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狭窄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合集下载

脑梗死临床路径2016

脑梗死临床路径2016

脑梗死临床路径2016脑梗死临床路径脑梗死是一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其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如下:一、适用对象适用于首次诊断为急性脑梗死(ICD-10:I63)的患者。

二、诊断依据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XXX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246-257):1.急性起病;2.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等),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或体征持续时间不限(当影像学显示有责任缺血性病灶时),或持续24小时以上(当缺乏影像学责任病灶时);4.排除非血管性病因;5.脑CT/MRI排除脑出血。

三、治疗方案选择依据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XXX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246-257):1.一般治疗: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监测控制体温、血压、血糖;2.改善脑血循环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如溶栓、血管介入、抗血小板、抗凝、降纤、扩容等方法;3.神经保护剂: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4.中医中药:结合具体情况选择;5.并发症处理:监测控制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必要时选择手术;癫痫防治;感染及褥疮防治、深静脉血栓防治;6.早期营养支持及康复治疗;7.根据个体情况启动二级预防措施。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梗死疾病编码(ICD-10:I63)。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项目1.必需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小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胸部X线片、心电图;4)颈部动脉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5)颅脑CT,有条件的可行颅脑MRI+DWI(弥散加权成像)。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自身免疫抗体[抗核抗体(ANA)、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ANCA)等]、红细胞沉降率、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水平、易栓检查、抗心磷脂抗体、维生素B12、叶酸。

【标准】6种疾病临床路径

【标准】6种疾病临床路径

【关键字】标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东西。

第一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起病突然,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2.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多数持续十至数十分钟,并在1小时内恢复,但可反复发作。

3.神经影像学未发现任何急性梗死病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进行系统的病因学检查,制定治疗策略。

2.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3.频发短暂脑缺血发作者应予抗凝治疗。

4.病因、危险因素、并发症的治疗。

5.明确有血管狭窄并达到手术标准者予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抗“O”、抗核抗体、ENA、类风湿因子、纤维蛋白原水平、蛋白C、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胸片、心电图;(4)头颅MRI或CT,颈动脉血管超声。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超声心动图、同型半胱氨酸、抗凝血酶Ⅲ,TCD,CTA、MRA或DSA,灌注CT或灌注MRI。

(七)选择用药。

1.抗凝药物:排除抗凝治疗禁忌症后可给予①肝素加华法令;②单独口服华法令;③单独用低分子肝素。

2.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肠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颈椎管狭窄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2)

颈椎管狭窄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2)

颈椎管狭窄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颈椎管狭窄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评估患者病情: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身
体检查,以确定颈椎管狭窄症的严重程度和可能的并发症。

2. 辅助检查:通常会进行颈椎X线片、CT或MRI等影像
学检查,以明确颈椎管狭窄症的程度和病变部位。

3. 制定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变程度,医生会制
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理疗和手术等。

4.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常常会使用非甾体消炎药(NSDs)或镇痛药缓解疼痛,短期使用肌松药物放松颈椎肌肉。

5. 理疗:常规的理疗包括物理疗法、康复训练等,以加强颈肌力量,改善颈椎的稳定性和活动度。

6.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能会考虑手术治疗,如椎管扩张术、椎间盘切除术等。

7. 术后康复:手术后需要进行恰当的术后康复训练,包括肌力锻炼、功能训练等,以帮助患者恢复颈椎功能。

在住院期间,医生会定期进行病情评估和治疗效果评价,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护士会提供日常生活的照顾和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住院流程还会因医疗机构和患者病情而有所不同,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和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安排。

颈内动脉动脉瘤临床路径(2010年版)概要

颈内动脉动脉瘤临床路径(2010年版)概要

颈内动脉动脉瘤临床路径(2010年版)一、颈内动脉动脉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颈内动脉动脉瘤(ICD-10:I72.0/Q28.1)病情处于非急性期行额颞开颅翼点入路动脉瘤夹闭术(ICD-9-CM-3: 39.5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1)破裂动脉瘤:①动脉瘤破裂出血症状:颈内动脉动脉瘤破裂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内出血、脑室出血或硬脑膜下腔出血等。

其中SAH最为常见,典型症状和体征有剧烈头痛、呕吐甚至昏迷等;②动眼神经麻痹:表现为眼球外斜,瞳孔散大,对光反射缺失,多由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引起;③脑血管痉挛症状:症状通常逐渐发生,表现为精神异常或意识障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④癫痫发作:可发生抽搐,多为大发作;⑤脑积水:动脉瘤出血后,可因凝血块阻塞室间孔或中脑导水管,引起急性脑积水;或基底池粘连、蛛网膜颗粒吸收障碍引起慢性脑积水。

(2)未破裂动脉瘤:可表现为头痛、头晕、癫痫、TIA 发作等,也可无任何症状,经查体或其他原因偶然发现。

2.辅助检查:(1)头颅CT:是SAH首选诊断方法,通过CT扫描还可评定以下方面:①脑室大小:部分动脉瘤破裂患者立即发生脑积水;②血肿,有占位效应的脑内血肿或大量硬脑膜下血肿;③梗塞;④脑池和脑沟中出血量:血管痉挛的重要预后因素;⑤合并多发动脉瘤时,CT可以初步判断责任动脉瘤;⑥部分患者可以通过头颅CT初步预测动脉瘤的位置:出血主要在鞍上池和侧裂,可考虑颈内动脉动脉瘤。

(2)CT脑血管造影(CTA):多数情况下可以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有无多发动脉瘤、载瘤动脉及动脉瘤的钙化情况,以及病变与骨性结构解剖关系。

脑梗死(急性期)

脑梗死(急性期)

脑梗死临床路径一、脑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脑梗死(ICD-10:I6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246-257)1. 急性起病;2. 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等),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 症状或体征持续时间不限(当影像学显示有责任缺血性病灶时),或持续24 h以上(当缺乏影像学责任病灶时);4. 排除非血管性病因;5. 脑CT/MRI排除脑出血(三)治疗方案选择依据。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246-257)1.一般治疗: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监测控制体温、血压、血糖2.改善脑血循环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如溶栓、血管介入、抗血小板、抗凝、降纤、扩容等方法3.神经保护剂: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4.中医中药:结合具体情况选择5.并发症处理:监测控制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必要时选择手术;癫痫防治;感染及褥疮防治、深静脉血栓防治;6.早期营养支持及康复治疗7.根据个体情况启动二级预防措施(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梗死疾病编码(ICD-10:I63)。

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小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胸部X线片、心电图;(4)颈部动脉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5)颅脑CT,有条件的可行颅脑MRI+DWI(弥散加权成像)。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自身免疫抗体[抗核抗体(ANA)、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ANCA)等]、红细胞沉降率、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水平、易栓检查、抗心磷脂抗体、维生素B12、叶酸。

主动脉缩窄临床路径(最全版)

主动脉缩窄临床路径(最全版)

主动脉缩窄临床路径(最全版)一、主动脉缩窄纠治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主动脉缩窄,行主动脉缩窄纠治术,年龄18岁以下的患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病史:可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生长发育迟缓,心脏杂音等。

2.体征:可有心前区心脏杂音、足背动脉搏动弱等。

3.辅助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心脏CT增强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主动脉缩窄纠治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1-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主动脉缩窄编码。

2.有适应证,无禁忌证。

3.不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左右心室发育不良、心内结构畸形的患者。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心脏CT增强。

2.根据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如大便常规、心肌酶、肺功能检查、心血管造影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可使用二代头孢类抗菌素,如头孢呋辛钠,术前0.5-1小时静脉注射。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4天。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2.体外循环辅助。

3.手术植入物:缺损补片材料、胸骨固定钢丝等。

4.术中用药:麻醉和体外循环常规用药。

5.输血及血液制品:视术中情况而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8-11天。

1.术后转监护病房,持续监测治疗。

2.病情平稳后转回普通病房。

颈椎病临床路径

颈椎病临床路径

颈椎病临床路径一、颈椎病(脊髓型)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颈椎病(脊髓型)行颈前路减压植骨固定、颈后路减压植骨固定、颈前后联合入路减压植骨固定术。

(二)诊断依据。

1.病史:有颈脊髓压迫的临床症状。

2.体征:出现颈脊髓压迫的阳性体征。

3.影像学检查发现颈椎间盘组织退变及其引起的继发改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1.脊髓型颈椎病。

2.严格正规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时选择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颈椎病(脊髓型)疾病。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3-4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胸片X线平片、心电图;(4)颈椎正侧伸屈位片、CT和/或MRI。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1)肺功能、超声心动图(老年人或既往有相关病史者)、双下肢深静脉彩超、C反应蛋白;(2)术前可能根据需要检肌电图、诱发电位、CTM等;(3)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应科室会诊。

(七)选择用药。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执行。

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2.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为术前0.5小时,手术超过3小时加用1次抗菌药物;总预防性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4-5天。

1.麻醉方式:局麻+强化或全麻。

2.手术方式:颈前路减压植骨固定、颈后路减压植骨固定、颈前后联合入路减压植骨固定术。

3.手术内植物:前路钛板、Cage或后路螺钉、固定板(棒)。

4.输血:视术中情况而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4-12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颈椎正侧位片、血常规、凝血功能、电解质。

2.术后处理:(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执行;(2)术后镇痛:参照《骨科常见疼痛的处理专家建议》;(3)激素、脱水药物和神经营养药物:甲基强的松龙、甘露醇、甲钴胺等;(4)部分患者可根据病情预防给予抗凝治疗;(5)术后康复:支具保护下逐渐进行功能锻炼。

颈部动脉狭窄临床路径及表单

颈部动脉狭窄临床路径及表单

颈部动脉狭窄临床路径一、颈部动脉狭窄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主要诊断为颈动脉狭窄/闭塞。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症状:TIA发作,脑梗塞,与脑缺血相关的头晕、视物模糊、黑朦等。

2.体征:颈动脉听诊区杂音及震颤等。

3. 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或CTA/MRA检查明确病变存在。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手术:开放手术或介入腔内治疗。

2.手术方式:颈动脉腔内成形、支架植入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成形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不超过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诊断符合颈动脉狭窄/闭塞。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以主要诊断为治疗目的,其它疾病的处理不影响主要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检查(1-3天)。

1.必须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胸片、心电图、颈动脉彩超。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经颅多普勒、CTA、MRA、全脑血管造影、心脏彩超。

(七)选择用药。

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

(八)术前准备(2-6天)。

1.麻醉方式:局麻、全麻。

2.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术后镇痛用药。

3.术前三天,口服抗血小板药物。

4.术前充分评估心、肺、肾、脑功能,必要时相关科室会诊。

(九)术后处理(3-10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2.术后用药: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

3.继续抗血小板治疗。

4.对症治疗。

(十)出院(7-10天)。

1.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切口无感染迹象。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严重基础疾病可能对手术造成影响者,术前准备时间会延长。

颈动脉狭窄临床路径版

颈动脉狭窄临床路径版

颈动脉狭窄临床路径(2010年版)一、颈动脉狭窄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颈内动脉狭窄或颈总动脉狭窄(ICD-10:I65.201\I65.202\I63.201\I63.2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2010)。

1.临床表现:无症状或颈动脉系统TIA/脑梗死表现(主要表现为单眼盲;病变对侧肢体瘫痪或感觉障碍;优势半球病变伴不同程度的失语,非优势半球病变伴失用或体像障碍等;其他少见表现为意识障碍、共济失调、不随意运动及偏盲等)。

2.辅助检查:颈动脉超声、TCD、CTA、MRA和DSA证实颈动脉存在明确的狭窄。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2010)。

1.颈动脉狭窄内科治疗。

2.颈动脉狭窄手术治疗。

3.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CAS)。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日。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 C D-10:I65.201\I65.202\I63.201\I63.202颈内动脉狭窄或颈总动脉狭窄疾病编码。

2.患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水平、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梅毒、艾滋病等);(3)X线胸片、心电图;(4)头颅MRI/CT、颈动脉血管超声和TCD。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化验检查:同型半胱氨酸、抗凝血酶Ⅲ、蛋白C、蛋白S、抗“O”、抗核抗体、ENA、类风湿因子、CRP、ESR等;(2)超声心动图检查;(3)影像学检查:CTA、MRA或DSA、灌注CT或灌注MRI等。

脑梗死临床路径

脑梗死临床路径

. 脑梗死临床路径一、脑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脑梗死(ICD-10:I6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246-257)1. 急性起病;2. 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等),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 症状或体征持续时间不限(当影像学显示有责任缺血性病灶时),或持续24 h以上(当缺乏影像学责任病灶时);4. 排除非血管性病因;5. 脑CT/MRI排除脑出血(三)治疗方案选择依据。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246-257)1.一般治疗: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监测控制体温、血压、血糖2.改善脑血循环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如溶栓、血管介入、抗血小板、抗凝、降纤、扩容等方法3.神经保护剂: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4.中医中药:结合具体情况选择5.并发症处理:监测控制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必要时选择手术;癫痫防治;感染及褥疮防治、深静脉血栓防治;6.早期营养支持及康复治疗7.根据个体情况启动二级预防措施(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梗死疾病编码(ICD-10:I63)。

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小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胸部X线片、心电图;(4)颈部动脉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5)颅脑CT,有条件的可行颅脑MRI+DWI(弥散加权成像)。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自身免疫抗体[抗核抗体(ANA)、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ANCA)等]、红细胞沉降率、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水平、易栓检查、抗心磷脂抗体、维生素B12、叶酸。

颈动脉狭窄临床路径 护理篇

颈动脉狭窄临床路径 护理篇
□讲解有关高血压、高血
脂、糖尿病的相关知识。
□告知患者如有肢体、言语功
能障碍发作或加重,立即
告知医生或护士。
□适当活动,注意安全。
□告知出院日期及流程,准
备好出院时所需手续。
□出院指导。
□告知患者出院带药的名称、
剂量、用法及不良反应。
□坚持长期服药,定期复诊。
□评估患者出院注意事项
的掌握情况。
护理
措施
饮食
□宜清淡易消化、低盐低脂食
物。
□宜清淡易消化、低盐低脂食
物。
□宜清淡易消化、低盐低脂食
物。
病情变
异记录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住院第6—7天
住院第8~~9天
住院第9|—10天
宣教
□适当活动,注意安全。
讲解有关预防脑中风的
相关知识。
□二级护理,整理床单位。
监测生命体征、神志、瞳孔
的变化,语言及肢体活动
情况。
□正确执行医嘱。
□做好各项基础护理。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肢体
肌力及言语情况。
□二级护理,整理床单位。
监测生命体征、神志、瞳孔
的变化,语言及肢体活动
情况。
□正确执行医嘱。
□做好各项基础护理。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肢体
肌力及言语情况。
护理
措施
□准备床单位,备齐患者所需
物品。Hale Waihona Puke □通知医生,监测生命体征、
神志、瞳孔的变化,语言及
肢体活动情况。

临床路径实施流程及流程图

临床路径实施流程及流程图

临床路径实施流程图一、实施流程1、经治医师完成患者的检诊工作,与上级医师对住院患者进行临床路径的准入评估。

2、符合准入标准的,按照临床路径确定的诊疗流程实施诊疗,根据医师版临床路径表开具诊疗项目,向患者介绍住院期间为其提供诊疗服务的计划,并将评估结果和实施方案通知相关护理组;3、相关护理组在为患者及家属作入院介绍时,向他们详细介绍其住院期间的诊疗计划以及需要给予配合的内容;4、经治医师根据当天诊疗服务完成情况及病情的变化,对当日的变异情况进行分析、处理,并做好记录;5、医师版临床路径中的服务项目完成后,执行(负责)人应在相应的签名栏签名。

◆进入临床路径的患者应满足以下条件:诊断明确、没有严重的合并症、能够按临床路径设计流程和预计时间完成诊疗项目的患者。

◆出现以下情况时,患者应当退出临床路径:(1)在实施临床路径的过程中,患者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需要转入其它科室实施治疗的;(2)在实施临床路径的过程中,患者要求出院、转院或改变治疗方式而需退出临床路径的;(3)发现患者因诊断有误而进入临床路径的;(4)患者出现严重的医疗相关感染等情况不适应继续完成临床路径的。

◆设立紧急情况警告值管理制度:警告值是指患者在临床路径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异常情况,处于危险边缘,应迅速给予患者有效干预措施和治疗。

二、变异的管理:是临床路径管理的重点1、变异的定义:指病人在接受诊疗服务的过程中,出现偏离临床路径程序或在根据临床路径接受诊疗过程中出现偏差的现象。

2、变异的分类:变异有正负之分,负变异是指计划好的活动没有进行(或结果没有产生),或推迟完成,如延迟出院、CT检查延迟;正变异是指计划好的活动或结果提前进行或完成,如提前出院、CT检查提前等。

3、按照变异产生的原因分为:疾病转归造成的变异,医院系统造成的变异;医务人员造成的变异;病人需求造成的变异,退出五种情况。

4、变异的处理的遵循以下步骤:(1)记录医务人员应及时将变异情况记录在变异记录单内;记录应当真实、准确、简明;经治医师应与个案管理员交换意见,共同分析变异原因并制订处理措施。

颈椎病和颈椎管狭窄症临床路径

颈椎病和颈椎管狭窄症临床路径
□ 宣教、备皮等术前准备 □ 提醒患者明晨禁水
工作 □ 入院护理评估
病情 □无 □有,原因:
□无 □有,原因:
□无 □有,原因:
变异 1.
1.
1.
记录 2.
2.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时间
住院第 3~6 天 (手术日)
住院第 4~7 天 (术后第 1 天)
住院第 5~8 天 (术后第 2 天)
□ 手术
□ 上级医师查房,注意病 □ 上级医师查房
□ 术者完成手术记录
情变化

□ 住院医师完成术后病 □ 完成常规病历书写


□ 注意引流量

□ 上级医师查房
□ 注意观察体温

□ 注意神经功能变化
□ 注意神经功能变化

□ 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手

术过程概况及术后注
□ 完成常规病历书写 □ 根据引流情况明确是否拔
二、颈椎病(脊髓型)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颈椎病(ICD-10:M47.1 和 G99.2)
行颈前路减压植骨固定、颈后路减压植骨固定、颈前后联合入路减压植骨固定术、
颈后路椎板成形术、颈后路椎板成形术(ICD-9-CM-3:81.0201/81.03/81.002)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第一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 社)
1.颈椎管狭窄症。 2.保守治疗无效时选择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 10-15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 ICD-10:M48.002 颈椎管狭窄症疾 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 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 径。 3.病情需手术治疗。

颈内动脉狭窄临床路径

颈内动脉狭窄临床路径

颈内动脉狭窄临床路径一、颈内动脉狭窄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颈内动脉狭窄(ICD- I65.2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反复头晕,出现阵发性头晕症状和体征,伴或不伴意识障碍。

2.颈部血管彩超、头颈部动脉联合成像(CTA)、全脑血管造影证实颈内动脉狭窄。

(三)选择治疗方案。

1.整体治疗:(1)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预防感染等并发症;(2)维持呼吸道通畅,鼻导管吸氧;(3)不能经口喂食者给予鼻饲,以维持机体营养需要,避免吸入性肺炎;(4)控制血压;(5)降低颅内压。

存在颅内压升高的征象时,采取降颅压措施,药物可选用20%甘露醇,严重时可考虑去骨瓣减压;(6)控制体温在正常水平,38℃以上应给予物理和药物降温;(7)防治应激性溃疡;(8)早期康复治疗。

2.特殊治疗:(1)抗血小板治疗;(2)抗凝治疗;(3)改善血脂治疗;(4)降纤治疗;(5)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8-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I65.202颈内动脉狭窄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尿常规;( 2 )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 3 )头颅CT、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心肌酶谱、血脂、双颈动脉加双椎动脉彩超、TCD、头颅CTA、MRI。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呋塞米等。

2.降压药物:收缩压大于180mmHg或舒张压大于110mmHg时,可选用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尼群地平、硝苯地平等3.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无感染者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一、颈椎病(非手术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颈椎病(非手术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颈椎病康复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颈椎病(非手术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颈椎病。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1)颈背上肢疼痛2)运动功能障碍3)神经功能障碍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2.影像学检查:颈椎X线平片,CT扫描或MRI检查。

(三)康复评定。

分别于入院后1~3天进行初期康复评定,入院后7~8天进行中期康复评定,出院前进行末期康复评定,评定具体内容如下:1.临床一般情况评定2.康复专科评定1)疼痛评定2)颈椎及上肢活动度评定3)肌力评定4)神经功能评定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常规治疗2.康复治疗1)物理因子治疗2)颈椎牵引3)手法4)运动治疗5)矫形器等辅助器具装配6)注射治疗7)中医治疗8)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9)健康教育(五)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六)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颈椎病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七)住院辅助检查项目。

1.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4)颈椎正侧位X片;(5)胸片、心电图;2.根据患者病情及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颈椎动力位片、左右斜位片;(2)颈椎MRI或CT;(3)肌电图检查。

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管理流程

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管理流程

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管理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是指颈动脉内径减少,但患者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卒中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动脉狭窄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颈内动脉狭窄或颈总动脉狭窄(ICD-10:I65.201\I65.202\I63.201\I63.2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2010)。

1.临床表现:无症状或颈动脉系统TIA/脑梗死表现(主要表现为单眼盲;病变对侧肢体瘫痪或感觉障碍;优势半球病变伴不同程度的失语,非优势半球病变伴失用或体像障碍等;其他少见表现为意识障碍、共济失调、不随意运动及偏盲等)。

2.辅助检查:颈动脉超声、TCD、CTA、MRA和DSA 证实颈动脉存在明确的狭窄。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