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行的体育教学谈今后的新课程改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现行的体育教学谈今后的新课程改革

摘要:要进行素质教育,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就必须打破现行的教学

模式,转变现行的思想观念,改变现行的教材内容,改进现行的教学手段。本文

根据个人多年来在体育教学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就今后的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自己

的见解,供同行们参考。

关键词:体育教学素质教育教学模式新课程改革

从过去十几年的教学历程中不难看出,我们现行的体育教学存在着如下现象: 1.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就是: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

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

权威。

2.走进中小学课堂,不难发现,中小学课程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教材

教参、统一标准,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影响了创造性的发挥。

3.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练习——

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

4.理论课十分抽象、深奥,并且系统性不强。

看以上现象,谈新课程改革,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进行:

一、从教师的角色改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

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所以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要“做一辈子老师”必须“一辈

子学做老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学过程。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

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

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动

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二、从教材上改

过去的教材一统全局,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授别人编写成的甚至连教学参考

书也备齐的教科书。而学校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

新课程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发挥教育智能的空间。现行的体育教材太注重项

目的动作技术,一条竞技运动技术结构的红线贯穿于中小学体育教材之中,太深、太难,脱离了学生实际,学生对动作难以掌握,失去了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趣味性、娱乐性。所以,教材的改革应具有一纲多本、多纲多本,还应考虑城市、农村、山区及民族习惯等具体情况,内容要新颖,应具有趣味性、娱乐性、对抗性

且易于接受。

三、从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上改

现代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是:1.向着多元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2.强调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科学化。3.教学内容的

多样性与可接受性。

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要让学生身体好,更重

要的是把学习和锻炼的方法、手段传授给他们,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掌握方法,通过正确的身心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发展人际关系,开发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掌握对美的认识和理解。

四、从教学目的上改

过去的教学目的是围绕着应试教育这一主线进行的,它已经不适应今天教育

与教学的健康发展,必须进行改革。

首先,学校教育应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中,体育与健康

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

主义新人的成长;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

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

学习能力。

其次,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终身教育为目的。今天的

教学过程应该是:由学生自由选择项目、自由编组、自主学习与锻炼,教师要回

答的问题则是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能解决或解决得不够圆满的问题。在教学的过

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选取的项目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运动能力制定出各种课

堂的教学目标。学生围绕这些目标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方法,尝试解决课堂

的主要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自然地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对社会、环境的适

应能力。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具有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在改革过程中既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也要考虑国情;既要保证全体学生有

共同的、必要的体育基础,也要为学生的自主、自立、适应未来工作和生活做好

准备;既要考虑体育课程的规定性,也要增强课程的弹性。在保持体育学科的科

学性、系统性的基础上,要使课程内容更加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照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加强内容的选择性。

参考文献

1.运动心理学.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4。

2.梁文忠徐新启素质教育必读.1997。

3.体育学院通用教材《教育学》.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4.《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