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与聊斋志异讽刺艺术之比较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作者:房广宁来源:《祖国》2016年第18期摘要:我国传统的文化大国,在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小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文化和艺术表现形式。
在明清时期我国的小说发展到了巅峰,其中《儒林外史》是清朝的主要代表,在我国的小说发展历史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我国讽刺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儒林外史》主要是对清朝的官场进行了详细地描写和讽刺,这部小说中讽刺艺术的使用是我国小说发展史上的巅峰。
对于这部小说进行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国现代文学作品的水平,同时能够进一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因此,本文旨在对《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进行研究,为我国小说艺术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研究与探讨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在我国的众多文学作品中都有讽刺艺术的身影,最早在我国的先秦散文中就有讽刺艺术和手法的运用。
在后来的志怪小说《聊斋志异》中和元朝戏曲中都有较多讽刺艺术的使用,讽刺艺术在明清小说尤其是在《聊斋志异》的过程中达到了顶峰。
在这部小说作品中,通篇都采用了讽刺艺术进行人物形象和官场形象的描写,深刻地揭露出了当时官场的丑恶,对于讽刺意识的使用淋漓尽致。
我国目前在对《儒林外史》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主要的研究热点就在对于讽刺艺术的分析与研究。
由此可见,本文对《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儒林外史》及讽刺艺术简介(一)《儒林外史》简介《儒林外史》是我国清朝一部非常著名的官场小说,这部小说将清朝官场的景象描绘地淋漓尽致,对清朝时期社会文化的危机进行了充分的反思,同时对封建社会的弊端进行了揭露。
这部小说在叙事的过程中采用了创新的艺术表现手段和方法,在小说选材和小说表现上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使得真个小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效果。
尤其是在讽刺艺术的运用方面更是我国讽刺小说发展的巅峰,值得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借鉴。
(二)《儒林外史》作者吴敬琏简介《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清朝注明的小说家吴敬梓,吴敬梓出生于清朝官员家庭,家境条件较好、衣食无忧。
论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之批判科举制异同
论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之批判科举制异同“隋炀创举为纳才,唐宗扩举为国计,可恨明清走歧途,天下学士无出路。
”此话讲的就是束缚华夏千年的科举制之兴亡。
科举本为集贤纳才,奈何明清以来便走向歧途,使之日趋黑暗,故而便也就有了《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这我两本国讽刺文学的典范。
从其目的上来讲,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都是为了大力抨击了明清腐朽不堪的科举制度而作,其中不乏有抒发作者内心愤懑之苦,更有对于封建科举制的反抗。
就其写法上而言,《聊斋志异》注重细节描写,并多以侧面及反衬之类较为曲折的手法来针砭科举制的黑暗,并通过夸张变形,以鬼神妖怪的世界来映射世人,指桑骂槐,含沙射影地批判社会中不公正的科举制度的现实,极具有讽刺效果;而《儒林外史》则是以一种“砖头要往太阳穴上砸”的方式,直接揭露科举制中种种不和谐、悖于人情、逆于常理的荒谬现象,并通过对比衬托的艺术手法针针见血地批判八股科举制之弊病及它对文人士子的毒害和摧残,直指“科举制吃人”的本质,在醒世效果上更胜一筹。
再观其内容,两者虽然都是从社会现实出发,但《儒林外史》所写尽是“儒林文人”,所选题材多具典型意义,人物性格复杂多变,并第三方的视角远距离审视科举制度,易于使人看清科举的本质,再加以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无耻行为的真实生动的描写,不断揭露儒生的种种丑态,极具讽刺意味,其有力地鞭挞了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并将之完全否定;而《聊斋志异》则多写“狐鬼精魅”,不断地将妖魅的自然和人的迂腐相比较,并通过人妖之间浪漫的爱情故事来强烈表现了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或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
但《聊斋志异》对科举制度的抨击,虽然只限于揭露其弊端,并未如同《儒林外史》般将之完全否定,其内容主要在于反映科举制度的不公正不合理之处,在揭露程度稍逊一筹。
而在人物的塑造上,吴敬梓并不细写,而是通常把重点集中在人的性格中最刺目的特征上,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至于蒲松龄则是运用其了生动形象的语言来逼真地表现了人物的音容笑貌,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生动活泼地表现了现实生活,更能引人入胜,也更有助于讽喻科举制之弊。
“孤愤”与“公心”:《聊斋志异》与《儒林外史》看举业
学政施闰章后, 始终再未遇到赏识 自己文章的考官, 而蒲松龄本
人对 自己的八股文是期许甚高 的。参照蒲松龄的这一经历 , 叶生 之言实为作者 自况。在讲完这个故事之后 , 他还为此发出一番深
深的感慨 :魂从知己, “ 竟忘死耶? 闻者疑之 , 余深信焉。 同心倩女 , 至离枕上之魂 ; 千里 良朋 , 犹识梦中之路 。而况茧丝蝇迹 , 呕学士 之心肝 ; 流水高山, 通我曹之性命者哉 !嗟呼 !遇合难期 , 遭逢不 偶。行踪落落 , 对影长愁 ; 傲骨嶙嶙 , 搔头 自 。叹面 目之酸涩 , 爱 来 鬼物之揶揄。频居康了之中, 则须发之条条可丑 ; 一落孙山之外 , 则文章之处处 皆疵 。古今痛哭之人 , 卞和惟尔; 颠倒逸群之物 , 伯
・
比较研究 ・
文章 编号 :023 1(0 10 —0 30 10 —72 2 1 )40 6 .9
“ 孤愤 " 公心”《 与“ :聊斋志异》 与《 儒林外史》 看举业
甘 宏伟
( 南城 建 学 院 中文教 研 室 , 河 河南 平 顶 山 4 73 ) 606
摘要 : 蒲松龄和吴敬梓在举业之路上有着某些相似 的经历 , 他们
试, 却始终未第 , 直到康熙五十一年才 以七十二岁高龄援例补岁 贡生 , 获得一个相 当于举人副榜 的身份 。吴敬梓则 出身于科第世 家, 弱冠之年考取秀才 , 也是屡应 乡试不第 , 只是后来不再应考 。 蒲松龄 、 吴敬梓在举业之路 上的经历有 着某些相似 , 如他们都较 早考取秀才 , 然皆屡应乡试不中。但是 , 二人的选择却迥然有别 :
都在早年考取秀才 , 又都屡应 乡试不 中, 但二人 的选择却迥然有 别: 蒲松龄一生奔竞于场屋, 吴敬梓则选择 了退 出。与此相应, 二
《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的对比作文
"鲁林·怀希"和"辽扎伊志"是两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因其对人类本性,社会,超自然的深刻见解而备受崇敬。
这两部作品虽然属于不同的流派和时代,但有一些共同之处和明显的差异。
在这篇散文中,我们将从主题内容,叙事风格,文化意义等方面来比较和对比"鲁林怀希"和"廖泽志"。
"鲁林怀志"是清朝时期吴静子所著的一部历史小说。
以明末清朝早期一批学者和官员的生活为主,描写了他们的奋斗,野心,道德困境。
另"辽札记·志义"是清朝浦松林所著的一部超自然故事集,以鬼,妖等世界生物为主角。
虽然"鲁林·怀希"根植于现实和历史事件,但"辽扎伊·志义"探索了奇幻和超现实的范畴。
在主题内容方面,两部作品都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以及个人在各自社会背景下面临的道德困境。
"鲁林怀希"处理儒家伦理,社会等级,权力和野心的腐朽影响等问题。
西门庆在"鲁林怀希"中的性格,就说明了在追求世界性快感过程中的享乐主义和道德堕落的陷阱。
另"辽史·志义"深入探究超自然和元物理,考察了因果报应,报复等主题,以及人与灵界的细线。
"辽扎伊志"中的"画皮"故事说明了人类欲望的后果以及生与死之间的界限模糊。
两部作品的叙事风格也将它们分开。
"鲁林·怀希"采用了更为现实和线性的故事叙述方式,注重人物发展和社会评论。
小说将主角的生活与当时的政治和社会动荡交织在一起,为时代提供了全景观。
相比之下,"廖泽志义"则采用了一种较为流派化和寓言化的风格,以各种超自然的遭遇和道德寓言为特色。
"辽扎伊志"中的故事往往充满了狂躁和讽刺的情绪,模糊了现实和幻想之间的界限。
文学园地《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特征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特征摘要]我国古代优秀讽刺小说之一的《儒林外史》,其讽刺艺术特征是多方面的。
我们学习它、欣赏它,对于提高讽刺文学的写作水平,掌握文学作品的讽刺艺术都有一定的意义。
本文旨在对《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征进行初步的探析。
[关键词] 讽刺;真实性;喜剧性;悲剧性;夸张性提起文学作品的讽刺艺术,最突出的要数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了。
纵观我国古典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艺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谐隐》篇指出:“古之嘲隐,振危释惫。
”意为,古代嘲笑文章的诙谐和隐语,具有拯救危亡和释除疲惫的作用。
的确,讽刺文学作品早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就出现了。
就先秦寓言而言,《郑人买履》讽刺那些脱离实际、玩固保守者的愚蠢行动;《狐假虎威》指责那些仗势欺人者的丑恶灵魂;《守株待兔》嘲笑刻板守旧、希望坐享其成的寄生虫;《叶公好龙》鞭挞那些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等等。
它们通过寓意形象和巧妙艺术构思,虽为只言片语,却揭示了一个深奥的哲理,无疑是那个时代高度文化发展的产物。
诚然,寓言作品虽然能指斥时弊的某个侧面,但较之小说、戏曲之类作品,其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便远远不如了。
明代拟话和清初的《聊斋志异》中都涉及到一些讽刺性较强的作品,直至吴敬梓《儒林外史》的问世,才真正达到了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高峰。
鲁迅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能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中国小说史略》)。
又说:“在中国历来作讽刺小说者再没有比他更好的了。
”(《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第六讲)《儒林外史》写作背景虽为明代中叶发生的故事,然而实际上影射着清政府统治下的18世纪的中国社会,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揭露封建社会末期的各种丑恶现象。
作者以极其严肃的态度、犀利老辣的笔调、含蓄幽默的言辞猛烈抨击封建礼教和封建科举制度,勾勒出一幅幅姿态各异、畸形发展的士林群丑图。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我国讽刺文学来源悠久,先秦诸子寓言中,已有讽刺作品。
从小说来说,在《西游记》里显露了幽默的讽刺锋芒,后来的《西游补》、《钟馗斩鬼传》等也是讽刺意味较多的长篇小说,但后者词意浅露,艺术上比较粗疏。
明代拟话本和清初《聊斋志异》中都有讽刺科举的短篇小说,特别是《聊斋志异》中有不少成功的讽刺作品。
在这些成就的基础上,吴敬梓以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生活体验和鲜明的爱憎,写出了《儒林外史》,“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正是体现了这个精神。
小说中许多人物都有原型,如马纯上取材于冯粹中,迟衡山取材于樊南仲,庄征君取材于程绵庄等。
许多人情世态也都是当时社会上司空见惯的。
作者抓住了这些材料,加以典型的概括,而不作主观的说明,使读者从客观事物本身得到启发。
正如鲁迅在《什么是“讽刺”》中所说的,“它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见的,平时是谁都不以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
不过事情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
但这为行下来了,习惯了,虽在大庭广众之间,谁也不觉得奇怪;现在给它特别一提,就动人”。
例如小说十七回写“斗方名士”的一段对话:浦墨卿道:“三位先生,小弟有个疑难在此,诸公大家参一参。
比如黄公同赵爷一般的年月日时生的,一个中了进士,却是孤身一人;一个却是子孙满堂,不中进士。
这两个人,还是那一个好?我们还是愿做那一个?”⋯⋯匡超人道:“‘ 二者不可得兼’ 。
依小弟愚见,还是做赵先生的好。
”⋯⋯浦墨卿道:“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
赵爷各样好了,倒底差一个进士。
不但我们说,就是他自己心里也不快活的是差着一个进士。
⋯⋯如今依我的主意,只中进士,不要全福;只做黄公,不做赵爷。
可是么?”支剑峰道:“不是这样说。
赵爷虽差着一个进士,而今他大公郎已经高进了,将来名登两榜,少不得封诰乃尊。
清代文学第二讲 《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
第二讲 《聊斋志异》和 《儒林外史》
教学内容:1,蒲松龄与《聊斋志异》;2,吴敬梓 与《儒林外史》。 教学重点:1,《聊斋志异》名篇讲读(《青凤》 《窦氏》《黄英》);2,《聊斋志异》的思想倾 向与艺术成就——鬼狐世界的内涵;3,《儒林外 史》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蒲松龄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 泉,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山东淄博人。 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 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 震一时。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始成贡生。 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 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 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61岁 时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 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5)范进刚 从集上回家,举人 出身、曾做过一任 知县的张静斋来访, 赠金又赠房。这是 故事的结尾,说明 范进的社会地位陡 然上升,真是“今 非昔比”了。
课外思考:《范进中举》的当代意 义
活”,如《乱离二则》,描绘清兵入境后,“俘 获妇口无算,插标市上,如卖牛马”; ➢ 三是“将他人记载或创作的东西进行再创造”, 比如《促织》,是对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的加 工; ➢ 四是“蒲松龄的独创”,比如《婴宁》、《小翠》 等。
作品讲读(重点)
《青凤》(作品选第460-462页) ✓ 主题:人狐恋—情为何物、人为何物—人兽之别
《范进中举》导读
(1)范进中 秀才后回到家里, 丈人胡屠户前来贺 喜。因为范进中了 秀才,这就取得了 考举人的资格。此 外,从胡屠户教训 范进的话里可以看 出,中了秀才并未 从根本上改变范进 的社会地位,还不 能满足他追求功名
古代文学简答及论述题大二下学期
④各种文学主张、文学观念的争论比较激烈,在诗歌方面趋向于儒家诗论,散文方面强调
崇尚儒家经典,并总结出文章的八大要素:神、理、气、味与格、律、生、色。
⑤深化了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强调文学社会公用的多元性。
20.清初散文的特征
①作家均为明遗民
②多数作品抒发故国情怀
③学术化倾向明显
②注重明教,坚守封建礼法
③严守格律,注重曲辞的平仄阴阳分布
④用昆曲编剧演出
16.“三言”“二拍”的艺术成就
①主要表现普通人的生活,将平淡的故事叙述的曲折离奇
②大量细腻的心理描写
③广泛的社会生活画面
④复杂的题材
⑤从话本向白话小说的体质过度
⑥生动贴切的语言技巧
17.以张岱为代表晚明小品文主要表现哪些内容?
①以传奇笔法表现志怪内容。蒲松龄创造的花妖狐鬼都有寓意,是象征性的文学意象,以
丰富奇异的文学想象创造了一个幻想世界,借花狐鬼怪曲折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现实。
②结构巧妙。故事的一种模式是进入环境,有入天界入冥间、入仙境、入梦等。另一种模
式是异类人化,即狐、鬼、花妖、精怪等幻化人形进入世间。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富于
③戏剧情节中有意识地将情感矛盾、名族矛盾、社会矛盾纠结在一起,体现了作者深层的
历史感慨
④作品中前后两部分的落差是对汤显祖至情论有意识地继承。而其中对真情的呼唤实际上
是对清初统治者鼓吹名教的逆白
23.《聊斋志异》的内容
①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生活
②科举制度的弊端
③封建末世知识分子灵魂的痛处
④对人性和人格的理想追求
而且成为一部儒林痛史。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直不乏讽喻的传统,但基本都是喜剧的讽刺,
古代小说史:清代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等讽刺小说一、讽刺小说的渊源所谓讽刺小说,按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的解释,是指那种“寓含讥弹”,“秉持公心,指责时弊”的一类小说。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特辟《清之讽刺小说》一章,并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又将清代小说划分为四大流派,其中一派就是讽刺派。
作为一个流派,这类小说运用艺术化的方法,通过对事物荒诞不合理性质的暴露和嘲讽使其贬值,从而给读者以启迪和愉悦。
讽刺小说的讽刺“最普遍的形式就是虚构的叙述。
在叙述中,被讽刺的对象通过他们的思维和言行从而使自己的想法变得荒诞不经;有时作者加上自己的评价和叙述风格,就使其更为荒唐可笑。
”(M• H •阿布拉姆《简明外国文学词典》)中国古代讽刺艺术渊源于社会矛盾的激化和理性意识自觉的先秦春秋战国时代。
民问歌谣(如《诗经》中的《伐檀》《硕鼠》《相鼠》等)和文人学士的讽谕诗开创了古代抒情文学的讽谕传统;寓言故事和史家皮里阳秋的笔法,则孕育了叙事文学特别是小说讽刺艺术的类型萌芽。
(刘上生《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15页)“寓讥弹于稗史,晋唐已有,而明为盛,尤在人情小说中。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古代讽刺小说渊源流长。
就其发展历程来看,魏晋六朝时期的志怪、笔记类作品中,就出现了讽刺小说的萌芽,虽然作品数量较少,但不乏佳作。
至唐代,讽刺小说的创作有了较大的改观,一批想象丰富,形象生动,表现手法多样的讽刺小说相继问世,但仍没有出现思想艺术水准很高的翘楚之作。
直到明代中叶,随着《西游记》《金瓶梅》等长篇名著的问世,讽刺小说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读者,受到文人学士和读者的推崇。
诚然,《西游记》《金瓶梅》及其明代的一些世情小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讽刺小说,但其中已融入了讽刺的因素,创造出了具有讽刺性的喜剧形象和独特的艺术效果。
在历代讽刺小说艺术经验不断累积,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形态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终于在明末清初时期出现了《西游补》和《斩鬼传》两部较优秀的讽刺小说。
中文系毕业论文选题元明清 (1)
牡丹亭的人文主义色彩《郁离子》研究高启诗文的艺术特征吴伟业的叙事诗艺术论贾宝玉(或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水浒传》人物论(任选其一)《水浒传》风格论《水浒传》接受史《水浒传》与中国文化精神《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研究(任选其一)《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精神《西游记》孙悟空唐僧形象分析论《儒林外史》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小说《娇红记》研究小说《娇红记》与传奇《娇红记》比较研究《剪灯新话》研究冯梦龙《山歌》与《挂枝儿》研究《海上花列传》研究《唐祝文周四杰传》研究(此为民国小说,可与话本《唐解元一笑姻缘》比较,即大家所熟悉的唐伯虎点秋香之原型)《万花楼演义》研究明传奇《娇红记》与《红梅记》比较研究《裴少俊墙头马上杂剧》对白居易《井底引银瓶》乐府诗的改造与创新论元曲的人物登场(方式)元曲《救风尘》与《望江亭》的搞笑艺术(插科打诨艺术)论元曲《两军师隔江斗智杂剧》中的周瑜与诸葛亮斗智艺术《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结构艺术之比较论《金瓶梅》的叙事结构艺术的创新性论三言二拍的传奇艺术技巧论《聊斋志异》的诗意美艺术论《红楼梦》“大旨谈情”的“情”论李渔《十二楼》小说的巧合艺术论李渔《风筝误》人物美丑对照的艺术技巧及其意义试论三言二拍中的唐代诗人形象(李白白居易贺知章等)论三言二拍中的宋代文人形象(苏东坡柳永王安石秦观等)明清小说中的恶妇形象(如《醒世姻缘》之薛素姐)明清小说中的妒妇(悍妇)形象研究析元曲《西蜀梦》与《单刀会》中的刘关张情义论元曲中的娼妓群象林冲鲁智深杨志形象之比较论《聊斋志异》中的受虐形象及其审美意义比较视野下论四大南戏中的女性形象《水浒后传》与《水浒传》之女性观比较从《三侠五义》看清代侠义精神的特质《品花宝鉴》《花月痕》《海上花列传》与晚清青楼文化研究明清历史演义小说中的战争描写套路论《三国演义》等历史演义中的兵器论《三国演义》中的马论《三宝太监西洋记》中的异域色彩论梦在元曲中的作用论《水浒传》中“潜天行道”中的“道”之内涵论《西游记》中的童话色彩试论《儒林外史》与《红楼梦》对科举批评的差异论纳兰性德中风花雪月意象及其文化心理论小说《宜春香质》《弁而钗》与龙阳文化(即男同性恋)论沈从文《边城》对楚辞巫风的继承论《史记•游侠列传》对唐诗游侠精神的影响小说《封神演义》与当今封神影视剧研究《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故事源流考明清小说中的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形象才子佳人小说中的花园意象研究《秦并六国平话》对《史记》史实的改造论《隋炀帝艳史》对《隋书》史实的改造《三国演义》编创方式研究综述《水浒传》主题诸种说法及其得失(《水浒传》有“忠义”说“农民起义”说“为市井细民写心”说“为江湖游民写心说”等)从《西游记》到《春光灿烂猪八戒》(或此题材的其它最新影视剧)看猪八戒形象的转变及其文化动因从《西游记》到《大话西游》(或此题材的其它最新影视剧)看唐僧形象的转变及其时代意义论清初小说续书出现的原因及其续法论神话中的西王母形象及其流变文体流派文学理论研究论“铁崖体”的形成及其艺术贡献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研究论明代“台阁体”形成的原因及其理论与创作的得失论明代“茶陵派”出现的社会历史机遇论前后七子文学复古主张的时代特色及其失误明代“唐宋派”研究或明代“唐宋派”小史论神魔小说流派的形成论明代公安派的文学理论主张及其时代意义论清代“梅村体”诗歌的叙事艺术论清阳羡词派的形成及其发展论清代浙西词派的形成及其发展论金(圣叹)评水浒中的“因缘生法”创作手法论历史演义小说的“奇”“幻”精神论清代王夫之“诗经六义”新解论枚乘与“七体”的形成及其发展文体交叉比较研究研究:《雷峰塔传奇》与《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之比较论四大谴责小说中的诗学观。
元明清简答论述题及答案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 简述《单刀会》的结构艺术(1)构思独特,善于用铺垫和渲染手法塑造人物。
(2)风格沉雄壮烈,许多唱词写得很大气,具有雄浑苍劲的意境。
2. 王实甫《西厢记》对董解元《诸宫调西厢记》作了哪些发展?(1)王实甫的《西厢记》就是在《董西厢》的基础上把它由讲唱文学改编成杂剧的。
(2)《王西厢》继承了《董西厢》的优秀艺术传统,在情节、人物和语言等方面又进行了成功的改造和创新。
使情节发展更合理,人物性格更丰满,反封建的主题更鲜明突出。
3. 元杂剧的发展情况如何?各阶段的代表作家有哪些?元杂剧的发展以大德为界大致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1)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大都,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
这是元杂剧创作的黄金时期。
前期杂剧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并塑造了一些勇于抗争的人物形象。
杂剧的语言以北方中原的口语为基础,吸收了民间讲唱文学的营养。
(2)后期的创作中心在杭州,主要作家有郑光祖、宫天挺、秦简夫等。
这一时期的杂剧创作已走向衰落。
这时期是元朝统治的稳固时期,文人对统治阶级产生了幻想,所以杂剧作品大都缺乏前期杂剧的现实性,爱情剧、文人事迹剧及神仙道化剧有所发展,艺术上也偏向曲词的工丽华美和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
4. 简述《西厢记》的戏剧冲突(1)围绕主要线索,层层展开矛盾,是《西厢记》戏剧冲突的主要特征。
(2)戏剧冲突分两条线索进行,一条是以老夫人为一方,同以莺莺、张生、红娘为另一方之间的冲突线索;另一条是张生、莺莺、红娘之间的冲突线索。
(3)戏剧冲突的发展节奏鲜明,波波叠起、悬念丛生、情节起伏跌宕不落窠臼。
5.《倩女离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倩女离魂》是郑光祖的代表作,它根据唐传奇《离魂记》改编而成,描写张倩女与王文举的爱情故事。
(2)张、王分离,张因病卧床,月夜魂追王成亲。
后王得官回来,张魂魄与肉体复合为一。
(3)剧中离魂代表妇女内在的欲望和情感,病中的倩女之身代表妇女不能自主的可悲事实。
_聊斋_与_儒林外史_批判科举制度的不同
_聊斋_与_儒林外史_批判科举制度的不同《聊斋志异》与《儒林外史》以不同的方式批判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
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它的存在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
弊端。
《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在揭露科举制度的问题上有着不同的
侧重点和表现方式。
而《儒林外史》则通过对官僚阶层的讽刺批判来表达对科举制度的不满。
这部小说由吴敬梓创作,主要讲述了一个官僚的儿子王仲安通过科举
考试进入官场,但却发现官场的黑暗和丑陋。
小说通过描绘科举官员的虚
伪和勾心斗角,呈现了科举制度带来的腐败和不公。
与《聊斋志异》不同
的是,《儒林外史》更加注重现实主义的描写和社会批判。
它通过对官僚
和科举制度的揭示,揭露出官场的黑暗和冷酷,以及科举制度对于人才的
局限性和不公平性。
总结起来,《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以不同的方式批判科举制度,但它们的目的都是通过描绘出科举制度的问题和弊端,唤醒人们的思考和
反思。
这两部作品都通过幽默、讽刺或现实主义的手法,表达了对科举制
度的不满和对社会问题的批评,引发了读者对科举制度的关注和反思。
第四部分-明清文学试题及答案
古代文学试题及答案第三部分明清文学试题题库一、填空1。
被正史推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的文学家是。
2。
刘基寓言体散文集集名是《》.3.刘基的散文体裁多样,而最出色的是散文.4.明初诗坛并称的“吴中四杰"指高启、杨基、徐贲、。
5。
明初“吴中四杰”中,以、的诗成就最高。
6.被清赵翼推为明代“开国诗人第一”的诗人是 .7。
“青丘子”是的自号。
8。
“袁白燕"指明初诗人 .9。
明弘治年间茶陵诗派的领袖人物是 .10.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诗歌派别是 .11。
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文学群体是 .12.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文学群体是 .13.“前七子"以、为首;“后七子”以、王世贞为代表。
14.明中叶《唐宋八大家文钞》的编选者是。
15.归有光的文集是《》.16。
明中叶取得重大成果的散文流派是 .17.“童心说"的提出者是。
18.明后期思想与文学革新的旗手是。
19.“公安三袁"指明代湖北公安县诗人袁宗道、袁宏道和兄弟.20.公安派在诗歌理论上提出的核心口号是“,”。
21.公安派诗歌理论核心口号的提出者是。
22。
竟陵派诗人大力提倡的诗歌风格是“”.23.“竟陵派"诗人的代表人物是、。
24.公安派中,小品文成就最高的作家是。
25.晚明小品的集大成者是。
26.明末复社最主要的领袖是 ,其散文的代表作是《》。
27。
大抵论明诗者,都推为明代最后一位大诗人.28。
明末小品文《西湖七月半》的作者是。
29.《三国演义》今存最早的刊本的书名是。
30。
最早径称书名为《三国演义》的修订评点者是、。
31。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明代代表性的历史演义小说还有《》.32.《水浒传》初刻全名《》。
33。
《水浒传》今存最早的刊本是。
34.宋江入主梁山后,将聚义厅改为 .35.受《水浒传》的影响,明代代表性的英雄传奇小说还有《》。
36。
《西游记》为多数人所接受的作者是。
37.《西游记》今见最早的刊本是 .38.《西游记》影响下产生的续补之作有《》、《》等。
聊斋志异与儒林外史书生爱情观之异同
一、《聊斋志异》与《儒林外史》中的书生爱情观之异在明末清初的志怪群书中,《聊斋志异》可以称得上是文学成就最高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
这部作品是蒲松龄历时三十余年的呕心沥血之作,其中有对科举弊政的声讨,有对腐朽的官场文化的抨击,而书中数量最多、也最精彩的是描写婚姻爱情的篇章,如《香玉》《连城》《婴宁》等篇中那些花妖狐魅与人之间的感人的爱情。
在这许多花妖狐魅与人的婚姻爱情故事里,蒲松龄塑造了许多为情而生为情而死的青年男女,同时又将自己的身世之感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熔铸在小说之中,从而折射出其孤愤背后的那颗至情至真之心。
另外,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给古老的故事赋予了崭新的内涵,明确肯定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追求。
在《聊斋》的许多篇章里,他不仅猛烈地抨击了当时的封建家长制和婚姻制度,还歌颂了以真心相爱为前提,以两情相悦为基础,以相互信任为根基的爱情,并借以传达出了自己的爱情理想和婚姻观。
在封建社会以男性为中心的生存秩序中,蒲松龄所传达出的爱情观不可避免地存在保守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呈现出一种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之后产生的民主思想。
所以说,他所传达出的是一种继承传统而又有所突破和创新的婚恋观。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向来以其杰出的讽刺艺术而为世人所熟知,自其问世以来就被认为是抨击八股科举、揭露儒林群丑的力作。
吴敬梓在书中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备受八股科举制度摧残的假儒、迂儒形象,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等,还描绘了庄尚志、迟衡山等洁身自爱、襟怀冲淡的真儒。
同时他还写了一批不学无术、道德败坏却自命风雅的所谓名士,如娄家公子等。
而与之相比,又着力塑造了真名士的典型杜少卿来寄托自己的理想。
历来对《儒林外史》的研究多是从讽刺艺术等方面入手的,而对书中书生爱情观的关注却很少。
虽然全书涉及到男女婚恋的描写仅有十几处,但这些描写并非闲笔。
作者通过对处于科举边缘的女性的描写,对以功名富贵为条件的婚姻家庭的描写以及真假名士对纳妾的态度等的描写,表现出了书生的爱情观,并借此传达出自己进步的妇女观,呈现出小说独有的社会意义。
《聊斋志异》与《儒林外史》中书生爱情观之比较
第4 期
鸡 四 大 学 宁 报
j ouRN ’ l AL ok JXIUNI VERST IY
Vo.1 No 4 1 1 .
Ap . 01 r2 l
2 1 年 4月 01
文 章 编 号 :6 2— 7 8 2 1 ) 4— 13— 17 6 5 ( 0 1 0 0 0 2
文 章 即从 至 情 与无 情 , 恋 的 目的 条 件 以 及 男 杈 的 社 会 婚
“自墙 上 来 窥 ” 。与 冯 相 如 共 寝 , 又 为 其 择 良 匹 “ 后
这些大胆率直 的女 子 , 中了百无 一用 的书生 , 然 看 毅 发 展 了一 段 段 感 天 动 地 、 美 绝 伦 的 爱 情 故 事 。 若 非 是 凄 看 重 书 生 们 的至 情 性 , 怕 也 难 得 女 子 如此 奉 献 吧 。 恐 与 蒲 松 龄 同时 期 的 吴 敬 梓 , 思 想 的 发 展 和 认 识 的 其 跃 进 又 更 进 了 一 步 。 他 的 著 名 讽 刺 小 说 《 林 外 儒 史 》 — 被 鲁 迅 称 为 “ 文 又 戚 而 能 偕 。 婉 而 多讽 ” J — 其 , 刻 画 了那 些 士人 书 生 们 在 封 建 秩 序 下 的 丑 恶 嘴 脸 , 被 和
一
…
…
制度 下 的 必 然 表 现 。妓 女 聘 娘 是 书 里 所 塑 造 不 幸 女 子 中 的一 位。这位心 比天高 , 比纸薄 的女 子试 图改 变 自己 命 的妓 女 身 份 , 寻求 新 的 生 活 , 她 专 意 奉 承 的 无 情 书 生 陈 但 木 南 , 离 开 时都 没 有 告 诉 她 , 终 导 致 她 的 悲 惨 命 运 。 在 最 若在 《 斋 》 , 此 的情 形 , 者 可 能会 } 遇到 一个 聊 中 如 作 上她 专 情 善 良的 书 生 , 后 在 上 天 和 外 物 的 帮 助 下 过 上 理 想 而 的生 活。然而《 外史》 的不 同就在于它 的现实性 。穷秀才 王玉 辉 , 程 朱 理 学 的 毒 害 之 深 竞 到 了怂 恿 女 儿 殉 节 的 受 地步 。女 儿要 绝食而 死 以殉丈 夫 , 公婆 和母 亲都震 惊伤 痛 。 而王 玉辉 竞 迂 腐 到 泯 灭 人 性 的地 步 , 励 女 儿 “ 是 鼓 这 青史上 留名的事” 在女 儿不 吃不喝 期间 , 也 保持 着绝 , 他 对平 静 , 书 写 字 。 女 儿 死 后 , 还 仰 天 大 笑 道 : 死 的 看 他 “ 好 !死 的好 ! 。 ” ” ” “ 这 正 是 无 情 到 灭 绝 人 性 的 书 生 的表 现 。他 的 爱 情 婚 姻 观 就 是 : 夫 死 了 , 子 必 须 要 守 丈 妻 节 。这 正 是 程 朱 理 学 所 推 崇 的 。 吴敬 梓 在 书 中 塑 造 这 些 无 情 的 书 生 形 象 时 , 现 出 对 社 会 以 及 对 书 生 的 人 性 的 表 种更深 刻更理性的思考 。 二 婚 恋 的 目的 条 件 功 名 无 望 的 蒲 松 龄 在 《 斋 》中 着 重 描 写 书 生 至 真 聊 至纯 的爱情 , 表达 自己对 真挚爱情的向往 。“ 者笔下 的 作 爱 情 故 事 的 男 主人 公 , 是 这样 一 寄 托 着 自我 色 彩 的 、 便 虽 无 科 名 却 有 着 美 好 性 格 与 才 情 的 人 。他 们 痴 情 诚 笃 、 , 狂放不羁 、 流侗傥 、 慨任侠 ; 们有青钱 万选之 才 , 风 慷 他 锦
儒林外史 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儒林外史》是一部古代小说,以描写儒林之内、外的各色人等为主线,讽刺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人际关系。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巧妙的情节安排,揭示了当时社会上的虚伪、势利和物欲,以及人性中的贪婪、自私和虚伪等丑恶面。
艺术是一种表达方式,而讽刺艺术则是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性弊端的嘲讽和揭露,来引起人们反思和警醒。
在《儒林外史》中,作者通过描绘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物,展现了儒林内外的种种现象和人性弊端,旨在让读者反思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有的贪婪好色,有的虚伪势利,有的阿谀奉承,有的阳奉阴违,种种行为无一不在讽刺当时社会上的势利和虚伪。
例如,书中的主人公柳下惠,为了升官发财,不惜与人勾心斗角,明争暗斗,展现了当时社会上的势利和明哲保身的现象。
而书中的其他人物,如严嵩、郑居中等,则通过各自的行为和言谈,揭示了当时朝廷政治和官场黑幕的丑恶。
除了人物形象外,小说中的情节设置也十分巧妙。
作者通过各种离奇的事件和巧妙的安排,让人物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展现了当时社会上的种种勾心斗角和明争暗斗。
例如,书中的柳下惠与严嵩之间的明争暗斗、郑居中与柳下惠之间的明哲保身,以及各种宫廷阴谋等情节,都让读者看到了当时社会上的种种丑恶和人性的扭曲。
通过对《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作者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巧妙的情节安排,揭示了当时社会上的虚伪、势利和物欲,以及人性中的贪婪、自私和虚伪等丑恶面。
通过讽刺艺术,作者引起了读者对当时社会风气和人性弊端的反思和警醒,使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从而引导人们向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总的来说,《儒林外史》作为一部讽刺小说,通过对当时社会现象和人性弊端的揭露和讽刺,引起了读者的思考和反思,使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通过艺术的手法,作者成功地揭示了当时社会上的种种虚伪和势利,让人们对社会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聊斋志异的艺术特征
《聊斋志异》的艺术特征《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明珠,是一部充满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文学巨著。
研究它的艺术特征,对我们进一步了解这部作品,吸取其有益的创作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拟从题材的处理、艺术构思和语言特色等几个方面,谈一下这个问题。
一从六朝志怪小说开始的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多取材于鬼狐幻化的故事。
蒲松龄继承了这一艺术传统,并有很大的创造和发展,首先表现在对题材的处理上。
《聊斋志异》有四百多个短篇故事,塑造了大批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其中体现着一个共同的创作倾向,即蒲松龄的笔下,鬼狐花妖不是厌弃人生,而是羡慕人的生活;不是逃避现实,而是积极参加人类社会的现实斗争。
在《翩翩》、《女神》、《蕙芳》等作品中,描写了仙女下凡的故事;在《乌鸦》、《红玉》《青凤》、《妖娜》等作品中,描写了狐女来到人世。
仙女、狐女尚且如此,鬼女就更不用说了。
鬼女伍秋月的坟头上,插着一块木板,上面写着:“女秋月,葬无冢,三十年,嫁王鼎”(《伍秋月》)见到王鼎后,又一再表示:“妾少须阳气,欲求复生”。
表现了她强烈的求生愿望,羡慕人的爱情生活。
《连琐》中连琐,她不安于鬼魂的清苦和寂寞,反复吟诵鬼诗,“其声哀楚”;并要求她的情人发掘她的坟墓,约定“百日为期,视妾坟前,有青鸟鸣于树头,即速发冢。
”在蒲松龄的笔下,一块石头也是有情的(《石清虚》),一棵橘树也因人的变化而变化(《橘树》),鬼狐花妖则更是“彼虽异物,情亦犹人”(《巧娘》)。
它们带着特殊的聪明和智慧,从四面八方集中到蒲松龄的笔下,过着人的生活,参加着现实社会的斗争。
因此在《聊斋志异》中,形成了一个以人为中心,以现实生活为中心,吸引鬼狐花妖纷纷进入人间社会的艺术园地。
从文学史的发展上看,这种现象很值得重视。
众所周知,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创作从六朝志怪开始,到了唐代“始有意为小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元明时期发展不大,明代末年虽出现了一些作品,但正鲁迅先生所指出:“明末志怪群书,大抵简略,又多荒怪,诞而不情”(《中国小说史略》)。
试述《聊斋志异》与《儒林外史》对科举制度批判的异同
试述《聊斋志异》与《儒林外史》对科举制度批判的异同在清代小说史上,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相隔了大约有半个世纪,它们都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和猛烈的冲击,有相同的地方,但也存在差异。
(1)《聊斋志异》与《儒林外史》对科举制度批判的相同点①采取曲婉的手法来讽刺科举制度《聊斋志异》成书约在17世纪90年代,而《儒林外史》则写于18世纪50年代,期间相隔了五、六十年,在这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清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迭兴文字狱。
顺治九年,康熙四十八年,康熙五十三年,乾隆元年又多次明令严禁“小说Y词”。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之下,要用小说作为武器来针砭时弊,抨击科举,确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
所以,蒲松龄用妖狐灵鬼的形象来寄托他对科举腐朽的愤慨,吴敬梓把他的故事背景假托发生在明代中叶,作者们这么做既躲开了封建统治者的屠刀,又使作品得以保留下来。
在《聊斋志异》中,作者用妖狐灵鬼生动形象的揭露出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刻画出那些官吏的贪婪、无耻和虚伪,而《儒林外史》则通过明代中叶的文人那可笑、可恨又可悲的行经,辛辣的指出科举制只会荒芜学业,败坏社会道德,这种曲婉的手法虽没有直接对科举进行批判,但却使作者有了更大的创作空间,能更猛烈的对其进行批判,使小说的讽刺效果得到增强,使得小说对科举的批判更彻底和深刻。
②对科举弊端的批判在科举时代,有的人苦读几度春秋却连秀才也捞不到,但有人有钱“跑小路”,或有人提携,他很快就能捞个一官半职。
用《儒林外史》中迟衡山的话说就是:这举业二字原是个无凭的。
不是吗?老童生周进为了科举半生落魄,连个秀才也考不取,但当几个商人替他凑钱捐了监,就举人、进士,“连登黄甲”,转眼间成了主持文运的大僚。
他初看范进的乡试试卷,觉得狗屁不通,但看到范那花白的头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同情之心油然而生,便有心擢拔他,于是忽然就发现范进的文章“是天地间之至文”,不等试卷收齐,就把他定为第一,到会试时,又替他“在当道大老面前荐扬”,终于成全他中了进士。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分析开题报告1200字》
[10]王路欣.《儒林外史》讽刺艺术解读[J].长江丛刊,2018(26):5.
[11]武珺.论《儒林外史》对晚清讽刺小说的影响[J].名作欣赏,2018(18):94-95.
[12]李丹阳.试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J].北方文学,2018(08):71+73.
本人对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进行了较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认识和必要的实践经验。
三、毕业论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分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首先分析《儒林外史》被讽刺的四个代表人物,然后分析《儒林外史》主要的讽刺手法,现实批判手法,真实性与喜剧性相结合,悲剧性与喜剧性相结合,真实性与夸张性想结合,对比映衬手法的运用,随后分析《儒林外史》主要的讽刺内容,对科举中人物的讽刺,对社会文化现象的讽刺,最后分析其讽刺艺术的价值和对晚清讽刺小说的启发。
二、本题的研究现状及开题前的准备工作
经知网等网络平台查询,目前国内外相关的研究主要可见李鹏梅(2020)研究认为《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小说对各类人士在"功名利禄"面前的不同行径进行了写实的描写。王丽(2020)研究认为"讽刺的生命是真实存在的",正如鲁迅所言,《儒林外史》这一长篇小说因为讽刺艺术的存在才具有了更真实的生命力。李茉莉(2018)研究认为《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以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生活体验和鲜明的爱憎,用生动形象、极富魅力的笔墨,描绘出一幅在封建社会中儒林的群丑图,在艺术手法上,极具鲜明的讽刺特色.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分析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目的、意义及可行性
明末清初的八股制度对社会产生很大的负面作用,它使得选贤任能的考试选拔制度成为控制社会知识进步,毒害读书人思想的武器,不少有识之士表达了对此的不满和批判,其中典型的代表之一是吴敬梓,明末清初他的著名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其代表作,作者以十分严肃的态度,犀利老练的作风,极其幽默的话语,通过对不恰当的人物和事件的描写,运用了大量的讽刺手法,如光鲜的表现、对比和夸张,产生了微妙而尖锐的讽刺,其中封建礼教和封建科举制度受到了残酷的抨击。给读者以双重美感,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拟对其讽刺艺术进行深入的分析,挖掘其讽刺手法和艺术价值。
儒林外史与聊斋志异的艺术比较
文艺评论·literatureandartcriticism2015·10古典小说研究小说到明清两代,具有讽刺意味的作品逐渐成熟,其中以《聊斋志异》中的部分作品和《儒林外史》在这方面造诣最高,《儒林外史》是一部纯粹的讽刺作品,讽刺的是封建科举制度和与之有关的文化思想统治,描写了当时士林的病态。
《聊斋》也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揭露了这方面问题。
两书从艺术上有一些同异,若从这方面作以比较,可以发现古代讽刺小说中的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题材与内容的选择讽刺小说的题材和内容关系到作品是否真实可信,主题是否有深度,所以两部小说里都体现了对这方面的重视,具体作法却又各有不同。
《儒林外史》中将八股取士作为中心题材,在作者看来正是因为朝廷推行了八股取士制度,才使许许多多读书人为了谋求功名利禄,做出啼笑皆非的事,于是他把八股取士作为主要的揭露、讽刺与批判的对象,强调它是导致士林轻视文行出处的根源。
这一点,在小说的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中就已经点出来,该回的后面写秦老从城里带回一本邸抄,写有“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王冕指给秦老看,道:“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
”这里王冕就是以作者代言人的身份出现的,借他的口将全书的主要思想说了出来,他的重视行文出处、轻蔑功名富贵等行为,更是对小说中“品地最上一层”的名流行为的隐括,全书就是围绕这一回中透露出的中心思想展开,通过认真体味我们还可以发现,吴敬梓有意识地在描写过程中将儒家的道德伦常看作了他的思想基础,即通过正反两种人物的描写,一方面指责道德的颓败和沦丧,另一方面又寄托重振道德伦常的热望。
在客观上起到了批判当时文化思想统治和整个世态人情的作用。
①在《聊斋志异》中也有一些讽刺科举及有关士人的作品,大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一,但作者没有认为科举制度是士林诸恶的根源,相反,还对这一制度抱着希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林外史》与《聊斋志异》讽刺艺术之比较
――寒假作业之读书笔记
“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儒林外史》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为我国讽刺文学的典范。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精练地概括了《聊斋志异》在讽刺艺术方面的高超成就。
二者一个以“儒林文人”为对象,进得行辛辣的讽刺,一个以鬼神妖怪的世界来映射世人;一个冷峻,给人以悲剧感觉,一个热烈,给人以喜剧的印象。
但二都虽都是从现实出发,通过夸张变形,借以批判现实,但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却是不同的。
首先,在题材的选取上,《儒林外史》着重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题材,而《聊斋志异》则选“小”题材,以小见大,讽喻时弊。
《儒林外史》所写尽是“儒林中人”,天下儒生何止千万,这样选择有有代表性的题材极其重要。
许多人情世态也都是当时社会上常见的,作者抓住了这些材料,加以典型的概括, 例如,范进在发迹前受尽冷落,向胡屠户借钱, 被胡屠户一口唾沫啐在脸上, 骂了个狗血淋头, 一旦范进中举,胡屠户马上改口他为“贤婿老爷”, 还夸奖他“才学高,品貌好, 就是城里头张府、周府那些老爷, 也没有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前倨后恭,刻划出当时的世态。
蒲松龄善于选取“小题材”反映、揭露黑暗社会的“大现实”。
《促织》就是最杰出的一篇。
因“宫中尚促织之戏, 岁征民间”, 于是层层官吏借此敛财。
最后落到里正成名身上。
他捉不到促织, 又“不敢敛户口”, 被抓去打得“浓血流漓”,“惟思自尽”。
后经“巫”指点, 幸得金翅促织, 又被子弄死, 子惧投井。
然而, 其子魂化促织, “轻捷善斗”,遂献宫中,“上大嘉悦”, 成名因而暴富, 竟“裘马过世家”。
情节跌宕起伏, 惊心动魄。
作品通过一个小小的促织, 把皇帝的昏庸, 社会的黑暗, 官吏的谄媚, 人民的疾苦, 反映得淋漓尽至, 这已不是一般的刺贪,而是直刺最高统治者——皇上。
其次,在讽刺手法的运用上,也有不同。
《儒林外史》采取广泛而又强烈的艺术对比手法, 从正面进行讽刺抨击。
《聊斋志异》则采用较为曲折的方法,讽刺的力度更强。
通过对比使作品思想十会尖锐,针针见血。
在刻画人物时, 常常不直接说明自己的意图, 而是通过鲜明的对比, 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刻的含义, 引导读者一道爱其所爱,憎其所憎。
王冕、杜少卿等是作者理想中“振兴世教”的人物。
其中王冕在第一回出现,成为衡量全书人物的尺度, 力求达到“敷陈大义”和“隐括全文”的目的。
杜少卿是“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官宦人家的后代,却是
封建统治阶级的“叛逆者”。
这些人物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对功名富贵采取否定的态度, 并敢于蔑视封建统治阶级的权势。
他们的对立面,就是匡超人、牛浦郎以及权勿用、杨执中等一批堕落的儒林人物。
匡超人伪造文书、代人考试、修妻再娶、忘恩负义。
牛浦郎为了结交官府, 贪图名利, 竟冒名牛布家, 进行招摇撞骗,后来原形毕露。
通过对比,说明这类人物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必然产物, 从他们身上可以看见功名富贵腐蚀人心的恶劣影响。
地主盐商的丑恶言行与市井细民的高尚品德的对比, 显得泾渭分明。
严监生和胡三公子, 他们食而无厌地聚敛钱财,过着腐化堕落的生活。
盐商宋为富恬不知耻地宣称:“一年至少也娶七八个妾”,并且飞扬跋扈, 只要一个诉呈, 打通关节, 立即就能取得诉讼的胜利。
第五十五回写了四个自食其力的奇人:会写字的季遐年, 卖火纸管子的王太, 开茶馆的盖宽,做裁缝的荆元。
他们都不是科举场中的人物, 但他们自食其力, 品格高尚, 与前者形成显明的对比。
而《聊斋志异》刚指桑骂槐,含沙射影即明指甲而真意骂乙, 是一种非常隐晦曲折的讽刺手法。
它含沙影射, 不露痕迹, 满清王朝无可奈何, 而读者心领神会,彼此心照不宣, 所以其“杀伤力”极强。
请看《画皮》。
太原王生, 路遇女郎,竟领入家中“寝合”, 道士告诉他是妖,他将信将疑。
后来,他“窗窥之,见一狞鬼,面翠色……铺人皮于榻上,执彩笔而绘之;……披于身,遂化为女子。
”最后,女鬼终将王生害死。
作品明写女鬼, 实则暗骂那些衣冠楚楚、高居显位、光环照人的达官贵人, 他们搜刮民财、荼毒百姓,都是一群披着“画皮”的恶鬼。
《梦狼》也是此种讽刺手法之精品。
在阴间的官府上,只“见堂上、堂下,坐者、卧者,皆狼也。
入视墀中,白骨如山。
”“忽一巨狼,衔死人入。
”竟“聊充庖厨。
”作者用阴间恶狼当道的衙门, 影射贪官污吏残害百姓的社会现实, 在那个想说不能直说,想写不能直写、文网密布的反动王朝,读来实在令人痛快淋漓、妙不可言。
第三,在人物的塑造上,《儒林外史》及成功地塑造出性格复杂的典型人物。
《聊斋志异》则塑造出分形象生动的人物。
《儒林外史》这种对人物揭露正反面复杂特征的描写是罕见的。
正面人物并不都好,反对人物并不都坏。
如马二先生,瑕瑜互见,若不是就全书批判的主要倾向而论,很难说他是反面人物。
他作为一个“选家”,热衷科举,专研制艺, 言必称朱熹,对科举制有一系统的理论,一心想做官发财。
特别是马二先生游西湖, 遇到女人不敢仰视; 见到皇帝的字, 慌忙磕头; 他赞美西湖的美景时,用了《中庸》中的一句话, 牛头不对马嘴; 看到酒店里的鸡鸭鱼肉,直咽唾沫。
马二先生的迂阔、无知、鄙俗, 可谓表现得淋漓尽致。
可马二先生在朋友蘧马先夫急难的时候, 倾囊相助,免去其一场官司。
连敲竹杠的公差也为之感动, 小说借一个人物的口, 称赞他是有义气、有肝胆的骨肉朋友。
在马二先生的身上,缺点这样突出,优点亦如此。
可见吴敬梓没有把马二先生简单化, 他也是性格复杂的典型人物, 作者运用这种极为“不协调”的笔法, 逼真地予以描绘,就形成强烈的讽刺。
《儒林外史》往往描写丑的事物自认为美或冒充为美, 同时又巧妙地戳穿其美的外衣,让读者看到其丑陋不堪的本质, 其讽刺手法极为丰富多变, 鲁迅称它为“诚微辞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 是非常恰当的。
《儒林外史》的问世, 体现了现实主义讽刺艺术的高度成就。
《聊斋志异》大量栩栩如生的人物更是要人叫绝。
《劳山道士》,慕道入山求仙的王生, 生性娇惰, 经受不住艰苦生活的考验, 入山不久便“不堪其苦,阴有归志”。
但又不甘空手而归,便向师父提出“略授小技”的请求。
师父传授给他穿墙之术, 并让他当场试验, 果然“虚若无物”。
王生大喜, 回家之后便迫不及待地在妻子面前吹开了, 说自己“遇仙,坚壁所不能阻”,并且当场“去墙数尺,奔而入”。
结果却“头触硬壁,蓦然而踣”。
《王子安》中的王子安,屡试不售,“入闱后,期望甚切。
”近放榜时, 醉入梦乡。
忽闻“报马来”,王踉跄而起:“赏钱十千!”家人因其酒醉, 便骗他说:“但请自睡,已赏之矣。
”美梦便继续做下去。
一会儿又有人来报:“汝中进士矣!”王大喜,起而呼曰:“赏钱十千!”家人骗之如前。
最后梦见自己殿试翰林, 便“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 于是大呼长班,长班稍稍来迟,他便破口大骂, 甚至大打出手。
结果倾跌床前,妻儿“粲然皆笑”, 方才“忽如梦醒,始知前此之妄。
”这两个人物就非常形象,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讽刺力度。
第四,两部作品所形成的气氛不同。
《儒林外史》在他的讽刺人物的喜剧性行动背后,几乎都隐藏着悲剧性潜流,只不过吴敬梓喜剧中的悲剧笔触不像一般悲剧那样浓烈、哀恸欲绝,慷慨悲歌,而是一种辛酸的,悲怆的哀怨之情。
如范进因中举而发疯时的种种丑态,让人感到好笑的同时还有一种酸楚。
《聊斋志异》有高度的艺术性,充满了幽默和诙谐, 在令人喷饭之余又拍案叫绝。
从而达到针砭时弊、抑恶扬善之目的。
如《骂鸭》全文仅一百二十三字,就痛快淋漓地惩罚了一个盗鸭者。
某民盗邻鸭,烹之,至夜,肤生鸭毛,触之则痛。
入梦,有人告曰:须得失者骂方愈。
而邻翁素雅量,不骂,再三劝说,“翁乃骂,其病良已。
”那盗鸭者受到恶报的丑态,实在大快人心,是对一切贪官污吏的讽刺和警告。
整部作品喜剧气氛很浓。
通过上面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儒林外史》与《聊斋志异》同是讽刺性作品,但是它们的风格是不同的。
虽然运用相似的手法,可是达到的艺术效果也是不同的。
但它们无论怎样都是我国古典小说中讽刺艺术的高峰,给我国的文学史添上的精彩的两页。
2006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