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中考总复习知识点汇总[整理]-新课标
初三化学中考总复习知识点汇总
初三化学中考总复习知识点汇总(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绪言)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以实验为基础自然科学。
物理和化学的共同点: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
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一些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3、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4、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空气)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1/5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若测得水面上升大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点燃红磷伸入集气瓶速度太慢②止水夹漏气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气。
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混合物)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4、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CO、NO2,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其中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SO2、NO2。
(O2、H2、CO2、CO、C)1、氧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氧、固态氧均是淡蓝色的。
氢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最小,难溶于水。
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干冰是CO2固体。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甲烷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俗名沼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CH4)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初三化学中考总复习知识点汇总
初三化学中考总复习知识点汇总初三化学中考总复习知识点汇总(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绪言)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以实验为基础自然科学。
物理和化学的共同点: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
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一些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3、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4、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5、绿色粉末碱式碳酸铜加热后,①绿色粉末变成黑色,②管口出现小水滴,③石灰水变浑浊。
Cu2(OH)2CO3—6、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空气)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1/5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气。
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混合物)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4、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CO、NO2,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水)1、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江河、湖泊和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4,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
淡水资源却不充裕,地面淡水量还不到总水量的1%,而且分布很不均匀。
2、水的污染来自于①工厂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②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③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九年级化学中考总复习知识点汇总
一、元素和化合物
1、元素:物质的基本单位是元素,元素是由原子组成的。
2、原子: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它由中心核和无定数量的绕核质子和中子组成。
3、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一个便于查看、比较、排序的工具,它把元素分类排序,形成元素周期表。
4、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是指当元素种类依次按原子序数在周期表中排列时,它们的一些性质表现出相似的波动变化规律。
5、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以上的元素(原子)组成的新物质,它的性质与原子的性质不同。
6、化学式:化学式是用符号表示化合物的前提,它是表示化合物组成成分及它们的比例关系的符号组成。
7、分子式:分子式是指化合物由原子组成的精确比例构成的标志,以它来表示物质的组成。
8、化合反应:化合反应是指原子或分子之间发生物质结构变化的过程,并产生新的物质。
二、物质的变化
1、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在受到物理或化学的影响时所发生的反应,它们产生新的物质。
2、物质的形态变化:物质的形态变化是指物质在温度、压强、分子引力等因素的作用下,由液体到气体、乃至固体的变化过程。
2024年初三化学知识点复习最新
2024年初三化学知识点复习最新
2024年初三化学知识点复习最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元素周期表:复习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包括周期表上的主
族元素、过渡元素和稀有元素等。
2. 化学反应:复习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包括酸碱中和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等。
3. 物质的性质:复习物质的性质和分类,包括酸性、碱性、中性物质等,以及物质的
溶解性、燃烧性等。
4. 原子结构:复习原子的结构和组成,包括原子核、电子云和原子的核外电子层等。
5. 化学键:复习化学键的概念和类型,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
6. 物质的组成:复习物质的组成和分离方法,包括混合物、纯物质、元素和化合物等。
7. 化学方程式:复习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和平衡方法,包括化学反应方程的符号表
示和配平方法等。
8. 酸碱中和反应:复习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概念和酸碱指示剂的使用。
9. 化学实验:复习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安全措施,包括物质的测量、设备的使用和
废弃物的处理等。
以上是初三化学知识点的复习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有需要可以再进一步详细了解每个知识点的具体内容。
初三化学中考总复习知识点汇总
初三化学中考总复习知识点汇总初三化学中考总复习知识点汇总一、元素和化合物1. 元素:物质的最小单位,由原子组成。
元素符号:化学元素的缩写。
元素周期表:包含所有已知元素,按照一定规律排列。
2. 化合物:由两种或更多种元素化学结合而成。
分子式:表示化合物中不同类型原子的种类和相对数量。
结构式:用方框代表原子,用化学键连接原子。
3. 同位素: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因此质量数不同。
4. 常见元素及其性质- 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热导性、延展性和韧性。
- 非金属元素:通常没有金属的上述性质。
5. 常见化合物- 水:H2O- 纯碱:Na2CO3- 纯硫:S8- 二氧化碳:CO2- 纯铜:Cu- 二氧化硫:SO2二、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1. 化学反应:物质之间发生的变化。
- 物质的消失和生成- 物质的性质改变- 能量的释放或吸收2. 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的符号表示。
- 反应物和生成物- 反应条件- 反应类型: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等。
3. 平衡反应方程式: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个数和质量都保持不变。
4. 注意事项- 化学方程式要平衡- 化学方程式要符合实验事实- 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要正确三、物质的性质及实验技术1. 物质的性质- 颜色、气味、味道、溶解性、密度等- 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等- 性质的稳定性、易燃性、挥发性等2. 物质的实验检验- 火焰颜色测试- 酸碱中和试验- 气体的检验- 盐的检验3. 实验技术- 实验室仪器的使用- 安全操作规范四、常见物质1. 酸和碱- 酸:酸性氧化物溶于水形成酸,常见酸有硫酸、盐酸、醋酸等。
- 碱:碱性氢氧化物溶于水形成碱,常见的碱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
2. 盐:酸和碱中和反应生成的物质,常见盐类有氯化钠、硫酸钠等。
3. 氧化物:氧与其他元素化合形成的化合物,常见氧化物有氧化铁、二氧化硫等。
4. 燃料:可以燃烧释放能量的物质,常见燃料有煤、石油、天然气等。
初三中考必备化学全册完美总复习资料大全(WORD打印版)
初三化学全册总复习新课标绪言化学实验绪言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的基础自然科学。
2:物理变化,例:3:化学变化,又叫。
例:4:物质在性质叫化学性质。
5:物质性质,如颜色,等,叫做物理性质。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联系是: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变化,但在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还伴随一些现象,如:6:我国古代的化学工艺像,,。
发明很早我国人民在制造出了青铜器,春秋战国时就会。
8:练习:(1):镁带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判断的主要依据是()A、放出大量的热B、看到耀眼的白光C、有白色固体生成D、镁带消失(2):请将A物理性质,B化学性质,C物理变化,D化学变化的序号填入适当括号内。
①用铜为主要原料铸造静海寺的警世钟()②食物腐败()③纸张能燃烧()④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⑤点燃蜡烛时,蜡烛油滴下,蜡烛越来越短()⑥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了()(3)、有关物质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不需要加热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B: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C、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D、发光发热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4):我国是世界上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我国古代人民开始炼钢的历史时期是()A、战国晚期B、商代C、春秋晚期D、西汉(5):化学变化中常伴有、、、、- 等现象发生,这些现象(填一定或不一定)同时发生,它们在化学实验中重要作用是。
(6):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化学做出过巨大贡献,象、、-等是世界闻名的三大化学工艺,在商代就制造出了精美的,春秋战国时期就会。
(7):试举例分析是否所有发光发热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一:初中化学实验仪器介绍(看192-193页)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1:药品的取用:(1):不能用手,不要(2):如果不说明用量:液体一般取用,固体(3):用剩的药品(4):固体药品的取用: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取量大时用,取量少时用,粉状取用的方法是块状固体取用方法是(5):液体药品的取用:取用细口瓶里的药液时,先拿下瓶塞,________在桌上。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总复习资料大全
初三化学化学复习绪言化学实验绪言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的基础自然科学。
2:物理变化,例:3:化学变化,又叫。
例:4:物质在性质叫化学性质。
5:物质性质,如颜色,等,叫做物理性质。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联系是: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变化,但在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还伴随一些现象,如:6:我国古代的化学工艺像,,。
发明很早我国人民在制造出了青铜器,春秋战国时就会。
8:练习:(1):镁带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判断的主要依据是()A、放出大量的热B、看到耀眼的白光B、有白色固体生成D、镁带消失(2):请将A物理性质,B化学性质,C物理变化,D化学变化的序号填入适当括号内。
①用铜为主要原料铸造静海寺的警世钟()②食物腐败()③纸张能燃烧()④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⑤点燃蜡烛时,蜡烛油滴下,蜡烛越来越短()⑥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了()(3)、有关物质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不需要加热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B: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C、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D、发光发热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4):我国是世界上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我国古代人民开始炼钢的历史时期是()A、战国晚期B、商代C、春秋晚期D、西汉(5):化学变化中常伴有、、、、- 等现象发生,这些现象(填一定或不一定)同时发生,它们在化学实验中重要作用是。
(6):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化学做出过巨大贡献,象、、-等是世界闻名的三大化学工艺,在商代就制造出了精美的,春秋战国时期就会。
(7):试举例分析是否所有发光发热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一:初中化学实验仪器介绍(看192-193页)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1:药品的取用:(1):不能用手,不要(2):如果不说明用量:液体一般取用,固体(3):用剩的药品(4):固体药品的取用: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取量大时用,取量少时用,粉状取用的方法是块状固体取用方法是(5):液体药品的取用:取用细口瓶里的药液时,先拿下瓶塞,________在桌上。
初三化学中考常考知识点复习归纳
初三化学中考常考知识点复习归纳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以实验为基础自然科学。
物理和化学的共同点: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
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一些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3、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4、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绿色粉末碱式碳酸铜加热后,①绿色粉末变成黑色,②管口出现小水滴,③石灰水变浑浊。
u223—6、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1/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气。
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稀有气体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4、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2、、N2,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江河、湖泊和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4,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
淡水资源却不充裕,地面淡水量还不到总水量的1%,而且分布很不均匀。
2、水的污染来自于①工厂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②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③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3、预防和消除对水源的污染,保护和改善水质,需采取的措施:①加强对水质的监测,②工业“三废”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③农业上要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等。
九年级化学中考总复习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中考化学总复习知识点总结最全的资料基本概念: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17、原子的结构:原子、离子的关系: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①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如:A + B = AB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如:AB = A + B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 + BC = AC + B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B + CD = AD + CB19、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单位为“1”,省略不写) 三者的关系:缓慢氧化会引起自原子核 原子核外电子(—) 中子(0) 质子(+)阳离子 阴离子 原子 得e 失e 失e得e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20、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注:2H 2O 2 === 2H 2O + O 2↑ 此反应MnO 2是催化剂)2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中考化学总复习基础知识详细总结
一、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常常同时发生。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液、气)是物理变化。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被破坏,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的特征: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 (描述性质的语句中常有“能……”“可以……”等字)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
如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可燃性、热稳定性。
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二)物质的分类金属单质混合物单质非金属单质酸性氧化物稀有气体氧化物碱性氧化物质纯净物元素种类无机物酸其他氧化物碱化合物有机物盐3.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例如,空气,溶液(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矿泉水),矿物(煤、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注意: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
纯净物、混合物与组成元素的种类无关。
即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或混合物。
4.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例如:水、水银、蓝矾(CuSO4 ·5H2 O)都是纯净物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都是纯净物,是化合物。
5.单质:由同种(或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如:铁氧气(液氧)、氢气、水银。
6.化合物:由不同种(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是化合物。
7.有机物(有机化合物):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除CO、CO2和含碳酸根化合物外)无机物: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以及CO、CO2和含碳酸根的化合物8.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2024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2024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性质1. 物质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颜色、形态、硬度、密度等,而化学性质指的是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的变化。
2. 物质的状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
固态物质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之间的距离比较小;液态物质具有固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分子之间的距离比较大;气态物质具有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之间的距离非常大。
3. 物质的溶解性是指物质在溶剂中能够溶解的程度。
一般来说,溶解度越大,溶液的浓度就越高。
二、相变1. 固体的熔化是指固体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熔点是固体物质熔化时的温度。
2. 液体的沸腾是指液体物质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
沸点是液体物质沸腾时的温度。
3. 气体的凝结是指气体物质从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凝固点是气体物质凝结时的温度。
三、化学反应1. 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一系列转化过程。
化学反应的标志是物质的性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2. 化学反应中有许多基本反应类型,例如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和聚合反应等。
3. 酸碱反应是指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生成盐和水。
酸具有酸性物质的性质,而碱具有碱性物质的性质。
4.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原子的氧化态和还原态发生变化。
5. 置换反应是指一种物质中的离子和另一种物质中的离子置换,生成新的物质。
四、元素和化合物1. 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无法通过化学反应分解成其他物质。
元素的种类非常多,例如氧、碳、氢等。
2. 化合物是由两个或多个不同元素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形成的物质。
化合物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分解成其他物质。
五、离子和配对离子化合物1. 离子是带正电荷或负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带正电荷的离子称为阳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称为阴离子。
2. 配对离子化合物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通过电荷平衡结合形成的化合物。
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比例决定了化合物的化学式。
中考化学考点复习 专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人教新课标版
专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考点透视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涵义及推断(会推断和区分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推断,依照物质的性质掌握物质的用处;3.化学根本反响类型的断定;4.氧化反响和复原反响分析与推断;5.燃烧及一般可燃物发生燃烧的条件以及灭火原理的应用;6.缓慢氧化与自燃的推断。
近几年中考,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推断,几乎是必考知识点。
命题通常以“以下各种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的是”方式出现,标题中的“各种变化”,一般都是典型的物质变化实例,如冰雪融化、铁锅生锈等等。
有关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题比拟少见,相对较热的考点是物质的性质与用处关系的识别。
试题多为给出了几种物质的用处,要求识别哪些用处是利用其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的选择题,或者是要求识别哪种物质具有此种用处的选择题。
四种根本反响类型及其应用是常考知识点,命题多为“给出化学方程式,要求推断反响类型”,或者是“给出几个反响物,按所要求的类型书写化学方程式”。
氧化剂、复原剂的推断是常考知识点,命题常以“在XX(新情景)反响中,复原剂(或氧化剂)是”方式出现。
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也是相对较热的考点,命题多为跟燃烧与灭火有关的现实咨询题。
本专题通常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方式调查,中考中所占分数约为4~10分。
●名师串讲○知识图解图1-1○重点讲解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典例]生活中的以下实例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 玻璃破裂B. 牛奶变酸C. 铜器生锈D. 木柴燃烧[思路串讲]该题调查的考点是两种变化的根本区别。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看变化后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要紧紧抓住变化后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这一关键。
玻璃破裂属于物质的状态变化,并无其他物质生成,故是物理变化;牛奶变酸本质为“酸”后的物质用处已不再同前,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铜器生锈即铜变为铜绿,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木柴燃烧后有新物质——灰烬生成,因而是化学变化。
中考化学 九年级1-9单元知识点 人教新课标版
初中化学知识点(九年级1—9单元)目录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3)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5)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7)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9)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9)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 (11)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12)第九单元溶液 (14)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①四个特点:见教材(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九年级化学中考总复习知识点汇总(二)新课标专题辅导
初三化学中考总复习知识点汇总(二)溶液1、溶液的特征: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①加水②升温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熟石灰对温度例外①增加溶质②降温③蒸发溶剂饱和石灰水变成不饱和的石灰水的方法是:①加水②降温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2、20℃时,易溶物质的溶解度为﹥10g,可溶物质的溶解度1g—10g,微溶物质的溶解度为0.01g—1g,难溶物质的溶解度为﹤0.01g。
3、分离:KCl和MnO2方法为过滤,步骤:溶解、过滤、蒸发,NaCl和KNO3方法为结晶,步骤:溶解、冷却结晶。
(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来得到晶体(如NaCl)。
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比较大的物质采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来得到晶体(如KNO3、CuSO4)冷却饱和CuSO4溶液析出晶体的化学式为CuSO4·5H2O。
4、碘酒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
盐酸中溶质是HCl,石灰水中溶质为Ca(OH)2,食盐水中溶质为NaCl,氧化钙溶于水溶质为Ca(OH)2,三氧化硫溶于水溶质为H2SO4,胆矾CuSO4·5H2O溶于水溶质为CuSO4,医用酒精中溶质为C2H5OH。
组成与结构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离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例如:保持氯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D(氯分子)(A、Cl B、Cl- C、2Cl D、Cl2)。
保持CO2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CO2分子;保持水银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汞原子。
在电解水这一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2、原子中:核电荷数(带正电)=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是:质子(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一切原子都有质子、中子和电子吗?(错!一般的氢原子无中子)。
九年级化学中考总复习知识点总结最全的资料全
10、 物质的结构:
宏观组成
存在状态 元素
单质 化合物
表示方法 原子
元素符号
质子( +)
结构
原子核 中子( 0) 核外电子(—)
表示方法
元素符号
相对质量—相对原子质量
微 观 构成
物质
分子 离子
由原子构成
表示方法
化学式
相对质量—相对分子质量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表示方法
离子符号
相对质量—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和
溶液的组成:溶剂和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固、气溶于液体时,固、气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 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我们习惯上都
把水当成溶剂,其它为溶质。)
23、 固体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 100 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
混合物
金属单质
分类
单质
非金属单质
稀有气体 无机化合物
氧化物 酸 碱 盐
纯净物
11、 化学符号的意义及书写 :
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
(1) 化学符号的意义 : a. 元素符号 : 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b
.化学式:本知识点的第 5 点第( 1)小点
c
.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 如 : 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
5、 纯净物 :由一种物质组成
6、 混合物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 , 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 元素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 ( 即质子数 )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 原子 :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9、 分子 :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初三化学中考复习知识点
初三化学中考总复习知识点汇总身边的化学物质(一)空气1、空气的成分(主要成分及存在的依据、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①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吸入约占集气瓶体积1/5的水。
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④烧杯中水不够。
②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是SO2、CO、NO2。
2、氧气: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氧气是一种比较活泼的气体,具有氧化性、助燃性。
A、C和O2反应的现象是:比在空气中更旺,发出白光,放热,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B、P和O2反应的现象是:冒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 )。
(用于发令枪)C、Mg和O2反应的现象是: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MgO)。
D、Fe和O2反应的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Fe3O4),注意点:预先放入少量水或一层沙,防止生成的熔化物炸裂瓶底。
E、含碳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产物一定有二氧化碳,含氢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产物一定有水。
3、二氧化碳主要性质和用途二氧化碳:①与水反应:CO2+H2O— (紫色石蕊变红色)制汽水②与碱反应:CO2+Ca(OH)2— (检验CO2的方程式)抹墙璧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灭火④不提供呼吸:注意保持室内通风;灯火试验。
⑤光和作用的主要原料:CO2+ H2O—(二)水与常见的溶液1、水的组成: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正氧负氢,体积比为1︰2,质量比为8︰1。
2、纯水与矿泉水:蒸发,看是否有残留物。
硬水与软水的区别:加肥皂水,看泡沫的多少。
硬水软化:煮沸或蒸馏3、水的净化:天然水自来水4、溶解现象: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浓硫酸、氢氧化钠(固)、氧化钙溶解时发热,铵盐溶解时吸热;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溶液就能导电。
初三化学中考总复习知识点汇总[整理]-新课标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方法制得了氧气。
3有气体(混合物)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4、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气体污染物较多是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水) 1、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江河、湖泊和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
2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3“三废”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③农业上要合理(不是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等。 4原子却不能再分。
5,质量比为
初三化学知识点汇总
(绪言)
1学的共同点: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吸附性等。
4、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5 Cu2(OH)2CO3—
6
(空气)
1量白烟生成,②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1/5体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化学知识点汇总(绪言)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以实验为基础自然科学。
物理和化学的共同点: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
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一些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3、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4、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5、绿色粉末碱式碳酸铜加热后,①绿色粉末变成黑色,②管口出现小水滴,③石灰水变浑浊。
Cu2(OH)2CO3加热2CuO + H2O + CO2↑6、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空气)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1/5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气。
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混合物)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4、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CO、NO2,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水)1、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江河、湖泊和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4,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
淡水资源却不充裕,地面淡水量还不到总水量的1%,而且分布很不均匀。
2、水的污染来自于①工厂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②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③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3、预防和消除对水源的污染,保护和改善水质,需采取的措施:①加强对水质的监测,②工业“三废”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③农业上要合理(不是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等。
4、电解水实验可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化学反应的实质)5、电解水中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体积比(分子个数比)为1︰2,质量比为8︰1,在实验中常加稀H2SO4和NaOH来增强水的导电性。
通的是直流电。
(O2、H2、CO2、CO、C)1、氧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氧是淡蓝色的。
氢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最小,难溶于水。
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干冰是CO2固体。
(碳酸气)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甲烷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俗名沼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CH4)2、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排列的不同。
CO 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生铁和钢主要成分都是铁,但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含碳量不同。
3、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
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难或不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CO2、HCl、NH3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CO、N2、(NO)只能用排水法4、①实验室制O2的方法是: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方程式)工业上制制O2的方法是: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原理:利用N2、O2的沸点不同,N2先被蒸发,余下的是液氧(贮存在天蓝色钢瓶中)。
②实验室制H2的方法是:常用锌和稀硫酸或稀盐酸(不能用浓硫酸和硝酸,原因:氧化性太强与金属反应不生成H2而生成H2O)(也不能用镁:反应速度太快了;也不能用铁:反应速度太慢了;也不能用铜,因为不反应)工业上制H2的原料:水、水煤气(H2、CO)、天然气(主要成分CH4)③实验室制CO2的方法是: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
不能用浓盐酸(产生的气体不纯含有HCl),不能用稀硫酸(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行)。
工业上制CO2的方法是:煅烧石灰石5、氧气是一种比较活泼的气体,具有氧化性、助燃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
①(黑色)C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更旺,发出白光。
②(黄色)S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空气中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蓝紫色的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SO2。
③(红色或白色)P和O2反应的现象是:冒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
(用于发令枪)④(银白色)Mg和O2反应的现象是: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氧化镁。
(用于照明弹等)⑤(银白色)Fe和O2反应的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Fe3O4,注意点:预先放入少量水或一层沙,防止生成的熔化物炸裂瓶底。
⑥H2和O2的现象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⑦CO和O2的现象是:发出蓝色的火焰。
⑧CH4和O2的现象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
6、H2、CO、C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②还原性①可燃性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H2的爆炸极限为4——74.2%C (氧气充足)(氧气不足)②还原性H2+CuO 黑色变成红色,同时有水珠出现;C+ CuO 黑色变成红色,同时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黑色粉末变成红色,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7、CO2①与水反应:CO2+H2O—H2 CO3(紫色石蕊变红色)②与碱反应:(检验CO2的方程式)③与灼热的碳反应:CO2+C—2CO (吸热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CO2是氧化剂)①除杂:CO[CO2] 通入石灰水CO2+Ca(OH)2—CO2[CO]通过灼热的氧化铜CO+CuO—CaO[CaCO3]只能煅烧②检验:CaO[CaCO3]加盐酸CaCO3+ HCl—③鉴别:H2、CO、CH4可燃性的气体:看燃烧产物;H2、O2、CO2:用燃着的木条[(H2、CO2),(O2、CO2),(CO、CO2)]用石灰水8、酒精C2H5OH,又名乙醇,工业酒精中常含有有毒的甲醇CH3OH,醋酸又名乙酸,CH3COOH,同碳酸一样,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无水醋酸又称冰醋酸。
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煤是工业的粮食,石油是工业的血液。
其中气体矿物燃料是:天然气,固体矿物燃料是煤,氢气是理想燃料(来源广,放热多,无污染)。
(铁)1、铁的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光泽,质软,有良好的延性和展性,是电和热的导体。
2、铁生绣实际上是铁、氧气和水等物质相互作用,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Fe2O3(红棕色)。
全世界每年因生绣损失的钢铁约占世界年产量的1/4。
3、防止铁制品生绣的方法:①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②在铁制品的表面涂上一层保护膜。
具体操作是:①在其表面刷油漆,②在其表面涂油,③金属制品表面镀上其它金属,④通过化学反应使铁制品的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膜。
4、黑色金属:Fe、Mn、Cr(铬)有色金属:除前三种以外都是,如Cu、Zn、Al5、合金(混合物):是由一种金属与其它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铁的合金有:生铁和钢(混合物)生铁的含碳量在2%—4.3%之间,钢的含碳量在0.03%—2%之间。
生铁分为白口铁、灰口铁和球墨铸铁,球墨铸铁具有很高的机械强度,某些场合可以代替钢。
钢分为碳素钢和合金钢。
6、炼铁的主要设备是高炉,主要原料是铁矿石、焦炭和石灰石。
原理:在高温条件下,用还原剂一氧化碳从铁的氧化物中将铁还原出来。
(不能:置换)炼钢设备:转炉、电炉、平炉。
原理:在高温条件下,用氧气或铁的氧化物把生铁中所含的过量的碳和其它杂质转变为气体和炉渣而除去。
7、白口铁的用途:用于炼钢、灰口铁的用途制造化工机械和铸件。
低碳钢和中碳钢用来制造机械零件,钢管。
高碳钢用来制刀具、量具和模具。
8、锰钢中合金元素为锰,韧性好,硬度大;不锈钢中合金元素为铬、镍,抗腐蚀性好;硅钢中合金元素为硅,导磁性好;钨钢中合金元素为钨,耐高温,硬度大。
9、导电性:银>铜>铝,铝和锌在空气中能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可阻止进一步氧化。
铜生锈是铜和水、氧气、二氧化碳发生的反应。
钛耐腐蚀性好。
(溶液)1、溶液的特征: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①加水②升温①增加溶质②降温③蒸发溶剂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2、20℃时,易溶物质的溶解度为﹥10g,可溶物质的溶解度1g—10g,微溶物质的溶解度为0.01g—1g,难溶物质的溶解度为﹤0.01g。
3、分离:KCl和MnO2方法为过滤,步骤:溶解、过滤、蒸发,NaCl和KNO3方法为结晶,步骤:溶解、冷却结晶。
(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来得到晶体(如NaCl)。
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比较大的物质采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来得到晶体(如KNO3、CuSO4)冷却饱和CuSO4溶液析出晶体的化学式为CuSO4·5H2O。
4、碘酒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
盐酸中溶质是HCl,石灰水中溶质为Ca(OH)2,食盐水中溶质为NaCl,氧化钙溶于水溶质为Ca(OH)2,三氧化硫溶于水溶质为H2SO4,胆矾CuSO4·5H2O溶于水溶质为CuSO4,医用酒精中溶质为C2H5OH。
(组成与结构)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离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例如:保持氯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D(氯分子)(A、Cl B、Cl- C、2Cl D、Cl2)。
保持CO2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CO2分子;保持水银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汞原子。
在电解水这一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原子中:核电荷数(带正电)=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是:质子(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一切原子都有质子、中子和电子吗?(错!一般的氢原子无中子)。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原子的质量/C原子质量的1/12。
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它是一个比值。
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
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即电中性)。
2、①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但一定不可能是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