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方向

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方向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疾病引发原因、发展规律以及控制和防治方法的科学。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植物病害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日益凸显,植物病理学的研究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介绍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方向。
一、植物病原体及其病害研究植物病原体是引起植物病害的有害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等。
研究植物病原体的分类、形态、生物学特性以及其与植物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了解病害的发生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个研究方向中,科学家们可以通过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病原性评价及其致病机制的研究探索植物病原体对植物的损害程度以及如何有效地防治植物病害。
二、植物抗病机制的研究植物抗病机制是植物对抗病原体侵染的一系列反应和防御机制。
研究植物抗病机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植物是如何通过抗病基因的表达及抗病相关信号通路的调控,以抑制病原体的感染和传播。
在这个研究方向中,研究者可以通过转录组学、蛋白组学和遗传学等技术手段,研究植物的免疫反应以及与病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培育抗病性植物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三、植物病害的流行病学研究植物病害的流行病学研究是通过采集病害数据、分析病害发生和传播的规律来揭示病害的流行趋势以及影响因素。
研究者可以通过植物病害的空间分布、时间分布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病害的发生规律,从而为植物病害的预测预警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流行病学的研究也可以为制定合理的病害防治策略提供参考。
四、植物病害的防治研究植物病害的防治研究是植物病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者可以通过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遗传防治等手段,寻求有效的病害防治方法。
此外,研究者还可以通过改良种植技术,提高植物的抗病性,减少病害的发生。
植物病害的防治研究不仅涉及到农业生产,还关系到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总结: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方向涵盖了植物病原体及其病害研究、植物抗病机制的研究、植物病害的流行病学研究以及植物病害的防治研究。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概述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疾病的起因、发展和预防方法的学科。
它涉及到植物疾病的诊断、病原体的鉴定、病害防治和病害防控技术的研究。
植物疾病对农业生产和植物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植物病理学在农业、园艺和生态学等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植物病害的分类根据病害的成因和特点,植物病害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真菌性病害:由真菌感染植物而引起的病害,例如白粉病、炭疽病等。
2.细菌性病害:由细菌感染植物而引起的病害,例如溃疡病、软腐病等。
3.病毒性病害:由病毒感染植物而引起的病害,例如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等。
4.真核生物性病害:由真核生物感染植物而引起的病害,例如根腐病、白蚧病等。
植物病害的分类有助于我们对病害的防治和预防进行有效的管理。
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方法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病原体的鉴定与鉴别:通过病原菌的形态学、生物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体进行鉴定与鉴别,以确定病害的成因。
2.病害的诊断:通过观察植物的症状和病变特征,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对植物病害进行准确的诊断,确定所采取的防治措施。
3.病害的防治技术研究: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遗传防治等方法的研究,以减轻病害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4.病害防控策略的制定:根据病害的发生规律和农田生态环境的特点,制定合理的病害防控策略,包括推广病害防护技术、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等。
5.抗病基因的发掘与利用:通过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手段,发掘和利用植物的抗病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提高抗病性。
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方法不断创新与进步,为病害的防治提供了更有效的手段。
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为了防止植物病害的发生与传播,人们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主要的防治措施包括:1.防范病原菌的入侵:通过隔离、消毒等措施,降低病原菌的入侵风险,减少病害的发生。
2.提高植物的免疫力:通过合理施肥、调整土壤酸碱度、优化生态环境等手段,增强植物的免疫力,提高植物对病害的抵抗力。
植物病理学绪论

寄主 环境
病原物
五、植物病理学的定义
• 研究植物病害的发病原因、病害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有害生物间的 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病害预测及其防治的学科。
• 植物病理学主要包括普通植物病理学和农业植物病理学两大骨干课程, 前者以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主,后者以具体病害诊断与防治为主。
• 自1845年马铃薯晚疫病大流行导致植物病理学的诞生,至今已有150多 年的历史。德巴利( De Bary) 是植物病理学的奠基人,被尊称为植物 病病组织局 部坏死,有明显的边缘,形状、大小、颜色 各异。
大斑
小斑
紫斑 轮斑
角斑
番茄斑枯病
西瓜细菌性角斑病
溃疡:植物皮层坏死、腐烂,使木质部外露。 多见于木本植物的枝干。
立枯和猝倒:幼苗阶段,茎基部受破坏,植株
表现萎蔫以致死亡。立而不倒称立枯;迅速倒 伏称猝倒。
害三角形的三个边,三角形的高度或面积代表病害严重度,各边的长 度影响三角形的面积。 • 1976 鲁滨逊(Robinson)提出植病四面体学说(Disease Tetrahedron) :
农业生态系内除了寄主、病原物和环境外,应加上人类干预这个重 要因素,从而形成植病四面体学说。
人类 环境
寄主
病原物
的;美丽的郁金香杂色花是病毒侵染所致;韭黄是遮光栽培所致,上 述不但没有经济损失,而且提高了经济价值,故不属病害范畴。
茭白
茭草黑粉菌
• 茭草黑粉菌(茭白) Ustilago esculenta为担子菌亚门(Basidiomy cotina),黑粉菌 (Ustilago)真菌。
• 菌丝寄生在植物菰即茭草(Zizania caduuciflora)的叶,茎和根上。 • 孢子堆黑色,稍呈粉状。孢子球形,黄褐色,平滑或有刺,6—
植物病理学的名词解释

植物病理学的名词解释植物病理学是一门研究植物疾病的学科,它探索了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植物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控制方法。
在植物病理学中,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名词,它们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描述植物疾病发生的过程。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植物病理学名词进行解释。
1. 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是引起植物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和线虫等。
这些微生物可以侵入植物并在其体内生长,导致植物生理功能紊乱或器官坏死。
2. 病原体:病原体是指致病菌、致病菌株或者带有致病基因的病原微生物。
病原体可以通过种子、土壤、虫媒、器官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引发植物病害的发生。
3. 病害:病害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病原微生物侵害而引起的生理、形态和解剖结构上的异常变化。
病害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植物种类、病原体的侵染程度以及环境因素等。
4. 病斑:病斑是病害在植物器官上形成的局部病变区域。
病斑的形态特征可以帮助鉴别病害的类型,并且在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5. 症状:症状是植物在受到病原微生物侵害后表现出的外部特征。
症状可以包括叶片变黄、枯萎、变形、裂伤等。
通过观察和描述症状,可以帮助识别和诊断植物病害。
6. 抗病性:抗病性是指植物对病原微生物侵染的抵抗能力。
植物通过表现抗性,如抗性基因的表达、产生抗性蛋白等来保护自身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
抗病性可以分为常染色体遗传抗性和质粒遗传抗性两种。
7. 寄主:寄主是指植物病害的宿主植物。
不同的植物种类对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具有不同的易感性和抗病性。
寄主的抗病性水平决定了病害的发展和传播。
8. 疫情:疫情是指特定地区或特定时间发生的病害流行。
疫情的严重程度与病原微生物的侵染程度、寄主易感性、环境条件等有关。
疫情监测和预测对于制定病害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9. 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指植物种群内个体基因组的差异程度。
病原微生物的遗传多样性与抗病性的破坏和病害发生有关。
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对于病害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病理学的研究

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其与周围环境因素和植物自身抗病机制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学科。
通过深入了解植物病害的病原体、宿主和环境因素等方面的知识,植物病理学试图找到预防和控制植物病害的方法和原则。
一、植物病理学的起源和发展植物病理学作为一门研究植物病害的学科,起源于19世纪。
当时,人们开始注意到植物病害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造成的影响,进一步探索了病害的原因和机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植物病理学领域的研究也不断深化。
二、植物病害的分类和诊断植物病害通常可以分为传染病和非传染病两大类。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可以通过接触、空气传播或者昆虫传播。
非传染病则是由环境因素、营养缺乏或其他非生物因素引起的。
对于植物病害的诊断,植物病理学家通过观察症状、收集样本并运用各种检测手段来确定病害的类型和病原体。
三、植物病害的发生与发展植物病害的发生与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
其中,病原体的存在是病害发生的基础。
而植物的抗病性则决定了植物是否易受感染以及感染后的病害严重程度。
此外,环境因素如气候、土壤条件等也都会对植物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
四、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对于植物病害的防治,一般采用综合措施。
这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合理灌溉以及定期疏除病害源等。
同时,及早发现并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也是非常关键的。
五、植物病理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植物病理学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掌握植物病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可以帮助农民预防和控制病害,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植物病理学研究的成果也指导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植物病理学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有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和技术方法应用于植物病理学,如基因工程、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植物病理学的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防治措施和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植物病理学是一门复杂而重要的学科,它对于保护农作物和提高农业生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植物病理学

单循环病害: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 的病害。多为系统性病害。 多循环病害:在植物一个生长季节中可 引起多次再侵染。多为局部性病害。
27
3 植物病理学简史
植物病理学的的近代史是从1845年
欧洲马铃薯晚疫病的大流行开始的。至 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下面通过主要人 物及其贡献来了解植物病理学的简史。
应”的抗病性现象。 9.1963年:范德普郎克(Van der Plank J E)提出了 著名的垂直抗病性和水平抗病性两种抗病性理论。
3.3 植物病害控制
1 . 1755 年:梯来特( Tillet )提出用种子处理可 以有效防治小麦黑粉病。 2 . 1765 年:方观承对棉种采用开水烫种和草木灰 拌种进行防病。 3 . 1885 年:米拉德 (Millardet,PMA.) 发明波尔多 液防治葡萄霜霉病开创了植病药剂防治。 4.1913年:雷姆 (Riehm)采用有机汞制剂处理种子 可以防治多种种传病害。 5. 上世纪以来,植物病害药剂经历了水银制剂,有机 磷类,杂环类杀菌剂等,目前主要使用对环境较安 全的新型杀菌剂如BZI,DMI,QoI等,同时植物抗性
腐生:有些病原物可以在病株残体、土壤及各 种有机物上腐生而越冬、越夏。 寄生:活体营养生物只能在活的寄主上越冬、 越夏。如小麦锈病、病毒等。
23
其场所包括:
种子、苗木和无性繁殖材料
病原物的休眠体混于种子内,如菌核、线虫的 虫瘿、菌瘿等 休眠孢子附着于种子表面; 病原物既可以繁殖体附着于种子表面,也可以 菌丝体潜伏于种子的内部; 病原物侵入种苗和繁殖材料的内部。
田间病株
许多活体营养的病原物必须在活的寄主植物上 越冬或越夏。如小麦锈菌、病毒等。
24
植物病理学的重要性和研究方向

植物病理学的重要性和研究方向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疾病和病害防治的学科,对于保障农作物的健康生长、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阐述植物病理学的重要性以及当前的研究方向。
一、植物病理学的重要性植物病理学的研究对农业发展、生态平衡和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病害防控植物病理学的核心目标是研究病原体的致病机理和传播途径,以及植物对病害的抵抗机制。
通过了解病原体及其与植物的互作关系,可以制定科学的病害防治策略,减少病害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损害。
例如,对于某些病原菌,可以通过生物防治、化学药剂或基因改良等手段来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并减少农药的使用。
2. 农作物育种植物病理学可以为农业育种提供重要的依据和方法,通过对不同品种的病害抗性进行鉴定和评估,选育出具有较高抗病性的新品种,提高品种的抗病能力,提高农作物的耐病性和产量。
这对于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生态平衡维护植物病理学不仅关注病原体对农作物的威胁,也研究生态系统中的病原微生物和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生态系统中,存在着一种复杂的平衡状态,病原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了解病原菌的生态特性和相互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二、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方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方向也在不断拓展和深化。
1. 病原体生物学和遗传学病原体的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是植物病理学的基础,通过研究病原体的菌种、毒力因子、传播途径等,可以深入了解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理。
同时,通过研究病原体的遗传变异,可以揭示病原体的进化规律,为病害的监测、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2. 病害的诊断与监测病害的诊断和监测是植物病理学研究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和识别病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如PCR、DNA条形码技术等,使诊断和监测病害更加快速和准确。
植物病理学基础知识

植物抗病性通常受多基因控制,表现为数量性状遗传。
基因互作
植物抗病基因与病原菌致病基因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提高植物抗病性的方法
选育抗病品种
通过传统育种和基因工程技术 ,选育具有优良抗病性状的植
物品种。
生物防治
利用有益微生物、菌类或其代 谢产物进行病害防治,提高植 物的抗病性。
化学诱导
根部症状
包括腐烂(水浸状、褐色)、坏死(褐色)、 畸形等。
茎干症状
包括腐烂(溃疡、流胶)、坏死(褐变)、 畸形等。
果实症状
包括腐烂(软腐、腐烂)、坏死(褐变)、 畸形等。
02
病原物
病原物的类型
真菌
细菌
真菌是引起植物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包 括霉菌和酵母菌。它们可以导致叶斑、腐 烂、坏死等症状。
细菌是一种单细胞微生物,通过伤口或气 孔侵入植物,引起病害。常见的细菌性病 害有软腐病、溃疡病等。
使用植物抗病诱导剂,如水杨 酸、茉莉酸等,诱导植物产生 抗病性。
基因工程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抗病相 关基因转入植物中,提高其抗
病性。
04
植物病理学的应用
植物病理学在农业上的应用
1 2
植物病害防治
植物病理学通过对植物病害的研究,提出有效的 防治措施,减少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
抗病育种
利用植物病理学的知识,培育具有抗病性的农作 物品种,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能力,减少农药使用。
植物病理学基础知识
• 植物病害 • 病原物 • 植物抗病性 • 植物病理学的应用 • 植物病理学的发展趋势
01
植物病害
植物病害的定义
植物病害定义
植物病害是指植物受到生物或非生物 因子的影响,导致其生理、组织和形 态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生长、产量 和品质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什么是植物病害?1.病害的概念:植物在自然界中遭受到有害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使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受阻,在代谢上发生了改变,造成了损伤或伤害叫植物病害。
2.植物病害的经济学及社会学的后果:(1)造成生产者的受益下降(2)消费者在食品方面的投入增加(3)对人和动物的直接毒害(4)限制了某些作物在特定区域的生产(5)导致自然资源的损失(6)对社会、政治、乃至文化都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3.植物病理学:研究植物病害的发病原因、病害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有害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病害预测及其防治的学科。
4德巴利是植物病理学德奠基人,被尊称为植物病理学之父。
5.植物病害是三种因素作用德一种结果:寄主、病原体以及适宜的环境条件。
(1)寄主:在植物病理学中,寄住是指发病的植物。
(2)环境条件:环境条件是指寄主与病原物生存的物理环境,它可能促进或抑制病害。
(3)病原(因):病原(因)是引起植物发病的原因。
病原菌、病原物、病原都是指引发植物发病的原因。
病原可分为两类:非生物性的或是生物性的病原。
a.生物性的病原物是指引起植物发病的活的生命体。
其种类包括:菌物界、原核生物、病毒界、动物界、植物界b.非生物性病原是指非生命体,是任意的环境因素非生物病原引起的病害与损伤的区别:损伤发生后一般就能产生可见的症状,而病害则需经过一定的时间的发展才会有可见的症状。
6.症状:是指植物发病后出现的反常现象,包括病症和病状。
(1)病状:是发病植物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反常现象。
(2)症征:是指病原物在植物体上表现出来的特征性结构。
7.病害症状归纳起来有五类,即变色、坏死、萎蔫、腐烂、畸形。
(1)变色是指病植物的色泽发生改变,本质是叶绿素受到破坏,细胞并未死亡。
a.整株植株、整个叶片或者叶片的一部分均匀变色,主要表现为褪色、黄化、红化或白化等。
b.另一种形式是叶片不均匀变色。
如明脉、斑驳、花叶、线纹、饰纹。
(2)坏死:是发病植物的细胞或组织坏死。
(3)腐烂:植物幼嫩多汁组织较大面积坏死,组织或细胞破坏消解。
腐烂和坏死的区别:一般来说,腐烂是整个组织和细胞受到破坏和消解,而坏死则多少还保持原有组织的轮廓。
(4)萎蔫:是指植物根茎的维管束组织受到破坏而发生的凋萎现象,而根茎的皮层组织完好。
(5)畸形:植株受病原物产生的激素类物质的刺激而表现的异常生长。
可分为增生、增大、减生和变态。
a.增生:是病组织的薄壁细胞分裂加快,数量迅速增多,使局部组织出现肿瘤或癌肿b.增大:是病组织的局部细胞体积增大。
(6)典型症状:一种病害在不同阶段或不同抗病性的品种上或者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出现不同的症状,其中一种常见的症状成为该病害的典型症状。
(7)综合症:有的病害在一种植物上可以同时或先后表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症状,这种情况称为综合症。
(8)并发症:当两种或多钟病害同时在一株植物上混发时,可以出现多重不同的类型的症状,这种现象称为并发症。
(9)隐形现象:病害症状出现后,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或者使用农药治疗后,原有症状逐渐减退直至消失。
第二章植物病原物及其所致病害1.寄生物:从其他活生物体获取营养以生存的生物。
2.寄主:供寄生物以必要生活条件的生物3.寄生专化性:寄生物对某一植物不同品种或类型存在寄生性差异的特性4.专性寄生:只能从活的植物细胞和组织中获取养分5.腐生:从死的有机体上获得营养6.病原物:能够引起植物发病的生物7.致病物:病原物破坏寄主引起病害的特性,包括吸取养分、分泌毒素等8.病害循环:病害从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至下一生长几节再度发病的过程9.真菌的营养体:营养体是指真菌营养生长阶段所形成的结构10.菌丝:单根丝状体称为菌丝11.菌丝体:组成真菌菌体的一团菌丝称为菌丝体12.菌落:菌丝体在适当的培养基上从一点向各个方向扩展,形成一个菌落13.子座的主要作用是形成产生孢子的机构14.无性繁殖:是指真菌不经过细胞核结合和减数分裂,由营养体直接以各种方式产生后代的方式。
无性繁殖的基本特征是营养繁殖。
(1)无性孢子:无性繁殖产生的各种孢子统称无性孢子。
(2)裂殖:是指真菌的营养体细胞一分为二,分裂成两个菌体的繁殖方式(3)芽殖:是指单细胞营养体、孢子或丝状真菌的产孢细胞以芽生的方式产生无性孢子(4)原生质割裂:是指成熟的孢子囊内的原生质分割成若干小块,每小块原生质转变成一个孢子(5)真菌无性繁殖产生的无性孢子有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15.有型繁殖:是指真菌经过细胞核结合和减数分裂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
(1)真菌有性生殖产生的孢子称为有性孢子,常见的有性孢子有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和担孢子等。
(2)有性繁殖的生物学意义a.真菌有性生殖产生的结构和有性孢子具有渡过不良环境的作用,是许多植物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源b.有性生殖的杂交过程产生了遗传物质重组的后代,有益于真菌物种的生活力和适应性(3)真菌有性生殖及产生的孢子类型:休眠孢子囊、卵孢子、结合包子、子囊孢子、担孢子16.真菌的生活史:是指真菌孢子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又产生同种孢子的整个生活过程。
(1)多型现象:许多真菌整个生活史中可以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孢子,称为多型现象(2)单主寄生:多书植物病原真菌在一种寄主植物上就可以完成生活史称为单主寄生。
(3)转主寄生:有的真菌,不同的寄生阶段必需在两种不同的寄生植物上生活才能完成生活史,称为转主寄生。
17.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1)子囊菌亚门,白粉病(2)担子菌亚门,锈病、黑纷病(3)半知菌亚门,枯萎病18.原核生物:含有原核结构的单细胞生物,原核生物都是以裂殖的方式繁殖的。
19.能够侵染植物引起发病的原核生物称为植物病原原核生物,主要有真细菌和菌原体两大类群,分别属于薄壁菌门,厚壁菌门和无壁菌门。
三者统称为真细菌。
20.韧皮部杆菌属以柑桔黄龙病的病原细菌为代表。
21.病毒的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
22.壳基起保护核酸链的作用。
23.病毒的分类依据:(1)构成病毒基因组的核酸类型(2)核酸是单链还是双链(3)病毒粒体是否存在脂蛋白包膜(4)病毒形态(5)核酸分段状况等24.病毒病害的特点(1)无病症,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病原(2)症状多为明脉、斑驳、花叶、条纹、蕨叶、卷叶、皱缩、矮化、畸形及坏死斑等。
(3)病害发生严重度与介体关系密切(4)化学治疗较为困难24.非持久性传毒主要由蚜虫传播,症状类型主要为花叶、斑驳等25.持久性传毒重要的植物病毒:烟草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马铃薯病毒26.植物病毒病的防治:检疫;无病种苗;作物合理布局;抗病品种;清除病残体及介体昆虫;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
27.线虫的幼虫一般有四个龄期。
28.寄生性植物:菟丝子(全寄生、茎寄生;寄生在大豆、辣椒、番茄)、列当(全寄生、根寄生;寄生在向日葵、列当烟草、番茄)29.非侵染性病害:非生物病原引起的病害,也叫生理病害,它的主要特点是不能传染。
其病因基本有遗传性疾病和环境不适。
30.植物病害诊断:确定某种植物病害发生原因的过程,它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是研究植物病害之初必须要完成的工作。
及时准确的诊断是制定有效防治措施的重要前提之一。
31.诊断程序及要点:(1)症状识别(2)田间调查及病史查询(3)采样检查(4)防治试验32.柯赫氏法则是侵染性病害的鉴定基础。
33.侵染性病害的特征:(1)病害有一个发生发展或传染的过程(2)在特定的品种或环境条件下,病害轻重不一(3)在发病植株的表面或内部可以发现其病原生物体的存在,它们的症状也有一定的特征34.柯赫氏法则的应用。
接种后是否发生同样病害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可靠的验证手段。
35.对于细菌病害,镜验有无喷菌现象是最简便易行又最可靠的诊断技术36.对于菌原体病害,注射四环素以后,初期病害的症状可以隐退消失或减轻37.病毒病害常见症状以花叶、矮缩、坏死为主第三章病原物致病性与寄主抗病性1.病原物的生理小种:在病原物种内,根据病原物对寄主植物不同类型或品种的致病力不同而划分的种以下的分类单元。
一般以数值为代表。
2.小种的构成:在一定条件下病原物群体所包括的生理小种类型及相对比例3.寄生性: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活体内取得营养物质和水分而生存的能力4.致病性:病原物具有的破坏寄主引起病害的能力5.寄生性与致病性的关系:(1)寄生性是致病性的基础(2)寄生性本身不能决定致病特点(3)寄生能力不能决定致病能力(4)寄生能力与寄主范围6.致病性变异的原因:有性重组、无性重组、突变、适应7.抗病性:寄主植物抵抗病原物侵染及减轻所造成损害的能力称为抗病性8.抗病(感病)的类型:免疫、抗病、感病、耐病、避病。
9.抗病性丧失的原因:病原物新毒性小种的产生或具毒性的劣势小种上升为优势小种,导致寄主的垂直抗性容易丧尸10.植物抗病机制包括物理因素抗性和化学因素抗性11.基因对基因学说(1)基因对基因的相互作用是专化的(2)双方基因的相互作用产生特定的表型(3)在进化过程中,对于寄主的每一抗病基因,病原物都有与之相对应的致病基因。
反之亦然。
12.稳定化的选择(1)通过寄主群体的抗病性对病原物的选择作用,使病原物群体组成趋向稳定的现象(2)寄主多样性会诱导病原物的多样性(3)具有多样性的群体相对比较稳定第四章植物病害的发生与流行1.病害循环:又称为侵染循环,是指病害从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生,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开始发病的整个过程。
2.病原物的越冬越夏场所,一般就是田间病害的初侵染来源。
3.病原物越冬越夏的方式:休眠体、腐生、寄生4.病原物越冬越夏的场所:种子和无性繁殖材料、病株残体、田间病株、土壤、粪肥、贮库及各种贮运工具、昆虫。
5.病原物的传播:气流传播、雨水和流水传播、生物介体传播、土壤与肥料传播、人为传播6.初侵染: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植物的新一代植株开始生长以后引起最初的侵染称为初侵染。
7.再侵染:受到初侵染的植物发病以后,有的可以产生孢子或其它繁殖体,传播后引起再侵染。
潜育期越短,发生再侵染的可能性越大。
8.只有初侵染而没有再侵染的病害:小麦线虫病、麦类黑粉病和桃缩叶病等。
9.单循环病害: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原物对寄主植物只进行一次侵染。
如小麦腥黑穗病。
10.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就是从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的可侵染部位接触开始,到侵入寄主植物并在其体内繁殖和扩展,最终发生致病作用并显示出可见症状的过程。
通常分为接触、侵入、潜育和发病四个时期。
11.侵入期:从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到建立寄生关系。
12.病原物的侵入方式:主动侵入、被动侵入13.侵染剂量:侵入所需的病原物最低数量称为侵染剂量。
14.侵入与环境条件的关心(1)病原物的侵入和环境条件有关,其中以湿度和温度的关系最大(2)在一定范围内,湿度决定孢子能否萌发和侵入,温度则影响萌发和侵入的速度(3)对于气孔侵入的病原真菌,由于光照可以决定气孔的开闭,因而光照叶可以影响病原菌的侵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