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行政管理中的辩证思想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的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的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的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的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概述我国的传统⽂化源远流长,博⼤精深,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涉及到⾏政、经济、军事、⽂化、家庭等社会的各个⽅⾯和层次。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百家思想中。

⼤致可划分为:“以⼈为本”的管理思想;“正⼈必先正⼰”的管理思想;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经世实⽤的战略管理思想;“天⼈合⼀”的整体和谐管理思想;“⽆为⽽治、道法⾃然”的管理思想。

诸⼦百家中儒、墨、兵、道、法五家管理思想的本质特征在于:儒家重组织,墨家重⽬标,兵家重决策,道家重领导,法家重控制。

中国古代诸⼦百家的管理思想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百家思想中。

⼤致可划分为:“以⼈为本”的管理思想;“天⼈合⼀”的整体和谐管理思想;“⽆为⽽治、道法⾃然”的管理思想。

“正⼈必先正⼰”的管理思想;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经世实⽤的战略管理思想;⾸先,作为中国⽂化代表的儒家⽂化是⼀个博⼤精深的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其精华主要体现在“以⼈为本”、“中庸之道”“修⼰以安⼈”,“仁者爱⼈”,“和为贵”,“君⼦和⽽不同”“舍⽣取义”,“中庸之道,过犹不及”等⽅⾯,由孔⼦创⽴,经孟⼦、董仲舒、宋明理学、新儒家等⼀代代儒学学派的继承、改造和发展,并通过国家强制⼿段宣扬传播,终于促使儒家管理思想占据了社会管理⾏为的主导地位,并成为千百年来流传最⼴泛、最深⼊⼈⼼的管理思想。

墨⼦对于管理、教育、法制、伦理等思想有丰富的阐述。

他把“兼相爱”看作是⼈⼈必须遵守的道德标准,是管理者必须奉⾏的治国之法。

他的“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为具体内容的,爱与利是联系起来的,仁义与功利是统⼀在⼀起的,这不同于儒家的重义轻利,墨⼦把利作为仁义的内容和⽬的,他的管理思想对当今的⾏政管理与企业管理都具有相当的借鉴作⽤法家韩⾮⼦是我国先秦⼀位伟⼤的思想家,法家思想集⼤成者。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的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的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的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概述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涉及到行政、经济、军事、文化、家庭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

大致可划分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经世实用的战略管理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管理思想;“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管理思想。

诸子百家中儒、墨、兵、道、法五家管理思想的本质特征在于:儒家重组织,墨家重目标,兵家重决策,道家重领导,法家重控制。

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管理思想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

大致可划分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管理思想;“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管理思想。

“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经世实用的战略管理思想;首先,作为中国文化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其精华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中庸之道”“修己以安人”,“仁者爱人”,“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舍生取义”,“中庸之道,过犹不及”等方面,由孔子创立,经孟子、董仲舒、宋明理学、新儒家等一代代儒学学派的继承、改造和发展,并通过国家强制手段宣扬传播,终于促使儒家管理思想占据了社会管理行为的主导地位,并成为千百年来流传最广泛、最深入人心的管理思想。

墨子对于管理、教育、法制、伦理等思想有丰富的阐述。

他把“兼相爱”看作是人人必须遵守的道德标准,是管理者必须奉行的治国之法。

他的“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为具体内容的,爱与利是联系起来的,仁义与功利是统一在一起的,这不同于儒家的重义轻利,墨子把利作为仁义的内容和目的,他的管理思想对当今的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都具有相当的借鉴作用法家韩非子是我国先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总结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要点

总结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要点

总结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要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是中国古代智慧和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许多方面的内容,包括管理原则、组织结构、领导方式等。

下面是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要点进行总结:1. 仁爱管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强调以仁爱为核心的管理理念。

仁爱管理注重员工关怀和人性化,强调管理者对员工的关心和尊重,并倡导以德行影响员工。

2. 德治思想:中国古代强调德治思想,即以人的品德和道德为基础进行管理。

管理者应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自己的品德和道德来影响和感化员工。

3. 社会和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注重维护组织内部的和谐关系。

管理者应注重员工之间的相互合作和协调,建立和谐的团队关系,以推动组织的发展和进步。

4. 员工参与:中国古代重视员工的参与和合作。

管理者应尊重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听取员工的意见,使员工参与到组织的决策和管理中来,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主人翁意识。

5. 学习和创新:中国古代管理思想鼓励员工学习和创新。

管理者应注重员工的培养和发展,提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鼓励员工积极思考和创新,推动组织的创新和发展。

6. 重视沟通: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强调有效的沟通。

管理者应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与员工进行及时、频繁、有效的沟通,传达信息,解决问题,增进团队合作和协调。

7. 领导者的角色: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领导者的角色有着明确的要求。

领导者应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具备才能和智慧,善于发挥智慧和能力指导员工,推动组织的发展。

8. 管理方法: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管理方法。

例如,民主集中制原则,即注重民主和集中两个方面的统一,使决策既具有集中统一的力量又具有广泛的民主参与;管理者应注重激励和奖惩,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方式来引导员工的行为等。

以上是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要点进行的简要总结。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中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推动组织的发展和员工的成长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概述作者:王平一转贴自:人事政策法规专刊点击数:395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及理论框架基本形成于先秦至汉代这一时期。

古代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如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商家等。

许多古代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九章算术》、《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成功的管理思想和经验。

《老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权变谋略和在管理过程中的境界、素质及管理原则的思想;《孙子兵法》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在人事、决策、环境、组织等方面的战略思想;《韩非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统御谋略思想;《论语》、《孟子》、《荀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谋略思想;《三国演义》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创造性管理思维;《红楼梦》主要体现了管理者以法治家的时效管理思想;而《九章算术》则是我国古代培训管理人员及供他们日常应用的手册,其中三分之二的题目可与财政或工程官员职能相对应,堪称两千年前世界管理数学之最。

从宏观的角度看,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治国、治生和治身。

治国主要是处理整个社会、国家管理关系的活动,即“治国之道”。

它是治理整个国家、社会的基本思路和指导思想,是对行政、军事、人事、生产、市场、田制、货币、财赋、漕运等方面管理的学问;治生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它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管理学问;治身主要是研究谋略、用人、选才、激励、修身、公关、博弈、奖惩等方面的学问。

这三部分管理思想还可细划为以下五个方面:一、“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以人为本”思想在我国最早是由政治家管仲提出的,其本意是只有解决好人的问题,才能达到“本理国固”的目的,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基本上就是沿此传承下来的。

我国古代思想家对人的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

如关于人的行为规律。

孔武提出“人情之理,不可不察”[1]。

道家行政管理思想

道家行政管理思想

道家行政管理思想道家行政管理思想道家行政管理思想,下面带来的道家行政管理思想相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道家行政管理思想【1】摘要:传统的道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行政管理理念和精髓,对于现代行政管理活动有着积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本文通过对道家思想中的核心行政管理理念的归纳和探析,指出现代行政管理要注重更新领导观念、重视行政环境的影响、重视领导素质的建设等重要启示。

关键词:道家无为而治行政管理管理思想老子是我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亦是国内外学界研究的一棵长青树。

道家政治思想的共同点是“无为而治”,其中博大精深的行政管理思想和管理智慧,对推进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改革有着十分积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道家行政管理思想探源老、庄是先秦道家的主要代表,提出了“无为”管理的最高原则,《老子》一书最早还提出了“政善治”的行政管理理念。

这种思想是对当时国情民意的针对性思考,丰富的辩证思想内容构成了其独特的管理谋略。

在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天下诸侯纷争,都欲一霸天下,想有所为。

有为的对象是百姓,所有军事、政治斗争的焦点,哪一件最终都离不开百姓,赋税、苛政、严刑、厉法、战争等军国之事,无一不施之于民。

百姓在重压之下,或反或逃,苦不堪言,故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老子认为君王的这种“有为”违反天道,逆于自然,当然不得其果。

应“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而民自化,好静而民自定,无事而民自富,无欲而民自朴。

”只要统治者自己不要违背自然规律去做一些于国于民不利的事,百姓没有外来因素的骚扰,便会自然归于教化,按时农作,生活富足,民风淳朴。

老子的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在当时诸侯纷争、百姓涂炭的社会形势下,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道家行政管理思想梳理经过提炼、分析,道家的行政管理思想主要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无为而治”的管理原则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他说:“爱民治国,能无为乎?”“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之我见5篇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之我见5篇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之我见5篇第一篇: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之我见浅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可谓是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在世界的管理学领域上也可谓是独树一帜。

我仅从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特点和深刻内涵上来阐述一下我的看法。

一、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的特点1、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在管理方式上具有刚柔性这主要表现在谋与动、义与利、赏与罚、德与刑、上与下、中央与地方的管理关系上。

具体表现为以下九个方面:谋而后动的决策思想;义利两全的取舍思想;赏罚分明的激励思想;德刑并用的宽猛思想;上下同欲的同道思想;执要群效的统一思想;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对立转化的辨证思想;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

2、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从历史发展上来看具有一定的变通性。

春秋时期的管子非常强调管理者的创新精神。

“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

这就是对创新思想的高度概括。

“不慕古”反对的是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不留今”是告诉我们不要被眼前的现实所迷惑,陶醉于今日的成就中,不思进取;“与时变”告诉我们的是要因时而变,顺应潮流;“与俗化”即随着习俗一起发展。

世间没有万能的钥匙,一把钥匙只能打开一把锁,凡事有计划必有变化,计划赶不上变化,如果在处理管理工作中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变通对待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或者只知道用以前老办法解决新问题,是绝对无法做好管理工作的。

3、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具有和谐性。

“以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强调和谐,主张协同,追求和谐的境界,使矛盾和差异的双方协调统一,共同构成和谐美好而又充满生机的社会。

“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准则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里的“人和”,就是指内部的团结、和睦。

《孙膑兵法·篡章》列举用兵得胜的五条:“得主未制,胜。

知道,胜。

得众,胜。

左右和,胜。

量敌计险,胜。

”他把取得下级兵将的支持和兵将和睦团结,作为用兵取胜五个条件中的两个,可1见他对“和”的管理思想是多么重视啊!但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的“和为贵”也不是无原则的,在讲“和”的统一性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其中存在的差异性,即在强调“以和为贵”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和而不同”,在同中存异。

浅谈古代行政管理中的辩证思想

浅谈古代行政管理中的辩证思想

浅谈古代行政管理中的辩证思想浅谈古代行政管理中的辩证思想福建省委党校内容提要: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中具有丰富的辩证思想,无论是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他们都是相辅相成的,把他们割裂开来,或是人为地对立起来,划分谁是正确的谁是错误的,甚而说谁该批、谁该评,都是不客观的。

本文拟以这一角度,谈谈有为与无为、原则与变通之间的辩证关系,无论是讲原则,还是讲变通,讲有为,还是讲无为,都只不过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所采用的一种管理办法罢了,至于它们运用得是否正确、只能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加以评判。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丰富的行政管理经验,其中既有民主性的精华,也有封建性的糟粕,本文试就其中的辩证思想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有为与无为的辩证统一“有为”从字面上说,就是有所作为,也就是管理者要从修身开始,然后齐家,然后治国平天下,要遇事诚敬、不敢苟且,这样才有可能搞好行政管理。

周公在《尚书•周书•无逸》中总结了自己的经验,认为管理者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贪图安逸。

他指出,从商朝到周朝的历代君王来看,凡是勤勉有为的,都能治好国家,否则,必然会遇到挫折和失败。

《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了周公对其子伯禽的训诫:“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

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而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他为寻求人才,听取情况,治好国家,勤勉劳累到如此地步。

春秋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战败、备受侮辱而返国之后,“苦心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稽之耻耶!”“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通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使越国从废墟中兴起,战败吴国。

至于像三国刘备的见髀肉复生而失声痛哭,晋代祖逖为恢复中原而闻鸡起舞,这些奋发有为,刻苦自励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

据说,晋陶侃为广州刺史,“无事则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他解释说:“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劳耳。

略论唐太宗的行政管理思想

略论唐太宗的行政管理思想

略论唐太宗的行政管理思想唐太宗的管理思想,是以儒家的“存百姓”“平天下”等思想为基调,又能突破儒家的界限,以敏锐的政治洞察力考察前代和当时的形势,而重新整合出一种比较辨证的从现实统治需要出发的管理思想。

一、改革行政机构,提高行政效率隋末以来的地方行政区划十分混乱。

唐太宗即位后进行整顿,改天下为十道:“一曰关内,二曰河南,三曰河东,四曰河北,五曰山南,六曰陇右,七曰淮南,八曰江南,九曰剑南,十曰岭南。

”每道分领10 至40 州不等,多余州县尽行裁并,剩下279 州。

这样使行政区划简单明朗。

同时唐太宗对行政机构实行大规模精简,减到文武官员不足千人。

而唐朝如此泱泱大国只有不足千的官员进行管理,但却管理的井井有条效率极高,这说明唐太宗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中央,唐太宗沿袭三省六部并且对其进行了重大的调整,主要是围绕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其做法是以三省长官共行宰相之权,因唐太宗曾做过尚书令,故臣下不敢再居其职,故而尚书省长官由尚书仆射(副手)充当,与侍中、中书令同为宰相。

这样宰相职权一分为三,但即便如此,唐太宗仍嫌宰相位高权重,所以唐太宗“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也就是说用一些职位不高的人,给他加上一个“参议朝政”或“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的称号,也可以行使宰相职权。

这些人品位不高,就不会造成对皇帝的威胁,而且办事大多卖力,较能掌握下情,既便于驾驭,又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工作效率。

二、建立议事制度,减少决策失误唐太宗在行政决策方面非常重视且不独断专行,一定要集思广益,再三权衡。

为此,他建立了议事制度,凡军国大事,中书省官员都得先用本人名义提出主张,然后再与大家讨论,可以各抒己见,不收任何限制。

中书省做出决议后,再由门下省审核复议驳正,最后奏请皇帝裁决,这样一来,决策就比较少出差错。

正由于唐太宗鼓励大臣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甚至鼓励犯颜直谏,所以贞观一朝大臣们大多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尤其是大臣魏征表现尤为突出,他先后二百多次对唐太宗提出谏议而受到唐太宗的称赞。

浅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浅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浅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积淀了浩如烟海的治国、治生及修身的思想,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中国古代管理文化。

中央集权的国家管理制度,财政赋税的管理、官吏的选拔与管理、人口田亩管理、市场与工商业管理、漕运驿递管理、文书与档案管理等方面,历朝历代都有新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管理人才,在军事、政治、财政、文化教育与外交等领域,显示了卓越的管理才能,积累了宝贵的管理经验。

战国时期著名的“商鞅变法”是通过变法提高国家管理水平的一个范例;文景之治使国家出现了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万里长城的修建,充分反映了当时测量、规划设计、建筑和工程管理等的高超水平,体现了工程指挥者所具有的高度管理智慧;都江堰等大型水利工程,将防洪、排灌、航运综合规划,显示了我国古代工程建设与组织管理的高超水平;丁谓主持的“一举三得”皇宫修建工程堪称运用系统管理、统筹规划的范例。

还有许多令人赞叹的管理实践都体现了中国古人高超的管理智慧。

综观中国古代管理实践可以看出,管理与行政基本融为一体。

由于古代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经济,行政管理是社会管理最主要的模式,因此,任何一项工程,任何一项管理活动,无不以国家或官府的名义展开,管理实践也只有在和行政融合过程中才有表现的机会。

实际上,我们所了解的中国古代管理实践,无一例外不是行政中的管理实践。

中国古代的管理实践是一种经验管理。

古代管理实践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管理者或决策者的素质高低。

管理者的个人知识、能力和经验越丰富,越有可能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活动,否则,管理就可能缺乏成效,甚至失败。

因此,管理实践是和个人经验分不开的,是一种典型的经验管理。

中华古典管理思想是积我国劳动人民5000年的实践经验形成的,它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本内涵。

探索中国古代管理的思想流派和理论体系,古为今用,已成为当今世界管理学界研究的一个焦点。

研究一下中华古代管理思想,分析其成败,探究其优劣,古为今用,这对于探索建立完整的社会主义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和带有鲜明民族个性的现代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是指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管理理论和思想体系。

这些思想体系在古代的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并对后来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儒家、道家和法家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儒家管理思想儒家管理思想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仁爱、礼教和道德规范的作用。

儒家强调君子之道,提倡君主以身作则,使民众服从。

儒家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主张礼教以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

在儒家管理思想中,家庭和劳动力的管理也被高度重视。

通过尊重长辈,培养良好的家庭道德和家庭规范,人们可以更好地管理家庭。

儒家更加注重社会和谐与稳定,倡导君主通过实施仁政来管理国家,推行以道德为基础的领导方式。

道家管理思想道家管理思想强调无为而治,反对过度干预和管理。

道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遵循道的原则来管理自己和社会。

道家管理思想主张官员应该放下个人欲望和功利心,以无为的态度去管理,以求得社会的和谐与平衡。

在道家的管理思想中,领导者注重从内而外的修身养性,通过自我修养来影响下属,而不是通过严格的管制和命令来管理。

法家管理思想法家管理思想追求“法治”,注重通过法律和制度来管理社会。

法家认为社会秩序的维护需要严格的法律制度和强大的统治者。

在法家管理思想中,法律被视为最高的准则,强调通过法律的规范和制度的建立来管理社会。

法家管理思想主张以严密的组织和制度来管理国家和人民,强调利益为导向,追求实际的利益和效益。

综合管理思想的应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常常有各种思想和理论的交融与融合。

例如,在儒家管理思想中注重道德和人伦的同时,也可以借鉴法家的理念来建立制度和规则,以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在道家管理思想中,强调无为而治的同时,也可以运用儒家的仁爱理念和法家的法治思想来确保社会的和谐。

总结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多样性使得中国社会在古代时期形成了独特的管理模式和体系。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儒家、道家和法家的管理思想都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分析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分析

治生思想 ——惠民 ——惠民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 以时。” 以时。” 解释: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就应当 严肃认真、恭恭敬敬的对待自己所从事的 工作;讲求信用,而不欺愚百姓;节省开 支,不奢侈浪费;正确的使用官吏,役使 老百姓应该在农闲时间。 分析:孔子的惠民思想,一方面要求统治者 “使民以时”,不滥征民力,保证农业生 使民以时” 产的正常进行,这样既可以使百姓安居乐 业,又可以保证统治者获得正常的赋税收 入;另一方面要求统治者“薄赋敛” 入;另一方面要求统治者“薄赋敛”、 “节用爱人”,使人民得以“足食”,惠 节用爱人”,使人民得以“足食” 民以富的政策得以贯彻。
人事管理思想——贤能并举 人事管理思想——贤能并举
“所举者必有贤,所用者必有能” 所举者必有贤,所用者必有能”
分析:世人的天性既然都是趋利避害的,因 此实行严格的赏罚制度是最有效的管理手 段。

道家思想
管理思想——无为而治 管理思想——无为而治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解释:法律命令越是显著周密,盗贼就越多。 分析: 分析: 顺其自然, 顺其自然,依据事物自身的必然规律运行和 发展, 动合无形” 而不凭加任何外加的力量。 发展,“动合无形”,而不凭加任何外加的力量。 所有的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都是“有为” 所有的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都是“有为”,必须 最大限度地削弱,为了使社会上一切人都遵循无 最大限度地削弱, 为原则,统治者首先必须带头过一种质朴的生活, 为原则,统治者首先必须带头过一种质朴的生活, 减少政事活动,同时还要使民失去有为的条件。 减少政事活动,同时还要使民失去有为的条件。
法家思想
行政管理思想——以法治国 行政管理思想——以法治国
“赏厚而信,刑重而必” 赏厚而信,刑重而必” 解释:一定要奖赏丰厚而有信用,惩罚严格而又果断。 分析:“以法治国”,就是把“ 分析:“以法治国”,就是把“法”作为治理国家的准则, “君必有明法正义”,“治国无其法则乱”。他们认为 君必有明法正义” 治国无其法则乱” “仁义不足以治天下”,“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而 仁义不足以治天下” 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 且必须做到:“法必明,令必行”,以及“刑无等级” 且必须做到:“法必明,令必行”,以及“刑无等级”, “不失疏远,不违亲近。而“法治”的核心则在于加强中 不失疏远,不违亲近。而“法治” 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即韩非子所说的:“ 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即韩非子所说的:“事在四方, 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即“尊主”才能“明 尊主”才能“ 法”、“崇法”。 崇法”

浅析中国古代社会管理思想

浅析中国古代社会管理思想

浅析中国古代社会管理思想2019-10-24摘要:中国历史沉稳厚重,思想⽂化更是源远流长,从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变⾰时期,产⽣了各种思想流派,这个时期的知识分⼦涌现出各流派争芳⽃艳的局⾯,如儒、道、法、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家有各家所⽀持的社会管理思想。

关键词:管理思想;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中国古代的社会管理思想呈现⼀⽚繁花似锦的现象,各家哲⼈有着⾃⼰独到的见解,经过千百年的传承,我们继承了优良的品质,集百家精华为⼀体,众所周知,以孔⼦为代表的儒家,其管理思想核⼼是“仁”,仁者爱⼈,要求⼈与⼈之间要仁爱,相互爱护相处融洽;⽼⼦作为道家的创始⼈,提出了“天法道,道法⾃然”的思想,道家哲学含有丰富的管理辩证思想,本质是“⽆为⽽治”;墨家的创始⼈墨⼦的管理思想则以“兼爱”为伦理基础,以“尚贤”为指导原则,并且破除贵贱、亲疏的等级观念。

我们需要学习孔⼦的主张.体会⽼⼦的管理哲学,借鉴墨⼦的思想等,体味先贤哲⼈的管理思想,以⼈为本,知⼈善任,⼒求最⼤限度地发挥⼈的效能,实现⼈才的真正价值。

⼆、儒家的管理思想儒家是我国先秦时期“百家争鸣”中的⼀⽀学派,创始⼈孔⼦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同时也是具有深远影响的世界⽂化名⼈,孔⼦及其弟⼦所著的《论语》是记载孔⼦思想的主要著作,也是后世⼈们研究儒家思想的主要依据。

除了孔⼦,儒家的著名代表⼈物还有孟⼦和荀⼦,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管理中,两千多年的历史,儒家的管理思想和学说⼀直都是国家的指导思想,我国历代的思想家,政治家以及统治者都对儒家的管理智慧有着深⼊的研究,同时也对儒家的思想的发展和实践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们也知道宋代儒家学者把《论语》作为了传统儒学的基本教材。

儒家管理思想的重要来源主要是周代以前的⽂籍典章制度,其中记录着从传说中的尧,舜,禹三圣王⼀直到夏,商,周三朝代的治理国家的经验教训,由此可以看出,儒家思想从⼀开始就和国家社会的管理思想活动结下了不解之缘,儒家思想中“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在⼏代儒家的哲⼈中都视之为⼰任,包括孔⼦,孟⼦,荀⼦,其中,孔⼦先后担任过基层的官员到国家⼤⾂的⼀系列⼤⼤⼩⼩的管理职务,在这个时期⾥,孔⼦不但把⾃⼰的思维理念运⽤在⾃⼰的管理中,也在这个过程中感悟⾃⼰的经历和国家的改变,总结出了很多令⼈感悟深刻,令⼈启迪的话语。

中西方行政管理思想史—辨析的视角

中西方行政管理思想史—辨析的视角

一、孟子性善说‎与Y理论的‎异同比较。

A、性善说——仁政的前提‎。

孟子的「性善论」包含着以下‎三层意思。

第一,人的素质,可以为善。

孟子认为,从人的天生‎素质看,可以使他善‎良,这就是所谓‎的人性善。

第二,仁义礼智,人所固有。

人所不同于‎禽兽的道德‎属性,孟子细分为‎仁、义、礼、智四种。

所谓「仁」,来源于人的‎恻隐之心;「义」来源于人的‎善恶之心;「礼」来源于人的‎恭敬之心(又称「辞让之心」);「智」来源于人的‎是非之心。

在孟子看来‎,这「四心」正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志。

第三,求则得知,捨则失之。

既然人性本‎善,那为什么有‎的人为善,有的人却为‎恶呢?孟子的解释‎是,这完全取决‎于人们对其‎本心的探求‎和放弃——充分发扬心‎性的本质,就表现为善‎;放松努力,不去探求和‎发扬心性的‎本质,就表现为恶‎。

B、麦格雷戈称‎Y理论实现‎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结合”。

Y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一般人本性不是厌恶工‎作,如果给予适‎当机会,人们喜欢工‎作,并渴望发挥‎其才能;多数人愿意‎对工作负责‎,寻求发挥能‎力的机会;能力的限制‎和惩罚不是‎使人去为组‎织目标而努‎力的唯一办‎法;激励在需要‎的各个层次‎上都起作用‎;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人类‎广泛具有的‎。

因此,人是“自动人”。

C、孟子的「性善说」与现代管理‎学中麦格雷‎戈等人的「Y理论」相比,具有以下共‎同之处:⑴二者都承认‎人性假设是‎管理活动的‎必要前提。

麦格雷戈指‎出,在每一个管‎理决策或每‎一项管理措‎施的背后,都必定有某‎些关于人性‎本质及人性‎行为的假定‎。

孟子则从「不忍人之心‎」而推出「不忍人之政‎」,实际上即是‎承认人之善‎性乃国家管‎理活动的出‎发点。

⑵二者都肯定‎了人性本质‎上是善良美‎好的。

麦格雷戈指‎出,一般人并非‎天生厌恶工‎作,他们不但能‎够承担责任‎,而且能够争‎取责任;常见的规避‎责任,缺乏志向等‎现象,乃是后天形‎成的习惯,而并非先天‎具有的本性‎。

浅析《管子》的辨证管理观基本理论论文

浅析《管子》的辨证管理观基本理论论文
家的一部重要著作,记载了非常丰富的管理思想,尤其是朴素的辨证法思想在管理中的运用使其更具现代价值。本文从管理哲学的角度,在历史的发展中,从《管子》的人性观出发,对《管子》的辨证管理思想做了一个清理和概括,并从现代管理的视角对此作了一定的分析与评价。相信对《管子》辨证管理思想的挖掘能为当代管理哲学的发展和我们今天的组织管理提供一点借鉴。 论文关键词 《管子》,法家,辨证管理观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派,起源于管子,经商鞅、申不害等,由韩非集其大成。《管子》是法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成书于战国时期,主要记载了法家、特别是管子的许多治国思想,其中不少思想具有明显的辨证性质。《史记》中《管晏列传第二》对管子的执政有这样的评价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的确,研究《管子》的辨证管理思想不但可以挖掘其理论中以往未予注意但对当代管理哲学的发展具有启迪作用的内容,而且可以为现实的组织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 《管子》的人性观 人性指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情感与理性。其既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对管理学而言,人性假设是最基础的原理,也是个很难解决的问题,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对于这个问题,我国的先秦思想家们就已经开始探讨了。“天人合一”思想可以说就是关于这个问题最初的理论表述,并且在以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在《管子》成书以前,已经有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人性观,主要包括孔子的“性可塑说”、孟子的“性善说”、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说”以及墨子的一些关于人的思想。孔子重视人的作用,但他的思想中有浓重的天命的成分,人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墨子不讲天命,也重视人的作用,认为“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非命》,但他对天、鬼却又极为推崇,人还是附庸。孟子有很浓的天命论思想,认为有意志的天是世界的主宰。同时他又认为人皆有“四心”,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皆可以为尧舜”,这也引出了他在政治管理上的“仁政”思想。而告子则认为人性无善无不善,如同水流无分东西。我们知道一个管理者对人性的观点决定了他基本的管理观。那么,《管子》对人性的看法又是什麽样的呢? 1、人,水也。《管子·水地》篇提出 “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这个观点阐述了相对科学的人的生成程序,撕去了一直罩在人身上的神秘外衣,肯定了人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物质世界不断进化的结果。《管子·内业》还说 “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认为气是第一性的,精神现象是第二性的。这些思想从人的本源上提出了有朴素唯物主义因素的观点,是一个很大的历史进步。 2、人性本恶,但可引导。我们知道,人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人的自然属性,二是人的社会属性,三是人的精神属性。《管子》在人的自然属性方面应该说还是认为人性本恶。《管子·版法》中有这样的概括 “凡人者莫不欲利而恶害。”认为在人的自然属性上、或者说人的质朴的原始素材上人都是追求利益、趋利避害的。同时,在同一篇中还写到 “凡民者,莫不恶罚而畏罪。凡人主莫不欲其民之用也”,进一步论证了这一观点。我们不难看到这很象是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这一思想也就导出了《管子》的法治思想。 3、人是有需要的。《管子·牧民》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提出了人不仅有自然需要,而且有社会需要。同时,《管子·侈靡》中还写到 “衣食之于人也,不可以一日违也,亲戚可以时大也。”这就进一步指出了人的自然需要较之社会需要是更基本的东西。《管子·禁藏》中还进一步阐述了两者的关系,“凡人之情,得所欲则乐,逢所恶则忧,此贵贱之所同有也。近之不能勿欲,远之不能勿忘”,一方面指出人的情感是以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为转移的 另一方面,情感反过来也会决定需求的强度。而且,人的需要能否满足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也会影响到政治统治的成败。所以,《管子·牧民》篇中明确提出 “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

《尚书》“五行”行政辩证思想阐释

《尚书》“五行”行政辩证思想阐释

要务 , 人的生存离不开水 、 木 、 、 火、 金 土。正如伏生在《 尚书
大传》 水 、 、 、 、 对 火 木 金 土所描绘 的 :水 火者 , “ 百姓 之所饮 食
也; 金木者 , 百姓之所兴作也 ; 土者 , 万物之所资生也 , 为人 是 用 。 …( 认为五行是古代先人赖 以生存的五种最主要物质。 ” 哪

系的……而我 国二十八宿之设定……大抵在殷 代后期到西周 初年。”2m 史记 ・ [j 《 ( 历书》 :黄帝考定星历 , 说 “ 建立五行 。”, 【 】-这里“ (∞ P 黄帝 ” 不是指黄帝本人 , 而是指黄帝 时期 即上古时
期, 由此也可知“ 五行 ” 一词是从星象来 的,五行 ” 五星” “ 与“ 有 关 系。 在古代 “ 五星” 指的是现在所知九大行星中的水 、 、 金 木、 火、 土五星 , 但在 战国以前 它们 分别 叫做辰 星、 自、 惑、 太 荧 岁 星、 填星 ( 星) 镇 。因为 , 看到这五星是运动 的, 并且 , 其运行均 存在一些规律 , 因而 , 就把“ 五星” 综称为 “ 五行 ”这是 “ , 五行 ” 是王朝 的大 臣。 古人有用三、 、 、 五 六 九等数字泛指多数 , 以, 所
推 陈 出新 , 为今 天 我 国 的治 国行 政提 供 思 想 启 迪 与历 史借 鉴 . 关键 词 : 尚 书》 五行 ; ; 辨证 ; 质 物ຫໍສະໝຸດ 中图分类号 :D 9 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 —59 2 1 0 -050 0 02 2 (0 0) 0 5 —4 4
“ 、 、 金 、 是 自然界 中五种普通 的物质形态 , 水 火 木、 土” 是
然而 ,水、 、 、 、 ” “ 火 木 金 土 作为“ 五行 ” 尚书》 在《 中所体现 的意义是复杂的 , 它不仅仅体 现为单一的五种物质 , 而是随着

论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与统治理念

论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与统治理念

论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与统治理念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与统治理念是一个庞大而丰富的话题,涵盖了从先秦到明清时期的众多思想家和王朝的种种观点和实践。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与统治理念,即天人合一观、君权神授观以及仁政与法治观。

第一部分:天人合一观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的一大特点就是强调天人合一观。

这一观念源于先秦时期,儒家认为天地间存在着一种奇妙的联系,人与天地贯通,人事与自然事物相合。

在政治领域中,这种观念被运用于君主统治的理念中。

君主被视为天命之人,代表了天的旨意,其统治需要顺应天道。

在周朝时期,封建君王采用了这一观念来推动国家的政策和实践。

第二部分:君权神授观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观念是君权神授观。

这一观念强调君主的权力来自上天的赋予,君主是天命之人,统治者的地位是神圣的。

这一思想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天子思想,认为天子是天命所在,他是天地之子,民众要顺应天子,服从其指挥。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观念逐渐成为中央集权国家的合法性基础,诸如秦、汉、唐等王朝,君权神授观对君主权力的合法性和稳定性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部分:仁政与法治观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还强调以仁政和法治来治理国家。

仁政强调的是君主的德行和智慧,要求君主以道德为依托来管理国家,以仁爱之心来对待百姓。

儒家提倡的文化思想中,仁政是理想的统治方式,其目标是实现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

法治观则强调以法律为准则来管理国家和社会。

法治的理念早在商代就已有所出现,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徒弟子贡完善了这一观念,认为法律应成为君主和百姓的准则。

在秦汉时期,法家的思想发展进一步加强了法治的地位,司法制度的建立和法律的制定为中国古代政治治理提供了基础。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与统治理念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话题。

天人合一观、君权神授观以及仁政与法治观都是中国古代统治者思考和实践的结果。

这些观念塑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对后世的政治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行政机构及其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的行政机构及其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的行政机构及其管理思想在中国古代,行政机构的设置和管理思想已经比较完善。

行政机构起源于古代的封建制度,随着社会的演变和探索,逐渐形成了不同的行政管理体制。

一、古代行政机构的演变古代行政机构的演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封建时期和中央集权时期。

1.封建时期在封建时期,封建皇帝分封诸侯,各地方的行政机构由诸侯结构,具有很大的自治权。

诸侯国的行政机构由国君、大夫和官僚组成,其中国君有权任免官吏。

2.中央集权时期中央集权时期是古代行政机构的发展高峰期。

随着秦国的统一,行政机构逐渐向中央集权转变。

秦始皇设立了郡县制,由中央政府派遣郡守、县令进行管理,这种制度在汉朝仍然沿用。

汉武帝时期又设立了三公九卿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古代行政机构的管理思想1.以德治国在中国古代行政管理思想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以德治国”。

古人认为,德行高尚的君王,能够以仁爱之心,倾听百姓之声,管理国家;而恶劣的君王,则只能掌握权力,推行暴政。

2.分权制衡古代行政管理思想中,还存在“分权制衡”的思想。

这一理念认为,权力应该分散,避免权力过于集中,造成暴政和腐败。

诸侯国的设立,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理念。

3.人事制度在中国古代行政管理思想中,人事制度也非常重要。

在官员的任免过程中,要以德才兼备为主要标准。

此外,还要求官员具备忠诚、勤政、清廉的品质,避免官员贪污、贪官污吏等问题。

总结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体制由封建制度到中央集权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

管理思想也经历从“以德治国”到“分权制衡”和人事制度的演变。

但是,古代行政机构的大量弊端,例如权力过于集中,官僚腐败等等,仍然存在。

中国古代行政机构及其管理思想的演变和发展,对现代的行政管理体制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要避免官僚腐败、权力滥用等问题,依然需要借鉴古人提出的管理思想。

浅谈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浅谈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浅谈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制度管理是一个组织发展和存在的基础,其思想是整个组织成员的信仰和尊敬,不管是大集团也好,小组织也罢,但他们的共同点都是一样的,都需要一个正确的管理方法来维持。

管理思想成,则组织兴,反之则亡。

中国古代历史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其管理思想更是千差万别,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特色思想,但管理的目的始终都是一样,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从而已到达自己巩固皇权的要求。

大概过程就是;分权到中央集权甚至是集权到顶峰。

朝代的更新换替也是集权的,但每个朝代都会选择吸取前朝的教训,出现过什么事以及应付什么事都会进行相应的创新改造。

对近现代而言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点,我们今日才能更好的借鉴古代管理思想制度。

我们受益匪浅。

从西周开始讲起,①周朝的管理制度是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是由周朝代建立时,周天子为巩固边区统治和奖励跟随自己征战的有了力功臣及古代帝王的后裔进行分封诸侯。

宗法制也是周朝时期的,但其影响却持续到今,最初是为了巩固周天子的绝对统治地位、为了延续周王朝血脉,但后来则被广泛用于继承地位上面或者是家庭及国家嫡长子上。

②到了秦朝,秦王朝则吸取了周朝诸侯的教训,废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县制的管理思想是一级政府管理一级地方,每个地方实行层次管理,由中央统一指控各地方,最终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相结合。

③汉朝,汉初期由于经济落后和天灾人祸等原因,实施了积极的老子思想无为而治。

到了汉武帝时候,无为而治已经不适应汉朝统治了,为了巩固汉朝汉武帝听取了宰相董仲舒的意见,实施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以尊儒、儒家博士来培养人的仁义和控制人的思想,用于巩固汉王朝统治。

④唐朝,唐朝开创开元盛世之宏伟大业。

但都得益于李世民、武则天、李玄宗等帝王实施的开明政策,由贞观之治、到贞观遗风、再到开元盛世,唐朝中央集权以三省六部制为管理,依次是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

三省之间相互制约,互相监督,等级平等。

⑤元朝,蒙古族统治中原,由于疆域辽阔国土面积广大等原因,元王朝实施了行省制,将各个地区划分省份由各行省管控,也是中国省制开端,但其行省权利过大最终导致了元朝乱政最终灭亡。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总论共5页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总论共5页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先哲先贤群星闪烁,名著典籍浩如烟海,我们只能取其部分精华,以收一斑窥豹之效。

一.天时,地利,人和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一个学校、一家医院,都希望并力争有的一个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以利于该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我们的祖先,将组织的环境概括为天时、地利、人和。

《淮南子·主术训》中指出:“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

”即只有顺应时势,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恰当地使用人力才能成就事业,巩固政权。

天和地,反映了外部环境。

《孙子兵法·地形篇》指出:“知天知地,胜乃万穷,”可见正确地判断外部环境之重要。

“天”主要指时势,世势,即历史发展的趋势,顺其势则昌,逆其势则亡。

所以应“因时立政”(苏辙《乞裁损浮费札子》),“智者善谋,不如当时。

”(〈管子·霸言〉)领导者善于谋划,不如顺应时势,容易成功。

在中国古代,长期依赖农业生产,因此,“地”的内容以土地为主。

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成为经济繁荣的首要前提,〈管子·乘马〉中指出:“地者,政之本也,故地可以正政也。

地不平均调和,则政不可正也。

”管仲把土地制度提高到“政之本”的高度,一个良好的经济制度,才能保证政治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这一论断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在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中,“人和”处在关键地位。

自古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语·学而》中指出:“礼之用,和为贵”。

《荀子·强国》中指出:“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他将人和划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爱民”,爱你的下属;另一个是“好士”,即尊重人才,重用人才、爱惜人才。

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的重要管理理念,也是“人和”的理论基础。

《贞观政要!行幸,魏征》中指出:“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它准确而形象地说明了领导者群众之间关系,历代政治家所遵从。

“将相和”、“君臣和”是在管理层面的“人和”。

浅析古代管理思想

浅析古代管理思想

浅析古代管理思想——中西方古代管理思想之比较一直都对西方古老的文化十分感兴趣,初中的时候曾读过一本书,已不记得名字了,是关于古巴比伦这个神秘王国的故事,空中花园、巴别通天塔以及最早的成文法典《汉穆拉比法典》依然历历在目。

使我记忆深刻的便是矗立在巴格达这个冒犯上帝的城市的“巴别通天塔”了,闭上眼想象着它穿梭在云层间,让我有一种想坐上时空机器回到那古巴比伦,回到那令人激动的时刻的冲动。

我们现在需要讨论的是西方古老文化的一部分——管理思想。

当然,西方古老的管理思想并不仅仅只有在古巴比伦存在,创造它的还有苏美尔人、古埃及人、希伯来人、古希腊人、古罗马人等。

巴比伦王国于公元前1894年由阿摩利人建立,它是以两河流域为中心的古代东方的奴隶制国家。

在当时建立的乌尔王朝,就以成文法典来管理国家。

当时的法典就经商、物价控制、以牙还牙的刑事处罚等作了不少规定。

其中尤以汉穆拉比王(公元前1792一前1750年)颁布的《汉穆拉比法典》,较为集中的体现了巴比伦王国的管理思想。

从法典的内容来看,已经详细地涉及到了工资、控制、债权、债务、财产、商业活动、租金、责任、行为等内容。

从多方面反映了当时巴比伦人的管理思想。

看过这样一则消息:一些地区的传统规定日益遭到各界质疑,例如“第二次犯偷盗罪者将被砍去行窃使用的那只手掌”;对犯强奸罪者的处罚,则是“由受害人的兄弟或丈夫对强奸犯的女性家属施以相同的报复性行为”。

具有相同推理逻辑的将犯有杀人罪行者处以死刑也未必合理。

上述这些规定起源于古埃及、古巴比仑等地,那里的法律实行的就是这种以牙还牙的法律制度,后来又采取了罚款的办法,老师也曾经问过大家:“是以牙还牙的法律先进还是采取罚金形式比较先进?”我是这样认为的,其实两种方法都有它先进与不先进的地方,以牙还牙的方法效果会比较明显,可以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可是这种方法实在是太残忍了,在当今的社会中是没有立足之地的;虽然罚金的形式并不残忍,同样会出现一些效果,可并不能起到杀一儆百之效,这对于那些富有的人来说是微不足道、不值得一提的,反而会使那些穷人更穷、更生活不下去,依旧去做一些违背自己良心的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古代行政管理中的辩证思想浅谈古代行政管理中的辩证思想福建省委党校内容提要: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中具有丰富的辩证思想,无论是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他们都是相辅相成的,把他们割裂开来,或是人为地对立起来,划分谁是正确的谁是错误的,甚而说谁该批、谁该评,都是不客观的。

本文拟以这一角度,谈谈有为与无为、原则与变通之间的辩证关系,无论是讲原则,还是讲变通,讲有为,还是讲无为,都只不过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所采用的一种管理办法罢了,至于它们运用得是否正确、只能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加以评判。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丰富的行政管理经验,其中既有民主性的精华,也有封建性的糟粕,本文试就其中的辩证思想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有为与无为的辩证统一“有为”从字面上说,就是有所作为,也就是管理者要从修身开始,然后齐家,然后治国平天下,要遇事诚敬、不敢苟且,这样才有可能搞好行政管理。

周公在《尚书·周书·无逸》中总结了自己的经验,认为管理者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贪图安逸。

他指出,从商朝到周朝的历代君王来看,凡是勤勉有为的,都能治好国家,否则,必然会遇到挫折和失败。

《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了周公对其子伯禽的训诫:“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

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而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他为寻求人才,听取情况,治好国家,勤勉劳累到如此地步。

春秋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战败、备受侮辱而返国之后,“苦心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稽之耻耶!”“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通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使越国从废墟中兴起,战败吴国。

至于像三国刘备的见髀肉复生而失声痛哭,晋代祖逖为恢复中原而闻鸡起舞,这些奋发有为,刻苦自励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

据说,晋陶侃为广州刺史,“无事则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他解释说:“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劳耳。

”宋神宗时,有个殿帅宋守约,“自入夏日,轮军校十数辈捕蝉,不使得闻。

有鸣于前者,皆重笞之。

人颇不堪”。

宋神宗认为这样太过分了,“守约曰:‘臣岂不知此非理,但军中以号令为主,臣幸遇承平,总兵殿陛,而臣能使必去,若陛下误令守一障,庶几或可使人’”。

这种居安思危、常备不懈的思想确实令人钦敬。

管理需要勤勉,但勤勉却并不一定都能管理好。

史载,唐太宗李世民问房玄龄,萧王禹曰:“隋文帝何如主?”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卫士传飧。

亦励精之主也。

”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

文帝不明而喜察,事皆自决,不任群臣。

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衍违,莫能谏争。

此所以二世而亡也。

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明代的李贽读史至此,评注道:”隋文之病、君人多犯之,太宗可为善鉴。

”这个评语对于事必躬亲的管理者来说,应当是一记当头棒喝。

因为即使是人们视之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也重蹈了这一覆辙。

有一次,诸葛亮“自校簿书,杨禺页直入,谏曰:“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是故古人称,坐而论道,谓之三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

故丙吉不问横道死人而忧牛喘,陈平不肯知钱谷之数,云自有主者,彼诚达于位分之体也。

今明公为治,乃躬自校簿书,流汗终日,不亦劳乎?”诸葛亮深知杨禺页的劝谏正确,因而“及禺页卒,亮垂泣三日。

”但是,仍然莫能改掉这个缺点。

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位以管仲、乐毅自期的政治军事天才终于积劳成疾,殒落于五丈原。

正因此,“无为”的管理艺术便得到了人们的青睐。

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欤,恭已正面而已矣!”这种“无为”,一方面,说的是统治阶级必须抑制自己的欲望,清静自守,不要好大喜功,不要图虚名,不要为纵欲而大兴土木,不要为求速效而纷更法制,不要因喜怒而滥加赏罚,要让人民过安定的生活,无事而自富,无罪而自贵。

另一方面,它主张管理者不应事事亲为,而应当明确分工,责有所归,让大家各得其所,借众智而成国是。

连孜孜求治的韩非也说:君王处在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的中心,要“守始(即守道)以知万物之源,治纪而知善恶之端”。

保持虚静无为,遇事绝不表露自己的欲望和成见,使臣下无以探测君主的心意,从而杜绝他们窥窃君权的念头。

然后才能用刑名之术,考察、使用臣下,因能授官,责以功效,掌握刑赏二柄、治好国家。

西汉的曹参就是无为思想的忠实执行者,他在萧何死后,当了丞相,“日夜饮醇酒”;卿大夫吏以下宾客都想劝谏。

“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惠帝觉得奇怪,让曹参亲生子曹回去问说:“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曹参把儿子抽了二百鞭,惠帝委实憋不住了,亲自责问。

曹参的解释是,惠帝不如高帝,自己不如萧何,“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应当说,曹参的无为而治对于汉初医治战争创伤,发展生产,恢复经济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所以当时是丞相“府中无事”。

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较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一”。

道家认为“无为”到了人民享受你的政治成果,却不知道是你的功劳,那就真正与大道合而为一了。

据说有一次帝尧出行,见到一个老人,“含哺而熙,鼓腹而游”,也就是有吃有玩,其乐陶陶。

有人问他:“帝尧让你们有这样幸福的生活,帝尧真伟大啊。

”老人却说:“我自己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跟帝尧有什么关系呢。

”孟子感叹帝尧伟大到“荡荡乎民无能名焉”的地步。

道家形象地比喻:大旱之时,你如果挑担水帮人浇地,固然解决不了大问题,人们也会感激不尽;大雨降下,旱情解除,人们却没有意识到要感谢什么。

前者就像有为,后者就像无为。

二、原则与变通的对立统一古人在管理中是讲究原则的,如仁、义、礼、智、信、忠孝、节操等,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违背的。

历史上,为捍卫原则而死的人比比皆是。

春秋时晋文公有个法官李离,由于判案出了差错,误杀了人。

他把自己拘禁起来按法律处死。

文公不愿让自己的法官死去,替他开脱说,官有贵贱,罚有轻重,这是你手下小吏的错,不是你的罪。

李离说,臣的职位是长官,没有把高位让给下吏;臣享受的俸禄很多,没有把利益分给下吏,如今判案出错杀了人,却要把罪过推给下吏,我穴出没听说过有这个道理。

文公说,你如果认为自己相信下吏有了罪,那寡人错用了你岂不是也有罪了吗?李离说,法官有自己的原则,错判给犯人什么刑,自己也要受那种刑;错判人死刑的自己就要被处死。

您认为我能分析隐微的案情,以决疑狱,才让我当法官。

如今错杀了人,就应当判处死罪。

因而不肯听从晋文公的命令,用剑自杀而死。

这种忠于原则的精神,今天读来还让人觉得虎虎有生气。

现在有人说什么,“目的就是一切,只要能达到目的,手段可以不计”。

古人对此是深以为非的。

在春秋末期的晋国,智伯要率领韩魏二家灭掉赵襄子。

最后,赵襄子反而联合韩魏二家灭掉了智伯。

赵襄子对智伯深恨,漆其头以为饮器。

智伯的家臣豫让一心为主人报仇。

先是诈为刑人,挟匕首入赵襄子宫中涂厕,伺机行刺,被赵的卫士擒获。

左右要杀豫让,襄子认为:“义士也,吾谨避之耳。

”就放了他。

豫让为图报仇,又漆身为癞,吞炭为哑,易貌变音,行乞于市。

其友为之泣曰:“以子之才,臣事赵孟,必得近幸,子乃为所欲为,顾不易耶,何乃自苦如此?”让曰:“既委质为臣,而又求杀之,是二心也。

吾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为人臣怀二心者也。

”最后的结局是“襄子出,让伏于桥下,襄子至桥,马惊,索之,得让,遂杀之”。

豫让宁可让自己的复仇计划失败,丢掉生命,也要坚持“忠贞不二”的原则,这就是儒家所歌颂的操守和气节。

《礼记·檀弓》篇记述了一个故事:齐国发生大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了食物,要施舍给那些饿坏了的人。

当他见到一个快饿坏的人用衣袖遮着脸拖着鞋子,疲惫不堪地经过时,黔敖左手拿着吃的,右手拿着喝的,带着施舍者固有的轻蔑,叫道:“嗟,来食!”那个人说,我就因为不食嗟来之食,才落到这般地步的。

拒绝了黔敖的食饮,终于饿死了。

毛泽东同志就曾赞扬了这种“不食嗟来之食”的骨气。

原则是必须坚持的,但不知变通,刻板地死守原则,就会把原则变成僵化的教条。

孔子、孟子这些儒家代表人物从来反对这种教条主义地对待原则的做法。

《论语》载:阳货是鲁国执政者季孙氏的家臣,权势炙手可热。

他想让孔子来拜见他,孔子根本不想同他往来。

阳货深知孔子在礼方面有自己的原则:“来而不往,非礼也。

”于是就送给孔子一只小猪,使得孔子不得不去回拜他。

要既不违背礼的原则,又不见到阳货,孔子就乘阳货不在家时去拜访他,巧妙地处理好这件事,这就是变通。

据说有一次孔子经过卫国到楚国去,卫人攻击他们,孔子的弟子与之战斗,双方不分胜负。

卫人提出,只要孔子愿意订立盟约,不再到楚国去,他们可以撤围,让孔子一伙离开。

孔子只好与之订立盟约。

卫人撤走后,弟子们收拾行李准备起身,于是请问孔子向何处去。

孔子毫不犹豫地说:“到楚国去!”弟子不解地问:“我们不是盟誓了吗?”孔子坦然地回答:“此要盟也,神不听!”也就是说,这是他们强迫我发出的盟誓,神是不会理睬这种盟誓的,可见孔子变通的灵活性多大。

孟子,就更反对教条了,他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必斤斤焉避其小嫌而守其小节,他日事变之来,不能尽如所料,苟执一不移,则如荀息之忠,尾生之信。

”这是说,管理者不能像一般人那样言必信,行必果,要看那样做是否适宜,错了就要改,对的就要坚持。

否则情况变化了,那就会重犯“荀息之忠”和“尾生之信”的错误了。

《左传》载:晋献公宠爱骊姬,想让骊姬的儿子奚齐和卓子能有一个立为嗣君,就让荀息当奚齐和卓子的傅,同时杀死世子申生。

晋献公临死对荀息说:士人怎样才能算守信?荀息答:假如死去的人复活,活着的人可以毫无愧色地验证自己过去对他说的话。

献公死后,申生的师傅里克说:“君杀正而立不正,废长而立幼,如之何?”荀息坚持自己对献公的诺言。

最后不但奚齐、卓子被里克杀掉,忠于献公的荀息也被杀了。

《左传》称赞,“荀息可谓不食其言矣。

”但是人们普遍认为,晋献公的决定本身就是错误的,荀息不达权变,事先不加劝谏,事后又执行这不正之命,这种“愚忠”是教条式的。

荀息的死毫无意义。

据说齐国的辩士淳于想难倒孟子,他去问孟子:“男女授受不亲,礼乎?”就是说,男女在交出和接受东西时不能碰到对方的手,这是儒家所规定的礼吗?孟子予以肯定。

淳于又问:“嫂溺,则援之以手乎?”这时孟子发现,自己陷进两难境地:要么用手拉起嫂子,那就违背了“礼”的原则;要么眼看着嫂子溺死,那是不仁。

孟子对此的解释是:“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则援之以手,权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