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案例集

合集下载

学前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3篇)

学前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的妈妈最近非常苦恼,因为小明在学校和家里总是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

小明今年5岁,正在上幼儿园大班。

他性格活泼开朗,但最近一段时间,小明在学校里经常捣乱,打扰其他小朋友学习;在家里,他也会无缘无故地发脾气,摔东西。

小明的妈妈试图通过严厉的批评和惩罚来纠正他的行为,但效果并不理想。

二、案例分析1. 小明的行为问题(1)在学校捣乱:小明在学校里经常插嘴、抢夺玩具、大声喧哗,严重影响了其他小朋友的学习和休息。

(2)发脾气、摔东西:在家里,小明稍微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会发脾气,摔东西,让家人感到十分困扰。

2. 行为问题的原因(1)家庭教育方式:小明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过于严厉,缺乏耐心和关爱,导致小明产生逆反心理。

(2)同伴关系:小明在幼儿园里没有找到合适的朋友,感到孤独和失落,从而通过捣乱、发脾气等方式来吸引他人的注意。

(3)情绪调节能力:小明在遇到挫折时,情绪调节能力较差,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导致行为失控。

三、干预策略1. 家庭教育(1)改变家庭教育方式:父母应学会关爱、尊重和耐心对待小明,给予他更多的陪伴和鼓励。

(2)培养小明的责任感:让小明参与家庭事务,让他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增强自信心。

2. 学校教育(1)教师应关注小明的行为问题,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方案。

(2)开展同伴互助活动,帮助小明融入集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加强情绪教育,培养小明的情绪调节能力。

3. 心理辅导(1)进行心理测评,了解小明的心理状况,为心理辅导提供依据。

(2)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帮助小明学会正确表达情绪,调整心态。

(3)组织家庭心理辅导,让父母了解小明的心理需求,共同促进小明健康成长。

四、干预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小明的行为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

他在学校里能够遵守纪律,与其他小朋友友好相处;在家里,他也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再随意发脾气、摔东西。

小明的父母和老师都对他的变化感到欣慰。

学前教育心理学案例(3篇)

学前教育心理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4岁,就读于某幼儿园小班。

小明性格活泼开朗,但情绪调节能力较弱,常常因为一些小事而情绪失控,如哭泣、尖叫等。

在与同伴玩耍时,小明容易因为争夺玩具而与同伴发生争执,甚至动手打人。

教师和家长都反映小明的情绪调节能力有待提高。

二、案例分析1. 家庭因素小明的父母工作繁忙,常常加班,导致家庭陪伴时间较少。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小明的关注更多体现在物质需求上,而忽视了对小明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

2. 幼儿园教育幼儿园教师在日常教育中,对小明的情绪调节能力关注不足,缺乏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在同伴交往中,小明因缺乏情绪调节能力而与同伴发生冲突,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3. 幼儿自身因素小明年龄较小,认知发展水平有限,情绪调节能力尚未成熟。

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小明容易情绪失控。

三、教育策略1. 家庭教育(1)家长要关注小明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并引导小明调节情绪。

(2)家长要为小明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多陪伴小明,关注小明的内心需求。

(3)家长要教会小明基本的情绪表达方式,如用语言、表情、动作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2. 幼儿园教育(1)教师要在日常活动中关注小明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关注和引导。

(2)开展情绪调节主题教育活动,如“认识情绪”、“情绪管理”等,帮助小明了解情绪,学会调节情绪。

(3)组织同伴交往活动,培养小明的合作意识,提高小明的人际交往能力。

(4)利用游戏、绘本等教学手段,引导小明学会用积极的方式处理情绪。

3. 幼儿自身(1)培养小明的自我认知能力,让他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识别情绪。

(2)提高小明的情绪调节能力,教会他如何面对挫折和困难,学会自我安慰。

四、教育实施与效果1. 家庭教育方面家长通过关注小明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关注和引导,使小明的情绪调节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家长还通过陪伴小明,为他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小明情绪的稳定。

2. 幼儿园教育方面教师通过开展情绪调节主题教育活动,使小明了解情绪,学会调节情绪。

学前心理学历年案例05-15及补充

学前心理学历年案例05-15及补充

学前心理学历年案例【200504】27.兰兰是个幼儿园中班的孩子。

一天她拿起纸和笔画画,画之前她自言自语地说:“我想画小猫咪”。

先画了猫头、猫耳朵,再画猫眼。

然后画了条线,说这是草地,在上面画了绿草小花,接着又画了只兔子。

边画边说:“哎呀,不像不像!像什么呀?像小火车”。

这时她又突然想起来:“小猫还没嘴呢!也没画胡子”。

于是又画了起来。

请认真阅读、分析上述案例,并回答下列问题:(1)兰兰的画画行为,说明了幼儿想像的一个什么特点?为什么?(2)说明如何培养幼儿的有意想像。

【200507】28.卓尔的母亲是下岗女工,她很重视对卓尔的教育,在卓尔刚会说话时就教他数数和认字,但让母亲难堪的是:一次家里来了客人,母亲要卓尔拿两个橘子,卓尔却拿了三个,卓尔的母亲开始担心卓尔的聪明程度。

试问卓尔母亲的担心有道理吗?你能为卓尔的母亲提出哪些建议?【200604】27.强强是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无论参加什么活动,他都十分积极主动,精力旺盛。

强强平时做事很急,想干什么就立即行动,想要的东西也必须马上得到,否则会坐立不安。

强强做事有闯劲,但时常马马虎虎。

强强待人大方,热情直率,爱打抱不平。

他喜欢别人听从他的支配,否则便大发脾气,甚至动手打人。

事后虽也后悔,但到时总是难以克制。

(1)根据强强的上述行为表现,你认为他基本上属于什么气质类型?为什么?(6分)(2)谈谈应如何根据幼儿4种不同的气质类型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8分)28.在我国南方农村过去以“木桶育儿”,常见的具体方式是:6—7个月的婴儿被养育在上口小、下口大的木桶里,木桶的下半部用带孔的板隔开,下面放着炭火盆为婴儿取暖。

孩子每天要在桶内放6—8个小时,只在喂奶和睡眠时抱出,木桶育儿要持续到2岁以后。

这样育儿方式会影响婴儿动作、认知、社会性发展吗?并加以分析。

【200704】27.威威今年6岁,是家中唯一的“宝宝”,聪明可爱。

由于父母和爷爷奶奶的娇宠,快上小学了,还样样事情依赖别人的照料;他想要某样东西,大人非给不可,否则就大哭大闹,不达目的不肯罢休;有好吃好玩的,只想自己一人独占,从不考虑别人;和别的小朋友相处时,也喜欢自己说了算,经常和小朋友们发生冲突……(1)类似威威这样的独生子女为数不少,请结合威威的上述行为表现和相关研究,说明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中的突出问题。

学前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学前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1.案例:妈妈:(看见4 岁大的孩子留在门上的脏手印,面向孩子生气地大叫)又是这样!我说过多少遍,你要洗手……到底要骂你多少遍,才能记住?(孩子怕得要死,心中想:门比我还重要?我不喜欢她……)案例中妈妈的做法错在哪里?正确的做法是怎样的?请用正确做法对此景重构。

参考答案:妈妈做法的错误:大叫大嚷,不能解决问题。

正确做法:清楚察觉自己的感受,再选择有效方法处理。

妈妈:见到门上的手印,我很生气!(看到母亲很生气的表情,孩子理解了“生气”的意思)妈妈:(将一块湿布交给孩子)你好好想想该怎样做?(留下孩子一会儿,妈妈情绪恢复)(孩子用湿布在努力擦去门上的手印)妈妈:(清洁后,母亲抱孩子并肯定)真好!妈妈现在觉得好多了!(孩子安心)2.案例:7 岁的智勇因天下雨被迫取消钓鱼活动,闷闷不乐地呆坐在家里。

(智勇伏在桌上,没精打采地看着窗外大雨)妈妈:(安慰声调)下雨嘛,你烦也没用!下次再去吧。

智勇:(大嚷)下次下次,都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才去得成!这些雨真讨厌!(伏在桌上……)妈妈:喂!又不是我命令天下雨的,对我大叫大嚷有什么用?快去写作业!智勇:(不情愿去写作业,心想)妈真不了解我!我以后再不会把心里话告诉她了!妈妈:(在旁,心想)唉!吃力不讨好!真气人!案例中妈妈的做法错在哪里?正确的做法是怎样的?请用正确做法对此景重构。

参考答案:妈妈做法的错误:于事无补的劝慰,只会带给双方沟通失败的气馁感。

正确做法:倾听及回应。

成人理解孩子的心情,儿子不能去钓鱼,一定很失望;与他分担,让他表达不快的情绪。

让孩子感到与妈妈心心相通。

(智勇伏在桌上,没精打采地看着窗外大雨)妈妈:(走进)你看来很失望、很不高兴啊!(搭着他的肩膀)这次钓鱼活动,你盼望了很久,什么都预备好了,偏偏下雨,唉!真扫兴!智勇:(望着父亲,开始有点反应)就是嘛! 我还以为今晚可以请你们吃顿海鲜呢!我和志伟已预备了许多鱼饵。

唉!妈妈:是的,一切都准备好了,却去不了了,真不好受!智勇:(智勇深觉爸爸的同情)下次再有机会,你还会让我参加吗?妈妈:当然会,我知道你很喜欢这类活动!下次有机会我会尽量安排你参加的!3.案例:6 岁的莉莉和表姐相处了一个暑假,表姐要回湖南了,莉莉不愿让表姐走,闷闷不乐。

(完整版)学前心理学教学案例集

(完整版)学前心理学教学案例集

《学前心理学》教学案例集案例1。

自闭症儿童有一个7岁男孩威威,不喜欢说话,课堂上课时,他独自一人在教师外走动,游戏时常单独,经常小朋友欺负他的时候,他只是哭泣但不告诉老师或其他人,怀疑有自闭倾向。

他有一特点,喜欢在安静的课堂突然大声读新闻,广告内容,普通话很标准,记忆力很好。

教育方法:上课时叫保育员在他的身边,以同伴的身份和他交流,经常和他说话。

效果:上课时能够安静坐好听课,不会突然大声宣扬,和同伴有很好的交流,有不开心的事情也会告诉老师。

点评:老师的教育方法能够让孩子做的更好,他就是成功的,我认为孩子的自闭行为有以下因素导致形成:1. 与神经类型和遗传有关,还有后天的教养方式不当,父母过分关心孩子,把孩子关在家里,缺少同伴交往,导致物质丰富但是精神的缺乏,孩子内心的孤独内向,不合群。

2. 有时缺乏大人和老师的关注,在与同伴交往时受挫,交往能力低下,导致胆小,自卑,缺乏与人交流的勇气。

对策:1 .成人要帮助儿童建立宽松和谐的同伴关系,受欢迎的儿童有安全感,被排斥的儿童有孤独感和自卑,帮助孩子交上朋友,鼓励儿童自动把玩具借人玩,有好吃的与人分享,儿童与人建立了和谐关系,形成谦让互动礼貌的习惯。

儿童在交往中有良好的感情体验,继而产生与他人交往的强烈愿望。

2. 成人指导孩子的交往,很重要的一点是引导孩子能够很好地与他人交流,交往的方式有语言和非语言,语言的交往能力是广泛深入进行社交的前提。

家长应该强化孩子的语言交往功能,学会常用的语言交往,提高社交能力,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

,象案例中的孩子普通话很好,喜欢阅读,本身就有很好的语言发展能力基础,如果能够加以利用,因势利导,那么孩子的交往能力就会提高。

大人们要不厌其烦的鼓励儿童开口说话,消除儿童怕交往的语言障碍,是儿童大胆交往。

案例2。

幼儿妒忌心理实录(一):今天上午是美术活动,主要是涂色练习,孩子们很快掌握了涂色要领:“上下上下,左右左右,不能出线!”晴晴喜欢东张西望,画得较慢,坐在其前面的祝雅早早地涂好了,祝雅高兴的把画拿给我看,上下坐位的时候不小心碰了晴晴的手臂,晴晴马上哭起来:“你为什么撞我?”祝雅连忙道歉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学前心理学教学案例集

学前心理学教学案例集

《学前心理学》教学案例集‎案例1。

自闭症儿童有一‎个7岁男孩威威,不喜欢说话‎,课堂上课时,他独自一人在‎教师外走动,游戏时常单独,‎经常小朋友欺负他的时候,他‎只是哭泣但不告诉老师或其他‎人,怀疑有自闭倾向。

他有一‎特点,喜欢在安静的课堂突然‎大声读新闻,广告内容,普通‎话很标准,记忆力很好。

教‎育方法:上课时叫保育员在‎他的身边,以同伴的身份和他‎交流,经常和他说话。

效果‎:上课时能够安静坐好听课,‎不会突然大声宣扬,和同伴有‎很好的交流,有不开心的事情‎也会告诉老师。

点评:老‎师的教育方法能够让孩子做的‎更好,他就是成功的,我认为‎孩子的自闭行为有以下因素导‎致形成:1. 与神经类型‎和遗传有关,还有后天的教养‎方式不当,父母过分关心孩子‎,把孩子关在家里,缺少同伴‎交往,导致物质丰富但是精神‎的缺乏,孩子内心的孤独内向‎,不合群。

2. 有时缺乏‎大人和老师的关注,在与同伴‎交往时受挫,交往能力低下,‎导致胆小,自卑,缺乏与人交‎流的勇气。

对策:1 .‎成人要帮助儿童建立宽松和谐‎的同伴关系,受欢迎的儿童有‎安全感,被排斥的儿童有孤独‎感和自卑,帮助孩子交上朋友‎,鼓励儿童自动把玩具借人玩‎,有好吃的与人分享,儿童与‎人建立了和谐关系,形成谦让‎互动礼貌的习惯。

儿童在交往‎中有良好的感情体验,继而产‎生与他人交往的强烈愿望。

‎2. 成人指导孩子的交往,‎很重要的一点是引导孩子能够‎很好地与他人交流,交往的方‎式有语言和非语言,语言的交‎往能力是广泛深入进行社交的‎前提。

家长应该强化孩子的语‎言交往功能,学会常用的语言‎交往,提高社交能力,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

,象案例中的‎孩子普通话很好,喜欢阅读,‎本身就有很好的语言发展能力‎基础,如果能够加以利用,因‎势利导,那么孩子的交往能力‎就会提高。

大人们要不厌其烦‎的鼓励儿童开口说话,消除儿‎童怕交往的语言障碍,是儿童‎大胆交往。

案例2。

幼儿‎妒忌心理实录(一):今天‎上午是美术活动,主要是涂色‎练习,孩子们很快掌握了涂色‎要领:“上下上下,左右左右‎,不能出线!”晴晴喜欢东张‎西望,画得较慢,坐在其前面‎的祝雅早早地涂好了,祝雅高‎兴的把画拿给我看,上下坐位‎的时候不小心碰了晴晴的手臂‎,晴晴马上哭起来:“你为什‎么撞我?”祝雅连忙道歉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案例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案例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

在一个幼儿园的小班里,有个叫小豆子的小朋友。

小豆子是个特别活泼可爱的孩子,但在午睡这件事上,却总是让老师们头疼不已。

二、案例描述。

# (一)午睡的挣扎。

每天中午,当老师安排小朋友们午睡时,小豆子就像一个充满电的小机器人,精力旺盛得根本停不下来。

别的小朋友都乖乖地躺在床上,闭上眼睛准备入睡,小豆子却一会儿在床上翻跟头,一会儿又把小脚丫伸到旁边小朋友的床上,惹得周围的小朋友咯咯直笑。

老师走过去,轻声对小豆子说:“小豆子呀,午睡时间到了,我们要闭上眼睛睡觉,这样下午才有精神玩游戏哦。

”小豆子眨巴着大眼睛,奶声奶气地说:“老师,我不困,我还想玩我的小汽车呢。

”老师无奈地笑了笑,试图把小豆子的小汽车拿开,小豆子却紧紧抱住小汽车,好像那是他最珍贵的宝贝。

# (二)想象力的爆发。

这时候,老师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办法。

老师说:“小豆子,你看我们现在就像小动物们在冬眠一样。

你的小汽车也累了,它想在旁边休息一下呢。

如果你现在睡觉,等你醒来,你的小汽车可能会变成超级小汽车,能跑得更快哦。

”小豆子听了老师的话,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他歪着脑袋想了想,然后说:“老师,那我要变成小松鼠冬眠。

”说着,小豆子把小汽车放在枕头边,然后躺了下来。

可是没过一会儿,他又坐了起来,兴奋地说:“老师,小松鼠冬眠的时候会做梦,我也要做个美梦,我要梦到我的小汽车变成了超级小汽车。

”老师笑着点点头,小豆子这才又躺了下去,慢慢地闭上了眼睛。

# (三)模仿与成长。

从那以后,每天午睡的时候,小豆子都会主动躺到床上,并且还会告诉其他不想睡觉的小朋友:“我们要像小动物一样冬眠,这样才能长得高高的。

”他不再是那个让老师头疼的午睡小调皮,反而成了午睡小榜样。

三、案例分析。

# (一)从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

1. 前运算阶段的特点体现。

小豆子最初不理解午睡的重要性,这是因为他处于前运算阶段,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

他只关注自己当下想玩的欲望,不能从老师所说的下午有精神玩游戏的角度去考虑午睡的好处。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仅供参考)【案例】:当宝宝哭的时候,妈妈在抱起宝宝的同时,用摇鼓弄出声音,宝宝不哭了,后来,当宝宝再哭的时候,妈妈用摇鼓弄出声音,宝宝停止了哭泣,请问这是为什么?请说明原理。

【条件反射,在外界刺激的条件下,婴儿建立了条件反射】【案例】给幼儿观看两只机器蜗牛,一只爬得快,另一只爬得慢,当快蜗牛停下来的时候,慢蜗牛还在爬,但是最终未能赶上快的蜗牛。

让幼儿回答哪一只蜗牛先停下来,大部分幼儿说慢蜗牛先停下来,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感知觉理论分析。

【幼儿的时间知觉的发展和成熟比较晚,幼儿借助距离的长短认识时间概念,认为走的路程短,时间就短,是典型的时空关系的混淆。

】【案例】有一位教师在教幼儿背诵前,先把诗的内容绘成美丽的图画,再用故事形式向幼儿讲述诗的内容,进而引导幼儿对诗中提及的“眠”、“晓”、“啼鸟”等进行讨论,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理解。

你觉得老师的做法符合幼儿记忆的特点吗?为什么?【这位教师的做法符合幼儿的记忆特点。

由于幼儿的形象识记优于语词识记,幼儿喜欢直观、形象、具体、鲜明的事物,对感兴趣的事物识记效果比较好,教师用故事的方式吸引了幼儿的兴趣,识记的效果当然比单调的灌输要好得多。

】【案例】2010 年春晚,一个小女孩背诵《百家姓》的镜头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起了各方争论。

请结合心理学相关理论分析评价之。

【幼儿的容易运用机械记忆,所以在记忆《百家姓》这些无意义字符的时候,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不要认为这是什么特殊的能力,更不能将其作为“神童”的标志。

】【案例 1】周二的早上入园时,小强对老师说:“昨天,我和爸爸妈妈去海南岛玩儿了,太好玩了,还潜水了……”老师愣住了,昨天是星期一,小强在幼儿园啊!于是就批评小强:“爱撒谎的孩子不是好孩子!”请分析小强的行为,并对教师的评价做分析。

【由于幼儿的记忆不精确、不完整,经常记住非本质、富有情绪色彩的或感兴趣的内容,常常把主观想象的事物和现实中的事物混为一谈,所以容易歪曲事实,千万不能借此认为是品德出现问题。

学前心理学历年案例05-15及补充.

学前心理学历年案例05-15及补充.

学前心理学历年案例【200504】27.兰兰是个幼儿园中班的孩子。

一天她拿起纸和笔画画,画之前她自言自语地说:“我想画小猫咪”。

先画了猫头、猫耳朵,再画猫眼。

然后画了条线,说这是草地,在上面画了绿草小花,接着又画了只兔子。

边画边说:“哎呀,不像不像!像什么呀?像小火车”。

这时她又突然想起来:“小猫还没嘴呢!也没画胡子”。

于是又画了起来。

请认真阅读、分析上述案例,并回答下列问题:(1)兰兰的画画行为,说明了幼儿想像的一个什么特点?为什么?(2)说明如何培养幼儿的有意想像。

【200507】28.卓尔的母亲是下岗女工,她很重视对卓尔的教育,在卓尔刚会说话时就教他数数和认字,但让母亲难堪的是:一次家里来了客人,母亲要卓尔拿两个橘子,卓尔却拿了三个,卓尔的母亲开始担心卓尔的聪明程度。

试问卓尔母亲的担心有道理吗?你能为卓尔的母亲提出哪些建议?【200604】27.强强是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无论参加什么活动,他都十分积极主动,精力旺盛。

强强平时做事很急,想干什么就立即行动,想要的东西也必须马上得到,否则会坐立不安。

强强做事有闯劲,但时常马马虎虎。

强强待人大方,热情直率,爱打抱不平。

他喜欢别人听从他的支配,否则便大发脾气,甚至动手打人。

事后虽也后悔,但到时总是难以克制。

(1)根据强强的上述行为表现,你认为他基本上属于什么气质类型?为什么?(6分)(2)谈谈应如何根据幼儿4种不同的气质类型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8分)28.在我国南方农村过去以“木桶育儿”,常见的具体方式是:6—7个月的婴儿被养育在上口小、下口大的木桶里,木桶的下半部用带孔的板隔开,下面放着炭火盆为婴儿取暖。

孩子每天要在桶内放6—8个小时,只在喂奶和睡眠时抱出,木桶育儿要持续到2岁以后。

这样育儿方式会影响婴儿动作、认知、社会性发展吗?并加以分析。

【200704】27.威威今年6岁,是家中唯一的“宝宝”,聪明可爱。

由于父母和爷爷奶奶的娇宠,快上小学了,还样样事情依赖别人的照料;他想要某样东西,大人非给不可,否则就大哭大闹,不达目的不肯罢休;有好吃好玩的,只想自己一人独占,从不考虑别人;和别的小朋友相处时,也喜欢自己说了算,经常和小朋友们发生冲突……(1)类似威威这样的独生子女为数不少,请结合威威的上述行为表现和相关研究,说明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中的突出问题。

案例分析学前教育心理学(3篇)

案例分析学前教育心理学(3篇)

第1篇一、引言学前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心理特点以及教育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在幼儿教育中,学前教育心理学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案例,分析学前教育心理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二、案例背景小华,4岁,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往。

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小华一直由奶奶照顾。

奶奶对小华宠爱有加,导致小华形成了依赖心理。

进入幼儿园后,小华无法适应集体生活,常常哭泣,不愿与其他小朋友玩耍。

老师发现小华的问题后,决定运用学前教育心理学知识,帮助小华度过适应期。

三、案例分析1. 心理发展规律根据幼儿心理发展规律,4岁幼儿正处于“分离焦虑”阶段。

在这个阶段,幼儿对父母或抚养者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当离开抚养者时,会产生焦虑、不安等情绪。

小华由于长期依赖奶奶,进入幼儿园后,分离焦虑表现得尤为明显。

2. 心理特点小华的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往。

这可能与他的家庭环境和抚养方式有关。

奶奶的宠爱导致小华缺乏独立性,依赖性强。

在幼儿园这个集体环境中,小华无法适应,表现出焦虑、哭泣等情绪。

3. 教育心理学应用(1)建立情感联系老师首先与小华建立情感联系,关心他的生活,了解他的兴趣爱好。

通过日常互动,让小华感受到老师的关爱,逐渐减少焦虑情绪。

(2)培养独立性老师鼓励小华参与集体活动,如游戏、绘画等,培养他的独立性。

在活动中,老师适时给予小华表扬和鼓励,增强他的自信心。

(3)培养社交能力老师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小华与其他小朋友互动,培养他的社交能力。

在活动中,老师引导小华学会倾听、分享、合作,提高他的交往技巧。

(4)家园共育老师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了解小华在家的表现,共同制定教育方案。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也要关注小华的心理需求,逐步培养他的独立性。

四、案例分析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干预,小华的焦虑情绪明显减轻,逐渐适应了幼儿园生活。

他开始主动与其他小朋友玩耍,性格也变得更加开朗。

家园共育的效果显著,小华的独立性、社交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完整版)学前心理学教学案例集

(完整版)学前心理学教学案例集

学前心理学》教学案例集案例1。

自闭症儿童有一个7 岁男孩威威,不喜欢说话,课堂上课时,他独自一人在教师外走动,游戏时常单独,经常小朋友欺负他的时候,他只是哭泣但不告诉老师或其他人,怀疑有自闭倾向。

他有一特点,喜欢在安静的课堂突然大声读新闻,广告内容,普通话很标准,记忆力很好。

教育方法:上课时叫保育员在他的身边,以同伴的身份和他交流,经常和他说话。

效果:上课时能够安静坐好听课,不会突然大声宣扬,和同伴有很好的交流,有不开心的事情也会告诉老师。

点评:老师的教育方法能够让孩子做的更好,他就是成功的,我认为孩子的自闭行为有以下因素导致形成:1. 与神经类型和遗传有关,还有后天的教养方式不当,父母过分关心孩子,把孩子关在家里,缺少同伴交往,导致物质丰富但是精神的缺乏,孩子内心的孤独内向,不合群。

2. 有时缺乏大人和老师的关注,在与同伴交往时受挫,交往能力低下,导致胆小,自卑,缺乏与人交流的勇气。

对策:1 . 成人要帮助儿童建立宽松和谐的同伴关系,受欢迎的儿童有安全感,被排斥的儿童有孤独感和自卑,帮助孩子交上朋友,鼓励儿童自动把玩具借人玩,有好吃的与人分享,儿童与人建立了和谐关系,形成谦让互动礼貌的习惯。

儿童在交往中有良好的感情体验,继而产生与他人交往的强烈愿望。

2. 成人指导孩子的交往,很重要的一点是引导孩子能够很好地与他人交流,交往的方式有语言和非语言,语言的交往能力是广泛深入进行社交的前提。

家长应该强化孩子的语言交往功能,学会常用的语言交往,提高社交能力,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

,象案例中的孩子普通话很好,喜欢阅读,本身就有很好的语言发展能力基础,如果能够加以利用,因势利导,那么孩子的交往能力就会提高。

大人们要不厌其烦的鼓励儿童开口说话,消除儿童怕交往的语言障碍,是儿童大胆交往。

案例2。

幼儿妒忌心理实录(一):今天上午是美术活动,主要是涂色练习,孩子们很快掌握了涂色要领:“上下上下,左右左右,不能出线!”晴晴喜欢东张西望,画得较慢,坐在其前面的祝雅早早地涂好了,祝雅高兴的把画拿给我看,上下坐位的时候不小心碰了晴晴的手臂,晴晴马上哭起来:“你为什么撞我?”祝雅连忙道歉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学前儿童心理学案例分析小良

学前儿童心理学案例分析小良

学前儿童心理学案例分析小良
小良是一名3岁的男孩子,他出生在一个单亲家庭中。

由于母亲工作繁忙,小良的照顾主要由祖父母负责。

小良在家中表现得很好,但在学校里却出现了一些问题。

社交困难:小良很难与其他孩子建立联系,他总是一个人玩耍,不愿意参加其他孩子的游戏。

他也不喜欢与老师交流,经常躲在角落里自己玩。

情绪不稳定:小良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影响,当他遇到挫折或者不开心的事情时,会哭闹和发脾气。

有时候他也会无缘无故地生气或者变得很沮丧。

学习困难:小良的学习成绩不太好,他经常忘记做作业或者不会做题。

他的祖父母认为这是他太调皮了,没有好好听老师讲课的缘故。

针对小良的情况,心理学家建议他的家人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亲子关系:小良的祖父母应该多陪伴他,给他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他们可以带他去公园、游乐场等地方玩耍,让他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爱。

帮助他建立自信:小良需要学会自我肯定和自我价值感。

他的祖父母可以帮助他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鼓励他尝试新的事物,提高自己的自信心。

增强社交能力:小良需要学会与他人交往和沟通。

他的祖父母可以带
他参加一些社交活动,让他接触到更多的人,学会与他人相处和交流。

提高学习兴趣:小良需要找到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和内容。

他的祖父母可以帮助他找到适合他的学习方法和资源,激发他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这些措施,小良的祖父母可以帮助他克服社交困难、情绪不稳定和学习困难等问题,帮助他健康成长。

学前儿童教育心理学案例(3篇)

学前儿童教育心理学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小明,男,5岁,是某幼儿园大班的一名学生。

小明性格开朗,喜欢与人交流,但在日常生活中,他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

例如,小明在幼儿园里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害怕社交等情况。

这些行为引起了幼儿园老师的关注,于是决定对小明的教育情况进行深入了解。

二、案例分析1. 问题识别根据观察和访谈,小明的行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力不集中:小明在上课时容易分心,无法长时间专注于一项活动。

(2)情绪波动大:小明在遇到挫折或不如意时,容易情绪失控,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

(3)害怕社交:小明在与人交往时,表现出明显的退缩行为,害怕与他人互动。

2. 原因分析(1)家庭教育因素:小明的父母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陪伴他。

这导致小明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安全感,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2)幼儿园教育因素:由于小明在幼儿园的特殊行为,老师对其关注度不够,未能及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3)个体心理因素:小明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如多动症、焦虑症等。

3. 教育策略(1)家庭教育指导:建议小明的父母多陪伴孩子,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创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2)幼儿园教育干预:幼儿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a. 提高对小明的关注度,给予他更多的关爱和鼓励。

b. 采用游戏化教学,激发小明的学习兴趣,提高其注意力。

c. 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小明的社交能力,使其逐渐适应集体生活。

d. 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小明的成长。

(3)心理辅导:针对小明的心理障碍,建议幼儿园为其提供心理辅导,帮助其克服心理问题。

三、实施过程1. 家庭教育指导小明的父母在幼儿园老师的指导下,开始改变教育方式。

他们尽量抽出时间陪伴小明,关注他的心理需求,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

2. 幼儿园教育干预幼儿园老师根据小明的具体情况,制定了针对性的教育方案。

通过游戏化教学、小组活动等方式,提高了小明的学习兴趣和社交能力。

3. 心理辅导在心理辅导老师的帮助下,小明逐渐克服了心理障碍,情绪波动得到了明显改善。

学前教育心理学派的案例(2篇)

学前教育心理学派的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学前教育心理学派关注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强调环境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以下是一个关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案例,通过分析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环境中的互动,探讨如何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策略。

二、案例描述小明的家庭背景:小明出生在一个中等收入家庭,父母都是上班族,平时工作繁忙。

由于工作原因,小明主要由祖父母照顾。

小明的祖父母宠爱小明,总是满足他的各种要求,导致小明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幼儿园环境:小明进入幼儿园后,发现这里的孩子们都有自己的朋友圈,互相帮助、共同游戏。

小明在幼儿园遇到了新朋友,但他在与同伴的互动中表现出退缩、不愿意分享玩具、不懂得礼貌等行为。

三、案例分析1. 家庭环境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小明的家庭环境对幼儿社会性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祖父母的溺爱使小明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不懂得关心他人。

这种家庭环境缺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引导和培养。

2. 幼儿园环境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幼儿园是幼儿接触社会、学习社交技能的重要场所。

然而,小明在幼儿园的表现并不理想,这说明幼儿园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方面存在不足。

四、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策略1. 家庭教育策略(1)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引导幼儿学会关心他人。

(2)家长要合理安排家庭生活,与幼儿一起参与家务劳动,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独立性。

(3)家长要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与幼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幼儿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2. 幼儿园教育策略(1)教师要加强幼儿社会性教育,引导幼儿学会合作、分享、礼貌等社交技能。

(2)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会与人沟通、协作。

(3)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营造团结、友爱的集体氛围,让幼儿在集体中感受到关爱。

(4)开展家长工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五、实施效果通过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共同努力,小明在家庭和幼儿园的表现都有了明显改善。

他开始学会关心他人,懂得分享,礼貌待人。

学前教育发展心理学案例(3篇)

学前教育发展心理学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在幼儿教育中,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于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培养幼儿良好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某幼儿园大班幼儿为例,探讨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

二、案例分析(一)幼儿基本情况小明,男,6岁,某幼儿园大班学生。

小明性格活泼开朗,善于与人交往,但在情绪调节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在幼儿园里,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小明常常会表现出哭闹、打人等行为,影响了自己的情绪,也给他人带来了困扰。

(二)问题分析1. 家庭教育因素:小明的父母工作繁忙,很少陪伴他,导致小明在遇到问题时缺乏倾诉的对象。

此外,父母的教育方式较为严厉,使小明在面对挫折时难以承受。

2. 幼儿园教育因素:幼儿园教师在日常教育中,对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缺乏针对性的指导。

3. 幼儿自身因素:小明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尚未完善,对情绪调节能力掌握不足。

(三)解决方案1. 家庭教育方面:(1)父母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给予足够的关爱和支持,成为孩子倾诉的对象。

(2)父母要调整教育方式,以鼓励、引导为主,让孩子在挫折中学会独立面对。

2. 幼儿园教育方面:(1)教师应重视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将其纳入教育教学活动中。

(2)开展形式多样的情绪调节活动,如情绪表演、情绪游戏等,帮助幼儿学会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3)教师应关注幼儿个体差异,对情绪调节能力较弱的幼儿给予个别辅导。

3. 幼儿自身方面:(1)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作息,有利于情绪稳定。

(2)引导幼儿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感受,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3)鼓励幼儿参加户外活动,锻炼身体,提高心理素质。

三、实施过程及效果1. 家庭教育方面:小明的父母开始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在遇到问题时,小明能够主动向父母倾诉,寻求帮助。

2. 幼儿园教育方面:教师开展了情绪调节主题活动,如“情绪小剧场”、“情绪接力赛”等,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学前心理社会教育案例(3篇)

学前心理社会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5岁,就读于某幼儿园中班。

小明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常常独自一人坐在角落里。

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小明经常表现出焦虑、不安的情绪,尤其在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群时。

教师发现,小明在与同伴互动时,常常出现攻击性行为,如推搡、咬人等。

此外,小明在家庭中与父母的关系较为紧张,经常因为一些小事与父母发生争吵。

二、案例分析1. 家庭因素小明的家庭环境较为复杂,父母工作繁忙,经常加班,与小明相处的时间较少。

父母在教育方式上较为严厉,对小明的期望较高,导致小明在家庭中感受到较大的压力。

这种家庭环境使得小明缺乏安全感,容易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

2. 幼儿园环境小明所在的幼儿园环境较为宽松,教师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但在同伴互动方面,小明缺乏一定的社交技能,难以融入集体。

同时,幼儿园中的攻击性行为教育不够,导致小明在遇到挫折时,无法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3. 心理社会因素小明的心理社会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表现为:(1)自我意识较弱:小明对自己的认知不足,缺乏自信,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2)情绪调节能力差:小明在遇到挫折时,无法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3)人际交往能力不足:小明在同伴互动中,缺乏沟通技巧,难以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

三、教育措施1. 家庭教育指导(1)家长要关注小明的情感需求,多陪伴小明,增进亲子关系。

(2)家长要调整教育方式,给予小明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增强小明的自信心。

(3)家长要引导小明正确面对挫折,培养小明的情绪调节能力。

2. 幼儿园教育(1)开展心理社会教育活动,帮助小明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表达和调节情绪。

(2)加强同伴互动,鼓励小明参与集体活动,提高小明的人际交往能力。

(3)开展攻击性行为教育,引导小明正确处理同伴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

(4)开展自信心培养活动,帮助小明树立自信,提高自我价值感。

3. 教师指导(1)关注小明的心理需求,给予小明更多的关爱和鼓励。

学前班儿童心理教育案例(3篇)

学前班儿童心理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6岁,是我国某城市一所幼儿园学前班的学生。

小明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在班级中较为沉默。

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小明的父母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陪伴他,导致他在学校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

在班级中,小明经常独自一人坐在角落里,不愿意与其他小朋友交流,甚至在课堂上也显得有些拘谨。

二、问题分析1. 缺乏安全感:由于家庭环境的缺失,小明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安全感,这使得他在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群时显得紧张和拘束。

2. 社交能力不足:小明在与人交往方面存在困难,这主要是因为他缺乏与人沟通的技巧和经验。

3. 自信心不足:由于长期处于不被关注的状态,小明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导致他在面对挑战时容易退缩。

三、教育目标1. 帮助小明建立安全感,让他感受到班级的温暖和关爱。

2. 提高小明的社交能力,让他学会与人沟通和合作。

3. 增强小明的自信心,让他敢于面对挑战,积极参与班级活动。

四、教育措施1. 情感关怀:教师首先关注小明的情感需求,给予他更多的关爱和陪伴。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会主动与小明交流,了解他的想法和需求,让他感受到班级的温暖。

2. 同伴互动:教师鼓励小明与其他小朋友互动,通过组织小组活动,让小明在游戏中学会与人合作。

同时,教师也会在活动中观察小明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

3. 角色扮演:教师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帮助小明学会与人沟通。

例如,教师可以扮演小明的角色,让他模仿自己与他人的对话,从而提高他的社交能力。

4. 自信心培养:教师通过表扬和鼓励,增强小明的自信心。

在课堂上,教师会关注小明的表现,并及时给予肯定。

此外,教师还会鼓励小明参加各种比赛和活动,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5. 家校合作:教师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小明的成长。

教师会定期向家长反馈小明的进步,并请家长在家中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五、实施过程1. 第一阶段:教师通过情感关怀,让小明感受到班级的温暖。

在这一阶段,小明开始逐渐融入班级,与其他小朋友的互动也变得越来越多。

学前教育心理学经典案例(2篇)

学前教育心理学经典案例(2篇)

第1篇1. 皮亚杰的“三山实验”:皮亚杰通过“三山实验”来研究儿童对物体永久性的认知。

实验中,一个玩具模型由三座山组成,孩子可以坐在不同角度的镜子前观看。

实验显示,小年龄段的孩子只能从自己的视角看到山,而无法理解其他角度看到的山。

这说明了幼儿认知发展的局限性。

2. 埃里克森的“游戏治疗”案例:埃里克森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通过游戏治疗帮助儿童解决心理问题。

在一个著名的案例中,一个名叫凯蒂的小女孩通过游戏表达了她的焦虑和恐惧,游戏治疗帮助她克服了这些问题。

3. 弗洛伊德的“小汉斯”案例:弗洛伊德通过“小汉斯”案例说明了儿童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恐惧和焦虑。

小汉斯害怕马,这种恐惧与他对父亲嫉妒有关。

4.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案例:柯尔伯格通过“道德发展阶段”研究来探讨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

一个著名的案例是“汉斯偷了一块蛋糕”,通过儿童对这一事件的道德判断,柯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的六个阶段。

5. 韦纳的“成就动机”案例:韦纳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了儿童的成就动机。

在一个案例中,孩子们在完成任务后,会根据不同的反馈(如运气、努力、能力等)对成功或失败进行归因。

6.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案例: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能领域。

一个案例是,一个在数学和音乐方面表现突出的孩子,通过多元智能理论得到了正确的评价和发展指导。

这些案例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而且对于学前教育工作者来说,也是宝贵的实践指导。

第2篇1. 皮亚杰的“三山实验”: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三山实验”来研究儿童对物体相对位置的感知。

实验中,三个不同高度的假山模型被放置在一个可以转动的平台上,一个儿童站在一个可以观察所有模型的角度。

皮亚杰发现,4-6岁的儿童不能理解从他人的角度看事物,即不能理解视角的相对性。

2. 洛伦茨的“印刻现象”:奥地利动物学家康拉德·洛伦茨通过观察刚孵化的小鸭的行为发现,小鸭会对其孵化后第一个看到的活动物体产生强烈的依赖和追随行为,称为“印刻现象”。

学前心理学案例集

学前心理学案例集

“学前心理学”案例集仔细阅读案例,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赏画风波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请孩子欣赏《绿垫圣母》(画面内容为圣母抱着婴儿)。

当教师问道:“小宝宝在干什么?”孩子们的回答繁复多样:“在喝奶”、“在望天空”。

而一个幼儿则答道:“在抱臭脚丫。

”顿时,引起全班幼儿的哄笑和兴趣,大家围绕“臭脚丫”不停地谈论,带班老师一时没了主意,这可是世界名画啊,我要培养孩子的欣赏能力,这可怎么办?集体活动与分组活动老师利用操作线绳形成的不同图案,引发幼儿发挥想象并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孩子们思维活跃,讨论热烈。

但真轮到分组操作、练习时孩子们的表达愿望似乎已没有那么强烈,有的甚至开始走神儿、打打闹闹。

您认为这是为什么?还有什么建议吗?亮亮的“三腿龙”在一次手工制作活动中,孩子们做出了各种各样的恐龙模型。

亮亮做的恐龙只有三条腿,大家都问他:“亮亮,你的恐龙怎么只有三条腿啊?”他自豪地说:“我做的是三腿龙!”对此,有的老师认为,这是孩子的想象和创造,应该保护和鼓励;有的老师则认为,想象也需要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而不应该是胡思乱想,老师应该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概念。

如果您是亮亮的老师,您会怎样做呢?“那是骗人的!”理论层面上说,学前儿童是万物有灵论者,成年人眼中无生命的事物,在儿童眼里大部分是活的、有意识的。

然而,现实中,一些幼儿教师却遭遇着这样的场面:跟孩子讨论嫦娥奔月的传说时,有孩子指出了“月亮上有好多陨石坑”;讲到雪海幻化成天上的云时,有孩子在下面说“那是假的,云是水做的”;唱到“满天星星给小河盖上一层珍珠被”时,有孩子指出“那是骗人的”……在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幼儿似乎“接受”了更多的信息,当一些幼儿(尤其是大班幼儿)自己发出了对作品中“草木能思想”、“猫狗能说话”的质疑时,教育者应当如何应对呢?我该告诉她吗?苗苗是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可最近她失去了往日的神采,原因是父母正在闹离婚。

班上一些了解情况的家长有时会谈起此事,有些幼儿对此事也略知一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心理学”案例集仔细阅读案例~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赏画风波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请孩子欣赏《绿垫圣母》(画面内容为圣母抱着婴儿)。

当教师问道:“小宝宝在干什么,”孩子们的回答繁复多样:“在喝奶”、“在望天空”。

而一个幼儿则答道:“在抱臭脚丫。

”顿时,引起全班幼儿的哄笑和兴趣,大家围绕“臭脚丫”不停地谈论,带班老师一时没了主意,这可是世界名画啊,我要培养孩子的欣赏能力,这可怎么办,集体活动与分组活动老师利用操作线绳形成的不同图案,引发幼儿发挥想象并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孩子们思维活跃,讨论热烈。

但真轮到分组操作、练习时孩子们的表达愿望似乎已没有那么强烈,有的甚至开始走神儿、打打闹闹。

您认为这是为什么,还有什么建议吗,亮亮的“三腿龙”在一次手工制作活动中,孩子们做出了各种各样的恐龙模型。

亮亮做的恐龙只有三条腿,大家都问他:“亮亮,你的恐龙怎么只有三条腿啊,”他自豪地说:“我做的是三腿龙~”对此,有的老师认为,这是孩子的想象和创造,应该保护和鼓励;有的老师则认为,想象也需要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而不应该是胡思乱想,老师应该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概念。

如果您是亮亮的老师,您会怎样做呢, “那是骗人的~”理论层面上说,学前儿童是万物有灵论者,成年人眼中无生命的事物,在儿童眼里大部分是活的、有意识的。

然而,现实中,一些幼儿教师却遭遇着这样的场面:跟孩子讨论嫦娥奔月的传说时,有孩子指出了“月亮上有好多陨石坑”;讲到雪海幻化成天上的云时,有孩子在下面说“那是假的,云是水做的”;唱到“满天星星给小河盖上一层珍珠被”时,有孩子指出“那是骗人的”……在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幼儿似乎“接受”了更多的信息,当一些幼儿(尤其是大班幼儿)自己发出了对作品中“草木能思想”、“猫狗能说话”的质疑时,教育者应当如何应对呢,我该告诉她吗,苗苗是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可最近她失去了往日的神采,原因是父母正在闹离婚。

班上一些了解情况的家长有时会谈起此事,有些幼儿对此事也略知一二。

一天早晨,几个小朋友正高兴地说着周末父母带他们去旅游的事,苗苗听了也非常认真地说:“上个星期,我爸爸带我去上海看东方明珠,可漂亮了。

”楚楚随即反驳说:“骗人,你爸爸好久都没有回来了。

”这也许是苗苗将幻想与现实混淆了,也许是她想在小朋友面前给足自己面子。

此时的我,是否应该将事实情况告诉孩子,并让她学习勇敢地面对现实呢,还是用善良的谎言来维护她幼小的心灵呢, 关于“沙漠”的对话在欣赏活动中,我结合一张表现沙漠风景的绘画作品让幼儿谈谈对沙漠的感受,不料幼儿十分茫然,他们好像没什么感受,只知道说“很大”“很可怕”等,我和孩子们的对话也似乎很难进行下去。

是我选题出问题了,还是孩子的想象力不够丰富或语言发展有限所致?我十分困惑。

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如果是您,您会怎么做,我们能生个宝宝吗?大班区域活动环节,张老师发现嘉嘉把从植物角摘的一粒草籽放进了身旁颖颖的肚脐里。

张老师正在疑惑,嘉嘉问话了:“老师,这样我们就能生个小宝宝了吗,”原来,前段时间,老师曾给孩子们讲过一个《我从哪里来》的故事,大意是爸爸送给妈妈一个礼物,妈妈把它放在肚子里,就生出来宝宝。

现在,嘉嘉如此表现,张老师真不知如何回答了。

教具带来的困惑在一所幼儿园里,我看到了这样的教具——逼真的人体消化系统模型。

这个模型的一半是各种内脏模型组合成人体真实的解剖结构,一半是我们日常见到的人体形态,并且模型中的各种内脏模型是可以活动的,幼儿可以自由摘取、观察。

在一个中班活动中,教师就是利用这样的模型为幼儿讲解了人体消化系统是怎样工作的。

随着教师来回摘取各个器官模型向幼儿讲解,班中幼儿的表现不尽相同。

一个女孩子突然哭了起来,教师看到这种情景鼓励她说:“妞妞乖,不哭。

你要勇敢,这是假的,我们在学知识。

”对于这样的情形,我困惑了:应该把科学的知识这样教给孩子吗,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有的孩子因为害怕而不能接受时,教师又应该如何处理呢, 欣赏名画时的对话一位教师精心选择了多幅表现维纳斯的绘画作品给大班幼儿欣赏。

活动中,教师问孩子:“你最喜欢哪一幅,”一名幼儿选择了《出水的阿弗罗底忒》(画面内容为维纳斯站在贝壳上)。

教师问:“为什么,”幼儿回答:“这个上面有扇贝,我最喜欢吃扇贝了。

”另一次,教师组织幼儿欣赏刘海粟的《鸳鸯》,有幼儿把画面上的涟漪说成是“小鸟放的屁”。

幼儿的回答让老师无所适从。

从理论上讲,幼儿有艺术潜能、审美能力,可在现实中,有些幼儿似乎更关注非审美的东西,常用自己的日常经验取代审美经验。

如果遭遇类似情况,您认为教师应当如何处理,如何把艺术活动进行下去,乒乓球有弹性么在一次科学活动中,教师提供了松紧带、弹簧、蹦蹦床、乒乓球等材料,让幼儿探索弹性的特征。

在幼儿操作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了弹性的概念,接着引导幼儿区分弹性材料。

一幼儿说:“乒乓球也有弹性。

”另一幼儿立刻反驳道:“乒乓球没有弹性。

”乒乓球究竟有没有弹性呢,教师楞住了。

过了一会儿,教师解释说,因为乒乓球弹起来时并未改变形状,所以乒乓球没有弹性。

可那个幼儿坚持说乒乓球能弹那么高,就是有弹性。

我们知道,弹性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改变形状,在力消失后又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有的概念(如“弹性”“力”等)讲深了幼儿听不懂,讲浅了不科学、模糊。

您遇到过类似的困惑么,针对这种情况,您是怎样处理的呢,我在给娃娃剪头发过家家是小班孩子最感兴趣的区域活动,孩子们每天都会在这里模仿成人的活动。

今天,我看到红红拿着剪刀一缕一缕地剪着布娃娃的头发,神情是那样的专注。

我惊讶地问她:“你在干什么呀,”她头也不抬地回答我:“我在给娃娃剪头发。

”她一边说,一边继续剪。

我眼睁睁地看着她又把两缕头发剪下来了,赶紧对她说:“天冷了,娃娃的头发不能太短了,我看不要再剪了吧。

”她看了看我,犹豫了一下,终于停下了手。

活动结束后,我问她:“你为什么要剪布娃娃的头发呀,”她满不在乎地说:“她的头发太长了,我的头发长了,妈妈就会给我剪的~”我马上告诉她:“人的头发剪了还能再长,而布娃娃的头发剪了却不会再长了,以后别再剪了。

”她勉强点了点头走开了,看得出来,她有些不服气。

在活动中和活动后,我的引导是否合适,如果您面对这样的情况会如何引导呢, 草莓奶是怎么来的小班正在开展有关“牛奶”的主题活动。

一天,幼儿根据教师的要求,各自从家里带来了自己最喜欢喝的牛奶。

在相互介绍和分享的过程中,有幼儿对怎么会有这么多口味的牛奶产生了兴趣。

一个幼儿说:“奶牛吃草,长大后变成奶牛妈妈,奶牛妈妈生了好多宝宝,它们的颜色都不一样,什么颜色的奶牛挤出来的就是什么口味的奶。

”另一个幼儿边比划边说:“一头奶牛的身上有不同颜色的斑点,红的、黄的……好多好多,它一会儿被挤出草莓奶,一会儿被挤出别的口味的奶。

”还有的幼儿说:“草莓牛被挤出的是草莓奶,咖啡牛被挤出的是咖啡奶~”听到幼儿这些天真、富有童趣的回答,我很矛盾。

不知该如何回应。

对小班幼儿而言,是保留他们这种原始、朴素的认识,还是让他们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正确的科学知识呢,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如果您遇到这样的情景会怎样回应呢,“口吃”的豆豆豆豆2岁10个月前很爱说话,周围的人都非常喜欢她。

可是两个多月后,豆豆只要一说话,就结结巴巴,妈妈非常紧张,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时,妈妈都急忙纠正豆豆,并让她把刚才的话再重复一遍。

可是豆豆越来越说不好,有时一句话半天都说不清楚,还憋得满脸通红。

但是如果让豆豆背唐诗和儿歌,她就没有口吃的现象;到了儿童乐园,玩在兴头上的豆豆,说起话来也不怎么口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吐字不清的东东我的儿子东东今年6岁了,这孩子开始说话很早,但是他开始说话时就把“哥哥”(ɡēɡē)喊成“德德”(,ē,ē),“姑姑”(ɡūɡū)喊成“嘟嘟”(,ū,ū)等等。

我也尝试帮他纠正,但是这孩子很调皮,你越给他纠正,他越发错得起劲。

一时我不敢给他纠正了,怕更强化他的错误发音。

我想小孩子刚开始说话可能都是这样的,等再长大一点发音自然就会准确。

于是,我就没有很在意。

但是现在他要上小学了,我开始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担心小朋友们会嘲笑他吐词不清,让他产生厌学情绪。

我该怎么办,“我要小熊”小美非常喜欢她的绒布熊,走到哪里抱到哪里,去幼儿园要抱着,到公园玩也要抱着;睡觉抱着,吃饭的时候也抱着。

爸爸妈妈怎么劝说也拿不掉这只备受宠爱的“小熊”。

有一天,妈妈强硬地把“小熊”夺走了,小美一下子变得烦躁不安,哭闹不止。

毛绒玩具是幼儿尤其是女孩儿钟爱的玩具,这本无可厚非,可小美为什么对这只小熊会依恋到这种程度,难道小美恋物成瘾了吗,“我不要看医生”“我为什么一定要来医院,我不要去看医生嘛~”“医生会拿我怎么样呢,”“妈妈,我怕,我不要打针,不要~”“妈妈,我是不是病得很厉害,我会不会死啊,”这些问题一个接一个地从坐在候诊室的一个孩子口中说出。

“嘘——”妈妈低声说:“别任性了,一会儿你就知道了,没事,就快到我们了。

”妈妈的安慰好像并没有起作用,孩子反而愈加害怕,依偎在妈妈怀里哭了。

孩子害怕医院怎么办呢,“我会看到怪兽的”点点今年上中班了。

有一天,点点非常认真地对妈妈说:“妈妈,我真希望抓住太阳,让他住在我们家里。

”妈妈觉得很奇怪,点点小声说:“因为我不喜欢天黑,我不要睡觉,梦里会看到怪兽的,好可怕~”这时,妈妈意识到点点这段时间来确实对怪兽形象类的东西特别敏感。

譬如,点点撕掉了自己房间里像怪兽的粘贴纸,她还将一对麒麟石雕转移到了爷爷家。

并且,有一天半夜,点点哭着坐起来,说她看到怪兽了……“我不想去幼儿园”按理说,佳佳不应该存在入园适应问题,因为她都快要念中班了。

但现在的问题是:佳佳表现得非常焦虑,她整天跟在我后面,翻来覆去地问:“妈妈,还有几天上幼儿园,我喜欢暑假,我不想去幼儿园,真的不想去……”不管佳佳如何排斥上幼儿园,幼儿园还是按时开学了。

不巧的是,一穿好衣服,佳佳就开始肚子痛,而且把吃的早餐全吐出来了。

我赶紧带着佳佳去医院,但一检查,什么问题也没有啊,奇怪~请问我该怎么办呢?“草地上的小动物”一次大班美术课上,老师请孩子围绕“草地上的小动物”这一主题,自由发挥创作一幅画,孩子们都很感兴趣。

不多久,一张张作业纸上赫然跳跃着一个个可爱的小动物,捉虫的小鸡,采蘑菇的小白兔,悠然散步的小鸭子……看着他们的画老师不禁一阵欣喜,同时也由衷地赞叹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

正在这时,发现一向爱画画的小杰的作业纸上除了一团黝黑,再没别的了。

不由得动怒起来:“小杰,你画的是什么东西,老师是怎么说的,”他抬起头,一副很得意的样子说:“我画的是天快要下雨了,是乌云。

”我强忍心中怒火,继续问道:“那你画的小动物们呢,”“不是说了嘛,天快要下雨了,小动物们都跑回家躲雨了。

”面对这种情况,身为教师的你该如何处理,“自私”的孩子今年我带小班,发现现在的孩子比较有意思,有他自己的一套想法,对于那些很缠老师、依赖性特别强的幼儿,我都不知所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