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数学期中复习教(学)案
七年级数学期中复习教案
教材:七年级下册复习内容:四则运算、整数运算、分数运算复习目标:1.能够熟练进行四则运算,包括加减乘除。
2.能够熟练进行整数运算,包括整数的加减乘除。
3.能够熟练进行分数运算,包括分数的加减乘除。
4.理解各种运算的规则和性质。
5.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四则运算复习1.整数的四则运算:a.两个正整数相加、相减、相乘、相除,结果仍为正整数。
b.两个负整数相加、相减、相乘、相除,结果仍为负整数。
c.正整数与负整数相加、相减、相乘、相除,则绝对值较大的数与绝对值较小的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结果的符号与绝对值较大的数相同。
d.0与任何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结果均为0。
2.分数的四则运算:a.分数的加减:先找到两个分数的公共分母,然后将分数转化为相同的分母,再进行加减运算。
b.分数的乘法:分别将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相乘得到新的分子和分母,然后进行约分。
c.分数的除法:将第一个分数的分子乘以第二个分数的倒数,得到新的分子和分母,然后进行约分。
二、整数运算复习1.整数的加法和减法:正整数和负整数进行加减例题:计算下列算式。
1)3+(-5)=?解:3+(-5)=-22)-4-(-2)=?解:-4-(-2)=-2,当两个负数相减时,可以变为负数相加,即-4+2=-22.整数的乘法和除法:正整数和负整数进行乘除例题:计算下列算式。
1)3×(-4)=?解:3×(-4)=-122)-10÷(-2)=?解:-10÷(-2)=5,当两个负数相除时,可以变为负数相乘,即-10×(-1/2)=5三、分数运算复习1.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例题:计算下列算式。
1)2/3+1/4=?解:找到两个分数的最小公倍数为12,分别将2/3和1/4转化为12的分数形式,得到8/12+3/12=11/122)5/6-2/5=?解:找到两个分数的最小公倍数为30,分别将5/6和2/5转化为30的分数形式,得到25/30-12/30=13/302.分数的乘法和除法:例题:计算下列算式。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篇)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篇)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一、指导思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生活入手,结合教材内容。
通过本学期数学课堂教学,夯实学生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学思维模式。
最终圆满完成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任务。
二、情况分析:通过上学期的考试,我们发现这个班的学生数学成绩并不理想。
基础知识不扎实,计算能力差,思维不灵活,缺乏创新思维能力,特别是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低。
整体来看,低分多,两极分化比较严重。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实数和相交线及平行线,理解平行线的判定及其证明;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学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不等式的具体解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提取数学信息,发展几何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特别是独立探索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认识数学源自生活实践,最终回归生活。
四、教材分析第5章,交线和平行线:本章主要研究有理数的基本性质和运算。
本章重点介绍有理数的概念、性质和运算。
本章的难点是理解有理数的基本性质和运算规则,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和计算。
第六章、实数:本章主要是学习单项式和多项式的加减运算。
本章重点内容是单项式、多项式、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及去括号的法则及整式的加减运算。
本章难点在于理解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法则。
第七章,平面笛卡尔坐标系:本章主要研究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方程的基本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及应用。
本章的重点内容是理解平等的基本属性;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想。
本章的难点在于解一元一次方程,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实用的问题。
第八章:二元线性方程组和不等式:本章主要研究线段和角度的性质。
本章的重点是区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度的性质和计算;了解补角和余角的性质和应用。
本章的难点在于线段和角度的计算。
五、教学措施1.深入研读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备课,精心设置课堂教学内容和模式。
七年级期中考试复习计划
七年级期中考试复习计划七年级期中考试复习计划「篇一」课余时间对我们中学生来说是十分珍贵的,所以在做课外练习时要少而精,只要每天做两三道题,天长日久,你的思路就会开阔许多。
学习数学方法固然重要,但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更为重要。
只要你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可以学好数学。
相信自己,数学会使你智慧的光芒更加耀眼夺目!七年级期中考试复习计划「篇二」(1)知识点的总结比较。
每学完一章都应将本章内容做一个框架图或在脑中过一遍,整理出它们的关系。
对于相似易混淆的知识点应分项归纳比较,有时可用联想法将其区分开。
(2)题目的总结比较。
同学们可以建立自己的题库。
我就有两本题集。
一本是错题,一本是精题。
对于平时作业,考试出现的错题,有选择地记下来,并用红笔在一侧批注注意事项,考试前只需翻看红笔写的内容即可。
我还把见到的一些极其巧妙或难度高的题记下来,也用红笔批注此题所用方法和思想。
时间长了,自己就可总结出一些类型的解题规律,也用红笔记下这些规律。
最终它们会成为你宝贵的财富,对你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帮助。
七年级期中考试复习计划「篇三」首先对于老师给出的规律、定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做到刨根问底,这便是理解的最佳途径。
其次,学习任何学科都应抱着怀疑的态度,尤其是理科。
对于老师的讲解,课本的内容,有疑问应尽管提出,与老师讨论。
总之,思考、提问是清除学习隐患的最佳途径。
七年级期中考试复习计划「篇四」所谓高质量是指高正确率和高速度。
写作业时,有时同一类型的题重复练习,这时就要有意识的'考查速度和准确率,并且在每做完一次时能够对此类题目有更深层的思考,诸如它考查的内容,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解题的规律、技巧等。
另外对于老师布置的思考题,也要认真完成。
如果不会决不能轻易放弃,要发扬“钉子”精神,一有空就静心思考,灵感总是突然来到你身边的。
最重要的是,这是一次挑战自我的机会。
成功会带来自信,而自信对于学习理科十分重要;即使失败,这道题也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七年级数学下册期中复习资料(1)(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期中复习资料(1)(100分 90分钟)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3分) 1.如图,AB ∥ED,∠B+∠C+∠D=( )A.180°B.360°C.540°D.270° 2.若点A(x,3)与点B(2,y)关于x 轴对称,则( )A.x=-2,y=-3;B.x=2,y=3;C.x=-2,y=3;D.x=2,y=-3 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小于与它相邻的内角,则这个三角形是( )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无法确定 4.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的两边长为3cm,5cm,则它的周长为( ) A.8cm B.11cm C.13cm D.11cm 或13cm 5.若点A(m,n)在第二象限,那么点B(-m,│n │)在( )A.第一象限B.第二象限;C.第三象限D.第四象限6.已知点P 在第三象限,且到x 轴的距离为3,到y 轴的距离为5,则点P 的坐标为( • ) A.(3,5) B.(-5,3) C.(3,-5) D.(-5,-3)7.如图,已知EF ∥BC,EH ∥AC,则图中与∠1互补的角有( )A.3个B.4个C.5个D.6个 8.三角形是( )A.连结任意三点组成的图形B.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成的图形C.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D.以上说法均不对9.三条共点直线都与第四条直线相交,一共有( )对对顶角. A.8 B.24 C.7 D.12 10.△ABC 中,∠A=13∠B=14∠C,则△ABC 是(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都有可能 11.学校的操场上,升旗的旗杆与地面关系属于( )A.直线与直线平行;B.直线与平面平行;C.直线与直线垂直;D.直线与平面垂直 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21分) 12.如图,AB ∥CD,直线EF 分别交AB 、CD 于E 、F,EG 平分∠BEF,若∠1=72°,•则∠2=________度. 13.已知点M(a,-1)和N(2,b)不重合. (1)当点M 、N 关于_______对称时,a=2,b=1(2)当点M 、N 关于原点对称时,a=__________,b=_________. 14.若A(a,b)在第二、四象限的角平分线上,a 与b 的关系是_________.DA ECB1FE D BA G21F EDCBA G15.两根木棒长分别为5和7,要选择第三根木棒将其钉成三角形,•若第三根木棒的长选取偶数时,有_______种选取情况.16.一个多边形除了一个内角外,其余各内角之和为1680°,•那么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________. 17.n 边形的对角线的条数是_________.18.如图,甲、乙两岸之间要架一座桥梁,从甲岸测得桥梁的走向是北偏东50•°,如果甲、乙两岸同时开工.要使桥梁准确连接,那么在乙岸施工时,应按β 为_________度的方向动工. 三、解答题:(19-22每题9分,23题10分,共46分)19.如图,△ABC 中,AD ∥BC,AE 平分∠BAC,∠B=20°,∠C=30°,求∠DAE 的度数.E DCBA20.某个图形上各点的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变为原来的相反数,•此时图形却未发生任何改变,你认为可能吗?举例说明若横、纵坐标都变为原来的相反数呢?2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顺次连结(-2,1),(-2,-1),(2,-2),(2,3)各点,你会得到一个什么图形?试求出该图形的面积.北βα北乙甲22.如图,AB ∥CD,分别探讨下面四个图形中∠APC 与∠PAB,∠PCD 的关系,请你从所得的关系中任意选取一个加以说明.(1)PDC BA (2)PD C BA(3)PC BA(4)PDC BA23.已知:如图,△ABC 中,∠ABC=∠C,BD 是∠ABC 的平分线,且∠BDE=∠BED,•∠A=100°,求∠DEC 的度数.E DCA答案:一、1.B 点拨:如答图,连结BD, 则∠ABD+∠BDE=180°.而∠2+•∠CBD+•∠BDC=180°, 所以∠ABC+∠C+∠CDE =∠ABD+∠CBD+∠BDE+∠BDC+∠2 =360°.EDCBA2.D 点拨:关于x 轴对称的两个点,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3.B 点拨:因为锐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任何一个外角都比它相邻的内角大或相等.4.D 点拨:应分两种情况:当3cm 为等边长时, 周长为:3+3+5=11(cm);当5cm 为等边长时,3+5+5=13(cm). 5.A 点拨:因为点A 在第二象限, 所以m<0,n>0,所以-m>0,│n │>0, 因此点B 在第一象限.6.D 点拨:因为在第三象限,所以到x 轴的距离为3,说明纵坐标为-3,到y 的距离为5,说明横坐标为-5,即P 点坐标为(-5,-3). 7.A 点拨:如答图,由AC ∥EH 得∠1=∠4,由EF ∥BC 得∠2+∠4=180°,∠2=∠3,•∠1+∠5=180°,所以有∠2、∠3、∠5,3个与∠1互补的角.35H 421FED CB A G8.B 点拨:三角形的定义.9.D 点拨:应用对顶角的定义. 10.B 点拨:由题意得∠C=4∠A,∠B=3∠A,所以∠A+3∠A+4∠A=180°,• 所以∠A=22.5°,∠C=90°.11.D 点拨:应用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二、12.54 点拨:因为AB∥CD,所以∠1+∠BEF=180°,所以∠BEF=180°-•∠1=180°-72°=108°.而∠2=∠BEG=12∠BEF,所以∠2=54°.13.(1)x轴;(2)-2,1 点拨:两点关于x轴对称时,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关于原点对称时,横纵坐标都是互为相反数.14.互为相反数点拨:二、四象限夹角平分线上的点的横纵坐标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15.4 点拨:因为第三边的取值范围是大于2,小于12,在2~12之间的偶数有4,6,8,10,4个,所以应有4种情况.16.12 点拨:设剩余一个内角度数为x°,(n-2)·180°=1680°+x°,n-2= 1680180x︒+︒︒,•n=2+9+60180x︒+︒︒,所以n应为12.17.(3)2n n-点拨:多边形对角线条数公式.18.北偏西130°三、19.解:因为∠EAC=12∠BAC=12(180°-20°-30°)=65°,而∠ADC=90°,所以∠DAC=60°,所以∠EAD=65°-60°=5°.20.解:可能.因为图形上的点原本就关于x轴对称,这样位置、•形状和大小没有改变.21.解:梯形.因为AB长为2,CD长为5,AB与CD之间的距离为4,所以S梯形ABCD =(25)42+⨯=14.(如图)22.解:①∠BAP+∠APC+∠PCD=360°;②∠APC=∠BAP+∠PCD; ③∠BAP=∠APC+∠PCD; ④∠PCD=∠APC+∠PAB. 如②,可作PE ∥AB,(如图) 因为PE ∥AB ∥CD,所以∠BAP=∠APE,∠EPC=∠PCD. 所以∠APE+∠EPC=∠BAP+∠PCD, 即∠APC=∠PAB+∠PCD.PE DCBA23.解:因为∠A=100°,∠ABC=∠C,所以∠ABC=40°,•而BD•平分∠ABC,• 所以∠DBE=20°. 而∠BDE=∠BED, 所以∠DEB=12(180°-20°)=80°,所以∠DEC=100°.。
新宾满族自治县第三中学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七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章末复习导学案 新人教版 (2)
【教学说明】在描述图中的角时,也应注意顺序,如以OA为边的角全部表示出来,把以OC为边的角给全部描述完,再把以OD为边的角给全部表示出来,如此继续下去,这样图中的角便全部表示出来了,不至于重复,也不会遗漏.
例2(1)把72°23′42″化成度;
【过程与方法】
通过在图片、实例中找角,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通过实际操作,体会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热情和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教学重点】
角的概念与角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角的概念.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4)自学参考提纲:
①如何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
②平面直角坐标系中,x轴、y轴上的点的坐标有什么共同特点?
③不同象限的点的坐标符号有什么特点?
④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点(x,y),向右平移a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x+a,y),向左呢?向上平移b个单位得到的点的坐标为(x,y+b),向下呢?
二、自主复习
试一试教材第134页练习.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把图中的角表示成下列形式,哪些正确,哪些不正确?
(1)∠APO(2)∠AOP(3)OPC
(4)∠OCP
(5)∠O (6)∠P
2.图中以O点为顶点的角有几个?以D点为顶点的角有几个?试用适当的方法来表示这些角.
3.下面为中国地图的简图.
(1)用字母表示图中的每个城市.
③已知点M(-1,-1),|MN|=4,且MN∥y轴.答案:(-1,-5)或(—1,3)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八九十章复习课 教案
教学重点
1、利用不等关系分析预测比赛结果
2、对概念的理解及对数据收集整理
教学难点
1、在开放的问题情境中促使学生的思维从无序走向有序;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主动性
数学备课组第十五周供十六周用主备课稿
课题
复习八、九、十章
主备人
课时
4 课时
课型
复习课课
学习目标
1、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灵活运用代入法的技巧.
3、会用加减法求未知数系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通过探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经历用加减法把“二元”化为“一元”的过程,体会消元的思想,以及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化归思想.
【易错易混点】教师以问题促反思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回顾总结,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以及如何用数学的方法以去分析解决问题。
拓展与延伸
统计调查中如何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这些过程就是我们统计中的基本过程,特别是要会制作条形统计图或扇形统计图来对数据进行直观形象的描述。
教学设计
(包括导入,各教学环节的安,导学案设计等)
教法设计与学法指导
(包括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易错易混点的解决措施,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利用,学法指导)
【重点】列不等式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审题→设未知数→找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解这个不等式求出解集→检验所求的解集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写出答案。
【难点】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亮点题】可以学生结合某次实际的体育比赛,运用数学知识预测比赛结果,并写出简单的预测报告,可以分小组进行。
SX-7-042七年级数学下册期中复习第二课时
(5)注重思想教育,不断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创造条件,让学困生体验成功。
(6)应注重对尖子的培养。在他们解题过程中,要求他们尽量走捷径、出奇招、有创意,注重逻辑关系,力求解题完整、完美。对于接受能力好的同学,课外适当开展兴趣小组,培养解题技巧,提高灵活度,使其冒“尖”。
(3)8x3+27=0;(4)(x-2)3=-1;
(5)(10-0.1x)3=-27000.
教
与
学
反
思
《实数》这一部分的复习,对于这一部分的概念,学生掌握得还可以,同时,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合作交流等能力。通过这节课,我清醒的认识到中考第一轮数学复习基本思路是:回归基础,低起点,多层次;重视知识的整合,在变式中逐步提升;抓好中档题,保住基本分,盯住中等生,带动学生全面发展。第一轮复习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要点6数形结合题
数形结合是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思想方法,解题时必须通过所给图形抓住相关数的信息。
要点7与二次根式有关的探究题
这类题目需要我们细心观察及思考,探究其中的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例1. 9的平方根是【】
(A) 3 (B) (C) 81 (D)
例2.(-5)2的平方根是【】
(A)5 (B)-5 (C)±5 (D)±
1、要判断一个对象有无平方根,首先要对这个对象进行转化,直到能看出它的符号,然后依据平方根的性质进行判断。2、因为正数、0、负数均有立方根,所以所给各数都有立方根。
要点2实数的分类与性质
要正确判断一个数属于哪一类,理解各数的意义是关键。
七年级数学备课组期中复习计划及措施
七年级数学备课组期中复习计划及措施第一篇:七年级数学备课组期中复习计划及措施七年级数学备课组期中考试复习计划及措施不知不觉的开学已经是近两个多月了,检验初一学生这一段时期学习效果的期中考试很快就要来临了。
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考试成绩的得来一方面来自于学生自身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复习指导的有效、得当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根据学校这一学期工作计划的安排,以及我们初一数学备课小组的统一教学方案,同时结合老师对教材的梳理、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数学学习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为即将到来的期中考试制定周密详细的复习计划,以巩固学生的实际所学内容,增强数学基础方面的积累,提高数学的基础能力,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潜力充分调动挖掘出来,使学生在这次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使整个初一年级的学习成绩有更高的突破。
初一数学的期中考试复习主要是针对七上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的知识点,仅一周的复习时间,一定要有一个切合实际且比较合理的复习计划,才能实现我们预期的复习效果。
复习目的:1、巩固课本中的基本知识点,引导学生让知识点构成线,织成网,形成知识系统。
2、引导学生认识初一数学试题的结构与模式,并学会如何积极应对。
3,逐渐训练中学应试的技能技巧,如考试应对能力等。
4,在对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并运用数学复习方法。
5、力争提高数学科的及格率和优秀率是我们的目标。
复习内容: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前部分,包括基础知识、书本例题、练习题等。
复习重难点:基础知识的掌握的不牢固,部分学生考试作答不理想,数学思维能力较差;许多主观性的题目不敢作答;思路不清晰。
复习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考试法,评析法。
复习课时:约6课时。
复习计划:前三天:主要进行分章节单元复习三位老师分工合作整理出、精选出各章节中的知识点,有系统地复习。
后三天:主要进行模拟综合试卷并评析试卷每个数学教师针对书本基础知识,按照自己对于期中考试的理解,自主命题一份模拟试卷,并在考后进行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评析。
七年级数学期中考的复习计划(通用10篇)
七年级数学期中考的复习计划(通用10篇)七年级数学期中考的复习计划 1一、复习的主要内容1、能正确地进行整式的运算.撑握运算的各种法则以及乘法公式。
2、能准确找出同位角.内错角以及同旁内角并撑握判断两直线平行的方法以及平行线的特征。
3、认识百万分之一.近似数与有效数字.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以及形象统计图,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会用统计图中的数据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4、了解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体会概率的取值在0,1之间。
了解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运用概率的语言说明游戏的公平性。
体会概率的意义,能对两类概率模型进行简单计算;能设计符合要求的简单概率模型。
5、掌握三角形分类.会画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以及高.认识全等三角形撑握判断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以及利用全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认识常量与变量.了解自变量与因变量都是变量以及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7、能辩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二、复习的主要目标1、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习惯。
2、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在本学期学习到的知识系统化。
巩固所学的知识,对于缺漏的知识进行加强。
3、通过形式多样化的复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复习活动中经历、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4、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学习信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一步发展。
三、复习的具体设想1、首先组织学生回顾与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
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在这一学期里都学了哪些内容,觉得哪些内容在生活中最有用,感觉学习比较困难的.是什么内容等等。
也可以引导学生设想自己的复习方法。
这样学生能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情况,明确再努力的目标,教师更全面地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复习辅导指明方向。
2、与生活密切联系。
复习时同样要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1章《二元一次方程组》复习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1章《二元一次方程组》复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二元一次方程组》是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1章的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解法和应用。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方程组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但是对于二元一次方程组这种抽象的数学概念,还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教学活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和性质。
2.学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
3.能够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和性质,解法。
2.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
2.运用实例和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3.利用板书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和性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投影仪和多媒体教学课件。
3.练习题和测试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例如,设计一个购物问题,让学生考虑如何列出方程来表示这个问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和性质,通过示例和讲解,让学生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解决一些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刚刚学习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教师及时批改学生的答案,给予反馈。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如何将二元一次方程组应用于实际问题中,举例说明。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解法和应用。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期中复习课件
二、说理
• • • • • • • • • • • • • • • • 1、把握要点: (1)说明两条直线平行的理由; (2)说明两个角的关系的理由; (3)说明游戏是否公平的理由。 2、基础训练: (1)如图,已知∠A=∠F, ∠C=∠D, BD和CE平行吗?请说明理由。 (2)如图,BD⊥AC,EF⊥AC,DF分别 为垂足,∠1=∠2,则∠ADG与∠C相 等吗?为什么? (3)小张和小王轮流掷一个六个面上 分别标有1、2、3、4、5、6的骰子: ①如果规定谁掷的点数大谁赢,你认为 公平吗? ②如果规定无论谁掷,点数大于3小张赢, 点数小于3小王赢,你认为公平吗?为什么?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做题要做到:准、巧。 准
2、基础训练:
• (1)下列各题计算正确的是( )
• A.x2·x3=x6 B.x8÷x4÷x2=1 C.(-x2)3=x6 D.-x2-2x2=-3x2。
• (2)计算(2xy-y) -(-y+xy)=——。 • (3)计算(a-3b)(a+3b)-(3b-a)2 =——。 • (4)一个长方形的面积为4a2-6ab+2a,若它的一 4 4a -6ab+2a, 边长为2a,则此长方形的周长为——。 • (5)若x+y=1,xy=-2,则x2+y2=——。 • (6)简便计算20102-2009×2011=——。 •
期中复习
复习提纲 一、计算 二、说理 三、作图
一、计算:
• (一)、整式的计算: )、整式的计算: 整式的计算
• 1、把握要点: • (1) 整式加减的实质是合并同类项,掌握去括号 合并 去括号与合并 去括号 同类项法则是关键。 同类项 • (2)幂的运算包括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 方、同底数幂的除法等,从底数、指数的变化类比掌握是 关键。 • (3)整式的乘除运算重在转化: • 多项式乘(除以)多项式 →单项式乘(除以)单项式 • (4)乘法公式:(a+b)(a-b)=a2-b2 • (a±b)2=a2±2ab+b2
七年级数学教案三角形期中复习
龙文教育一对一个性化教案教务处签字:日 期: 年 月 日学生姓名教师姓名授课日期2012.4.11授课时段19:30—21:30课题 三角形的段考复习本课重点 1、复习三角形的章节知识点 2、用练习巩固上述知识点教 学 步 骤 及 教 学 内 容一、【检查作业与评讲】 二、【课前热身】 三、【内容讲解】知识回顾三角形的章节知识点本章知识结构图三角形(1)平面镶嵌及平面镶嵌的条件。
(2)只用一种正多边形镶嵌地面,只有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的地砖可以用 (3)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正多边形镶嵌地面用正三角形与正方形、正三角形与正六边形、正三角形与正十二边形、正四边形与正八边形都可以作平面镶嵌四、【课堂总结】 五、【作业布置】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外角和 多边形的外角和镶嵌多边形的内角和角平分线中线 高 三角形的边课后评价一、学生对于本次课的评价○特别满意○满意○一般○差二、教师评定1、学生上次作业评价:○好○较好○一般○差2、学生本次上课情况评价:○好○较好○一般○差作业布置教师留言教师签字:家长意见家长签字:日期:年月日一、【检查作业与评讲】检查上次课的作业并讲评二、【课前热身】复习课直接进入复习三、【内容讲解】知识回顾三角形的章节知识点本章知识结构图三角形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1)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①边:AB,BC,CA 或a,b,c ②顶点:A,B,C ③角:C B A ∠∠∠,, (2)三角形的分类①⎪⎩⎪⎨⎧⎩⎨⎧等边三角形底和腰不相等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三角形)按边( ②⎪⎩⎪⎨⎧⎩⎨⎧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斜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三角形按角 (3)三角形的主要线段①三角形的中线:顶点与对边中点的连线,三中线交点叫重心BcAbCa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外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镶嵌多边形的内角和角平分线中线 高 三角形的边②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内角平分线与对边相交,顶点和交点间的线段,三角角平分线的交点叫内心③三角形的高:顶点向对边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三条高的交点叫垂心(分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交点的位置不同)(4)三角形三边间的关系.①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b a c a c b c b a >+>+>+,, ②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a c b c b a b a c <-<-<-,, (5)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三条边确定后,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了,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例题讲解1例1:已知BD,CE 是ABC ∆的高,直线BD,CE 相交,所成的角中有一个角为50°, 则等于BAC ∠例2:已知ABC ∆中,ACB ABC ∠∠和的角平分线BD,CE 相交于点O,且 60=∠A ,求BOC ∠的度数例3:三角形的最长边为10,另两边的长分别为x 和4,周长为c,求x 和c 的取值范围.与三角形有关的角(1)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性质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七年级下册数学期中复习教案
七年级下册数学期中复习教案
【 - 七年级下册数学书教案】
教学设计思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回忆与反思前三章所学内容,领悟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知识结构及主要知识点,侧重对重点知识内容、数学思想和方法、思维策略的总结与反思,再通过练习稳固这些知识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对前三章所学知识作一次系统,系统地把握这三章的知识要点;通过回忆与反思这三章所学内容,领悟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练习,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深化一步,以有利于掌握;开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对所学知识的概括能力;进一步开展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逐张复习每张的知识要点,通过练习来稳固这些知识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体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这三章的重点内容;难点是能灵活利用这三章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引导、小组讨论课时安排3课时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通过每一章的知识结构及一些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每一章的知识点。
点击此处或目标另存为。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一章整式的乘除期中复习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回顾整式的乘除的基本概念。整式的乘除是指如何将单项式与单项式、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以及如何进行整式的除法运算。这些运算是解决许多数学问题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高级数学的必备技能。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例如,计算(2x + 3y)(x - 2y)的结果。这个案例展示了整式乘法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特别注意了对重点和难点的讲解。通过案例分析、步骤分解等方式,尽量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具体易懂。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教学方法效果不错。但在讲授过程中,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对乘法公式和整式除法的掌握仍然不够牢固,这可能需要我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突破这些难点。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们有了更多互动和交流的机会。他们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然而,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问题不够熟悉或者缺乏自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鼓励这些学生多发言,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整式的除法:整式的除法法则,以及带余除法、整式的乘除混合运算。
-举例:(3x^2 + 5x + 2) ÷ (x + 1),强调除法法则和如何处理余数。
2.教学难点
-合并同类项:学生在进行整式乘法运算时,往往会忽略合并同类项的步骤,导致答案不准确。
-突破方法:通过例题演示,强调在乘法运算后必须进行同类项的合并。
关于学生小组讨论,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机会。他们在讨论中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想法,也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讨论时容易偏离主题,这需要我在旁边适时引导,确保讨论的有效性。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5章《轴对称与旋转》复习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5章《轴对称与旋转》复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5章《轴对称与旋转》复习教案,主要内容包括轴对称和旋转的性质、判定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轴对称和旋转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但部分学生对于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其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轴对称和旋转的性质、判定,提高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轴对称和旋转的性质、判定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难点:轴对称和旋转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复习资料,包括课件、练习题等。
2.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轴对称和旋转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轴对称和旋转的概念及其应用。
例如:在平面上有三个点A、B、C,其中AB=BC,求证:点A、B、C关于某条直线对称。
2.呈现(10分钟)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轴对称和旋转的性质、判定。
引导学生复习这些知识点,并思考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操练(10分钟)进行一些轴对称和旋转变换的练习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已知一个图形,通过轴对称和旋转变换,得到另一个图形,求证这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轴对称和旋转的知识解决问题。
SX-7-041七年级数学下册期中复习第一课时
(2)若△ABC内部一点P的坐标是(a,b),则点P的对应点P′的坐标是(_____)
解析:(1)图略由A和A′的坐标可知:A点向左平移5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得到
A′,所以B′坐标是(-4,1);C′坐标是(-1,-1)
(2).P′坐标是(a-5,b-2)
解:过E点作EF∥AB
∴∠1+∠3=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3=180°-∠1=180°-110°=70°
∵AB∥CD(已知),AB∥EF(作图)
∴CD∥EF(两直线都平行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
∴∠4+∠2=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4=180°-∠2=180°-125°=55°
又∵AD∥BE(已证)
∴∠6+∠DCE=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DCE=90°
又∵CM平分∠DCE(已知)
∴∠4=∠MCE=45°(角平分线定义)
例四.如图,已知AB∥CD,∠1=110°,∠2=125°,求∠x的大小
解析:【分析】因为∠x+∠AEC=180°,要求∠x,需求∠AEC.观察图形,∠1、∠2、∠AEC没有直接联系,由已知AB∥CD,可以联想到平行线的性质,所以添加EF∥AB,则∠1、∠2、∠3、∠4、∠x之间的关于就比较明显了
∴∠x=180-∠3-∠4=180°-70°-55°=55°
2、平面直角坐标系
例五、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到x轴的距离等于2,到y轴的距离等于3的点的坐标是__________。
解析:到x轴的距离等于2的点的纵坐标有-2、+2;到y轴的距离等于3的点的横坐标有+3、-3,因此,满足条件的点的坐标有(3,2)、(3,-2)、(-3,2)、(-3,-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中复习1
——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对方程、方程组的概念有进一步理解。
2. 掌握解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
灵活选用代入法或加减法解方程
组。
3. 会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应用题。
4. 提高概括能力,归纳能力。
5. 培养思维灵活性,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 根据方程组特点先合适方法求解使计算简便。
2. 培养思维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
概括本章主要容。
(概念,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等) 二、 例题。
例1. 用代入法解方程组 ⎩
⎨⎧=-=-175032y x y x 例2.
用加减法法解方程组 ⎩⎨⎧=-=-175032y x y x
例3.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1)、两在相距280千米,一般顺流航行需14小时,
逆流航行需20小时,求船在静水中速度,水流的速度。
(2)、420个零件由甲、乙两人制造。
甲 先做2天后,
乙加入合作再做2天完成,乙先做2天,甲加入合作,还需3天完成。
问:甲、乙每天各做多少个零件?
例4. 下列各方程组怎样求解最简便。
(1)⎩⎨⎧+==-1934x y y x (2)⎩⎨⎧-=--=+6
293y x y x (3)⎩⎨⎧+==+2376y x y x (4)⎩
⎨⎧=+=+7231252y x y x 对(3)(4)教师不给出统一答案。
例5. 讨论:不解方程组,观察下列方程组是否有
解。
(1)⎩⎨⎧-=+=+2212y x y x (2)⎩
⎨⎧-=+=+42412y x y x (3)⎩⎨⎧-=+=+4
24336y x y x 三、练习。
P25 A 组 第二题
P26 A
组 第八题
期中复习2
——整式的乘法
教学目标:1、能较熟练地理解本章所学的公式及运算法则
2、能熟练地进行多项式的计算。
教学重点:正确选择运算法则和乘法公式进行运算。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所学计算法则及计算公式。
教学方法:例分析、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各知识点复习
1、整式包括单项式和多项式。
2、求多项式的和与差,解题的几个步骤:一是写出和或差的运算式;二是去括号;三是找出同类项,将它们放在一起;四是合并同类项。
3、多项式的排列(按某一个字母降幂、升幂排列)。
4、同底数幂相乘:a m·a n =a m+n(m、n都是正整数)
语言叙述: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5、幂的乘方:(a m )n ==a mn (m 、n 为正整数) 语言叙述: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6、积的乘方:n n n b a ab ⋅=)( (n 为正整数)
文字叙述:积的乘方等于把各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7、单项式的乘法法则: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项式相乘,把系数相乘,同底数幂的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8、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即利用乘法的分配律 a(b+c)=ab+ac
9、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m+n)(a+b)= a(m+n)+b(m+n)=(am+an+bm+bn)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10、二项式的乘积:
))((b x a x ++ =ab ax bx x +++2=ab x b a x +++)(2
11、平方差公式: ()()22b a b a b a -=-+
文字叙述: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12、完全平方公式:2222)(b ab a b a +±=±
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的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
13、三个数的和的平方公式:2)(c b a ++==bc ac ab c b a 222222+++++
二、例分析:
例1、 计算:
(1) 求454232++-ab b b a 与3223232a ab b a +-+的和与差。
(2)22)()(c b a c b a +---+
例2、先化简,再求值:
(1))4)(2)(2(22y x y x y x +-+ ,其中x=-2,y=-3
(2) 21,2)()())((222=
=+++--+b a b a b a b a b a 其中 例3、解方程:
3)4)(1()3)(3(+=+---+x x x x x
二、练习
P52 A 组 第三题 (1)、(2)
P52 A 组 第四题 (1)、(2)
P52 A 组 第五题 (1)、(2)
期中试卷分析
一、试卷结构:
本次测试涉及二元一次方程组、整式的乘法、因式分解三章容,由本年级经验丰富的数学教师方讲礼命题,经年级数学组三位教师集体商议定稿。
难度适中,基础题所占比例大,旨在测试学生的水平。
二、成绩分析:
本次应考50人,与考50人,优秀22人,占百分之四十四,高分达117分,及格29人,占百分之五十八,不及格21人,占百分之四十二。
成绩在全年级三个班中偏低。
具体情况分析:
1、两级分化严重:
A、117分5人,优秀22人;
B、40分以下8人,占百分之一十六,低分至15分。
2、中差生所占比例大,41分-67分13人,占百分之
二十六。
3、及格至优秀段(72分-95分)学生所占比例小,仅8
人,占百分之一十六。
三、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学习不主动、拖拉,作业不按时完成,完成者马虎了事,抄袭屡禁不止。
2、学生基础差,导致厌学情绪严重,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旧知掌握不牢,新知不积极把握,愈学愈厌烦。
3、学习不细心。
粗枝大叶是通病,纵观平时作业和试卷情况,粗心失分是关键。
4、畏难情绪严重,稍有难度或稍微复杂的计算,学生大部分不愿意去动手做。
5、思维僵化,不主动积极地思考问题。
四、教师主观原因分析:
1、教者教材钻研深度不够,讲课不能做到深入浅出。
2、课堂结构不合理,讲的过多,练的过少。
五、今后措施:
1、关爱学生,不斥责学生,正确引导学生的学校态度。
2、搞活课堂,让学生在愉悦中接受知识。
3、少讲多练,精讲精练,向45分钟要质量。
4、营造学习氛围,创建互助学习风气,杜绝抄袭现象。
5、加强后进生的课后辅导,师生共同提高后进面。
六、查漏补缺:
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的讨论(选择题第2题)
2、完全平方式的讨论(选择题第8题、填空题第7题,解答题第1题)
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答题第2题),突出有要时间验算,保证正确率
4、应用题的等量关系的建立。
(解答题第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