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精神文明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上精神文明建设概况及形势分析: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6年1月22日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占比提升至90.1%,无线网络覆盖明显提升,网民Wi-Fi使用率达到91.8%。相较2014年底提升2.4个百分点。现如今,半数中国人已经接入互联网,网民规模增速提升,同时网民个人上网设备进一步向手机端集中。具体来看,2015年新增加的网民群体中,低龄(19岁以下)、学生群体的占比分别为46.1%、46.4%,这部分人群对互联网的使用目的主要是娱乐、沟通。我国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达到75.1%。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29.9%,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最大。与2014年底相比,10岁以下低龄群体和40岁以上中高龄群体的占比均有所提升,互联网继续向这两部分人群渗透。在受教育程度上,初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占比分别为37.4%、29.2%。与2014年底相比,小学及以下学历人群占比提升了2.6个百分点,中国网民继续向低学历人群扩散。
网络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凭借它的快速、便捷、参与性,越来越多地在改变和影响人们的生活。现如今,人们获取讯息、相互交流、分享心情等活动,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完成。不知不觉间,网络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平台,互联网媒体、手机媒体和交互式网络电视等,都以极快的发展速度,成为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强势媒体和重要舆论场。毋庸置疑,网络已占据人们的大部分生活,上网真正成了生活常态。网络空间如果不用文明和道德去占领,就会成为冰冷的精神荒漠,进而影响现实人心和社会舆论。因此,建设网上文明势在必行。我们要充分运用网络传播迅速便利、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采取灵活多样、接地气的方式,不断拓展文明传播覆盖面,提升精神文明建设在网络空间的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强调,“当前,社会上思想活跃、观念碰撞,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介日新月异,我们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创新内容和载体,改进方式和方法,使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充满生机活力。”充分体现党中央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
网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启示:
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看,建设网上文明顺应民心。当前,随着我国发展进入关键期,社会进入转型期,改革进入攻坚期,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各种思想相互激荡,社会生活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互联网逐渐成为大家发表观点、表达诉求的主渠道,成为反应社情民意的舆论场。但是,面对这些问题,如果大家总在网络上抱怨,都去曝光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就会使社会更加浮躁,让不文明的支流掩盖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社会主流。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不文明、“忍不了”的“任性”现象时有发生,正是这些不和谐的声音搅乱网络环境,广大群众反映强烈,迫切要求主流声音占据舆论主导,还网络一片清朗天空。因此,建设网上文明顺应民心。我们要紧跟社会热点,聚焦群众关切,大力开展网络文明传播,弘扬社会正气、传播文明风尚,唱响主旋律,网聚正能量,把文明和道德的光与热传递给每个人,让人们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和希望,传递实实在在的温暖感动,荡涤网络空间的冷漠“雾霾”,推动形成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风气。
从蓬勃发展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看,建设网上文明大有可为。当下的精神文明建设,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设网上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精神文明建设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在全社会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人民群众生活得到实实在在的改变,生活得更有道德、更有文化、更有品位。随着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和阵地不断拓展,将各项工作向网络空间延伸,把创建活动在线上线下结合,已成为形势发展必然要求,成为各地工作明确导向。党中央的高度重视,近年来的良好成效,为我们开展网络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利契机和工作基础。因此,建设网上文明大有可为。我们要善于依靠互联网,研究运用新媒体新媒介,面对网民这个受众群体,倡导文明建网、文明上网、文明用网,不断创新宣传内容和传播载体,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增强传播针对性、活动互动性,借力网络网站,传播主流价值,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
道德不是一句空话,文明更是一个动词。建设网上文明已是无争共识,网聚正能量成为“中国好声音”,让我们有责任勇担当,有目标勤奋斗,持之以恒,躬身实践,让网络天空清朗起来。
●制约当前工作发展的问题及原因:
1.覆盖程度不均衡。由于村与村之间自然条件、经济条件、认识程度不一致等原因,造成抓美丽乡村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不一样。有些经济基础好的村重视程度要好,村民的文化生活相对丰富,软硬件设施明显较强,反之有些经济基础差的村对精神文明的重视程度、村民的文化生活及文化设施等相对较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开展。
2.部分干部重视程度不够。一些村干部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任期内注重短期效应,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软任务,做起来难度大,见效慢,不能立竿见影,不如抓物质文明,摸得着,看得见,体现政绩明显,于是对精神文明建设号召多,落实少。
3.农村文化设施跟不上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有的村,由于受经济条件制约,硬件建设投入少,文化阵地少,设施老化,无法发挥作用,一些村的文化活动场所形同虚设,没有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逐步富裕起来的农民,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提高,在无处可去可乐的情况下,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乘虚而入,侵蚀人们的思想。
●下一步工作的对策措施和意见建议:
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然而在现实当中,有许多同志往往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因而,正确认识精神文明建设的经济意义,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要把着眼点放在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上。把思想道德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重中之重,贯穿于各项创建活动的始终。要围绕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着力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着力加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着力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教育。同时要注意把思想道德建设融入到各行各业的发展目标、业务工作和内部管理之中,把深刻的教育内容寓于生动的活动形式之中,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
二要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从群众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