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第六课复习教案
2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郑和七下西洋,祈“和顺万方,共享太平之福”,同 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则徐冷眼向洋 看世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考察 各国兴衰,指出“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 陆”。 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 海外市场和资源,大力开发和经营海洋。美国海权论 创始人马汉指出:“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因素在 于是否控制了海洋。”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 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根据所给的信息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就树立 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
2006年中国举办的“俄罗斯年”,开展了俄罗斯文化 节、教育展、文艺演出等200多项活动,规模前所未有; 今年俄罗斯举办的“中国年”,内容丰富多样,大展 中华风采。从文化的角度看,中俄互办“国家年”, 是两国 ( ) ①文化传播的基本途径,扩大了各自文化的影响 ②文化融合的重要标志,标示着两国文化的趋同 ③文化上相互学习、借鉴,以实现共同繁荣的重大举 措 ④文化上相互尊重、加深理解、密切合作的具体体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由于历史、地理 的原因而形成了许多方言区,但从古至今,使 用汉语的各方言区都使用汉字。关于汉字的看 法正确地是 ( ) A.汉字是我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的记载工具 B.汉字是中华文明的唯一标志 C.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D.汉字是人类文明的首要记载文字
文化生活_导学案_第六课_修改版[1]
第三单元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制作人:蔡金兵马永春黄进【今天的努力,是明天成功的基础】一、【课程标准】3.9 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10 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二、【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明确源远流长、从未中断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2)了解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和史书典籍。
(3)了解近代中华文化经历了衰微的过程;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6)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感受中化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提炼、解读信息的能力,提升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3)学生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中华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三、【学习重点、难点】(1)中华文化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重点)(2)理解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重点、难点)(3)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重点、难点)四、【学法指导】1、将自主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用笔标注出来,课上通过小组研讨或合作探究的方式予以解决。
2、通过反馈练习,巩固基础,强化运用。
五、【学习过程】预习导学、基础过关1、中华文化的特征:、。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程:见课本P63(可采取巧妙记忆法:殷周影响,春战雏形;秦划时代,汉儒至尊;隋唐全盛,宋元明延续;明清衰微,再创辉煌。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有哪些?)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和是很有说服力的。
①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的史书,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4、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1(根本原因)2、(重要原因)(2)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P65—P66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①文学艺术的作用、特点、地位A、作用:文学艺术,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
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08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教学案《文化生活》第六课射阳中学顾建龙一、课程标准学习要求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古代中华文化发展的辉煌历程:(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A、文字:(文字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B、史书典籍:2、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1)内涵:(2)意义:探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1)文学艺术:A、文学艺术的独特作用:B、我国文学艺术的特点:(2)科学技术:A、科学技术的地位:B、科学技术的特点:2、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中华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的原因:3、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1)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是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2)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A、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又有各自的特性。
B、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文化。
C、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感和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
三、知识结构图解:1(1(2)从内涵上看: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又一个基本特征:从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方面看出。
2、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虽历经磨难,却从未中断,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
其原因在于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中的积极成份。
包容性的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文化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同时,这种包容性,这种与外域文化的交流,也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五、典型题解题分析:考点11、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来的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④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较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与其他的古老文明相比,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始终显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这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最好见证,故选①。
第六课《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教案
课堂小结:
简要复习本课知识点。
布置作业:
“经济全球化之我见”
要求:写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感想,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下,为黑河的建设出谋划策。(字数不限,但要求把自己的观点写清楚),
副板书
美国次贷危机产生图解(教师简要说明、学生简单了解)
正板书
第六课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3)加快了工业化进程
(4)2002年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
(5)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
思考: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实践证明,对外开放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工业化进程,大大增加了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使我国在更广领域、更深程度上与世界经济融合在一起。
知识链接(世界贸易组织)
七嘴八舌:我国对外开放取得哪些成就
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材料进行交流学习。教师提供给学生以下图片材料参考使用。(展示幻灯片)
经济方面:进出口贸易,经贸往来,纺织品、家电走向世界市场等。
政治方面:国家领导人互访,上海举行APEC会议,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等。
文化方面:在法国成功开展”中国文化年“活动,中俄文化互动,中国电影国际化。
3)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
关注社会:对外开放的窗口:浦东新区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这句流行当年上海滩的话,早已成为历史。今天的浦东日新月异,全球瞩目。
学生利用查找资料,分组叙述浦东“新”在哪里!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进行点评。(提示:我们不能躺在成绩上面睡大觉,我们一定要学会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导入下一个知识点,即我们一定要增强风险意识!)
第6课喜怒哀乐(教案)
在教授文化差异的部分,我尽力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情绪表达的视频和故事,我希望这样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一部分可能需要更多的实际案例和互动,以便他们能更深刻地理解和吸收。
3.思维品质:启发学生思考情绪对个人行为和人际关系的影响,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学会从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4.文化意识:让学生了解情绪表达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国际视野和包容心态。
三、教学难怒哀乐”四个描述情绪的基本词汇,以及与情绪相关的其他词汇,如“开心”、“生气”、“害怕”、“伤心”等。
第6课喜怒哀乐(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6课喜怒哀乐(教案)
《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1.课文《小兔子的心情日记》:通过小兔子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不同的情绪表现,如快乐、生气、害怕和悲伤。
2.词汇:喜怒哀乐、表情、情绪、心情。
3.语法:使用“I feel…”表达自己的情绪。
4.课堂活动: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情绪体验;角色扮演,展示不同情绪的表现。
-语法:熟练运用“I feel…”句型表达自己的情绪状态。
-情绪理解:识别和描述不同情绪,理解情绪对个人行为和决策的影响。
-情境应用:在具体情境中,学会恰当地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举例解释:通过小兔子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并学习如何用“喜怒哀乐”来描述故事中的情绪变化,强调“I feel…”句型的正确使用,如“I feel happy when I play with my friends”。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三模块文化与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讲义含解析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复习集成块一|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基础自修快通关]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2.中华文化在近代衰微的原因[2](1)内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2)外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要求(1)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1]辨清:文字≠汉字,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注意:决定文化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和政治。
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和自然经济的解体,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是外在原因。
1.甲骨文是我国发现最早的文献记录,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后期用于占卜祈祷的文字。
2017年10月30日,我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文的成功入选( )①提供了创新中华文化的成功案例②促进了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③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④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解析:选D 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并不是文化创新的体现,①不选;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促进了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②正确;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并没有丰富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③不选;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④正确。
2.中国古代书法不断赋予各种字体独特的审美意蕴,篆书的庄重古朴、隶书的典雅高贵、楷书的端庄秀丽、行书的洒脱随意、草书的落拓不羁,虽然只是线条的描摹,却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
与书法同源的中国画,同样表现出它的独特性,所谓梅兰竹菊的气节、松石的高风,正是艺术人生的写照。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案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案科任任教班级《文化生活》第六课教案集体备课部分课题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心发言人备课时间第六周上课时间第七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标志,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理解中华文化的古代辉煌历程(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重点源远流长的特点及原因难点源远流长的特点及原因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导入新课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纵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过程,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之特点,在整个中华文明史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我们本课来探究神奇的中华文化。
教学过程一、中华文化的古代辉煌历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2-63页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这些材料说明,中华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
上溯殷周时期,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秦的统一,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汉代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
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并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进入了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
宋元明延续着隋唐文化的辉煌,中华文化在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同时也产生了影响后期封建社会发展的宋明理学。
明清时期,随着西方近代文化思想的传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开始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1、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探访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那些曾经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
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一历史教案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新人教版必修3)
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中历史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文艺复兴的内容和实质【教学难点】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教学后记】课题:第6课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集体备课)主备:汤春红第2 课时总2 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宗教改革的兴起与影响、马丁·路德的观点;知道新教;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宗教改革背景和性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通过宗教改革的形式进行反封建斗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尊重人和人性的人文情怀,认可人文主义价值观的精华,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通过文艺复兴反对教会神学世界观,追求人性的战斗精神的了解,培养学生追求进步、坚定信仰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马丁·路德的观点【教学难点】理解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作业布置】【教学后记】【巩固提高】一、选择题1.在中世纪的欧洲,“人类把自己用才华和智慧创造的一切几乎都视为上帝的恩典。
”下列各项中,最先给这种认识带来冲击的是()A.新航路的开辟B.文艺复兴C.宗教改革D.启蒙运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文艺复兴是欧洲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高举人文主义的旗帜,要求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故选B。
答案:B3.意大利是古代罗马的故乡,有大量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遗存。
文艺复兴时期,有的人文主义者提出:精通古典即可成为上帝造物中的最优秀者。
这表明他们强调对古典的学习和研究()A.只是与人的世俗生活相关B.只是与人的宗教生活相关C.可以显著提升个人的素质D.须符合对古典的传统阐释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精通古典即可成为上帝造物中的最优秀者”说明了研究、学习古典可以使人的素质提高,选C。
答案:C4.下面两幅作品之所以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作品,主要是因为它们都()A.揭露了教会的虚伪和腐化B.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追求C.赞美了人体的美丽和人性的伟大D.反对宗教束缚和封建等级观念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
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 第6课《综合探究 聚焦文化竞争力》教学设计
文化生活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文化生活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考点导航:灿烂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知识结构:辉煌历程源远流长 见证:汉字(作用、意义)史书典籍(意义、留存原因、特点) (动态) 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为什么、如何) 中华文化独特性:文学艺术、科学技术 博大精深 区域性:原因、关系(静态) 民族性: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意义重难点点拨:共同原因3、如何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解答此类问题,可从党的领导、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文化创新的途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建设文化强国的路径及要求等多方面思考。
具体包括:(1)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推动文化创新。
(4)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肩负起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
(5)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4、如何认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认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可从共性和个性两个方面理解和把握。
具体包括:(1)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中华文化。
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第九单元第六课《黛玉葬花》教案
第九单元第六课《黛玉葬花》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第九单元第六课《黛玉葬花》。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阅读,分析黛玉葬花的原因、过程及意义;学习课文中的生词、成语、修辞手法等;理解课文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生词、成语、修辞手法等。
2. 分析黛玉葬花的原因、过程及意义,体会作者对人物性格的刻画。
3. 感受课文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黛玉葬花的原因、过程及意义,理解课文背后的文化内涵。
2.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词、成语、修辞手法等,体会作者对人物性格的刻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注释、课后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红楼梦》主题曲,引导学生进入古典名著的学习氛围。
2. 朗读课文: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3. 讲解课文:分析黛玉葬花的原因、过程及意义,讲解课文中的生词、成语、修辞手法等。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为黛玉,描述葬花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5.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例句,讲解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黛玉葬花2. 板书内容:黛玉葬花原因:感慨人生、寄托哀思黛玉葬花过程:独自流泪、吟咏诗句、掩埋落花黛玉葬花意义: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凸显人物性格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黛玉葬花的原因、过程及意义。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成语,解释其含义,并造句。
结合课文,谈谈你对黛玉葬花这一情节的理解。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黛玉葬花的原因、过程及意义,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但在课堂实践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问。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人教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考点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 古代辉煌的历程2 源远流长的见证意义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特点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1)不能把文字等同于汉字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文字指人类所有的文明,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二者是包含关系。
(2)不能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仅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的延续”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有其合理性。
但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这种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 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1)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文字与史学典籍。
(×)剖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汉字与史书典籍。
2.汉字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剖析: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3.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剖析: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4.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甲骨文正式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剖析: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易混点一:混淆汉字和民族节日的相关知识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矫正训练1]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
高三政治总复习第一轮必修3《文化生活》学案
高三政治总复习第一轮必修3《文化生活》教案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知识网络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知识网络◆考点阐释考点 21:中华文化积厚流光、广博精湛.从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看,中华文化积厚流光(1)中华文化有着自己独具特点的发展历程①古代的绚烂——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远走在世界前列,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②近代的衰微——跟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趋衰败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近代中华文化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③现代的中兴——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引导下,才能创建中华文化新的绚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中兴。
④发展中华文化。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髓,去其糟粕,使之与今世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表现时代性。
(2)积厚流光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中华文明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是人类文明史上独一没有中止而持续到现在的古老文明。
中华文化积厚流光的目睹——汉字与史册文籍①汉字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记。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记录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就。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日为中华各民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表记。
②史册文籍A.作用: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目睹。
B.原由: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留历史资料。
c.我国史册文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温馨提示】文字、文学、文物、文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录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会丰富成就。
文字的发明,令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记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文学:以文字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应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
发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络为能够演唱的抒怀诗歌。
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会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
政治:文化生活第六课课时检测(新人教版必修三)
文化生活课时检测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72分)1.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举世无双,强劲的文化传统传衍不息,拥有着辉煌的文化发展历程。
下列关于古代中华文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①殷周时期是古代中华文化的形成时期②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华文化的诞生时期③秦的统一促进了古代中华文化的发展④汉代儒家学说成为古代中华文化的“强势文化”⑤隋唐时期是古代中华文化的高度发展期,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期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2.有一首歌唱道:“最爱写的字是方块字,做人堂堂正正也像它。
”“方块字”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化。
关于汉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它是中华文化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②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③它是中华文化的载体④它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A.①③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3.中华世纪坛序中“大风泱泱,大潮滂滂。
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
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这说明中华文化具有( ) A.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征 B.源远流长、绵延不断的特征C.神秘莫测、至高无上的特征 D.一脉相承、求同存异的特征4.从远古到近代,从昆曲到京剧,从吟诵《论语》到热唱《我和你》,从“四大发明”到“辉煌时代”……凸显“中国元素”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 )①源远流长②博大精深③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④潜移默化,深远持久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5.中国有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湘方言。
这主要说明中华文化( )A.源远流长 B.具有包容性 C.具有民族性 D.具有地域性6.中国人的饮食有“东辣、西酸、南甜、北咸”之别,在饮食上的差异反映出中华文化的( )A.差异性 B.民族性 C.地域性 D.包容性7.11世纪中叶,中国人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人类的文化信息传播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文化生活第六课
如何提升中华文化的竞争力
方向 保证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 文化 陈出新、革故鼎新,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 传承 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 代性。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和借鉴其 文化 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做到以我为 交流 主,为我所用。 文化 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创新的基础,人民群众是社会 发展 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发展应该关 的主 注人民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充分调动 体 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知识体系
各民族文化
认同感和归属感、文 化底蕴和民族凝聚力 (特性)
共同 熔铸
源远流长
基本 特征
涵义:历经沧桑,顽强 生命力,无穷魅力
见证 汉字 史书典籍 含义 作用
(共性)
精神力 量和力 量之源
集
成 为
中华民族 的生命力 创造力和 凝聚力
中华文化
熔 铸
重要原因:特有的包容性
具有独特具体的地域 性;研究对象是特定 范围的族群和社区; 民族性
联 系
中华文 从外部看: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是一体的;从内部看:中华 化与区 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由不同的地域文化构成,呈现文化的 域文化 “多元化”
整体风貌和精 神特征,共同 价值追求
文化生活
第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
第六课
《学科指导意见》 第六课 中华文化 课标内容
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 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 和凝聚力之中。 辨析中华文化的区位特征,说明中华文 化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 的重要标识。
最新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教案课件-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BY 张胜利
2、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2)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汉字
作用: 使文明得以传承,书写中华文明。 意义: 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是中华文明的 重要标识。
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2、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2)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汉字
(3)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 证——史书典籍
意义: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原因: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并设有史官 特点:规模大、存留丰富、为世界所仅有。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第一部编年体史诗——《左传》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散文作品——《论语》 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 第一部专记一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 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曹丕的《典论· 论文》 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刘勰的《文心雕龙》 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钟嵘的《诗品》 第一部科普作品——沈括的《梦溪笔谈》 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水经注》 第一部著名的戏曲作品——关汉卿的《窦娥冤》 第一部日记体游记——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吴承恩的《西游记》 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 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中 国 印 舞 动 的 北 京
文化生活第六课复习(飞扬之旗)
⑵源远流长的见证
汉字与史书典籍
中 华 文 明 的 重 要 标 志
中重 华要 文见 化证 一 脉 相 承 的
【考点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3)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 ①为什么——近代中华文化经历了一个衰微的过程原因:
【考点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1.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 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各民族文化的地位
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 的骄傲。 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 烂的中华文化。
【考点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二。
⑶民族性 --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 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③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 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 ②怎么办——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 A.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 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 B.弘扬中华文化,就是在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耕耘。我 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 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 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 C.创新角度(见教材P55)
• (2008· 宁夏高考)维吾尔族的《第七木卡姆朱拉》、蒙 古族长调《成吉思汗》、纳西族《嫁女调》、鄂西土家 族《神农溪纤夫号子》……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语言、 曲调和歌声,展现在CCTV舞台上。人们为多姿多彩的民 族音乐而激动,更为音乐盛典丰厚广博的文化内涵而感 动。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 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 • 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 ③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 ④各民族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 时代精神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19年精选高中文化生活政治思品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人教版拔高训练第九十篇
2019年精选高中文化生活政治思品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人教版拔高训练第九十篇第1题【单选题】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得益于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这种包容性是指( )A、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B、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的民族性的统一C、能吸收其他一切民族的文化D、能够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古老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下列内容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有( )①我国的园林艺术在世界上无与伦比②我国的文学艺术内容丰富绚烂、风格鲜明独特③吴越文化、滇黔文化相互交流、渐趋融合④各具特色民族文化交相辉映、相互促进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我国西部各族人民在久远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并形成了包括语言、宗教信仰、自然崇拜、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舞蹈、节日、服饰、建筑、手工艺、礼仪习俗以及生存理念、生活和生产方式等在内的民族文化。
这些民族文化( )①来自于西部各族人民的社会实践活动②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也有各自特色③相互吸收,成为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④能够集中反映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鲁迅先生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光芒,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这句话着重告诉我们( )①文艺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②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集中表现为文艺的力量③要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中华民族精神④要勇于创新,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的发展A、①③B、③④C、①④D、②③【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某国际学术期刊的封面,用中国山水画形象地表现了中国某生物研究组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
山顶代表体细胞状态;连接各山顶的桥代表小分子,能够促进各山顶之间的衡越;山水中的小舟代表转基因方法,通过不同的路线实现重编程。
采用绘画形式表现科学研究成果反映了( )A、科学与艺术具有相通性B、科学与艺术都来自于创新思维C、科学与艺术都可以提高人的精神素养D、艺术的传播需要借助科学的力量【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2015年10月,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选《世界记忆名录》,使南京大屠杀从南京记忆、中国记忆上升为世界记忆。
2014届高三一轮复习 文化生活课件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2013·江苏卷) 近期,中国电视剧《媳妇 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热播,让坦桑尼亚老 百姓了解到中国老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但是 该剧在翻译成斯瓦希里语时,“小叔子、小舅 子、小姑子、妯娌”等称呼只能简单处理为 “哥哥、姐姐”。这表明( ) 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②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的功能 ③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④文化交流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考点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特 别 提 示 关系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 与博大精深的关系
博大精深 侧重于从横向和静态,即 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 中华文化的特征,强调中 华文化内涵丰富、精湛, 形式多样、范围广阔
源远流长 区 侧重 侧重于从纵向和动态,即从 别 点不 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 中华文化的特征,强调中华 同 文化历史悠久,时间久远;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从未中 断过。
【答案】
(1)悠久的“和谐”思想,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 华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体现 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2)丰富的中国元素,独特的徽派建筑,多样的 民间艺术等,说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 (3)各种文化和谐共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或“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 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生活第六课复习教案第六课 课标题是一、【考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二、构建知识体系我们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见证⎩⎪⎨⎪⎧汉字: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中华文化□1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创造新辉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2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独特性⎩⎪⎨⎪⎧文艺:在世界文艺宝库 中占有重要位置科技:中国的科技长期 处于世界的前列区域性⎩⎪⎨⎪⎧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 的□3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特色民族性⎩⎪⎨⎪⎧中华文化呈现多种□4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共性,又有□5各自的民族特性 ⎭⎪⎬⎪⎫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意义 三、主干知识默写1、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是什么?2、 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的见证是什么?3、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表现在哪些方面?4、 什么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其意义是什么?它与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什么关系?5、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是什么?四、考点梳理考点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这表现在许多方面。
汉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2、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又一基本特征,这也表现在许多方面。
(1)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其表现在文艺和科技上。
①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中国文学艺术辉煌悠久的历史、丰富绚丽的内涵、鲜明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②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特点。
(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①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②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
(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注:独特性是从不同的文化形式上来看,主要是通过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表现出来的;区域性是从不同地区上来看的;民族性是从不同民族的角度来看的3、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实战演习】1、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在历史的演变中已变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这些“中国元素”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A. ①②B. ②④C. ①③D. ③④D[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及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等知识。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爱国主义,故①错误。
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故②错误。
“中国元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独特性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之一,故③④正确。
2、在澳门,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几百年来和睦相处,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比肩而立,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中餐与西餐相映成趣。
这表明()①澳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②澳门文化的性质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③澳门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以西方文化为辅④澳门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②④B[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及包容性。
澳门不同宗教的和睦相处,建筑、婚礼、饮食等方面的中西借鉴、交流和融合的文化现象一方面可以说明文化是多种多样的,另一方面说明文化是相互借鉴和融合的,具有包容性,①④符合题意。
澳门文化的性质不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②说法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澳门文化中西元素的主次问题,③不符合题意。
3、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把“熊猫”叫“猫熊”,把“公共汽车”叫“公车”,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
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B.中华文化底蕴厚重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C[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知识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现为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材料中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即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故选答案C。
4、“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
”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③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5、文化部确定了宋刻《三国志》《春秋经传集解》等4478部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以及甘肃拉卜楞寺、浙江瑞安玉海楼等62家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这是推动我国古籍保护深入开展的又一重要举措。
国家重视保护古籍,这是因为()①古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古籍作为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民族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③古籍具有重要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④保护古籍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6、一个小儿醒目地站立在象征宗祠的屋顶下,这便是汉字的“字”(见图)。
“字”的造字意图可以理解为,把新生命领到天地、祖先面前,通过某种命名仪式,希望他承担起沟通的使命。
下列关于汉字的认识,正确的是()①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②汉字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明标志③汉字是我国现阶段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④汉字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大众传媒(口语)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7、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①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汉字是世界上生命最长的文字②我国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③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④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整体性的特点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B[解析]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字和史书典籍便是见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体表现在中国文学艺术独树一帜,科学技术成就独领风骚;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由此可见,①③体现的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④体现的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8、清明节不能只当成是扫墓的节日。
我国有些地方的清明节还有与众不同的风俗。
如有的地方清明节有采地菜、做米果、吃青团的习俗;还有的地方有在清明节放风筝的习俗,人们把灾祸疾病都写在风筝上,然后放飞;此外还有植树、荡秋千等。
这说明()。
①一方水土,一方文化②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③各民族文化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④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作出了贡献A.①②B.③④C.①③④ D.②③④9、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我国高度重视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
这是基于①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优秀的文化典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③整理文化典籍有利于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④阅读文化典籍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中华文化A ①②④B ①③④C ①②③D ②③④10、20XX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
某校高二(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安徽”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
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
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示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馆以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多样的民间艺术)乙同学:上海世博会是低碳世博。
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低碳”理念贯穿于上海世博会方方面面。
如世博会的照明全面采用半导体照明(LED),既不减少亮度又节省能源百分之九十;安徽馆的建筑和装饰大量采用了节能环保产品;安徽将利用世博会推介发展低碳经济的招商项目,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1)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
(12分)参考答案:(1)悠久的“和谐”思想,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丰富的中国元素,独特的徽派建筑,多样的民间艺术等,说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
各种文化和谐共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或“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考点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包容性的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谐的关系中交流,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3、要求:(1)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共处、求同存异;(2)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实战演练】11、中华世纪坛序写道:朗朗乾坤,堂堂中华。
高龄五千岁,繁衍百亿人。
铁肩挑五岳,巨手开三峡。
腰环万里长城,脚跨九曲黄河。
高擎文明圣火,穿越世纪风云。
火熊熊薪传百代,光灿灿彪炳千秋。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下列选项中对于中华文化“包容性”理解正确的是()①既求同存异又兼收并蓄②能吸收借鉴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各种文化③能与其他各民族文化平等交流、和睦相处④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科技成果)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12、福建惠安女服饰以其“花头巾、短上衣、银腰带、大筒裤”的特色,在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
它适应当地劳动的需要,汲取了闽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
这体现了()。
A.传统服饰文化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产生影响B.继承传统文化必须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C.服饰文化使中华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D.坚持文化的包容性是形成和保持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13、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这一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A.阶级性B.包容性C.民族性D.地域性14、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