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新版)

合集下载

新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全册

新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全册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学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进一步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想精神,结合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践,促进历史教学工作发展,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

二、工作思路: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学工作方向,贯彻基础教育改革的思想精神,认真学习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史学研究的有关理论,优化课堂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实效。

以课程教材改革为契机,以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初中新教材教学为重点,切实落实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过程方法探索、新课程教法研究、历史学科教学质量提高,促进教学成效。

学习与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与可持续性,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三、教材分析:2013年版本的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材内容,主要以中国地理知识为主,分为4个单元: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第六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七单元生活的变化,第八单元文明探源。

从对中国家园的了解,到对台湾的探究,;再深入对中国不同地区地理的认识;了解生活变化,认识历史的发展变化,然后是对文明发展的初步把握,最后是对人类文明的探源,理解文明多样性的由来:中国整体地理——中国四大地理区域——人们生活的区域变化——人类文明历史的演进。

四、重点:第五、六、七单元难点:了解中国整体的地理知识;掌握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特色;理解生活的变化构成了历史,从时间和空间上认识世界;分析和探源文明演进的来龙去脉。

教材重点:掌握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特色;理解生活的变化构成了历史,从时间和空间上认识世界。

五、教学措施: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将在教学中采用以下措施:1、明确目标,自主研讨,目标的确定,要面向全体,有一定的梯度,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

因此,我要根据课文的特色和学生的实际设计不同的层次目标。

2、激趣导疑,合作探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者要进一步创设与目标指向相关的良好氛围,激发兴趣,设臵悬念,唤起情感,集中反馈。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第一章:走进历史与社会1.1 课程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学期所学,了解历史与社会课程的重要性。

介绍本学期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2 我们的国家介绍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

讲解中国的行政区划,介绍各省区的特色。

1.3 我们的社会讲解中国的社会制度,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点。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二章:古代文明的传承与发展2.1 古代文明的传承讲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介绍夏、商、周等历史时期的特点。

分析古代文明传承的方式,如礼仪、文字、艺术等。

2.2 古代文明的发展介绍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经济的发展,如造纸术、火药、印刷术等。

分析古代文明发展的原因,如地理环境、政治制度等。

2.3 古代文明的交流与碰撞讲解古代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

分析古代文明交流的意义,如文化的融合、经济的繁荣等。

第三章:近代历史的变革3.1 近代历史的背景讲解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事件,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背景。

分析近代历史变革的原因,如外来侵略、内部矛盾等。

3.2 近代历史的重要事件介绍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等历史事件。

分析这些事件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影响,如政治制度的变革、思想的解放等。

3.3 近代历史的启示引导学生思考近代历史变革的启示,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的意识。

第四章:现代中国的建设与发展4.1 现代中国的建设介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建设成果。

分析现代中国建设的原因,如政策引导、人民努力等。

4.2 现代中国的发展讲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

引导学生关注现代中国的发展问题,如环境保护、贫富差距等。

4.3 现代中国的国际地位与作用介绍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等。

分析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如“一带一路”倡议、全球治理等。

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七年级历史下册的相关史实,掌握重点知识,提高历史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及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课时安排:2课时2. 第二单元:国家的统一与民族的融合课时安排:2课时3. 第三单元:盛唐气象课时安排:2课时4. 第四单元:voice课时安排:2课时5. 第五单元:voice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2.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 分析归纳法: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评价: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2. 辅助资料: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3. 网络资源:相关历史网站、在线视频等六、教学内容:1. 第六单元:voice课时安排:2课时2. 第七单元:voice课时安排:2课时3. 第八单元:voice课时安排:2课时4. 第九单元:voice课时安排:2课时5. 第十单元:voice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2.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 分析归纳法: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新教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新教材】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材编写思路伴随着学生身体和心理的迅速发育,独立意识逐渐增强,生活矛盾也开始凸显。

七年级下册教材在设计中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与矛盾为基础,突出“成长的不仅是身体”的基本观点,提炼确定了青春时光、做情绪情感的主人、在集体中成长、走进法治天地四个学习主题。

在具体设计中,首先致力于帮助学生开启一扇洋溢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和充满各种发展可能的青春之门,引领学生步入青春时光,体会成长的喜悦,积极面对成长中的烦恼;继而引导和鼓励学生珍惜青春,积极作为,在学校生活中,主动参与集体建设,在集体中成长;在社会生活中,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培育积极情感,遵法行事。

本册教材设计突出体现了初中学生的青春文化色彩,关照到初中生进入青春期的自我认识自我发展情绪管理情感发展集体生活法治信仰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

二、教材编写原则与特点(一)全书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专题内容:“共奏和谐乐章”“走进法治天地”●部分落实或渗透:“青春时光”——文明、自由、爱国等“做情绪情感的主人”——友善、文明、和谐等“在集体中成长”——公正、平等、敬业、友善等“走进法治天地”——公正、自由、和谐等(二)凸显生命教育底色,隐含公民意识教育,加强法治教育。

●关注青春生命,凸显生命教育底色。

●隐含公民意识教育:一方面,主题内容设计逐步从共同生活中渗入公共生活的要素(如“我与集体共成长”关涉共建、自治);另一方面,教材活动设计着力搭建平等对话的脚手架,留有对话、探讨、磋商空间。

●拓展生活内容领域,加强法治教育。

(三)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到每一单元,着力于中华优秀传统对学生精神人格的引领。

无论是教材正文,还是阅读感悟、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辅助文,都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教材语言:《孟子》《大学》等。

阅读感悟:“鲁班的创造”等。

相关链接:“慎独”“和而不同、周而不比”等。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2023最新审定)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2023最新审定)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2023最新审定)一、教学目标通过研究本教案内容,学生应能够:- 理解和掌握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的全部知识点;- 熟练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培养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覆盖了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章节:1. 第一章:古代文明的发展2. 第二章:封建社会的特点3. 第三章:开辟新时代的明朝4. 第四章:东亚文化交流的时期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教案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 讲解与讨论: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历史知识点。

2. 观摩与演示:观看历史相关的视频、图片和模拟演示,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共同解答历史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 实地考察:安排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历史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评估为了确保学生的研究效果,本教案设有以下评估方式:1. 定期课堂测试:每个章节结束后进行测试,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布置相应的作业,评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表达能力和合作态度。

五、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活动,本教案提供以下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最新版)。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源。

3. 实地考察场所: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选择适当的实地考察场所。

六、教学计划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安排,本教案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

具体的教学计划请参考附件。

结束语本教案是按照最新审定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大纲制定的,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希望通过本教案的实施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第一章:我们生活的社会1.1 学习目标:了解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社会环境的基本特征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对个人的影响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自己所生活的社会环境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讨论社会对个人的影响,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第二章:家庭与婚姻2.1 学习目标:了解家庭与婚姻的基本概念,理解家庭的重要性。

2.2 教学内容:家庭与婚姻的基本概念家庭的重要性家庭关系的建立与维护2.3 教学活动:讨论家庭与婚姻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家庭与婚姻的区别探讨家庭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家庭在他们生活中的作用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了解家庭关系的建立与维护第三章:教育与就业3.1 学习目标:了解教育与就业的基本概念,理解教育与就业的关系。

3.2 教学内容:教育与就业的基本概念教育与就业的关系教育与就业的重要性3.3 教学活动:讨论教育与就业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教育与就业的联系和区别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教育与就业的关系探讨教育与就业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教育和就业对他们未来的影响第四章:经济与社会4.1 学习目标:了解经济与社会的基本概念,理解经济与社会的关系。

4.2 教学内容:经济与社会的基本概念经济与社会的关系经济与社会的重要性4.3 教学活动:讨论经济与社会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经济与社会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经济与社会的关系探讨经济与社会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经济与社会对他们未来的影响第五章:法律与社会5.1 学习目标:了解法律与社会的基本概念,理解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

5.2 教学内容:法律与社会的基本概念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法律与社会的重要性5.3 教学活动:讨论法律与社会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法律与社会的联系和区别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探讨法律与社会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法律对社会的影响第六章:文化多样性6.1 学习目标:了解文化多样性的概念,理解尊重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

七年级下册历史及社会全册教案新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及社会全册教案新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及社会全册教案新版第一章: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学目标】1. 了解隋唐时期的社会繁荣和开放特点。

2. 掌握隋唐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

3. 认识隋唐时期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成就。

【教学内容】1. 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

2. 隋唐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隋朝的建立与灭亡、唐朝的建立与繁荣。

3. 隋唐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

4. 隋唐时期的科学技术:造纸术、火药、印刷术等。

5. 隋唐时期的文化成就:唐诗、书法、绘画等。

【教学重点】1. 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特点。

2. 隋唐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

3. 隋唐时期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成就。

【教学难点】1. 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原因。

2. 隋唐时期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成就的背景。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隋唐时期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 采用案例教学法,分析隋唐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

3. 采用比较教学法,对比分析隋唐时期与其他时期的差异。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介绍隋唐时期的社会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特点。

3. 分析隋唐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

4. 讲解隋唐时期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成就。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隋唐时期的认识和感受。

6.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章:统一国家的建立【教学目标】1. 了解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2. 掌握秦朝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

3. 认识秦朝的法律法规和对内对外政策。

【教学内容】1. 秦朝的统一:六国的兼并、秦朝的建立。

2.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郡县制。

3. 秦朝的重大历史事件: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修筑万里长城。

4. 秦朝的重要历史人物:秦始皇、李斯、蒙恬等。

5. 秦朝的法律法规:法家思想、法律制度。

6. 秦朝的对内对外政策:焚书坑儒、统一文字、抗击匈奴等。

【教学重点】1. 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案3篇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案3篇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案3篇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也许的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穿着装扮、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旅行的条件;文化消遣活动、节庆风俗等方面。

通过了解过去的社会生活史,提高熟悉和改良现代社会生活的力量。

了解历史上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熟悉我们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制造性地改良物质文化生活的力量。

通过对于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熟悉,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生活方面,包括衣、食、住、行四项内容,一是精神生活方面,包括消遣活动和节庆活动两项内容。

从教材表达绽开的程度来看,服饰和瓦子可以视为重点内容。

同时,服饰问题涉及到国内各民族间在文化上和生活方式上的相互影响;瓦子属城市商业富强的问题,也可以视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导入:提问和引导学生回忆和概括已经学过的宋朝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进展和商业进展的史实,导入本课的教学内容,阐释社会生产的进步促使人民的日常生活发生新的变化,使学生熟悉到宋朝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进步根底。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1、衣: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缠足。

观赏《清明上河图》等宋代的插图,描述画面中人物的服饰,或者通过不同的服饰分析人物的身份地位。

留意三个问题:第一,宋朝服饰特点的历史变化,从王朝初年的简朴到王朝末年的浪费,一方面说明了社会经济的进展,另一方面也说明白统治阶级的日渐腐朽。

其次,宋代的服饰中明显地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影响,朱熹说:“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领衫,靴鞋之类,先王冠服扫地尽矣。

”这是长期以来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结果,使学生熟悉到,民族之间的文化沟通起到了丰富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作用。

第三,在宋朝消失的缠足陋俗,说明当时统治阶级价值观念的腐朽和妇女地位的低下,引导学生批判性地熟悉这些历史现象。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的基本内容,掌握相关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历史lesson 1:夏商周时期lesson 2:春秋战国时期lesson 3:秦汉时期2. 第二单元:中国近代历史lesson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lesson 5:隋唐时期lesson 6:宋元时期3. 第三单元:中国现代历史lesson 7:明清时期lesson 8:民国时期lesson 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4. 第四单元:中国地理lesson 10:地理概况lesson 11:地形地貌lesson 12:气候特点5. 第五单元:中国经济发展lesson 13: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lesson 14: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lesson 15: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地理特点、经济发展状况。

2. 教学难点:对历史事件背景、地理成因、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堂讲解:结合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讲解历史、地理、经济等方面的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所学知识。

3. 考试成绩:定期进行测试,评估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历史事件、地理现象、经济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新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全册教案和教学反思

新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全册教案和教学反思

新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全册教案和教学反思本帖最后由网站工作室于 XX-7-20 11:15 编辑第一章国土与人民辽阔的疆域一、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2.了解我国领土范围,记住我国的面积;3.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领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4.通过在地图上量算我国东西两端的经度差、时区差,南北两端的纬度差,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二、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三、教学难点:教材中涉及的地名的空间观念的建立;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用课件播放《歌唱祖国》,带领大家走进新课堂。

教师设问:人们常说,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可是,地球是一个球体,哪里才算东方呢?经过学生的讨论、思考后教师补充:要确定我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可以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两个方面入手。

(二)引导学生读图:位置优越1.经纬位置。

用半球位置描述中国的经纬度位置,更加简洁易记。

而半球的划分借平面地图来说明,学生不易理解。

这时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经纬网立体图:中国位于东西半球的哪个半球、南北半球的哪个半球?学生能很快地做出回答:中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海陆位置。

让学生观察经纬网立体图《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在图上找出中国、亚洲、太平洋的位置:中国在亚洲的哪个位置、在太平洋的哪个方位?学生能很容易描述中国在世界上的海陆位置: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三)借景观图探究:国土辽阔教师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我国领土四端点的大致位置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教材《中国疆域示意》图上找出我国四端点的大致经纬度范围:(1)我国最西端大致在哪两条经线之间、最东端大致在哪两条经线之间?它们是东经度还是西经度?(2)我国最北端大致在哪一条纬线以北?是北纬还是南纬?我国最南端呢?1.南北景观差异。

用课件演示并让学生观察我国南北春季景色差异景观图后分析:在同一时节,漠河冰天雪地,海南正春耕农忙,从气候上来说,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差异?学生回答:是气温。

七年级历史下全册教案设计最新模板(精选5篇)

七年级历史下全册教案设计最新模板(精选5篇)

七年级历史下全册教案设计最新模板(精选5篇)七年级历史下全册教案设计最新模板(精选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七年级历史下全册教案设计最新模板(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七年级历史下全册教案设计最新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培养自己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我们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我国早期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状况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导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师: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如果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物为生,会有哪些不便之处?学生回答明确: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不稳定,需要经常迁徙。

那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你了解我国古代那些关于农耕的传说,谈一谈。

学生回答: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

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师: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自主预习】(一)河姆渡原始农耕结合课文内容及图画归纳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情况学生讨论归纳知道以下知识河姆渡原始农耕1、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2、时间:距今约7千年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耜4、农耕作物:水稻5、定居生活:干栏式房屋6、原始饲养业:家畜(猪)7、原始手工业:陶器、简单的玉器、原始乐器(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结合课文内容及图画归纳出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情况学生讨论归纳知道以下知识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新)人教版新目标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集体备课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新目标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集体备课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新目标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集体备课教案设计课程概述该教案设计适用于新人教版新目标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学。

本教案旨在提供全面的备课指导,帮助教师高效组织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历史研究效果。

教学目标- 了解并掌握本册历史教材的核心内容-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文化素养-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奇迹课时安排- 课时一: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 课时二:造纸术的创造和传播- 课时三: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 课时四:火药的发明和运用第二单元:南北朝时期的社会与文化课时安排- 课时五: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社会- 课时六: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繁荣- 课时七:北魏的繁荣- 课时八:北魏九华山石窟艺术第三单元:隋唐时期的政治与文化课时安排- 课时九:隋文帝的统一大业- 课时十:唐太宗的贞观之治- 课时十一: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 课时十二:唐朝的经济繁荣第四单元:宋辽金元时期的政治与文化课时安排- 课时十三:宋朝政治与经济- 课时十四:宋词与宋画- 课时十五:辽金的建立与北方少数民族- 课时十六:元朝的政治文化与蒙古民族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如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图表解析、实践操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参与与合作,同时培养他们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

教学评估与反馈为了评估学生的研究情况和教学效果,我们将采用定期小测验、课堂表现评价、项目作业等多种形式。

教师将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发现和弥补不足,提高研究成绩和能力。

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如教材、课件、图片、音视频等,以便丰富教学内容,提高研究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结束语本教案设计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份全面的备课指南,帮助教师有效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促进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和认知。

通过合理的课程安排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我们相信学生将在历史学习中获得更好的成果。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历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2)掌握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探究历史问题;(2)学会利用资料、图片等资源,提高研究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感强的情感;(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品质;(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1课内容的简介1. 课题: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2. 重点:了解我国历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3. 难点:掌握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2)举例说明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5.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2)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堂小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2)学生复述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7. 课后作业:(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2)学生认真完成作业,提高学习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掌握程度;3. 考试成绩:评估学生在考试中的表现,分析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2. 图片资料: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等;3. 视频资料: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事件视频片段;4. 网络资源:查阅相关历史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历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2)掌握各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3)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历史问题;(3)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3)培养学生关爱社会、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第1课甲骨文与青铜器1. 甲骨文的发现及其历史价值;2. 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及其文化内涵;3. 商周时期的社会制度。

第2课战国争雄1. 战国时期的七雄并立;2.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3. 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

第3课秦朝的统一与灭亡1. 秦朝的统一过程及其原因;2.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3. 秦朝的灭亡及其原因。

第4课汉朝的建立与西汉兴盛1. 汉朝的建立过程;2. 西汉兴盛的原因;3. 汉朝的对外交往。

第5课两汉的科技文化1. 两汉时期的科技成就;2. 两汉时期的文化繁荣;3.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甲骨文与青铜器的历史价值;(2)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及其影响;(3)秦朝的统一与灭亡原因;(4)汉朝的建立与西汉兴盛;(5)两汉时期的科技文化与民族关系。

2. 教学难点:(1)甲骨文与青铜器的研究方法;(2)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背后的社会原因;(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运作机制;(4)汉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及其影响;(5)两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及其历史意义。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营造直观的学习情境;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3. 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分析历史问题的原因和影响;4.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3. 单元测试:定期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4. 学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业成绩,了解学生对历史与社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如何设计导和应用教案,是七年级历史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欢迎大家阅读!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设计众多的人口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特点与人口增长;2.使学生理解人口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阅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等地理图表的能力;2.培养学生分析相关数字资料和图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正确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1.我国人口的数量及增长;2.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我国存在的人口问题及对我国人口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方法比较法、小组讨论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那么,“众多”到底是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第二节众多的人口二、讲授新课(板书)一、人口数量请大家看课本第11页第一行,并齐读这一行。

(板书)12.95亿(2000年),占世界1/5,最多(承转)大家还记得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大约是多少吗?(活动)大屏幕展示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的比较图,请大家:1.算一算中国的人口数分别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人口的多少倍?2.算一算这四个国家的平均人口密度。

(归纳讲述)中国的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口却超过俄、加、美三国人口总和的两倍,与面积和我国差不多的加拿大、美国相比,我国人口是加拿大的42倍,是美国人口的4.7倍;与比我国面积大得多的俄罗斯相比,我国人口是俄罗斯的9倍,可见我国是名副其实的人口大国。

在世界上,人口在5000万以上的国家就被称为人口大国,而我国的河北、山东、河南等九省的人口就超过5000万,如果全中国人手拉手站成一列,就能环绕地球赤道50圈。

(承转)为什么我国的人口数量如此庞大呢?这与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不无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新版)第三中华明探《中华明的曙光》教学设计一、【程标准】标:2-1-2:列举中国境内远古化遗存,讲述华夏先祖传说,探寻中华明的起和地域特征。

2-1-3:列举表明字出现,阶级、等级和国家形成的实例,知道它们是人类社会进入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解读:“列举”、“讲述”、“知道”这几个行为动词较明确地反映出本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史实,并懂得历史结论的得出需要充分的历史证据,初步学会“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

同时,通过找寻明起的标志及明的发展,知道中华明的延续性。

二、【教材简析】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本是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明探》的最后一,属于主题二“社会变迁与明演进”中的专题一:探索早期出现的几大明区域,突出中华明渊。

作为八年级与七年级衔接的这个单元,旨在为学生八年级学习历史做好适应性的准备,内容与原的八年级教材也有较大幅度的改动。

尤其是本的第一框《中华明的曙光》,原八年级教材中古中国明的起是和其他三大古明起放在一,同属于“大河明”。

现在把其他三大古明放在前,而中华明放在后,不是否定它们的共性,而是让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学生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把握方法,突出中华明渊。

同时,也突出了中华明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延续性。

2、教材结构分析:农业发展字萌芽阶级分化明的诞生早期城市原始宗教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中华明的起地,了解新石器时代我国农业发展的条、陶器的制作与使用、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古代城市的出现等明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书本知识,说出中华明起的史实;通过阅读图表,分析史料,描述我国新石器时代农业生产发展的条、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城市及原始宗教的出现;通过比较讨论、合作探究,分析大河明产生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原始明,体会物质生活的提高促进了人们精神生活的改善,感悟人类明的起和传承。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华明诞生的史实依据。

教学难点:城市与农业聚落的区别,大河流域明产生的原因。

五、【教法与学法】教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以史导论法、图表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阅读归纳法、比较分析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1、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设问:上节,我们学习了人类早期的几个明区域,同学们还记得诞生于大河流域的几个明吗?学生回答、交流。

教师解释:为什么说那是明的出现?是因为这些流域不仅诞生了早期农业,而且出现了字萌芽、阶级分化、早期城市及原始宗教等,这些的产生都是明起的标志。

在上节的内容中,我们也知道了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也孕育出了灿烂的明。

那今天,随老师一起回到新石器时代,去探寻中华明的头。

设计意图:回顾大河流域孕育明的知识,切入黄河和长江流域,直入主题。

教师解释明诞生的标志,抛出引子,带领学生进入本的探究与学习。

新教授:2、自主阅读,提炼归纳。

阅读书本109-111内容,对照明出现的标志,找出证明早期中华明出现的历史证据。

早期农业:北方粟作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

字萌芽:有刻划符号的陶器。

阶级分化:浙江余杭出土的玉棕。

早期城市:平粮台古城。

原始宗教:牛河梁女神庙遗址。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教材归纳知识的能力,同时把本的知识点进行恰到好处的罗列与归纳,以便下个环节的进一步探究。

3、教师引导,深入探究。

(1)早期农业活动:观察图8-31,思考:一问:中国早期农业分布出现在哪里?(这里教师要提醒学生辽河流域的存在)二问:这些地区是是如何符合农业发展的条的?(气候、水、土壤、地形)三问:对比书本P2页图-3《中国水稻、小麦的集中产区分布图》,你发现了什么?设计意图:回忆地理知识,同时通过图表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字萌芽设问:中国字的萌芽是什么?它最初在哪里被发现?再问:陶器的产生说明当时出现了哪个行业?追问:最初的陶器可能是用干什么的?后又演变为什么用处?设计意图:通过几次提问,除了让学生知道陶器上发现了字的萌芽外,还明白制作精美的很多陶器可能是身份的象征,为下面“阶级分化”的知识点落实做好铺垫。

(3)阶级分化多媒体出示:蛋壳黑陶杯。

猜一猜:它是用干什么的?史料补充,思考:蛋壳黑陶杯哪些人能享用?这说明了什么?活动:阅读书本P110内容,找出阶级分化的原因和表现。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的补充,让学生读懂史料、分析史料,从而得出当时社会出现阶级分化的现象,知道什么是“以史导论、论从史出“;通过书本的阅读,了解阶级分化的原因和表现。

(4)早期城市教师解释:城市由农业聚落发展而。

活动:阅读书本内容,找出农业聚落扩大发展的原因。

活动:结合图片,比较书本P110页最后一段和P101页中间段落所述,你发现平粮台古城和河姆渡、半坡遗址相比,有何不同之处?(城墙、规划)设计意图:早期城市的内容设计的较为简单,但要让学生明白早期城市虽由农业聚落发展而,但两者之间有着很大差别,城市的出现是明诞生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生产力提高、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产物,同军事防御也有一定的关系。

()原始宗教阅读书本P111内容,思考原始宗教的形式有哪些?(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补充史料解释这三种宗教形式。

活动:合作完成P111的问题。

设计意图:图腾崇拜书本上没有明确的说法,但P111的活动设计显然是针对“图腾崇拜”而设,也是对中华民族“龙的传人”由的一个解释,所以对这部分内容,就采用了书本的活动设计。

4、合作探究,能力拓展。

多媒体出示:大河流域的明古国图。

合作讨论:1、四大明区域的地理环境有何共同特点?2、这些明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会比较分析、归纳类比,从相同的历史现象中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

、史实拓展,情感升华:出示《全球通史》关于中国明的论述。

堂总结作业布置:作业本《中华明探》相关内容,自编作业。

板书设计:早期农业:北方粟作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字萌芽:刻划符号的出现中华明的曙光阶级分化:蛋壳黑陶杯、玉棕等明的诞生早期城市:平粮台古城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第三传说时代的明曙光【内容标准】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导入新:提问为什么我们每年都要在炎帝黄帝陵举行大型祭祀活动呢?(炎帝和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

对祖先的拜祭,可增强中华民族的内在凝聚力)他们为什么受到后人的尊敬?他们对中华民族有什么杰出贡献?下面就进入本学习,你将会了解到这些内容。

一、炎帝和黄帝(本目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三个环节即三个问题的完成学习)试一试:你能说出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对中华明作出了哪些贡献吗?想一想有关炎帝和黄帝的传说,哪些是可信的,哪些是不可信的?古人为什么要将一些重要的发明记到杰出人物的名下?被考古资料证明的是可信的,没被证明的则是不可信的,如黄帝时期已能建造宫室,种植庄稼,制作衣裳,挖水井,出现字等是被考古发现的,这是可信的,而说这些是黄帝、嫘祖等个人发明的就带有神话色彩了。

远古时期的任何一发明或创造都是成年累月,积无数人经历漫长岁月摸索的结果,决非一人短时之功劳。

将这些重要发明记到杰出人物名下,主要是由于这些人物是华夏族的杰出代表,古人借此表达对他们的崇敬之情。

二、尧舜禹“禅让”本目的学习首先引导学生清楚“禅让”的概念,在哪些人之间进行的?禅要注意读音。

其次可以让学生交流一些知道的有关尧舜禹的小故事。

当学生讲到大禹治水时,可自然过渡到下一目内容。

什么是禅让制?你能讲讲有关尧舜禹的故事吗?你觉得当时什么样的人才能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德才兼备,以身作则)三、大禹治水的成功给我们带了什么启示?1大禹治水的成功说明解决问题、处理问题要灵活多变,要有创新精神。

2大禹治水还让我们体会到做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坚持不懈的精神,应具有奉献精神。

3人类的发展是通过与自然的不断斗争中进行的,大禹时代发生洪水,上个世纪末中国及世界各地自然灾害不断,说明人类要更好的生存就还要注意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做到可持续的发展。

人类应保护大自然。

综合探究八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的31衡量变化的尺子教学目标:(1)知道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和习惯用法。

(2)能在阅读历史资料时,辨析其中表示历史时段的词汇和习惯用法。

(3)能实际运用时间和纪年描述历史事,识别历史过程的演进顺序。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会辨析和使用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和习惯用法。

教学方法:本属于讲授式教学类型,根据本节的实际内容,主要运用九步教学法,即巧妙导入引起学生注意、明确告知学习目标、刺激回忆先前知识、呈现新知识、提供学法指导、引发学习行为、提供教学反馈、评估学习行为、促进保持和迁移。

新导入上一节我们学了区域的故事,在开始今天的学习之前,我给同学们讲一个冰箱发明的故事。

早在公元前1000年,我国古代人们把冬天的冰块放进地窖里,保存到夏天使用。

公元8世纪,巴格达王国的国王为了降温,在他的避暑庄里堆满了从国外运的雪,直到1834年,人们才知道如何制作人造冰块。

1923年两位瑞典工程师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冰箱,如今电冰箱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

提问:听了这个故事后,同学们说一说,我在讲述这个故事时使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汇?要了解和表达历史事发生的时间,清楚地描述和说明历史的发展变化,我们需要懂得并使用一些专门表示时间的词汇,那么表示时间的常用词汇还有那些?这些词汇有哪些习惯用法?我们如何正确地运用它们阅读历史资料和描述历史事?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会有所收获。

新教学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对,表示历史时间的常用词汇有很多,如公元、世纪、年代、时代等。

其中公元纪年是世界上最通用的时间纪年法,基督教传说中耶酥诞生的那一年为公元元年,即公元1年,以它为界向前推是公元前,而且数字越大,时间越早,如公元前229年比公元前200年时间早;以公元1年为界向后推算是公元某年,如公元2年,但是这时“公元”常被省略,而直接说2年。

这样的习惯用法,谁能再举一个例子?提问:那么如何用世纪表示公元前229年和2年呢?每100年称为一个“世纪”,公元前1年到公元前100年为公元前1世纪,公元1年到公元100年为公元1世纪,因此公元前229年应该是公元前3世纪,2年为公元1世纪。

我们又把每10年称为一个“年代”,如1840-1849年为19世纪40年代。

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如何用“世纪”和“年代”表述1861年、1990年、2002年。

提问:此外,我们还通常把一个较长的时段称为时代,如“古代”“新石器时代”“春秋战国时代”,同学们还能再列举几个吗?提问:如果想知道某一个历史事历时多长时间,如何计算时间长度呢。

请同学们先算一算下面事分别历时几年:鸦片战争1840—1842年;楚汉战争公元前206—公元前202年;公元前206年西汉建立,220年东汉灭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