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真题集锦
2014年诗歌鉴赏高考真题译文赏析答案 湖北卷
【解析】本题看似考查标题,实则是考查诗中的意 象,“早发”是指出发很早。先找出相关的诗句, “一点残灯”“闻鸡唱”“独向长空”“白草近关 微有路”,再分析其中能体现出“早”的意象。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 效果。(3分)(炼字题) 【答案】 ①“背”是背着,也就是方向相反。 ②诗人独自一人朝着与返乡的大雁相反的方向前行, 使诗人向北向寒与大雁向南向暖形成强烈对比, ③反衬出客居边塞的诗人旅程的艰辛、心情的愁苦和 浓重的思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这 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 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014年诗歌鉴赏真题 译文、鉴赏、答案 (湖北卷)
(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发
罗邺 (唐)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 ”字的表 达效果。(3分)
灯光微弱,近乎熄灭,酒 一点灯残鲁酒醒, 醒了,自己背着孤剑准备 离开。 已携孤剑事离程。 惆怅的看着漫天飞舞的白 愁看飞雪闻鸡唱, 雪,听着农家里的鸡鸣, 独自一人朝着与返乡的大 独向长空背雁行。 雁相反的方向前行。 晨霜犹在,草呈白色,光 白草近关微有路, 线尚暗,道路还看不分明; 浊河连底冻无声。 时间较早,气温低,浑浊 的河流也因天寒而早已被 此中来往本迢递, 冻住了,没有声响。 况是驱羸客塞城。 这其中来往的人群本来连 绵不绝,何况是驱赶了年 老之人,客人堵塞城中。
炼字题 【设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此诗的诗眼是什么? 4、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5、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含义。2、把该字或词放 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像,再 现诗句表现的图景。点出该字的修辞手法 3、点出 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套路】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用……的手 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 达了作者……的情感。
2014年高考语文试诗词鉴赏题(江苏卷)
2014年高考语文试卷诗词鉴赏题汇编(江苏卷)三、古诗词鉴赏(11分)⑴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
(3分)【答案】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解析】“九日驱驰”是欣然前往的,“寻君不遇又空还”是怅恼的,友人“诗思清人骨”是值得欣赏的。
认真把握、解读每句诗,情感的体悟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评点】关于情感变化的题型,江苏已经命制几次了,最为典型的是2009年命制的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中的一题: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如此题型,应给予学生好好地训练。
⑵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
(3分)【答案】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解析】“城郭休过识者稀”,是言不要经过城郭,因为认识他的人少;“哀猿啼处”,是言他住在深山老林里,不然哪里来的“猿啼”;(此句有点深)“柴扉”,是言他家居简陋;“渔樵路”,是言他过着渔樵生活,是隐也;“日暮归来雨满衣”,是言他完全与山相融也,亦隐也。
【评点】此题亦是好题,考查考生对诗歌信息的捕捉能力,如果连这点能力尚且缺乏,那就无甚言语了。
⑶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5分)【答案】第一首诗的结句,友人的家门前寒风阵阵,正对家门的山满覆白雪,从触觉、视觉的角度写出了友人住处清冷的环境,一是揭示前句友人诗风的成因,二是象征友人清廉高洁的品性;第二首诗的结句,傍晚回来,山雨打湿了所有的衣衫,想像(或虚写)友人整天与山为伍、与自然相融的隐逸情趣,(或者从作者角度作答亦可)表达作者对友人隐逸生活的羡慕之情。
【评点】此题亦好,不刁钻,应适合考生的口味。
2014年高考语文辽宁卷诗歌鉴赏题深度解析
2014年高考语文辽宁卷诗歌鉴赏题深度解析一、原题回放: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周晋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
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
移舟去。
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8.“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5分)9.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6分)二、词作详析:1、关于词牌:点绛唇,此调因梁江淹《咏美人春游》诗中有“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句而取名。
四十一字。
上阕四句,从第二句起用三仄韵;下阕五句,亦从第二句起用四仄韵。
《词律》认为,上阕第二句第一字宜用去声,“作平则不起调”。
但亦有作平起调者。
又有《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沙头雨》《寻瑶草》《万年春》异名。
明·杨慎《升庵词品》:“《点绛唇》取梁江淹诗‘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以为名。
”《词谱》以冯延巳词为正体。
始见于南唐·冯延巳《阳春集》。
元《太平乐府》注:仙吕宫。
高拭词注:黄钟宫。
《正音谱》注:仙吕调。
宋王禹偁词,名《点樱桃》;王十朋词,名《十八香》;张辑词有“邀月过南浦”句,名《南浦月》;又有“遥隔沙头雨”句,名《沙头雨》;韩淲词有“更约寻瑶草”句,名《寻瑶草》。
在京剧中,《点绛唇》又通称为“点将”,用于元帅升帐、江湖豪客的排山等,其作用是为了表现场面的宏大和增强气氛。
2、关于作者:周晋(生卒年不详),字明叔,号啸斋,其先济南(今属山东)人,自祖秘起寓居吴兴(今浙江湖州)。
晋于绍定四年(1231)官富阳令。
嘉熙末淳祐初,为福建转运使干官。
累监衢州、通判柯山。
宝祐三年(1255),知汀州。
晋富藏书,工词。
词作多散佚。
《绝妙好词》卷三载其词三首,分别为《点绛唇》,《清平乐》,《柳梢青》。
3、词作赏析:周晋的词大多描写的是清逸自然之趣。
从调下词题可以看出,此词系为访问一友人而作,牟子才,字存叟,其先井研(今属四川省)人,因为爱好吴兴山水清远,遂家居湖州的南门。
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汇编之诗歌鉴赏详析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2014 年高考语文试题汇编之诗歌鉴赏详析版(ft东卷)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8分)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ft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
②ft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中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4 分)【答案】①艳丽“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
②清幽“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解析】此题分析“景物形象”。
分析两句诗描写景色的特点时,需要抓住原诗中的“园花”“雨”“乔木”“明月”等意象具体解说,还要注意诗句中描绘的园花“百般红”,即色彩艳丽的特点,乔木“峥嵘”,即高耸峭拔的特点。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4 分)【答案】①行为洒脱“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ft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情趣高雅“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解析】此题分析“人物形象”。
首先注意诗下的注释,这两首诗下面有对“居士,指文人雅士”的解释,我们可初步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然后抓住对形象的描写手法,来分析人物的特征。
两首诗中对“陈居士”动作、神态描写的具体词句主要有“楚酒困人三日醉” “亭角寻诗满袖风”“爱把ft瓢莫笑侬” “醒来推户寻诗去”,由此我们便可准确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
其一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
【注释】①楚酒:楚地产的酒。
唐皇甫冉《送从弟豫贬远州》:“忧来沽楚酒,玄鬓莫凝霜。
”困人:使人倦怠。
②陈居士:陈与义自称。
古有德才而不仕者称居士。
③亭角句:谓苦寻诗句却无所获。
2014年语文试卷古诗试题解析汇编
2014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一致考试语文试卷古诗文阅读题汇编(新课标卷Ⅰ)阅读下边这首宋词,达成8~9题。
阮郎归无名氏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
翻身整改着残棋,沉吟应劫迟。
[ 注] 作者一作秦观。
讳愁:隐瞒心里的难过。
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光景描绘对全词的感情抒倡始什么作用?请联合内容剖析。
(5分)【试题答案】确立了词的感情基调。
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悲凉的气氛不但没有排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黯淡的暮色。
【试题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构造作用【试题分析】词的上阕主要在写景,描绘的是悲凉的情形场面:丝丝小雨被和暖的春风吹送着,飘洒在繁花落尽的树枝上。
满地落花被雨水浇湿,再也飞舞不起来了。
池塘里碧绿的水面上随风荡起轻轻的涟漪。
雨晴了,一轮夕阳依旧出此刻西方的天空上。
在“哀”的暮春光色中,抒发的是一种“哀”情,确立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9.末端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论述。
(6分)【试题答案】末端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路纷杂、没法排解的愁情。
是经过人物自己的动作来表现的。
转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致使举棋不定,落子缓慢。
【试题考点】剖析议论诗歌的思想内容【试题分析】下阕写当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卷起珠帘,恰好看到燕子成双成对地飞来飞去。
这更为勾起了女主人公的一怀愁绪。
这类愁绪实在难以排解,满心想加以掩盖,无奈却在紧蹙的双眉中显现出来。
于是只能强打精神,翻身起来,继续下那盘没有下完的棋。
岂料应劫之际,她居然举棋不定,沉吟半晌,难以落子。
最后两句借续下残棋的动作来表达自己难以排解的愁情。
【诗歌赏析】“春风”二句起调低落,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
春风吹雨已自悲凉,而花枝已凋残矣,风雨仍依旧吹打不舍,情形更为暗淡。
“落花无可飞”,写残红满地,沾泥不起,比雨绕残枝,又进一层,表面上写景,实质上浸透着伤心情绪。
2014年高考各地语文试卷分类集锦:古诗鉴赏题
2014年高考各地语文试卷分类集锦古诗鉴赏题古诗文阅读2014-06-29 11:332014年高考各地语文试卷分类集锦古诗鉴赏题一、(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
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解析】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结构作用。
词的上阕主要在写景,描写的是凄凉的景象场面丝丝细雨被和暖的春风吹送着,飘洒在繁花落尽的树枝上。
满地落花被雨水浇湿,再也飞舞不起来了。
池塘里碧绿的水面上随风荡起微微的波纹。
雨晴了,一轮斜阳依旧出现在西方的天空上。
在“哀”的暮春景色中,抒发的是一种“哀”情,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6分)【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
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
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解析】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下阕写当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卷起珠帘,恰恰看到燕子成双成对地飞来飞去。
这更加勾起了女主人公的一怀愁绪。
这种愁绪实在难以排遣,满心想加以掩饰,无奈却在紧蹙的双眉中显露出来。
于是只好强打精神,翻身起来,继续下那盘没有下完的棋。
岂料应劫之际,她竟然举棋不定,沉吟半晌,难以落子。
最后两句借续下残棋的动作来表达自己难以排遣的愁情。
【赏析】“春风”二句起调低沉,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
春风吹雨已自凄凉,而花枝已凋残矣,风雨仍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
高考语文2014年真题分类汇编(Word版,含答案解析)考点12 古代诗歌阅读
考点12 古代诗歌阅读一、(2014·新课标全国卷I)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
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首词的上半阕主要是景物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是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等。
春天风雨交加,枝残花落,为凄凉惨败之景,再加上残日西斜、寒水自碧,让人对诗歌抒发的情感有了初步感受。
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
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评分标准】答出奠定情感基调的,给2分;结合内容分析的,给3分。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标题、注释和诗歌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
答题时注意是词的末尾两句。
写出了词人因愁而无心下棋,但又想通过下棋摆脱愁苦,但思绪烦乱,落子犹豫不决。
抓住动作,结合前句进行合理联系,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
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评分标准】答出表现纷乱愁绪的,给2分;答出通过动作表现并作简要阐述的,给4分。
二、(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专题08 古典诗歌鉴赏-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解析版)
2014年高考试题精编版之分项专题8:古典诗歌鉴赏一、【2014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阮郎归西湖春暮[南宋]马子严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
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
凌波②寸不移。
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
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
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分)答: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4分)答:二.【2014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③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1】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2】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2】禁:消受。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②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
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
(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宋·张炎《高阳台》)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
(元·虞集《题南野亭》)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
(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
(清(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巽《游曲江》)③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2014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汇编 (详解,爱心奉献不要下载券)
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杜甫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 郎 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映衬。花落已引起红颜易老的悲哀燕归来则又勾起不见所欢的惆怅。燕双人独。怎能不
令人触景生愁于是迸出“讳愁无奈眉”。
一个警句。所谓“讳愁”并不是说明她想控制自己的感情掩抑内心的愁绪而是言
“愁”的一种巧妙的写法。“讳愁无奈眉”就是对双眉奈何不得双眉紧锁竟也不能自主
地露出愁容语似无理却比直接说“愁上眉尖”艺术性高多了。
【答案】①行为洒脱 “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
洒脱的性格特点。②情趣高雅 “亭角寻诗满袖风 ” “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
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解析】此题分析“人物形象”。首先注意诗下的注释这两首诗下面有对“居士指文人雅
意境清幽。
【解析】此题分析“景物形象”。分析两句诗描写景色的特点时需要抓住原诗中的“园花”
“雨”“乔木”“明月”等意象具体解说还要注意诗句中描绘的园花“百般红”即色彩艳丽
的特点乔木“峥嵘”即高耸峭拔的特点。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分
2 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
【注释】
①楚酒楚地产的酒。唐皇甫冉《送从弟豫贬远州》“忧来沽楚酒玄鬓莫凝霜。”困人
使人倦怠。
②陈居士陈与义自称。古有德才而不仕者称居士。
③亭角句谓苦寻诗句却无所获。觅得佳句便写下来放在衣袖中既然“满袖风”自然没
2014高考诗歌鉴赏真题及翻译学生版含答案
六、1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江边送别图。词人伫立江边,目送朋友离去,一叶扁舟,渐行渐远,小舟越过树梢,帆船越来越远,比沙鸥还要小,直到看不见,仍久久不愿离去。词人心中感到愁云惨淡,整个送别的画面悲凉寂寥。
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翻译:
十一、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8.“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5分)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3)。之子于归,宜(4)其家人。
(1)于归: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做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2)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肥大的样子。
(3)蓁蓁(zhēn):繁茂的样子。
(4)宜:和顺、亲善。
1、请从比兴运用的角度鉴赏全诗。
翻译
五、阮郎归西湖春暮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一路上经过的地方,青苔小道留下鞋痕。白云依偎安静沙洲,春草环绕道院闲门。新雨过后松色青翠,
循着山路来到水源。看到溪花心神澄静,凝神相对默默无言
四、《诗经》章法结构。
章法结构:指诗歌谋篇布局的技巧。一般律诗、绝句讲究起承转合;词分上下阙(上景下情、上实下虚、上叙下议)。
重章叠唱(复沓):在不同段落的同一位置,相同或相近的语句重复出现的一种表现手法。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
2014-2024年近十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集萃精讲课件
14.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3分) A.诗歌开篇写春水、草色,环绕色彩落笔,营造出一种愉悦的情感氛围。 B.春水新涨,水面广阔宽广,在波间漂浮的船只显得如同蜉蝣一样细小。 C.斥鷃见于《庄子·逍遥游》,用来与鹏做对照,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 D.诗歌的尾联写到了“分题”,以此收束,与题目中的“次韵”形成照应。
2024~2014年高考真题
诗歌鉴赏专题集萃
2024年新课标Ⅰ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往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翻译】 我因为爱好千岁庵前有一脉清泉,所以带着被单来这里借宿睡觉。 突然听到泉水声,以为溪水就在门前经过,听得久了,反而怀疑屋子是船。 当泉水发出的声音变成汹涌的怒吼声,尚且雄浑伟大,当泉水滴落成小水滴的 声音,更显得清脆圆润。你看以前《兰亭集序》书法帖,也把湍急的流水声替 代管弦乐器的演奏声。
【2023·新高考Ⅰ卷】
2014年新课标卷全国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甲卷
2014年新课标卷全国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甲卷(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①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②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
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
生卒年及生平不详。
本题选用唐代韦庄一首题为《含山店梦觉作》的诗和宋代郭震一首题为《宿渔家》的诗为鉴赏材料。
韦庄(约836—910),字端己,晚唐著名诗人。
乾宁进士。
黄巢率军破长安,韦庄困于长安,及黄巢兵败,长安解困,始得脱身东行,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之间。
后仕前蜀,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
工诗,所作《秦妇吟》甚有名,人称“秦妇吟秀才”。
有《浣花集》。
他也是著名词人,他的词在文学史上与温庭筠齐名,合称“温韦”。
郭震,字希声,号渔舟先生,又号汾阳山人,成都人。
生卒年不详。
太宗淳化四年曾诣阙上书,后隐居。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5分)【参考答案】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
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级。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考生理解作品内容,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该诗抓住自以为洒脱的客中游子中夜梦中醒来时心头突然涌起思乡之情这一瞬间的心理变化,细腻而生动地刻画出了主人公被乡关之思、亲爱离别之情所困扰的复杂心绪。
诗的第一句首先点出“惯”字,谓自己浪迹天涯、壮游四海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对远离家乡的漂泊根本不以为意。
正如作者在其他作品中表白的:“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
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菩萨蛮》)不仅看不出离乡的愁苦,相反却感觉到逸兴遄飞。
2014年各省高考语文真题 古诗文阅读
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古诗阅读题(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试题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
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试题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结构作用【试题解析】词的上阕主要在写景,描写的是凄凉的景象场面:丝丝细雨被和暖的春风吹送着,飘洒在繁花落尽的树枝上。
满地落花被雨水浇湿,再也飞舞不起来了。
池塘里碧绿的水面上随风荡起微微的波纹。
雨晴了,一轮斜阳依旧出现在西方的天空上。
在“哀”的暮春景色中,抒发的是一种“哀”情,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6分)【试题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
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
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试题考点】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试题解析】下阕写当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卷起珠帘,恰恰看到燕子成双成对地飞来飞去。
这更加勾起了女主人公的一怀愁绪。
这种愁绪实在难以排遣,满心想加以掩饰,无奈却在紧蹙的双眉中显露出来。
于是只好强打精神,翻身起来,继续下那盘没有下完的棋。
岂料应劫之际,她竟然举棋不定,沉吟半晌,难以落子。
最后两句借续下残棋的动作来表达自己难以排遣的愁情。
【诗歌赏析】“春风”二句起调低沉,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
春风吹雨已自凄凉,而花枝已凋残矣,风雨仍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
“落花无可飞”,写残红满地,沾泥不起,比雨绕残枝,又进一层,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情绪。
2014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山东卷(含解析)
2014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山东卷(含解析)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
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中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4分)
【试题答案】①
①艳丽②清幽
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
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解析】此题分析“景物形象”。
分析两句诗描写景色的特点时,需要抓住原诗中的“园花”“雨”“乔木”“明月”等意象具体解说,还要注意诗句中描绘的园花“百般红”,即色彩艳丽的特点,乔木“峥嵘”,即高耸峭拔的特点。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4分)
【试题答案】
①行为洒脱②情趣高雅
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亭角寻诗满袖风” “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
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2014年高考语文高考真题总汇编:诗歌鉴赏
2014年高考各省市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一、[2014·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阮郎归西湖春暮[南宋]马子严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
番腾①妆束闹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
凌波②寸不移。
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
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
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翻腾妆束,闹春堤,爱春之心;步履迟迟,驻足流连,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唤船离去,叹春之意。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
要从具体的诗句中分析出作者表达的情感,如“番腾妆束闹堤”有爱春之情;“留春春怎知”“凌波寸不移”含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表达叹春归去之情。
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做简要赏析。
(4分)[答案] 香红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
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情感涵。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要从具体的诗句中分析出诗句所运用的技巧,如“香红渐渐稀”是面,而“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也是细节描写,由此归纳出点面结合、细节传神等要点。
此外还可从诗句中分析出“以景起情”或“景中寓情”的表达方式。
二、[2014·卷]“月”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本题与“月”的意象相关。
完成①~③题。
①有些诗句无“明月”二字,却写出“明月”之景。
下列不具有...这一特点的一项是(3分)( ) A.一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B.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C.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D.皓魄当空宝镜开,云间仙籁寂无声。
②“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汉时的明月汉时的关”。
下列与这一表现手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烟笼寒水月笼沙B.明月楼高休独倚C.一夜飞度镜湖月D.夜吟应觉月光寒③《红楼梦》中,两位才女中秋月下联诗,其中一位被称作“多病西施”,她所吟的“冷月葬花魂”诗句,正是其诗意而悲剧的人生的写照。
2014年高考专题训练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2014年高考专题训练--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6)2014年高考专题训练--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6)文章来自:2014年高考专题训练--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诗歌形象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张先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问:⑴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
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⑵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问:“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斋即事刘一止①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
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
②局:指棋盘。
问: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参考答案】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问: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5.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2014年山东高考语文真题360°解析诗歌鉴赏
2014年高考真题360°解析·诗歌鉴赏·山东卷陈振永第一部分真题分析【真题再现】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8分)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1,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2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1居士:指文人雅士。
○2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4分)(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4分)【答题技巧】(1)题属于景物形象分析类试题,(2)题属于人物形象分析类试题。
1、景物形象分析类试题解答技巧解答景物形象分析类试题要从景物本身特征入手,着重考虑两个问题:第一个,写的是什么景;第二个,所写之景具有怎样的特征。
诗句中有“花”一词,而且言其“百般红”,很明显这句诗写的是花,而且是盛开的春花。
然后看所写春花的特征,这要结合诗句本身进行分析。
“园花经雨百般红”这一句除了“花”“百般红”,还有“园”与“雨”两个景物。
为什么特意点明是“园花”呢?因为园花规模大,生机强,例如“春色满园关不住”就让人体会到春色之勃发。
如果写的是墙角、桥边、荒野开花,则往往是萧索冷清之景:姜夔的《扬州慢》追怀丧乱,则写“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写梅花的遭遇,则吟唱“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虽然坚强不屈,人格高洁,但是总摆脱不了孤独,给人以清冷之感。
此诗的“雨”为春雨,相关诗句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诸句意境不同,但所绘皆为浓重盎然的春色。
把握了(花)“园”与(春)“雨”在古诗中的形象特征,再扣紧“百般红”,就可以得知这句所写花的特征:艳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 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6分)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
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解析】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从结构上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词的上阕主要在写景,描写的是凄凉的景象场面:丝丝细雨被和暖的春风吹送着,飘洒在繁花落尽的树枝上。
满地落花被雨水浇湿,再也飞舞不起来了。
池塘里碧绿的水面上随风荡起微微的波纹。
雨晴了,一轮斜阳依旧出现在西方的天空上。
在“哀”的暮春景色中,抒发的是一种“哀”情,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有两层作用:一层是因景生情,一层是景中有情。
词中人物由半卷帘幕偶望窗外,只见春风吹雨,绕树飘落,花枝凋残,落红满园,欲飞也难。
一股抑郁感伤之绪从心底涌出。
再望寒池清碧,涟漪欲生,纵是雨晴,也已日暮,更添一种凄清消沉之情。
另一层,风雨、残枝、落红、寒池、落日,作为词中意象,勾勒出人物抑郁感伤、凄清消沉的内心世界。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6分)【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
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
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解析】此题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下阕写当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卷起珠帘,恰恰看到燕子成双成对地飞来飞去。
这更加勾起了女主人公的一怀愁绪。
这种愁绪实在难以排遣,满心想加以掩饰,无奈却在紧蹙的双眉中显露出来。
于是只好强打精神,翻身起来,继续下那盘没有下完的棋。
希望靠弈棋转移悲愁的压抑。
但是此时要专注沉思也很困难,在面对比较复杂的打劫局面时,不禁迟疑,心思旁骛,以致迟迟不能定夺落子。
最后两句借续下残棋的动作来表达自己难以排遣的愁情、纠结纷乱的情绪。
这种情绪是通过人物动作的精微细节表现出来的。
【诗歌赏析】“春风”二句起调低沉,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
春风吹雨已自凄凉,而花枝已凋残矣,风雨仍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
“落花无可飞”,写残红满地,沾泥不起,比雨绕残枝,又进一层,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情绪。
两句为全篇奠定了哀婉的基调。
三、四句写雨霁天晴,按理色调应该转为明朗,情绪应该转为欢快。
可是不然,词的感情旋律仍旧脱离不了低调。
盖风雨虽停,而红日却已西沉。
因此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暮色。
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情,仍从景物引起。
“帘半卷,燕双归”,开帘待燕,亦闺中常事,而引起下句如许之愁,无他,“双燕”的“双”字作怪耳。
其中燕归又与前面的花落相互映衬。
花落已引起红颜易老的悲哀;燕归来,则又勾起不见所欢的惆怅。
燕双人独。
怎能不令人触景生愁,于是迸出“讳愁无奈眉”。
一个警句。
所谓“讳愁”,并不是说明她想控制自己的感情,掩抑内心的愁绪,而是言“愁”的一种巧妙的写法。
“讳愁无奈眉”,就是对双眉奈何不得,双眉紧锁,竟也不能自主地露出愁容,语似无理,却比直接说“愁上眉尖”艺术性高多了。
结尾二句,紧承“讳愁”句来。
因为愁绪无法排遣,所以她转过身来,整顿局上残棋,借以移情,可是着棋以后,又因心事重重,落子迟缓,难以应敌。
这个结尾通过词中人物自身的动作,生动而又准确地反映了纷乱的愁绪。
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8分暮春[宋]黄庚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宋]黄公度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2分)(2)《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2分)(3)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1)《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2分)答案:花瓣飘落,柳絮飘飞,春风将尽,子规啼叫。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与鉴赏语言的结合题。
大家必须在理解关键词含义的基础上,结合诗歌内容来回答。
结合诗歌中体现暮春景色的意象来解读,“落花”“柳绵”“东风”“子规”都透露出了暮春的信息。
(2)《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2分)答案: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衬托),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借涧水烘托桃花之香。
②动静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三四两句中涉及到两种意象“桃花”与“涧水”,题干中问是如何描写桃花的,这就表明描写的重心是“桃花”,所涉及到的修辞手法就是映衬或烘托。
(3)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答案:《暮春》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伤春之愁、流年之叹;《暮春山间》写作者缓步春山所见,描绘了一幅幽美的暮春景象,表现了作者的闲适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
对于诗歌情感的把握主要通过对意象意境的分析,《暮春》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营造了一种落寞伤感的意境,为了增强杜鹃为诗人所带来的悲愁与催促年光的意象,诗人又有意识的将杜鹃的原有象徵与黄昏的意象作有机的结合。
《暮春山间》则展现出一种幽美静寂的意境,表现作者的愉悦闲适之情。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宋]郭震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吴越等地。
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
生卒年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5分)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5分)【答案】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表达感情的。
(2分)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1分)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2分)说明:答“以景衬情”“对比衬托”也可。
解析:韦庄在诗中用先扬后抑的方法反衬自己苦闷压抑的感情。
诗歌首句故作轻松:尽管“流离”江南,但早已习惯。
第二句更用“挥袂”的夸张举动描摹浪迹天涯“等闲”洒脱的情态。
诗到第三句出现转折:灯前醒来,家乡亲人分明还在眼前,但这只是怀乡思家的梦境。
梦醒后,离家的孤寂,现实的苦闷一直沉重的郁结心头,欲抑先扬的反衬,倍添惆怅。
最后以景衬情,西斜山月分明就在眼前,望月思乡,归梦难成,这一意象,成为梦境幻灭,现实凄苦的形象写照。
“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答案】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1分)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2分);郭诗中,“灯前”表现了住宿在渔家(1分)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2分)。
【解析】韦诗和郭诗都写到“灯下”,但景象不同,感情迥异。
韦诗是“灯前”梦醒。
可以想见诗人夜不成寐,或读或写,排遣愁思,在困倦中睡去。
及至醒来,残灯犹明,乡梦幻灭,沉重的现实显现灯前,孤寂惆怅充塞心头。
“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
郭诗是“灯前”谈笑。
形象地描写出欢乐景象。
渔家热情待客,主客无拘无束,掌灯言欢。
虽然主人渔业艰辛,但此刻都化入笑谈,轻松融洽的气氛洋溢在字里行间。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③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②禁:消瘦。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②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
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
(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宋·*张炎《高阳台》)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
(元·虞集《题南野亭》)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
(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
(清·王象巽《游曲江》)[按:应为“明”]③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参考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体察。
诗中花正好,藤梢新,典型春景;“白发好禁春”是诗人要享受春意,没有“春去”,更无“夏来”,故C错误。
2[参考答案]B、E解析: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
曾经繁华,而后衰败荒凉,正所谓“黍离之悲”,例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贵族聚居之地,而今平民百姓栖身之所,不见当年英豪奢华,就有“今昔比较,兴衰易变”之意,正是“兴亡之感”。
B句中当年燕子认不出这块地方,因为这里苔深草盛,繁华不再;E句“韦曲”“杜陵”都是唐代长安城郊有名的胜地,而今“文物尽”,且多少“可儿坟”映入眼帘,没有热闹,尽显荒凉,正是“兴亡之感”。
A、D 句都在赞春景之美,C句在借杜诗说终南隐居之事,都没有兴亡之感。
3[参考答案]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
(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体察,当然这是建立在对诗歌内容理解的基础之上。
要求考生回答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如果只看末两句,或许略显朦胧,所以命题人在题干中给出“小乌巾”的注解“刘岩隐隐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于是我们知道诗人因为韦曲春景之美而心生归隐之意,而诗歌后面有注释表明作诗背景“求仕于长安而未果”,求仕不得,难免心灰意冷,于是说上几句归隐之语自然之极,这种情感很是复杂,说是要归隐,未必真归隐,发发牢骚或自我安慰均有可能,不过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让诗人不舍自然倒是真情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