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的发展趋势
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1、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 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地 方 郡 建 县 制 制
秦 东汉 唐朝
宋
元朝
明朝
清
州 郡 县
道 州 县
路 行省 废行省, 省 道 州 制度 设三司 府 县 县
地方机构的演变趋势:地方权力被分割,削弱,中 央权力加强。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
• • • • • •
西周——世卿世禄 战国、秦——军功授爵 西汉——察举制、征辟制 东汉末、魏晋——九品中正制 隋、唐——科举制 明、清——八股取士(科举制)
6、在某一学校的一节历史课堂上,学生这样表演皇帝 处理朝政的情景: ①“三公”坐着在议事,各自对自己所管辖的事情提出 自己的处理意见。皇帝只是听取三人的情况汇报,当 意见相左时,大臣可与皇帝据理力争。 ②皇帝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他把想法告诉中书省,然 后由中书省起草一份文件,交由门下省审核,门下省 官员认真审核后,认为还有不合理之处,于是将之驳 回,由中书省再次请皇帝略作修改。当门下省再次审 核通过后则交给尚书省,尚书省再按事情所属部门交 给六部办理。请回答:剧本①、②分别反映的情况最 主要代表的是什么朝代的中央官制 A、秦朝、汉朝 B、汉朝、宋朝 C、秦朝、唐朝 D、唐朝、元朝
2、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 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 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 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 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从部落联盟到封建制度:在早期的夏、商、周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以部落联盟为基础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阶层的分化,出现了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建君主制,即皇帝作为天子统治全国,地方官员则由地方贵族或地方豪强担任。
2. 从中央集权到分封割据:在封建制度下,中国政治制度呈现出中央集权和地方分封并存的特点。
中央政府设有官僚机构,负责管理国家事务,而地方官员则由地方贵族或地方豪强担任。
这种政治制度一直持续到唐朝晚期和五代十国时期。
3. 从科举制度到皇权专制:在宋朝时期,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实行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进入官场。
同时,皇权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皇帝拥有了更大的权力和威望。
这种政治制度一直持续到清朝末期。
4. 从帝制到共和制:在近代中国,由于外国列强的入侵和国内社会动荡,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
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共和国政体,实行了共和制度。
虽然共和制度存在了许多问题和挑战,但它为中国政治制度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及趋势摘要: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了我们祖先的政治智慧,也留给我们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
过去,由于革命需要,要打破旧的国家机器,因此对于古代政治制度也主要是强调专制主义这一个方面。
而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全貌,特别是其中的一些积极因素则多有忽略。
关键词: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政事决策机制古代的政治制度,都是建立在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
不论在哪个时期,各个政府部门的只能都是相对固定的。
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周边形势的变化而出现新的问题的时候,就需要设立新的官员和部门去解决这些问题。
发展到一定阶段,政治体制就会随着发生变化。
这是政治制度发生变化的基本原因。
皇帝和在想的矛盾,官僚制件的矛盾,对政治制度的变化会产生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只能是对变化起加速和延缓作用,往往构成变化的动因,不是制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先秦,主要是夏商周是一个大阶段,其特点是以血缘宗法关系为纽带的封建制度。
其中又以西周最为典型。
春秋战国是一个过度。
秦汉以后又是一个大阶段,其主要特点是建立了皇帝制度,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在中央建立了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政府,在地方则设立郡县,由中央政府直接进行统治。
这是从政治体制上来说。
而从本质上来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是统治人民的,人民要想政府交纳赋税,服徭役兵役,要服从官服的管辖。
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最基本的特点。
秦汉王朝是帝国时代的开端,具有开创奠基的意义,无论历代制度发生什么变化,秦汉政治体制都范定了其最基本的特征、倾向,以及变迁的范围和幅度。
而秦汉帝国的最基本特征,则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
西周春秋的政治体制具有浓厚的贵族政治色彩,并且是一种分权体制。
无论在王廷之上还是列国之中,世卿世禄的贵族都拥有巨大的传统权力,周王远没有力量把其意志充分贯彻到列国、各个采邑,遑论各地井田村社中的农民了。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1、萌芽(战国):商鞅建立县制,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建立.
2、确立(秦朝):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建立.(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的官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3、巩固(西汉):①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三乱.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夺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专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完善(隋唐):①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当于宰相,相互牵制和制约,避免宰相的专权,又一定程度上牵制君主专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②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5、加强(北宋):采取“杯酒释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6、发展(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保证了中央统一政令的实行.在地方设“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对后也影响深远.
7、强化衰落(明清):明朝废丞相,形成君主独裁的局面,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还遍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强化的突出表现.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君权空前加强,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
中国从古至今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从古至今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悠久,从古代到现代,政治制度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变革,以适应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需求。
以下是中国从古至今政治制度演变的一个概述:一、古代政治制度1.夏商时期:夏商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以王权神授为主,国家实行世袭制,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
地方上实行分封制,君主将土地赐予诸侯,诸侯有义务为君主提供军事支持。
2.西周时期: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君主将土地分封给宗室和功臣,他们在自己的封地内拥有一定的权力,但需要向君主纳贡称臣。
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封建制度的基础。
3.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中央政权逐渐衰落。
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呈现出地方割据的特点,各国互相攻伐,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
4.秦朝:秦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央官制,地方上实行郡县制。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加强了对中央政权的控制,实行焚书坑儒,强化思想统一。
5.汉朝: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调整。
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诸侯王国,以巩固中央政权。
同时,汉朝开创了察举制,选拔官员以实行官僚政治。
6.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政治制度多变。
这一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标准逐渐转向门第出身。
同时,地方上实行州郡制,州郡成为地方政治的基本单位。
7.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朝时期,地方上实行道州县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此外,唐朝还实行科举制,选拔官员的标准逐渐转向才学。
8.宋朝: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地方上实行路府州县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宋朝还实行科举制,选拔官员的标准继续以才学为主。
9.元朝:元朝实行一省制,中央政权高度集中。
地方上实行行省制,行省成为地方政治的基本单位。
元朝还实行科举制,选拔官员的标准依然以才学为主。
二、近现代政治制度1.明朝:明朝实行内阁制,皇帝通过内阁处理国家大事。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总结
(2)经济上:“贫不必不富”。魏晋南北朝时期,自 然经济色彩浓重。中唐前后,商品经济有所发展。时至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商品经济竞争性强, 胜负盈亏难料。营利者往往“累千金之得,以求田问 舍”。政治权力往往向经济力量屈服,宋朝政府不得不 减少对土地买卖的限制和干预。土地作为商品较多地 进入流通领域,土地所有权转换频率明显加快,以致 “庄田置后频移主”。
2.通过史料分析,可以明确宋代社会流动趋势增大,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政治上:“贱不必不贵”。魏晋南北朝时期,门 阀士族往往世代为官。这种状况到唐代没有根本性改 变。宋代“朝廷无世臣”“无百年之家”,士庶界限趋 于消解,官民之别可以转化。
宋代由贱而贵与由贵而贱的两种现象均较为常见。 宋代政治上的社会流动,与科举改革关系极大。和唐代 不尽相同,宋代“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 采取弥封、誊录等措施,平民子弟进仕的可能性增大。
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与“不变”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
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 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 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原则仍可 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 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监察制度
中央:御史大夫掌管监察 地方:汉武帝将全国分为 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代 表中央监察地方及诸侯
朝代
两汉
魏晋 南北
朝
选官制度
察举制 ①西汉开始,东汉末年 衰落 ②地方以品行为依据向 中央举荐
九品中正制 依品行、 门第等分九等,作为中 央选官依据
监察制度
中央:东汉设御史台 地方:东汉末年,州逐渐演变 成地方行政区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与转型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与转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是一个源远流长的过程,从黄河流域的王国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从秦始皇的统一帝国到汉唐的封建帝制,再到宋代的科举制,每一次演变都影响着中国的政治格局和社会发展。
一、封建王国与诸侯割据时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黄河流域的封建王国时期。
在古代,中国的政治权力是以王公贵族为基础的。
王国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制为核心,统治者通过分封给亲信的部落首领,以确保自己的权威。
然而,在这个时期,诸侯割据的现象非常普遍,导致政治权力高度分散,国家无法统一,战乱频繁。
二、秦朝的中央集权与帝制建立秦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转型。
秦始皇实行了极端的中央集权制度,废除了封建制度,实行郡县制,并将中国划分为36个郡。
这种集权制度对于整合国家资源、维持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同时,秦始皇还建立了帝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帝制的建立使得中央政府的权威进一步加强,政治体系更加集中,但也造成了社会不平等和民众的剥削。
三、封建帝制的巅峰时期秦朝的短暂统一并未持续太久,随着秦朝的灭亡,中国进入了封建帝制的巅峰时期。
在这个时期,政府的政治权力完全掌握在皇帝和王公贵族手中。
朝廷实行严格的官制和封爵制度,将政治权力与经济地位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种制度的结果是国家分封越来越多的封建王国,导致政治高度分散,政府无法有效统治。
四、科举制度与士人阶层的崛起随着封建帝制的瓦解,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在宋代,科举制度的建立使得社会上的士人阶层得以崛起。
科举制度是通过文化考试选拔人才进入政府机构,使得政府的官员来源更加多样化。
这种制度的优点是能够提拔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但是,科举制度也存在不足之处,如过分注重文章写作技巧,容易忽视实际能力等。
五、民主化的呼声与改革开放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现代化思想的传入,中国社会中涌现出了一股民主化的呼声。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使得人们开始反思传统政治制度的合理性。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现实意义与发展趋势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现实意义与发展趋势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政治制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丰富多样的形式。
这些古代的政治制度不仅仅是历史的遗迹,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并对中国未来的政治发展趋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现实意义以及其可能的发展趋势。
首先,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现实意义在于其为现代政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经历了王朝更替、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等不同的阶段,这些制度的兴起和衰落都给后世政治思想家和实践者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例如,在封建社会中,中国的封建帝制制度形成了强大的中央集权,这种制度下的国家统一和稳定为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期提供了土壤。
然而,帝制制度也存在着权力过于集中、官僚腐败等问题,这些问题在现代政治中也需要引起警惕。
通过对古代政治制度的研究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政治制度的本质和运行规律,为现代政治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其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也为我们展示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多样性和变革的可能性。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进。
例如,从封建社会到中央集权,再到近代的民主革命,中国政治制度经历了不同的形式和变革。
这说明中国政治制度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在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和完善,以适应现代社会和全球化的挑战。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可能性,即中国政治制度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能够实现更大的包容性、参与性和公正性,为人民的利益和福祉提供更好的保障。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现实意义和发展趋势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即其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运行往往与社会秩序和稳定息息相关。
例如,在封建社会中,中央集权的帝制制度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提供了保障。
通过建立强大的中央政权和完善的官僚体系,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能够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中国历史政治制度的变迁与发展
中国历史政治制度的变迁与发展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的变迁与发展牵涉到了辽阔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重要时期:1.古代封建制度中国封建制度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至秦汉时期达到了顶峰。
它的核心是以天为主,以君为中心的君权专制制度,以世袭的帝王和贵族地主为主导阶层,实行百家争鸣、重文治的思想,形成了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2.帝制时代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中国进入了统一的帝制时代。
帝王时期的中国历史是由一连串的王朝组成的,由于朝代的更替不同王朝之间政治、经济制度的差异,引起社会动荡的时候不胜枚举。
在政治制度方面,中国帝制不断演变和完善,发展出了诸如中央集权、省级和县级官府等制度,为后来的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
3.民主革命时期19世纪末,中国开始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
新思想、新观念的冲击下,以辛亥革命为标志,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历史,开创了中国民主政治史的新篇章。
4.共和国时代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共和政体,实行民主选举、宪政制度,并提出了“三民主义”思想。
但由于各种因素,包括战乱、外侵和政治内斗等,导致共和国政权的快速瓦解和西方列强的干涉,最终导致民国时期的失败。
5.社会主义时代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开始了未来几十年的社会主义时代,实行了计划经济和国营企业的改革。
在政治制度方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实行了一种单一的政制度,尤其突出了共产的领导地位。
6.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动下,中国的政治制度也得到了一定的调整和改进。
逐渐放宽了对人权和言论自由的限制,探索各种新型政治制度和民主机制的使用,从世界范围内选举和其他组织中吸取了经验教训,并将其运用于中国的国情之中。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向:
1.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自秦朝开始,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得到加
强。
此后,历代王朝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皇帝对国家政
治、军事和经济的控制力。
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助于统一国家、整合资源,但也容易造成权力过于集中、地方自治程度较低的问题。
2.官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的官僚制度逐渐
建立和发展,官员的选拔和升迁逐渐由科举等考试制度取代了以前的世袭制。
这种变化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官员素质,但也容易造成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
3.权力分散和制衡:在中央集权的基础上,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
也存在权力分散和制衡的趋势。
例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等,都是将权力分散到不同的机构和官员手
中,以实现权力制衡和行政效率的提高。
4.法律制度的重要性加强: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官僚制度的建
立,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也逐渐完善。
法律成为国家治理和官僚行为规范的重要手段,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5.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的重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逐渐加强对
民族问题和边疆管理的重视。
历代王朝采取了不同的民族政
策,以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
总体而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是中央集权逐渐加强,同时注重权力分散和制衡,法律制度逐渐完善,民族问题和边疆管理受到重视。
这种趋势既有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发展的一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权力过于集中、官僚主义和腐败等。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在中央表现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在地方表现为中央集团的不断强化。
此间虽偶有反腐,然其总体趋势不变。
1、奴隶社会(1)奴隶制度的基础: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统治基础是奴隶主,而非奴隶)(2)发展过程:夏建立,商发展,西周强盛,春秋瓦解(3)主要体现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禹建夏,死后传位于启,私有制发展→权力上“天下为家(私)”分封制目的:巩固统治(各种政策的共性,只需记住针对性“性质”、“朝代”即可)内容:分封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册封“井田”)主要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受封诸侯服从、纳贡、作战(严守封地地域,烽火救主)基础:井田制影响:固统拓疆统治阶级内部等级秩序(4)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战国时期特征:大变革,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根本原因:铁器、牛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变革)争霸战争(生产力发展引起实力变化)→分封制崩溃(“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途径:变法运动实现(非革命),但是渐变——商鞅变法,商鞅亡,法立2、封建社会(1)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确立封建制度背景: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壮大(奴隶主贵族+军功+商人)→保住利益结果:百余年各国变法,最终确立封建制度突出表现:秦商鞅变法内容——第一次——民为什伍,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功受爵,贵族同样;“燔诗书明法令”。
第二次——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开阡陌,废井田,土地私有。
影响——废奴隶主贵族特权;促封建经济发展;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商鞅死后,法家思想在秦国仍占统治地位;秦国强盛,统一六国奠基;(2)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目的:巩固统一局面,强化统治主要内容:皇帝(总揽政经军大权,任免百官);中央三公——丞相(辅帝)、御史大夫(监察)、太尉(军事);地方——废分封,行郡县,县下设乡、里法律制度——参照六国律令制订颁布秦律,通行全国,影响后世,体现地主阶级意志核心特征:地方权力集中中央,所有权力集中皇帝一人影响:两千年沿袭;利封建政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利祖国疆域奠定和巩固统一,促成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加强统治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经艰难曲折,经过不断变革逐渐趋于完善。
本文将从先秦时期开始,梳理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
先秦时期,中国大部分地区实行的是部落制度。
这种制度下,各部落之间独立自主,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
但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国的第一个大一统国家,将统治格局推向中央集权的方向。
秦朝的政治制度称为法家制度,由始于商代的封建主义政治制度向法制国家转变,实行吏治中央集权制,法律家————————的声音越来越响亮,一系列法律的出台,有效约束了地方势力逐步稳定了国家政治。
但为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当时也采用了严厉的法令制度,对人民的控制及惩罚十分严厉。
两汉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逐渐转向儒家政治制度。
儒家一贯主张“仁政”,即实行以道德伦理为基础的政治。
汉朝建立后,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国家领导思想,并随之形成了儒家政治制度。
汉朝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为半中央集权制度,皇帝领导官员,一个中央政府控制大局,但地方官员也有一定的自治权。
这种制度成为中国政治制度的主流,对历史上中国的社会政治有着深远的影响。
唐代,中国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唐朝以礼治之,配合舒展的战场,使得国家成为安乐之地。
唐朝采用的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在政治理论方面出现了尊崇统帅,蕃坑并用,土地制度上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由于唐朝改变了道教对政治的不利影响,加上中原内部团结,使得社会风气更加开放,这也为唐代的诗歌等文学文艺创作进入了最辉煌的时期。
宋朝时期,中国政治制度再次迎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宋朝是中国五朝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反击外敌成功而且国势稳定发展的朝代。
宋朝实行的是大陆集权制度,政治管理趋于规范和制度化,社会更加安定,文化繁荣。
宋朝的科考制度向全国推广,也促进了学术的发展,同时也注意到了各地方的自主权。
元朝时期,中国政治制度再次转变。
元朝政治实行的是以蒙古族为主导的政治制度,体现了对外征服地区的政治关系。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周朝的封建制度:在周朝,封建制度得到了充分发展。
国家被分为多个封建领地,君主通过封赏土地来安抚贵族,形成了地方上的分封制度。
2. 秦汉的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
大体上取消了分封制度,实行郡县制,并推行简化文字、度量衡等标准化政策,加强了国家统一。
3.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从三国时期开始,中国进入了分裂的局面,政权分裂成多个割据的势力。
在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并存,导致国家的分裂和削弱。
4. 唐宋的相对稳定和繁荣:唐朝和宋朝时期,中央集权重新得到恢复,并且国家疆域的扩大和经济的繁荣。
政治制度稳定,并且推行了科举制度,提升了社会上升的机会。
5. 元明清的封建专制制度:元朝建立了蒙古族的封建统治,明清两朝继续延续了封建专制制度。
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官僚体系完善,民众政治参与度相对较低。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是从封建制度到中央集权制度再到分裂局面,然后再重新恢复中央集权制度,并最终沦为封建专制制度。
这一演变趋势是与中国历史的特点和国家的整体发展息息相关的。
人教版-历史-高一-第3课
9、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 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其目的在于: 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10、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 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 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 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历史, 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演变的过程(各朝政治制度的内容或措施):
1、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政治制度)
2、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政治制度)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二、演变呈现的两大矛盾及其发展趋势、特点:
中央与地方: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皇权与相权: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削弱相权
分工合作,相互牵 制,君权独尊;重 大创举,历代沿袭
隋唐
手段同:分割相权达到集权 北宋 1、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 机构 2、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 三司使分割相权 元
相权削弱、皇 权加强 相权反弹
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变化概况: 时间 汉朝 魏晋南北朝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制度 方法 依据 选拔官吏 的控制权
3、《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
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 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 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 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 权
4、“生发未燥,已拜列侯;身未离襁褓,业披冠带”的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总结
3.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向近代民主政 治的转变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 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一些先进的中国人 开始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鸦片战争后, 受西方代议制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中 国艰难地向近代民主政治迈进。
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政治制度 演变规律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封建社会专制主 首创皇帝制度,中央:三公 义中央集权下存 秦 九卿;地方:郡县制 在两对基本矛盾: 内外朝制度分割相权;以 (1)中央与地方割 汉 “推恩令”解决封国问题 据势力。斗争趋 势是中央集权不 魏晋 三省制形成 断加强,地方权 南北朝 力日益收归中央 隋唐 三省六部制;地方设节度使 朝代 西周
特 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点 对象——分给谁? : 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层 方法——怎么“分”? 层 诸侯、卿大夫、士 封 分封制 内容——“分”什么? 授 土地、人口 , 诸侯承担的义务——凭什么“分”?(权利?) 等 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 级 作用——“分”了以后的效果 森 加强、开发、扩大 严
—— 赵连赏《明清官员的补服》
【信息★解读】 (1)史料的表层信息是:皇帝服饰的颜色、样式和饰 物均为其独享;不同等级官员的官服有不同的规定; 文武官员的官服有别(文官常服的饰物为飞禽,武官 常服的饰物为走兽);不同场合的着装也有规定。 (2)史料的深层信息是:皇帝服饰的独享,反映了皇 权独尊;官服的规定,反映了明朝严格的等级制度; 服饰图案有寓意,反映了对官员品行的希望与要求, 有教化的功能。 (3)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 现。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衣着服饰着手研究一 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是史学研究的 新视角。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复习要点解说】 一、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 明朝:明太祖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 明成祖时内阁制形成 清朝:军机处(职责、作用) 二、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从“礼治”到“法治”?
从“礼治”到“法治”?【摘要】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历了礼治和法治两种不同的时期。
礼治强调礼仪和道德规范,法治强调法律和规则。
本文旨在探讨这两种制度的演变和区别。
在礼治时期,政权主要通过礼仪和家族关系来维持稳定。
随着社会变革,礼治逐渐被法治所取代。
法治强调公平公正,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在现代社会,法治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的基石。
礼治与法治各有优缺点,需要进行比较和平衡。
未来中国政治制度可能会借鉴两者的优点,实现礼治与法治的结合与平衡,体现共同价值。
礼治和法治的共同价值在于为人民谋福祉,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礼治,法治,转变过程,现代社会,优缺点比较,结合与平衡,未来走向,共同价值体现1. 引言1.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以追溯至夏、商、周三代,这些时期主要是以封建制度为主。
在封建制度下,国家政权主要通过王公贵族来行使,君臣关系十分明显,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在皇帝或王公贵族手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秦汉时期开始逐渐形成中央集权的制度,统一国家政权在中央集权下更趋完善。
隋唐时期,封建制度逐渐被官僚制度所取代,政治权力逐渐向中央集权倾斜。
到了宋明清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基本稳定下来,尽管各个朝代有不同的政治体制和制度变革,但总体上都以中央集权为主。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以说是一个由分权到集权的过程,从最初的封建制度逐渐发展到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最终奠定了中国封建制度的基础。
这些历史演变,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礼治和法治的相互转变提供了历史背景和发展基础。
1.2 礼治与法治的区别礼治与法治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政治权力的来源、权力行使的原则和依据、以及权力限制和监督机制上。
在礼治时期,政治权力主要来源于贵族阶层或皇帝的个人意志,权力行使的原则则是以传统的礼仪、习俗和规范为准则,对于权力的限制和监督也主要依靠君臣之间的义务和道德约束。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官制矛盾核心:皇相权之争(一)发展演变1、秦朝——建立2、两汉——巩固3、隋唐——完善4、北宋——加强5、元朝——新发展6、明清——强化至顶峰(二)具体内容1、秦朝:皇帝制(五德终始说,封禅),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2、两汉魏晋:汉承秦制决策中枢机构的变化:汉武帝“中朝”;东汉尚书台(汉成帝,尚书四曹);曹魏秘书监到中书省(中书、尚书、门下);刘宋中书舍人监察:汉武帝司隶校尉(京师百官,三辅,三河,弘农七郡) 曹魏校事王莽改制:五等爵3、隋唐:三省六部制(注意:隋和唐的名称区别;实行的意义)07 年隋朝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意义隋:内史,门下,尚书(吏,礼,兵,都官-刑,度支-民,工)唐:尚书(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中书,门下;政事堂-中书门下 09年材料宋意义:中国官制史上的新阶段,中央集权化的体现。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提高执政和决策水平。
4、北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权力(二府,计相)官职差遣,冗官(09年名解,“三冗”问题)辽:南北官制(藩汉分治)5、元朝:设中书省(领六部)、枢密院(军事)、札鲁忽赤(刑政)、御史台(监察)宣政院(佛教,吐蕃军政民事,11年名解)、崇福司(也里可温)6、明清:明废丞相、设内阁(票拟);“三法司”(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 07年选择;通政使司(内外廷);厂卫制度(锦衣卫,北镇抚司,东厂,西厂,内行厂),六科给事中清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南书房(09年名解)到军机处;秘密建储;内阁(内三院)和六部;理藩院(蒙古,俄):内务府二、地方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矛盾核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一)发展演变尽管有反复,总体上中央集权呈加强之势。
(二)具体内容1、西周:分封制2、战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3、秦朝: 郡县制(郡守,郡尉,郡监;县令,县尉,县丞;乡亭里)4、西汉: 郡国并行制 (吴楚七王之乱;推恩令 07年名解,酎金夺爵;《左官律》和《附议法》) (10年简答西汉诸侯王问题)东汉末:州、郡、县三级地方政治制度州的设置及性质的变化:西汉武帝始置州部刺史监察制度-中央监察制度,东汉光武帝加强州部刺史制度,而到东汉末黄巾起义后变为地方行政区。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政治制度及其演变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政治制度及其演变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和演变,适应着时代的需求和社会的变化。
夏商周时期,实行的是世袭制和宗法制相结合的政治制度。
王位世袭,父死子继或者兄终弟及。
在商朝,还有内外服制度,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称为内服,而附属国管辖的地区则称为外服。
到了周朝,推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有相对独立的权力,但也要对周天子承担一定的义务。
宗法制则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贵族的等级和权力。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各国纷纷进行变法图强。
秦国商鞅变法成效显著,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加强了君主的权力。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分别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汉朝初期,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既有郡县,又有封国。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在中央,设立内朝,削弱了丞相的权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制度比较复杂。
九品中正制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但逐渐导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
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创立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为寒门子弟提供了入仕的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
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则是吏、户、礼、兵、刑、工,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
唐朝继承和完善了隋朝的制度,三省六部制更加成熟。
宋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上,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手段,解除将领的兵权,并将兵权收归中央。
在地方上,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还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这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还设立了厂卫特务机构,加强对臣民的监视。
清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制度(远古---夏朝的建立)------奴隶制度(春秋末期)---------封建社会制度(战国的正式确立----清亡)
1.禅让制
传说中的部落组织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在封建王朝的更替中,大臣、武将以武力强迫皇帝退位的做法也被美化为“禅让”.
2.世袭制
公元前21世纪,启以禹子的身份登上王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代王.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3.基本认识
从“禅让”到“世袭”、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世袭制以其鲜明的私有化色彩,体现了社会的重大进步.秦统一后,王位世袭的制度演化为系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皇权专制、中央集权、地方行政三方面内容的结合,便构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实行郡县制.
西汉巩固:汉武帝解决了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隋唐完善:①三省六部制。
②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北宋加强:北宋初年,“杯酒释兵权”解决兵权的问题;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和军权收归中央.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元朝新发展: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明清达到顶峰(衰落):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
(一)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如:秦朝、清朝前期维护国家统一.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如秦朝修筑长城、隋朝开凿大运河.③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又利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如元朝的民族融合.(二)消极作用:①专制容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如秦朝暴政.②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
钳制了思想,束缚了文化.如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朝“文字狱”.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如明清时期.
特点:
1、夏商周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宗法制,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在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
2、秦国统一了六国后建立了秦朝.秦朝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期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以皇帝为中心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位不世袭,实行俸禄制度,由皇帝任免;官职有明确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牵制.
3、“汉承秦制”,由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受到制约而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4、明清时期,转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废丞相、设内阁和六部、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专制王权的需要;废行省,设三司,直接隶属中央,中央对地方控制进一步加强;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就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发展和加强一直在推动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从历史上可以看出,每一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尤其是皇权的加强,都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次重要发展,最终以清朝军机处的设立作为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也发展到了自身的最高点.
三、选官制度
选拔官吏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原则和方式.
1.奴隶社会选官制度
按照宗法血缘关系实行世卿世禄制度.商鞅变法时废除了这一特权.
2.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
(1)察举制:汉朝时创设自下(地方官员推荐)而上(皇帝任命)选拔官吏的制度.察举的主要依据是才学和品德.
(2)九品中正制:曹魏时开始形成的由中正官发现和推荐人才再由皇帝任命为官的制度.中正官推举人才的依据是门第,该制度促使士族制度形成,造成士族地主长期把持政权.
(3)科举制:隋唐以后历代王朝实施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贞观年间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创设武科和殿试;开元年间,提高科举地位;北宋王安石改革科举,废明经,进士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清朝前期承袭明代科举制,1905年清政府制定新学制,废除科举制.
思考讨论
同是科举制度,为什么在隋唐和明清发挥的作用不同?
提示:应考虑两个时期的阶级基础变化、统治者的目的差异、考试内容的规定等方面.
(4)规律:第一,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对此极为关注.第二,选拔标准由家世、财产逐渐发展到才学,形式日益严密,选拔标准逐
步趋向公平、客观.第三,科举制度早期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后期随着考试内容和方式的僵化其消极作用明显.
四、地方行政制度
1.分封制
西周时实行的政治统治形式,即周王按照宗法血缘关系将望族功臣及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以拱卫王室.结果巩固并扩大了周王朝的奴隶制国家政权.但分封制的存在,事实上使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后来随着各地实力发展的不平衡,形成了春秋战国的争霸战争,分封制瓦解.
2.郡县制
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即将全国划分为郡、县两级行政区.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命,代表中央管理地方.郡县制为以后历代王朝所继承,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前期重要的地方制度.
3.行省制
元朝时在各地设行中书省,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机构,负责管理地方.从此,“省”成为地方行政区名称.省的划分为以后所沿用,清朝前期,全国划分为18省,5个将军辖区,2个办事大臣辖区,共25个省级行政区域和蒙古盟旗等.
4.土司制度
元朝时开始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制度,即设立宣慰司等机关,任命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土司长官,可以世袭但必须忠于朝廷.明清时期经过改土归流,逐渐废除了土司制度.
5.规律
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管理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行政任命官衔的变化,属于政治制度进步的表现.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行政区划分的变化,一般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区越划越小,越划越多.
思考讨论
在分封制和郡县制下,国家君主与地方官吏之间的关系有何不同?
提示:在分封制下,地方官吏是受封的贵族、功臣,他们世袭其封号、爵位,与国家君主是宗法关系.在郡县制下,国家君主任命各级地方官吏,彼此之间是行政隶属关系.
五、少数民族政权的政治制度
1.辽的蕃汉分治制度
在契丹族、汉族地区实行不同的管制和方式管理,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2.金的猛安谋克制度
将女真族划分为许多猛安谋克,其成员平时生产,战时出征,是兵农合一的制度.
3.建州女真的八旗制度
明朝后期,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武力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建立八旗制度,其编制按军事组织形式,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
4.认识
除元朝、清朝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的封建王朝之外,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大都带有自身民族色彩的政治制度建设.其中,辽朝的蕃汉分治制度是基于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而实施的;猛安谋克制度和八旗制度是女真族先后设立的兵农合一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