学习: . 提供实验用品:水、氨水、酚酞、 引导实验验证假设,做好学生活动可 能性预测和应接准备 追问:是氨水使酚酞变红,但氨水并 没有与酚酞接触呀? 激趣:氨有“无影脚”,“跑”到装 有酚酞的小烧杯中吗? 以上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播放Βιβλιοθήκη 分子在从水中向空气扩散的 微观过程)
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分 析。 第一种情形:物质没 变,分子本身没变。 第二种情形:物质变 了, 分子本身也变了。
观看多媒体课件演 示,听讲解,理解和 领悟
巩固、深化 反复从 flash 动画模 拟《水分解的微观变 化》领会分子的“分 与合”,做出物质变 化过程中的微粒变化 的图示,
延伸学习
从自然、 生活到学科知 识, 再将学科知识应用 到解析实际问题中, 了 解研究身边的物质及 化学现象对人类生活 产生的影响, 使学生始 终保持对自然界的好 奇, 领略自然现象中的 美妙与和谐, 同时加深 了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 解决问题的能力, 突破 了教学的第一难点。 当学生形成分子运动 特征的认识后, 教学的 关键是: 使学生的思维 从物理变化和 化学变 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 入到微观领域, 从分子 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 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 变化。 这不仅使学生对 这两种变化的认识有 所深化和发展, 而且便 于得出定义: 分子是保 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 最小微粒。 建立起分子 概念。 这部分内容是学习的 难点, 学生难以进行自 主探究,因此,通过联 系新旧知识,提出问 题, 并借助计算机辅助 教学, 给予学生直观的 印象。让学生“看见” 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 物质的分子了, 物质性 质也就随之发生了变 化。 突破教学的又一个 难点。 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 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 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感 受知识的实用性、 价值 性。 体会生活与科研所
想象、理解:分子有 采用生动的比喻, 学生 多小,思考:物质为 可以通过想象、 类比等 什么会自己移动? 方式,理解化学本质。 能信服地承认微粒的 客观存在, 深刻地认识 微粒的客观性状。
运用新知识,解析常 见的生活现象。 通过实验与研究,认 识了物质都是由微小 的粒子——分子、原 子构成。分子原子不 断运动,所以水会 “跑”走。
好奇、疑惑,将化学 与现实生活联系起 来。从真实的情景中 发现值得研究的问 题,产生探求欲望 发现问题 水会 “跑” “结” 会 ? 水有三态变化的内在 原因是什么?肉眼看 不透的物质内部隐藏 有无穷的奥秘。
边听、边看、边疑: 是“清水”?是“棉 花”? 各人通过实验验证假 设。 活动可能性预测: *验证氨水使酚酞变 红 动手实验、 观察现象、 思考问题、 讨论交流, 寻找 “氨水” 是酚 酞溶液变红的原因 得出结论:氨水、酚 酞等物质中有肉眼看 不见的极其微小的粒 子, 这些粒子能运动。 2、 先进的科学手段看到硅原子的真实 微粒聚集在一起构成 存在, 看得见、摸得着的宏 观物质。 得出结论: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 —分子、原子构成。 说明: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向同学展示各种分子、原子的照片, 进一步说明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
教 学 目 标
重 点 难 点 教学 方法 仪器
仪器:锥形瓶、烧杯、注射器、集气瓶、量筒、烧杯、胶头滴管等。 药品:氨水、水、酚酞、品红、方糖、酒精等。 药品 其他教学用具:大豆、米、多媒体教学课件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设疑激思,发现问题; 启发诱导,确立主题 人类在认识世界, 利用物质的过程中, 进入情景 确立正确的学习导向 常常会遇到不少疑惑,如:牛顿发现 苹果总是向下坠落,拉瓦锡发现红磷 燃烧后总有部分气体剩余.......。正是 科学家没有放过这每一个小小的疑 惑,不断地思索和探求,以至于今天
1、 “加水也奔驰” 谈 的可行性及意义。
需的知识博大与精深。 让学生在学到化学的 基本概念、原理、实验 技巧的同时, 也能涉身 自然、社会问题中,养 成关注与化学有关的 社会问题, 从而加强科 学态度、方法、价值情 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命 感等人文精神的培养。
板书设计
将研究 “物质是由微粒 构成的。微粒是运 动……”方法和程序, 贯穿于“物 质微粒性 等” 教材知识内容学习 始终, 引导学生自觉地 运用这些方法和程序 通过实验与观察、 思考 与讨论自主学习, 在掌 握知识的同时, 提高自 己的思维能力和探究 能力。 在组织学生开展 探究活动时, 又适时地 进行具体指导, 使每个 探究活动的教育价值 得到充分的发挥。
物质粒子间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 的粒子间隔比较小。 知识迁移应用 问题思考:水温升高,液态水变成蒸 气“跑”走了,温度下降水蒸气凝成 雪花或冰雹。水的三态变化可以用关 于分子的哪些知识来解释? 新建马路时,为什么要分成许多块? 块与块之间的间隔冬天和夏天为什么 不一样宽?
活动与探究三:分子可分 提出问题: 1、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的情形与 电解水时水 “跑” 走的情形是否一样? 为什么? 2、一种分子是如何变成新分子的? 以水的电解为例,通过多媒体课件演 示与讲解,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 理解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 不同。 演示 flash 动画模拟 《水分解的微观变 化》 推论四:分子是保持化学物质化学性 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 最小微粒。 巩固与提升 氢气(H2)是一种新型能源,用氢气 (H2 )和氯气(Cl2 )在点燃的条件 下反应可以得到水 (HCl C, 试用图示 表述其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微粒变化情 况。 反复利用几种物质——氢气(H2)、 氧气(O2)、水(H2O)化学变化中 分子的各种变化,刺激学生思维,使 “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 重新组合成分子”的认识得到深化和 升华。 延伸性研究 放飞思维:(可放在课后进行) 分子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思考问题:氢气燃烧可释放能量。这 样,汽车加油站能不能变成加水站?
活动与探究二:微粒的特征 问题思考: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 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湿 衣服上的水“跑”哪儿去了? 推论一:分子的特性 1、分子等微粒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1 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 3 × 10-26 kg 一滴水中约有 1.67 × 1021 个水分子 类比说明:人们常以“捡了芝麻,丢 了西瓜”来比喻事物或物质的如芝麻 之小。可是在微观世界里芝麻的小却 无法与分子比拟的,芝麻由无数个细 胞组成,细胞由无数个分子组成,分 子还有更小的微粒原子构成。50 万到 100 万分子一个紧挨着一个排成长队, 也只有一根头发的直径长。 。 推论二:分子等微粒总在不断地运动 着,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提出新问题:冲糖水时,把糖放到开 水中,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 了。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吗? 投影实验内容: 一杯水 + 一块糖 = ? 1.100 mL 水+100 mL 酒精=200 mL 液 体 正确吗?等式“1+1=2”会成立吗? A 组实验: 100 mL 水+100 mL 酒精 50 mL 一杯黄豆 + 50 mL 一杯芝麻 2.组视频实验: 下面一个装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 集气瓶,上面一个盛空气的集气瓶, 抽掉中间的玻璃片,观察现象。 的和 50mL 的水混合。 3.组视频实验: 取一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的空气, 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 入。 引导:通过我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大家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有什么新发 现。建议:各小组以自己的方式向其 他同学展示你们的发现和解释。 推论三:分子等微粒间有间隔,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