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及其弟子的生命实践看幸福人生问题
先秦诸子对人生问题的思考感悟
先秦诸子对人生问题的思考感悟先秦时期,是我国哲学思想蓬勃发展的阶段,儒家、墨家、道家等诸子百家纷呈,各抒己见,对人生问题展开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先秦诸子对人生问题的思考感悟,并共享我个人的观点和理解。
一、儒家对人生问题的思考感悟1. 仁义道德:在儒家思想中,仁义道德被视为人生最高的境界。
孔子强调“仁”的重要性,他认为人应该以仁为本,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对人生的最高追求。
在我的看来,仁义道德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它能让人们在人际关系中更加和谐,社会也更加稳定。
2. 教育:儒家注重教育的重要性,提倡“以教为本”,强调通过教育培养人才,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我认为,教育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素质,还能够造福社会,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3. 家庭伦理:儒家思想强调家庭伦理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我深信,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良好的家庭伦理对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墨家对人生问题的思考感悟1. 兼爱:墨家提倡“兼爱”,主张“民为重,君为轻”,认为国家应该以民众的利益为重,君主也应该全心全意为民众谋福祉。
我认同墨家的观点,一个国家只有真正以民为重,才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2. 非攻:墨家反对战争,主张“非攻”,认为战争对于民众来说是灾难。
我深信,和平才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唯有和平才能让人们过上安宁的生活。
3. 尚同:墨家提倡尚同,主张“物尽其用”,倡导物质平等。
在我看来,尚同不仅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人生态度,我们应该珍惜资源,追求物质的平等与公正。
三、道家对人生问题的思考感悟1. 道德经中提到“无为而治”,主张无为而治、以无为的态度对待世界。
我深以为然,有时候过度干预会产生负面效果,我们应该学会“以柔克刚”,顺其自然。
2. 鬼神观:道家主张超脱于尘世俗物,追求心灵的净化,倡导“心无杂念”。
读弟子规《幸福人生讲座》有感
读弟子规《幸福人生讲座》有感读弟子规《幸福人生讲座》有感在没有读弟子规以前也零星读过几本道德修养方面的书籍。
这段时间的对《幸福人生讲座》的学习,体味到蔡老师的淳淳教导,让我重新反省、认识了自己,并逐渐认识到“弟子规”里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读弟子规《幸福人生讲座》有感,希望能帮到大家!《弟子规》教导我们扎稳孝敬德行的根,并具体到我们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方面应具有的礼仪与规范。
并注重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是我们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教化一方,挽救当今伦理道德沦丧的重要法宝。
通过学习弟子规,我深刻认识到做人的根本是孝养父母、友爱兄弟、奉事师长,仁爱、谦虚、诚实守信、恭敬一切。
反观自己很多方面都做的不够,惭愧之至!从以下几个方面说一下我的心得。
第一、入则孝。
百事孝为先,入则孝是先人教导我们,要从内心深爱、恭敬、感恩我们的父母,因为对我们恩德最大的,莫过于自己的父母,怀胎的辛劳,养育的付出。
父母的恩德,我们一生都无法回报。
今天能够有幸读到圣贤人的教诲,就应尽心尽力做好为人子之道。
孝敬父母:主要从一下三个方面来做。
1、养父母之身:在生活中孝养父母,孝顺父母,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让父母顺心。
平时多关心父母的身体,照顾好父母饮食、起居以及身体健康。
当父母生病时,应当全力来尽自己的孝道,好好照顾父母,让父母早日康复。
2、养父母之心:生活中要多与父母交流,让他们了解我们的生活、工作,不让父母担心,让父母放心。
在生活中、工作上,多听父母给我们的意见。
3、养父母之志:我们要把孝落实在生活中,要用自己的真心去力行孝道。
在生活中,只要是父母对的意见,一定随顺父母的意思;即使父母的认知错误,我们也不能顶撞,要恭敬谦虚应诺,找机会再用善巧方便的方法,想法规劝父母。
第二、出则悌。
出则悌是圣贤教导我们,要友爱兄弟姐妹,多照顾帮助兄弟姐妹,其次出外要友爱朋友以及身边相处的人。
孔子德性幸福分析论文(全文)
孔子德性幸福分析论文一“孔颜之乐”是儒家幸福观的典范,是一种所谓安贫乐道的幸福。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有一种常见的观点认为,幸福并不是生活的清贫所带来的,贫困本身并不幸福,这里的幸福乃是“以道为乐”、“与道合一”的幸福。
尤其是在宋明理学中,“孔颜之乐”被理解为与天地同体、与理合一、顺心任性、性情合一等高妙的境地,这在无形中突出了“乐道”的一面而弱化了“安贫”的意义。
而在孔子这里,“安贫”和“乐道”是德性幸福所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孔颜之乐”是纯粹之德性幸福,主要地就是依据“箪食”、“瓢饮”、“陋巷”、“饭疏食”、“饮水”、“曲肱枕”的生活而言的。
此种生活立场鲜亮地摒弃世俗功利幸福而追求纯粹的德性幸福,“孔颜的这种境地将精神的升华提到了突出的地位,强调幸福不仅仅取决于感性欲望的实现程度,从而进一步凸现了人不同于一般生物的本质特征。
在理性对感性的超越中,人作为道德主体的内在价值,也得到了更为具体的展示”。
实现纯粹之德性幸福,感性欲望的满足必须尽可能地降低,“安贫”不仅是达到纯粹德性幸福的途径,而且也是纯粹德性幸福本身,“乐亦在其中”。
摒弃世俗功利幸福、降低感性欲望要求,对常人来说无疑是痛苦的,在世人看来,孔颜境地当然高洁,但其实与苦行并没有多少分别。
所以纯粹之德性幸福即使是儒家精英也少能企及,只是极少数圣人才能达到的理想境地,但也就是这样一种纯粹的理想境地清楚地展现着儒家幸福的核心内容和本质特征。
排斥和摒弃功利幸福后,孔子的德性幸福纯粹地体现为“乐道”,以及由“乐道”派生出来的“乐学”,换言之,是“道之乐”和“学之乐”。
贫而乐道,富而好礼。
《论语·学而》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弟子规讲座幸福人生
“安东”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我们真的愿意设置安东暴露我们大家的问题吗? 拉安东的权力给基层员工我们信得过吗? 安东拉错了,员工判断错了,我们会怎样对待? 员工出错了,没人看到,能自觉拉安东暴露错误吗? 拉了安东,真的上级领导和部门支持者立即到来吗?
我们的安东将来真的有效吗? 不是安东的问题,而是由我们的思想和文化决定的。 (不只安东,TPS本身就是暴露问题的系统工具)
九世同居 十三世同居 八世同居 七世同居
七百余 百余口
上下亲睦,人无间言。 每食必群坐广堂,未成人者别席。 有犬百余,共槽而食,一犬不至,群犬不食。
《陈昉百犬》
家和万事兴
道德
道 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是之为道。 德 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逾越地做人,是之为德。
道德
超越时空,亘古不变
如 星球轨迹 如 交通道路 如 养生之道 如 五伦大道
伦常大道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君臣 夫子 夫妇 兄弟 朋友
君仁臣忠 父慈子孝 夫义妇德 兄友弟恭 长惠幼顺
幸福人生
夫妻不和 幸福吗?
子女不孝 幸福吗?
和父母有矛盾 幸福吗?
与兄弟、妯娌有冲突 人生幸福吗?
没有朋友的理解和帮助 人生幸福吗?
身体不健康
人生幸福吗?
得不到领导、同事的信任与支持 工作快乐吗?
从中华文化中汲取智慧
我们真的愿意设置安东暴露我们自己的问题吗?
闻誉恐,闻过欣
拉安东的权力给基层员工我们信得过吗?
人之初,性本善(尊重信任)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安东拉错了,员工判断错了,我们会怎样对待?
虽贵端,慈而宽
财务轻,怨何生
《弟子规与幸福人生》心得体会模板(2篇)
《弟子规与幸福人生》心得体会模板标题:《弟子规与幸福人生》心得体会前言:弟子规是中国古代教育经典之一,被誉为是培养良好品德的基石。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追求物质的富裕和社会地位的高升,而忽视了个人品德的培养。
然而,弟子规中传承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将以弟子规为依据,探讨如何通过遵循其准则来追求幸福人生,并结合个人体会进行阐述和探讨。
一、正确认识幸福幸福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然而人们对幸福的认知却存在着偏差。
有人认为财富和地位是幸福的标志,有人认为享受和快乐是幸福的来源。
然而,弟子规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观点:幸福源于道德修养和内心的平静。
正如弟子规中所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这种顺从和孝顺的行为才是真正的幸福来源。
二、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性弟子规中提到了许多培养良好品德的准则和行为规范,比如“问讯学,勿辩讼;有能问,问不刻;问刻,莫邪讽”、“余响不绝在耳,三日不绝于怀”,等等。
这些规范不仅要求我们在行为上遵循,更深层次地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良好品德不仅可以影响我们自己的言行举止,更能够积极影响周围的人和社会环境。
只有通过良好品德的培养,我们才能真正地追求幸福人生。
三、弟子规中的智慧弟子规中所提到的准则和行为规范,都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和哲理。
例如“戒之在色,齐之在治,业之在读,问之在思。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控制自己的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要通过治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达到内外的和谐;要通过读书和思考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智慧。
这些智慧不仅是指导我们正确行为的准则,更是引导我们追求幸福的智慧。
四、个人体会与反思作为一个普通人,我长期以来对幸福的理解也存在着偏差。
我曾经认为只有在物质富足和社会地位高的前提下,才能拥有幸福的生活。
然而,在读完弟子规后,我的观念发生了一次巨大的转变。
弟子规中所讲述的那些品德和行为准则,引发了我对幸福的重新思考。
我意识到,只有通过修炼自己的品德和内心的平静,才能真正获得幸福的人生。
学习弟子规:幸福人生讲座心得体会
学习《弟子规:幸福人生讲座》心得体会一、弘扬传统文化,学习《弟子规》迫在眉睫。
在我的脑海中,时时萦绕着著名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陈大惠讲到的这样一个事例:有一位妈妈对待儿子可以说是特别的“关爱”,每天孩子放学回家都倒好一杯凉水给孩子喝。
恰好有一天妈妈加班回来晚了,妈妈也倒了一杯水给他,孩子一喝骂道:“那么热,想烫死我啊!”,说完就把热水泼在妈妈的脸上。
试问:这样的生活过得开心吗?这样的人生能说过得幸福吗?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家庭发生过类似的惨剧呢?悲哀啊!悲哀啊!是家庭的悲哀,是社会的悲哀啊、、、、、、长此以往,我们的家庭将会是怎样的一个家庭?我们的社会又将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呢?我不敢想象。
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去思考,那么造成这种悲哀的后果的人是谁呢?是我们的孩子吗?不是,而是我们的家长,是我们的家长肆意宠爱,太娇惯孩子了。
可见,我们的家长如果忽视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将会给我们的家庭、给我们的学校、给我们的社会造成多少的悲哀啊?因此,要扭转这一局面,弘扬传统文化,学习《弟子规》迫在眉睫!二、学习《弟子规》,能使人在心灵上受到道德的约束,唤起人们的“仁爱”、“慈悲”之心。
这次学习我被分配在和敬组,我们这一组有一位七十多岁的白发苍苍的老人,头上还贴着止血贴,在第一天的小组分享时,老妈妈就给我们讲述了她家的特殊状况:他们一家五口来到这里,自己是个大学讲师,已经退休,几年前因肺癌做了手术。
老伴是个地质学院院士,七十多岁了还在上班,连走路都要扶着手杖。
他们在文化大革命时生了一个女儿,由于自己是个共产党员,要带头上山下乡,便放下五个月大的女儿让别人喂养。
有一次,女儿不幸高烧不退,造成弱智。
之后将她送到弱智学校就读,因而也能认字。
弱智女儿结婚后又剖腹生下个女儿,女婿好吃懒做,便离婚了。
如今的孙女上五年级,成绩很好,就是很懒惰、很不孝顺。
从小家人就对它百般宠爱,就像是弥补以前对她母亲的过失。
论孔子仁学对幸福的理解
的 道 德 内 涵 的 构 成 作 用 ,也 就 是 促 进 内 在 仁 的
发展 和体 认 。据 载 : “ 孔子 日: ‘ 入 其 国 ,其 教
可 知 也 。 其 为 人 也 ,温 柔 敦 厚 。 《诗 》 教 也 ; 疏 通 知 远 , 《书 》 教 也 ; 广 博 易 良 , 《 乐 》 教 也 ;静 精 微 ,《 易 》 教 也 ;恭 俭 庄 敬 , 《 礼 》 教
也 ;属 辞 比事 , 《 春 秋 》 教 也 … …。 … [ 3 ] 他
是 以生 活 和人 为 具 体 内 容 的形 成 和 作 用 过 程 ,
从 而 人 的 学 习 、 反 思 等 活 动 对 于 人 来 说 是 返 归
自我 的 过 程 , 在 这 个 过 程 中 人 才 能 够 获 得 自 我
孔 子之 学 ,可 以 有 几 层 含 义 ,一 是 学 诗 , 所 谓 知 识 论 的 学 习 之 意 ;一 是 学 礼 ,所 谓 对 社 会 生 活规范 习 惯 的认 取 之 意 。 《 论 语 》 中 也 明 确 有 对 学 诗 和 学 礼 之 具 体 知 识 内容 的 论 说 ,如 : 陈元 问 于 伯 鱼 日 : “ 子 亦有 异 闻 乎? ” 对
“ 富 与 贵 , 是 人 所 欲 也 ; 不 以 其 道 得 之 ,不 处 也 。贫 与 贱 , 是 人 之 所 恶 也 ; 不 以 其 道 得 之 ,
不 去 也 。 君 子 去 仁 ,恶 乎 成 名 ? 君 子 无 终 食 之
间 违 仁 ,造 次 必 于 是 , 颠 沛 必 于 是 。 ” ( 《论 语 ・ 里 仁 》) 对 富 贵 利 益 的 追 求 只 有 以 仁 为 旨
的存 在 除 了满 足 物 质 生 活 而 外 还 有 深 层 的 心 理 和情 感 的需 要 。如 果 仅 仅 停 留在 物 质 与 原 始 欲 望获 得 的层 面 ,人 就 与 动 物无 异 ,人 也 就 不 会
心得体会:从儒学中探寻人生幸福快乐的密码(最新)
心得体会:从儒学中探寻人生幸福快乐的密码(最新)百家争鸣,孔孟之学日显;汉武以来,独尊儒术,“万古自此告别黑夜”,儒学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精神追寻与人文信仰。
但是近代以来,我国在工业革命助推西方国家迈上现代化的进程中日益衰落,昔日的东方巨龙已然老态龙钟。
面对列强的侵夺凌辱,拥有着老帝国“唯我独尊”文明优越感的士大夫甚是惊叹错愕,热血青年仁人志士们开启了国家救亡图存的孜孜探寻,并很大程度上将导致国家衰败的病根归结为千百年来主导着国家意识形态的“儒学”。
西学东渐,科举被废,“孔乙己”成为国人的笑柄;文革动乱,破除“四旧”,“孔家店”终被打倒。
我们暂且不在宏观层面纠葛于时代变迁国家兴亡交替中儒家所背负的“历史罪责”,纵观当今的一些好古之士,更多是浅尝辄止,或者将儒学作为一种快餐式文化消遣,背几句古文了之;或者将儒学作为实用工具,致力于领略如何功利处世;或者更是将儒学归为束缚人性的道德文章,鄙夷待之。
对于提升幸福指数、实现快乐生活的途径,更多的是通过阅读一些浅显的心灵鸡汤,或是从西方哲学中盲目探寻。
可悲可叹!为一叶障目者悲,为只见森林不见树木者叹。
殊不知,《论语》《孟子》《传习录》等儒家圣人之言,已经对幸福快乐做出具体阐述,甚或说孔子的“克己复礼”、孟子的“尽心尽性”、阳明的“致良知”既是成圣成贤的良方,更是对幸福快乐的解读。
可以说,儒学实是探寻幸福快乐的一剂良药。
《论语》作为孔门著述,多次出现推崇赞美单纯追求快乐幸福的章句。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即是如此。
君子常以德怀,心事明朗,无所忧虑,故其“坦荡荡”。
小人常以利怀,未得之,患不得;既得之,患失之。
患得患失,终日惴惴不安。
在四子言志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问四子志向,子路言强国,冉求讲富民,公西华谈相礼,孔子皆未置可否,唯曾晳的“莫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深被孔子赞誉。
试想:在阳光明媚的暮春三月,穿上春装,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子,在沂水中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是何等的惬意,何等的快哉!《孟子》提倡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分别从天伦之乐、修养之乐、职业之乐三个方面阐述。
国学新解:孔子谈如何提高幸福感
国学新解:孔子谈如何提高幸福感积极心理学是2000年以来,心理学界新兴的运动,致力于研究如何提高人类的幸福感,那么,我们的孔子是如何看待幸福感这一话题的呢?导语:虽然心理学源自西方,中国古代并不存在一种称之为“心理学”的学科。
但是,无论是今天新兴的积极心理学,还是心理学界的怪才荣格,无不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
在国学心解系列中,我尝试拍下古人的智慧与心理学研究相互碰撞出来的火花。
也许是灿烂一瞬,也许会悠远流长。
今天,先从孔子与积极心理学家的碰撞谈起。
积极心理学是2000年以来,心理学界新兴的运动,致力于研究如何提高人类的幸福感,那么,孔子是如何看待幸福感这一话题的呢?后世国学实际上构成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大文本,通过千年传承,将古人们提及的这些思想,糅合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目前关注积极心理学,同样可以从孔子的修己、安人之学里面找到不少传统哲学智慧的线索。
在《论语·宪问第十四》中写道: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这段话如果翻译成幸福心理学的白话文,大意是:子路问孔子,如何提高幸福感呢?孔子说:做好自己,对得起自己就可以了。
子路不甘心,追问道,难道幸福就这么简单吗?孔子看在子路送的羊肉份上,多啰嗦了一句:”提高自己修养之后,再去帮助别人,使得别人心安、快乐、幸福就可以了。
”子路还是不甘心,继续问道,难道就这么简单?孔子这下不干了,说道:”如果自己自在了,还能使得百姓心安、自在、快乐、幸福,恐怕连尧、舜都做不到呢!”子路懂了没懂,做不做得到,我们就不知道了,不过历史上的子路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
即使是对待孔子,他也是经常直言不讳,最终结缨而死。
子路与人打架的时候,寡不敌众,交战中被戈击断了帽带。
子路看情势已无脱身的可能,从容地捡起帽子,说:”君子死,冠不免。
”在系帽带时,子路被对手杀死。
由孔子与四位弟子对人生理想的探讨,写一篇小短文,思考人生价值
由孔子与四位弟子对人生理想的探讨,写一篇小短文,思考人生价值篇1说起孔子大家都想起他的代名词,儒家的代名词”仁“,孔子的一生都在为”克己复礼为仁“而努力,所以他不可能为了荣华富贵而去做官,所以我认为他去做官是为了让自己有所政权吧!这样他就可以去周游列国去推广自己的思想,在这本书中的的子罕篇9.13子贡问道:”现在有一块美玉,是要把它藏在匣子中呢,还是找识货的商人把它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啊,卖掉啊,我等着识货的商人呢。
”其中孔子或许把自己当作美玉,可惜的是他在一生中也没有遇到识货的人。
但在现在孔子被誉为”至圣先师“这就是对他这一生的见证吧!在子路看来,人生志向就是要在战场上身先士卒,依靠卓越的指挥能力和强大的军队战斗力去战胜敌人来实现人生的报负,凡事都靠武力来解决,这完美的体现出子路英勇善斗的特点,但同时也暴露出子路有时比较容易冲动莽撞的短处吧,这样的人虽然在某一方面可能有很厉害的长处,但是在整体方面不太会有很大的作为。
公西赤他愿意在穿着礼服,带着礼帽做一个司仪,在祭祀的工作,或者同外国盟会,相当于一个外交者吧。
这样的人普遍都有很强的交际能力和口才,但是呢,如果仅仅是在交际能力这一方面那可能也会像子路一样,只是在某一方面有长处,但是难成大器吧。
曾点他的愿望是:在暮春三月,春天衣服都穿定了,他陪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旁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歌,一路走回来。
我想孔子之所以会赞同曾点的主张是因为在那个如同黑夜的社会里,这样简单幸福的生活,无法成为现实。
这样的生活,应当只存在于孔子的大同社会。
孔子为了这样的理想,奔走一生,他希望天下为公,君主以礼治天下,以仁爱待百姓,希望百姓人人为公,诚信修睦,每个人都能安居乐业,没有私物,没有私心。
以上就是我对孔子和他的部分弟子的人生理想所做的个人见解。
篇2我的志向:努力做一个真君子,即使你的一生很平凡,你也和孔子一样伟大。
自小,我就被一位老爷爷认定为”未来的外交官“。
孔子幸福学:积极心态获得豁达的人生
孔子幸福学:积极心态获得豁达的人生第一篇:孔子幸福学:积极心态获得豁达的人生孔子幸福学:积极心态获得豁达的人生近几年,“国学热”持续升温,以《论语》为代表的国学经典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
一项网络调查显示,80.5%的人表示“国学能丰富精神世界”,甚至还有32.5%的人表示学国学有益工作。
事实上,故纸堆里的传统文化,不仅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它与现代心理学研究相遇,还能碰撞出新的火花。
我们不妨用现代观点,从孔子的修己、安人之学中,谈谈如何找到“幸福感”。
“修己以敬”《论语·宪问第十四》中,“子路问君子”,孔子回答了三句话。
第一句便是“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
”根据积极心理学的观点,要想达到这种心态,首先要“修心”,让自己拥有体验幸福的能力。
想象一下,一个每天抱怨的人,只能看到没有得到的,内心永远贫瘠,不能体验到幸福快乐,更无从“修己”。
“修己以安人”这是孔子的第二句回答,除了修养自己,还要使周围的人安乐。
这与现代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不谋而合:世界上幸福感排在前10%的人,与其他人的区别在于他们拥有更温暖亲切的人际关系。
可见从古到今,良好的人际互动对人的幸福都是至关重要的。
你帮了别人,别人也会因此喜欢、欣赏你。
君子成人之美,其实也在成全自己的幸福。
“修己以安百姓”“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
”也许有人会疑惑,孔子一生并不得志,经常陷入生活与事业窘境,何以想到安百姓呢?积极心理学家认为,生活过得怎么样,取决于人们如何想问题,如何看世界。
因此,乐观的心态是幸福感来源的保证。
生活中不缺少苦恼,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是积极行动还是沉湎悲伤。
如果多做几件快乐的事儿,哪还有时间悲伤呢?培养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才是获得幸福与解脱的大智慧。
第二篇:培养积极心态感悟幸福人生培养积极心态感悟幸福人生建筑所郭秋成日前,在院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上听了一堂《调整心态,感悟幸福》的主题讲座,其宣讲的主旨就是一个人只要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就会被幸福时刻包围。
「人生哲理」孔子,人到中年,做到这五点,人生便圆满孔子修心人生
「人生哲理」孔子,人到中年,做到这五点,人生便圆满孔子修心人生论道,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替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孔夫子告诉我们:人到中年,做到这五点,人生便圆满。
人生苦短,道路漫长。
有的人一生道路坦途,顺顺利利,有的人则是命运崎岖,宛如爬山。
但是,人生还是虚度年华的人比较多。
那些失败的人,并非是没有能力,而是缺少在失败面前的大智慧。
俗话说:“失败得教训,成功获经验”。
虽然失败是成功的必经之路,但是倘若能掌握一点圣人哲理,却可以帮我们减少失败次数。
在全球十大思想家中,孔子排在第一位。
而记录孔子思想的《论语》,被后人誉为万世之书、天下之学,是经典中的经典。
后人曾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蕴含的哲理是非常浑厚的。
后人读之,不但可以开蒙启慧,更会让人生获得幸福。
1、关于幸福什么是幸福?有人觉得,幸福是家里没有病人、圈里没小人、身边没坏人。
生命中,有一个人可以去惦念,有一个人惦念自己,这就是幸福。
孔子则认为,幸福并不与财富、地位、声望、婚姻同步,它只是你心灵的感觉。
孔子评价他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颜回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他也自得其乐,感到很幸福。
史铁生也曾说:“最幸福的人就在于他们有一种天赋——自得其乐”。
真正的幸福并不需要太多的财富,而是精神上的满足,正如归居田园的陶渊明,放着官不当,却回乡当了耕农。
明明种地很苦,陶渊明却觉得很田园诗意,作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可见他的心里也很幸福。
孔子也讲:“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共同研究学习,不也快乐吗,这种快乐是获得知识所带来的。
此外,“朝闻道,夕死可矣”,也是这个道理。
幸福绝对不是别人赐予的,而是一点一滴在自己生命之中铸建起来的。
2、关于修心既然幸福是自己铸建起来的,那么我们怎么得到他呢?两字足矣“修心”。
两笔成人,一笔修心。
以善修心,人就会快乐和幸福。
《弟子规与幸福人生》心得体会范文
《弟子规与幸福人生》心得体会范文弟子规是中国古代儿童教育的经典书籍之一,它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传达了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而幸福人生则是一种对于人生目标和幸福感的追寻,它鼓励人们在生活中追求内心真正的满足和幸福。
这两者结合起来,可以给人们带来一种深入思考自己行为和追求的机会,引发对于幸福人生的认识和实践。
首先,《弟子规》的核心内容是儿童道德教育,它通过一系列的行为准则,教导孩子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行为端正,待人宽容和尊重,学会关心他人,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
它告诉我们要“孝为先”,即要尊敬父母,体贴关心,孝敬父母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同时,它也教导了我们要“友之以言”,要善于交际,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想法,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还告诉我们要“言必行,行必果”,言行要一致,要言出必行,行动果断有力。
这些都是培养儿童基本道德品质的重要准则。
而在《弟子规》之外,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这些道德准则应用到我们自己的生活中,以实现幸福人生的追求。
首先,我们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这意味着我们要有自己的价值观,要根据自己的内心需求来选择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
我们不能盲目追求外在的物质享受,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
我们要学会拒绝诱惑,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接受自己的缺点和不完美之处,要有足够的自信和自爱,以便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坚持追求自己的目标。
其次,我们应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心态。
人生难免会有挫折和困难,但是我们要学会看到困难背后的机遇和成长。
我们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努力克服困难,迎接挑战。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感恩和善良。
我们可以向身边的人展示关爱和尊重,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分享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这样不仅可以让他人感到快乐,也可以给自己带来满足感和幸福感。
最后,我们还要懂得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
幸福人生不只是追求个人成功和物质财富,还应该注重家庭和社会责任。
由孔子与四位弟子对人生理想的探讨读后感
由孔子与四位弟子对人生理想的探讨读后感
孔子之前,那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时代,一个恐怖的时代。
因为当时的社会和人类都生活在混沌之中,封闭的社会,没有基本的教育,唯一的价值标准就是暴力。
孔子的横空问世,平民教育,提倡有教无类,只要求知欲望,学会读书识字,就会走出黑暗时代,改变自己的命运。
犹如平地惊天一雷,绝望的命运终展示出改变的可能,有如进化过程中的惊艳之光,黑暗之中的智慧之光。
懵懂而绝望,不甘而无奈的人民终于意识到这个混沌世界竟然还有另外一种生存方式,追求有梦的思想与学习智慧的美好,这一切都是人们从未有过的体会与震
撼。
譬如反暴力的社会规则,“仁”取而代之是人类社会最好的选择。
“子曰:仁
远乎哉?无欲仁,斯仁至矣。
一日克己复礼,而天下归仁焉。
”
孔子的仁德主张与对教育的倡导,自此对这个世界对我们国人近2000年来的思想把握住了决定性的方向。
一生坎坷,但目标坚定,头破血流,但越挫越勇,现实残酷,但不懈追求。
一个理想青年在尚未启蒙的混沌春秋身怀旷世理想,为后世创立不朽的精神家园。
一个充满生命的灵动与鲜活的精神新世界,至此掀开新序幕。
走近他,观察他,阅读他,理解他,试图看懂他的人性特征和智慧人生轨迹。
比如他清晰地明确了自己的理想,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他将外界压力化作坚持的动力,他的成功源于坚持到底。
比如他的人生成功之道无外乎借力步入成功。
首先自己要能行,其次要有人说你行,最后说你行的人自己也要行。
从《论语》看孔子幸福观的特质
从《论语》看孔子幸福观的特质幸福是人类的终极追求和永恒话题。
在人类文化的轴心时代(前800-前200年间),东西方文化大家对此都提出了精辟的思想,影响人类文化至今。
孔子(前551-前479年)虽没有专著论述幸福哲学,却在其弟子集成的《论语》中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幸福思想。
孔子的幸福观具有深厚的东方文化色彩,从物质到精神、由内隐到外显,涉及个人与社会、世俗与超越等多个层面,有明显的伦理性与人格体验特质。
一、伦理型的幸福观幸福无疑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需求在实现过程中、实现后的长期稳定的满足之乐。
孔子在论及人生幸福之乐时与伦理相联系,认为幸福就是对人伦关系和谐的满足和对人伦情感的体验之乐。
幸福虽然是个人的内心体验和境界,但作为群体性动物,个人的体验是离不开人伦关系的。
怎样的人伦关系才能使人幸福?这是孔子首先考虑的问题。
在孔子时代,"五伦"关系已经确立并成为社会共识,其中父子、兄弟、夫妇关系涉及家庭,而父子兄弟又有血缘因素;君臣、朋友为一般的社会关系,君臣是上下结构的组织关系,朋友是纯粹的平行平等关系。
孔子一生的理想是"克己复礼",把建立和谐社会秩序作为最大的幸福欲求,于此他以"仁"为核心提出了系统的人伦关系理论,试图构建以家庭为基本单位、以血亲为纽带的和谐社会秩序。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在"五伦"关系中可具体展开为五种对应关系的伦理诉求。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礼记.中庸》)社会和谐以家庭为基轴,其中父母与子女关系尤为突出,这是因为二者不但有天然的血缘亲情,且朝夕相处,自然关乎幸福,所以孔子特别重视孝亲。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悌"是用以规范家庭中兄弟姊妹关系的。
所谓"悌"就是弟妹对兄姊的敬顺,兄姊对弟妹的友爱帮带,这仍然是出于天伦血亲一种考虑。
论孔子生命中的“乐”与“忧”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No.5,2019Genera.No.1702019年第5期(总第170期)Journal of Qiqihar Junior Teachers ’College在先秦诸子当中,孔子是唯一一位被司马迁列入世家、单独作传的人物。
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孔子:“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1]这位至圣先师,充溢着光辉的人格形象。
虽然,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其思想体系前赴后继地被孟子和荀子扩充和丰富;然而,他们身上缺少了孔子对自身生命经验而自然流露出的真切体会,缺少了对自我精神生存状态的剖析和吐露。
对孔子生命中的“乐”与“忧”进行解读,帮助我们深入地去了解孔子内心最为真实的一面,对孔子伟大人格形象形成深刻的认识。
一、孔子生命中的“乐”“乐”,即孔子在人生体会中,发自内心深处自然而然地生成的一种怡然自得的生命状态。
对于孔子而言,在其一生中,有两件值得引以为乐的事情。
其具体表现为:其一,好学之乐;其二,追求真理之乐。
(一)好学之乐孔子好学,在《论语·公冶长》中就有说明:“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在孔子的生命中,他有着对事物不断学习,积极进取的追求精神。
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又说:“吾尝终日不食矣,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据笔者统计,“学”字在《论语》中的出现共有33处,其中“好学”一词共出现6次,从中可见孔子对学习的重视。
在孔子看来,学习非常具有价值。
他提出君子不但要好学,还要博学,而博学的指向则是:“‘夙夜强学以待问’,‘儒有博学而不穷’,‘博学以知服’”[2]。
孔子认为学习,尤其是博学,可以使人处于一种主动状态,可以准备着随时派上用场。
孔子所说的学习,并非是我们今天单纯地指读书学习,孔子概念中的学习,是通变的,它主要强调人要积极有所作为,不断提升自己。
论孔子仁学对幸福的理解
论 孔子仁 学 对幸福 的理 解
“ 勇 ”、 “ 刚 ” 等 德 性 特 质 ,也 才 能 成 为人 的立 身 之 本 ,有 了 立 身 之 本 的 人 才 可 能 是 幸 福 的 。 这 一 自省 的愉 悦 与 自我 的 反 复 否 定 与 肯 定 亦 是 幸福 的又一构 成 内容 。 再 者 ,学 还 包 括 学 礼 ,学 礼 必 然 需 以 内 在
恶夫佞 者 。 ” (《 论语 ・ 先 进 》) 对 这 段 对 话 的理
解 有 很 多 ,胡 适 先 生 认 为 孔 子 不 能 驳 回 子 路 不 满 于 把 学 局 限 在 读 书 上 这 一 观 点 , 只 得 骂 他 一
句 “ 佞者”作罢。 [ ]
通过孑 L 子 和 其 学 生 的 对
与 仁 相 关 , 以 仁 为基 础 和 旨归 。
言 :“ 问 一 得 三 , 闻诗 , 闻 礼 , 又 闻君 子 之 远 其
子也 。 ” (《 论 语 ・季 氏》)
在 孔 子 看 来 ,“ 学 ” 当 然 可 以指 读 书 , 《 论 语 ・ 先 进 》 篇 记 载 :子 路 使 子 羔 为 费 宰 ,孔 子 说: “ 贼 夫人 之 子 。 ” 子路 日 : “ 有 民人 焉 ,有 社 稷 焉 ,何 必 读 书 ,然 后 为 学 ? ” 子日: “ 是故
论 孔 子 仁学 对 幸 福 的理 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