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愚公移山》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愚公移山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愚公移山教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96ed3b6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9a.png)
1.例题一: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
答案:愚公家住在太行山、王屋山附近,由于山北道路阻塞,出入非常不便。于是,愚公决定率领儿孙们,将两座大山挖平,一直挖到海边,以便于交通。他们每天挖山不止,经过几年才挖了一点点。邻居智叟嘲笑愚公的做法,愚公却说,即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孙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总有一天会把这两座大山挖平的。
5.人文关怀:通过学习愚公移山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并概括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要点。
(2)词语的理解与运用: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将其运用到实际情景中,如:巍巍、方七百里、惩山北之塞等。
-难点:对愚公移山精神内涵的深入理解。
板书设计要求简洁明了,重点突出,通过关键词和句子来概括故事情节和精神内涵。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板书中加入一些艺术性和趣味性的元素,如插图、符号等。例如,在愚公移山的决心部分,可以使用一个坚定的眼神符号来表示愚公的决心;在精神内涵部分,可以使用不同颜色标注不同的品质,如坚定的信念可以用红色表示,勇于挑战可以用蓝色表示,敢于担当可以用绿色表示。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愚公移山》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类似愚公移山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愚公移山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愚公移山的基本概念。愚公移山是……(详细解释概念)。它是……(解释其重要性或应用)。
2017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愚公移山》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017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愚公移山》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a64a65259eef8c75fbfb353.png)
23* 愚公移山【导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的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课时计划】2课时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耳听江涛的《愚公移山》,这是怎样的一段传奇佳话?我们的心中有怎样的感叹?请随我走进古代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板书课题)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字音万仞(rèn)冀(jì)州荷(hè)担箕畚(jī běn) 孀(shuānɡ)妻始龀(chèn)智叟(sǒu) 穷匮(kuì) 一厝(cuò)雍(yōnɡ)南陇(lǒnɡ)断2.文言知识梳理(1)重点实词方七百里方:面积。
惩山北之塞惩: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
迂:曲折,绕远。
毕力平险毕:全。
杂然相许许:赞同。
损:削减。
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龀,换牙。
寒暑易节易:交换。
固不可彻彻:通。
何苦不平苦:愁。
(2)通假字(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2)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3)古义异义(1)年且.九十(古义:副词,将近。
今义:连词,表意思上的递进关系。
)(2)指.通豫南(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3)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连……都……。
今义:曾经。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古义:扛。
今义:莲。
)(5)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草木。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3愚公移山(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3愚公移山(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1166c3ac281e53a5802ff6a.png)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
教学过程
学法指导:表现人物思想情态的基本方法是对话,它不仅能在情节发展中起推动作用,而且不同的问话表达了不同的语气,还可以表现人物不同的思想情
是关心和担心。
对愚公轻视的态度。
“轻视、看不起
“曾不能损魁学生试读
“加增”就是“更增
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
魂魄化成一只精卫鸟,经常衔一些微小的土、石、木头,要把大海给填平
困难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https://img.taocdn.com/s3/m/ca06b73c9ec3d5bbfd0a74f8.png)
了解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
巩固提高
1、《愚公移山》选自《》,体裁是 ,本成语故事说明了的道理。作者,名,X国人,战国前期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汤问》 寓言 只要有决心和恒习,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列子 御寇 道)
4、愚公一家移山成功了吗?是怎样成功的?
点拨:成功了,是靠大力神的帮助成功移山的。
听,并在文中找相关句子。
培养学生结合注解初步理解文意的能力。
文体知识
抽学生答,然后老师给出正确答案。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其特点是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常用手法有比喻、夸X、象征、拟人等;故事情节一般都是虚构的。
河曲有一个叫智叟的人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何必愁挖不平呢?”智叟无言而对。
③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指示代词,“这” )
④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
⑤跳往助之(人称代词,他们)
(4)其①其妻献疑曰(代词,他的)
②感其诚(代词,他的)
③其如土石何(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5)而①面山而居(连词,表修饰)
②笑而止之(连词,表修饰)
③聚室而谋(连词,表顺承)
④而山不加增(连词,表转折)
(6)于①达于汉阴(介词,到)
《愚公移山》
课题
愚公移山
单元
第六单元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愚公移山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愚公移山教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1b68f6bcc175527072208b2.png)
23、愚公移山设计理念:紧扣本文“寓言”的特点,通过学生丰富的学习活动,重点分析讨论课文的对比写法和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一、美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如:荷、箕畚、龀、匮、亡、厝2.学生自读课文及注释,要求读懂课文。
注意积累重要词语:惠、反、亡、厝、且、惩、迂、聚、指、于、许、以、之、曾、焉、诸、尾荷、箕畚、龀、其、匮、苦、感掌握特殊句式:甚矣,汝之不惠。
(倒装句)帝感其诚。
(被动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反问句)3.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得节奏鲜明、顺畅达意,能够理清文章脉络。
4.学生演读课文,要求演读好人物语气。
如: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用商量、劝说的语气读,读出愚公之妻担忧、热心谋划的心理。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用嘲讽、鄙视的语气读,读出智叟鄙夷的心理。
5.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
二、精析课文。
1.把握本文的寓意。
学生浏览全文,思考: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教师明确:“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终会取得成功”或“人定胜天”。
2.学生联读文中所有的对话,找出文中的对比处,朗读文章结尾,思考讨论:①这些对话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②这些对比有怎样的艺术效果?③怎样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明确:①第一段有三处对话: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这是愚公一家在商量“移山”事宜,特别是解决了土石问题。
第二段集中写愚公和智叟唇枪舌剑的较量(对话略)。
对话推动了故事情节:“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是故事的开端,“其妻献疑曰”和“杂曰”是故事的发展,愚公和智叟的辩论更是把故事推向高潮。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愚公移山》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愚公移山》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8f8a460b307e87101f696fb.png)
《愚公移山》学习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翻译课文。
3、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翻译课文。
难点: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激趣定标(一)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谁都遇到过困难,遇到了困难是应该勇敢地克服还是选择逃避,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中有许多人,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常常缺乏耐挫力和持久力,最终选择了对目标或理想的放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言文《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却是一位面对巨大困难敢于挑战敢于战胜的勇者,学习愚公那勇于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我相信我们每一位都会实现人生既定的目标。
(二)展示学习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翻译课文。
3、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三)作者作品简介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其作品《列子》一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自学互动一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仞()箕畚()孀()龀()匮()荷()2、我能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指通豫南指同直(一直)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无陇断焉陇同垄(高地)3.齐读课文。
4.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自学互动二我能行,我最棒!1、一词多义。
(1)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2)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3)其如土石何()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2、翻译句子。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学案.doc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学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b4d2a1185fbfc77da369b119.png)
23 愚公移山一、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了解有关文言常识和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2、了解全文内容,学会在阅读中感知、理解文本。
理解故事深刻的寓意。
3、审视愚公这一人物形象,并链接生活理解其现实意义。
二、学习重点1、落实基础,以“言”促“文”,理解生动的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
2、明确故事寓意。
三、学习难点1、还原和•重塑愚公这一人物形彖,并链接现实生活理解其现实意义。
2、神话色彩结尾的作用。
四、知识链接1、关于《列子•汤问》《列子•汤问》的作者是列御寇。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早佚。
•今本《列子》八卷,是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
全书共载民I'可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是东晋人张湛所辑录增补的,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2^有关知识太行一一山名,就是太行山,位于山西省同河北、河南两省的交界地区。
王屋---- 山名,在山西省阳城县西南一带。
操蛇之神一一就是山神,手里拿着蛇。
夸娥氏一一就是大力神,力大无比。
五、自主学习1、教师示范朗读,正音、断句,学生初步感知文意。
(1)读准下列字音:仞()惩()塞()迂()汝()曾()遂()荷()叩()箕畚()毗()匮()亡()厝()朔()叟()孀()(2)用“/”标出下边句子中的停顿:1. 惩山北之塞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5.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2、 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勾画出难词难句,相互合作解决疑难;并品读课 文,揣摩文章的艺术特色。
(1)解释划线词方七百里( )河阳之北( )年且九十()廻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聚室而谋日()杂然相进()負担者()巴石垦壤( )(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始亀( )汝之不蛊( )无穷匮( )而山不如增()亡以应()帝感其遞()(2)辨析下列各词意思(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愚公移山》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愚公移山》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70eab8daef5ef7ba0d3cab.png)
23《愚公移山》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2)能力目标: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德育目标: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2.教学实录(一)媒体辅助,导入新课以动漫flash——愚公移山导入。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
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多媒体展示内容如下: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应一厝朔东无陇断焉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惩.山北之塞 A.处罚 B.警戒 C.苦于出入之迂.也 A.绕远 B.迂腐 C.困难指.通豫南 A.指向B.手指 C.一直杂然相许.A.允许 B.赞成 C.答应且焉.置土石 A.哪里 B.乃、才C.语气助词一词多义方:方七百里方其远出海门曾: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以君之力。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吾义固不杀人亡:河曲智叟亡以应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其:其如土石何惧其不已也帝感其诚其妻献疑焉: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
有子存焉之:甚矣。
汝之不惠告之于帝翻译下列句子:①甚矣。
汝之不惠!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
答案略写。
](5)教师播放教学图片,每显示一幅,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朗读课文相关片断。
第一幅:二山雄立图第二幅:在家庭会议上第三幅:毕力平险图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第五幅:神灵移山图(三)研读课文,理解寓意(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愚公移山(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愚公移山(第2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c4dedac680203d8ce2f24ca.png)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体会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读通、读懂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概括愚公移山的精神,概括故事的寓意: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奋斗。
重点1、品味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难点2、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做出不同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课型教读课教法2+2师友合作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内容二、翻译课文第三段把智叟的话与愚公之妻的话比较,看看态度是否相同?语气有什么区别?(分析人物学法指导:表现人物思想情态的基本方法是对话,它不仅能在情节发展中起推动作用,而且不同的问话表达了不同的语气,还可以表现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态。
)1、分析愚公妻和智叟对愚公“平险”的对话。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过渡: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对愚公移山,他们的理由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同:认为没有办法处理挖下来的土石学法指导:“近似之迹,不可不察”,读书时经常注意从“近似之迹”的比较中找出它们的相异之处,就可以发展我们的思维能力。
请同学们与同桌讨论,从目的、语气和称谓的角度思考两段话的区别。
区别:a、“甚矣,汝之不惠。
”倒装句式的运用,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的轻视。
“且焉置土石?”愚公的妻子有这个疑问,说明她考虑到丈夫面临的困难,对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
b、愚公的妻子:合乎情理“献疑”智叟:夸张,带着讽嘲的意味“其如土石何”与“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但智叟的话中多一“其”,加强了反问的语气。
c、从称谓看,还有什么不同?个性化设计愚公的妻子称愚公为“君”,智叟则称愚公为“汝”,显得不客气,也说明了智叟对愚公轻视的态度。
“轻视、看不起2、愚公之妻关切、担心愚公,智叟讥笑、责难愚公,你觉得他们说话的语气应该是怎样的?明确: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带有关切、担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委婉。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e1bcccc3ba0d4a7302763a82.png)
23 愚公移山教学目的1.积累语言。
2.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1.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积累语言,梳通文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
道家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
对后代的哲学、文学、科技、宗教都有深远的影响。
战国初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学派在传扬自己的主张时,常运用大量生动的小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
《愚公移山》就是其中的优秀寓言之一。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一、二、三……)标出意义段,用(1,2,……)标出段内层次。
批注阅读感受,标明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方:指面积,这里是周围的意思。
方七百里,就是四周各七百里。
古代计算面积,用截长补短的办法,把不规则的边长变成正方形,再计算它的面积。
万仞:形容极高;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河阳:黄河北岸。
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且:将近。
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以……为苦。
塞(sè):阻塞。
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汉阴,汉水南岸。
以——凭借。
如……何:把什么什么怎么样损:削减。
曾(céng):连……都……焉:疑问代词,哪里。
荷(hè):扛夫:成年男子。
箕畚(jī běn):用箕畚装土石,名词作状语。
孀妻(shuāng):寡妇。
遗男:遗孤,孤儿。
始龀(chèn):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龀,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
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或换牙。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愚公移山》导学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愚公移山》导学案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7b0d5f633d4b14e85246859.png)
《愚公移山》【学习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1、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课文。
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学法提示】1、合作探究法2、展示展讲法【学习过程】:一、课前学习:1、了解作者及作品2、借助下文注释及工具书准确的給下列字注音。
仞()孀()龀()箕畚()()匮()陇()断3、学生对照注释疏通,解释加黑字词。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 )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 )九十,面( )山而居。
惩( )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 )也,聚室( )而谋曰:“吾与汝( )毕力平险,指( )通豫南,达于汉阴( ),可乎?”杂然( )相许( )。
其妻献疑( )曰:“以君之力,曾( )不能损( )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 )焉( )置( )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 )焉(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 ),汝之不惠( )。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 ),固不可彻( ),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 )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无陇()断()焉。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3课《愚公移山》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3课《愚公移山》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https://img.taocdn.com/s3/m/8a45082976a20029bc642dba.png)
愚公移山【课题解说】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作者为战国的列御寇,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不怕困难。
【学习目标】1、准确熟练的朗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义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2.积累文言文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3.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4.理解文章深刻的寓意4.学习愚公身上的精神【难点解说】分析人物形象:愚公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
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
他在批驳智叟的一段话里,就说得十分清楚。
这段话是用“顶针”的修辞方法写的,一句顶着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
最后用“无穷匮也”做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
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更加增”。
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
这说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变化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由此可见,愚公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驳斥智叟有理有据。
像这样可敬的老人,谁还能相信他是“笨老头”呢?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
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
智叟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这种人自以为是,其实不过是卖弄小聪明罢了。
【主旨归纳】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的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奋斗不懈的道理.【写作特色】运用对比和衬托的写法。
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就具有强烈的对比作用。
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对显示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一定的作用。
又如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词语积累】1.古今异义(1)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用手指;(2)曾古义:连……都今义:曾经(3)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4)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5)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6)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7)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8)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9)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10)方古义:方圆今义:常指矩形(11)惩古义:苦于,被... ...所苦今义:惩罚(12)苦古义:愁今义:痛苦2.一词多义(1)其惧其不已也【代词,他】其如土石何【助词,加强反问语气】帝感其诚【他】其妻献疑【他的】(2)之以君之力【的】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跳往助之【代词,代愚公移山这件事】(3)且年且九十【将要,快要】且焉置土石【况且】(4)焉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始一反焉【加强语气】(5)而面山而居【表示修饰】何苦而不平【表示承接】而山不加增【表示转折】3.通假字(1)指通豫南。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3《愚公移山》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3《愚公移山》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06fe08331b765ce0408147d.png)
《愚公移山》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二.教材分析《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这则故事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它有如下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
②可读性强,易于背诵、记忆。
③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三.教学重点四.教学难点如何看待愚公移山的做法五教学准备:做好预习准备,可根据课本上的“预习提示”的要求,提出一些具体问题思考。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课件2)欣赏歌曲《愚公移山》“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想起来不是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喔,了却了心中祈愿,无路难啊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二)初读课文夯实基础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课件3,4)太行háng万仞rèn惩chéng塞sè汝rǔ诸zhū龀chèn箕畚jīběn亡以应wú孀shuāng曾zēng荷hè叟sǒu匮kuì厝cuò雍yōng2作者简介(课件5)列子,名寇,又名御寇,X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X清净无为。
《列子》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如《夸父逐日》、《歧路亡羊》、《杞人忧天》、《儿童辩日》《纪昌学射》。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同志曾经用这故事教育全党。
3、题解(课件6)讲述: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新人教版.doc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新人教版.doc](https://img.taocdn.com/s3/m/f4825034856a561253d36f86.png)
第二十二课愚公移山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能力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白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德育冃标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二、【重点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提高学生文言阅读能力。
(2)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理解本文的吋代意义。
2.难点:探究文章的内涵,理解本文的吋代意义,培养学纶知人论世的解读经典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家知道,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Z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
老愚公的故事是大家早就熟悉的,这一堂课,我们就学习《愚公移山》这篇文章,同学们要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具体了解愚公的精神。
<二>预习展示《愚公移山》选口《列子•汤问》,《列子》相传是战国吋期郑国人列御寇(列子,名寇, 乂名御寇)著,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Z—。
《列子》这部书小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本文是古代寓言小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乂带有神话色彩,历來脍炙人口。
<三>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朗诵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惩/山北Z塞曾不能/损魁父Z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Z孀妻/冇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3.学生口读课文,参考注禅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Z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卜•來,准备进行交流。
4.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人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四>合作探究1.阅读课木思考下列问题:(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原因:惩山北Z塞,出入Z迂也。
(2)愚公移山要实现的日标是什么?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愚公移山精彩开篇词蚍蜉撼树、螳臂挡车,总是招来人们“不自量力”的嘲讽,可是,当年近九十的“愚公”率领他的子子孙孙誓要移走“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时,我们的内心却表现出无限的崇敬。
也许我们比“愚公”多智,我们会有无限的想象力挣脱束缚,但我们多的只是方法和技巧,缺少的恰是这种“愚公”精神。
感谢这个可爱的老头子,他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丰厚的精神财富。
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疏通文意理思路一、新课导入“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耳听江涛的《愚公移山》,这是怎样的一段传奇佳话?我们的心中有怎样的感叹?请随我走进古代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板书课题)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仞(rèn) 惩(chéng) 塞(sè) 迂(yū)荷(hè) 箕畚(jī běn) 孀(shuāng)妻2.解释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方七百里方:面积。
惩山北之塞惩: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
迂:曲折,绕远。
毕力平险毕:全。
杂然相许许:赞同。
损:削减。
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龀,换牙。
寒暑易节易:交换。
固不可彻彻:通。
何苦不平苦:愁。
(2)通假字始一反.焉(通“返”,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通“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一厝.朔东(通“措”,放置。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通“直”,一直。
)无陇.断焉(通“垄”,高地。
)(3)一词多义且: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焉:且焉置土石(哪里。
)始一反焉(语气词。
)之:出入之迂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结构助词,“的”。
)汝之不惠(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指示代词,“这”。
)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
)跳往助之(人称代词,他们。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人称代词,他。
)其:其妻献疑曰(代词,他的。
)感其诚(代词,他的。
)其如土石何(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而:面山而居(连词,表修饰。
)笑而止之(连词,表修饰。
)聚室而谋(连词,表顺承。
)而山不加增(连词,表转折。
)于:达于汉阴(介词,到。
)告之于帝(向。
)(4)古今异义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指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曾古义:连……都……。
今义:曾经。
诸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荷古义:扛。
今义:莲。
毛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息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虽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已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5)词类活用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面朝。
)帝感其诚(感:被……感动,被动用法。
)毕力平险(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
)3.朗读指导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怎样划分?(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4.列子和《列子》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
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5.文体链接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
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疏通文意1.借助注释慢读课文,培养使用注释的习惯。
2.试译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互译,将疑难点进行圈点批注,养成自学习惯。
3.集体讨论。
将困难提出,然后全班交流探讨,教师适时点拨。
4.注意归纳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
(二)整体感知1.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几幅图画?是哪几幅图画?【交流点拨】第一幅:二山雄立图(第一段);第二幅:战前动员图(第二段);第三幅:毕力平险图(第二段);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第三段);第五幅:神灵移山图(第四段)。
2.移山非移物,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交流点拨】①山高大无比:“方七百里,高万仞”;②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③移山的人又老又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④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困难重重。
四、板书设计愚公确知移山之利——战前动员移山五、拓展延伸赏读著名教育专家钱梦龙教学时为巩固课文字词而作——甲乙二生共读《愚公移山》,生甲掩卷而长息曰:“甚矣,愚公之愚。
年且九十,而欲移山,山未移而身先死,安能自享其利乎?”生乙曰:“愚公之移山也,盖为子孙造福,非自谋其私也。
故以利己之心观之,必谓愚公为不惠;若以利人之心观之,则必谓愚公为大智大勇之人也。
”生甲亡以应,生乙复曰:“今欲变吾贫穷之中国为富强之中国,其事之难,甚于移山。
若我十余亿中国人,人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愁而不富?”生甲动容曰:“善哉,君之所言。
愚公不愚,我知之矣。
”生丙闻二生之言,移席而笑曰:“愚公之精神虽甚可嘉,然其法则实愚也。
移山何若搬家,所费之力寡,而子子孙孙免受山之阻、移之苦,何乐而不为?况移山之法,叩石垦壤,毁山之草木,损海之生灵,实有百害而仅一利之为也。
愚公之愚,愚不可化也。
”生乙闻言而正色曰:“见国土鄙陋而厌弃之,委身为他乡之客,异国之子,实今人之常所为也。
然则长此以往,何人整治吾乡吾国?搬家之举,虽省力少忧,然非大丈夫之所为也,毋须复论也。
至若叩石垦壤之法,亦当初所仅能为之者。
愚公及后来者,必能于干中思,移中学,时至今日,有悬索之法,有隧道之法,有盘山公路之法。
皆既能使山中之出传之四方,复能使山外之物输之于内;既可不损天地之大貌,复能达‘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之目标。
愚公之为,何愚之有?”第二课时品析故事悟哲理一、新课导入《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幅同名的巨幅图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提到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起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翻译下列句子。
(1)甚矣,汝之不惠!【交流点拨】你太不聪明了!(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交流点拨】于是带着子孙辈中能够挑得动担子的三个人。
(3)投诸渤海之尾。
【交流点拨】挑到渤海的边上。
(4)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交流点拨】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再也没有大山阻隔了。
2.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位置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为下面写“移山”作铺垫。
3.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愚公移山的目标是什么?愚公移山的方法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交流点拨】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愚公移山的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方法是“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交流点拨】得到了家人和邻里的赞同,从“杂然相许”中可以看出。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文本探究1.阅读第一二两段,探究下面的问题:(1)“其妻献疑”是不是不愿移山?【交流点拨】文中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一句语气委婉,充满关切、担心。
这里提出移山的困难,目的不是为了阻止愚公移山,而是提醒愚公及其全家人正视移山的困难,并且设法克服困难,从而以另一个侧面反衬出愚公意志的坚决。
(2)写一个孀妻遗男的参与移山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这是一个细节描写,有两个作用:一是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开山劳作之艰辛,愚公一行之坚毅。
二是以此之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
2.阅读第三段,探究下面的问题:(1)智叟的观点是什么?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交流点拨】智叟的观点是“甚矣,汝之不惠”;他的根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愚公的观点是什么?他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交流点拨】愚公的观点是“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他的根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愚公和智叟的看法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交流点拨】智叟立足于现在,愚公放眼于长远;智叟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愚公是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
(4)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
愚公之妻是关心,讲真话,提问题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语气较轻,“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
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臾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讥笑和嘲讽,“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无可救药的老头。
这两个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前者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的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后者的“笑而止之”,引出愚公的反驳,从而自然过渡到神话结尾。
3.阅读第四段,探究下面的问题:(1)故事用神话做结尾,是不是封建迷信?【交流点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就是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这也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方式,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2)太行、王屋两座山究竟是给谁搬走的?【交流点拨】从表面上看,两座山是由“夸娥氏二子”搬走的。
但这仅仅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