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时期三公宰辅年表
(完整版)汉末三国年号及对应的公元纪年(以魏为正统)
汉桓帝刘志年号:(146年6月即位,年15)建和:元年,147年;二年,148年;三年,149年和平:元年,150年元嘉:元年,151年;二年,152年永兴:元年,153年;二年,154年永寿:元年,155年;二年,156年;三年,157年延熹:元年,158年;二年,159年;三年,160年;四年,161年;五年,162年;六年,163年;七年,164年;八年,165年;九年,166年;永康:元年,167年(12月桓帝崩)汉灵帝刘宏年号:(168年正月即位)建宁:元年,168年;二年,169年;三年,170年;四年,171年熹平:元年,172年;二年,173年;三年,174年;四年,175年;五年,176年;六年,177年光和:元年,178年(3月改元);二年,179年;三年,180年;四年,181年;五年,182年;六年,183年中平:元年,184年(12月改元);二年,185年;三年,186年;四年,187年;五年,188年;六年,189年(4月灵帝崩)汉献帝刘协年号:(刘辩4月即位,年14,9月被废。
刘协9月即位,年9岁。
)初平:元年,190年;二年,191年;三年,192年;四年,193年兴平:元年,194年;二年,195年建安:元年,196年;二年,197年;三年,198年;四年,199年;五年,200年;六年,201年;七年,202年;八年,203年;九年,204年;十年,205年;十一年,206年;十二年,207年;十三年,208年;十四年,209年;十五年,210年;十六年,211年;十七年,212年;十八年,213年;十九年,214年;二十年,215年;二十一年,216年;二十二年,217年;二十三年,218年;二十四年,219年.魏文帝曹丕年号:黄初:元年,220年;二年,221年;三年,222年;四年,223年;五年,224年;六年,225年;七年226年(5月文帝殂)魏明帝曹睿年号:太和:元年,227年;二年228年;三年,229年;四年,230年;五年,231年;六年232年青龙:元年,233年,二年,234年;三年235年,四年,236年景初:元年,237年;二年,238年;三年,239年(正月明帝殂)邵陵厉公曹芳年号:正始:元年,240年;二年,241年;三年,242年;四年,243年;五年,244年;六年,245年;七年,246年;八年247年;九年,248年嘉平:元年,249年(4月改元);二年,250年;三年,251年;四年,252年;五年,253年高贵乡公曹髦年号:正元:元年,254年(9月曹芳被废,10月曹髦立,改元);二年,255年甘露:元年,256年(6月改元);二年,257年;三年,258年;四年,259年元皇帝曹奂年号:景元:元年,260年(5月曹髦被杀,6月曹奂即位,改元);二年,261年;三年,262年;四年,263年咸熙:元年,264年(5月改元);晋武帝司马炎年号:泰始:元年,265年(12月受禅改元);二年,266年;三年,267年;四年,268年;五年,269年;六年,270年;七年,271年;八年,271年;九年,272年;十年,274年咸宁:元年,275年;二年,276年;三年,277年;四年,278年;五年,279年太康:元年,280年(3月吴主孙皓降,吴亡。
三国 吴 宰相执政列表
三国吴宰相执政列表吴中央官制东吴的中央官制与曹魏、蜀汉相仿。
东吴置丞相,名义上也是百官之长,但实际效能是仅仅管理例行政务,往往不参与重大政务的决策。
东吴丞相设置于黄武元年(222年),一度分置为左丞相和右丞相。
丞相属官有军师、长史、掾等。
东吴的三公废置不常,除授因人而异。
建衡三年(271年)置太尉。
宝鼎三年(268年)以丁固为司徒,以孟仁为司空。
孙休废司空改置左右御史大夫,至孙皓登位,复置司空。
东吴三公的特点是太尉不领军、司徒与丞相并置而不治民、司空不视土木事。
这个特点可以说是后世以三公为虚衔的开端。
东吴政治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大司马、上大将军、大将军等内朝将军,这些将军外则领军,内则领政,是事实上的宰相。
黄武七年(228年)置大司马。
赤乌九年(246年)分置左、右大司马,并置上大将军、大将军。
黄龙元年(229年)以陆逊为上大将军,诸葛瑾为大将军。
《通典·职官》载:“至吴景帝(孙休)为大将军,亦受非常之任,”《三国会要·职官》云:“吴初亦六卿,孙休永安二年(259年),始备九卿”。
可知东吴前期无九卿。
孙权初置奉常,黄武四年(225年)改太常,太常置博士。
东吴初置郎中令,后改光禄勋,有三署中郎将、领三署郎,还有羽林督,绕帐督、帐下右部督,皆领卫兵。
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少府诸卿建置均与曹魏、蜀汉同。
东吴在屯田各郡置典农都尉,统辖属县,职如太守。
典农都尉掌管军粮,不属于大司农。
这不同于曹魏制度。
孙权初年设左节度,专掌军粮会计。
宫官有大长秋,设置略如曹魏制。
又有太子太傅、少傅。
黄龙元年(229年)置左辅、右弼、辅正、翼正等都尉,为太子四友。
又有太子宾客及率更令、中庶子、庶子、辅义都尉、右部督等。
门下官散骑常侍,给事黄门侍郎、散骑侍郎等设置略与曹魏同,但地位不甚重要。
尚书分选曹、户曹、左曹、贼曹等四曹,可见东吴尚书职任较曹魏为轻。
中书监设中书令、仆射、丞、郎、令史等。
御史台设御史中丞,督军粮御史及监农御史,又置中执法,左右执法各一人。
三国时期官职列表
横江将军:杂号将军之一。鲁肃曾任此职
威烈将军:杂号将军之一。韩当曾任此职
讨逆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孙策曾任此职
征虏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张飞曾任此职
讨虏将军:杂号将军之一。黄忠曾任此职
扬威将军:杂号将军之一。臧霸曾任此职
【七品】
羽林郎将
立武郎将
卫尉丞
太常丞
太仆丞
廷尉丞
宗正丞
少府丞
光禄勋丞
大司农丞
大鸿胪丞
【五品】
御史大夫
御史中丞
丞相主薄
丞相长史
光禄大夫
中散大夫
谏议大夫
礼官大夫
黄门侍郎
从事中郎
【六品】
议郎
郡史
赞飨
食监
祭酒
御史员
右都侯
左都侯
左仆射
右仆射
【七品】(五史五掾)
都护将军(都护):高级将军名号,乃统率诸将之官。
骁骑将军:高级将军名,秦朗曾任此职。
越骑将军:高级将军名号,曹彰曾行此职。
[从]
伏波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夏侯敦曾任此职
厉锋将军:杂号将军之一。曹洪曾任此职
武卫将军:杂号将军之一。许褚曾任此职
荡寇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张辽曾任此职
度支尚书(户部):
左民尚书:
吏部尚书(大尚书):
祠部尚书:
屯田都尉:
水衡都尉:
典曹都尉:
西园八校尉:
东观令:
武将官职:
大将军:
骠骑将军:
车骑将军:
卫将军:
[新版]汉末大事年表
汉末大事年表汉桓帝刘志永寿元年(155)曹操一岁二月,司隶、冀州大饥,人相食。
秋,南匈奴犯西河美稷。
永寿二年七月,鲜卑犯云中。
泰山、琅玡公孙举等率众约三万人起义。
永寿三年春,交州九真郡朱达等起义。
十一月,长沙农民起义。
延熹元年(158)十二月,南匈奴与鲜卑、乌桓犯境。
延熹二年二月,鲜卑攻雁门。
六月,攻辽东。
八月,外戚大将军梁冀谋为乱,中常恃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谋诛之,冀自杀。
桓帝封五宦官为列候,从此宦官专政。
延熹三年正月,西羌犯张掖。
十一月,泰山叔孙无忌起义。
延熹四年正月,大疫。
七月,朝廷财政困难,百官减俸,借王侯半租,卖关内侯以下官爵。
冬,诸羌犯并、凉二州。
延熹五年四月起,长沙、艾县、零陵、武陵人先后起义。
延熹六年五月,鲜卑犯辽东属国。
七月,桂阳李研等起义。
延熹七年七月,零陵、桂阳农民起义被荆州刺史度尚镇压。
延熹八年五月,桂阳胡兰与朱盖等起义。
延熹九年三月,司隶、豫州大饥。
回复 2楼2012-02-20 08:49举报 |来自掌上百度铮哥到此一游偏将军8永康元年(167)正月起,先零羌多次攻三辅。
六月,悉除党锢,李膺等遣送回乡,永不录用。
十二月,桓帝卒。
窦皇后为皇太后,临朝听政,与其父城门校尉窦武、中常侍曹节迎解渎亭侯刘宏为帝。
汉灵帝刘宏建宁元年(168)正月,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执政,启用李膺等党人。
九月,陈蕃、窦武谋诛宦官,事泄,宦官曹节等矫诏诛蕃、武,幽太后,李膺等复被废。
建宁二年十月,宦官曹节等奏李膺等为钩党,下狱,死者百余人。
并诏州郡大捕党人,死、徙、废、禁者六七百人。
建宁三年冬,济南农民起义。
建宁四年正月,大赦天下,唯党人不赦。
熹平元年七月,宦官使司隶校尉段颍捕太学诸生千余人。
熹平二年十二月,鲜卑犯幽、并二州。
熹平三年(174)曹操举孝廉,为郎,出任洛阳北部尉。
熹平四年三月,诏诸儒校正五经文学,刻石立于太学门外。
四月,七郡国大水。
六月,弘农、三铺螟灾。
回复 3楼2012-02-20 09:14举报 |来自掌上百度铮哥到此一游偏将军8熹平五年五月,诏令各州郡清查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一律免官禁锢。
三国历代皇帝简介
三国历代皇帝简介三国(公元-220--280年,共60年)三国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结果,形成了魏、蜀、吴并存的三国时期。
这是社会大动乱后的一个喘息时期。
这一时期英才云集,纵横捭阖,角逐争雄,三国都试图统一中国。
魏魏武帝(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父为宦官养子,魏国的实际奠定者。
病死,终年66岁。
葬处不明。
曹操,沛国谯(今安徽省毫县)人,出身低微,父曹崇为宦官曹腾养子。
他年轻时就聪明机灵,富有权术,又任侠放荡,不治行业。
20岁时当上了洛阳北部尉,不久调任顿丘(今河南省浚县西)县令。
黄巾起义爆发后,他受任为骑都尉,因镇压颍川(治所在今河南省禹县)波才所领导的黄巾军有功,升为济南相。
公元192年,他占据兖州(治所在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北),击败青州(治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北)黄巾,选其精锐30万,编组成“青州军”,势力开始壮大。
此后,他采取了许多统一北方的措施:第一,于公元196年将汉献帝劫持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控制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
第二,面对破败的社会局面,他召募流亡农民,利用荒田命令军队从事耕作以自给,称为军屯,使北方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
这样就加强了他的经济实力。
第三,注意招收和提拔人才,三次发布“唯才是举”的命令说,不论门第高低,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的,都可以当官。
这使他招纳了不少人才。
曹操不仅在任用官员时注重才学,而且在选择女婿时也注重才学。
曹操有个长得很美丽的女儿,许多王孙公子纷纷前来求亲。
曹操见他们都是些纨绔子弟,就一一拒绝。
后来,听说有个才子名叫丁仪,从小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很有学问,只是相貌不雅,一只眼还是瞎的,曹操还是决定将女儿嫁给丁仪。
儿子曹丕听了,急忙劝谏说,丁仪虽然有才学,但是相貌如此不雅,让妹妹这样堂堂的魏王公主下嫁这样的人,太失身份了。
曹操严肃地答说:“用人必须唯才是举,选择女婿也应当要求德才兼备。
既然丁仪博学多才,就不能苛求外貌。
三国时期官职与爵位详解:三公九卿篇
三国时期官职与爵位详解:三公九卿篇京官:在京中任职的官员,类似现在的中央官,区别于地⽅官。
我依次介绍太傅、太师、丞相、三公、九卿、三台、宦官及其他官职。
三公之上:太傅《后汉书·百官志⼀》:“太傅,上公⼀⼈。
本注⽈:掌以善导,⽆常职。
”荀绰晋百官表注⽈:“汉太傅置掾属⼗⼈,御属⼀⼈,令史⼗⼆⼈。
”上公即位在三公以上的公,西汉时太师、太傅、太保合为上公。
掾属是掾吏和属吏的总称(《汉书⾳义》⽈:“正⽈掾,副⽈属。
”掾吏为正,属吏是副官,类似现在的正副局长。
),是由主官⾃⾏选⽤的官吏;御属是由朝廷指派给主官的下属官吏,主管府中的⽂书;令史在掾属之下,是低级的办事官吏。
东汉仅有太傅,⽽且不常置,只有新帝继位的时候,才设置太傅⼀职,太傅死去后,则不再选⽤⼈继任。
《后汉书·百官志⼀》:“世祖(汉光武帝)以卓茂为太傅,薨,因省。
其后每帝初即位,辄置太傅录尚书事,薨,辄省。
”太傅负责教导天⼦,并没有特定的职务,通常都授予朝中威望极⾼的⽼⾂。
按汉光武帝时惯例,所有太傅都录尚书事。
但实际上,东汉末年的太傅并没有实权。
公元⼀⼋九年四⽉,汉少帝刘辩继位后,以后将军袁隗为太傅。
袁隗是袁绍和袁术的叔⽗。
⼀九零年三⽉初五,袁隗受袁绍、袁术牵连,被董卓所杀。
⼀九零年四⽉,献帝刘协以⼤司马、幽州牧刘虞为太傅,但由于道路堵塞,诏令并未传达。
⼀九⼆年七⽉⼗三⽇,献帝以太尉马⽇磾为太傅。
⼀九四年,马⽇磾被寿春的袁术扣留,⽓愤之下吐⾎⽽亡。
马⽇磾死后,汉末再⽆⼈担任过太傅。
三公之上:太师董卓东汉仅有董卓⼀⼈担任过太师。
⼀九⼀年⼆⽉⼗⼆⽇,献帝以董卓为太师,位在诸侯王上。
董卓死后,汉末再⽆⼈担任过太师。
太师是上公之⾸,和太傅⼀样,是个虚衔,董卓当时兼为相国。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相国、丞相,皆秦官,⾦印紫绶,掌丞天⼦助理万机。
”《汉旧仪》⽈:“哀帝元寿⼆年,以丞相为⼤司徒。
”掌丞天⼦,即辅弼皇帝;助理万机,即协助皇帝处理⼀切军政事务。
一篇文章让你看懂三国演义的官职,汉末官职详解
一篇文章让你看懂三国演义的官职,汉末官职详解我们看三国演义或者三国类小说的时候经常被里边乱七八糟的官职搞得头昏脑涨,那么东汉的官职是怎么设置的呢?官职的大小和从属又是怎么定义的?今天小编就和大家掰一掰东汉和三国时期的官职。
文官汉朝官制非常的丰富,经常改来改去,整体氛围西汉官制和东汉官制,有中央官制,也有地方官制。
以中央朝廷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国并行制。
三公九卿制在秦朝只是初具架构,这一制度到汉代时得到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
秦朝的三公九卿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为秦王嬴政接受李斯建议所制,以皇帝为尊,下有三公:太尉,管理军事;到了西汉汉武帝时,废除太尉设立大司马,到了东汉光武帝时,又废大司马为太尉,职责不变,依然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汉哀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职责不变。
御史大夫作为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理国家监察事务。
到了汉成帝绥和元年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汉哀帝建平二年,又改为“御史大夫”,之后又把御史大夫改叫大司空。
职责改变为“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
光武帝即位时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之后又改大司马为太尉,并把大司徒,大司空的“大”字去掉,称司徒,司空。
所以,东汉后期的三公是指:太尉(军事)、司徒(行政)、司空(监察和营建)。
九卿(直接以汉时名字记,改来改去写着太麻烦了。
)太常,掌管宗庙祭祀和国家之礼;光禄勋,负责皇帝禁卫;卫尉,负责皇宫守卫;太仆,负责皇帝车马;廷尉,负责司法;大鸿胪,负责外交和内部少数民族事务;少府,负责皇帝财政;大司农,负责粮食和财政;宗正,负责皇室事务。
东汉的九卿,分别隶属于三公。
太尉管辖太常、光禄勋、卫尉三卿;司徒管辖太仆、廷尉、大鸿胪三卿;司空管辖宗正、大司农、少府三卿。
汉时三公九卿东汉时期增加了太傅、太保为上公,在三公之上。
董卓曾以太师自封,又在太傅、太保之上,这些官位都是特例,并不常设。
曹操掌权时,罢去太尉、司徒、司空,又置丞相、御史大夫。
《三国演义》年表
【《三国演义》年表】汉章帝以来,东汉政府一直处于宦官集团与外戚集团的权力斗争,这两大集团力量的互相斗争,形成了东汉独特的政治局面;权力每次交接,无不伴随大规模的杀戮,严重削弱了东汉帝国的势力。
公元184年,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以张角三兄弟为首的、规模空前的农民起义;东汉政府为了镇压黄巾起义,一方面放权到州牧、太守,一方面默认并支持地主阶层组织私人武装,对抗起义军。
经过近一年的较量,基本上把黄巾军镇压下来。
但是经过黄巾起义,东汉政府已经遥遥欲坠,加上权力下放到州、郡一级和容许地主阶层拥有私人武装;各州牧、太守纷纷拥兵自重,地方豪强为了共同利益,形成利益共同体,并推举德高望重或有能力的当坞帅,东汉政权已经名存实亡。
公元189年,灵帝亡,刘辩即位;宦官和外戚展开新一轮权力争夺,为了在权力争夺中取得决定性胜利,何进听取袁绍建议,征调四方猛将、英雄豪杰率兵入京,造成董卓乱政;地方势力借口讨伐董卓,纷纷招兵买马,后王允计杀董卓,西凉军阀再度把持政权,并互相拼杀;而各地军阀为了抢夺地盘,纷纷兵刃相交,乱世正式来临。
公元196年,盘踞衮州的曹操击败吕布,听取部下的意见,推行屯田,并西迎献帝,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政治优势,其后击败刘备、袁术、吕布等,占有衮、司隶和徐州、青州的一部分;河北的袁绍也攻克易京,彻底消灭军阀公孙瓒,占据了冀州、幽州、并州、青州的绝大部分,成为最大的割据势力;江东的孙策先后打败许贡、王郎等人,占有会稽、丹阳、吴郡等地,在江东立稳了阵脚。
荆州的刘表、益州的刘焉、刘璋父子也成为军阀中的有力竞争者。
公元200年,袁绍挑选10万精锐步兵,骑兵万余,南下与青少年好友曹操争锋,曹操先后击杀袁绍勇将颜良、文丑后勒兵官渡;袁绍在正面战场无法撕开曹操防线,同时在青州、并州和曹操后方汝南开展第二战场,先后被曹操采取相应措施一一瓦解。
后曹操放火烧掉袁绍屯放于乌巢的军粮等军用物资;袁绍大将张郃、高览投降曹操,袁军士气全无,曹操乘机发动大反攻,杀万余,俘虏7万余。
三国主要事件人物时间轴
三国主要事件人物时间轴公元年号主要历史事件人物地理位置人物出生178光和元年179光和二年180光和三年司马懿、庞统、法正181光和四年诸葛亮、刘协182光和五年孙权、朱然183光和六年陆逊、甄氏184中平元年2月黄巾起义,10月张角病死185中平二年186中平三年马良187中平四年张纯造反,公孙瓒与张纯等战于石门,败之曹操任东郡太守曹丕188中平五年董卓平定羌人的起兵,刺史改置州牧,置西园八校尉,马相、赵祗起义陆绩189献·永汉元年4月,灵帝驾崩,皇子刘辩即位,9月废立之举献帝即位,12月曹操矫召讨董8月,何进被宦官所杀,袁绍等尽诛宦官。
9月,董卓废少帝,立陈留王为帝,是为献帝。
10月,董卓鸩杀何太后,遂专制朝政,群雄各据州郡,对抗董卓。
凌统、诸葛均190初平元年1月各路诸侯会盟,弘农王卒年15岁。
2月董卓焚烧洛阳,迁都长安公孙度自立辽东侯,董卓征招皇甫嵩,曹操兵败荥阳,孙坚杀荆州刺史和南阳太守北上讨董,袁术据南阳,刘表据荆州,太尉黄琬驳迁都长安之议,司徒杨彪被免191初平二年2月孙坚破董卓,斩华雄袁绍夺取冀州,自领州牧,议立刘虞为帝,曹操立足东郡,刘焉割据益州,刘备任平原相,公孙瓒破青州黄巾封蓟侯192初平三年4月王允连环计,吕布杀董卓,蔡邕之死,6月李傕、郭汜围长安杀王允败吕布,吕布东走,王允之死曹操击败青州黄巾,编为青州军,入主兖州,孙坚被刘表杀死,袁绍与公孙瓒界桥之战曹植193初平四年曹操东征徐州,大败陶谦袁绍与公孙瓒争夺青州,袁谭大败田楷,袁绍击破黑山军,阙宣起事,曹操屠徐州,袁术据淮南领扬州刺史,公孙瓒攻杀刘虞,孙策丹阳募兵194兴平元年3月,李傕从子李利与樊稠、郭汜等大败马腾、韩遂,曹操再征徐州,田楷与刘备援救陶谦,张邈、陈宫叛迎吕布,偷袭兖州,曹操撤兵,与吕布争夺兖州,吕布败走徐州,10月曹操领兖州牧陶谦表刘备豫州牧,初置雍州195兴平二年孙策攻打江东大败刘繇,朱治击败许贡,占领吴郡,李傕郭汜相攻争夺献帝,袁绍谋迎献帝,袁绍进攻公孙瓒为刘虞报仇,公孙退守易京,陶谦病死,刘备领徐州牧196建安元年7月献帝在杨奉等人护送下回长安,曹操开始兴屯田,任峻典领屯田,将献帝劫持到许都,郭嘉进入曹营刘备攻打袁术,吕布偷袭下邳,议和后刘备屯兵小沛。
《三国演义》里历史事件大年表
《三国演义》里历史事件大年表《三国演义》里历史事件大年表《三国演义》里历史事件大年表,从公元184年到公元280年。
《三国演义》剧照公元184年,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
是年,东汉朝廷派军讨伐,张角病死,黄巾起义平定。
桃园三结义公元188年,袁绍为中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
公元189年,汉灵帝逝世,皇太子刘辨继位为少帝。
大将军何进被宦官杀害,袁绍诛杀宦官二千多人。
董卓引兵入京,赶走袁绍,自任丞相。
董卓废少帝,立刘协为汉献帝。
公元190年,天下十八路诸侯举兵讨伐董卓,共推袁绍为盟主。
董卓焚烧洛阳,强逼献帝迁都长安。
曹操独自出兵,被董卓军打败。
十八路诸侯联军宣告解散。
董卓公元191年,孙坚北伐打败董卓军,攻入洛阳,寻回传国玉玺。
袁绍从冀州牧韩馥中夺取冀州。
孙坚攻荆州牧刘表中箭逝世,儿子孙策投靠袁术。
公元192年,袁绍在界桥大败公孙瓒。
董卓被部下吕布及王允诛杀。
董卓旧将李傕、郭汜攻入长安,杀王允,打败吕布,挟持献帝。
曹操自任兖州牧,平定青州黄巾军,收三十万黄巾军为部下。
东汉各诸侯分布图公元193年,曹操于匡亭打败袁术,袁术南逃至寿春。
公孙瓒斩幽州牧刘虞,统领全州。
曹操第一次东征徐州,大肆屠杀百姓。
公元194年,益州牧刘焉逝世,儿子刘璋继位。
曹操东征陶谦,吕布袭取兖州,曹操回师兖州。
吕布于濮阳和曹操对恃,互有胜负。
陶谦病逝,刘备继任为徐州牧。
公元195年,李傕和郭汜互相攻伐,势力日衰。
献帝开始从长安流亡回洛阳。
曹操收复兖州,吕布投奔刘备。
孙策起兵略江东,打败扬州刺史刘繇。
公元196年,吕布乘机袭取徐州,刘备投降驻守小沛。
孙策平定江东一带。
曹操入洛阳迎汉献帝,迁都于许昌。
刘备兵败投奔曹操,曹操任为豫州牧。
公元197年,曹操东征张绣败师,大将典韦阵亡。
袁术称帝,建号仲氏,定都寿春。
袁术军攻打吕布大败。
公元198年吕布攻打小沛,刘备兵败再投奔曹操。
曹操攻陷下邳,斩吕布、陈宫等。
公元199年,袁绍攻陷易京,消灭公孙瓒,统领冀青并幽四州。
三国人物生卒年表
三国人物生卒年表三国人物生卒年表(转)基本上,这个表只做有确定生卒年的三国人物(在演义中有名字或是活跃於三国时期者),其他只知卒年或是只有演义有岁数的,例如张飞,关羽等,都不在此表之中,敬请见谅。
本表的基础是从清人吴荣光(1773-1843)编、李宗颢补遗的《历代名人年谱》(此书由林梓宗负责点校,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於2002年出版)。
此书在三国部份多有舛误缺漏,本表作者在表末有校订书中错误与新增人物生卒年的考订。
109年桥玄公祖(109-183)124年任安定祖(124-202)126年陆康季宁(126-195)127年郑玄康成(127-200)132年蔡邕伯喈(132-192)陶谦恭祖(132-194)王允子师(137-192)赵温子柔(137-208)士燮威彦(137-226)141年黄琬(141-192)程昱仲德(141-220)142年刘表景升(142-208)王烈彦方(142-219)杨彪文先(142-225)147年贾诩文和(147-223)148年荀悦仲豫(148-209)149年司马防建公(149-219)150年鲍信(150-190)许靖文休(150-222)151年钟繇元常(151-230)153年许劭子将(153-198)孔融文举(153-208)张紘子纲(153-212)曹操孟德(155-220)156年刘宏(156-189)朱治君理(156-224)董昭公仁(156-236)张昭子布(156-236)157年孙坚公台(157-193)刘繇正礼(157-198)荀攸公达(157-214)华歆子鱼(157-231)158年管宁幼安(158-241)159年崔琰季珪(159-216)韩暨公至(159-238)160年臧洪子源(160-195)161年吕岱定公(161-256)162年刘备玄德(162-223)胡昭孔明(162-250)163年严象文则(163-200)荀彧文若(163-212)杜畿伯侯(163-224)孙邵长绪(163-225)虞翻仲翔(164-233)166年太史慈子义(166-206)167年臧霸宣高(167-227)168年李通文达(168-209)曹仁子孝(168-223)徐宣宝坚(168-236)顾雍元叹(168-243)向朗巨达(168-247)169年田畴子泰(169-214)170年郭嘉奉孝(170-207)171年曹纯子和(171-210)司马朗伯达(171-217)徐干伟长(171-219)张辽文远(171-221)赵俨伯然(171-245)田豫国让(171-252)172年鲁肃子敬(172-217)刘巴子初(172-222)徐邈景山(172-249)王凌彦云(172-251)173年刘辩(173-190)弥衡正平(173-198)174年李典曼成(174-209)贾逵梁道(174-228)诸葛瑾子瑜(174-241)高柔文惠(174-263)175年孙策伯符(175-200)周瑜公瑾(175-210)杨修德祖(175-219)176年沉友子正(176-204)法正孝直(176-220)马超孟起(176-222)177年孙瑜仲异(177-215)王粲仲宣(177-217)霍峻仲邈(177-217)吴质季重(177-230)朱桓休穆(177-239)178年张承仲嗣(178-244)陈武子烈(178-215)吕蒙子明(178-219)179年庞统士元(179-214)仲长统公理(179-219)司马懿仲达(179-251)韦诞仲将(179-253)180年刘廙恭嗣(180-221)王祥休徵(180-268)司马孚叔达(180-272)181年彭羕永年(181-217)刘协伯和(181-234)诸葛亮孔明(181-234)182年荀纬公高(182-223)朱然义封(182-249)孙权仲谋(182-252)183年胡综伟则(183-243)陆逊伯言(183-245)留赞正明(183-255)卢毓子家(183-257)184年孙翊叔弼(184-204)185年刘基敬舆(185-233)186年缪袭熙伯(186-245)187年马良季常(187-222)曹丕子桓(187-226)188年孙韶公礼(188-241)宗预德艳(188-264)189年孙皎叔朗(189-219)陆绩公纪(189-220)凌统公绩(189-237)郑袤林叔(189-273)马谡幼常(190-228)何晏平叔(190-249)应璩休琏(190-252)鲁芝世英(190-273)191年辛宪英(191-269)192年曹植子建(192-232)193年骆统公绪(193-228)张温惠恕(193-230)195年龚禄德绪(195-225)孙奂季明(195-234)曹彪朱虎(195-251)王肃子雍(195-256)196年曹冲仓舒(196-208)朱据子范(196-252)197年邓艾士载(197-264)石苞仲容(197-273)198年杜恕务伯(198-252)陆凯敬风(198-269)丁固子贱(198-273)199年诸葛乔伯松(199-223)何曾颖考(199-278)陈表文奥(201-234)谯周允南(201-270)陈骞休渊(201-281)202年姜维伯约(202-264)范粲承明(202-285)203年诸葛恪元逊(203-253)204年韦昭仲嗣(204-273)华表伟容(204-275)刘寔子真(204-294)205年曹叡元仲(205-236)司马望子初(205-271)山涛巨源(205-282)206年王览玄通(206-278)王濬士治(206-285)207年刘禅公嗣(207-271)208年司马师子元(208-255)管辂公明(208-255)石伟公操(208-290)209年孙登子高(209-241)全绪(209-252)夏侯玄太初(209-254)傅嘏兰石(209-255)魏舒阳元(209-290)210年阮籍嗣宗(210-263)211年孙邻公达(211-249)司马昭子上(211-265)212年崔游子相(212-304)213年孙虑子智(213-232)郑默思玄(213-280)217年鲁淑(217-274)傅玄休奕(217-278)贾充公闾(217-282)219年孙峻子远(219-256)220年卫瓘伯玉(220-291)221年羊祜叔子(221-278)范乔伯孙(221-298)222年杜预元凯(222-284)223年嵇康叔夜(223-262)任恺元褒(223-283)王浑玄冲(223-297)224年孙和子孝(224-253)刘璿文衡(224-264)裴秀季彦(224-271)李密令伯(224-287)225年钟会士季(225-264)226年王弼辅嗣(226-249)陆抗幼节(226-274)皇甫谧士安(226-293)227年诸葛瞻思远(227-263)贺邵兴伯(227-275)司马伷子将(227-283)228年王蕃永元(228-266)231年孙綝子通(231-258)232年曹芳兰卿(232-274)司马骏子臧(232-286)张华茂先(232-300)司马干子良(232-311)233年陈寿承祚(233-297)234年唐彬儒宗(234-294)王戎濬冲(234-305)235年孙休子烈(235-264)236年司马炎安世(236-290)刘弘和季(236-306)238年文俶(鸯)(238-291)239年傅咸长虞(239-294)索靖幼安(239-303)241年曹髦彦士(241-260)司马攸大猷(241-278)242年孙皓元宗(242-283)243年孙亮子明(243-260)夏侯湛孝若(243-291)244年胡渊世元(244-301)245年曹奂景明(245-302)247年潘岳安仁(247-300)249年石崇季伦(249-300)250年陆景士仁(250-280)252年王浚彭祖(252-314)256年王衍夷甫(256-311)261年陆机士衡(261-303)262年陆云士龙(262-303)附(转):三国人物生卒年表(又)曹昂 (?-197)曹仁 (168-223)曹洪 (?-232)曹纯 (?-210)王双 (?-228)留赞 (183-255) 王戎 (234-305) 汉献帝 (181-234) 曹操 (155-220) 朱儁 (?-195)孙翊 (184-204) 孙綝 (231-258) 王粲 (177-217) 曹芳 (232-274) 孙登 (209-241) 孙桓 (197-?)曹丕 (187-226) 孙休 (235-264) 孙坚 (155-191) 孙皓 (242-283) 孙和 (224-?)孙亮 (243-260) 孙瑜 (177-215) 孙峻 (219-256) 耿纪 (?-218)邓忠 (?-264)孙韶 (188-241) 孙权 (182-252) 张悌 (?-280)太史慈 (166-206) 诸葛诞 (?-258) 公孙渊 (?-238) 毌丘俭 (?-255) 凌操 (?-203)管辂 (209-256) 张绣 (?-207) 荀攸 (157-214) 孙策 (175-200) 张济 (?-196) 曹睿 (205-239) 费祎 (?-253) 王朗 (?-228) 黄祖 (?-208) 杨怀 (?-212) 典韦 (?-197) 董昭 (156-236) 李肃 (?-192) 刘虞 (?-193) 石苞 (?-273) 华歆 (157-231) 陈寿 (233-297) 潘浚 (?-239) 樊稠 (?-195) 伏完 (?-209)陶谦 (132-194) 胡遵 (?-256) 羊祜 (221-278) 贾充 (217-282) 董卓 (?-192) 马超 (176-222) 关羽 (?-219) 马忠 (?-249)杨彪 (142-225) 陈琳 (?-217)傅佥 (?-263)邓艾 (197-264) 马良 (187-222) 文丑 (?-200)桥玄 (109-183) 文鸯 (238-?)薛莹 (?-282)庞德 (?-219)傅肜 (?-222) 雍?#93; (?-225) 杨修 (175-219) 朱桓 (177-238) 满宠 (?-242)徐荣 (?-192)刘琦 (?-209)刘璋 (?-219)刘巴 (?-222)刘岱 (?-192)李严 (?-234)张松 (?-212)刘禅 (207-271) 刘表 (142-208) 高顺 (?-198)关平 (?-219)张温 (193-230) 濮阳兴 (?-264) 夏侯敦 (?-220)桥瑁 (?-190)胡奋 (?-288)董允 (?-246)乐进 (?-218)郭图 (?-205)刘焉 (?-194)许仪 (?-263)孟达 (?-228)乐綝 (?-257)曹训 (?-249)韩遂 (?-215)袁绍 (?-202)张钧 (?-184)陆绩 (187-219) 韩当 (?-226)颜良 (?-200)严纲 (?-191)公孙越 (?-191) 汉灵帝 (156-189) 汉少帝 (173-190) 司马徽 (?-208) 曹嵩 (?-194)许劭 (150-195) 华佗 (?-208)法正 (176-220) 王浑 (223-297) 张温2 (?-191) 士孙瑞 (?-195)鲍信 (152-192) 何晏 (?-249) 吕岱 (161-256) 眭固 (?-199) 张既 (?-223) 严舆 (?-195) 张杨 (?-198) 张南 (?-222) 桥蕤 (?-197) 牛辅 (?-192) 吴巨 (?-211) 吕据 (?-256) 边章 (?-186) 北宫玉 (?-186) 杨任 (?-215) 张纯 (?-189) 杨丑 (?-199) 马日磾 (?-194) 李堪 (?-211) 刘封 (?-220) 魏延 (?-234) 杨奉 (?-197) 沙摩柯 (?-222) 车胄 (?-199) 金旋 (?-208) 王浚 (206-286) 陆逊 (183-245) 张宝 (?-184) 高干 (?-206) 万彧 (?-272)黄权 (?-240)姜维 (202-264) 祢衡 (173-198) 孔融 (153-208) 于禁 (?-221)诸葛尚 (?-263) 陈震 (?-235)公孙度 (?-204) 袁谭 (?-205)袁尚 (?-207)蹋顿 (?-207)卢植 (?-192)高定 (?-225)谯周 (201-270) 崔琰 (?-216)杜预 (222-284)黄忠 (?-220)朱治 (156-224) 公孙瓒 (?-199) 曹奂 (246-302) 袁术 (?-199)吴质 (177-230) 皇甫嵩 (?-195) 袁熙 (?-207)孙礼 (?-250)顾雍 (168-243) 吴兰 (?-218)司马师 (208-255) 陈泰 (?-260)周瑜 (175-210) 成宜 (?-211) 钟会 (225-264) 潘璋 (?-234) 刘备 (161-223) 凌统 (189-217) 廖化 (?-264) 霍峻 (180-219) 吕范 (?-228) 吕威璜 (?-200) 吕蒙 (178-219) 李恢 (?-231) 许靖 (?-222) 陈宫 (?-198) 高沛 (?-212) 骆统 (193-228) 轲比能 (?-235) 鲁肃 (172-217) 徐邈 (172-249) 张华 (232-300) 滕胤 (?-256) 马谡 (190-228) 吕布 (?-198) 朱异 (?-257) 州泰 (?-261) 吕乂 (?-251) 公孙续 (?-199) 李傕 (?-197) 陆凯 (198-269) 贺齐 (?-227)桓范 (?-249)曹植 (192-232) 于夫罗 (?-194) 田楷 (?-199)士燮 (137-226) 曹彰 (?-223)夏侯渊 (?-219) 何进 (?-189)夏侯玄 (209-254) 夏侯尚 (?-226) 薛综 (?-243)王昶 (?-259)赵弘 (?-184)王平 (?-248)张布 (?-264)张角 (?-184)赵云 (?-229)张嶷 (?-254)张梁 (?-184)张翼 (?-264)陈矫 (?-237)张昭 (156-236) 张邈 (?-195)张让 (?-189)张飞 (?-221)董承 (?-200)张辽 (169-222) 张郃 (?-231)蔡邕 (132-192)陈骞 (201-281) 陈武 (?-215)王甫 (?-222)丁原 (?-189)蒯越 (?-214)郭淮 (?-255)蒋钦 (?-219)王允 (137-192) 岑昏 (?-280)文钦 (?-258)田畴 (169-214) 王基 (?-261)淳于琼 (?-200) 蒋琬 (?-246)逢纪 (?-202)向朗 (?-247)蒋济 (?-249)诸葛瑾 (174-241) 朱然 (182-249) 吴懿 (?-237)诸葛瞻 (227-263) 司马炎 (236-290) 刘理 (?-244)钟繇 (151-230) 诸葛亮 (181-234) 司马孚 (180-272) 司马昭 (211-265) 沈莹 (?-280)阚泽 (?-243)曹爽 (?-249)司马懿 (179-251) 秦宓 (?-226)步骘 (?-247)司马攸 (248-283) 王经 (?-260)曹真 (?-231)诸葛恪 (203-253) 曹髦 (241-260) 荀彧 (163-212) 郤正 (?-278)曹羲 (?-249)韩忠 (?-184)徐晃 (?-227)司马望 (205-271) 全琮 (?-249)向宠 (?-240)贾诩 (147-223) 邓芝 (?-251)郭嘉 (170-207) 马腾 (?-211)韦昭 (?-273)庞统 (179-214) 陆抗 (226-274) 吕凯 (?-225)梁兴 (?-212)乌延 (?-207)校刊记148年,贾诩生。
三国年表
1.董卓任太師。
2.袁紹聯合公孫瓚取得冀州。
3.劉備取青州有功,任平原國宰相。
4.孫堅被黃祖部隊射死。
西元192年
初平三年
1.董卓在郿塢建巨城。
2.王允巧使連環記,董、呂反目成仇。
3.董卓被殺。
4.曹操任兌州州長。
5.涼洲軍隊包圍長安。
6.王允全家被李榷誅殺。
西元193年
初平四年
1.曹嵩全家被張闓殺害。
2.皇帝下詔擢升司馬懿為太傅,司馬懿權力被架空。
西元249年
魏正始十年
魏嘉平元年
蜀延熙十二年
吳赤烏十二年
1.司馬懿發動政變,誅殺曹爽及其三
族。
西元252年
魏嘉平四年
蜀延熙十五年
吳太元二年
吳神鳳元年
吳建興元年
1.孫權病逝,孫亮即位,改年號建興。
西元254年
魏嘉平六年
正元元年
蜀延熙十七年
吳五鳳元年
1.司馬師罷黜曹芳,改立曹髦為魏國皇
9.劉備佔據荊州江南四郡
西元209年
建安十四年
1.太史慈在合肥戰役中受傷身亡。
2.劉琦病死。
3.劉備入贅東吳,娶孫權的妹妹孫尚香為妻。
4.曹操派密使蔣幹遊說周瑜投效曹營。
5.孫權任命周瑜作南郡郡長。
西元210年
建安十五年
1.曹操興建銅雀台。
2.周瑜病逝。
3.周瑜的長子周循迎娶孫權的女兒,孫權的長子孫登迎娶周瑜的女兒。
西元196年
建安元年
1.劉備接旨兵討袁術,呂布偷襲徐州,劉備潰敗投降。
2.曹操迎漢獻帝,遷都許都,曹操任全國最高統帥。
3.呂布射戟平息劉備袁術的戰爭
西元197年
三国年表
208
209 210 211 212
5月
三国年表
时间/年 月/阴 212 10月 213 5月 5月 7月 214 10月 11月 216 217 218 2月 1月 1月 7月 10月 12月 4月 7月 6月 9月 12月 4月 8月 事件 曹操南下进攻濡须口。刘备驻扎葭萌关。孙权移治秣陵,改名建业 献帝封操为魏公,加九锡 孙权攻破皖城 孙权进攻合肥,被张辽大败 杨阜冀城击破马超,夏侯渊平定陇右,马超投张鲁 献帝、伏后与国丈伏完密谋除曹操,曹操诛杀众人。马超归降刘备,逼降刘璋,刘 备自领益州牧 献帝封曹操魏王。冬,曹操南征孙权 曹操进攻濡须口,孙权败 少府耿纪、司直韦晃、太医令吉平等于许都反曹,失败被杀。大破乌桓军,鲜卑部 落投降北方平定 曹操病亡 上庸守将孟达降曹 丕称帝,建魏国 魏以洛阳为京师,长安、谯、许昌、邺城、洛阳为五都 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为汉,史称蜀汉 刘备借口关羽被害伐吴。张飞被部将杀害。夷陵之战开始 孙权在名义上降魏称吴王、大将军 陆逊火烧连营,大败刘备 魏攻吴,吴军拒之 孙权派遣使者与刘备通好 刘备死于白帝城,禅继帝位 曹丕五路伐蜀汉。汉吴重修和好。雍闿叛乱 曹丕以曹休、刘晔为先锋率军攻吴,至广陵,临江而还 诸葛亮南征。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平定蜀汉南方 曹丕病亡,曹睿继位 曹睿封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孙权围攻江夏,兵败 诸葛亮上书蜀后主刘禅,决定北伐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马谡失街亭。挥泪斩马谡,周鲂诈降诱魏攻吴,陆逊败曹休。 孙权称帝,孙吴开国改元。诸葛亮第二次北伐。赵云亡 吴派卫温、诸葛直航海到夷洲。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曹真病亡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 魏辽东太守公孙渊遣使向吴称臣 吴大举攻魏合肥。遣将军全琮攻六安,皆不能克而还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 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吴三路攻魏,魏明帝亲自率军救合肥,吴军退走 曹睿封司马懿为太傅。马钧制造司南车和水转百戏 辽东公孙渊自立为燕王 魏明帝遣刘昕、鲜于嗣取带方、乐浪 司马懿平辽东,杀公孙渊。日本邪马台女王卑弥呼派使者到魏,魏封卑弥呼“亲魏 倭王” 曹睿亡,曹芳继位 蜀将张嶷平定蛮族之乱。魏带方太守弓遵遣梯俊赴倭 魏在淮河兴修水利 权派军攻打海南岛。高句丽东川王位宫叛,寇西安平 曹爽派兵攻打蜀不利,伤亡惨重 幽州刺史毌丘俭从玄菟出发攻高句丽 百济臣智袭取乐浪边民,后慑太守刘茂威归还
三国年表
马腾为安狄将军,封韩遂为安羌将军。徐州牧陶谦、北海相孔融谋迎 不同,待考,个人更倾向于曹腾死于初平四
《后汉纪》:卢植罪免之事在 5 月。
7
巴郡妖巫张脩反叛。
8
董卓因败战获罪,皇甫嵩代,与黄巾战于仓亭,北击张角。
9
安平王刘续有罪被诛,封国撤销。
10
皇甫嵩与黄巾军战于广宗,俘虏张梁。张角死。皇甫嵩升左车骑将军。
皇甫嵩于曲阳击败黄巾军,斩杀张宝。朱隽攻破宛城,杀黄巾军孙夏。
11
边章、韩遂、北宫伯玉反叛。
《先主传》:刘备跟随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
12
汉灵帝大赦天下,改元中平。下邳王刘意死,因无后,封国撤销。 功,被任命为安喜尉。
年号(年份)[公元]
185 年 汉中平二年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事件
备注
大疫。琅琊王刘据死。 宫城火灾(南宫、乐成门)。黑山贼张牛角等十余辈并起。司徒袁隗 被免。前太尉刘宽死。 崔烈买官迁司徒。皇甫嵩讨伐北宫伯玉,不克。
初置西园八校尉。丁宫为司徒,刘弘为司空,董重为骠骑将军。
《后汉纪》:置西园五军,非八军。
南匈奴反叛,与白波贼共扰河东。遣中郎将孟益率骑都尉公孙瓒讨渔 阳贼张纯等。
青州、徐州地区黄巾复起。汉灵帝于平乐观阅兵。
凉州贼王国围困陈仓。公孙瓒大破张纯于石门。下军校尉鲍鸿讨伐葛 陂黄巾。别部司马赵瑾讨伐巴郡少数民族反叛。
汉献帝遣马日磾及太仆赵岐,持节尉抚天下。皇甫嵩为太尉,罢免赵 谦司徒之职。 李傕自为车骑将军,郭汜后将军,樊稠右将军,张济镇东将军。司空 淳于嘉为司徒,光禄大夫杨彪为司空。 封刘表为荆州牧。李傕推荐李儒为侍中。
《后汉纪》《三国志》:李傕为骠骑将军,误。
三国时期文献资料大全
陈寿:三国志裴松之:裴注范晔:后汉书房玄龄,褚遂良等:晋书卢弼:三国志集解万斯同:三国大事年表周嘉猷:三国纪年表谢钟英:三国大事表张守常:三国大事表补正万斯同:三国汉季方镇年表万斯同:三国诸王世表万斯同:魏国将相大臣年表万斯同:魏将相大臣年表万斯同:魏方镇年表万斯同:汉将相大臣年表万斯同:吴将柏大臣年表黄大华:三国志三公宰辅年表周明泰:三国志世系表陶元珍:三国志世系表补遗附订洪饴孙:三国职官表吴增仅、杨守敬:三国郡县表附考证谢钟英:三国疆域表洪亮吉、谢钟英:补三国疆域志补注谢钟英:三国疆域志疑金兆丰:校补三国疆域志侯康:补三国艺文志姚振宗:三国艺文志陶元珍:三国食货志杨晨:三国会要鱼豢:魏略常璩:华阳国志郦道元:水经注王谟:汉唐地理书许嵩:建康实录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刘邵:人物志刘义庆:世说新语干宝:搜神记杜佑:通典司马光:资治通鉴刘知几:史通佚名:绵阳通鉴汤球辑:九家旧晋书辑本徐坚:初学记宗懔:荆楚岁时记唐庚:三国杂事严可均:全三国文袁宏:三国名臣序赞诸葛亮:诸葛亮集曹操:曹操文集曹丕:曹丕文集曹植:曹植文集曹操:曹操注解孙子兵法王夫之:读通鉴论洪迈:容斋随笔陶弘景:古今刀剑录陶元珍:三国吴兵考司马彪等:九州春秋,晋后略,魏晋世语,汉末英雄记,蜀鉴,襄阳记沈约:宋书袁宏:后汉纪唐庚:三国杂事严可均:全三国文李靖:唐太宗李靖问对陈振孙:元和郡县志李昉等:太平御览宋熊方等: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张鹏翮:三国蜀诸葛忠武侯亮年表。
三国时期文献资料大全
陈寿:三国志裴松之:裴注范晔:后汉书房玄龄,褚遂良等:晋书卢弼:三国志集解万斯同:三国大事年表周嘉猷:三国纪年表谢钟英:三国大事表张守常:三国大事表补正万斯同:三国汉季方镇年表万斯同:三国诸王世表万斯同:魏国将相大臣年表万斯同:魏将相大臣年表万斯同:魏方镇年表万斯同:汉将相大臣年表万斯同:吴将柏大臣年表黄大华:三国志三公宰辅年表周明泰:三国志世系表陶元珍:三国志世系表补遗附订洪饴孙:三国职官表吴增仅、杨守敬:三国郡县表附考证谢钟英:三国疆域表洪亮吉、谢钟英:补三国疆域志补注谢钟英:三国疆域志疑金兆丰:校补三国疆域志侯康:补三国艺文志姚振宗:三国艺文志陶元珍:三国食货志杨晨:三国会要鱼豢:魏略常璩:华阳国志郦道元:水经注王谟:汉唐地理书许嵩:建康实录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刘邵:人物志刘义庆:世说新语干宝:搜神记杜佑:通典司马光:资治通鉴刘知几:史通佚名:绵阳通鉴汤球辑:九家旧晋书辑本徐坚:初学记宗懔:荆楚岁时记唐庚:三国杂事严可均:全三国文袁宏:三国名臣序赞诸葛亮:诸葛亮集曹操:曹操文集曹丕:曹丕文集曹植:曹植文集曹操:曹操注解孙子兵法王夫之:读通鉴论洪迈:容斋随笔陶弘景:古今刀剑录陶元珍:三国吴兵考司马彪等:九州春秋,晋后略,魏晋世语,汉末英雄记,蜀鉴,襄阳记沈约:宋书袁宏:后汉纪唐庚:三国杂事严可均:全三国文李靖:唐太宗李靖问对陈振孙:元和郡县志李昉等:太平御览宋熊方等: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张鹏翮:三国蜀诸葛忠武侯亮年表。
历代宰相名称和职权变化简表
历代宰相名称和职权变化简表历代宰相名称和职权变化简表一人或二人,二人时加左右字样,以右为上。
二世时一度有中丞相。
一称相国,李斯曾为丞相。
西汉丞相初承秦制中书令大司马大将军武帝起,设中书令分行丞相职权。
昭帝时起,常以重臣、外戚,加“大司马”、“大将军”等头衔实掌宰相职权。
如大司马、大将军霍光。
三公成帝后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行宰相职权。
哀帝时,三公改为大司马、大司徒和大司空。
东汉三公即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光武帝时,三公又改称司徒、太尉、司空。
尚书令东汉初年开始,三公只处理例行公事,中枢实权渐入尚书令手中。
丞相东汉末一度恢复丞相,曹操亲任此职。
三国魏三公尚书令魏初承东汉旧制,由三公负责行政,尚书令掌握中枢实权。
中书监中书令曹丕称帝后,改秘书令为中书监和中书令,监比令位次略高。
蜀丞相诸葛亮曾任此职。
大司马诸葛亮死后,继任者蒋琬称大司马。
大将军蒋琬之后,继任者姜维称大将军。
吴丞相顾雍、陆逊曾任过丞相两晋中书监中书令同魏制南北朝中书监、侍中、尚书令同为宰相,分管取旨、审核、执行等事。
隋内史令纳言尚书令中书监改称内史令,侍中改称纳言,与尚书令三者同为宰相,职权同南北朝。
唐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唐初沿隋制,恢复中书令、侍中原名。
以他官加“参议朝政”、“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的名义,为实际上的宰相,而以左右朴射为名义上的宰相。
唐太宗时,房玄龄曾任中书令及尚书左仆射。
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高宗时以此二官为宰相。
左、右丞相玄宗时由左右仆射改称,时间较短,亦仅具空名。
宋”同平章事“和”参知政事“分别为首相和次相。
宋初实行。
”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和”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分别为首相和次相。
神宗时实行。
大宰、少宰徽宗时改左右仆射为此名。
左、右丞相孝宗时实行,直至宋末。
左、右宰相在北宰相府和南宰相府各置左、右宰相。
辽金尚书令为宰相。
左、右丞相为副相。
平章政事亦为副相,其位略低于左、右丞相。
元中书令为宰相,常以皇储兼领,但形同虚设。
三公宰辅年表汉末三国时期
三公宰辅年表汉末三国时期: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傅、大司马、大将军为上公,位在三公之上。
其中太傅和三公一般为虚职,大司马和大将军掌实权。
吴设丞相、大司马、上大将军,其中上大将军位在大将军之上,大司马之下。
魏志宰相黄初元年太傅:大司马:大将军:孙权(八月复叛)、夏侯惇(二月,以前将军迁)太尉:贾诩司徒:华歆司空:王朗二年大司马:曹仁(十月,以大将军迁)大将军:夏侯惇(四月卒)、曹仁(四月,以车骑将军迁)四年大司马:曹仁(三月卒)太尉:贾诩(六月卒)钟繇(八月,以廷尉迁)七年太傅:钟繇(十二月,以太尉迁)大司马:曹休(十二月,以征东大将军迁)大将军:曹真(十二月,以中军大将军迁)太尉:华歆(十二月,以司徒迁)司徒:王朗(十二月,以司空迁)司空:陈群(十二月,以镇军大将军迁)太和二年大司马:曹休(九月卒)司徒:王朗(十一月卒)四年太傅:钟繇(四月卒)大司马:曹真(二月,以大将军迁)大将军:司马懿(二月,以骠骑将军迁)五年大司马:曹真(三月卒)太尉:华歆(十一月卒)六年司徒:董昭(七月,以卫尉迁)青龙三年太尉:司马懿(正月,以大将军降)四年司徒:董昭(五月卒)司空:陈群(十二月卒)景初元年司徒:陈矫(六月,以尚书令迁,七月卒)司空:卫臻(六月,以尚书左仆射迁)二年太傅:司马懿(十二月,以太尉迁)大将军:燕王曹宇(十二月,旋免)、曹爽(十二月,以武卫将军迁)太尉:满宠(十二月,以征东将军迁)司徒:韩暨(二月,以太中大夫迁。
四月卒。
)、卫臻(十一月,以司空迁)司空:崔林(十一月,以司隶校尉迁。
)正始三年太尉:满宠(三月卒)蒋济(七月,以领军将军迁)五年司空:崔林(十二月卒)六年司空:赵俨(二月,以骠骑迁。
六月卒)、高柔(八月,以太常迁)九年司徒:卫臻(三月,逊位)、高柔(四月,以司空迁)司空:徐邈(四月,辞不受)、王凌(七月,以车骑将军迁)嘉平元年大将军:曹爽(正月免)太尉:蒋济(四月卒)、王凌(十二月,以司空迁)司空:孙礼(十二月,以司隶校尉迁)二年司空:孙礼(十一月卒)三年太傅:司马懿(七月卒)太尉:王凌(五月卒)、司马孚(七月,以司空迁)司空:司马孚(三月,以尚书令迁)、郑冲(十二月,以光禄勋迁)四年大将军:司马师(正月,以抚军大将军嗣)二年正月大将军:司马师(正月卒)、司马昭(二月,以镇东大将军嗣)甘露元年太傅:司马孚(八月,以太尉迁)太尉:高柔(九月,以司徒迁)司徒:郑冲(十月,以司空迁)司空:卢毓(十年,以左仆射迁)二年司空:卢毓(三月卒)、诸葛诞(三月,征东大将军迁)三年大将军:司马昭(五月,为相国,晋公)司空:王昶(八月,以骠骑大将军迁)四年司空:王昶(六月卒)景元元年司空:王观(六月,以右仆射迁。
三国年表
建安十二年
1.曹操大破乌桓,袁熙、袁尚逃到辽东,要求保护,反被公孙康杀死。
2.曹操统一中国北方。
3.刘备遭蔡瑁、蔡夫人暗算,后骑马跳过檀溪脱困。
4.刘禅出生。
5.刘备找徐庶出任军师。
6.曹操用计使徐庶归顺于他。
7.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为军师。
公元208年
建安十三年
1.曹操废三公,自封为丞相。
初平二年
1.董卓任太师。
2.袁绍联合公孙瓒取得冀州。
3.刘备取青州有功,任平原国宰相。
4.孙坚被黄祖部队射死。
公元192年
初平三年
1.董卓在郿坞建巨城。
2.王允巧使连环记,董、吕反目成仇。
3.董卓被杀。
4.曹操任兑州州长。
5.凉洲军队包围长安。
6.王允全家被李榷诛杀。
公元193年
初平四年
1.曹嵩全家被张闿杀害。
公元230年
魏太和四年
蜀建兴八年
吴黄龙二年
1.曹魏大司马曹真请求出动大军讨伐蜀汉。
2.司马懿、曹真兵分两路攻击蜀魏,遇大雨退兵。
公元231年
魏太和五年
蜀建兴九年
吴黄龙三年
1.诸葛亮向曹魏发动第四次征伐。
2.曹真病逝,曹叡命大将军司马懿进驻长安。
3.张合中箭身亡。
4.李严假皇帝之名,要诸葛亮班师回成都。
三国年表
公元纪元
中国纪元
重要大事
备注
公元168年
建宁元年
1.刘宏即位为灵帝。
公元169年
建宁二年
1.灵帝尊母亲董贵人为孝仁皇太后。
2.任董重为五官中郎将(皇家警卫指挥官)
3.大长秋曹节兴起第二次党锢之祸。
公元180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末三国时期: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傅、大司马、大将军为上公,位在三公之上。
其中太傅和三公一般为虚职,大司马和大将军掌实权。
吴设丞相、大司马、上大将军,其中上大将军位在大将军之上,大司马之下。
魏志宰相
黄初元年
太傅:
大司马:
大将军:孙权(八月复叛)、夏侯惇(二月,以前将军迁)
太尉:贾诩
司徒:华歆
司空:王朗
黄初二年
大司马:曹仁(十月,以大将军迁)
大将军:夏侯惇(四月卒)、曹仁(四月,以车骑将军迁)
黄初四年
大司马:曹仁(三月卒)
太尉:贾诩(六月卒)钟繇(八月,以廷尉迁)
黄初七年
太傅:钟繇(十二月,以太尉迁)
大司马:曹休(十二月,以征东大将军迁)大将军:曹真(十二月,以中军大将军迁)太尉:华歆(十二月,以司徒迁)
司徒:王朗(十二月,以司空迁)
司空:陈群(十二月,以镇军大将军迁)
太和二年
大司马:曹休(九月卒)
司徒:王朗(十一月卒)
太和四年
太傅:钟繇(四月卒)
大司马:曹真(二月,以大将军迁)
大将军:司马懿(二月,以骠骑将军迁)
太和五年
大司马:曹真(三月卒)
太尉:华歆(十一月卒)
六年司徒:董昭(七月,以卫尉迁)
青龙三年
太尉:司马懿(正月,以大将军降)
青龙四年
司徒:董昭(五月卒)
司空:陈群(十二月卒)
景初元年
司徒:陈矫(六月,以尚书令迁,七月卒)司空:卫臻(六月,以尚书左仆射迁)
景初二年
太傅:司马懿(十二月,以太尉迁)
大将军:燕王曹宇(十二月,旋免)、曹爽(十二月,以武卫将军迁)
太尉:满宠(十二月,以征东将军迁)
司徒:韩暨(二月,以太中大夫迁。
四月卒。
)、卫臻(十一月,以司空迁)
司空:崔林(十一月,以司隶校尉迁。
)
正始三年
太尉:满宠(三月卒)蒋济(七月,以领军将军迁)
正始五年
司空:崔林(十二月卒)
正始六年
司空:赵俨(二月,以骠骑迁。
六月卒)、高柔(八月,以太常迁)
正始九年
司徒:卫臻(三月,逊位)、高柔(四月,以司空迁)
司空:徐邈(四月,辞不受)、王凌(七月,以车骑将军迁)
嘉平元年
大将军:曹爽(正月免)
太尉:蒋济(四月卒)、王凌(十二月,以司空迁)
司空:孙礼(十二月,以司隶校尉迁)
嘉平二年
司空:孙礼(十一月卒)
嘉平三年
太傅:司马懿(七月卒)
太尉:王凌(五月卒)、司马孚(七月,以司空迁)
司空:司马孚(三月,以尚书令迁)、郑冲(十二月,以光禄勋迁)
嘉平四年
大将军:司马师(正月,以抚军大将军嗣)
甘露元年
太傅:司马孚(八月,以太尉迁)
太尉:高柔(九月,以司徒迁)
司徒:郑冲(十月,以司空迁)
司空:卢毓(十年,以左仆射迁)
甘露二年
大将军:司马师(正月卒)、司马昭(二月,以镇东大将军嗣)
司空:卢毓(三月卒)、诸葛诞(三月,征东大将军迁)
甘露三年
大将军:司马昭(五月,为相国,晋公)司空:王昶(八月,以骠骑大将军迁)
甘露四年
司空:王昶(六月卒)
景元元年
司空:王观(六月,以右仆射迁。
十月卒)、王祥(十二月,以司隶校尉迁)
景元四年
太保:郑冲(十二月,司徒迁)
太尉:高柔(九月卒)邓艾(十二月,以征西将军迁,旋诛)司徒:钟会(十二月,以镇西将军迁,旋诛)
咸熙元年
大将军:司马昭(三月,为晋王。
)
太尉:王祥(三月,以司空迁)
司徒:何曾(三月,以征北将军迁)
司空:荀顗(三月,以左仆射迁)
咸熙二年
大将军:司马昭(八月薨)、司马炎(八月,嗣为晋王。
十一月,受禅)
司徒:何曾(九月,改为晋丞相)、司马望(九月,以骠骑大将军迁)
蜀志宰相
章武元年
丞相:诸葛亮
太傅:许靖
大司马:
大将军:
尚书令:
侍中:马良
章武二年
太傅:许靖(八月卒)
章武三年
尚书令:李严
建兴十二年
丞相:诸葛亮(八月卒)
尚书令:蒋琬(八月,以丞相府长史迁,总揽国事)
建兴十三年
大将军:蒋琬(四月进)
尚书令:费祎(四月,以后军师迁)
延熙二年
大司马:蒋琬(三月进)
延熙四年
尚书令:费祎(十月,至汉中,后病死)
延熙六年
大将军:费祎(十一月进)
尚书令:董允(十一月,以侍中守)
侍中:董允九年大司马:蒋琬(十一月卒)
尚书令:董允(十二月卒)
侍中:陈祗
延熙十年
卫将军:姜维(以卫将军录尚书事)
尚书令:吕乂
延熙十四年
尚书令:吕乂(卒)陈祗
延熙十六年
大将军:费祎(正月,遇刺)
延熙十九年
大将军:姜维(正月,以卫将军进)
景耀元年
尚书令:陈祗(卒)董厥
侍中:樊建二年
大将军:董厥(注:据《三国志》姜维传、诸葛亮传查证,此时董厥实为“辅国大将军”,“大将军”应为姜维。
)
尚书令:樊建
景耀四年
尚书令:诸葛瞻(平尚书事)
吴志宰相
黄武元年
丞相:孙邵
太傅:
御史大夫:
大司马:
上大将军:
大将军:
黄武四年
丞相:孙邵(五月卒)、顾雍(六月,以太常迁)
黄武七年
大司马:吕范(八月卒,以前将军迁,追赠大司马印绶)
黄龙元年上大将军:陆逊(以辅国将军兼大都督迁)
大将军:诸葛谨(以左将军迁)
赤乌四年
大将军:诸葛谨(闰月卒)
赤乌六年
丞相:顾雍(十一月卒)
赤乌七年
丞相:陆逊(正月,以上大将军迁)
赤乌八年
丞相:陆逊(二月卒)
赤乌九年
丞相:步骘(九月,以骠骑迁)
上大将军:吕岱(九月,以镇南迁)
左大司马:朱然(九月,以车骑迁)
右大司马:全琮(九月,以卫将军迁)
大将军:诸葛恪(九月,以威北迁)
赤乌十年
丞相:步骘(五月卒)
右大司马:全琮(正月卒)
赤乌十二年
左大司马:朱然(三月卒)
太元元年
太傅:诸葛恪(太子太傅)
建兴元年
太傅:诸葛恪(四月,帝太傅)
大司马:吕岱(四月,以上大将军迁)
建兴二年
太傅:诸葛恪(十月,遇害)
丞相:孙峻(十月,以武卫将军迁)
太平元年
丞相:孙峻(九月卒)
大司马:吕岱(九月卒)、滕胤(九月,以卫将军迁)
大将军:孙綝(十一月,以武卫将军迁)
永安元年
丞相:孙綝(十月,以大将军迁。
十二月,伏诛)
御史大夫:孙恩(十月,以武卫将军迁)上大将军:施绩(以骠骑将军迁)
大将军:丁奉(以左将军迁)
永安五年
丞相:濮阳兴(十月,以卫将军迁)
左御史大夫:丁密(十月,以廷尉迁)
右御史大夫:孟宗(十月,以光禄勋迁)
元兴元年
丞相:濮阳兴(十一月诛)
左大司马:施绩(八月,以上大将军迁)右大司马:丁奉(八月,以大将军迁)
宝鼎元年
左丞相:陆凯(八月,以镇西大将军迁)右丞相:万彧(八月)
宝鼎三年
丞相:
太尉:
司徒:丁固(二月,以左御史大夫迁,即丁密)
司空:孟仁(二月,以右御史大夫迁。
即孟宗)
大司马:
大将军:
建衡元年
丞相:陆凯(十一月卒)
建衡二年
大司马:施绩(四月卒)
建衡三年
太尉:范慎(正月,以武昌督迁)司空:孟仁(正月卒)
大司马:丁奉(正月卒)
凤皇二年
丞相:万彧(以忧死)
太尉:范慎(卒)
司徒:丁固(三月卒)
大司马:陆抗(三月,以镇军大将军迁)
凤皇三年
大司马:陆抗(七月卒)
天记三年
丞相:张悌(八月,以军师迁)
司徒:何植(八月,以牛渚督迁)
司空:滕循(八月,以执金吾迁)
天记四年
丞相:张悌(战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