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练习答司马谏议书语文版
【高中语文】《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下册

15.2《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小阅读-课内1.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太宗”是皇帝的庙号,开国第二位君主大都以此称呼,而开国帝王则用“太祖、高祖”这些庙号。
B.“举先王之政”(《答司马谏议书》)与“函谷举”(《阿房宫赋》)两句中的“举”字含义不相同。
C.《六国论》第三段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
如燕国起初全力反抗秦国侵略,但后来由于派遣刺客,杀了良将李牧,于是终至灭亡。
D.《答司马谏议书》中“以授之于有司”中的“有司”与《出师表》中“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中的“有司”意义相同。
2.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送李愿归盘谷序》是一篇送友人归隐的赠序。
写作艺术上很有特色,融铺叙、议论、抒情于一炉,兼有辞赋、骈体、散文之美。
B.《秋声赋》多处运用比喻,使无形、无色的秋声,成为可听、可见、可感的自然现象,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C.《答司马谏议书》是一篇书信体的政论文。
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表达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D.《六国论》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极度同情。
二、情景默写三、文言文阅读也5.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者,文中指“有学问的人”,与《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学者”含义相同。
B.肆,文中指“任意妄为”“恣意而行”,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又欲肆其西封”的“肆”含义不同。
C.乡党,周制以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后世以“乡党”泛指乡里。
D.陟,文中是“提拔、晋升”的意思,与《出师表》中“陟罚臧否”的“陟”含义相同。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含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诚信(节选)贞观十年,魏征上疏曰:“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
夫君能尽礼,臣得竭忠,必在于内外无私,上下相信。
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道大矣!昔齐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酒腐于爵,腐于俎,得无害于霸业乎?’管仲曰:‘此极非其善者,然亦无害于霸也。
’桓公曰:‘如何而害霸乎?’管仲曰:‘不能知人,害霸也;知而不能任,害霸也;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参之,害霸也。
’晋中行穆伯攻鼓①,经年而弗能下,馈间伦曰:‘鼓之啬夫②,间伦知之。
请无疲士大夫,而鼓可得。
’穆伯不应,左右曰:‘不折一载,不伤一卒,而鼓可得,君奚为不取?’穆伯曰:‘间伦之为人也,佞而不仁。
若使间伦下之,吾可以不赏之乎?若赏之,是赏佞人也。
佞人得志,是使晋国之士舍仁而为佞。
虽得鼓,将何用之?’夫穆伯,列国之大夫;管仲,霸者之良佐,犹能慎于信任,远避佞人也如此,况乎为四海之大君,应千龄之上圣,而可使巍巍之盛德,复将有所间然乎。
”“若欲令君子小人是非不杂,必怀之以德,待之以信,厉之以义,节之以礼。
然后善善而恶恶,审罚而明赏。
则小人绝其佞邪,君子自强不息,无为之治,何远之有?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能去罚不及于有罪赏不加于有功则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锡祚胤③将何望哉?”太宗览疏叹曰:“若不遇公,何由得闻此语!”(节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注】①鼓:城邑名。
②啬夫:秦汉时的乡官,这里指掌管鼓城的官员。
③永锡祚胤:锡,赐福;祚,读zuò,赐福、保佑;胤,读yìn,子孙后代。
祚胤,福运及于后代子孙。
1.下列用“I”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能去/罚不及/于有罪赏/不加于有功/则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锡祚胤/将何望哉B.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能去罚/不及于有罪赏/不加于有功/则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锡/祚胤将何望哉C.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能去/罚不及于有罪/赏不加于有功/则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锡祚胤/将何望哉D.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能去/罚不及于有罪/赏不加于有功/则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锡/祚胤将何望哉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这是用皇帝年号来纪年。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含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检测一、课内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不复一一自辨“辨”同2.于反覆不宜卤莽“卤”同(二)词类活用1.以膏泽..斯民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3.以……同俗自媚于众为善.4.以兴利.除弊.(三)特殊句式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句式:译文:2.终必不蒙见察。
句式:译文:3.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句式:译文:4.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句式:译文:(四)一词多义1、度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②度义而后动③春风不度玉门关④崔九堂前几度闻2、固①则固前知其如此也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④少年固强之3、见①冀君实或见恕也②终必不蒙见察③是而不见可悔故也④夜缒而出,见秦伯⑤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4、修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②乃重修岳阳楼③邹忌修八尺有余④选贤与能,讲信修睦5.如①则固前知其如此也②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③坐须臾,沛公起如厕④固不如也⑤方六七十,如五六十6.于①于反覆不宜卤莽②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③人习于苟且非一日④业精于勤,荒于嬉⑤不拘于时,学于余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7.为①不为侵官②为天下理财③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④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⑤未能助上大有为⑥不足为外人道也⑦若属皆且为所虏⑧何辞为8.以①故今具道所以②侵官……以致天下怨谤也③议法度……以授之于有司④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⑤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⑥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⑦皆以美于徐公(五)古今异义1.故略上报古义:今义:刊登在报纸上;向上级报告。
2.以致天下怨谤也古义:今义: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3.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古义:今义:全部,各种;全部的事物。
(六)文化常识;判断正误。
1.古代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后,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君实”就是司马光的字,“临川”是王安石的字。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9课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题新版语文版

答司马谏议书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强聒.(ɡuā)卤莽.(mǎnɡ)见恕.(shù)辟.邪(pì)B.拒谏.(qiān) 汹.汹(xiōnɡ) 盘庚.(ɡēnɡ) 膏.泽(ɡāo)C.不恤.(xù) 怨谤.(bànɡ) 利弊.(bì) 会晤.(wù)D.胥.怨(xù) 儒.生(rú) 挑衅.(xìn) 怨诽.(fěi)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游处..相好( )(2)虽欲强聒..( )(3)冀.君实( )(4)人习于苟且..( )(5)故略.上报( )(6)不任..区区向往( )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它在句中的意思。
(1)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通,释为:(2)于反复不宜卤莽通,释为: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古今义。
(1)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古义:今义:(2)故今具道所以..古义:今义:(3)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古义:今义:5. 翻译下列句子。
(1)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2)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6. 文学常识填空。
(1)本文作者是朝 (人名),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是“”之一;题目中的“司马谏议”指的是。
(2)本文选自《》,作者的主张是历史上有名的变法,史称“”。
(一) 读课文第一至三段,做题。
7.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2)胥怨..者民也( )(3)名实..已明( )(4)以膏泽..斯民(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2)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9.文中王安石认为自己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不对?(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10.作者在文中指出了朝廷官员怎样的现状?文中哪一句表明了作者变法的坚定信心?11.作者举盘庚迁都的事例有什么用意?12.最后一句表明了作者对司马光的指责持什么态度?(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高中语文】《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下册+

15.2《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如果古文中的人物能建立朋友圈,且不考虑年代差异,王安石将《答司马谏议书》发在朋友圈后,列表里最有可能....给他点赞的是()A.子路B.郭橐驼C.庖丁D.魏征2.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殿下,古代对仅次于天子的王侯或太子的尊称。
“殿”即宫殿,“殿下”本为宫殿的陛阶。
汉代在称天子为陛下的同时,称太子、侯王为殿下。
B.豫游,出游,游乐。
帝王春天出巡为“豫”,秋天出巡为“游”。
C.《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司马”指代收信对象的姓氏,“谏议”是官职的意思,“书”提示了文体是“书信”。
D.有司,因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但“有司”并不是某个具体的部门,而是代指主管部门的官吏。
3.下列句子中不含有官职名称的一项是A.答司马谏议书B.上枢密韩太尉书C.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D.司马迁,曾任太史令,故称其为太史公二、小阅读-课内4.《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引“盘庚之迁”的例子有什么作用?5.通读《答司马谏议书》,说说作者为什么写这封书信?新法的实施遭到了反对,王安石的态度是什么?6.下面对《答司马谏议书》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在本文中,司马光认为天下“怨谤”、众“汹汹然”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B.王安石从历史的角度说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因此“天下怨谤”不足为奇。
C.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D.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
三、情景默写四、小阅读-课外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谏太宗十思疏》的上奏,正值繁荣的“贞观之治”时期;作者以其敏锐的眼光洞察到唐太宗逐渐滋长的贪图享乐、喜好骄奢的思想,并且敢于犯颜直谏。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答题时间:30分钟)一、基础知识运用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窃:私下,私自。
这里用作谦辞B.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强聒:唠叨不休C.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汹汹:气势猛D.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区区:小,用作谦辞,指区区之心2.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 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B. 于反复不宜卤莽C. 振之以威怒D.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①而.议事每不合②吾尝终日而.思矣B. ①以授之.于有司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C. 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②苛政猛于.虎也D. ①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 故略上报..B. 于反复..不宜卤莽C. 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D. 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5.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B. 驴不胜怒,蹄.之C.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D.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6. 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B.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C.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D. 至于怨诽之多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的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2)《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生事”的指责,王安石指出新法的理论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根本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
语文版九下语文《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推荐】

答司马谏议书·语文版九下同步练习【同步训练】一、基础训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聒()恕()壬()恤()晤()庚()2、文学常识真空⑴本文作者是朝(人名),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是“”之一;题目中的“司马谏议”指的是。
⑵本文选自,作者主张的是历史上有名的变法,史称“ ”。
⑶文章的四个部分:先是交代,然后,分析,最后以结束。
3、文章针对司马光对变法的指责,王安石是怎样回答的?4、解释句子中的词语。
⑴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窃:)⑵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操:)⑶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⑷举先王之政(举:)⑸以膏泽斯民(膏泽:)5、如果司马光收到王安石的这封信,他会怎么样?二、同步解读昨日蒙教。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6、解释下列词语。
重念:厚:卤莽:侵官:7、司马光批评王安石犯了、、、、五条错误。
8、王安石与司马光“议事每不合”的原因是什么?9、选文中,王安石驳斥司马光观点的立论原则是。
10、翻译下列句子。
⑴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⑵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三、美文赏读石崇与王恺争豪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①。
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
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
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②击之,应手而碎。
恺既惋惜,以为疾已之宝,声色甚厉。
崇曰:“不足恨,今还卿③。
”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④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⑤,甚众。
【解析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9课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语文版

答司马谏议书一、字音字形1.识记生难字谤.(bànɡ)聒.(ɡuō)壬.(rén)恤.(xù)胥.(xū)庚.(ɡēnɡ)度.(duó)膏.(ɡāo)晤.(wù)2.找出通假字故今具道所以具通俱意思:全,都,详尽。
二、重要词语1.重点词理解(1)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
(2)窃:谦词,私下,代“我”。
(3)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4)强聒:强作解说。
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
(5)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
(6)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
(7)举:推行。
(8)辟:排除,驳斥。
(9)壬人:奸人,佞人。
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
(10)习于苟且:习惯于得过且过。
(11)汹汹:波涛声。
这里指反对新法的吵闹之声。
(12)胥怨:相怨。
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
胥,互相。
2.一词多义辨析3.词类活用解释(1)以膏泽斯民活用词语:膏泽解释:油脂和雨露,这里作动词用,给以好处,施恩惠。
(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活用词语:第一个“事”解释:名词作动词,做事。
4.古今异义区分(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古义:私下,私意,“我”的谦词。
今义:偷窃。
(2)于反复..不宜卤莽古义:书信往返。
今义:重复。
(3)虽.欲强聒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4)不复.一一自辨古义:再。
今义:重复。
(5)故今具道所以..古义:……的原因。
今义:因果连词。
(6)度义.而后动古义:适当,恰当。
今义:意义。
(7)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古义:诚心。
今义:数量少,不重要。
(8)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古义:政治主张。
今义:方法。
三、作家作品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仁宗庆历进士。
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

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游处:交游相处
B.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视遇:看待
C.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强:加强
D.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膏泽:施加恩泽
答案 C
解析 强:勉强。
2.下列各句中,红色字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度义而后动 A.一夜飞度镜湖月 B.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C.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D.吾忘持度 答案 B 解析 B项与例句都是“考虑、揣度”之意。
D项“兄”,名词作状语。
5.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举先王之政 答案 D 解析 D项为陈述句。A、B、C三项为介宾后置句。
A项渡过。C项量长短。D项,标准。
3.下列各句中,红色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故略上报 B.于反复不宜卤莽 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D.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答案 D 解析 D项生事:制造事端。 A项古义:写回信。B项古义:书信往来。C项古义:不同寻常。
4.下列各句中红色的字,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 项是( ) A.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B.籍吏民,封府库 C.范增数目项王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答案 D 解析 A项“事”、B项“籍”、C项“目”,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第15.2课《答司马谏议书》-【教考融合】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下

第15.2课《答司马谏议书》教考融合同步练习一、语言文字的运用与表达(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北宋王安石笔下的神童方仲永的遭际,代有其事。
受虚荣心、名利心等影响,一些“望子成名、望女成星”的家长,热衷于奔走在童星制造的路上,对有特长的孩子_______________,倾尽一切资源,带孩子参加花样繁多、“套路”很深的选秀比赛,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处于夸张的模仿和表演的状态。
前不久,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只有_______________的孩子长大后想成为志愿者、公益人士。
有观点指出,对于少年儿童的培养教育,一些家长正走在_______________的路上!也有家长认为:“不都说出名要趁早吗?让我的孩子尽早出名,积累财富,也没啥错!”俗话说,早熟的果子撑不到丰收的金秋。
银河星布,_______________的星也就那么几颗。
过早地让孩子游走于名利场,消费孩子的童年,对孩子健康人格以及“三观”的塑造,有百害而无一利。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
身为家长,如果( ),那么方仲永的悲剧就可能反复上演。
1、依次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快马加鞭凤毛麟角背道而驰璀璨夺目B.揠苗助长凤毛麟角南辕北辙光彩照人C.揠苗助长屈指可数南辕北辙璀燦夺目D.快马加鞭屈指可数背道而驰光彩照人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两成的孩子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
B.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
C.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超过七成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
部编语文必修下同步练习:第15课(2)答司马谏议书

第15课(2)答司马谏议书一、课内基础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游处:同游共处,交往B.重念蒙君实视遇厚视遇:看待,对待C.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强:加强D.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膏泽:施恩惠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B.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是可忍,孰不可忍)C.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爱其子,择师而教之)D.欲出力助上以抗之以乱易整,不武)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故略上报B.于反覆不宜卤莽C.不任区区向往之至D.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4.下列句子中,句式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A.至于怨诽之多B.终必不蒙见察C.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D.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5.下列对课文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书,即上书,一般是向君主进呈书面意见或给地位高的人写信。
B.某启,古人书信格式,即在正文开头称“某启”或“敬启者”,“启”表示写信的人向对方表白启告。
C.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D.先王,指已经去世的君主。
“先”一般是对死去的人的尊称,如“先父”。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5课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游处:同游共处,交往B.重念蒙君实视遇..厚视遇:看待、对待C.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强:加强D.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膏泽:施加恩泽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故略上报..B.于反复..不宜卤莽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D.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B.籍.吏民,封府库C.范增数目.项王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4.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D.举先王之政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尊称别人称字,“君实”就是司马光的字。
B.人主:皇帝。
这里指宋神宗赵顼。
神宗是他的溢号。
C.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员。
D.区区:小,这里指自己,自谦之辞。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五小题。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语文 答司马谏议书 同步分层作业(含解析)

答司马谏议书分层作业一、单选题: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A.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B.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C.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D.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2.下面对《答司马谏议书》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 在本文中,司马光认为天下“怨谤”、众“汹汹然”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B. 王安石从历史的角度说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因此“天下怨谤”不足为奇。
C. 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
D. 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
3.下列各句中“见”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A. 冀君实或见恕也B. 诚恐见欺C.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D. 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材料二:晏①以王者爱人,不在赐与当使之耕耘织纴常岁平敛之荒则蠲救之。
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
2024年高一语文同步课堂(统编版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分层练习)解析版

15.2答司马谏议书分层练习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故:原因,缘故B.以致天下怨谤.也谤:诽谤,指责C.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恤:顾虑,考虑D.度.义而后动度:计划【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句意:考虑到(事情)适宜就采取行动。
“度”,考虑。
故选D。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终必不蒙见.察或见恕也B.廊腰缦.回缦.立远视C.族.秦者秦也谁得而族.灭也D.举.先王之政函谷举.【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见:表被动/用在动词前,表示施动者对自己怎么样,翻译成“我”。
B.缦:萦绕/久,长时间(站立)。
C.族:名词作动词,灭族/名词作动词,灭族。
D.举:施行/攻占,这里指被攻占。
故选C。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盘盘焉.缦立远视,而望幸焉.B.故今具道所以..见教者..今君实所以C.以.兴利除弊欲出力助上以.抗之D.不为.侵官为.天下理财【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语气助词,无实意。
B.所以:……的理由,……缘故/用来……的。
C.以:目的连词,来/目的连词,来。
D.为:是/介词,替。
故选C。
4.下列加点字的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①董.之以严刑(督查)②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物体)B.③总此十思,弘.兹九德(光大)④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坚固)C.⑤何必劳.神苦思(使……劳累)⑥役聪明..之耳目(聪慧)D.⑦故今具.道所以(详细地)⑧辟邪说,难.壬人(排斥)A.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B.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C.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D.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
【答案】D【详解】此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能力。
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附答案

课时把关练15答司马谏议书♦文言基础训练1.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B.不任区区向往之至C.故今具道所以D.同俗自媚于众为善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游处:交游相处,交往B.重念蒙君实现遇厚视遇:看待,对待C.虽欲坐聒,终必不蒙见察强:加强D.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肯强斯民膏泽:施恩惠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晅议事每不合②吾尝终日加思矣B.①以授之于有司②客?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C.①议法度而修之干朝廷②苛政猛于虎也D.①以育泽斯民,则某知罪矣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故略上举B.于反谡不宜卤莽C.不任惇厘向往之至D.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B.箱吏民,封府库C.范增数目项王D.君为我呼入,吾得用事之6.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D.举先王之政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甲文: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隼盘4 耳,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康丕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15.2《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注]王安石、字介甫。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光独A知其不B然C介甫固大贤D其失在于用心E太过F自信G太厚而已。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国,治理国家,“治”与《谏逐客书》中“举地千里,至今治强”中“治”含义不同。
A.王安石明知会遭受众人怨恨非议,依然力行改革,体现了他作为政治家的魄力和改革家的远见卓识。
B.面对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反对派的汹汹言论,王安石借用盘庚迁都的史实表明自己不怕非议坚持改革的决心。
C.司马光认为王安石的智慧和德行超出了一般人,使得世人无法理解和接受他,最终必然导致变法失败。
D.王安石与司马光所持政见不同,以书信往来展开辩驳,但言辞恳切,只谈公事,不泄私愤,展现两人坦荡的胸襟。
B.往往暴得美官,暴,损害意,与“暴殄天物”中“暴”含义相同。
C.使,连词,假使,与《阿房宫赋》中“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中“使”含义相同。
D.见教,指教我,此处“见”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百姓之不见保”中“见”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认为王安石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推行新法百害而无一利,只是为自己求取功名罢了。
17.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材料一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
基础知识达标◆
(节选)29 《答司马谏议书》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则众何为而为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解释下列词语。
1 __________ ①特:___________ ②悔::_________ ③膏泽___________ ④事事:、翻译句子。
2.
①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②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课后能力提升
3、文中提到的盘庚,是____朝的君主,他当年迁都是为了______________。
4、文段最后一句“则非某之所敢知”表现了王安石变法的_________ 态度。
5、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文学家。
根据你的积累,试写出他的一篇诗作。
答案和解析【答案】基础知识达标
只是后悔给以好处做事情1、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第一个“事”为动词,第二个“事”为名词。
2、①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了。
②那么他们怎么会不声势汹汹呢?
【解析】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
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
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
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课后能力提升
商摆脱自然灾害2、
【解析】对书下有关内容要加强记忆。
坚决、3
【解析】此句表现了王安石坚持变法,义无反顾的决心和精神。
如: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4船瓜洲》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诗歌储备。
在背诵诗歌时,不仅要背诵诗歌的内容,还要记忆诗歌的题目和作者,最好还要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