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理论演进

合集下载

中国金融史(整理版).

中国金融史(整理版).

中国金融史(整理版).中国金融史第一章原始到春秋战国中国最早的货币产生于何时?(或什么朝代?)夏朝产生中国最早的货币—贝币中国最早出现、使用得最普遍和最长久的原始货币是天然的海贝,贝币产生于夏朝(公元前21~公元前16世纪)。

是不是所有贝壳都能成为货币呢?作为货币的贝壳要求色泽鲜艳美丽,长相匀称,叫做齿贝,学名“货贝”。

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背面隆起部位,全被磨掉,露出孔洞,方便穿绳携带。

古代以五贝穿为一串,两串系在一起,称之为“朋”。

所以文言文的“朋”指货币单位或货币本身。

“朋”也就成了贝币的计算单位。

问题:每朋多少贝?一朋=10贝为何贝壳会成为使用最普遍、最长久的原始货币?货币经济理论认为,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材料必须具有以下五个特征之一或全部:价值较高而且稳定;易于分割;便于携带;易于保存;供给充足。

贝壳成为使用最普遍、最长久的原始货币原因:原始社会贝壳是最珍贵的物质,它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浅海的贝类,小巧玲珑,色彩鲜艳,坚固耐用,成为原始居民喜爱的一种装饰品,就像今天的金银项链。

由于它大小适中,便于携带,便于计数等特点,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品社会的形成,贝作为交换的媒介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了,天然贝就逐渐充当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所以与财富有关的中国文字,大都带有“贝”字旁,从文字结构上看,也可以证明货贝是我国最古老的钱币。

而且是使用最普遍、最长久(夏朝---春秋)原始货币。

商晚期,出现青铜铸币,是我国金属货币的开始西周钱币:仍以贝币为主,还有称量货币-----铜和黄金。

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铸币: 出现大量铜铸币。

由于政治上的诸侯割据和经济上发展的不平衡,各地的铜铸币在形态和币制单位有很大差异,主要有四种:布币、刀币、蚁鼻钱(楚铜币)、环钱第一种是布币(韩、赵、魏等国使用)布币由铲形农具发展而来,主要流通于中原地区的农耕地带,布币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的空首布和后来的平首布。

空首布:首空,可纳柄,原始而厚重,大小不等,多数在30克以内。

金融资本理论演进与我国金融资本形成问题

金融资本理论演进与我国金融资本形成问题
维普资讯
謦粥谨穗
●%怔 I
金 虫 本 论 进 我 金 虫 本 成问 鬲 理 演 与 国 鬲 形 题 资 资
口文 / 冯 菲
9 0年出版了 《 金融资本—— 资本主义 提要 我国 产业资本和金融业资本 1 1 一书, 明确地提 出了“ 金 的融合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 本 最新发展的研 究》
有西方学者认为它是 向垄断的必然性 。 当一个生产部门分散的 生产集 中和资本集 中发展到很高 的程度, 有 的解释力 。因此 , 而且 已经造成 了垄断。 列 个特 定历史阶段下的概念 。长 期以来 , 资本“ 逐渐 为一个 单个资本 时, 中便 达 就会造成垄断, 集 宁在《 关于帝 国主义的笔记》 中指 出, 构成 学术 界对 第二次世界大 战以后金融 资本 到了极限。 马克思、 ” 恩格斯关于 资本主义
也可 以以工业垄断 垄断、 资本积累和 资本集 中、 信用、 股份公 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希法亭 俭 融资 垄断资本为中心组成, 一书的影响 , 但他不同意 希法亭给“ 金 资本为中心组成。今天 , 列宁的金融资本 司以及银 行的作用等学说, 既揭示 了资本 本》
所下 的定义, 他认 为生产领域 中 概念就其 内核来说 依然是科学的 , 但随着 主义发展 的一般规律, 也构筑 了研究金融 融资本 ” 传统理论对当代资 资本问题 的理论基础 。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 资本关系的变化是金融资本 形成 的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没有指 出的重要 因素之一, 即 本主义 国家的经济状况新 发展 已缺 乏应 理论深入 剖析 了资本主 义从 自由竞争走 而希法亭 “
”“ 从集中生长起来 的 本 , 进行社会统治。 金融资本概念的实质, 学家鲁道夫・ 希法亭对于金融资本 问题进 代替) 。 生产的集中, 银行和 工业 日益融合或者说结合在 体现在 私人垄断 资本 对社 会经济 的控制 行 了系 统化 并 富 有成 果 的研 究 。他 于 垄断; 据的认知度; 三是完善票据法规, 加大对签发 件, 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与应用又是提高同城交 扩大票据自动清算系统的使用范围和覆盖面, 空头支票的惩罚力度。 建议人总行抓紧研究具 换效率的必要途径。 中国人民银行“ 十五 信息 进一步提高同城清算系统的应用水平, 提高资 体的处罚办法,合理制定处罚的操作流程, 简 化发展计划以及中国银行行业“ 十五” 信息化 金 使用效 。以 益” 此作为完成中国 现代支付系 化操作手续, 明确各方责任。 发展计划草案中, 都提出要“ 制定统一的同城 统建设,提高中国银行业整体支付结算水平。

金融学在中国的发展基于本土化批判吸收的西学东渐

金融学在中国的发展基于本土化批判吸收的西学东渐

金融学在中国的发展基于本土化批判吸收的西学东渐一、概述作为研究资金流动、资源配置以及风险管理等经济现象的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本土化批判吸收的西学东渐态势。

这种态势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金融理论的碰撞与融合,也展示了中国金融学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批判性地吸收西方金融学的精髓,并将其与本土实践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学体系。

中国人就有对货币金融现象的记述和评价传统。

金融学作为一门系统的学科,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更多地受到了“西学东渐”的影响。

从近代开始,随着西方金融理论的传入,中国金融学开始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学科体系。

这一过程中,国人并没有简单地照搬西方理论,而是在批判性吸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本土的金融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本土化探索。

本土化批判吸收的西学东渐,不仅体现在对西方金融理论的消化吸收上,更体现在对中国传统金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上。

中国金融学在发展过程中,既借鉴了西方金融学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又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学理论和方法。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市场的日益成熟,中国金融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和发扬中国特色,如何在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何与其他国家的金融学进行交流与互鉴,这些都是中国金融学未来发展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金融学在中国的发展是基于本土化批判吸收的西学东渐过程。

这一过程既展现了中国金融学对西方金融理论的消化吸收能力,也体现了其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和发扬中国特色的决心与智慧。

中国金融学将继续在批判性吸收与本土化创新中不断发展壮大,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1. 金融学的全球化与本土化趋势金融学作为一门研究货币、资本及金融市场的学科,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既呈现出日益明显的全球化趋势,又保持着本土化的特色。

这种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交融,使得金融学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出独特的面貌。

中国养老金融概念界定、理论体系与发展趋势

中国养老金融概念界定、理论体系与发展趋势

中国养老金融概念界定、理论体系与发展趋势随着老龄化趋势加剧, 养老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

养老涉及多方面内容, 但是都离不开金融媒介的融通作用。

近年来, 养老金金融与养老金融等成为热门词汇, 但是上述概念并没有清晰的内涵界定, 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也未厘清, 本文旨在辨析相关概念, 并在此基础上界定养老金融的概念框架, 探讨养老金融的发展趋势。

一养老金融概念的理论探讨(一)养老金融与养老金金融概念辨析养老金金融的英文是“pension finance”, 英国学者大卫·布莱克教授在《养老金金融学》中使用的就是“pension finance”, 他指出养老金金融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养老基金投资于金融资产、不动产、衍生工具和另类投资产品。

可见这里的养老金金融指的是养老金资产管理。

与国外不同, 国内除了养老金金融还有养老金融的概念, 但是在内涵上并没有严格区分。

贺强认为我国应建立养老金融体系, 即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养老储蓄、养老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信托、养老基金等金融服务方式构成的统一体系。

可见这里的养老金融实际上还是养老金金融。

胡继晔也将养老金融与养老金金融等同: 养老金融, 或曰养老金金融, 主要研究养老金在直接融资市场和间接融资市场投资, 以实现自身保值增值, 同时促进金融市场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杨燕绥认为养老金融是指管理货币、固定资产、权益类养老资产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党俊武则使用了老龄金融的概念: 老龄金融是指年轻人口在自己年轻时所作的各种资产准备, 在进入老年期以后将这些资产置换为可供享用的产品或服务的金融运作机制。

同时, 他认为“老龄金融虽然是一个新概念, 但其含义并没有更多的创新”。

总体来看, 国内基本上混同使用“养老金金融”“养老金融”, 其核心与国外的养老金金融概念一致, 即养老金资产管理, 仅在外延有所扩展, 一是关注养老金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二是关注养老金的制度架构。

中国古代金融史概述

中国古代金融史概述

中国古代金融史概述中国古代金融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商周时期。

在中国古代社会,金融活动起初是由富有的贸易商人和土地所有者来控制和操作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金融活动逐渐发展成专门的行业,并逐渐形成具体的金融制度和规则。

本文将对古代中国的金融发展做一个概述,介绍主要的金融制度和手段。

1.货币的起源与发展货币作为交换的媒介,在古代中国的金融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早的货币形式可以追溯到商代的贝币和铜币,随后发展为战国时期的铸币制度。

汉朝时期,由于贸易的扩大,丝绸、银子等成为重要的交换媒介。

而到了隋唐时期,纸币的出现使得金融交易更加便捷。

2.金融机构与贷款古代中国的金融活动主要由一些金融机构来承担,比如钱庄、典当行、银号等。

钱庄是古代金融活动的主要场所,主要提供借贷、存取款、兑换货币等服务。

典当行则提供以物易贷的服务,为商人和个人提供抵押或典当贷款。

而银号则是提供贸易结算和兑换货币的机构。

这些金融机构在古代中国的贸易和经济发展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3.利息制度与金融交易手段在古代中国的金融交易中,类似于现代的利息制度也得到了发展。

商代时期已经存在借贷行为,并有相关的利息规定。

在后来的历史时期,利息因金融活动的扩大而逐渐得到规范和商定。

此外,金融交易手段也在不断创新。

比如,票据交易在唐代已经开始出现,为古代金融交易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4.中国古代金融与国家政治的关系中国古代金融与国家政治密不可分。

在古代中国的历史时期,大量的金融手段被用于筹措军费、税收等政府支出。

金融机构也被国家统一管理,以维护国家财政的稳定。

同时,政府也发布了一系列关于货币和金融交易的法规和政策,以保障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

5.中国古代金融的贡献与启示中国古代金融的发展为后来的金融体系和制度奠定了基础。

例如,古代中国发明了纸币和银行制度,为后来的金融交易提供了便利。

另外,中国古代金融活动的规范性和制度性也对现代金融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中国金融理论演进.ppt

中国金融理论演进.ppt

关于货币本位问题
王炜(1322-1374)提出货币是国家的命 脉,是“以至无用而权至有用”之物,主张 “用黄金、白银为钱,与铜钱并行”,“因 其所利而利之者”( 《王文忠公文集.泉货 议》)。 实际上是主张实行金银铜复本位制;
黄宗羲(1610-16760)的“银钞表里 论”,认为“银之力拙,钞以舒之”,主 张废银,实行以铜钱为本的可兑换纸币制 度;
还有丁履恒(1770-1832)、林则徐(1785- 1850)、魏源(1794-1857)等人的中国“自 铸银元论”,以抵制外国银元流入套换中国白银 的弊端发生,解决中国货币危机问题;
马建忠(1845-1900)、康有为(1858-1927)、 马寅初(1882-1982)等人认为西方国家已经 实行金本位制度,放弃使用银币,银价跌落,金 价上涨,主张实行金本位制度或者虚金本位制度, 解决中国对外经济交往中的被动局面;
中国古代虽然是农耕社会,但是手工业、商 业已经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不仅有了货 币交易而且有了借贷活动,因而金融理论开 始萌芽。
关于货币的性质,有“货币王权论”; 关于货币流通,有“货币轻重论”; 关于市场物价,有货币数量论; 关于货币发行权,有“货币国控论”;
关于信用活动,有“反高利贷论”
20世纪40年代通胀严重,马寅初提出了治 理通货膨胀的理论和政策主张。
三、当代中国金融理论
中国当代的金融理论,是指从新中国成立 以来的半个世纪的中国金融理论。当代中 国的金融理论发展,大体可以分成两阶段:
一是1从193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是 中国的计划经济时期,大体30年时间;
二是从1979年改革开放到现在,是由计划 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计有25年。这 两个时期的金融理论变化很大,联系紧密。

金融体系与金融理论的发展历程

金融体系与金融理论的发展历程

金融体系与金融理论的发展历程一、金融体系的发展(一)金融体系概述如果从功能视角来考察金融体系,经济学家们一般认为金融首要,也是最基本的功能是在不确定性的条件(或前提)下,(以资金为媒介)实现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资源在亏损主体与盈余主体之间跨期或跨区域配置的优化,或者说实现经济运行中“高效率的储蓄—投资转化”(Merton和Bodie,1995;Tharkor,1996;Allen和Gale,2000)。

显然,金融体系这一功能的实现有赖于一些独特的金融部门、金融组织与金融制度(比如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监管组织以及金融法规等等)来实现,而这种金融部门、金融组织与金融制度的复合体也就构成了一国金融体系。

现代经济中,金融体系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作为引导资金流动的基本架构,金融体系一般认为是由资金流动的工具(金融资产)、市场参与者(中介机构)和交易方式(市场)的一个关于融资模式的复合体;广义上,考虑到由于金融活动的外部性决定的准公共产品的性质,经济学家们往往把政府金融管制、法律环境等都视做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

如果对现代金融体系做一个简单描述,我们一般可以把它分为三个相互依存的组成部分: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与金融监管体系——(1)金融机构体系。

除中央银行这一特殊机构以外,其他机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包括商业银行、储蓄银行以及信用社等在内的存款型机构,包括人寿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以及养老基金等在内的契约型机构以及包括金融公司、投资银行、互助基金等在内的投资型机构;(2)金融市场体系。

金融市场体系主要由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两个构成;(3)金融监管体系。

主要由中央银行、财政部以及其他证券、保险监管部门等机构以及有关金融法规等构成。

由于金融最基本的功能涉及通过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所以观察金融体系较为直观的一个方法就是比较不同国家的储蓄和金融资产结构。

德国和美国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类型。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一、概述农村金融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对于整个国家经济的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也在逐步完善和创新,以适应农村经济多元化和金融市场化的需求。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农村金融机构布局不合理、金融服务覆盖不足、金融产品创新滞后等问题依然突出。

农村金融市场风险防控能力较弱,金融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深入研究和探讨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提升金融服务农村经济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分析农村金融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外部环境,探讨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模式。

通过对农村金融发展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为金融机构提供创新思路,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同时,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业界人士对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关注和思考,共同推动中国农村金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乡差距的逐渐缩小,农村金融作为支持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体制和政策等多方面原因,我国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如金融服务不足、信贷资金短缺、风险防控薄弱等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深入研究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历史回顾、现状分析以及未来趋势的预测,探讨农村金融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影响因素,提出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文章将梳理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历史脉络和主要成就,分析农村金融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文章将结合国内外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讨当前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分析其原因和症结所在文章将提出促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强政策引导、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强化风险防控等方面,以期为政府决策和农村金融机构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参考。

金融行业的发展历程

金融行业的发展历程

金融行业的发展历程金融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核心和重要基础产业,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历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本文将从金融行业的发展历程、金融创新、金融风险控制三个方面入手,全面解读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历程。

一、金融行业的发展历程中国的金融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步发展阶段,主要特点是金融业存在国有化趋势,数量有限,业务狭窄,居民和企业的金融需求大量未被满足。

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后的加速发展阶段,国家鼓励金融行业的多元化经营,为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创造了条件,在外汇管理方面也有了一些松动,对外开放程度加大。

第三个阶段是当前的高速发展阶段,表现为金融服务对象更为广泛,金融产品和业务日益多样化,金融机构数量和规模快速增长,金融服务深入实体经济多层次和各个领域。

二、金融创新上述三个阶段的发展都伴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金融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试点开放城市。

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始于1984年,在深圳、珠海、汕头等四个试点开放城市设立了低成本行银行和金融企业,并开设外汇存款业务,为外贸企业的汇款兑换提供便利。

2. 金融工具的创新。

金融工具包括股票、债券、基金、期货、银行承兑汇票等金融产品。

相继出现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拍卖市场以及大量新的金融工具,满足了不同群体、不同规模、不同风险偏好的金融需求。

3. 金融机构的多元化经营。

这一创新在90年代中期实现,由于银行业在市场化竞争中取得了显著优势,民营企业抢滩进入银行业,使得资本市场和金融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4. 金融信息化。

中国金融在1990年代走上了信息化的道路,金融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推进了金融产品、服务和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银行卡、网银等方面,中国赶上了发达国家的发展步伐。

三、金融风险控制金融行业的发展面临着不可避免的风险问题,因此,金融风险控制也成为了金融行业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要求政府和金融机构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究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的方法,揭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及其内在机制。

文章首先回顾了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接着,文章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了中国金融发展的历程、特点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文章构建了相应的计量经济模型,利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检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文章总结了研究的主要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也为学术界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我们相信,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将更加紧密,为中国实现更加繁荣和可持续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理解这一关系的理论基础,对于深入探究中国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至关重要。

本节将详细阐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为后续实证分析提供理论支撑。

金融发展理论主要关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形成、发展和变革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影响经济增长。

其中,金融结构理论、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是几个重要的理论分支。

金融结构理论主张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该理论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结构会发生变化,从简单的银行体系向更加复杂和多元化的金融市场体系发展。

这种金融结构的演变可以促进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金融抑制论则认为,在某些情况下,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干预和限制会阻碍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

这种干预可能表现为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对金融机构的准入限制等。

这些干预措施会导致金融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和资本配置的低效率,从而抑制经济增长。

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一、引言近年来,中国金融业迅猛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本文旨在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探讨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将介绍中国金融发展的历程和特点。

其次,我们将概述相关理论框架,包括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假说、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负向影响假说等。

最后,我们将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通过相关模型和数据,验证这些理论。

二、中国金融发展的历程和特点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实现了巨大发展。

金融机构从数量和规模上都得到了快速扩张,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提高。

中国经济由此受益,迅速增长并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与此同时,金融体系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金融风险的增加、金融创新的不断加快等。

三、相关理论框架1. 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假说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积极影响。

首先,金融发展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资本的流动和配置。

其次,金融发展可以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资金进行投资和创新。

另外,金融发展还可以促进科技创新和专利申请。

通过提供更多的融资和服务,金融体系可以刺激企业投资,推动产业升级。

因此,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着正向的推动作用。

2. 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负向影响假说然而,也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首先,金融发展可能导致金融资产泡沫和金融风险的增加。

金融机构的过度扩张和过度创新可能引发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其次,金融发展还可能导致金融资源的过度集中,使得金融服务无法广泛地传导到实体经济中。

这可能导致资源配置不均衡,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四、实证分析我们将采用相关模型和数据对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首先,我们将建立一个金融发展指标体系,包括金融机构规模、金融市场发展水平、金融体制改革水平等指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理论与实践发展历程——兼述对未来金融业发展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理论与实践发展历程——兼述对未来金融业发展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体系经历了1978年到1992年的初步建立阶段、1992年到2001年的市场化改革阶段、2001年到2017年的国际化阶段、2017年至今的现代金融体系构建阶段。

分界标志为1992年十四大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机制、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化进程提速、2017年十九大提出建立现代金融体系。

回顾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发展实践,国有银行居功至伟。

展望未来金融发展之路,资本市场将发挥更加积极广泛的作用。

本文第一部分回顾我国国有银行体系为主导的金融改革与发展实践,第二部分总结主流货币金融理论创新发展过程,第三部分分析了当前宏观经济条件下国有银行体系面临的挑战,第四部分对未来金融业的发展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国有银行体系为主导的金融改革与发展实践国有银行从其诞生就肩负起动员储蓄、发展经济的历史使命。

由于外部竞争压力大,国家果断实施了赶超战略(比较劣势战略),依托国家部委和国有企业优先发展重工业。

在财政资金和储蓄资金来源的选择问题上,国家采取“拨改贷”措施,一方面通过国有银行动员散落民间的资金;另一方面通过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运营的财务进行监控。

国有银行体系的最初使命就是吸纳居民储蓄,将资金发放给国家部委和国有企业进行重工业发展。

这是当时历史背景下采取赶超战略的最优金融制度安排,也是国家监督控制成本最小化的选择。

从期限角度来看,重工业是长期有效的项目,轻工业和服务业是短期有效的项目;从金融工具的性质角度,重工业贷款是公共性贷款,轻工业和服务业贷款是私人性贷款;从产权角度,从事重工业的企业多为国有企业,从事轻工业和服务业的企业多为民营企业;从施政目标角度,重工业是实现宏观目标的政策结果,轻工业和服务业是实现微观目标的政策结果。

综上,国有银行体系是动员吸纳居民储蓄,取长期有效项目之短期薄利(甚至可能还有坏账成本),享公共金融产品之国家补贴,服务于国有企业和重工业的赶超战略发展,实现我国宏观经济改革、发展、稳定的史无前例的伟大探索和实践。

金融发展理论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

金融发展理论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

一、金融抑制及其局限性金融抑制,是指中央银行或货币管理当局对各种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市场经营流程和市场退出按照法律和货币政策实施严格管理,通过行政手段严格控制各金融机构设置和其资金运营的方式、方向、结构及空间布局。

金融抑制可以促使银行等金融企业谨慎运作,控制经营风险,确保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清偿力,能促进银行体系的稳健发展和市场竞争机制良好运作,在银行业的稳定和效率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当出现金融风波,甚至金融危机时,可尽可能以最小的代价保持银行业等金融企业的稳定。

可见,金融抑制是“通过扭曲包括利率和汇率在内的金融资产的价格,再加上其他手段,这种战略会缩小或压低相对于非金融部门的金融体系的实际规模或实际增长率。

”金融抑制政策主张以金融管制代替金融市场机制,其结果自然难免导致金融体系整体功能的滞后甚至丧失。

二、金融深化及其内在缺陷性197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罗纳德·麦金农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贸易与资本》一书,其同事爱德华·肖也于同年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一书。

两人都以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金融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金融与经济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

他们首次指出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症结在于金融抑制,深刻地分析了如何在发展中国家建立一个以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金融体制,即实现金融深化,开创了金融深化理论的先河。

金融深化理论主要针对当时发展中国家实行的金融抑制政策,如对利率和信贷实行管制等提出批评,力主推行金融深化战略,以金融自由化为目标放松或解除不必要的管制,开放金融市场,实现金融市场经营主体多元化以及货币价格(利率)市场化,使利率真实反映市场上资金的供求变化,由市场机制决定生产资金的供求变化和流向,刺激社会储蓄总供给水平的提高,从而便利资本的筹集和流动,有效地解决资本的合理配置问题,提高投资效益,促进经济发展。

由此可见,金融深化理论为发展中国家促进资本形成,带动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思路。

金融结构、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历程

金融结构、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历程

金融结构、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历程一、概述金融结构、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金融领域的运行规律和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历程,以提供有关金融发展的全面视图。

金融结构的研究主要关注金融体系中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组成、性质及相对规模。

随着经济发展,金融结构经历了从简单物物交换到以银行体系为主导,再到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崛起的演变过程。

现代金融体系中,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并存,形成了多元化的金融结构,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效率和金融系统抵抗风险的能力。

金融功能演进的研究则追溯到古代的货币交换,并随着金融结构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在早期货币经济时期,金融功能主要集中在简单的支付、储备和借贷。

随着经济的增长,金融功能的范围逐渐扩大,包括投资、风险管理、信息传递和公司治理等方面。

现代金融体系中,金融功能的发挥更加注重资源配置、经济调节和风险分散,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

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探讨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随着研究的深入,金融发展理论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包括金融抑制论、金融深化论、经济增长理论中的金融因素等。

这些理论对于政策制定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帮助他们理解金融体系的发展规律,从而制定出更为有效的政策来推动经济发展。

金融结构、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历程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演进的过程,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深入研究金融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全面理解金融功能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演进过程及其动因,以及将金融发展理论与具体的政策实践相结合等方面展开。

研究背景与意义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对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增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金融结构、金融功能不断演进,金融发展理论也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完善。

在这个过程中,金融结构的变化不仅反映了金融市场的成熟程度,也预示着金融功能的拓展与深化。

中国金融学科60年-历程-逻辑与展望

中国金融学科60年-历程-逻辑与展望

中国金融学科60年:历程\逻辑与展望一农历:乙丑年,癸酉月,甲子日;西历:1949年10月1日。

这是每个中国人都永远铭记的一天,这一天,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庄严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就是在这个乙丑年,人民币出现在国人视野,仅仅1年,人民币就结束了国民政府时期混乱的货币秩序,根治了上海外汇、黄金、物资投机,超级通货膨胀在新中国从此成为历史。

有人说,秦赢政第一次统一了中国货币,其实真正在中国统一货币的,是中国共产党人。

也正是这个伟大的成绩才结束了国民党统治下几十年通货膨胀和中国近百年外币、中国货币、金、银在市场同时混乱流通的历史,促进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民经济恢复,也才有了“一五计划”——人类历史上的经济增长奇迹。

1979年,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圆,神话般设立了四大专业银行,奇迹般地让人们再次认识了保险和证券。

1992年,中国摆脱了“姓社还是姓资”的桎梏,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从此,中国金融业又开始姹紫嫣红。

1992年,中国光大银行、中国华夏银行开业。

1994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成立。

1995年,颁布《商业银行法》,专业银行开始转向商业化经营……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金融的威力,一个国家枯荣之间似乎全拜金融所赐。

世人开始为中国金融体系担忧:足以拖垮整个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是悬在国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没有全流通的股市,是吸吮股民鲜血的机器?正是看到了这些问题,中国的金融体系才更加健康:四大国有银行开始不断剥离不良资产,注资、改制、上市……;中国证券市场开始讨论全流通,股权分置改革、中小企业版、创业板……60年前,我们只知道中国人民银行;60年后,我们有了一行三会,有了名列全球上市银行资产总值的前“三甲”,有了横跨银、保、证的金融控股集团 (60)年前,国人曾不知股票为何物;60年后,我们继承、发展和创新了种种金融业务:资产管理、证券投资、咨询代理、投资银行……60年前,我们曾面对强势美元一筹莫展:60年后,人民币开始执行跨境贸易结算……60年,是中国经济走向辉煌的一个甲子:60年,是中国金融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甲子:60年,更是中国金融学科从襁褓成长为巨人的一个甲子。

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研究的演进一个理论方法述评

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研究的演进一个理论方法述评

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研究的演进:一个理论方法述评赵天荣(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西安 710061)摘 要: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的理论研究已经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也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文献。

将从方法论角度对相关文献加以梳理,旨在对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研究的发展状况作一个透彻的了解,以期对农村金融问题研究的方法论作出恰当的评价,为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的更深入研究提供方法论上的准备。

关键词: 农村金融;理论研究;方法论中图分类号:F832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72X(2008)07-0094-03 几十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农村金融已有了巨大变化。

然而农村地区自然禀赋差异、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层次不一以及农村金融改革的滞后,中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日趋突出,农村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面临诸多难题,这使得农村金融问题的理论研究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目前,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的理论研究已经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也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文献。

本文将从方法论角度对相关文献加以梳理,旨在对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研究的发展状况作一个透彻的了解,以期对农村金融问题研究的方法论作出恰当的评价,为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的更深入研究提供方法论上的准备。

一、农村金融问题研究的传统方法1980年代初期,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迅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弥补了原有体制下激励约束机制不足的缺陷,使得濒临崩溃边缘的农村经济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随着中国农业银行的恢复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得以重建,农村金融有了极大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的理论研究也逐渐摆脱了教条主义的束缚,围绕着农业银行和信用合作社的业务管理等问题进行研究,为农村信贷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政策依据。

这一时期,传统的金融理论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在既定的理论约束下,政策报告式的研究方法,即存在问题—→政策建议的逻辑思维成为了主流模式,众多的研究是为政府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服务的。

中国金融体系的演进

中国金融体系的演进

十分钟读懂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演变和发展一、新中国成立前的金融机构体系据史料记载,我国远在西周时期就有专司政府信用的机构“泉府”,西汉时期有私营高利贷机构“子钱家”。

唐朝之后,金融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到了明末清初,以票号、钱庄为代表的旧式金融业已十分发达。

但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使我国的商品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内生的金融需求少,当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建立起现代的金融机构体系的时候,我国的典当行、钱庄、票号等仍停留在高利贷性质的旧式金融机构。

随着19世纪中叶我国东南沿海门户被打开,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经营方式在我国的推进,票号、钱庄等旧式的金融业已不能适应生产方式发展的需要。

为适应中外贸易和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需要,1845年英商东方银行在香港和广州设分行和分理处,1847年设立上海分行,即丽如银行,成为我国第一家外商新式银行。

1897年,我国民族资本自建的第一家股份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设立,标志着中国现代银行信用制度的开端。

我国首家民族保险企业是1865年华商设立的义和公司保险行。

1882年,首家民族证券公司——上海平准股票公司成立。

之后,各类现代金融机构陆续建立起来。

国民党统治时期,官僚资本开始了对我国刚刚发展的金融业的垄断,形成了以四大家族为垄断核心的金融机构体系“四行二局一库”。

“四行”是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二局”是中央信托局和邮政储金汇业局;“一库”是指中央合作金库。

“四行二局一库”成为国民党政府实行金融垄断的重要工具。

同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个革命根据地也建立了自己的金融机构,如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瑞金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抗日战争时期在各抗日根据地成立的银行,如陕甘宁边区银行、华北银行等。

二、新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新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1948年~1953年:初步形成阶段1948年12月1日,在原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它标志着新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开始。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历程。

通过对金融体制改革的背景、目标、主要内容以及取得的成就进行分析,揭示了金融体制改革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也指出了当前金融体制改革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建议,旨在为进一步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金融体制;改革;理论;实践一、引言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对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体制经历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挑战,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构建更加完善、高效、安全的金融体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背景(一)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要求金融体制也相应地进行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金融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二)金融全球化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我国金融市场逐步开放,面临着来自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和挑战。

为了提高我国金融体系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必须进行金融体制改革。

(三)金融风险的防范金融风险的不断积累和暴露,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构成了威胁。

通过金融体制改革,可以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三、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一)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发展理论强调金融体系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金融体系的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建立健全金融体系,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金融深化理论金融深化理论主张减少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干预,实现金融自由化,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金融深化理论,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等改革,提高金融市场的市场化程度。

(三)金融创新理论金融创新理论认为金融创新是金融发展的动力,通过金融创新可以提高金融效率、降低金融风险。

导论 金融理论的发展及其演变

导论 金融理论的发展及其演变

早期金融学的理论脉络: 从货币、信用到银行与利率
• 早期金融学研究的核心机制是信用货币创造机制,集中体现为双层次的 存款货币创造。 • 对这一机制的理论研究始于切斯特· A· 菲利普斯(Chester A.Phillips)1920 年出版的《银行信用》一书,该书首次提出了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的概 念,并对货币乘数机制进行了详细分析。 • 1934年詹姆斯· E· 米德(James E.Meade)在《货币数量与银行体系》一文 中用正式的货币供给模型对货币供给机制和银行系统的货币创造进行 了系统研究。
– 经济规模及其发展水平对金融制度的深刻影响 – 产业周期的缩短、产业升级的加速和技术含量的提高,对资本形成和风险 分散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对金融制度和金融结构产生了新的重要影响 – 收入水平以及受收入水平影响的资产选择偏好,也会从根本上对金融制度 和金融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 信息技术的进步及其在金融市场的广泛运用,也会深刻地影响着金融结构 向着市场主导型方向演变 – 文化和法律制度对金融体系的演变也会产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本章小结
• 金融理论的发展经历了脱胎于古典经济学基础的早期金融学、建立在 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上的现代金融学和当前正在探索中的以新制度金融 和行为金融为代表的新金融经济学这样三个阶段。早期金融学的研究 重点从商品价格的波动规律即通货膨胀研究过渡到资金价格即利率决 定理论。现代金融学重点关注资产价格决定及其波动规律,建立了以均 值方差模型、CAPM理论、MM定理、有效市场假说以及布莱克 斯科 尔斯期权定价模型为核心的资产定价和公司金融理论体系。新金融经 济学的探索则以现代金融理论为出发点,试图纳入交易成本与经济主体 存在系统偏差等因素考察对均衡资产价格的偏离。
资本市场发展与现代金融学的理论演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