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历史及风俗习惯简介

合集下载

靖远的风俗带提纲作文

靖远的风俗带提纲作文

靖远的风俗带提纲作文靖远县滨中华民族文化摇篮黄河之畔,属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之一,历史悠久。

自古以来地处边陲,民族往来频繁,陡迁不定,战乱接踵,兴衰多端……凡此种种形成了独特的民俗。

靖远礼仪语言方面:青年人及小辈在老人及长辈面前讲话时忌手舞足蹈,粗声大气,须侃侃而言,表示恭敬。

老年人教育青年及子女时忌用恶言垢语,否则人呼之为“老不正经”。

开玩笑要分老少、场合、同时须有分寸,不能过头。

一般讲话要有礼貌,不能带把子(不文明言语),称呼他人为“尊”“贵”;自谦为“贱”“愚”或“家”等。

生活方面:问路寻人须对人尊称,不能“白搭话”以免拒答。

同时乘车、马时须暂停,下车、马而问之。

访亲友或去他人家,须先扣门通声,擅入者为不礼。

若迂所访之家养狗,得先请主人挡狗,不得乱打,以免犯“打狗看主人”、“打狗欺主”之嫌。

投亲访友以问男为主,若先冒然问女,视为轻薄。

主要不让坐,客人先坐为不礼,坐时客左席,主人坐次席为客者须谦让,不能冒然左席。

但小辈、青年人不能就上座,须偏坐。

招待亲友主家量力待以饭菜,亲友不得显嫌弃之态。

动筷子先以挟粗、淡菜为礼。

不得使菜盘尽空,主人加菜时,客人须拒止,表示满足。

老少进食时除病者外,不得卧食,以卧食为懒慢。

食馍馍时不得剥皮。

吃饭不能尽量时,得先以另碗拨出,不能剩饭菜。

并得将自己掰开的馍馍吃尽,不能残剩。

饭碗须清理干净。

更不得以筷子敲餐具,以为不恭。

衣扣须整齐,鞋不能踏拖,去他家脱帽不得倒扣,以帽口朝上为礼。

在家或路遇讨饭者,表示同情,量力帮助,不得恶语谩骂。

邻居、亲友有喜庆丧葬大事,须携礼品庆、悼,并帮助料理、代劳。

父母对子女以慈爱教育为责,忌溺爱娇养。

兄弟妯娌中主张和睦。

交朋友以诚实为本,以不瞻父母老人者为不齿叫“忤逆”宴席礼节:不论庆、丧席均设方、圆桌或炕桌,方桌以八人为一席叫“八仙桌”;圆桌以十人为一席表示“十全”。

桌之正面为上席,对面为首席(主人座)其他为陪席,有的也把上席称首席。

入席以辈分大小依次就座。

靖远

靖远

靖远,中国西部一个文明古老的县份,黄河上游一方生机蓬勃的土地。

她处于黄土高原西北边缘,位居甘肃省中部,山环水绕,地域辽阔,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自古就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必经通道,成为古丝绸之路北线重镇之一。

素有“秦陇枢机”、“金城锁钥”之称谓,被誉为“陇上名邑”、“黄河明珠”。

靖远县辖3个镇、15个乡:北湾镇、东湾镇、乌兰镇、平堡乡、糜滩乡、三滩乡、大芦乡、兴隆乡、双龙乡、石门乡、刘川乡、高湾乡、靖安乡、五合乡、东升乡、北滩乡、永新乡、若笠乡。

靖远,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她犹如华夏文明摇篮中的一枝奇葩,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地理人文景观,展现出不凡的气势,绚丽多姿,古朴典雅。

追溯境内先民活动的踪迹,在距今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便有人类生存繁衍,考古发现了堡子山、红嘴子、庙洼山等多处人类生活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及石具文物。

春秋战国时期,靖远为羌戎游牧地,保存有西周至春秋时期游牧民族的典型文化遗址——吴家川岩画。

战国末期为秦国领地,秦统一中国后属北地郡。

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始置祖厉、鹑阴县,肇启靖远两千一百多年的县级行政建制历史。

元鼎五年,汉武帝西行巡游到达祖厉县,临黄河而返。

南北朝时期,西魏大丞相宇文泰率部出征会师于祖厉县,欣然置为会州。

历经隋唐宋元朝代,境内长期处于争战状态,唐末陷于吐蕃,宋代先后为西夏和金朝占领,州治多有迁徙,称谓频繁更易。

明朝因边防需要,于正统二年设置靖虏卫,这里成为明王朝与北元蒙古国的军事冲突地带。

清代顺治元年更名靖远卫,雍正八年改称靖远县。

此后,行政隶属关系多有改变,但县名沿用至今。

靖远,区位优越,物产丰富。

她处在黄河上游古代中国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过渡地带。

很久以前,境内森林遍布,水草丰茂,曾经是古人类理想的游牧场地。

由于黄河穿境而过,雨水充沛,河谷两岸大片冲积地带土质肥沃,光照充足,自然条件适宜早期农耕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靖远地域汉民族礼俗―丧礼

靖远地域汉民族礼俗―丧礼

靖远地域汉民族礼俗―丧礼白银民风民俗之靖远地域汉民族丧礼礼俗姓名:施福昌[内容提要]:中国是一个传统的礼治国家,被称为“礼义之国”。

在传统社会中,礼节无处不在。

礼仪是从原始的群居社会逐渐演变而来的,群居社会由习俗确立,始于周朝。

古代的国家礼制大致可分为五种:吉祥、恶毒、客、武、精。

葬礼是五种仪式之一。

丧葬仪式是家庭和社会亲属关系的集中体现。

本文主要从靖远地区汉族传统丧葬仪式的仪式过程、丧葬仪式的文化内涵和对丧葬仪式改革的思考三个方面论述了仪式制度的意义、作用和表现。

【主题词】:丧葬仪式、文化内涵、改革思路治丧是中国人为发送亡者,特别是年老去世之人所举办的一种活动。

丧事活动的来源历史悠久。

据《礼记檀弓上》记载:“丧三日而殡。

”是说当时人死了要举办三天的丧事活动,才安葬。

对传统的治丧礼仪,我们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对其中具有浓厚封建迷信色彩的东西,我们不宜提倡。

靖远地处甘肃省中部,民族众多,习俗各异,现就靖远地域汉民族治丧礼仪作一简单介绍。

一、葬礼时间表11.结束。

当一个凡人处于危险之中时,他的孩子和其他直系亲属应该守护在他身边,倾听老人的临终遗言,直到他的亲属去世,以示孝顺,这就是所谓的“临终”。

当亲人去世时,他们会哭泣和哀悼,然后把尸体抬到临时精神病床上。

在院子里焚烧死者的床垫和床垫,同时焚烧纸币,称为“倒烧纸”。

当死者去世时,人们燃放鞭炮以显示他的灵魂回归西方。

2、择时。

死者咽气以后,子女亲属商榷先请阴阳先生,避殃、择吉日、设灵堂、开吊、诵经、选吉地、定下葬时间。

然后组建临时治丧委员会,治丧委员会成员一般由本村或本社有声望者组成,根据子女亲属意见具体安排这次丧仪活动,多则七天,少则三天,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3.哀悼。

吉日确定后,会列出亲友名单,葬礼委员会会发送葬礼报告,或打电话或到门口报告死亡情况,并告诉他们抬葬的时间。

派人到门口报告葬礼。

尽量派有处理事务经验、会说话、懂礼仪的人。

对于离家较远的死者直系亲属,如父母、子女和配偶,不宜直接报道死亡消息,而应采用更委婉的说法,如“危重”、“重病”等,以防止亲属在接到死亡消息后生病,影响葬礼。

靖远有什么习俗

靖远有什么习俗

靖远有什么习俗靖远民俗居住靖远是一个通过移民而得到开发的地方,人们的生活习俗经历了一个不断融合演变的过程。

移居这里的人们为适应新的生存环境,选择居住地点以出行方便、避风御寒、接近水源等为主要考虑因素,慢慢形成了不同类别的人口聚居点,从境内许多小地方的命名即可略见一斑。

人们历来多选择以城、堡、湾、滩、水、井、泉、梁、岘、塬、沟、墩、铺、川、坪、寺为聚集点,如古城、裴家堡、东湾、糜滩、大营水、刘家井、红柳泉、砂梁、曹岘、三场塬、烟洞沟、十里墩、二十里铺、吴家川、五大坪、刘家寺等等。

在这些聚集点中,有的以同族为核心,有的为历代军屯点,有的以地形地貌等命名。

此外,由于这里曾为边陲地带,人们集中一处而居,和防御外敌入侵也有直接关系。

住所的形式有堡子、楼房、土房、高房子、土窑洞、箍窑、棚道、卧铺子等。

堡子是用土夯筑而成的小型城池,高墙厚壁,多为军事守望据点,或作为军政合一的建制单位。

乱世年间,一些特别富有的家庭,为了安全修筑一座堡子全家居住。

也有多户人家集资共筑一座堡子,遇有变乱即移居其中避难。

目前散见于境内各处的堡子遗址,即为此类建筑。

1949年以前,农村居民普遍生活贫困,山区民居多以土窑洞为主。

城区以及沿河两岸川塬地带因不具备挖窑居住的条件,多住简易平房或土箍窑,极少数富裕人家建造有宽敞的院落式住房。

土窑洞,即二阴高寒地带或干旱山区的老百姓,依据自然地形条件,选择高大的黄土山体,削成平齐的断面,并在其中挖窑洞居住。

窑洞一般深达4~6米,正面开设门窗。

民国9年(1920年)发生大地震,境内住窑洞者居多,人口伤亡极其惨重,已不再建造。

箍窑,即为用土坯箍成的下为方形上呈半圆形状的窑洞,又称为箍窑洞。

箍窑大多横着修筑,门开在正中,长为6~9米,进深2~3米。

在过去贫困的年代里,箍窑不失为贫寒人家的好住处,如今不再建造。

石窑,或称窨子,多分布在东湾至北湾一带的黄河沿岸,于两岸陡立的峭壁上凿石开洞,口小内大,有的还雕有各种花纹,其中设有石磨、石碾、水缸、炊灶等生活用具。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历史介绍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历史介绍

白银市靖远县历史详细介绍靖远县靖远县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东部,白银市腹地,东临宁夏海原县,西接白银区,南邻会宁县,北与景泰县、宁夏中卫县毗邻。

全县总面积5809平方公里,现辖18个乡镇、175个村、10个社区,总人口47.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74万人。

黄河流经县境10个乡镇154公里,全县由沿黄自流灌区、高扬程提灌区和干旱半干旱山区三大块构成,有耕地面积115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55万亩。

由于位于西部内陆干旱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经济基础薄弱,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位居甘肃省后列,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

“十一五”时期,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县域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2010年底,全县生产总值预计可达到40.4亿元,比“十五”末增长98.33%,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达到14.32亿元、11.68亿元和14.4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5:29:36。

大口径财政收入由“十五”末的8965万元增长到20270万元,其中县级财政收入由“十五”末的3290万元增长到8089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4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18.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49元,比“十五”末增加454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58元,比“十五”末增加1473元。

靖远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通讯便捷。

靖远地处省委、靖远县风光(20张)省政府重点规划建设的兰白核心经济区和白银市规划建设的刘白高速工业经济带、黄河农业经济带中心区域,刘白高速、国道109线、白宝铁路等交通干线横穿全境,县城黄河公路大桥及省道207线建成通车,正在规划建设的包兰铁路兰州至惠农段二线工程纵贯全县,18个乡镇乡乡通油路,已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国省干线为骨架,县、乡公路为辐射的公路运输网络。

交通便捷,货运畅通,自古就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必经通道,是历史上有名的丝绸之路重镇和西北重要的商埠旱码头,具有良好的市场扩散条件和辐射带动能力。

靖远民俗

靖远民俗

靖远民俗居住靖远是一个通过移民而得到开发的地方,人们的生活习俗经历了一个不断融合演变的过程。

移居这里的人们为适应新的生存环境,选择居住地点以出行方便、避风御寒、接近水源等为主要考虑因素,慢慢形成了不同类别的人口聚居点,从境内许多小地方的命名即可略见一斑。

人们历来多选择以城、堡、湾、滩、水、井、泉、梁、岘、塬、沟、墩、铺、川、坪、寺为聚集点,如古城、裴家堡、东湾、糜滩、大营水、刘家井、红柳泉、砂梁、曹岘、三场塬、烟洞沟、十里墩、二十里铺、吴家川、五大坪、刘家寺等等。

在这些聚集点中,有的以同族为核心,有的为历代军屯点,有的以地形地貌等命名。

此外,由于这里曾为边陲地带,人们集中一处而居,和防御外敌入侵也有直接关系。

住所的形式有堡子、楼房、土房、高房子、土窑洞、箍窑、棚道、卧铺子等。

堡子是用土夯筑而成的小型城池,高墙厚壁,多为军事守望据点,或作为军政合一的建制单位。

乱世年间,一些特别富有的家庭,为了安全修筑一座堡子全家居住。

也有多户人家集资共筑一座堡子,遇有变乱即移居其中避难。

目前散见于境内各处的堡子遗址,即为此类建筑。

1949年以前,农村居民普遍生活贫困,山区民居多以土窑洞为主。

城区以及沿河两岸川塬地带因不具备挖窑居住的条件,多住简易平房或土箍窑,极少数富裕人家建造有宽敞的院落式住房。

土窑洞,即二阴高寒地带或干旱山区的老百姓,依据自然地形条件,选择高大的黄土山体,削成平齐的断面,并在其中挖窑洞居住。

窑洞一般深达4~6米,正面开设门窗。

民国9年(1920年)发生大地震,境内住窑洞者居多,人口伤亡极其惨重,已不再建造。

箍窑,即为用土坯箍成的下为方形上呈半圆形状的窑洞,又称为箍窑洞。

箍窑大多横着修筑,门开在正中,长为6~9米,进深2~3米。

在过去贫困的年代里,箍窑不失为贫寒人家的好住处,如今不再建造。

石窑,或称窨子,多分布在东湾至北湾一带的黄河沿岸,于两岸陡立的峭壁上凿石开洞,口小内大,有的还雕有各种花纹,其中设有石磨、石碾、水缸、炊灶等生活用具。

介绍靖远县的散文 宋占海

介绍靖远县的散文 宋占海

介绍靖远县的散文宋占海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东方文明的摇篮,炎黄子孙的发祥地。

你从巴颜喀拉山脉一路奔腾而下。

李白有诗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下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海平面仰望四千多米的青藏高原,真是天上之水,如瀑布一般,大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感觉,黄河全长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

世界第五大长河,第二长河,自西向东呈“几”字形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在甘肃境内经过的县区是多少个,靖远县是其中之一,而且河道最长,154公里,流域面积也最大,有“天下黄河富宁夏,甘肃黄河富靖远”的说法,靖远因此有“塞上江南”“黄河明珠”“鱼米之乡”美号。

靖远,远在春秋战国时期,为羌戎游牧地,战国末期为秦国领地,秦统一后属北地郡。

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始置祖厉、鹑阴县,元鼎五年,汉武帝西行巡游到达祖厉县,临黄河而返。

南北朝时期,西魏大丞相宇文泰率部出征会师于祖厉县,置为会州。

唐末陷于吐蕃,宋代先后为西夏和金朝占领,州治多有迁徙,称谓频繁更易。

明朝因边防需要,于正统二年设置靖虏卫,这里成为明王朝与北元蒙古国的军事冲突地带。

清代顺治元年更名靖远卫,雍正时改称靖远县,不论名称如何变化,朝代如何更替,黄河始终向东流去,黄河靖远段养育了世世代代靖远先民。

靖远,地处黄河上游,祁连山东端,腾格里沙漠南缘,边防重镇,历史上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素有“秦陇杻机”“金城锁钥”之称,黄河进入靖远的第一站就是平堡,堡,古代设在的边防要塞,主要是出于军事的原因,在靖远现遗存的堡有很多,平滩堡,永安堡,芦沟堡,另有杜寨柯,刘寨柯,贾寨柯等,堡寨相连这是北宋时范仲淹根据西北的夏宋的实际情况提出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与之配合的还有烽火台,烽火亦称烽燧为古代边境地区报警的信号设施。

早在商周时期即已有之。

《史记·周本纪》:"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靖远八景

靖远八景

靖远古八景靖远汉武臵县,骞开丝路,民俗风情多彩多样,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历史文化遗产丰富;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经县城154公里,有雪山、戈壁、草场,还有黄土地貌、黄河峡谷等险峻地貌;靖远物产丰富,人文景观的发展已初具规模,美妙的田园风光,许多现代文明也可圈可点。

靖远县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东部,是古丝绸之路北路上的要道,距兰州140公里,处在兰、宁、呼经济带的几何中心,有“秦陇枢机,金城锁钥”之称;全县5809.4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46.3万人,南北长135公里,东西宽120公里,地域广大,前景广阔;国道109线、省道207线、308线、白宝铁路、刘白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京呼银兰光揽横穿全县,有程控电话2.9万部,装机容量9000多门,移动通讯覆盖全县,交通便捷,通讯方便。

靖远造化毓秀,景观旖旎,黄河带两岸,屈吴襟三陇,一川烟霞,百顷碧畴。

县内旅游资源丰富,其分布大体呈现“一带两山一线”的特点:一带指的是黄河沿岸带,黄河乌金峡、大浪天险、鹞子翻身、洋人招手、黄河飞虹、北湾河心岛、中流砥柱、虎豹口——红军渡、黄河风情园、碾湾生态园、乌兰耸翠、鹿鸣泰和、小口枣园、大庙梨园、大坝高效农业观光园、祖厉秋风、月河晚照、瓜园度假村、黄河水车、黄河古渡、羊皮筏子探险漂流、冲锋舟冲浪等主要旅游景区景点都分布在这个带上;两山主要是指屈吴山和哈思山,以自然风光为特色,有屈吴春嶂、雪岭堆银、原始森林、高山流水、雪山、草场以及云台山的旱塬风情等,在这里您可以尽情地领略大自然、享受大自然,陶冶性情;一线指的是丝绸之路线,以古城堡、石窟、寺庙、岩画、雕塑等人文景观为特点,主要景点有平滩堡祖厉古城、北城滩遗址、明长城及烽燧遗址、哈思吉堡、黑城子古城堡、吴家川岩画、法泉寺石窟、接引寺石窟、红罗寺石窟以及三槐树、钟鼓楼、乌兰山等古建筑及仿古建筑群。

靖远已命名的名片有: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基本普及九年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县、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县、甘肃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十强县、甘肃省双拥模范县城,甘肃省卫生县城。

靖远的习俗作文

靖远的习俗作文

靖远的习俗作文
靖远,我的家乡,像一块温热的石头,藏着许多秘密。

我记得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去田野里抓跳皮筋儿。

突然,远处传来一阵阵轻快活泼的锣鼓声,像是一群很开心的小精灵在跳肚皮舞。

我们不解地跑过去,原来是村里在办“社火”。

社火可热闹了!穿着红艳艳的衣服的叔叔阿姨们,脸上都面带兴奋的笑容,他们吹锣打鼓、打腰鼓,脸上都溢着喜悦。

我们也跟着他们一起跳,开心得不得了。

同时还有“踩高跷”呢!那些叔叔和阿姨们穿着耸起的木鞋,像小鸟一样,在田野里跳来跳去,看得我十分诧异。

晚上,村里还会放烟花。

五颜六色的烟花在空中流淌,像无数颗星星在夜晚跳肚皮舞,美极了!
最近,我越来越喜欢靖远,很喜欢这里热闹的社火,也很喜欢这里温情的人们,更喜欢这里的一切。

甘肃靖远的一块风水宝地,祖坟风水葬真穴出了三个将军

甘肃靖远的一块风水宝地,祖坟风水葬真穴出了三个将军

甘肃靖远的一块风水宝地,祖坟风水葬真穴出了三个将军一直以来,许多人认为,中国的风水都是以南方为主要代表,北方更注重命理,其实不然,在中国,只要是汉民族,甚至是被汉民族同化的少数民族,比如满族和土家族,都是非常重视风水的,只是风水理论太高深莫测,寻常百姓家是很难见其端倪的。

命可算而不可改,而风水则可先天不足后天改之。

一个好的风水往往需要几代人共同的行善积德才能得来。

今天要给大家讲的这个风水案例正是来自于西北的一个真实的历史:墓地全景清朝以来,甘肃靖会两地出了几位将军,他们为国家出生入死,凭军功卓著而擢升,威名显赫,受人敬仰,成为当地人的骄傲。

其中王万祥将军是会宁汉岔乡人,王进宝将军是今天平川人,还有靖远大芦子宋家出了一门三位将军,宋可进将军,以及他的两个儿子。

作为风水典型案例,三叔不止一次为我讲过宋将军祖坟风水,所以一直想去亲眼看看那块风水宝地究竟有何奇特之处,但一直没能如愿。

昨天去大芦子当姑舅,三叔也在,正好是个学习的好机会。

吃罢饭、领羊仪式完毕后,他要带我去看宋将军祖坟风水,因为路途很远,就联系了车。

司机是个小伙子,说是宋将军之后,去年刚结婚。

车上才知道他爷爷也是个风水师,他对风水近乎痴迷,和三叔是同行,自然有共同语言。

他们一路上切磋风水理论,聊风水话题,很是愉快。

将军的墓地比较近,在去将军祖坟的路上就能看到。

我的目的地是那块出将军的地方,对将军坟兴趣不大,说好回来再看。

去将军祖坟有十几里路,在车上,宋师给我们讲起了其祖先的历史,言语中充满了作为将军之后的骄傲。

老将军宋可进是康熙年间的恩科武进士,雍正年间,其以参将身份随川陕总督扶远大将军年羹尧平叛有功,任安西总兵,后任甘肃提督。

后因受年羹尧案、岳钟琪案株连,以'克扣军饷'罪革职,终老故里。

长子宋爱系宋可怀之子,过继可进,官至贵州提督。

次子宋屏,宋可进次子,乾隆特授世袭三等奋翼将军。

小车在大芦子东面的群山中穿梭,黄土地上的冬景满目荒凉,靖远这边的山脉要比会宁的完整,可能是北边雨水少的缘故。

当代靖远地区丧葬仪式的现状

当代靖远地区丧葬仪式的现状

当代靖远地区丧葬仪式的现状作者:白彦涛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6期摘要:丧葬仪式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历史。

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丧葬习俗。

虽然丧葬品准备及丧葬程序不断简化,但是主要内容并没有太大变化,并且流传至今,家家躲不开,离不了。

现阶段靖远地区的仪式也在慢慢的变化,由繁到简,但是其表达的依然是对于逝者的祭奠仪式。

关键词:靖远地区;丧葬仪式;传承;变化[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6--01丧葬仪式中国原始社会时期,逐渐产生了宗教迷信灵魂不死的观念,过去没有亲人死后埋葬的习惯。

自产生发灵魂不死的观念以后,就有了埋葬亲人的习俗。

丧即死,是对人体生命终结的一种习惯称谓。

葬即下葬、埋葬,是活着的人对死者遗体的具体安置措施。

丧是完全属于死者的,因为人死不能复生,这是自然发展的规律。

而葬表面上是属于死者的,但实质上却是活人世界中死亡观念的直接表露。

活人在埋葬死人过程中所表露的种种意识行为,即构成了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事实上是活人头脑中死亡观的物化表现。

不同的时代、区域,不同的氏族、民族,不同的阶层集团或成员,往往会持有不同的丧葬习俗。

靖远地区的墓葬都是以木棺竖穴土坑墓(竖穴土坑是指垂直从地面下挖成葬坑。

将死者纳入坑内,摆放好随葬品和其他殉祭物后再用土掩埋死者,直至将葬坑填平,这是中国墓葬形类的主流,是丧葬习俗中最常见、最流行的一种埋葬形式。

)形式墓葬的。

而且在整个丧葬仪式是从人去世后就开始就一系列的仪式要做,但是在历史的长河里,这种仪式渐渐被简化。

戴孝:在家里老人去世后,嫡系子孙,儿媳都要穿上白色的孝衫,长子、长孙、长重孙在穿上孝衫后还要在头上戴一个麻质帽子,身上披麻质带子。

报丧:家里人去世后,家里人向亲戚们打电话或口头报告其去世时间,并同时告诉亲朋什么时候开追悼会吊丧等重要议事举行的时间。

净身、落地:为逝者擦洗身子,穿好寿衣(13见不等的古衣)后放在木板上后,将尸体放置在上房最中间的靠墙地方,用白布掩盖住。

靖远历史及风俗习惯简介

靖远历史及风俗习惯简介

靖远历史及风俗习惯简介靖远县滨中华民族文化摇篮黄河之畔,属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之一,历史悠久。

自古以来地处边陲,民族往来频繁,陡迁不定,战乱接踵,兴衰多端……凡此种种形成了独特的民俗。

靖远县民族徙迁活动情况靖远县自新石器时代已有了人类祖先活动的遗迹,长期以来为各兄弟民族共同生息经营。

先民活动情况史籍记载简略。

《康熙·靖志》谓“古会州(按:今靖远县)为西北荒幅边徼,昔人据险卜筑,不过恃大河为天堑耳。

而河外即沙塞毳幕”及“靖远虽古羌戎地。

”这说明靖远县自古以来是个多民族居住的地方。

如遗留至今的地方名有“乌兰山”、“打拉池”、“迭烈逊”、“哈思吉”、“毛卜拉”等均为蒙语,足证其蒙民居住过。

就姓氏而言,据《甘肃省通志》载:“甘肃地处边陲,屡经兵燹,私家谱谍,荡然无存,欲考姓氏源流,戛乎其难”。

其中所搜集到有关靖远的姓氏极少,仅有:赵氏:靖远赵率教,明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总兵官、右都督。

郭氏:会州郭蛤蟆,金兰会洮河元帅。

王氏:靖远王进宝,清初以功擢陕西提督,奋威将军,谥忠勇,子用予历任松潘、固原、太原、凉州四镇总兵。

潘氏:靖远潘育龙,清康熙时以功授肃州总兵,擢固原提督、谥襄勇。

子福游击、祥重庆知府,祺、衸、褘康熙举人、从孙之善川北、西安二镇总兵。

陈氏:靖远县陈善新乡县人,明初由靖远卫百户升指挥佥事,历任宁镇副将,子纪,纪子谟,谟子节,节子取学,取学子宏荫,宏荫子五瑞相继袭。

魏氏:靖远魏益其气先三原人,父从征满四阵亡,益以功授靖远卫百户,子荣升副千户,子堂,堂子继宗,继宗子印,印子承勋相继袭。

展氏:靖远展誉美,清朝邑训导。

房氏:靖远房怀明,怀明本卫指挥,弟恺官邓州同知,房镐子恢,孙凤时皆能世其家学。

房世纯,清武生,凉州游击。

火氏:靖远有火家台子,皆火姓居之。

这些姓氏大部是其人显达而记入的,不能尽括靖远先民的姓氏,这种局限性,失去了原来的面目。

同时据《甘肃通志稿》载:“甘肃境内之伊斯兰教徒始为元世祖至元廿八年(1291)以甘肃旷土赐回回昔宝赤合散等俾耕之。

靖远黄河三角城:一座充满神秘色彩的千年古堡

靖远黄河三角城:一座充满神秘色彩的千年古堡

靖远黄河三角城:一座充满神秘色彩的千年古堡作者:王文元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2017年第03期大凡山川,必定有奇异瑰丽之处。

距兰州100多公里外的靖远三滩乡的黄河岸边,有一个算不上高大的坪,其上却有一座三角形城池。

古城向来四四方方,为何在黄河岸边有座三角城呢?它究竟是啥来头?山崖陡峭,城墙残破,那里有座神秘的三角城从兰州出发,沿高速公路,过白银后,在靖远朋友指点下,我们在吴家川出口下了高速公路。

这里是通往靖远县城的路口,然而我们没有去靖远县城,而是向北拐上了另外一条路,车子直奔三滩乡人民政府所在地。

三滩乡地处黄河西岸边,有丰富的灌溉水源,是靖远县比较富庶的乡镇。

三滩距离靖远县城20多公里,为黄河边的一处狭长如弓的滩地,分布着三滩和糜滩两个乡。

听到“三滩”这个名字,许多朋友的第一反应大概是由三个黄河滩涂所构成的吧。

其实不然,三滩原名是三角城滩,后来人们为了方便,称为三滩。

我们要去的三角城就在三滩乡的中一村西边的山梁上。

汽车从三滩乡人民政府的门前驶过,穿中一村,沿着乡村便道,往山梁而去。

在村子里看,那是座大约50米高的山,山崖很陡峭,山顶上有一段段残破的墙体。

朋友们说,那就是三角城的遗迹了。

这个充满着未知之谜的古城,究竟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惊喜呢?城墙中,神秘的卵石,究竟有何秘密上山的路虽然有些窄,但却畅通无阻,汽车很顺当地爬上了坡顶。

这时,我们才发现,从山下看上去是个山梁,实际到山顶,却是个坪地,当地人把这个地方称为二龙台。

坪台上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苹果树。

起初,路只有一条,我们在如同迷宫一般的苹果树林中,绕来绕去,走了几分钟后,出现了一个三岔路,三滩乡的朋友毫不犹豫地让我们左拐,果然走了不远,一堵城墙出现在我们面前。

这就是三角城的一角了。

下车后,我们就被淡淡的苹果香所笼罩,停车的地方是古城一处类似角楼的地方。

看得出来,这段城墙很厚。

第一感觉,这是一座有故事的古城。

没有想到,最先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却是神秘的卵石层。

靖远县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

靖远县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

靖远县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在古代丝绸之路上,靖远县是一个重要的驿站,连接了东西方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靖远县位于中国甘肃省,地处丝绸之路的要冲,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还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本文将带您了解靖远县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特色。

一、驿站的历史背景靖远县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早在汉代,靖远县就已经被确定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要道。

在当时,驿站的主要功能是为途经的商贾和官员提供休息和补给。

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和发展,靖远县的驿站也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重要节点。

二、驿站的地理位置靖远县地处丝绸之路的西端,西邻陇西县,北隔黄河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接壤,南界宁县,东曰庆阳市。

这个地理位置的优势使得靖远县成为连接中亚、西亚和中国内地的重要交通枢纽。

这也是靖远县驿站的重要性所在,不仅连接着东西方的商贸往来,也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三、驿站的文化特色靖远县驿站的历史悠久,这里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在长期的交流中,驿站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与丝绸之路上的多元文化交流密不可分。

驿站为商人和旅行者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和交流的场所,各地来往人员的文化和艺术交融,形成了靖远县独特的文化魅力。

四、驿站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靖远县驿站在古代的丝绸之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古代的驿站是商贸和物资交流的中心,商人和货物通过驿站来往于东西方之间。

这促进了靖远县周边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也推动了当地商贸和物流的繁荣。

五、驿站的影响和意义靖远县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也对今天的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丝绸之路的存在和发展使得中亚、西亚和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得以实现,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和艺术的交流。

靖远县驿站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见证了这一历史进程,并为今天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靖远大庙:遗落在黄河边的秦长城

靖远大庙:遗落在黄河边的秦长城

靖远大庙:遗落在黄河边的秦长城作者:王文元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2015年第08期几段残破的长城,散落在山河之间。

黄河在山脚下,缓缓流淌,山静静地矗立,悄然无声。

而在这山河之间,就是横亘万里的长城。

这长城,有沙石堆砌的,有夯筑的。

有人说,它们是明代的边墙。

而最新的考察又说,这长城就是秦长城。

雪岭堆银,千米高差,让我们见识一首古诗的意境“大庙”,这是个读一遍就忘不掉的名字,也是一个给人无限诱惑的名字。

既然地方以大庙而命名,那里是不是有座很大的庙呢?不久前,有信息说,大庙一带新发现秦长城遗迹,填补了秦长城研究的一项空白。

事实是否真如人们所言呢?5月上旬,一个周六的早上,我们开始寻访秦长城之旅。

然而,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夏雨,差点改变我们的行程。

早上七点多,雨丝就在天空中飞舞了。

到八点,雨丝已经变成淅淅沥沥的中雨了。

大庙那边该不会也有雨吧?我们很是担心。

看看天气预报,靖远已经发布了沙尘暴蓝色预警。

那么风一定很大了,但只要没有雨就行。

出兰州市区,没走多远,雨就渐渐地变小了。

这次探访,我们联系到靖远的摄影家房振国。

房振国长期在文化系统工作,研究地方文史,熟悉白银地理。

上午九点多钟,我们在白银市区同房振国会合后,风似乎小了许多,天空明亮了许多,对即将开始的大庙之行我们充满了期待。

大庙村是靖远县兴隆乡的一个行政村,大致处在靖远县的西北部,既是黄河岸边的一个村落,也是一个与宁夏相接壤的村落。

距离县城大约有110公里,距离兰州则有300公里左右。

这个村子不仅以盛产香水梨而闻名,更是以丝绸之路和黄河交汇的水旱码头而闻名。

久远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积淀,使得这个小村有不小的知名度。

离开白银市区,我们沿着高速公路,直奔距离白银70多公里外的王家山出口。

相对而言,这条路比较近,要比走靖远县城省不少时间。

下高速公路后,我们又上109国道,直奔北长滩乡。

从靖远县城到北长滩乡再到大庙的路,就是古老的丝绸之路的一个支线。

戏说靖远婚俗Microsoft Office Word 97 - 2003 文档

戏说靖远婚俗Microsoft Office Word 97 - 2003 文档

戏说靖远婚俗文/毛金秀(2016.12.20)出门看生肖,上马褂子,下马裤子,翻碗定未来……靖远婚俗说来趣味十足。

靖远处边陲,滨黄河,民族往来频繁,徙迁不定,战乱接踵,兴衰多端,凡此种种形成了其独特的婚俗。

戏说结婚前戏——喝酸酒男方给女方家抬礼下聘(行大礼),女方家宴请宾客,叫喝酸酒。

本来下聘礼是一件人人知晓的普通礼节,可是叫喝酸酒就有意思了。

下聘礼左邻右舍亲戚朋友都来喝酒庆祝,为什么不喝喜酒喝酸酒呢?这还需从抬礼细细说起。

抬礼时男方要拿礼钱、衣料、酒肉、长面等,是不是有点想到《梁祝》里马文才娶亲吃长面的镜头了?那面条长得马文才“吃”尽了苦头。

好啦,靖远民风淳朴,没有马文才吃面的笑话。

在这里,长面叫会亲麦子,肉叫会亲羊(若拿猪肉要带肋骨)。

女方家回礼时,礼币根据情况回给男方一些。

肉也把带骨的退一些,叫骨肉相连。

兜兜转转一大圈,我们该说说酸酒为何物了。

在那久远的时代,酒是国控物资,贩酒是死罪,但民间还是有酒的。

要是抬礼时拿上两瓶酒,是非常阔气的,但那天亲戚朋友多,再阔气两瓶酒还是不够喝,怎么办呢?靖远人大方实在,他们会在酒里兑上水让大家都尝尝。

兑水的酒味不浓像醋,因而称酸酒。

您瞅瞅,酸酒多有特殊意义,“喝酸酒”成为抬礼下聘的代名词能不是理所当然的吗?是不是有一种感觉,智慧在坊间,淳朴生智慧。

今天我们不怕酒不够,就怕人气不旺,所以依然把抬礼叫喝酸酒,不仅仅是稀里糊涂沿用古老的叫法,而是要传承智慧,传承淳朴,期盼日子越过越红火。

戏说新娘出门——不去夫家住邻家新娘离开娘家不去夫家住邻家。

别以为是电视剧剧情狗血,靖远婚礼真是如此。

新娘出门不在白天在晚上,而且留宿邻居家,第二天参加婚礼,婚礼后上才住夫家。

这要是写剧本,可以生出很多情节来啊,比如逃婚、抢劫、奇遇……收起遐想,言归正传,说说里面的讲究。

姑娘出嫁,关系到娘家婆家两个大家族的荣辱与兴衰,当科学还不能帮助老百姓解除疑惑时,老百姓就把兴旺发达与和睦相爱寄托到神给的吉时上。

靖远县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靖远县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靖远县旅游资源调查一、靖远县地理区位靖远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是白银市下属的一个县。

东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接壤,南与甘肃省会宁县毗邻,西南、西北、东北分别与甘肃榆中县、景泰县、宁夏中卫县相连,西与白银市白银区交界,白银市平川区从中析置,将县域一分为二,形成南北相对的两个部分。

山环水绕,地域辽阔,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自古就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必经通道,成为古丝绸之路北线重镇之一。

素有“秦陇枢机”、“金城锁钥”之称谓,被誉为“陇上名邑”、“黄河明珠”。

二、靖远县自然气候靖远县属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每年均气温8.9℃左右,每年极端最高气温35.1℃,每年均降水量240mm,每年蒸发量1634mm,每年平均日照时数2696小时,无霜期165天。

三、靖远县历史文化靖远,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追溯境内先民活动的踪迹,在距今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便有人类生存繁衍,考古发现了堡子山、红嘴子、庙洼山等多处人类生活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及石具文物。

靖远,钟灵毓秀,人才济济。

历史上这里曾为边塞要地,人习武艺,不惮攻杀。

自东汉末年至清代初期,将才辈出,风起云涌,先后有张济、张绣、郭斌、赵率教、吴瑛、路瑛、王进宝、潘育龙、宋可进等将帅之才二十多人,精忠报国,名垂青史。

近代,崇文重教,学风蔚然,范振绪、陈国钧、朱铭心、苏振甲、张云锦、王定元等名流贤达,层出不穷,光耀陇原。

现代,靖远又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历史传统的地区。

一九三二年,中共陕西省委派遣谢子长、焦唯炽策划领导的靖远起义,是甘肃党史上影响深远的重大历史事件。

四、靖远县现有旅游资源1、法泉寺石窟法泉寺座落于县城东十公里处红山岔内,四周红色石质山体裸露,山崖下有泉水涌出,以“法门”“清泉”立说,故名法泉寺,是陇上闻名的佛寺之一。

法泉寺石窟依山开凿,始建于北魏时期,唐宋两代较为鼎盛。

现残留36个洞窟,保存有唐代以来雕塑佛像及壁画等珍贵文物,具有重要的艺术欣赏和历史研究价值。

靖远美食

靖远美食

靖远靖远,中国西部一个文明古老的县份,黄河上游一方生机蓬勃的土地。

她处于黄土高原西北边缘,位居甘肃省中部,山环水绕,地域辽阔,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自古就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必经通道,成为古丝绸之路北线重镇之一。

素有“秦陇枢机”、“金城锁钥”之称谓,被誉为“陇上名邑”、“黄河明珠”。

糁饭将米和面混在一起做成的面食,是靖远人发明创造的传统家常饭。

远在唐代,靖远就因盛产糜谷类粮食作物而闻名,贞观八年曾将地名改为粟州,由此可知,米饭自古以来就是当地的主要食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靖远的干旱半干旱山区以及高扬程灌区,适于糜子、谷子生长,广为种植,经过碾磨去皮后称之为黄米、小米,黄河沿岸则大面积种植水稻,去皮后称为大米或白米。

因所用米料以及加入面粉的不同,有小米糁饭、黄米糁饭、白米糁饭之别,还有黄米和白米混合做成的糁饭,有麦面糁饭、豆面糁饭、包谷面糁饭等。

糁饭的传统做法是,先将米料淘净倒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使其煮沸,待熟烂至七八成时,撒上面粉搅拌融合,盖上锅盖焖一会儿即可。

后来人们摸索出仅用米来做糁饭的方法,即在焖米饭时适当增加水量,待米饭焖熟后用力搅拌,使米粒碎化成为糁饭。

俗语云:“糁饭若要好,三百六十搅。

”只要做法地道,搅拌适度,做出的糁饭才具有粘性,吃起来柔软爽口,味道与口感方能俱佳。

过去农村生活条件差,糁饭是每日必备的主食,大多用黄米做成豆面糁饭或包谷面糁饭。

如今,靖远糁饭登临大雅之堂,摆上宴会餐桌,成为大众喜欢的时尚面食。

臊子面或统称长面,为靖远面食的一种类型,用小麦面做成细长的面条,放入沸腾的水中煮熟,捞出后加汤或用食油凉拌而成,凉吃有凉面,热吃有臊子面和酸汤长面。

臊子面,又叫荤汤长面,是靖远人喜欢吃的面食之一。

靖远城乡习俗,凡遇吉庆喜事的场合,都要吃臊子面。

小孩过生日和老年人过寿,吃长面寓意着长安长寿,招呼亲戚朋友,吃长面意味着常来常往,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臊子面的做法很讲究,过去用手擀成圆形面张,叠起后用刀随意切成宽细不等的长面,叫做手工面,如今已为机器面所替代,少了原始的风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靖远历史及风俗习惯简介靖远县滨中华民族文化摇篮黄河之畔,属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之一,历史悠久。

自古以来地处边陲,民族往来频繁,陡迁不定,战乱接踵,兴衰多端……凡此种种形成了独特的民俗。

靖远县民族徙迁活动情况靖远县自新石器时代已有了人类祖先活动的遗迹,长期以来为各兄弟民族共同生息经营。

先民活动情况史籍记载简略。

《康熙·靖志》谓“古会州(按:今靖远县)为西北荒幅边徼,昔人据险卜筑,不过恃大河为天堑耳。

而河外即沙塞毳幕”及“靖远虽古羌戎地。

”这说明靖远县自古以来是个多民族居住的地方。

如遗留至今的地方名有“乌兰山”、“打拉池”、“迭烈逊”、“哈思吉”、“毛卜拉”等均为蒙语,足证其蒙民居住过。

就姓氏而言,据《甘肃省通志》载:“甘肃地处边陲,屡经兵燹,私家谱谍,荡然无存,欲考姓氏源流,戛乎其难”。

其中所搜集到有关靖远的姓氏极少,仅有:赵氏:靖远赵率教,明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总兵官、右都督。

郭氏:会州郭蛤蟆,金兰会洮河元帅。

王氏:靖远王进宝,清初以功擢陕西提督,奋威将军,谥忠勇,子用予历任松潘、固原、太原、凉州四镇总兵。

潘氏:靖远潘育龙,清康熙时以功授肃州总兵,擢固原提督、谥襄勇。

子福游击、祥重庆知府,祺、衸、褘康熙举人、从孙之善川北、西安二镇总兵。

陈氏:靖远县陈善新乡县人,明初由靖远卫百户升指挥佥事,历任宁镇副将,子纪,纪子谟,谟子节,节子取学,取学子宏荫,宏荫子五瑞相继袭。

魏氏:靖远魏益其气先三原人,父从征满四阵亡,益以功授靖远卫百户,子荣升副千户,子堂,堂子继宗,继宗子印,印子承勋相继袭。

展氏:靖远展誉美,清朝邑训导。

房氏:靖远房怀明,怀明本卫指挥,弟恺官邓州同知,房镐子恢,孙凤时皆能世其家学。

房世纯,清武生,凉州游击。

火氏:靖远有火家台子,皆火姓居之。

这些姓氏大部是其人显达而记入的,不能尽括靖远先民的姓氏,这种局限性,失去了原来的面目。

同时据《甘肃通志稿》载:“甘肃境内之伊斯兰教徒始为元世祖至元廿八年(1291)以甘肃旷土赐回回昔宝赤合散等俾耕之。

英宗至治二年(1322)免回回屯戍河西者银税(《元史》)是为回回入甘肃之始”。

其中所列述当时伊斯兰教之姓氏有:沙、哈刺鲁、马、丁、海、毕、陕、闵、绽、鲜、页、古、拜、善、韩、苏、白、田、高、虎、周、哈、李、张等,这些姓氏,在今靖远县境内的大部分伊斯兰教徒中仍占多数。

根据靖远旧县志和各种残存的石碑中调查,汉人中自古以来沿用的姓氏有:丁、于、王、张、李、赵、虎、汪、万、汜、肖、左、苏、魏、扈、吴、路、贺、霍、陈、刘、房、齐、焦、朱、温、卢、邢、武、宋、高、苗、金、程、牛、马、陆、侯、谢、薛、杨、柳、权、徐、许、郑、邓、宁、傅、袁、叶、苟、姜、蒋、江、郝、何、邱、仇、谭、寇、董、冯、门、夏、贾、俞、朱、毛、田、罗、雒、白、韩、曹、郭、葛、段、范、蒲、孙、乔、卞、里、蒙、雷、拜、窦、杜、裴、麻、安、师、史、车、孔、孟、屈、章、来、梁、秦、唐、汤、祁、滕、关、顾、康、严、邹、童、景、单、莫、巩、周、吕、骆、阎、钱、沈、海、蔡、黄、常、卜、方、强、柴、詹、展、辛、韦、岳、石、米、林、姚、任、冉、包、曾、康、廖、拓、毕、耿、闵、牟、狄、火、妥、哈、胡、蒙、邵、洪、边、樊、龚、雍、聂、党、成、永、舒、崔、尹、吕、豆、占、戴、訾、昝、苏、折、粟、黎、陕、绽、鲜、善、沙、页、黑、行、欧阳、哈刺鲁、倪、靳、荆、柯、问、南、种、甄……这些不同姓氏的汉人散居在靖远各地,说明靖远确是一个来自五湖四海的多民族之地。

靖远历史上的民族聚散靖远民族聚散的来龙去脉,据《靖远新志》中载:“靖远古为边地,汉始辟为县,西晋之乱沦于鲜卑,唐广德时陷于吐蕃,西夏、金、元迭为征战,明代套部(蒙古)不断犯境,故土著大族绝少,现有人民多半以从军开垦而来者,其源流可分:1、移民实边而来者自明初多来自山西洪县古槐树移民处。

2、从军而来者有明之世靖远扰于北虏,岁无宁日,始正统二年边患日急,乃设卫防河,靖远户口在档案上始有确实之记载。

然时所谓户口者,完全为移来军户分所屯垦,民户廖廖,殆不可稽。

而树今日户口之基础,则此数千百军户实为之(《靖远新志·户口略》)。

3、宦游而来者如旧志中所载,明清远卫指挥房贵便落户在靖远,其后裔多在今乌兰乡新城村。

4、经商而来者历代山、陕、豫、川等省来靖经商后落户者为数不少。

5、游幕而来者如旧志载明陈善幕游来靖,后在甘盐池落户教学。

6、谪戍而来者如明嘉靖时翰林郭宗皋从山东福山谪戍靖远。

清末王孝、王典等充军在靖远落户。

这些从外地来靖远定居的户口。

民族列在各旧志中均无记载。

据1990年人口普查结果,有汉、回、蒙、满、苗、藏、壮、土、侗、维、东乡、保安、土家等十三个民族,共计人口395966人。

其中,汉族391768人、回族4090人,其它各民族为数不多。

靖远人民习性据有关史籍记载:大明一统志》云:“人习武艺,不畏攻杀”。

《巩昌府志》云:“卫于外徼,仅隔一衣带水,九边皆推其人勇猛善战,敌人号为拾儿军,常避之。

然其俗则恂恂循礼度,富者务债储缓急,则出以助饷,贫者安闾里,闻惊则奋勇当先,岂所谓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犹存秦俗之习尚乎!”《旧志》云:“靖远虽涉边僻,人多朴实淳厚,以耕牧为计,以园圃为业;人多刚劲好斗,射猎是习,虽处荒塞,亦有尚义者”。

“人多醇良,尚礼义,不事浮夸。

然近日多务末技,以巧诈相竟,是又不可以一定论也”。

《成化靖志》云:“网绕河环,原隰平衍,性质实尚賙,务猎,力学”。

《康熙·靖志》云:“人习战斗,身昌矢石,虽披坚执锐而捍卫牧圉若性生焉。

负刚劲、尚气节,殊猷奇绩出其中,忠勇气侠出其中,封拜接踵,勋名烂烂,迄今阀阀甲第联蝉,桑梓何其盛也。

乃今却走马以粪,而四郊无垒,八荒奠安,质朴者尽力田畴,颍秀者潜心诗书,师严道尊,塾多执经问业之子,畏法远刑;邑鲜健讼告讦之风,岁时祀先展墓,不愆反本之义;婚娶纳采,亲迎犹端正始之道,犷猂之气久消,无复金华之旧染,宽柔之教谁施,恒多善下之谦。

……然而军民杂处,往往游气不事生业者不乏,而士气亦日以颓靡不振,是则仁里之一梗也”。

这是旧志中所搜集到仅留存下来靖远人民习性情况的部分史料。

至近代仍保持着人民尚武勇于捍卫祖国和反抗外来侵掠的优良传统。

如地下党抗日义勇军早期在靖远的组成及活动。

抗日战争、抗美援朝中靖远人民在人力物力方面的踊跃输将、英勇献身、不畏强暴、英雄辈出,皆习性之然也。

同时不尚浮华、修饰、勤俭、朴素之风迄今不衰,万以耕读为重、互助为荣,并在甘肃享有文化先进县之称。

靖远人民的生活居住:靖远县人民历来居住以堡、寨、村、庄、户、水、山头、崖湾为聚集点。

如平滩堡、裴家堡、泰安堡、新堡子、刘家寨子、杜家寨柯、贾家寨柯、三合村、论古村、唐庄、路庄、三百户、五百户、马饮水、营盘水、贾家山头、张家崖湾等。

而这些居住点,又多民族同姓集中于一地,与地处边防防御自卫有直接的关系。

居住的形式有楼房、瓦房、土房、高房子、土窑、石窑、箍窑、棚道、卧铺子、铺面等。

楼房:为富有者所居,多系竭山式屋顶,或为一藉水,木楼板,两至三层,数量不多。

现今城乡有的家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建起钢筋水泥的楼房,为过去所没有。

瓦房:是一些富户所居,多为“四合头”的天井,前为街门,进为影壁,北为四明柱或深门浅窗三及五间的上房也叫堂屋,两房连耳房,南为三间对厅,东西厦房各三间,后面建有围房、厨房、畜厩、厕所。

这样的四合院在全县为数不多。

现在建起了土砖木结构、机制瓦铺顶,以及砖院墙、贴磁砖等新房,较过去坚固、美观、宽敞,大大超过了以往。

土房:全县到处可见,即所谓土搁梁,墙壁、房顶不用砖瓦,根基用五至七层砖或以石砌,结构、门窗均极简单,只用一道梁,亦有四合院形式者,但不讲究。

近些年来这些老式的土房,除山原干旱地区外,已多由新建的土砖房及少数户的水泥平顶房所代替。

无论瓦房或土房均为平房,尽管建筑规格、造价不等,但式样大同,主次严分(高低),有所谓“三间上房挎耳房”意指长辈住上房晚辈住偏房之习。

高房子:是旧社会一些农村建于堡上或院宅中高出院墙的独间小房子,多筑土为基,建其之上,三面开窗,一面为门,用以守望,今除少数乡村尚有保留外,新式院落多不修建。

土窑:在山原干旱地区缺少木料和建筑材料,依山挖成土窑洞,沿外表按有门窗,组成四合院状,“冬暖夏凉”誉为“神仙地府”。

有人咏诗形容曰:“远来君子到此庄,休笑窑洞无瓦房,虽然不是神仙洞;可爱冬暖夏天凉”。

现已逐渐淘汰,由土砖房所代替。

石窑:又叫窨子,多开凿在沿黄河一带的营防滩、碾子湾、独石头、河包口等地及东湾砂梁、四龙等地的陡立红砂峭壁悬崖之间,以水或靠山为险。

窑中设有磨、碾、灶房,讲究者雕有花纹图案,援绳而上,为历代先民避战乱藏身之所,今上述各地仍留有残迹。

箍窑:是用土基块拱成的半圆形窑洞,以草泥裹里外,安有简易门窗,既可住人亦可供储藏物。

一些田边地畔亦多有此窑,用以看守庄稼。

棚道:是以土坯作墙,上架简易梁檩和细椽,以草泥上顶,多用于圈牛羊牲畜或作磨、碾加工房。

堡子:是用土夯筑成的小型土城池,有女墙、炮台之备并有铁门,有的一家专筑,有的数家或阖村共筑,为旧社会防匪乱之所,其中住房,建筑量力而为,不拘形式。

卧铺子:以木作框架,上覆以蓆片或草泥,可以移动,多用夏秋看守田园,秋后收获完结则搬回家中。

铺面:也叫铺子,多为临街而建,敞门内设铺柜、货架,有的单间,有的一连数间,专为经商营业之用,城乡村镇都有。

今已为现代商店代替。

饮食:靖远县的民间饮食传统惯为一日三餐,而农村一般为四餐,早起的一顿喝茶吃馍叫“早干粮”,九点多钟的一顿餐叫“早饭”,下午三点多的一顿叫“吃响午”,下午收工的一顿叫“吃黑饭”。

城市一般为早、午、晚三餐。

主食:主为小麦、黄米、大米、小米(谷米),次为玉米、高梁、荞麦、莜麦,扁豆、黄豆等。

其中以“白面、黄米、大米”为主。

蒸食:有麦面发酵作的花卷、蒸镆、“月饼”、“马蹄子”、包子、饺子、穷馍馍、“鸡卷子”、“金裹银”(白面夹黑面卷子)。

米面蒸的甜米黄儿、锅塌子(又叫半驾洼)。

玉米面做的发糕等。

这些蒸食食品中以白面镆镆最为普遍,城乡各家皆能蒸制。

尤以白面花馍馍夹有姜黄、红麯、香豆、清油,巧作成各种花样的油塔子、油卷子,送“满月”的“马蹄子”。

过喜庆酒席上的花馍馍能作出巧小的“菊”、“荷”、“佛手”、“梅花”、“海棠”、“如意”、“万卷书”、“芭蕉扇”等玲珑活泼的形状,十分美观。

各家竞奇斗巧,一家胜过一家,是有艺术性的蒸食,除了蒸食之外,还用莜麦或小麦、糜、谷等杂粮炒熟后磨成炒面,干舔或拌食皆可,如同藏民的“藏巴”。

煮食:是日常生活中占主要地位的饮食之一。

多用麦面制作,其品种有长面(分细、宽、柳叶、二细、圆梭等)、挂面用麦面和盐水拉成晾干后煮食。

“截截子”(是以柳叶面条切成五寸左右的面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