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古典诗歌第19课南朝诗两首学案
《南朝诗两首》(粤教版)教学教案
![《南朝诗两首》(粤教版)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f8b7ef5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14.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南朝诗两首》(粤教版)中的名句;(2)能够分析并评价南朝诗歌的艺术特色;(3)能够了解南朝时期的文学背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南朝诗两首》的意境与内涵;(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南朝诗歌的美,激发对古典文学的热爱;(2)领略南朝诗人的风采,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南朝诗两首》的名句背诵与理解;2. 南朝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3. 南朝时期文学背景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1. 《南朝诗两首》意境的感悟;2. 南朝诗歌审美情趣的培养;3.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理解《南朝诗两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歌意境,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3. 讲授法:教师对南朝诗歌艺术特色、文学背景等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结构;4. 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歌,培养审美情趣;5.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写作、朗诵等方式,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南朝诗歌;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南朝诗两首》,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意境;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分享学习心得;4. 讲授法: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梳理知识结构;5. 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名句,培养审美情趣;6.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写作等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7.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六、教学步骤:1. 理解诗歌内容: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南朝诗两首》的故事情节和诗意表达;2. 分析诗歌结构: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了解其韵律、节奏等音乐性特点;3. 品味诗歌语言:通过合作探讨,让学生品味诗歌中的关键字词,理解其意境和表达效果;4. 欣赏诗歌艺术特色:教师讲解南朝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意象、抒情等,引导学生欣赏;5. 感悟诗歌哲理: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深入感悟诗歌所蕴含的哲理和思想感情;6. 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7.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通过讲授法和实践法,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8. 强化诗歌背诵:让学生熟读成诵,加深对《南朝诗两首》的记忆和理解。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四单元19南朝诗两首晚登三山还望京邑(3)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四单元19南朝诗两首晚登三山还望京邑(3)](https://img.taocdn.com/s3/m/4366bc4c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1e.png)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概括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掌握南朝诗的特征。
2、识记有关实词、名句。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含蓄与优美。
2、揣摩托车诗歌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或学习诗人高尚的品格。
二、聚集难点诗歌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与学(一)导语谢眺,出身贵族,他的经历、思想以致创作方法都与谢灵运有许多类似之处,又与谢灵运同族,故称“小谢”。
他是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之一,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
诗歌对自然景色描写细致、生动,风格秀丽、清新。
与诗人沈约开创的“永明体”对五言诗的格律化影响很大。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代表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二)检查预习1、字词检查2、解释字(三)点击诗人谢眺 (464~499)南朝齐诗人。
字玄晖。
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高祖据为谢安之兄,父纬,官散骑侍郎。
母为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
谢眺家世既贵,少又好学,为南齐藩王所重。
初为太尉豫章王萧嶷行参军,迁随王萧子隆东中郎府,转王俭卫军东阁祭酒,后为随王镇西功曹,转文学。
永明九年(491),随王为荆州刺史,"亲府州事",谢眺也跟着到了荆州,"以文才尤被赏爱"。
后调还京都,任新安王中军记室,兼尚书殿中郎,又为骠骑谘议,领记室,掌霸府文笔,又掌中书诏诰。
建武二年(495)出为宣城太守,后迁尚书吏部郎。
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始安王萧遥光谋夺帝位,谢眺不预其谋,反遭诬陷,下狱而死。
(四)补充注释:1.三山:山名,在今南京西南长江南岸。
还望:回头眺望。
这首诗是写登三山时所见的美景何遥望京邑引起的思乡之情。
三山:山名,在今南京西南长江南岸。
2.灞:灞水,源出陕西蓝田县,流经长安。
涘:河岸。
这句化用了王粲《七哀诗》中"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一句。
3.河阳:县名,故址在今河南孟县西,离洛阳很近。
京县:这里指洛阳。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19 南朝诗两首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19 南朝诗两首教学设计 粤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cdb42fc359eef8c75ebfb3b3.png)
粤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古典诗歌19 南朝诗两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2.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含蓄与优美。
3.评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4.了解谢灵运和谢朓;掌握山水诗的基本特点。
教学设想山水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时,可适当介绍山水诗的特点,引起学生的注意。
《登池上楼》写作者贬官永嘉、久病初起登楼所见所感,抒写仕宦不得志的感伤情怀。
诗歌情景交融,尤其是“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二句转写近景,格调清新妩丽,为全诗之警策,历来为人所激赏。
授课宜把握景物和感情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写诗人傍晚时分登上高山遥望长安,看到了前所未有的景观,抒发诗人去国怀乡的怅惘之情。
其中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句为最工整,深得后人称赞。
教授本诗时,注意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凝练以及作者在诗中流露的故国之思。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南朝文论家钟嵘说:“谢诗如芙蓉出水。
”诗人鲍照也说:“谢公诗如初发芙蓉。
”芙蓉花,天生丽质,初发而出水,那必是自然清新、赏心悦目的。
谢灵运诗的佳妙之处,正在于它不加雕饰,不用典故,自然形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登池上楼》,领略他芙蓉般清新的风格。
二、作者及其相关背景知识谢灵运(385-433),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东晋名将谢玄的孙子,小名客儿,年长后袭封为康乐公,后降为康乐侯,因此世人都称他为“谢康乐”。
谢灵运在晋宋之际诗名最高。
他以大量山水诗打破了东晋玄言诗的统治,扩大了诗歌题材的领域,丰富了诗歌创作的技巧,对后代诗人有很大的影响。
南朝梁代的著名诗人兼诗评家钟嵘在他所著的《诗品》中也引汤惠休的话赞美说:“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彩镂金。
”三、《登池上楼》解析1.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梳理诗歌结构。
明确:全诗大致分为三层,衔接紧密。
前八句为第一层,主要写官场失意后的不满与当时矛盾的处境。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一学案 4.19 南朝诗两首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一学案 4.19 南朝诗两首](https://img.taocdn.com/s3/m/c8e33b51bceb19e8b9f6ba09.png)
19 南朝诗两首题破山寺①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②此俱寂,但余钟磬③音。
注释:①破山寺:现在江苏常熟虞山北。
②万籁:一切声响。
③磬:和尚念经时敲的一种乐器。
赏析:本诗旨在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抒发寄情山水之胸怀。
诗人清晨入破山寺,在旭日初升、光照山林的景色中,表露礼赞佛宇之情。
然后走到幽静的后院,面对美妙的佳境,忘情地欣赏,寄托自己的遁世情怀。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意境尤其悠远沉静。
起句对偶,颔联反而对得不工整,虽属五律,却有古体诗的风韵。
学习目标1.了解谢灵运和谢朓的生平经历和南朝山水诗的特点以及艺术特色。
2.品味诗歌语言,学习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自然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
3.在反复吟咏中,理解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作家作品谢灵运简历:公元385年生,逝于433年,南朝宋代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
谢灵运仕刘宋时为永嘉太守,历任秘书监、侍中、临川内史。
刘宋初期,谢灵运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并丰富了描写山水的技巧,使山水描写从附庸玄诗到蔚为大观,演变成山水诗,开拓了中国诗歌史上一个崭新的题材领域。
与鲍照、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
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代表作:《山居赋》谢朓简历:公元464年生,逝于公元499年,南朝齐代诗人。
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谢朓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是发展了山水诗。
谢朓的山水诗把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自然地结合起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这是谢朓诗歌的重要特点,也是他对于诗歌艺术发展的重要贡献。
代表作:《谢宣城集》课文背景:《登池上楼》是写诗人久病初起登楼临眺时的所见所感。
前面抒写官场失意的牢骚,中间描绘登楼远望所见到的景物,最后表达了怀人思归的情绪。
诗中成功地描写了初春时节池水、远山和春草、鸣禽的变化,使人感到生意盎然,但从全诗的思想情调来看却有些低沉。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这首诗可能是谢朓出任宣城太守,离开建康,路上经过三山所作。
高中语文 4.19《南朝诗两首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教案 粤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4.19《南朝诗两首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教案 粤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0956bc5cf46527d3240ce0e1.png)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教学目标:1.了解南朝诗的基本特色和谢脁生平;2.品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色;3.揣摩名句和炼字。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写景的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融情于景的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朗读《登池上楼》,并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内容。
2.新课导入、作者简介:李白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说:“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玄晖是谢朓的字,南齐“永明体”著名诗人。
李白称引的“澄江静如练”,出自本诗《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谢朓出身世家大族,祖、父辈皆在刘宋王朝官居高位,他与谢灵运同族,经历有些类似。
在当时的黑暗的现实环境中,谢朓目睹了仕途险恶,常常流露出忧生之叹。
后来受到诬陷,36岁就死在狱中。
他也是一位著名的山水诗人。
在中国山水诗的发展史上,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派,而谢朓则使山水诗发展起来,因此他与谢灵运并称为“大小谢”,谢灵运被称为“大谢”,谢眺则是“小谢”。
他做过宣城太守,所以又有“谢宣城”之称。
谢眺的山水诗诗风清新、秀丽,李白曾写诗称赞“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小谢”是谢眺,“清发”就是赞美他清新秀丽的诗风。
他的写景诗吸收了谢灵运作品中那种细致观察与逼真描写的优点,又避免了谢灵运诗作中的晦涩之感,成就很高。
二、诗歌朗读1.学生齐读。
2.进行朗读指导。
①正字音:涘、甍、霰、鬒②节奏把握:二一二3.结合指导,再读一遍。
三、题目解析提问:从《登三山还望京邑》,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了解哪些信息?明确:《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这个题目为我们点明了时间、地点、事情和望的对象。
四、整体感知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提示:可从叙事、写景、抒情三方面入手)2.明确:叙事: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回望京邑)写景: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紧扣“望”字,从三山回望所见之景)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抒情: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南朝诗两首》(粤教版)教学教案
![《南朝诗两首》(粤教版)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9cdc6b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1c.png)
《南朝诗两首》(粤教版)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南朝诗歌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培养学生对南朝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南朝诗歌的历史背景。
通过示例诗歌,让学生感受南朝诗歌的风格和特点。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南朝诗歌的历史背景资料,引发学生对南朝诗歌的兴趣。
教师朗诵南朝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学目标分析南朝诗歌的语言、意象和表达技巧。
引导学生理解和解读南朝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2 教学内容分析南朝诗歌的语言特点,如声韵、对仗等。
解读南朝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如比喻、象征等。
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南朝诗歌,分析其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意象和情感的理解。
第三章:诗歌欣赏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诗歌欣赏能力。
引导学生体验南朝诗歌的美感和情感。
3.2 教学内容分析南朝诗歌的美感和情感,如抒发自然美景、表达人生哲理等。
通过朗读和默写,让学生体验诗歌的美感和情感。
3.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默写,体验南朝诗歌的美感和情感。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欣赏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章:诗歌创作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和创造力。
引导学生运用南朝诗歌的技巧和风格进行创作。
4.2 教学内容分析南朝诗歌的创作技巧和风格,如比喻、象征、意象等。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运用南朝诗歌的技巧和风格。
4.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提供指导和反馈。
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创作,分享创作的心得和体验。
5.1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南朝诗歌的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5.2 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进一步学习和探索南朝诗歌的资源和方法。
5.3 教学活动教师向学生推荐进一步学习和探索南朝诗歌的资源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六章:比较与讨论6.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南朝诗歌的比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南朝诗两首》(粤教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南朝诗两首》(粤教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bb9a620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ab.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南朝诗两首》(粤教版)2. 课时安排:2课时3. 教学目标:了解南朝诗歌的历史背景及特点分析并欣赏两首南朝诗歌的艺术特色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体会南朝诗歌中的情感与意境二、教学内容1. 南朝诗歌的历史背景介绍2. 南朝诗歌的特点概述3. 诗歌《登高》解析诗歌内容概述诗歌艺术特色分析诗歌情感与意境探讨4. 诗歌《江南曲》解析诗歌内容概述诗歌艺术特色分析诗歌情感与意境探讨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南朝诗歌的历史背景及特点(10分钟)2. 讲解诗歌《登高》(20分钟)3. 学生自主学习诗歌《江南曲》(15分钟)4.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作业(5分钟)第二课时:1. 检查学生作业,针对问题进行讲解(10分钟)2. 深入分析诗歌《登高》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欣赏(20分钟)3. 深入分析诗歌《江南曲》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欣赏(20分钟)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两首诗歌的情感与意境体会(15分钟)5.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作业(5分钟)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3. 学生对南朝诗歌的鉴赏能力4. 学生对诗歌情感与意境的理解程度五、教学资源1. 南朝诗歌相关资料2. 诗歌《登高》、《江南曲》文本3. 多媒体教学设备4. 作业布置及反馈工具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南朝诗歌的特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解析《登高》和《江南曲》的艺术特色。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享对诗歌情感与意境的体会。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南朝诗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
七、教学难点1. 南朝诗歌的历史背景及特点的理解。
2. 分析并欣赏两首南朝诗歌的艺术特色。
3. 引导学生体会南朝诗歌中的情感与意境。
八、教学准备1. 准备南朝诗歌相关资料,包括历史背景、诗歌特点等。
2. 准备《登高》和《江南曲》的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南朝诗两首》(粤教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南朝诗两首》(粤教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e7fdf5c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4b.png)
《南朝诗两首》(粤教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南朝诗两首》;(2)了解南朝时期的诗歌特点及其历史背景;(3)分析并欣赏两首诗歌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通过诗歌意象来感知诗人的情感世界;(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南朝诗歌的美学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2)理解诗歌中所体现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高雅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节奏和韵律;2. 南朝诗歌的特点及其历史背景;3. 诗歌中所体现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2. 诗歌意象与诗人情感的关联;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意象分析、情感解读;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背诵、感悟诗歌;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4.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诗歌,引导学生体会诗歌魅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南朝诗歌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歌,感受其韵律美;3. 讲解与分析:讲解诗歌的意象、节奏和韵律,深入剖析诗歌内容;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体会诗歌中所体现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中的积极性;3. 自主学习能力:评估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表现;4.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和测验,检验学生对诗歌内容、意象、节奏和韵律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后续教学的质量。
八、教学拓展1. 推荐其他南朝诗歌,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欣赏;2.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3. 结合历史背景,深入了解南朝时期的文学发展,拓宽知识视野。
高中语文 示范教案(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19 南朝诗两首 设计方案) 粤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示范教案(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19 南朝诗两首 设计方案) 粤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96214acf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14.png)
19 南朝诗两首设计方案(一)总体设计教材概述1.《登池上楼》《登池上楼》是谢灵运出任永嘉太守时所作的一首诗,是谢灵运的名作之一。
诗题中的“池”是谢灵运居所的园池,后人称为“谢公池”。
这首诗作于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时的X宋景平元年(423)的春天。
当时正是X裕代晋后,建立南朝X宋王朝(420)不久。
谢灵运由朝官外放,郁郁不得志,但又无可奈何。
诗中就是抒发了这样的感情。
全诗共 22句,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潜虬媚幽姿”到“卧疴对空林”,共8句。
这一层首先描写虬、鸿,然后反衬自己。
第二层从“衾枕昧节候”到“园柳变鸣禽”,共8句。
这一层写诗人开窗的所见所闻。
第三层从“祁祁伤豳歌”到“无闷征在今”,共6句。
这一层表达作者的怀归情绪。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神来之笔,作者紧扣新春景色的特点,由远及近,绘声绘色,赋予春景以感情。
这两句景情融化,自然贴切。
历来为后人所赞赏,作者自己也曾激赏。
2.《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人,与谢灵运同族,前后齐名,与谢灵运并称为“大小谢”。
他是南朝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诗风清新、秀丽。
他的写景诗吸收了谢灵运作品中那种细致观察与逼真描写的优点,避免了谢灵运诗作中的晦涩之弊,成就很高。
有《谢某某集》。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描写了诗人即将离开京城建康(今某某某某)的傍晚,登上三山回望京城的情景,抒发了眷恋京城之情。
诗题的八个字,点明了时间、地点和望的对象。
三山,在今某某西南,因有三座山峰相连而得名。
还望,回头望。
京邑,指京城建康。
全诗14句,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是开头的两句:“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这两句化用古人诗句,以喻今日自己的心态。
第二层是以下的六句,紧扣“望”字,描绘了“登三山望京邑”所见的壮丽景象。
这一层的六句,描写了一幅明艳壮阔的春晴晚景图。
第三层从“去矣方滞淫”到“谁能鬒不变?”这一层融景入情,抒发诗人登山临江望京邑所引起的怀乡愁绪。
《南朝诗两首》(粤教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南朝诗两首》(粤教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7f66b2d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6d.png)
《南朝诗两首》(粤教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南朝诗两首》;(2)了解南朝诗歌的特点及其历史背景;(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手法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两首诗歌的异同;(3)学会从诗歌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南朝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审美情趣;(2)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通过诗歌学习,养成宁静致远的品质,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南朝诗两首》;(2)理解南朝诗歌的特点及其历史背景;(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手法等。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生僻字词的解释与理解;(2)南朝诗歌艺术特点的深入剖析;(3)如何将诗歌鉴赏方法应用于实际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南朝诗歌的历史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南朝诗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南朝诗两首》,理解诗歌内容;(2)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意境、手法等。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典故;(2)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手法等;(3)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引导学生领会南朝诗歌的特点。
4.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2)选取代表性的小组进行汇报,互相交流学习成果。
5. 创意写作:(1)启发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意写作;(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具有个性的诗歌作品。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南朝诗两首》;3.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练习及创意写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课后心得: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对南朝诗歌的喜爱程度。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四单元19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2)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四单元19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2)](https://img.taocdn.com/s3/m/5e8c1c7d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ea.png)
19 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掌握南朝诗的特征。
2、识记有关实词、名句。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含蓄与优美。
2、揣摩诗歌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学习诗人高尚的品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含蓄与优美教学难点体悟诗歌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登池上楼》(一)导入南朝文论家钟嵘说:“谢诗如芙蓉出水。
”诗人鲍照也说:“谢公诗如初发芙蓉。
”芙蓉花,天生丽质,初发而出水,那必是自然清新、赏心悦目的。
谢灵运诗的佳妙之处,正在于它不加雕饰,不用典故,自然形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登池上楼》,领略他芙蓉般清新的风格。
(二)点击诗人南朝诗人,晋大将军谢玄之孙,出生于世袭贵族之家,袭封康乐公,又称谢康乐、“大谢”。
谢灵运喜爱山水,经常率众四处漫游,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与陶渊明的田园诗相对应。
他是中国重要的山水诗人。
谢灵运游览的山水很多,观察自然景物很仔细,再加山他的高度艺术修养,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山水中存在的自然美。
他有许多传诵的名句,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人以清新可爱之感。
谢灵运完全是诗人的性格,高傲、坦露、褊躁,不擅于政治权谋。
永初三年谢灵运被逐出京都,迁为偏僻的永嘉郡(今浙江温州)太守。
这是谢灵运首次在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
来永嘉后的第一个冬天,他长久卧病,至明年(景平元年)春始愈,于是登楼观景,写下《登池上楼》这一名篇。
全篇写作者贬官永嘉、久病初起登楼所见所感,抒写了仕宦不得志的感伤情怀。
(三)整体感知全诗1、课文朗读<1>听录音,让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读音及朗读的节奏。
<2>让全班同学朗读课文一遍,对课文有整体感知。
2、让学生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诗歌大意(挑讲一些关键字词,重点句子)【字词补充注释】:薄:迫近。
云:指高飞的鸿鸟。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9课 南朝诗两首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9课 南朝诗两首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b21298093169a4517723a375.png)
南朝诗两首导学案作者简介山水诗派的开创者——谢灵运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
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迁籍会稽(今浙江绍兴市)。
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
他的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
由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
他的作品语言富艳精绝,充满道法自然的精神,贯穿着一种清新自然恬静之韵味,一改魏晋以来晦涩的玄言诗之风。
代表作品诗歌《登池上楼》;赋《山居赋》《岭表赋》《江妃赋》。
从玄言诗中走出来的诗人——谢朓谢朓(464—499)南朝齐诗人。
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他出身贵族,母为宋文帝第五女长城公主。
少有文才。
先后做过豫章王萧嶷太尉行参军、随王萧子隆的文学,又是竟陵王萧子良的八友之一。
明帝时曾掌中书诏诰。
建武二年(495)任宣城太守,世称“谢宣城”。
后任尚书吏部郎。
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始安王萧遥光谋取帝位,谢朓遭诬陷,下狱死。
其诗歌多描写山水景色,风格清逸秀丽,完全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
颇为李白推许。
有《谢宣城集》。
识记知识必备一、读准字音单音字(1)潜.虬(qián)(2)徇.禄(xùn)(3)卧疴.(kē)(4)衾.枕(qīn) (5)褰.开(qiān) (6)岖嵚.(qīn)(7)祁.祁(qí) (8)豳.歌(bīn) (9)灞涘.(sì)(10)飞甍.(ménɡ) (11)流霰.(xiàn)二、词语解释(1)飞鸿响.远音响:名词作动词,发出声音(2)薄霄愧.云浮愧:使动用法,使……惭愧(3)栖川怍.渊沉怍:惭愧(4)进德..智所拙进德:增进道德,这里指仕途上的进取(5)徇禄..反穷海徇禄:追求禄位(6)衾枕昧.节候昧:形容词作动词,昏暗(7)褰开..暂窥临褰开:揭开帷帘,打开窗子(8)举目眺岖嵚..岖嵚:山势险峻的样子(9)初景革绪风..绪风:残余的寒风(10)无闷征.在今征:验证,证明(11)灞涘.望长安涘:水边(12)白日丽.飞甍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色彩明丽(13)澄江静如练.练:白绸(14)杂英满芳甸..芳甸:芳草遍地的郊野(15)泪下如流霰.霰:雪粒(16)谁能鬒.不变鬒:黑色的头发三、名句默写(1)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 第19课 南朝诗两首学案 粤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 第19课 南朝诗两首学案 粤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b57459a57f1922791688e8e9.png)
第19课南朝诗两首学习目标 1.梳理识记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背诵课文名句。
2.理解重点语句的含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品赏佳句。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虬.( ) (2)怍.( )(3)徇.禄( ) (4)卧疴.( )(5)衾.( ) (6)褰.开( )(7)岖嵚.( ) (8)祁.祁( )(9)豳.歌( ) (10)谢朓.( )(11)灞涘.( ) (12)飞甍.( )(13)流霰.( ) (14)鬒.( )答案(1)qiú(2)zuò(3)xùn(4)kē(5)qīn(6)qiān(7)qīn(8)qí(9)bīn(10)tiǎo(11)sì(12)ménɡ(13)xiàn(14)zhěn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薄.霄愧云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栖川怍.渊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进德..智所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徇禄..反穷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卧疴.对空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褰开..暂窥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举目眺岖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祁祁..伤豳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萋萋..感楚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无闷征.在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灞涘.望长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白日丽飞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澄江静如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杂英满芳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去矣方滞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谁能鬒.不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迫近(2)惭愧(3)增进道德,文中指仕途上的进取(4)追求禄位(5)病(6)揭开帷帘,打开窗子 (7)山势险峻的样子(8)众多的样子(9)茂盛的样子 (10)验证,证明(11)水边(12)屋脊(13)白绸(14)芳草遍地的郊野(15)久留(16)黑色的头发2.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1)祁祁伤.豳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萋萋感.楚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白日丽.飞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使动用法,使……悲伤(2)使动用法,使……感伤(3)使动用法,使……明丽3.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1)谁能鬒不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无闷征在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宾语前置句,应为“谁能不变鬒”。
高中语文 第4单元 第19课 南朝诗两首 精品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一
![高中语文 第4单元 第19课 南朝诗两首 精品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f62033a455270722192ef7dc.png)
南朝诗两首导学案作者简介山水诗派的开创者——谢灵运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
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迁籍会稽(今浙江绍兴市)。
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
他的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
由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
他的作品语言富艳精绝,充满道法自然的精神,贯穿着一种清新自然恬静之韵味,一改魏晋以来晦涩的玄言诗之风。
代表作品诗歌《登池上楼》;赋《山居赋》《岭表赋》《江妃赋》。
从玄言诗中走出来的诗人——谢朓谢朓(464—499)南朝齐诗人。
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他出身贵族,母为宋文帝第五女长城公主。
少有文才。
先后做过豫章王萧嶷太尉行参军、随王萧子隆的文学,又是竟陵王萧子良的八友之一。
明帝时曾掌中书诏诰。
建武二年(495)任宣城太守,世称“谢宣城”。
后任尚书吏部郎。
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始安王萧遥光谋取帝位,谢朓遭诬陷,下狱死。
其诗歌多描写山水景色,风格清逸秀丽,完全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
颇为李白推许。
有《谢宣城集》。
识记知识必备一、读准字音单音字(1)潜.虬(qián)(2)徇.禄(xùn)(3)卧疴.(kē)(4)衾.枕(qīn) (5)褰.开(qiān) (6)岖嵚.(qīn)(7)祁.祁(qí) (8)豳.歌(bīn) (9)灞涘.(sì)(10)飞甍.(ménɡ) (11)流霰.(xiàn)二、词语解释(1)飞鸿响.远音响:名词作动词,发出声音(2)薄霄愧.云浮愧:使动用法,使……惭愧(3)栖川怍.渊沉怍:惭愧(4)进德..智所拙进德:增进道德,这里指仕途上的进取(5)徇禄..反穷海徇禄:追求禄位(6)衾枕昧.节候昧:形容词作动词,昏暗(7)褰开..暂窥临褰开:揭开帷帘,打开窗子(8)举目眺岖嵚..岖嵚:山势险峻的样子(9)初景革绪风..绪风:残余的寒风(10)无闷征.在今征:验证,证明(11)灞涘.望长安涘:水边(12)白日丽.飞甍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色彩明丽(13)澄江静如练.练:白绸(14)杂英满芳甸..芳甸:芳草遍地的郊野(15)泪下如流霰.霰:雪粒(16)谁能鬒.不变鬒:黑色的头发三、名句默写(1)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2018-2019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 第19课 南朝诗两首学案 粤教版必修1
![2018-2019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 第19课 南朝诗两首学案 粤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f0b34392960590c69ec376cb.png)
第19课南朝诗两首学习目标 1.梳理识记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背诵课文名句。
2.理解重点语句的含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品赏佳句。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虬.( ) (2)怍.( )(3)徇.禄( ) (4)卧疴.( )(5)衾.( ) (6)褰.开( )(7)岖嵚.( ) (8)祁.祁( )(9)豳.歌( ) (10)谢朓.( )(11)灞涘.( ) (12)飞甍.( )(13)流霰.( ) (14)鬒.( )答案(1)qiú(2)zuò(3)xùn(4)kē(5)qīn(6)qiān(7)qīn(8)qí(9)bīn(10)tiǎo(11)sì(12)ménɡ(13)xiàn(14)zhěn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薄.霄愧云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栖川怍.渊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进德..智所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徇禄..反穷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卧疴.对空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褰开..暂窥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举目眺岖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祁祁..伤豳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萋萋..感楚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无闷征.在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灞涘.望长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白日丽飞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澄江静如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杂英满芳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去矣方滞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谁能鬒.不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迫近(2)惭愧(3)增进道德,文中指仕途上的进取(4)追求禄位(5)病(6)揭开帷帘,打开窗子 (7)山势险峻的样子(8)众多的样子(9)茂盛的样子 (10)验证,证明(11)水边(12)屋脊(13)白绸(14)芳草遍地的郊野(15)久留(16)黑色的头发2.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1)祁祁伤.豳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萋萋感.楚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白日丽.飞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使动用法,使……悲伤(2)使动用法,使……感伤(3)使动用法,使……明丽3.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1)谁能鬒不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无闷征在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宾语前置句,应为“谁能不变鬒”。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古典诗歌1第19课南朝诗两首学案粤教必修1616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古典诗歌1第19课南朝诗两首学案粤教必修1616](https://img.taocdn.com/s3/m/f4be3f654b73f242326c5f15.png)
第19课南朝诗两首◎诗海拾贝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李白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赏析】诗人在静寂的夜间,独自一人登上城西楼,俯视白云和城垣的影子倒映在江面上,微波涌动;仰观遥空垂落的露珠,在月光的映照下,像珍珠般晶莹,仿佛是从月亮中滴出。
两个“白”字,在色彩上渲染出月光之皎洁,云天之渺茫,露珠之晶莹,江水之明净。
诗人伫立月下,沉思默想,自古以来有才华、有抱负的人都缺少知音。
“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李白一生对谢朓十分敬慕,谢朓孤直、傲岸的性格和不幸遭遇同李白相似,李白夜登城西楼和谢朓当年晚登三山一样,境遇不幸,心情苦闷,因而很自然地会联想到当年谢朓笔下的江景,联想到谢朓写此诗的心情,于是发出了结句的感慨,表达了诗人的寂寞和忧愁。
这正是此诗的命意所在。
◎语林撷英课文名句1.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2.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怀才不遇名句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2.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3.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李白《将进酒》4.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
——杜甫《古柏行》5.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李贺《开愁歌》6.面苍然,鬓皤然,满腹诗书不直钱。
——陆游《长相思》山水诗名句1.远山翠百重,回流映千丈。
——谢朓《与江水曹至干滨戏诗》2.雨洗花叶鲜,泉漫芳塘溢。
——谢朓《闲坐》3.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王维《山中》4.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5.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6.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韩愈《送桂州严大夫》◎作者卡片姓名谢灵运生卒年385~433朝代南朝·宋字号称谓乳名为客儿,世称谢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南朝诗两首学习目标 1.梳理识记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背诵课文名句。
2.理解重点语句的含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品赏佳句。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虬.( ) (2)怍.( )(3)徇.禄( ) (4)卧疴.( )(5)衾.( ) (6)褰.开( )(7)岖嵚.( ) (8)祁.祁( )(9)豳.歌( ) (10)谢朓.( )(11)灞涘.( ) (12)飞甍.( )(13)流霰.( ) (14)鬒.( )答案(1)qiú(2)zuò(3)xùn(4)kē(5)qīn(6)qiān(7)qīn(8)qí(9)bīn(10)tiǎo(11)sì(12)ménɡ(13)xiàn(14)zhěn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薄.霄愧云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栖川怍.渊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进德..智所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徇禄..反穷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卧疴.对空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褰开..暂窥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举目眺岖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祁祁..伤豳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萋萋..感楚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无闷征.在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灞涘.望长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白日丽飞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澄江静如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杂英满芳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去矣方滞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谁能鬒.不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迫近(2)惭愧(3)增进道德,文中指仕途上的进取(4)追求禄位(5)病(6)揭开帷帘,打开窗子 (7)山势险峻的样子(8)众多的样子(9)茂盛的样子 (10)验证,证明(11)水边(12)屋脊(13)白绸(14)芳草遍地的郊野(15)久留(16)黑色的头发2.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1)祁祁伤.豳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萋萋感.楚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白日丽.飞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使动用法,使……悲伤(2)使动用法,使……感伤(3)使动用法,使……明丽3.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1)谁能鬒不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无闷征在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宾语前置句,应为“谁能不变鬒”。
(2)介词结构后置句,应为“无闷在今征”。
4.翻译下列句子(1)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潜游的虬龙怜惜美好的姿态,高飞的鸿鸟发出悠远的鸣声。
(2)倾耳聆听海上汹涌的波涛,放眼眺望险峻的山峰。
(3)夕阳使飞耸的屋脊色彩明丽,京城的屋宇高低不齐,历历可见。
三、名言警句1.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2.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3.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4.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一、作者简介(1)谢灵运(385—433),南朝宋代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他是淝水之战的指挥者、名将车骑将军谢玄的孙子,很小就被送到钱塘杜明师的道馆中寄养,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喜欢学习,博览群书,文章写得又快又好,在江南小有名气。
他是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
(2)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人,南朝齐代诗人。
父亲为官散骑侍郎,母亲为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
谢朓家世既贵,少又好学,为南齐藩王所重。
499年,始安王萧遥光谋夺帝位,谢朓不预其谋,反遭诬陷,下狱而死。
在山水诗上,他和谢灵运并称为“大小谢”。
二、背景展示(1)《登池上楼》是谢灵运出任永嘉太守时所作的一首诗。
诗中的“池”是他居所的园池,后人称为“谢公池”。
(2)《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作于公元495年(齐明帝建武二年),谢朓出任宣城太守时。
三山是谢朓从京城建康到宣城的必经之地,因上有三峰、南北相接而得名,位于建康西南长江南岸,附近有渡口,离建康不远,相当于从灞陵到长安的距离。
课堂导语南朝文论家钟嵘说:“谢诗如芙蓉出水。
”诗人鲍照也说:“谢公诗如初发芙蓉。
”芙蓉花,天生丽质,初发而出水,那必是自然清新、赏心悦目的。
谢灵运诗的佳妙之处,正在于它不加雕饰,不用典故,自然形成。
谢朓,出身贵族,他的经历、思想以及创作方法都与谢灵运有许多类似之处,又与谢灵运同族,故称“小谢”。
他是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之一,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
诗歌对自然景色描写细致、生动,风格秀丽、清新。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的代表作《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1)《登池上楼》共分为三层,请在图中①处写出第三层的主要内容。
(2)《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共分为两层,请在图中②处写出第二层的内容。
登池上楼⎩⎪⎨⎪⎧ 第一层(1~8句):描写自己的人生境遇第二层(9~16句):写登楼所见景象第三层(17~22句):①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第一层(1~8句):写晚登三山远望京邑所见美景第二层(9~14句):②答案 (1)①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2)②直接抒写去国怀乡之情(一)《登池上楼》1.诗人欣赏到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诗人欣赏到了波澜、山峰、阳光、池塘、春草、园柳、鸣禽等景物。
描绘了一幅温暖、色彩明丽、充满生机的春色图。
2.“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中的“生”和“变”好在哪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生”是生长的意思,在此处显得极有活力。
“变”充分地写出了春天来临,柳树上增加了很多鸟声的情景,突出了由冬到春的巨大变化,反映了诗人对景物的细致观察。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矛盾的情感。
一方面,身为贵族,才华出众却被投闲置散,诗人感到不满和无奈;另一方面,诗人又尽力让自己通过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来排除这种忧愁,从而达到“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的境界。
但是诗人始终都不能真正超脱,真正沉醉于山水,忘却世事。
(二)《晚登三山还望京邑》4.“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这几句诗妙在何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几句诗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意境澄清、充满生机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京城美景的热爱和留恋。
技巧高超:色彩搭配和谐,晚霞之红艳、澄江之碧透交相辉映;动静有机结合,归鸟之喧闹、野花之茂盛互为映衬。
加之用了两个贴切生动的比喻,将霞光比喻成彩锦,将澄江比喻成白绸,令人感到美不胜收。
5.诗人是运用什么手法来写景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动静结合。
静景:夕阳、澄江、杂英等。
动景:喧闹的小鸟。
(2)调动多种感官:既描写绚丽的色彩,也描写美妙的声音。
(3)运用比喻:余霞像彩锦,澄江像白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