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优质教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契丹的兴起及其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天龙八部》剧照同学们都看过《天龙八部》吧,里面的乔峰本来认为自己是什么人?(北宋的汉人)后来发现自己是什么人?(辽国的契丹人)而之后乔峰、段誉的兄弟虚竹娶了哪里的公主?(西夏)当时汉族建立的北宋、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阅读教材P29《北宋形势图(1111年)》,请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在地图上找出各政权名称,并说出各政权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等。

提示:北宋、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

2.引导深入思考:(1)契丹族和党项族的生活方式如何?(2)隋唐时期,他们与汉族的关系怎样?(3)与汉族的交往,给他们带来了哪些变化?3.读教材,分析讨论辽和西夏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政权。

提示:(1)辽: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目标导学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阅读教材“辽与北宋的和战”一目,概括辽宋关系的变化。

归纳:战→和→战→和。

2.史料解读材料一: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

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

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

材料二:3.提出问题: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澶渊之盟签订的背景和影响各是什么。

提示:(1)背景:辽军攻宋,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2)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4.分组讨论: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如何正确地评价澶渊之盟?提示:盟约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使双方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优秀教案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优秀教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备课标课标: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二、备教学重难点(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二单元宋朝的第二课,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三部分内容展现了北宋时期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并立的大概状况。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与此同时,周边民族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北宋汉族政权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并立,他们之间的和与战都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交往的重要方式。

这些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北宋时期辽、西夏和北宋三个政权并立的局面,能通过材料知道契丹族、党项族起源发展建立政权有关史实,通过材料看澶州之战与澶渊之盟了解北宋与并立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提高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难点:正确分析辽与北宋的和战。

三、备学情(一)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1、基础知识:90%以上学生能够掌握2、重点知识:90%学生能够掌握3、难点知识:80%学生能够掌握(二)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学生对于党项、契丹少数民族了解较少,对于北宋与辽胜利仍签订澶渊之盟可能会产生疑惑。

四、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本及有关史料,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

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五、备教学过程【构建动场】根据古代仕女图与现代审美中对于单双眼皮不同的追崇展现民族问题,通过一个小视频导入谈北宋时期的民族融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与北宋并立的政权有哪些;
技能目标:知道这些政权兴起的历史原因;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辩证的看待北宋对待辽与西夏的政策;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与北宋同时代的政权有哪些吗?它们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二、辽的建立:
师:课件出示辽国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辽为什么能兴起并建立政权?它与北宋的关系如何?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分组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三、西夏的建立:
师:课件出示西夏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西夏是谁建立的?它与北宋的关系如何?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进行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内容,主要讲述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辽、宋、夏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辽的建立与兴衰、西夏的建立与衰落以及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唐朝的衰落、五代十国的分裂等。

但他们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图片、地图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掌握我国辽、宋、夏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我国辽、宋、夏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难点: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议,学生对相关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地图、视频等,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和理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讲授法: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素材。

3.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优秀教案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优秀教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通过学习,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

的、未经盗扰的辽代皇族墓。

契丹大贵族的豪华奢侈和墓主人的显赫地位
的战乱使得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
业生产,任用汉人韩延徽等,制定各项典章制度,积极
色楞格河流域,南到河北中部和山西北部,境内生活着
(出示地图,让使契丹的实力大大增加,耶律德光在
了威胁,辽宋间的战争开始了。

宋军士气大震,打败了辽军的进攻,形成辽宋对峙。


西夏的金属铸造业非常发达,西夏钱币是由官府统书的书写规则来看,西夏文字同汉字一样,亦具有祥而
议和后,双方在边境地区进行贸易,设立榷场,北
使双方边境相对稳定;。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通过介绍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和相互关系,让学生了解我国辽宋夏金时期的历史特点和民族关系。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辽、西夏的建立,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争和和平相处,以及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以及民族关系对国家命运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已经学习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的学生对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认识尚浅,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宽历史知识面。

此外,学生对于民族关系和国家命运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但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还需教师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建立、发展和相互关系,掌握相关历史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民族关系对国家命运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辽、西夏与北宋的建立、发展和相互关系。

2.教学难点:分析民族关系对国家命运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音频等手段,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准备教材和与本课相关的历史课件。

2.图片、地图:收集与辽、西夏、北宋相关的图片和地图。

3.音频、视频资料:准备与本课相关的历史事件音频、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介绍辽、西夏与北宋的建立、发展和相互关系。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优秀教案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优秀教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契丹、党项族建立政权的史实;知道宋辽、宋夏之间和战;通过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宋辽、宋夏之间和战,认识战是暂时的,和是主流,和平交往有利于双发的发展,认识到和平来之不易,要珍爱和平;通过对“澶渊之盟”多角度的分析,让学生明确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辽与北宋的和战2、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评价澶渊之盟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下列两则材料]材料一、曾经创建了持续219年之久的辽王朝的契丹民族,从元末明初以来忽然从史籍中消失得不见踪影。

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民族是否如逝去的时间一样不复存在了? 日前,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部分专家利用DNA技术解开了契丹族消失之谜:达斡尔族与契丹有最近的遗传关系,为契丹人后裔。

云南的阿、莽、蒋氏“本人”与达斡尔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也是契丹族后裔。

材料二、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

党项人于公元1038年至1227年间在中国西部以今宁夏为中心建立一个封建制度的国家--夏国。

史称西夏。

经190年而被蒙古所灭。

蒙古人灭绝了西夏的文字,不许西夏遗民说党项语,使得党项族迅速从历史上消失,融合在回族、裕固族、蒙古族、汉族之中。

师:阅读教材P33--34页,契丹族和党项族生存方式?这两个民族有何特点?他们分别建立的政权、都城等。

【内容探究】一、契丹族与党项族生:阅读教材33---34页,回答(1)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契丹、辽),定都上京。

(2)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多媒体出示契丹文字和契丹货币]学生分小组讨论:从契丹文字和契丹货币的两幅图中,获得哪些信息?学生讨论后回答:学习中原先进经济文化,发展本民族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 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观察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教学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学生课前活动】搜集北宋、辽、西夏的相关知识【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介绍《天龙八部》,相关人物的不同身世,引出北宋、辽、西夏、吐蕃、大理政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全班齐读(三)自主预习与讲解:一、契丹族与党项族阅读教材(P33、34),思考下面问题,在教材中找出1.契丹(辽)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治国措施2.西夏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治国措施学生基本都可以找到答案,注意古今地名。

然后分别简单讲述契丹族和西夏族的兴起。

明确地理位置和兴起时间。

然后用表格的形式展示辽、北宋、西夏分别的民族、政权、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限时记忆,找学生来黑板完成表格。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完成表格(不同时期辽与北宋的和战)2.澶渊之盟的内容、影响学生基本可以找到正确答案。

注意宋真宗时期是先战后和。

然后分别讲述每一阶段宋辽之间的关系。

澶渊之战和澶渊之盟需要重点分析。

补充澶渊之盟的内容,以及对澶渊之盟的不同看法,注意引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问题。

三、西夏与北宋的和战阅读课文36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元昊称帝以后,西夏与北宋关系怎样?2.后来西夏为什么与北宋议和?3.订立宋夏和约内容是什么?4.宋夏和议有什么作用?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找到答案。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7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7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精品课件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 虽安,忘战必危.
——《司马法》
保留至今的西夏文印刷品,是 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 刷品。
契丹文字
它们的字形结构与汉字是否相似?想想这说明什么?
交往密切,主要是和汉族交往频繁。
契丹小字
契丹大字
辽、西夏和北宋 三个并立政权的基本情况表
民族 契丹族
党项族
汉族
政权

西夏
北宋
时间 10世纪初 11世纪前期 960年
建立者 耶律阿保机
西夏
(11世纪前期, 党项族,元昊, 兴庆府)
辽(契丹)
(10世纪初,契丹族, 耶律阿保机,上京临潢
府)

战和--澶渊之--------澶渊之-----&封)
板书设计
民族政权并立
宋战夏战争
西夏 辽
澶州战之战
宋夏和和约
北宋
澶渊和之盟
有战有和,和为主流
西夏 金 南宋
宋灭北汉之战 高梁河之战 满城之战 雁门之战 瓦桥关之战
宋真宗
寇准
内容: 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1.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 后世仍以齿论。
2.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 三州),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 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第7课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1.了解契丹族和党项族的兴起和发展,知道契丹政权 和西夏政权的建立与发展。 2.掌握辽宋战争及澶渊之盟、宋夏和战的内容及影响。 3.认识澶渊之盟、宋夏议和对民族间和平与发展所起 的作用,培养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正 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辽(契丹)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优秀教案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优秀教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授课课题】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授课老师】【授课班级】【授课类型】新授课【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契丹族和党项族建立政权的名称,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2)掌握辽宋战争,澶渊之盟和宋夏战争的有关史实。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地图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民族政权统治区域的掌握;(2)通过列表归纳方法,理清各民族政权建立的基本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契丹、党项等少数民族对我国西北部和北部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的重大贡献。

(2)认识到这一时期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频繁,但是民族有好多、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主流。

(3)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正确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不要“唯汉”独好。

【教学重、难点】教学难点:契丹的兴起和北宋的关系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评价辽宋“澶渊之盟”及认识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法教师:请同学们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北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学生: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史称北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

教师:宋太祖及他的继承人宋太宗先后消灭了南北方各个割据政权,但北宋的统一只是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不是对全国的统一。

教师出示《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形势图》地图教师:指出当时由汉族建立的北宋,由契丹建立的辽,由党项建立的西夏。

在这一时期,辽、西夏政权是怎样建立的?这些政权与北宋的关系如何?今天就让我们翻开那个时代的历史画卷,一起去学习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二)讲授新课一、契丹族与党项族教师:契丹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重要的民族,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一个浪漫的传说:一个骑白马的英俊少年和一个牵青牛的美丽少女不妻而遇,相互产生爱慕之情,之后结为夫,繁衍后代。

这就是契丹族的祖先。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有关契丹族兴起的历史。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3-34页相关内容,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辽的建立和发展、西夏的建立和发展、北宋的建立和发展、以及三者之间的战争和和平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唐朝的兴衰、五代十国的分裂等。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发展和演变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辽、西夏和北宋这三个国家的具体历史背景和关系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基础知识入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本课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掌握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

2.难点:分析辽、西夏和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平关系,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辽、西夏和北宋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和动画等。

3.资料:教师收集关于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资料,如文献、图片和视频等。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七课的内容。

教材主要讲述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并立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古代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唐朝的衰落、五代十国的分裂等。

但他们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了解相对较少,对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并立关系还需进一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教材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2.难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合作意识。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七年历史下册。

2.辅助材料:历史图片、地图、文献资料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历史图片、地图等辅助材料,简要介绍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通读教材,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情况。

人教部编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2篇

人教部编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2篇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第一篇课标要求: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观察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重难点:教学重点:辽与北宋的和战教学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少数民族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屏幕显示“辽、北宋、西夏形势”图,结合地图指出),北宋建立后,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

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哪些少数民族政权?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情况如何?他们与北宋的关系如何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历史的长河去寻找答案吧。

一、辽西夏少数民族政权[播放视频辽西夏政权的建立及与宋的关系]设问:通过观看视频,你获得了哪些历史信息?(学生发挥)教师概括:通过视频我们知道了与北宋并立的政权有西夏和辽,结合书籍完成老师课前发的填充地图。

结合地图讲解:1.北魏时,契丹族就同中原地区来往密切.唐朝末年,不少汉人来到契丹境内(思考什么原因造成的),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契丹与汉人的不断交往,促进了契丹族社会的发展,也为阿保机以后统一契丹各部创造了条件。

契丹国发展壮大对我国北方地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2.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经过长期的发展,到唐末五代时,成为西北地区一股强大的势力。

元昊和阿保机一样,既是本民族的杰出领袖,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人物。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优秀教案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优秀教案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知道辽和西夏所属的民族、疆域位置杰出帝王;辽、西夏与北宋之间和与战的重要史实,如澶渊之盟和互市贸易;正确认识民族战争的性质和正确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认识到祖国大家庭是建立在各民族不断交流和发展的基础上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PPT对相关资料的展示,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通过重要史料的学习,提高学生处理史料,提取信息并逐渐培养依据史料形成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对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的史实了解和归纳分析,认识到和平与融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探索不同文明之间冲撞与交融的历史规律,认识到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辽、宋、西夏政权的并立;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战争的性质和议和的积极作用;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材内容分析第7课主要介绍辽、宋、西夏政权的并立的情况,涉及知识点多,内容庞杂,主要讲述了两个大问题,一是各政权的建立情况,二是这些政权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主要是边地政权与中原政权——宋之间的关系。

从教材叙述展开的程度来看,由于各政权的建立情况一目教材大小字结合,图文并茂,讲述较为详尽,因此用表格的方式罗列出知识点即可,主要由学生自主掌握。

而各政权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应侧重于此。

本课有关民族风情、政权更迭以及重要战事等内容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知识,但学生对有关战争的性质及影响、不同文化的冲撞与融合缺乏理性的历史认识,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

五、教学对象分析本课授课对象为文傑中学七年级七(1)班学生,学生的基础较为扎实,思维也比较活跃,求知欲旺盛;然而,学生对于史料的搜索、分析以及归纳能力,尚待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来进一步强化锻炼。

(最新)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历史7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最新)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历史7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材料主要说
明“澶渊之盟” ( )
A.是一个完全平等的盟约 C.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B.使宋辽出现了和平交流的局面
B D.完全消除了宋辽间的民族隔阂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 西
各自崛起
10世纪初 契丹族 耶律阿保机
事件
时间
辽宋 澶州之战 1004年
自学指导3:阅读课本P35,小组合作, 归纳出澶州之战的相关史实,完成表格。
过程
辽军大举攻宋,兵临黄 河岸边澶州城下,威胁 开封,宰相寇准力劝宋 真宗亲征。
结果
宋军打退辽军, 辽宋议和, 签订“澶渊之盟”
和约 时间
内容
辽宋为兄弟之国;以白沟
河为国界,双方撤兵;宋
辽宋 1005年 朝给辽岁币:银十万两,
3.影响: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宋与辽、西夏议 和后,边境榷(que )场贸易迅速发展, 北宋的稻米、茶叶、 丝织品、瓷器、漆器 。辽的马、牛、羊、 骆驼,西夏的毡毯、 药材等,都在这里交 易。
合作探究: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对 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
1、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使北宋与辽、西夏之间保持着和 平稳定的局面。 2、对社会经济而言,避免了战争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破坏,促 进了我国边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3、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众的赋税负担。 4、加强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4、与北宋的关系时战时和
知识总结
1038年党项族建西夏 元昊定都兴庆府
960年中原建立宋 宋太祖赵匡胤定都东京
西夏 辽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通过介绍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教材内容丰富,涉及人物、事件、地点较多,需要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入理解和记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的细节内容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历史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过程,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过程。

2.学生对于古代历史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过程。

2.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关系。

3.讲授法:教师对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并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3.教学资源: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呈现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过程。

七年级历史 下册 第7课 《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教案

七年级历史 下册  第7课 《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教案

第7课《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说出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

2、分析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提高客观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3、在学习关于“宋夏和战”的内容时,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辽、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措施及其与宋的关系,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2、通过思考课堂讨论题和“材料阅读”题,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2、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中华民族具有极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教学重点】知道辽、宋、西夏是并立的政权;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历史事件(如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等);认识到契丹族和党项族等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开发边疆地区、奠定祖国辽阔的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图示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北宋与辽、西夏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史料回顾:北周国势在五代中最强。

周世宗注重发展生产,又整顿军队、南征北伐,希图统一全国,惜未能完成而病逝于军中。

其子恭帝即位,年方七岁,由太后临朝。

这种孤儿寡妇的局面自能维持多久……今天就让我们解开这个神秘的面纱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见第2张PPT。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个板块: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辽宋“澶渊之盟”北宋与西夏的关系第一篇章: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师: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周禁军最高将领,当时后周皇帝七岁,赵策划兵变。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主要讲述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

教材通过介绍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西夏的建立者元昊称帝,以及北宋的建立者赵匡胤,使学生了解这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

同时,教材还阐述了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与和平,以及民族关系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并立关系及相互影响可能了解不深。

此外,学生可能对战争、民族关系等内容感兴趣,但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缺乏全面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掌握它们之间的战争与和平、民族关系和经济发展的历史事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和平发展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

2.难点:分析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与和平、民族关系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3.小组合作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对比分析法:对比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差异,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图文并茂。

3.资料:收集与辽、西夏与北宋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4.视频: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完成基础感知部分,80%的学生应能了解契丹族与党项族的兴起和发展,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演变等基本史实。
生生互议
检查每一小组学生核对填空题答案的情况。关注各小组的讨论进度,对于深入学习部分答题思路不明确或跑偏的小组,及时予以点拨;对于答题思路清晰且准确的小组,让其组织答案。同时对各小组在基础感知和深入学习部分出现的共性问题心中有数。
C.互相禁止边境贸易D.北宋送给辽夏一定数量的钱财物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检查结果及修改意见:合格[ ]不合格[ ]
组长(签字):检查日期:年月日
课题名称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授课时间
教师姓名
学生年级
七年级
课时
1课时
课程标准描述
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考试大纲描述
1.掌握契丹族与党项族的兴起与发展;2.掌握辽、西夏与北宋由战到和关系的演变;3.认识澶渊之盟的历史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共有三个子目: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第一子目与第二和第三子目呈递进关系,第二和第三子目是并列关系。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有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交融有四种不同的途径:一是民族迁徙,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二是战争与交往,如春秋战国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与兼并战以及人员往来促成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三是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四是友好往来,如唐朝时期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周边民族实行联姻、册封、羁縻等统治手段,加强了民族间的交融。北宋时期,中原汉族政权与辽、西夏长期并立,是民族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虽然辽、西夏与北宋之间战争频繁,但最终都以相互妥协而告终,并且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局面,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往和相互了解。对少数民族政权来说,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推动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汉族政权来说,中原农耕文化与边疆游牧文化在北方交汇融合,同时江南地区得到更大规模的开发,经济重心继续南移。讲述第一子目时,教师可对契丹族与党项族的发展概况作简要介绍:在契丹与党项建立政权以前,二者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正式建立政权后,标志二者步入奴隶制社会;随着不断吸收汉族文化和制度,辽和西夏逐步确立封建政治和经济制度。学生虽不要求识记辽、西夏建立的准确时间,但辽、北宋、西夏这一政权建立的先后顺序,学生必须掌握。宋辽与宋夏关系有相似之处,教师重点讲述宋辽关系,引导学生依据材料分析澶渊之盟的历史影响,使学生认识到:澶渊之盟对北宋而言虽是一项屈辱性和约,但客观上促成了宋辽长期的和平局面,增进了宋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推动了辽朝社会的汉化。教师可略讲宋夏关系,对比澶渊之盟与庆历和议的异同。此外,教师需纠正学生的一个误区,即辽、西夏对北宋的战争尽管是非正义的,但并非侵略战争,而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
师生交流
请每一组1-2名学生起立口述本小组深入学习部分的材料题或综合题的答案,允许其他小组学生起立补充或修正,并要求回答问题的学生清晰地陈述要点。
每一组1-2名学生起立口述本小组深入学习部分的材料题或综合题的答案,他组发言而本组有不同意见时,积极起立补充或修正。
通过口述、补充、修正深入学习部分的材料题或综合题,90%的学生应能正确分析澶渊之盟的历史影响。
学生认真观察《辽、北宋、西夏形势图》。
学生一边听教师对上一节课作回顾,一边翻书浏览上一节课的笔记。
(如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学生需做好回答准备。)
学生依据教师的过渡语,开始浏览本课第图》,全体学生应明确辽、北宋、西夏三个政权的相对位置关系。
通过复述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和提问学生,全体学生应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增强记忆。
通过聆听教师的过渡语,全体学生应明确本课的学习主题有两个:一是契丹族与党项族的发展;二是宋辽与宋夏关系的演变。
自主学习
在教室内巡视观察,关注每一小组学生填写导学案的情况,检查或批改每一小组1-2名学生所做基础感知部分的填空题。
依据导学案中基础感知部分的填空题,在教材相应的位置找到信息,并勾画圈点出来,完成填空。
新课导入
PPT上展示《辽、北宋、西夏形势图》。
讲述: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北宋的政治。北宋通过武将夺权的方式建立起来。宋朝统治者为解决藩镇割据,从军事、行政和财政三个方面削夺禁军将领、节度使和宰相的权力,并采取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最终杜绝了武将专权情况的发生,巩固了政权的稳固。
过渡:通过这幅地图,我们可以发现,在北宋的北伐与西北方还存在两个政权辽和西夏。这两个政权是什么族建立的?它们与北宋之间又发生过哪些对决和交往呢?
点拨提升
归纳、汇总学生深入学习部分展示的内容,补充学生未展示的内容。
对教材内容进行线索式回顾,突出重难点知识的讲述,最后对本节课所讲内容做小结。
全体学生认真听讲,对基础感知和深入学习部分的知识加深记忆和理解,认识和学习教师补充的知识,最后将知识网络图记录在教材上。
学生通过记录知识网络图,应对辽与西夏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以及宋辽、宋夏关系发展概况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并能客观认识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
1.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以我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背景,契丹人萧峰是剧中主要人物之一。在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的首领是()
A.耶律阿保机B.阿骨打C.元昊D.耶律德光
2.与北宋并立的西夏政权是由哪一少数民族族建立的?()
A.契丹族B.突厥族C.党项族D.蒙古族
3.澶渊之盟是在少数民族不断进攻北宋政权、威胁北宋安全的情况下,不得已而讲“和”的。虽是一项屈辱的条约,却在客观上()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P33-34,大致说出契丹族与党项族兴起和建立政权的时间,指出辽、西夏的发展措施。
2.通过阅读教材P35-36,概述辽、西夏与北宋关系的演变经过。
3.通过阅读《宋史》节选材料,分析澶渊之盟的历史影响。
重点
契丹族、党项族的兴起和发展;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难点
澶渊之盟的历史影响
评价任务
每一小组学生核对填空题的答案,确认无异议后,讨论深入学习部分的材料题或综合题。经过一轮讨论,确定答题的方向和思路,二轮讨论过后,确定答题的要点,组织成答案。
通过小组内核对填空题的答案,100%的学生应能了解契丹族与党项族的兴起和发展,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演变等基本史实。通过一轮和二轮讨论深入学习部分的材料题或综合题,80%的学生应能正确分析澶渊之盟的历史影响。
效果反馈
评讲迁移应用部分的单选题,对于各小组出现的共性问题做精讲。
独立完成迁移应用部分的单选题,教师评讲之后,订正做错的题目。
第1题考查对契丹统一者的掌握;第2题考查对西夏政权所属民族的掌握;第3题考查对澶渊之盟影响的掌握;第4题考查对宋夏和议内容的掌握;第5题考查对宋辽、宋夏和议内容的应用。
堂测设计
A.消除了民族矛盾B.维持了相对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C.削弱了契丹势力D.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4.假如你是北宋与西夏议和的一名使臣,你可以答应的是()
①宋对夏称臣;②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③开放宋夏边境贸易市场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5.宋辽、宋夏和议中共同的内容有()
A.辽夏向宋称臣B.北宋割地求和
学情分析
有利因素: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了解北宋的建立并知道与北宋同时并存的政权还有辽和西夏,因此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会充满期待。学生以前学习过匈奴、鲜卑、突厥、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汉族政权的交往历史,并知道和平是民族交往的主流。
不利因素:由于教材叙述比较简略,加上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还不是很健全,学生对澶渊之盟签订的原因和影响可能出现偏差;由于受汉族本位主义思想的影响,学生也极容易混淆侵略战争与非正义性民族战争的概念。对于前者,教师可从战争与和平对民众的影响切入,让学生认识到澶渊之盟的客观上的积极作用;对于后者,教师需明确侵略战争是不同民族国家间发生的战争。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33-34,请2名学生说出契丹族与党项族兴起和建立政权的时间,并指出辽、西夏的发展措施。
2.教师指导学生依据教材P35-36,请2名学生说出辽、西夏与北宋关系的演变经过。
3.教师出示《宋史》节选材料,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分析澶渊之盟的历史影响。
导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及问题预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