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病案

合集下载

确有专长泄泻门诊病例

确有专长泄泻门诊病例

主诉:反复腹痛腹泻3 年余。

现病史:患者诉近3年来出现腹痛即泻,泻后痛减,下利清谷,自汗出,伴身体烘热,心烦躁扰,胸中烦闷,平素抑郁不得眠,口干口苦,舌质淡,苔微黄,脉弦细。

之前已服中药近百剂,未取效,自虑可疑癌变,更是不思饮食,乏力倦怠,噩梦纷纭。

既往史:无其他疾病史。

辅助检查:大便常规化验:正常。

电子肠镜:未见明显异常。

中医诊断:泄泻,证属肝郁乘脾证治则治法:疏肝理气,健脾止泻内服处方:痛泻要方加减。

方药组成:陈皮10g,炒白术15g,白芍20g,乌梅10g,防风10g,柴胡10g,大腹皮10g,诃子10g,紫苏梗10g,白扁豆20g,香附10g,麦芽20g,佛手10g,香橼10g,酸枣仁20g,远志10g,郁金10g,黄芪15g,淡豆豉10g,栀子10g,鸡内金20g。

7付,水煎服,每日一剂。

嘱患者调节情志。

二诊:腹痛、腹泻缓解,仍心烦,睡眠欠佳,半夜时常惊醒。

考虑患者心胆气虚,守上方加牡蛎15g、龙骨15g、珍珠母20g。

1 月后随访,泻止食佳寐可。

主诉:反复腹泻1 年余。

现病史:患者诉泄泻近 1 年,每日3~5 次,有时泄稀水,受凉或食冷后明显,腹部有时隐痛,常有头晕,乏力,舌暗淡,苔白,脉细弱。

既往史:曾诊断为:慢性肠炎。

辅助检查:无。

中医诊断:泄泻,证属寒湿内盛证治则治法:理气散寒,除湿止泻内服处方:藿香正气散加减方药组成:藿香10 g,干姜10 g,白豆蔻10 g,茯苓15 g,枳壳10 g,白芍15 g,荷叶15g,防风10 g,党参15 g,陈皮 6 g,葛根15 g,炒车前子15 g,当归15 g,甘草10g。

14 剂,每日1 剂,水煎温服,每日1 剂。

二诊:泄泻次数减少,无水样便,头晕乏力减轻,偶有口干,睡眠欠佳。

上方加石斛9g天花粉12g,夜交藤30g,14 剂,水煎温服,每日一剂。

病案3主诉:反复腹泻2年余。

现病史:近2年以来腹痛,便稀溏,夹有黏液,每日2~4 次,饮食不规律,舌质红,苔微黄腻,脉细滑。

泄泻(慢性结肠炎)医案

泄泻(慢性结肠炎)医案

泄泻(慢性结肠炎)医案
男,43岁,1月29日初诊。

患者患慢性结肠炎近20年,近1周肠鸣甚,水样便、时有黏液,每天7~8次,胃脘胀堵累及两胁,腹胀怕凉喜热,暖气反酸,口干口苦,腰酸腰痛,纳可,寐安,舌尖红点刺状、苔薄黄,脉弦。

证属少阳胆火内郁,太阴虚寒兼寒热错杂,方拟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
处方:柴胡、天花粉、法半夏各15g,桂枝、干姜、黄芩、甘草、黄连、党参各10g, 煅牡蛎(先煎)30g,海螺蛸、浙贝母各20g,生姜3片。

每天1 剂,水煎服。

二诊:肠鸣泄泻明显好转,泛酸消失,脘胁胀堵、口干口苦缓解,偶见胃隐痛,仍腰酸腰痛。

上方去海螵蛸、浙贝母,加仙茅15g,淫羊警30g。

三诊: 大便已成形每天1~2次,口干口苦消失,余症皆缓解。

【杏林迷悟】体会:患者脘胁胀堵,嗳气,口干口苦,脉弦等症,属少阳枢机不利;同时又有肠鸣腹泻,大便水样,腹胀怕凉等症,为少阳证合并有“阴证机转”。

即肠鸣泄泻等太阴脾寒之证。

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与证切合,故收效良好。

临证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所治诸多病例,症状不同,病位不一,同病各异,然辨证相同,皆可从主要病机少阳兼津伤阳虚,异病同治,取得良好疗效。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70泄泻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70泄泻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70泄泻疏利肝胆、健脾温肾法治疗泄泻叶某,女,45岁。

7月23日初诊。

主诉:腹泻伴胸脘部疼痛半年余。

初诊:半年前因饮食生冷后引起腹泻,水样便,伴腹痛,无下坠,日行七八次,不伴脓血,服黄连素片后,减至每日五六次,后逐渐出现下坠,大便伴白色黏液,胸脘部疼痛、纳差、消瘦、乏力气短,结肠镜提示溃疡性结肠炎。

多方求治无效(曾用激素),近日加重。

现症:腹泻,水样便,伴腹痛下坠,日行七八次,不伴脓血,伴白色黏液,胸脘部疼痛、纳差、消瘦、乏力气短。

舌质暗苔白腻,脉弦细沉。

大便常规:白细胞++++,红细胞++。

中医辨证:泄泻(肝脾肾功能失调)。

西医诊断:溃疡性结肠炎。

治法:疏利肝胆,健脾温肾。

处方:方拟小柴胡汤合黄土汤加减。

柴胡15g,黄芩10g,党参20g,半夏20g,陈皮20g,木香15g,生地黄20g,阿胶2g,白术12g,附子12g,罂粟壳4g,炙甘草10g,灶心土30g。

6剂,水煎服。

医嘱:忌食辛辣。

二诊:7月30日。

病人服上方6剂,大便减为每日4次,精神好转,胸脘部疼痛减轻,但仍食欲不振,乏力,气短,余无特殊不适。

舌质暗,苔薄白腻,脉弦细。

证属肝经郁热,脾湿肾寒,治仍宜清疏肝胆,健脾祛湿,温肾祛寒。

上方加延胡索20g。

6剂,水煎服。

三诊:8月6日。

病人目前精神好,气短及乏力现象均减轻,胸脘部疼痛消失,大便每日2次,为成形稀便,不伴白色黏液,病情大为减轻。

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细。

上方去罂粟壳。

6剂,水煎服。

四诊:8月13日。

病人因食生冷(食生黄瓜及卤牛肉后)引起腹泻,日行七八次之多,伴胸腹部疼痛,乏力纳差,口干口苦。

舌暗红,苔黄厚腻,脉弦细数。

以上方加葛根30g,黄连15g,延胡索20g。

3剂,水煎服。

五诊:8月20日。

病人服上方3剂后,大便次数减为每日2~3次,腹痛减轻,口干口苦亦减轻,仍食欲不振。

舌暗红,苔黄腻,脉弦细。

上方加砂仁10g。

6剂,水煎服。

六诊:8月27日。

病人日前精神尚好,气短乏力现象及腹痛已消失,大便每日2次,为成形软便,食欲基本正常。

慢性腹泻病案一则

慢性腹泻病案一则

慢性腹泻病案一则
王某,男,56岁,农民, 5月 23 日初诊
因“反复大便不成形 2 年”,诉 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大便次数增多,质稀,4-5 次/ 日,无腹痛腹胀、无血便及粘液脓血便,无里急后重,无乏力疲倦等,曾口服黄连素,整肠生,双歧杆菌等,服药时大便情况改善,停药后复发。

现症见:大便每日4-6次,质稀,食油腻或生冷刺激食物后可呈水样便,食欲食量减少,偶感乏力,无腹痛腹胀,无便血等,舌淡苔薄白,脉弱。

肠镜、大便常规未见异常。

诊断“功能性腹泻”;
辨证:脾胃虚弱;治法:健运脾胃;
处方:党参,茯苓,炒白术,甘草,葛根,藿香,木香,建曲,2 剂,水煎服,1 日 1剂,嘱患者清淡饮食,忌辛辣甜腻之品。

6月 1 日复诊,诉大便次数减至 2-4 次/ 日,较以前成形,饮食有所改善,前方减建曲,继服4剂,
6 月12 日三诊,诉大便 2-3次/ 日,成形,较软,饮食稍不慎仍便稀,食欲食量可,2周后大便基本正常,可稍时油腻,生冷食物,守前方剂以资巩固,嘱患者平素可多食薏仁米、山药、小米等养胃之品,长期调养。

随诊圆月未见复发。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45泄泻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45泄泻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45泄泻中医师承医案分享:45例泄泻泄泻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稀溏、腹胀等症状。

中医治疗泄泻病症秉持“辨证施治”的原则,注重调理脾胃功能,平衡阴阳,达到治愈的效果。

本文将分享中医师承医案中45例泄泻的治疗实践,以期为病友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一、辨证施治中医治疗泄泻首先要明确病因,分辨证候。

根据传统中医理论,泄泻可分为寒泻、热泻、湿泻、虚泻等不同类型。

因此,针对不同病人的不同症状和体质,针对性地开展药物治疗,达到辨证施治的效果。

有的病人出现泄泻的同时伴随着腹痛、腹胀等症状,舌苔薄白,脉象缓慢无力,属于寒泻。

针对这类病人,中医师会选用温中祛寒的药物,如附子、干姜等,以温经散寒,促进脾胃运化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有的病人泄泻伴有排便急迫、大便黏液多,舌苔黄腻,脉象滑数,属于热泻。

中医师会选用清热泻火的药物,如黄连、黄芩等,以清利肠道,降低炎症反应,缓解病情。

还有的病人泄泻伴有腹泻、口渴、胸闷等症状,舌苔厚腻,脉象沉缓,属于湿泻。

中医师会选用燥湿化痰的药物,如茯苓、砂仁等,排除体内湿气,调节水液代谢,改善泄泻情况。

对于体弱多病、久泻不愈的病人,中医师会选择补益脾胃、健脾固肾的药物,如党参、熟地黄等,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二、合理用药中医师承医案中,在治疗泄泻过程中,注重合理用药,灵活配方,以达到个体化的治疗效果。

以一例经典的湿泻为例,患者女,33岁,泄泻已有半年之久,大便多次,色黄,伴有腹泻腹胀。

中医师辨证后给予了茯苓六一汤的药物组合,包括茯苓、砂仁等,以燥湿化痰,调节水液代谢,改善泄泻症状。

经过2个月的治疗,患者的泄泻情况明显好转,大便次数减少,腹胀症状明显减轻。

这显示了中医师承医案治疗方法的有效性。

三、辅助疗法除了中药治疗,中医师承医案中还常常使用一些辅助疗法,如针灸、推拿、艾灸等,以加速康复进程,增强治疗效果。

针灸疗法是中医师承医案中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针刺穴位,刺激人体经络系统,调节气血运行,改善脾胃功能,达到治疗泄泻的效果。

中医医案——腹泻(八)

中医医案——腹泻(八)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健脾温肾固涩佐以益气升提治愈小肠泄二例病案一:健脾利湿、涩肠止血案。

欧阳某,男,39岁。

初诊:1978年7月25日。

主诉及病史:久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虽屡经治疗,未见显效,深以久泻、不能食为苦。

诊查:面色萎黄憔悴,腹痛,脓血便,大便溏,日七八行,纳谷不香。

舌质淡胖,苔白而腻,脉细缓。

辨证:脾虚不运,湿浊内蕴。

治法:健脾利湿,涩肠止血。

处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太子参15g 白术9g 茯苓9g 炒扁豆12g 山药12g 薏苡米15g 罂粟壳6g 砂仁5g 诃子9g 灶心土30g(先煎)陈皮9g 黄芩9g 锡类散1瓶(冲服)阿胶9g二诊:1978年9月30日。

服上方药两个月,腹痛除而泻止;大便已成形,日二行;沉痼已向愈。

嘱继服上方药制成之水丸,每次服6g,日服2次,约服3个月。

并嘱其饮食自调,半年后来告,已可进一般饮食。

病案二:健脾助运、收敛止泻案。

王某,女,31岁。

初诊:1980年4月8日。

主诉及病史:1978年4月发现腹泻、便脓血,曾在某医院行乙状结肠镜检查,诊为溃疡性结肠炎。

经用黄连素等灌肠,暂收一定效果。

现旧病复作,大便溏泄,日四五行,腹痛,便脓血,有后重感。

诊查:舌淡红,苔黄腻,脉细。

辨证:脾胃虚弱,升降失调。

治法:健脾助运,收敛止泻。

处方:参苓白术散加味。

太子参15g 炒白术12g 茯苓12g 炒扁豆12g 薏苡仁18g 莲子12g 砂仁壳6g 苦桔梗9g 陈皮9g 罂粟壳9g 诃子肉9g 乌梅12g 元明粉3g(冲)锡类散3瓶(分冲)二诊:1980年4月16日。

服7剂药后,大便日六七行。

观其舌,黄腻之苔已退,舌质暗,舌尖红,脉弦细。

积滞已去大半。

治宜健脾固涩,理气行滞。

处方:上方去元明粉,加灶心土30g(先)、补骨脂9g、薤白9g、锡类散继用。

三诊:1980年4月22日。

服药6剂后,脓血减少,后重已除;大便溏,日三行。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45泄泻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45泄泻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45泄泻泄泻在中医药学中被称为“泻痢”,是指消化道蠕动功能失调、排便次数增多或粪便质地稀薄,常伴有腹泻、腹胀、腹痛等症状的疾病。

中医师承药方具有丰富的治疗泻痢的经验,并且这些方剂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

以中医师承医案分享的方式,本文将介绍一些治疗泄泻的有效方剂。

第一则:朴开汤(方剂)患者张某,女性,41岁。

主诉腹泻已经两天,大便水样便,每天频繁排便超过5次。

伴随腹胀、腹痛、全身乏力等症状。

朴开汤为圣惠方,治实症。

处方如下:朴开汤朴实:9g滑石:30g生姜:6片大枣:5枚生甘草:3g服药三次后,患者的腹泻症状明显减少,大便次数逐渐恢复正常。

连续服药五天后,症状完全缓解。

第二则:草乌酒煎合剂(方剂)患者李某,男性,56岁。

主诉频繁腹泻已经三天,每天排便次数超过8次,大便质地水样便。

伴随全身乏力、口干舌燥等症状。

中医师承通过草乌酒煎合剂治疗该患者。

处方如下:草乌酒煎合剂草乌:30g黄连:10g连翘:10g青皮:10g薄荷:10g患者服用草乌酒煎合剂后,大便次数明显减少,腹泻症状逐渐改善。

连续服用七天,患者的泻痢问题完全消失。

第三则:白头翁合剂(方剂)患者王某,女性,32岁。

主诉腹泻五天,大便次数超过6次,大便呈水样便。

伴随腹涨、腹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中医师承用白头翁合剂治疗患者。

处方如下:白头翁合剂白头翁:15g车前子:10g砂仁:10g香附:10g焦山楂:15g炒苦杏仁:15g患者服用白头翁合剂后,腹泻症状明显缓解,大便次数逐渐减少。

连续服用十天,患者的泻痢症状完全消失。

第四则:大黄附子汤(方剂)患者刘某,男性,45岁。

主诉持续腹泻已经十天,每天排便超过10次,大便质地稀薄。

伴随腹痛、全身乏力、纳差等症状。

中医师承以大黄附子汤治疗该患者。

处方如下:大黄附子汤大黄:15g附子:10g生姜:10片干姜:6片生甘草:6g大枣:10枚白术:15g患者服用大黄附子汤后,大便次数逐渐减少,腹泻症状明显减轻。

近现代名医验案---泄泻

近现代名医验案---泄泻

近现代名医验案---泄泻泄泻例一房XX,男,39岁,病历号:2566,初诊日期:1963年7月。

患者二年来经常腹泻,便前腹部坠痛,大便稀,每日3~5次,甚者日达十数次。

食纳欠佳,小便正常。

明显消瘦,体重减轻20市斤。

大便常规检查:红细胞40—50个/高倍视野,人肠毛滴虫满视野。

曾服中西药未效。

诊为人肠毛滴虫性肠炎。

舌苔白腻,脉象沉弦滑。

辨证;脾胃虚弱,湿热内蕴,肠胃不和。

治法:清热利湿,调和肠胃,导滞杀虫。

方药:酒军、秦皮、香附、赤白芍、六一散(包)各9克白头翁、马齿苋、银花各15克五倍子4.5克紫蔻、木香、生姜、乌梅各3克另以鸦胆子20粒(去皮)装胶囊,分早晚二次,随汤药同时分吞。

服上方20剂,诸症基本消失,大便检查:外观无粘液,镜检:红、白细胞均为0~1个/高倍视野,未见滴虫。

以后数次大便检查均属正常。

(关幼波主治,钱英整理:临床应用鸦胆子一得,《新医药杂志》7:23,1978)例二邢X,男,33岁,初诊日期:1975年4月。

自述腹痛已半年有余,其症环脐腹痛,喜按喜温,常屈身以缓之。

痛则即有便意,但又不能爽下,下重如痢,多夹粘液,日便多则七、八次,少亦二、三次。

诊为结肠炎,结肠过敏。

服中西药未效。

脉沉细而弦,舌质淡红,苔薄腻,两年前有急性痢疾史,宿疾有支气管炎,时咳,动则心悸,余则眠食尚可,体亦未衰,每日午睡后,全身似觉冷气四彻,啬啬恶寒,且必待汗出后其症乃止。

辨证;阳为阴郁,不能宣达。

治法:疏达表里,周旋内外。

方药:柴胡15克白芍24克枳实9克甘草6克薤白18克附片(先煎)6克海螵蛸粉4.5克上方服3剂后,腹痛顿缓,便次渐少,下重亦轻,守方不更,连进十数剂,腹痛已微,粘液亦净,大便初硬后溏,诸症亦均向安。

(魏龙骧;续医话四则,《新医药杂志》12,14,1978)例三男,4l岁,1961年10月以来,每日腹泻,有时失禁遗裤,初为水泻,一天20多次,近变为鹜溏,一天四至七次不等。

便前肠鸣漉漉,无腹痛感,纳食尚佳。

泄泻病案

泄泻病案


【三诊】此次来诊,腹泻已愈,低热已 退,现偶咳,有痰难咯,时流清涕,纳 差,不知饥,舌质淡红苔薄白。湿去气 伤,肺脾气弱卫外不固,治以益气健脾 ,清肺止咳,处方四君子汤(《太平惠 民和剂局方》)加味。
太子参10g 炒白术8g 茯苓10g 炙甘草3g 陈皮6g 法半夏6g 枳实6g 竹茹3g 僵蚕6g 信前胡8g 海浮石10g 浙贝母3g 黄芩4g 3剂,水煎服日一剂,每日3次 服药后随访,患儿咳嗽已愈,大便正常。


望闻切诊:精神疲乏,形体消瘦,面色黄白,皮肤弹性稍 差,前囟未闭、稍凹陷,双眼眶凹陷不明显,哭时少泪, 腹软不胀,肠鸣音亢进,肛周潮红,舌质淡,舌尖红,苔 薄黄略干,指纹紫滞达气关。 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黏液少许,脂肪球+,白细胞2-3 个,余正常,潜血试验阴性。





问题: 此患儿临床表现有什么特点? 综合四诊应辨什么证型,如何治疗(给出方药及剂量)? 作为门诊病人还需要做什么实验室检查? 病史中提示平素胃纳欠佳,反复感冒有什么意义? 患儿经补液及中药治疗两天,泄泻已止,体温正常,胃纳 增加,第二天午后进食三碗粥,次日复又泻下糊状大便3 次,气味酸腐,阵阵哭闹,腹胀,脐周压痛,肠鸣音活跃 ,舌苔白厚。请分析其辨证及依据,拟出治法方药。 通过此病例分析,你对小儿泄泻证治有什么进一步认识 。

疗效分析:一诊时患儿大便泻下如蛋花汤样,呈青黄色, 发热,面色稍黄,体倦乏力,少动懒言,纳差,辨为脾虚 挟湿证,治以清热化湿,温中健脾,选用藿朴夏苓汤加减 。在原方基础上减解表之药,取其健脾化湿之功,加党参 、草果益气健脾,肉桂、炮姜温脾阳以助脾运,黄连清热 燥湿,三棱、马鞭草荡涤肠道积滞。


四诊摘要:大便下如蛋花汤样,呈青黄 色,每天约3-4次,量不甚多,多食后即 泻,小便量可,发热,面色稍黄,体倦 乏力,少动懒言,纳差,舌质淡红,苔 白黄腻。

中医医案——腹泻

中医医案——腹泻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健脾化积法治愈乳糜泻病案:李某,男,13岁,初诊:1978年4月21日。

主诉及病史:腹泻,便前腹胀痛,粪量多,已7年。

经多方治疗,未愈。

诊查:形体瘦削,口角糜烂,唇甲淡白,凹甲,面及双下肢轻度浮肿。

体温37.5℃。

粪便色淡,量多、呈泡沫状,恶臭,化验:周围血呈大细胞性贫血,大便大脂肪滴。

辨证:脾虚生风,伤食泄泻。

治法:健脾补血,消滞化积。

处方:海螺粉15g 炒薏米20g 制首乌10g 当归10g 大黄豆卷10g 山楂10g 诃子6g 莱菔子6g 黑丑6g 水红子6g 砂仁6g白术6g 黄连6g 瓦楞子10g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药6剂,腹痛腹泻减轻。

按上方为散,每服6g,每日3次。

连服药一个月,诸症消失,指甲复常。

按语临床诊治腹泻,病因辨证有严格区别。

本例以消积,健脾为主,1佐以和血而收良败,可见乳糜泻与一般泄泻治法不同。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4集,P165-166,李裕蕃医案。

李裕蕃,1915年生,河北省北戴河人。

主任中医师。

幼年时期家境贫寒,其妹染伤寒而夭折,痛惜之余,矢志学医,以济世活人。

13岁时即随姑父抓药、侍诊,诵读《本草》,钻研历代医著,及至年长,又拜东北名医高仲山、李春元、王仙舟、张志纯为师。

寒暑8载,业成之后,悬壶于燕赵民间。

新中国成立后又辗转京、津等高等中西医学府进修深造。

后就职于秦皇岛市中医医院。

李氏勤奋好学,孜孜以求,治学严谨,博览广采,虚怀若谷,不断进取,学验俱丰。

不仅穷研岐黄之道,而且熟谙西医学。

临床擅长内、妇科杂证,对一些疑难重证有独特见解。

行医数十载,屡起沉疴,盛誉燕赵大地。

李老终日忙于诊务,晚年整理有三十余万字的中医内、妇、几科临床经验总结,撰写发表过学术论文十余篇。

2。

病案:泄泻

病案:泄泻

病案:泄泻
病案书写(60分钟)
李某,男,5岁,于2002年8月15日初诊。

患儿2天前吃羊肉串后出
现腹泻,前日行5至6次,色黄,水样,秽臭,伴恶心呕吐。

刻下时有
腹痛,大便稀黄,小便黄少,口渴欲饮。

查见:T:38.2°C,P:125
次/分,R:21次/分,BP:90/60mmHg。

神清,眼眶稍凹陷,面色偏黄,舌红,苔黄腻。

腹稍胀气,左下腹轻压痛,肠鸣音活跃,余无阳性体征。

实验室检查:粪常规:白细胞7―8只/Hp,外周血:白细胞12.5×109/L,中性粒细胞:70%,淋巴细胞:25%。

主诉:腹泻2天。

辩病辩证依据:患儿饮食不洁,湿热之邪入侵,蕴结脾胃,下注
大肠,故泻下如水样,气味秽臭。

气机不利,则有腹痛。

湿热内蕴,
则身热,口渴欲饮,小便黄少。

其舌红,苔黄腻皆为湿热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
1.患儿,男,5岁,腹泻2天。

2.查见:T:38.2°C,眼眶稍凹陷,面色偏黄,左下腹轻压痛,肠鸣音活跃。

3.实验室检查:粪常规:白细胞7―8只/Hp,外周血:白细胞12. 5×109/L,中性粒细胞:70%,淋巴细胞:25%。

入院诊断;
中医:泄泻(湿热泻)
西医:急性感染性腹泻伴轻度脱水
治则:清热利湿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
葛根10g 黄连3g 黄
芩10g
山楂15g 六曲15g 车前子15g 包。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45泄泻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45泄泻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45泄泻游某,男,61岁,9月26日初诊。

主诉:腹泻十余年,加重一年患者从十年前开始腹泻,大便日行3-4次,今年加重。

肠镜检查示慢性结肠炎。

现诊见:大便日行3-4次,便溏,胃脘胀痛,腹中肠鸣,头晕,眼干涩,口臭,尿频,尿不尽。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

既往有前列腺炎,血吸虫感染病史。

西医诊断:慢性结肠炎中医诊断:腹泻证型:肝脾不和,水蓄下焦。

患者在血吸虫病流行区,遭受血吸虫感染又未能及时进行治疗,虫阻络道,内伤肝脾,肝脾气血失和,肝伤则气滞脾伤则不能运化水谷之精微,“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故清阳不升故见头晕,眼干涩;精微之物只得下行肠中,而见腹泻,日行3-4次,便溏,肠中漉漉有声;浊阴不降,故见口臭。

水湿蓄积于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则尿频,尿不尽。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为下焦有湿之象。

治则:治宜利水化湿,方用平胃散合五苓散加减。

处方:苍术10g,厚朴10g,陈皮10g,半夏5g,泽泻10g,茯苓15g,猪苓10g,甘草5g,腹皮10g,柴胡10g,枳壳10g,防风10g。

二诊(10月31日):患者诉服上药好转明显。

但口苦较甚。

排便不爽,肛门胀,腹胀不畅,矢气臭,全身乏力,纳可,舌淡暗,苔黄腻,脉弦滑。

患者服药后湿气渐除,然湿气郁久生热,湿热夹胆汁逆,故口苦,湿热下注大肠,湿性粘腻,热扰肠府,故排便不爽,肛门胀,腹胀不畅,矢气臭,湿阻中焦气机,脾运不健,气血生化乏源,故全身乏力,舌淡暗,苔黄腻,脉弦滑为湿中有热之象。

治宜清热利湿,方用平胃散合五苓散加减,处方:苍术10g,厚朴15g,佛手10g,茯苓10g,大腹皮10g,枳壳12g,黄连5g,栝楼仁10g,法半夏10g,姜竹茹10g。

日一剂,水煎服,共7剂。

一月后随访,大便调。

感悟:本案有血吸虫病史,刚脏被伤;腹泻日久,脾气伐伤。

肝主疏泄,脾主升清,此二脏不足,则出现清窍失养,水蓄下焦等症候。

故初以平胃散以主治脾经积湿,以燥湿运脾,行气和胃;同时以五苓散加减治疗水湿内停,小便不利之症。

病案之泄泻

病案之泄泻

17题干:第一站:病案书写(60分钟)李某,男,5岁,于2002年8月15日初诊。

患儿2天前吃羊肉串后出现腹泻,前日行5至6次,色黄,水样,秽臭,伴恶心呕吐。

刻下时有腹痛,大便稀黄,小便黄少,口渴欲饮。

查见:T:38.2°C,P:125次/分,R:21次/分,BP:90/60mmHg。

神清,眼眶稍凹陷,面色偏黄,舌红,苔黄腻。

腹稍胀气,左下腹轻压痛,肠鸣音活跃,余无阳性体征。

实验室检查:粪常规:白细胞7—8只/Hp,外周血:白细胞12.5×109/L,中性粒细胞:70%,淋巴细胞:25%。

主诉:腹泻2天。

辩病辩证依据:患儿饮食不洁,湿热之邪入侵,蕴结脾胃,下注大肠,故泻下如水样,气味秽臭。

气机不利,则有腹痛。

湿热内蕴,则身热,口渴欲饮,小便黄少。

其舌红,苔黄腻皆为湿热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1.患儿,男,5岁,腹泻2天。

2.查见:T:38.2°C,眼眶稍凹陷,面色偏黄,左下腹轻压痛,肠鸣音活跃。

3.实验室检查:粪常规:白细胞7—8只/Hp,外周血:白细胞12.5×109/L,中性粒细胞:70%,淋巴细胞:25%。

入院诊断;中医:泄泻(湿热泻)西医:急性感染性腹泻伴轻度脱水治则:清热利湿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10g 黄连3g 黄芩10g山楂15g 六曲15g 车前子15g 包附带:三角巾包扎术包扎术:伤口包扎在急救中应用范围较广,可起到保护创面、固定敷料、防止污染和止血、止痛作用,有利于伤口早期愈合。

包扎应做到动作轻巧,不要碰撞伤口,以免增加出血量和疼痛。

接触伤口面的敷料必须保持无菌,以免增加伤口感染的机会;包扎要快且牢靠,松紧度要适宜,打结避开伤口和不宜压迫的部位。

(—)包扎材料1 、三角巾用边长为1m 的正方形白布或纱布,将其对角剪开即分成两块三角巾,90 °角称为顶角,其他两个角称为底角,外加的一根带子称为顶角系带,斜边称为底边。

为了方便不同部位的包扎,可将三角巾折叠成带状,称为带状三角巾,或将三角巾在顶角附近与底边中点折叠成燕尾式,称为燕尾式三角巾(图6-29 )。

慢性腹泻病案一则中医辨证五更泻

慢性腹泻病案一则中医辨证五更泻

慢性腹泻病案一则中医辨证五更泻
慢性腹泻病案一则中医辨证五更泻
王大夫信息站
高某,女,68岁。

自诉长期腹泻二年余,每天晨起先肠鸣后必泻,泻后稍安,大便稀溏,伴腹部隐痛,形寒肢冷,腰腿酸困无力,诸症时轻时重,缠绵难愈,舌淡苔白,脉沉细。

询其病史患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多年,间断服药;
一月前在广河县人民医院行“急性阑尾炎”手术,住院期间做肝肾功、血糖血脂化验及X线全消化道钡餐透视均未见异常,曾服用“思密达”、“易蒙停”及“补脾益肠片”等中西药未见明显疗效。

西医诊断:慢性腹泻。

中医诊断:泄泻,属肾虚五更泻。

治则:温补脾肾、涩肠止泻。

处方:补骨脂、五味子、煨肉蔻、吴茱萸、炮附片、肉桂、茯苓、焦白术、炒山药、莲于肉、车前子、木香、红枣四枚。

五剂,水煎,分二次服,忌寒冷刺激饮食。

五更泻又名鸡鸣泻、肾泻,是指黎明前即五更时肠鸣作泻,多因脾肾阳虚,命门火衰所致。

此案老年女性即属常见此证,治当温补脾肾、涩肠止泻,用后附“五神丸”合参苓白术散加减内服;再配合后
附“椒、桂、蒜敷脐”和“天枢、气海穴隔姜灸”外治;再加较大量车前子一味“利小便而实大便”,终使脾肾阳气渐复,水谷运化健旺,慢性痼疾泄泻得愈。

腹泻病历范本

腹泻病历范本

腹泻病历范本患者信息:姓名:XXX 性别:男年龄:35岁体重:70kg主诉:患者主诉腹泻症状已持续三天,并伴有腹痛、恶心、呕吐等不适感。

现病史:患者三天前开始出现腹泻症状,伴随腹痛感,腹泻次数约为每天6次,大便量中等,呈水样或稀糊样,无粘液、血丝等异常现象。

腹痛定位于脐周,为阵发性胀痛,不放射至其他部位,休息后稍有缓解,但再度进食后症状加重。

恶心、呕吐出现频率较低,并无特殊诱因。

体温正常,无寒战、发热等症状。

既往史:无药物过敏史。

患者没有手术史,无慢性病史。

家族史:无家族性疾病史。

个人史:无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日常饮食规律,注意膳食卫生。

体格检查:患者血压正常,体温37℃,心率正常,腹部触诊可发现轻度压痛,无明显包块及肿物。

辅助检查:1.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略高于正常参考范围,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正常。

2. 大便常规检查:大便隐血试验阳性,大便培养分离出致病菌。

3. 肠镜检查:结肠粘膜水肿、充血,可见溃疡病灶。

初步诊断:腹泻,疑似感染性肠胃炎,需进一步明确致病菌种类。

处理计划:1. 给予患者足够的休息,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2. 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包括抗生素和止泻药物。

3. 改善饮食结构,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并避免刺激性食物摄入。

4. 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

预后与随访:患者根据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症状逐渐缓解。

需定期进行随访,观察症状变化,必要时进行复查并调整治疗方案。

小结:根据患者的病历资料及辅助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感染性肠胃炎。

治疗方案包括休息、药物治疗以及改善饮食结构等综合措施。

预后良好,需注意个人卫生,定期随访并调整治疗方案。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仍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病例患儿梁某,男,1岁,因大便次数增多伴低热量不多,多食后即泻,伴低热、面色稍黄、体倦乏力等症状。经诊断为泄泻(迁延性腹泻),辨证为脾虚挟湿,采用清热化湿、温中健脾的治法,处方藿朴夏苓汤加减。二诊时大便次数减少,仍伴低热、纳差,治以清热利湿、化痰止咳,方选三仁汤加减。三诊时腹泻已愈,低热已退,偶咳有痰,治以益气健脾、清肺止咳,处方四君子汤加味。整个诊疗过程中,根据患儿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法和处方,最终患儿咳嗽已愈,大便正常。本病例展示了中医治疗泄泻的辨证施治过程和疗效分析,体现了中医治疗的个体化和动态调整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