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阅读试题答案与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四)《答司马谏议书》节选(11分)
王安石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19.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①盖儒者所争
盖:___________
②而天下之理得矣
理:___________
③举先王之政
举:___________
④以兴利除弊
以:___________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中“盖儒者所争”一句中“争”具体指哪些?(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四)《答司马谏议书》节选(11分)
19. 原来,表推测‚道理ƒ推行…用来。
(每空1分,共4分)
20. 在朝廷上讨论法令制度并进行修订。
(关键词:议、修,倒装句式。
整体句意通顺,2分)‚至于怨恨咒骂这么多,这本来就是我预先就知道它会这样的。
(关键词:怨、诽、固、其,整体句意通顺,2分)
21.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
(少一点扣一分,共3分)。
《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练习及答案(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某①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②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宫、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③,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注]①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
②君实:司马光的字。
③盘庚之迁:商王盘庚为巩固统治、躲避自然灾害,将国都迁到殷(今河南南阳)。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先王之政举:全B.辟邪说辟:批驳C.度义而后动度:考虑D.一切不事事事:办(事)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B.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C.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D.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第二段首句提出名实这一根本问题,高屋建瓴,意在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为变法正名。
文言文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司马光《与王介甫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乙)与王介甫书(节选)司马光今天下之人恶介甫之甚者,其诋毁无所不至。
光独知其不然。
介甫固大贤,其失在于用心太过,自信太厚而已。
何以言之?自古圣贤所以治国者不过使百官各称其职委任而责其成功也其所以养民者不过轻租税薄赋敛已逋责也。
介甫以为此皆腐儒之常谈,不足为,思得古人所未尝为者而为之。
于是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聚文章之士及晓财利之人,使之讲利。
……又于其中不次用人,往往暴得美官,于是言利之人皆攘臂圜视,炫鬻争进,各斗智巧,以变更祖宗旧法,大抵所利不能补其所伤,所得不能偿其所亡,徒欲别出新意,以自为功名耳,此其为害已甚矣。
又置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四十余人,使行新法于四方。
先散青苗钱,次欲使比户出助役钱,次又欲更搜求农田水利而行之。
所遣者虽皆选择才俊,然其中亦有轻佻狂躁之人,陵轹州县,骚扰百姓者。
《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练习及答案(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某①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②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宫、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③,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注]①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
②君实:司马光的字。
③盘庚之迁:商王盘庚为巩固统治、躲避自然灾难,将国都迁到殷(今河南南阳)。
10.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举先王之政举:全B.辟邪说辟:批驳C.度义而后动度:考虑D.一切不事事事:办(事)11.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B.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C.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D.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12.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在第二段首句提出名实这一根本问题,高屋建瓴,意在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为变法正名。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对照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对照翻译《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对照翻译《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
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下面,店铺为大家分享《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对照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答司马谏议书原文阅读出处或作者: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答司马谏议书对照翻译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安石启:昨日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意以为跟您友好相处的日子很久了,但讨论国事往往意见不同,这是由于所采取的政治主张和方法不同的缘故。
我虽然想硬在你耳边罗嗦(强作辩解),恐怕结果一定不会得到您的谅解。
《答司马谏议书》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选择、简答、阅读
《答司马谏议书》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选择、简答、阅读《答司马谏议书》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选择题】【课内简答题】【课外阅读】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三(《王安石全集》第6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当时司马光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写信反对王安石变法,本文是王安石的回信。
②【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
③【蒙教】承蒙您赐教(指来信)。
蒙,受。
④【游处(chǔ)】同游共处,交往。
⑤【每】常常。
⑥【所操之术】指所持的政治主张。
操,持。
术,方法、主张。
⑦【强聒(guō)】唠叨不休。
聒,说话声嘈杂。
⑧【不蒙见察】不能被(您)理解。
⑨【故略上报】所以只简单地给您回信。
司马光因反对新法,曾三次给王安石写信,其中第一封长达三千字。
王安石收到信后曾写了一封短信回复。
即此处说的“略上报”。
⑩【辨】同“辩”,分辩。
【重念】又想。
【视遇】看待,对待。
【反复】指书信往返。
【卤莽】粗疏草率。
卤,同“鲁”。
【具道所以】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
【尤在于名实】特别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
【天下之理得矣】天下的大道理就清楚了。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这都是司马光信上指责的话。
意思是,王安石变法,添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设法生财,与民争利;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
征,求。
【以谓】以为,认为。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
人主,君主。
【不为】不能算是。
【举】施行。
【辟邪说,难(nàn)壬人】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
辟,批驳。
难,排斥。
新高考《答司马谏议书》原文+理解性默写习题+答案
新高考《答司马谏议书》原文+理解性默写习题+答案一、《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二、理解性默写习题1.《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的句子是:“____,____。
”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强调自己虽想解释,但对方终究不会考虑自己建议的句子是:“____,____。
”3、《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反驳对方所谓“侵官”之说时,陈述新法经过了朝廷议定,且交付主管部门执行这一事实的句子是:“____,____。
”4、《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反驳对方来信“生事”之论时,先指出变法的理论根据“____”,然后阐明变法的根本目的是“____”。
5、《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两句,回应了司马光在来信中关于“征利”的指责。
6、在王安石看来,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他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指出,“____,____”,根本算不上拒谏。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理解及译文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答司马谏议书【宋】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选自《四部丛刊》本《临川先生文集》)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于反覆..不宜卤莽反覆: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
B.辟邪说,难.壬人难:排斥C.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膏泽:施恩惠,名词活用作动词。
D.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区区:小,用作自称的谦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故今具道所.以①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B.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C.①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①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D.①为.天下理财①不为.征利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以“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等言辞,表现出对改革的坚定信心。
B.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翻译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翻译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翻译《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
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答司马谏议书〔宋〕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选自《四部丛刊》本《临川先生文集》【译】安石敬白:昨日承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觉得与您交往深厚密切已非一朝一夕,可是议论国事时常常意见不同,这大是由于我们所采取的方法不同的缘故吧。
即使想要勉强多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略地复上一信,不再一一替自己分辨。
后来又想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道理,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辨的,尤其在于名义和实际的关系。
名义和实际的关系一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解决了。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对照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对照翻译《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对照翻译《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
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下面,店铺为大家分享《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对照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答司马谏议书原文阅读出处或作者: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答司马谏议书对照翻译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安石启:昨日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意以为跟您友好相处的日子很久了,但讨论国事往往意见不同,这是由于所采取的政治主张和方法不同的缘故。
我虽然想硬在你耳边罗嗦(强作辩解),恐怕结果一定不会得到您的谅解。
《宋史·王安石传》《答司马谏议书》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
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
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
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
”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
”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
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
上问:“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
”上以为然。
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
”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
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
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
”临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
去安石,天必雨。
”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
八年二月,复拜相,安石承命,即倍道来。
安石之再相也,屡谢病求去,上益厌之,罢相。
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
绍圣中,谥曰文。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文本二: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答司马谏议书》阅读训练及译文
《答司马谏议书》阅读训练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司马谏议①书王安石①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②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③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④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注:①司马谏议,指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当时司马光任翰林学士,写信给王安石反对变法,本文是王安石的回信。
1.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故:原因B.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强:加强C.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恤:顾念D. 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膏泽:施加恩泽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 而.议事每不合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B. 终必不蒙见.察冀君实或见.恕也C 故今具道所以..见教者..今君实所以D.为.天下理财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在朝廷上讨论法令制度并进行修订B.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施行前代贤君的治国原则,以便兴利除弊,不能算生出事端C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迁都,遭受百姓的埋怨,除了地位特殊的朝廷士大夫(都埋怨他)D.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如果说今天应当什么事也不必做,只要墨守前人的做法就行了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王安石和司马光交情很好,议事不合,只是因为政治主张和方法有所不同。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重,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惹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那么以谓:授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惹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那么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那么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那么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那么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译文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白了。
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如今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可以宽恕我吧。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
假如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明晰了。
如今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回绝承受不同的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答司马谏议书》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选择、阅读习题【部编版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选择、阅读习题【部编版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选择题】【课外阅读】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选自《》卷七十三(《王安石全集》第6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司马光(1019—1086),字,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政治家、史学家。
当时司马光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写信反对变法,本文是王安石的回信。
②【某】。
③【蒙教】。
蒙,。
④【游处(chǔ)】。
⑤【每】。
⑥【所操之术】。
操,。
术,。
⑦【强聒(guō)】。
聒,。
⑧【不蒙见察】。
⑨【故略上报】。
司马光因反对新法,曾三次给王安石写信,其中第一封长达三千字。
王安石收到信后曾写了一封短信回复。
即此处说的“略上报”。
⑩【辨】。
【重念】。
【视遇】。
【反复】。
【卤莽】。
卤,。
【具道所以】。
【尤在于名实】。
【天下之理得矣】。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意思是,王安石变法,添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设法生财,与民争利;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
征,。
【以谓】。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人主,。
【不为】。
【举】。
【辟邪说,难(nàn)壬人】。
辟,。
难,。
壬人,。
【前】。
【苟且】。
【非一日】。
【恤】。
【同俗自媚于众】。
【汹汹然】。
【盘庚之迁】。
?【胥怨】。
【非特】。
【度(dù)】。
【度(duó)义而后动】。
义,。
【是】。
【可悔】。
【膏泽斯民】。
【不事事】。
前一个“事”是动词,。
【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这是古代书信的套语。
不任,。
区区,。
二、文言现象积累:1、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析:①不复一一自辨:②于反复不宜卤莽:③故今具道所以:2、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故略上报..:②于反复..不宜卤莽:③以膏泽..斯民:④则众同为而不汹.汹.然:⑤故今具道所以..:⑥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⑦今君实所以..见教者:⑧不任区区..向往之至:⑨以致..天下怨谤也:3、判断文言句式:①文言句式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②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
《答司马谏议书》注释、文言现象、翻译练习
《答司马谏议书》习题及答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三(《王安石全集》第6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当时司马光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写信反对王安石变法,本文是王安石的回信。
②【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
③【蒙教】承蒙您赐教(指来信)。
蒙,受。
④【游处(chǔ)】同游共处,交往。
⑤【每】常常。
⑥【所操之术】指所持的政治主张。
操,持。
术,方法、主张。
⑦【强聒(guō)】唠叨不休。
聒,说话声嘈杂。
⑧【不蒙见察】不能被(您)理解。
⑨【故略上报】所以只简单地给您回信。
司马光因反对新法,曾三次给王安石写信,其中第一封长达三千字。
王安石收到信后曾写了一封短信回复。
即此处说的“略上报”。
⑩【辨】同“辩”,分辩。
⑪【重念】又想。
⑫【视遇】看待,对待。
⑬【反复】指书信往返。
⑭【卤莽】粗疏草率。
卤,同“鲁”。
⑮【具道所以】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
⑯【尤在于名实】特别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
⑰【天下之理得矣】天下的大道理就清楚了。
⑱【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这都是司马光信上指责的话。
意思是,王安石变法,添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设法生财,与民争利;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
征,求。
⑲【以谓】以为,认为。
⑳【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
人主,君主。
㉑【不为】不能算是。
㉒【举】施行。
㉓【辟邪说,难(nàn)壬人】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
辟,批驳。
难,排斥。
壬人,善于巧言献媚、惑众取宠的人。
㉔【前】预先。
㉕【苟且】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
答司马谏议书文言现象、翻译、简答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选择题】【课内简答题】一、文言现象积累:1、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析:见:①不复自辨: ________________②于反复不宜卤莽:______________③故今具道所以:_______________2、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故略上报:___________________②于反复不宜卤莽:_____________③以膏泽斯民:__________________④则众同为而不汹汹然:__________⑤故今具道所以:________________⑥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________⑦今君实所以见教者:____________⑧不任区区向往之至:____________⑨以致天下怨谤也:______________3、判断文言句式:①文言句式所操之术多异故也2 ___②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
③胥怨者,民也:_________④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_________⑤受命于人主:_________⑥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_________⑦至于怨诽之多:_______________4、一词多义:①冀君实或见恕也:_________②见渔人,乃大惊:_________③于是人朝见威王:_________④秦王坐章台见相如:________⑤众人皆解面我独醒,是以见放:—⑥风吹草低见牛羊:_________修: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_________②乃重修岳阳楼:_________③谄忌修八尺有余:________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韩非子》⑤臣修身洁行数十年《魏公子列传》:以:①以致天下怨谤也:_________②以授之于有司:_________③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_________④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_________⑤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____ 为:①不为侵官:_________②为天下理财:_________③同俗自媚于众为善:・④未能助上大有为:• --二、重点文言语句翻译 1、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 多异故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司马谏议书》阅读试题答案与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为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1.下列各组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某启:昨日蒙教/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B.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季氏将有事于颛臾C.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邹忌修八尺有余D.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2.下列各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
B.“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这一句概括了司马光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变法的话。
C.“人习于苟且毋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无够为善”这一一表明王安石对当时士大夫苟且偷安、墨守成规、随和世俗的不满。
D.
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表明王安石因工作很忙而不能与司马光见面的慊意。
3.下列各句不属于王安石变法的一项是:A.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B。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C。
辟邪说,难壬人 D。
为天下理财,4.对本文的内容解说不当的一项是:A.第一段是向对方解说上次回信简短而这次又“具道所以”的原因。
B.第二段是取守势,针对司马光来信的指责进行辩驳。
先高屋建瓴地确立了一条双方均应遵循的议事原则:名实相符。
C.第三段转守为攻,批评当时保守势力的流弊,表明自己将大有作为。
D.第四段以自谦结尾,不失赠答之礼。
答案: 1.A 2.D 3.A 4.C 译文我王安石说: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虽然想要(向您)硬罗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
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
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
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
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
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
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
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
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实在仰慕到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