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船型屋:千百年来黎族同胞建筑的精华
黎族建筑
黎族是海南岛的原住居民。
海南岛也是黎族唯一的居住地。
从远古时代以来,他们生息繁衍在美丽富饶的海南岛上,创造出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作为黎族文化一部分的黎族建筑,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并不断改造和利用其自身的生存环境,最终因气候条件与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建筑文化。
(一)住宅1、船形屋船形屋,这是黎族富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住宅,也是黎族最古老的居屋。
船形屋又可称船形茅屋,因状似倒扣船只而得名的船形屋,是黎族的传统住房。
黎族称其为"布隆亭竿"或者“布隆篝峦”,意为“竹架棚房子”。
关于它的历史,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据说,古时海南岛上没有人烟。
大禹坐天下时,南海有一个俚国,国王有个叫丹雅的公主。
她嫁了三个丈夫,三个丈夫先后都死了。
相师传言她是扫帚星下凡,在家家破.本国国亡.一时弄得满城风雨,人心惶惶,纷纷请求处死丹雅公主。
此时.丹雅公主已身怀六甲,国王不忍下手,便在一个北风呼啸的清晨.备了一只无舵无桨的小船和一些酒食,以及一把山刀和三斤谷种.把丹雅公主放到船上。
丹雅公主养的一条小黄狗也跟上了船.小船在风中飘人了茫茫大海。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历尽劫难的丹雅公主的船在一个荒岛岸边搁浅了。
她看到了远处的高山岭岭,也看到了成群的猴子无忧无虑的穿行于林间,所有的忧郁和恐惧一下子消失了,在饱餐了野兔和鸟蛋之后,丹雅公主在这个荒岛定居下来。
为了躲避风雨,防御野兽的侵袭,丹雅公主在海滩切竖起几根木桩,然后把小船倒扣在木桩上当屋顶,又割来茅草围在四周,她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白天,她带着小黄狗上山打野兽,采野果。
晚上睡在这船屋里,小黄狗忠实地守在门口。
后来.船板烂了.她割下茅草盖顶,这就是后来黎族人所居住的船形屋的雏形。
他们的后人为纪念祖先,便模仿船的样子建造自己的房屋。
这种屋,远远看去,与船一模一样,故名船形屋。
船形屋,就地取材,砍树劈竹,采藤割茅;以竹木扎架构成半圆形轮廓,以藤条捆牢,沿屋檐向屋顶盖以一层层编成片的茅草,传统的船形屋不设檐墙,屋顶与檐墙合为一,屋檐一直垂向地面前高后低状如船蓬,用藤条或竹片编成离开地面的地板。
海南黎族地区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保护现状浅析
海南黎族地区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保护现状浅析以船形屋为代表的海南黎族传统村落建筑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几千年来闪耀着黎族人民的创造力和智慧力,是一笔极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海南黎族地区传统村落建筑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与开发,但也存在着基础设施落后、保护开发水平较低等问题。
海南黎族地区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保护与开发要培养“自珍”意识,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坚持求真求实的原则,做好保护工作;充分挖掘黎族村落传统建筑文化的价值,打造旅游新亮点。
标签:海南黎族;传统村落建筑文化;现状;对策黎族是海南岛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
3000多年来,黎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不仅创造了悠久文明的历史,而且还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作出宝贵的贡献。
这其中作为黎族村落的传统建筑——船形屋,更是为我国古代建筑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海南黎族的船形屋建筑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闪耀着黎族人民的创造力和智慧力,是一笔极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此,科学地研究黎族地区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保护开发问题,对于铭记黎族古老的建筑记忆和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海南省东方市白查村作为一个传统黎族村落,因其船形屋建筑保存程度之高而被成功选为“中国传统村落”。
本文以白查村船形屋建筑为个案,主要就黎族地区传统村落建筑文化的特色、保护与开发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
1 以船形屋为代表的黎族传统建筑及其审美价值1.1 黎族传统村落建筑的构建船形屋是黎族人民在几千年的生产劳动中留下的建筑结晶,从材质构成上来看,它属于传统竹木结构建筑。
一般都是就地取材,树、竹、藤、茅为其必备建筑材料,先以树干做为梁柱,用树杈来进行承托,从而将其构架为半圆拱形,再在上面盖上茅草。
之所以将其称之为“船形屋”,是因为从外观上看起来如同倒扣的船形。
其特点是屋盖和墙体合为一体,比较容易构建,降低了建筑的成本。
此外,冬暖夏凉也是它的另一个特点。
即将消失的“船型屋”能否搭上申遗“快车”出圈
即将消失的“船型屋”能否搭上申遗“快车”出圈茅草铺顶,草泥糊墙,形似一艘倒扣的木船,这样的“船型屋”是海南黎族群众世代居住的房屋,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海南全省共有近16万户、80万黎族群众居住在船型屋及由其组成的村落里。
自1992年起,海南省实施茅草屋改造工程,帮助黎族群众搬出低矮阴暗的船型屋。
至2023年底,全省少数民族同胞“不落一户”,彻底告别了住茅草房的历史。
目前,只有五指山市毛阳镇初保村、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村两处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村落得以保留古老原貌。
古老的船型屋行将消失,独特的黎族歌舞、体育、医药等传统文化走出大山的步履也略显迟滞。
如何让世界更了解海南?如何正确认识、更好传承与开发以船型屋为代表的黎族传统文化?让我们一同走进黎族群众聚居区,从黎族百姓、省市县干部、遗产研究专家那里去找一找答案。
“茅草房是很难再住回去了!”从海南五指山市区出发,走国道,翻越10多公里阿陀岭到达毛阳镇,再行驶一段村道便到达初保村。
这是一座建在山坡上的村庄,依山傍水,风景秀丽。
村口的石刻村名、茅草房谷仓和“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十分醒目。
沿着村道往里走,左手边有几方绿油油的水田,山泉溪涧从村前流过。
右边斜坡上,干栏式黎族民居风格的茅草房一间挨着一间,村落已无人常住,有些房顶的茅草已被更换为铁皮,有的房屋被用来饲养鸡鸭等家禽。
从门外往里看,屋内低矮昏暗,泥土地、木板墙、三石灶……处处透着古老的气息。
2023年,当地政府在老村附近新建了一个村庄,全村76户约400人全部搬迁至新村两层楼房,房屋整齐连片,环村路、文化室、篮球场以及水电等基础设施齐全,屋内有沙发、电视、独立卫生间和洗澡间,村民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骑着新潮摩托车从山上槟榔林里劳作归来的村民王世奇说,老村距离田地较近,大家会将农具放在老房子里,中午偶尔会在老村休息。
谈起对老村的态度,这位当过村民小组组长的80后说:“大家肯定对老村有感情,毕竟是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
船屋
关于海南船屋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很 早以前,南海有个俚国,国王有个公主叫 丹雅,丹雅嫁了三个丈夫,而三个丈夫都 死了,国中的人们认为她是扫帚星下凡, 要求国王处死她,当时,丹雅公主已身怀 六甲,国王不忍,于是将她流放。
丹雅公主乘船飘流在海上,不知过了 多少天,被风吹至海南岛,上岸后,她把 船拉到岸边,又将船翻扣,用茅草覆盖在 上面,演变成后来的黎族船形屋。丹雅此 后在岛上定居,成了黎族先祖。
海南船型屋
船屋是海南黎族的 船屋是海南黎族的 民居建筑,又称 民居建筑,又称 为“船形屋”,是黎族 船形屋” 最典型的民居样式。
黎族村寨大多建在山谷中的小平原、河谷台地或 黎族村寨大多建在山谷中的小平原、河谷台地或 平缓的坡地上,被形容为山包围村、村包围田、 田包围水。 黎族民居一般就地取材,砍树劈竹,采藤割茅, 黎族民居一般就地取材,砍树劈竹,采藤割茅, 以竹木为架,覆草为盖。房子比较低矮,外形像 船篷,内部间隔像船舱,因此被称为“船形屋” 船篷,内部间隔像船舱,因此被称为“船形屋”。 随着各民族交往的增多,黎族楼居的船形屋逐渐 落地,随后还引进了汉族的金字形房屋的构造。
船形屋中设有间隔,屋顶侧面开有天窗, 门内有三石灶,灶旁置水缸,前门屋背有 放柴火的杂间。屋内还划定主人位置,铺 设着自编的席止,船形屋冬天暖和,夏天 少蚊子。在这样的屋子里住着,卧听山风 船屋群
船屋: 船屋:室内手绘彩色效果图
海南黎族船型屋建筑形态在海南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
2021年第5期海南黎族船型屋建筑形态在海南美丽乡村建设中56用陈利伟#%21海南师范大学(571158)2河北美术学院(050700)摘要:海南黎族船型屋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至今保存完整的一种茅特色茅草建筑。
古老传统的黎族船型屋建筑已不能满足当代生活需求,在我国大力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潮中,黎族船型屋建筑形态以其独特、独有的建筑形式应用在村寨建设中,不仅保护了传统建筑文化,还将黎族特色文化传递给全世界,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国际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增光添瓦,打造成为国际岛独有的建筑名片。
关键词:黎族船型屋;建筑形态;美丽乡村;应用1海南黎族船型屋概述海南黎族船型屋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至今保存完整的一种茅特色茅草建筑,代表的是海南文化。
古老传统的黎族船型屋建筑已不能满足当代生活需求,在我国大力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潮中,黎族船型屋建筑形态以其独特、独有的建筑形式应用在村寨建设中,不仅保护了传统建筑文化,还将黎族特色文化传递给全世界叫关于船型屋的由来,坊间也有传说故事:相传南海有一个俚国,俚国有一位公主名叫丹雅。
丹雅公主相继嫁给三个丈夫,但都无缘无故的死去。
言传公主遭到诅咒,她的存在将国破家亡,在坊间造成慌乱,人们央求国王处死丹雅公主还世间安宁。
但作为国王唯一的公主不忍将怀有身孕的女儿处死,便将公主放走,公主乘坐小船在大海上不知漂泊了多长时间,最终飘零在一个荒岛上,即今日的海南岛。
为了遮挡暴晒的阳光,躲避风吹雨淋,野兽的袭扰,利用岛上的树干、竹子等自然资源搭建木桩,将小船倒扣在搭建的木桩上,随着将时间的推移,受自然灾害的破坏,船板烂了,公主在田野里割了许多茅草盖在屋顶,建成了船型屋的雏形。
黎族船型屋主要聚集在海南岛中南部地区的县市,依山傍水围林而建,据史料记载和黎族文化传承,有说服力的船型屋概念应为黎族人民为纪念穿洋过海而来的先祖,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倚天顺势而为,就地取材,采用树干、枝条、竹子、藤、葵叶、茅草等天然材料,以木船型状搭建茅草屋,因建筑形态、外形像极了船篷,故称为船型屋。
海南黎族地区传统村落建筑文化的保护探讨
海南黎族地区传统村落建筑文化的保护探讨作者:王沫来源:《艺术评鉴》2017年第05期摘要:海南黎族村落里面的传统建筑有上千年的历史,并且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其中以船形屋最有代表性,这是我们中国数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具特色之一,但是随着我们现代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海南黎族地区这最具特色的传统建筑文化进行了有效的发觉与保护,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当地的基础建设比较落后,对当地开发保护水平较低。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充分的开发当地的村落传统建筑文化,就必须要培养黎族村民们自我珍惜的意识,对自己的传统建筑文化做好保护工作,充分利用海南村落船形屋这种极具特色的传统建筑,来开辟一条旅游线路。
关键词:海南黎族;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保护;探究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4-0016-03因为船形屋的建筑是黎族村民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其包含着海南黎族百姓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已经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所以我们现在才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黎族地区的传统建筑问题,通过这种科学的方法我们能够解决海南黎族悠久的建筑历史和根深蒂固的文化保护开发,这样对黎族千年的历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海南省中船形屋最著名的村就是白查村,白查村是东方市中一个传统的黎族村落,但是整个村子里船形屋建筑是所有黎族村里保存完好度最高的,因而被我们评为“中国传统村落”。
本篇文章我们就以白查村的船形屋为特例,对黎族村落传统的建筑文化特色,文化的保护与再次开发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定的应对途径。
一、以船形屋为代表的黎族传统建筑及其审美价值(一)黎族传统村落建筑的构建黎族人们经过三千年的艰苦劳动为我们创造了许多劳动成果,其中船形屋是最具特色的建筑结晶,船形屋的搭建材料一般都是从当地选材,其中树干、竹子、藤条、茅草都是船形屋必不可少的搭建材料,首先把树干当做屋子的顶梁柱,然后用剩下的树枝来进行装饰,并将窝子的形状搭建成半圆形,然后在上面铺上几层茅草。
论船型屋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论船型屋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摘要:为了保护海南特有的船型屋建筑,延续黎族特色的传统民居制造工艺,打造特色乡村旅游。
本文主要从保护和合理利用两方面着重论述,以此来给现代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案例和研究成果。
关键词:船型屋;保护与合理利用;措施引言黎族船型屋是黎族民居建筑的一种,流行于海南的黎族聚居区。
随着时代的变迁,船型屋面临着消失的危机。
如何保护与合理利用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1、船型屋的历史船型屋是黎族最古老的民居,因外形酷似船篷通常称为船型屋。
其圆拱造型利于抵抗台风的侵袭,架空的结构有防湿、防瘴、防雨的作用,茅草屋面也有较好的防潮、隔热功能。
而且能就地取材,拆建也很方便。
鉴于这些优点,船形屋得以世代流传下来。
船型屋是黎族人民传统智慧的结晶,是黎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根据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建筑材料及技术水平,因地制宜地创造了这种独具一格的茅草屋。
它被称为黎族精神家园的守望者,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所面临的现状目前由于村民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大部分村民开始建造砖混结构的平房,但是样式非常单一,没有继承和发扬原有船型屋的特色。
旧有的船型屋有的被拆除,有的被遗弃,几乎无人再居住。
目前现存的船型屋由于无人打理,大部分濒临倒塌。
由于现在很多村民不再居住在船型屋内,许多年轻一代的人渐渐不懂如何建造船型屋,长久发展下去,这一船型屋营造技艺也将面临失传。
当地政府为了保护这一传统建筑和工艺,对此拨付了专项资金进行维护,但也是杯水车薪而已。
缺人、缺钱、缺材料,出现“断层”的传统。
如何保护这一传统形式的建筑和营造工艺,如何发扬并结合现有居民的生活方式来延续它是此次研究的重点之一。
3、如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在研究国内外对古民居的保护和利用方面的一些优缺点后,结合案例,对船型屋的保护提出一些新的思路和措施。
因为重点需要保护的的是船型屋营造技艺,但是传承技艺就需要有载体。
同时,古村落的保护也是整体性的,这意味着文化和建筑同等重要。
穿越岁月沧桑的黎族船形屋
穿越岁月沧桑的黎族船形屋当实实在在的站在它面前,看到这些被誉为海南黎族“最后的精神家园”,中华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活化石”的船形屋时,竟让我久久地,久久地说不出话来,我不清楚是激动,惊异,还是敬畏。
放眼望去,群山环抱,椰林摇曳,槟榔婆娑,错落无序的茅草屋在苍翠的椰林下隐约可见,半圆拱形顶,状如船蓬,茅檐低矮,几近垂地,整体像一只只倒扣在地上的船只,向人们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和时光的流动。
追根溯源船形屋的由来,当地民间流传一段凄婉的传说。
古老古老的从前,有一位公主克夫,娶她的男人都活不长,被国人视为扫帚星而不容,千方百计请命将她处死。
父王不忍心下手,便将她置于一条无舵无浆的小船上,流放到海南岛。
公主为了躲避风雨,防御野兽,从山上砍来几根木头,竖立在海滩上,然后将小船拖上岸,底朝天放置木柱上做屋顶,再用茅草遮住四周。
风雨侵袭,船板腐烂,她便割来茅草做屋顶,形成了初期的船形屋。
黎族人祖先上岛后,几经沿袭,世代流传和改进,使现存的船形屋,既保留了古代黎族民居营造技艺,又融合了汉族传统的建筑艺术。
走近船形屋,发现这些造型特别的屋子,都是用茅草,泥土,竹子,木材等自然之物搭建。
我抚摸着用泥草糊成的土墙,透着一种沁人心脾的凉爽,粗糙的墙上稻草可见,飘溢着一股淡淡的稻香,其清凉舒坦的感觉大大超乎原本的想像。
推开陈旧的房门,岁月的尘埃扑面而来,早已人去楼空的房间空空荡荡,只有中间三根高大的柱子傲然挺立,这个黎族人心目中的“戈额”(黎语男人),坚强的用自己的肩膀,扛起岁月的风霜。
象征“戈定”(黎语女人)的四根细柱,静静地伫立在四角,深情相伴。
岁月沧桑,他们却携手站立,让爱凝结着光阴,千古流芳。
隔着旧时的窗棂,看几平方平的“隆闺”,这种被海南黎语称之为“不设灶的小屋”,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专用场所。
按照黎族的习俗,儿女到了十五六岁,就是谈婚论嫁年龄。
黎族人用开放和包容,为自己的儿女建起“隆闺”,让他们自由地,随心所欲地寻找自己的意中人。
最新黎族船型屋的变迁
黎族船型屋的变迁从各方言的住宅形式和建筑结构来看,大致可划分为:纵向式茅屋、横向式茅屋等二大类型。
纵向式茅屋即本地黎喜爱居住的船形屋。
这是黎族富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住宅类型,也是黎族最古老的住宅形式。
特点是平面纵长方形,由两端山墙入口,屋盖一般呈半圆拱形,房屋轮廓像一条船。
据说过去黎族地区都是建盖船形屋,目前黎族地区保留的船形屋,已没有上人下畜。
架空高脚船形屋如今已难找到它的痕迹。
高脚船形屋的建造,有的在平地上建,离地2米左右,其下可作水牛栏;有的则在斜坡上建,房屋下部形成木契形空间,仍可作为饲养牲畜之用。
据1937年德国人史图博撰写《海南岛民族志》记载白沙县白沙峒的高脚船形屋,楼板离地约1.5米左右,屋盖不是半圆拱的船蓬形,已改换成了金字顶。
1957年中南民族学院黎族调查组,在南溪峒发现的架空船形屋已失去了“下居牲畜”的作用,但离地还颇高,最高处约1米左右,其中前高后低,后部基本接近地面,离地不过20厘米,整个地板是微倾斜的。
由于定居久了,村子附近的野兽渐渐少了,牲畜也从住宅里分了出来,于是木高脚逐渐缩短成离地仅半米左右的木矮脚,“下养牲畜”的作用就趋于消失。
无论高脚、矮脚的船形屋,地板都是架空的,这对海南高温多湿的气候无疑是比较适合的。
尽管已失去原始初期的使用功能,但是建筑物发展的前提还是首先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
建造高脚船形屋,首先用木柱、木板及竹枝造好架状,再盖上一排排扎好的茅草。
据说由全村人合起来做,大概只花一天的功夫便可建成,当然各种材料都是平日预备好。
这类房是从两端开门,前有一阳台与前段楼板等高。
按一竹枝楼梯上落,阳台是早晚休息座谈的地方。
进门后整个“船”身分为三节,如三个舱,各有小门相通。
进门第一节是“厅”这是全屋最高最大的部分,并设有阁楼,存放粮食与杂物家什等;第二节是卧室,除放床以外,还放火灶,用来蒸酒或烤火之用。
第三节面积最小,开一个后门,便是每天舂米和放置鸡窝的地方。
这种住宅一般都不设窗户,据说是和过去信“鬼”有关,认为开了窗就会有“恶鬼”进入屋内,作祟人畜;另外对防风、防兽和保温也有一定作用。
住船型屋,边住边修,黎族人到底有多神秘?非遗地图
住船型屋,边住边修,黎族人到底有多神秘?非遗地图黎族,为南方的古老民族,长居海南岛,由于长期孤悬南海,受内陆文化影响较少,因而岛上建筑得以保持原始风味,尤其是黎族特色“船型屋”设计造型充分体现着南海的地域风味。
关于“船型屋”的由来,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则传说:南海国家有一个美丽的公主,因婚后她的丈夫突然死亡而被指责是受了上天的诅咒,民间纷纷要求处死公主以带来安宁。
国王不忍心处死已经身怀六甲的女儿,给她准备了一艘小船和少量食物,放走了她。
在海上漂泊了几天,她来到了一个不知名的小岛上(即海南岛),为了躲避风雨、防御野兽,公主在海滩边竖起了几根树桩,然后把小船倒扣在木桩顶部做屋顶,又割来茅草围在四周,晚上就睡在这船屋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船板烂了,她就割下茅草用来盖顶,继而成为后来黎族人所居住的船型屋的雏形。
黎族的后人为纪念祖先的迁徙,就模仿船的样子建造房屋,即船型屋。
有着“黎族最后一个古村落”美誉的东方白查村,是海南省黎族船型屋保存最完整的黎族村庄。
作为黎族千年来的建筑结晶,船型屋取材简单,却融入不少建筑智慧,讲究颇多。
屋子多为东西走向,大多通长约14.7米,通宽约6米,墙体厚约15厘米,屋高约3.2米,茅檐低矮。
当地村民介绍称,这样的风格有利于防风防雨。
房子分为前后两节,门向两端开,茅草屋中间立三根高大的柱子,黎语叫“戈额”,象征男人;两边立6根矮的柱子,黎语叫“戈定”,象征女人,这代表了一个家是由男人和女人共同组成的。
房屋四壁是用细软树枝扎成方格形后,用稻草和泥糊混合筑成。
一般房子分两节,吃饭与煮饭的地方同一节屋子,另外一节屋子是睡觉的地方。
白查村还有一种小房子叫“隆闺”,女孩子14岁父母就帮助她盖起“隆闺”,10岁的妹妹与姐姐睡;男孩子自己盖“隆闺”。
“隆闺”一般建在村头、村尾等僻静处,或者紧挨父母住房搭建,充满原始的浪漫色彩。
白查村的青年男女一般是自由恋爱,双方确定关系后,由男方家的嫂子或婶子挑两箩米(一箩大米、一箩糯米)去女方家提亲。
海南黎族船型屋资源价值的研究
海南黎族船型屋资源价值的研究作者:鲁洋静来源:《卷宗》2014年第10期摘要:黎族是海南最早的土著居民,黎族船型屋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承载着黎族人民独特的生存情感,具有丰富的资源价值和研究价值,是黎族文化的象征。
本文对船型屋的历史文化、原生态环境、房屋建筑、周边旅游环境等展开研究,对于开发和保护黎族文化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原刊于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8月)关键词:海南黎族;船型屋;资源价值本文系海南省教育厅规划课题《海南黎族船型屋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之系列文章(课题编号:Hjsk2013-55)。
黎族是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自古以来,主要聚居在祖国宝岛海南岛上。
黎族聚居的地区主要在五指山以及鹦哥岭、黎母岭、霸王岭、雅加大岭等海南岛中南部的山区和丘陵地带。
船型屋是黎族老百姓的传统民居,是黎族人民传统智慧的结晶。
船型屋以竹木扎架构成半圆形轮廓,以藤条捆牢,沿屋檐向屋顶盖以一层层编成片的茅草,因为它形状如船篷,当地人称之为船形屋。
船型屋就地取材,古朴自然,拆建方便,具有防风防潮、隔热御寒的功能,鉴于这些优点,船型屋得以世代流传,所传达的社会文化价值越来越受到民族文化研究学者的重视,2008年,船型屋营造技艺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1 船型屋历史文化价值1.1 历史悠久船型屋是海南黎族人民世代居住的一种传统民居,黎语称为“布隆亭竿”。
用红、白藤扎架,上盖茅草或葵叶,因其外形似倒扣的船蓬而得名。
它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原始社会,随着黎族人民的生活需要,船型屋有从高架(干栏式)船型屋向低架(落地式)船型屋的演变过程。
早在宋代就有黎族干栏式建筑的记载。
宋代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称黎族“居处架木两重,上以自居,下以畜牧”。
宋赵汝适《诸番志.海南》条称: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
黎族“干栏式”住宅与百越民族干栏式建筑相似,是与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应的一种最古老的黎族民居住宅建筑形式。
海南黎族民居_船型屋_结构特征_张引
83民俗民艺 Folk Art and Culture总第259期 2014 11黎族是我国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也是一个岛居民族,世居于海南岛。
黎族自身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由于海南岛自古孤悬南海,与内陆联系不便,受外界影响较小,故时至今日,传统黎族生活文化的原始性保留相对较好。
又恰恰因为海岛相对的独立和封闭,黎族的传统文化保存下了古代文明的许多信息和艺术形式。
尤其在其传统民居“船型屋”的设计造型上,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体现着浓郁的南海地域性艺术文化,反映出黎族同胞生活生产的诸多习俗。
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是海南省首个建筑类古遗址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黎族民居“船型屋”的由来明清两代对黎族船型屋均有详细的记载。
明代嘉靖年间戴璟《广东通志初稿》转引《桂海虞衡志》云:“黎宅,结茅为屋,状如船覆盆,上为阑以居人,下畜牛畜。
……颇之大小不同,大者千余家,小者百余家。
”清代刘世磬《粤屑》卷二记载:“居室形似覆舟,编茅为之,或被以葵或藤叶,随所便也。
门倚脊而开,穴其旁以为俯。
民内架木为栏,横铺竹木,上居男妇,下畜鸡豚。
熟黎屋内通用栏,厨灶寝处并在其上;生黎栏在后,前留空地,地下挖窟,列三石,置釜,席地炊煮,惟于栏上寝处。
黎内有高栏、低栏之名,以去地高下而名,无甚异也。
”在海南黎族哈方言聚居地,对船型屋的由来有着自己笃信的传说:有一个南海国家的公主,因婚后丈夫无故身亡被指责为受到了上天的诅咒,民间纷纷要求国王处死公主带来安宁。
国王不忍处死已经身怀六甲的公主,给了她一艘小船和少量的食物后,偷偷放走了公主。
在海上漂泊了几天后,公主的船停在了一个不知名的岛上(即今天的海南岛)。
为了躲避风雨,防御野兽的袭击,公主在海滩边竖起几根木桩,然后把小船倒扣在木桩上作为屋顶,又割来茅草围在四周,晚上就睡在这船屋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船板烂了,她就割下茅草用来盖顶,继而成为后来黎族人所居住的船型屋的雏形。
居室形似覆舟,编茅为之——浅谈黎族船形屋
对 州
浅 , 编茅为之
耿 玉 朱瑞
河北传媒 学院 0 5 0 0 7 1 摘要 : 海南的船 形屋是黎族人 古老的住 宅, 它从远古 沧桑 采野果 。 晚上睡在 这船屋里 , 小黄狗忠实地守在门 口。 后来 . 船 的岁 月中走到现在 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 它就像一艘 小船 , 随着 板烂了. 她割下茅草 盖顶 , 这就是后来黎族人所居住 的船形 屋 海浪 , 从 古老而又遥远 的彼岸驶 来, 在 完成 了它的使 命后 又回 的 雏形 。 到 了古老原始的年代 ,最终逐渐消失在 全球化 浪潮 中而成为 后来公 主生下一个男孩 ,男孩长大后历经千辛万 苦与一 历史 … … 位 仙女结合 , 他们 以船形 屋为住宅 , 过着刀耕火种 的生活 , 在 关键词 : 海南 黎族 船形屋 建筑特 色 孤 岛——也就是现在 的海南岛上 , 一代一代地繁衍下来 。 黎族
船形 屋是海南 黎族 的传统 民居 ,更是黎族传统 文化 的载 体, 不仅代表 了黎族建筑工艺的最高水平 , 而且真实记 录了黎 族的历史 脉络 与文化传承 。也是黎族人 民子孙后代永远 的心 灵家园。 然而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 , 处处高楼崛起的经济 社会 中, 船形屋这个名字或许已经在人们 的记 忆中渐渐淡去 , 只有 他那朴实 的歌 声给人们带来 的欢 乐和祥和是无 法被淡 忘的 , 或许 这种 心情 只有黎族人 自 身才能理解那种与生俱来 的民族
21
人 民为 了纪念乘船飘洋过海来到海南岛定居的祖先 ,都依着 木船 的模样盖起 了船形屋 。 黎族人 民的船形屋带着这样富于幻 想和充满 浪漫神奇 的 色彩 的传说而来 , 它寄托 了黎族人 民对安居乐业 、 生活美好 的 憧憬 和渴望 。 黎族船形屋造型简洁 、 朴素 , 没有任何装饰。 呈现 在 眼前 的视觉形象是柔和的曲线美 ,完全是船篷屋顶结构本 身所体现 出来 的 自 然美 。 黎族人 民视船形屋为繁衍后代 、 人丁兴旺 的神灵 , 因此对 它 的建 筑十分 的讲究 , 从定 宅基 , 起地 基 , 到建 成迁入都要选 个 良辰吉 日。 他们认 为建房 的 日子如果选错的话会很不吉利 , 他们建筑 的材料 、 形式 和结构也十分地讲究 。 黎族先民使用 当 地 的茅草 、 竹、 木、 藤等材料建造住房。用“ 千足 ” 树做为木桩 , 因为“ 千足” 树埋在地下可以蕃生 , 没有腐朽之忧 , 也预示着子 孙后代人畜兴旺 。 茅草则选新长出来 的 , 以示新居 吉利 。 房屋 要 以南北纵 向为主 , 设有前 门和后 门, 因男子在生活 中占主导 地位 , 所 以前 门表示男子 , 后门表示女子 。 屋中主柱挂有牛角 ,
浅析黎族传统建筑文化在初中美术教学中重要性
浅析黎族传统建筑文化在初中美术教学中重要性摘要:海南黎族船形屋是海南省黎族古老的民居形式,是黎族祖先智慧的结晶,是有着浓郁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建筑文化。
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村,是海南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船型屋群落,将黎族民居引入初中美术教学中,对教学的创新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
关键词:船形屋建筑艺术文化遗产课程开发传承从古自今,美丽富饶的海南岛上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着海岛的原住民——黎族人,他们创造出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黎族同胞在生产、生活中,由于生产生活的需求,于是不断改造改善并利用他们身边的生存环境,加上气候条件和经济水平等因素对其的影响,就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和极具地域特色的建筑文化。
船型屋是海南省黎族古老的民居形式,是黎族祖先智慧的结晶,被称为黎族精神家园的守望者,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来年,美术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美术教育者观念的提升,本土文化作为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成为了一个教育研究热点。
海南黎族传统文化是海南本地美术课程开发的重要源泉,美术课程的开发对海南黎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有着不可或缺的带动作用。
黎族茅草屋也叫船形屋,象征着黎族文化之一,过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还有其他因素的制约,船形屋的表现形式较为纯朴。
我们要想了解黎族发展的历史,就需要探究和追朔黎族建筑艺术和他们古老而神秘的生活方式,这对我们保护和传承黎族传统建筑艺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黎族民居船形屋的由来及特点黎族船型屋是海南黎族聚居区流行的一种黎族民居建筑。
相传,黎族祖先从大陆沿海乘船登上海南岛的时候,由于无处可住,就把木船翻了个底朝天,住在倒扣的船里。
后来,黎族后人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就仿造船型建造了茅草屋,这就是现存我们所看到的独一无二的船型屋。
船型民居是黎族的古民居,可分为高架船型屋和低架船型屋两种。
它的外形似船篷,拱状,长而且宽,架子用红藤、白藤扎,屋顶使用海南特有的茅草铺盖,因为茅屋不高,茅草几乎一直延伸到地面,远看就像一艘倒扣过来的船。
海南黎族民居_船型屋_结构特征_张引
83民俗民艺 Folk Art and Culture总第259期 2014 11黎族是我国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也是一个岛居民族,世居于海南岛。
黎族自身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由于海南岛自古孤悬南海,与内陆联系不便,受外界影响较小,故时至今日,传统黎族生活文化的原始性保留相对较好。
又恰恰因为海岛相对的独立和封闭,黎族的传统文化保存下了古代文明的许多信息和艺术形式。
尤其在其传统民居“船型屋”的设计造型上,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体现着浓郁的南海地域性艺术文化,反映出黎族同胞生活生产的诸多习俗。
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是海南省首个建筑类古遗址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黎族民居“船型屋”的由来明清两代对黎族船型屋均有详细的记载。
明代嘉靖年间戴璟《广东通志初稿》转引《桂海虞衡志》云:“黎宅,结茅为屋,状如船覆盆,上为阑以居人,下畜牛畜。
……颇之大小不同,大者千余家,小者百余家。
”清代刘世磬《粤屑》卷二记载:“居室形似覆舟,编茅为之,或被以葵或藤叶,随所便也。
门倚脊而开,穴其旁以为俯。
民内架木为栏,横铺竹木,上居男妇,下畜鸡豚。
熟黎屋内通用栏,厨灶寝处并在其上;生黎栏在后,前留空地,地下挖窟,列三石,置釜,席地炊煮,惟于栏上寝处。
黎内有高栏、低栏之名,以去地高下而名,无甚异也。
”在海南黎族哈方言聚居地,对船型屋的由来有着自己笃信的传说:有一个南海国家的公主,因婚后丈夫无故身亡被指责为受到了上天的诅咒,民间纷纷要求国王处死公主带来安宁。
国王不忍处死已经身怀六甲的公主,给了她一艘小船和少量的食物后,偷偷放走了公主。
在海上漂泊了几天后,公主的船停在了一个不知名的岛上(即今天的海南岛)。
为了躲避风雨,防御野兽的袭击,公主在海滩边竖起几根木桩,然后把小船倒扣在木桩上作为屋顶,又割来茅草围在四周,晚上就睡在这船屋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船板烂了,她就割下茅草用来盖顶,继而成为后来黎族人所居住的船型屋的雏形。
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一、针对普通游客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来海南旅游,可别光盯着大海沙滩!这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才叫一个精彩。
比如说“琼剧”,那可是海南人的心头爱。
在街头巷尾,要是听到咿咿呀呀的唱腔,那准是琼剧开场了。
想象一下,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脸上画着精致的妆容,一颦一笑都带着故事。
就像《红叶题诗》这出戏,讲述了一段浪漫的爱情,让台下的观众们跟着又哭又笑。
还有“黎族织锦”,这可是黎族阿婆们的拿手绝活。
她们用简单的工具,织出了五彩斑斓的图案。
每一块织锦都像是在诉说着黎族的历史和文化。
听说,黎族姑娘出嫁的时候,都会带上自己亲手织的锦,那是她们对新生活的美好期许。
“公仔戏”也特别有意思,小小的木偶在艺人的手中活灵活现。
还记得有一次看《武松打虎》,那老虎张牙舞爪的,武松英勇无比,看得小朋友们都欢呼起来。
来海南,感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一定会让您的旅程更加难忘!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朋友们,到海南可别错过这些宝贝!“海南八音器乐”,那是一场听觉的盛宴。
各种乐器一起奏响,有二胡的悠扬,有锣鼓的热闹,仿佛能把您带进一个欢乐的海洋。
逢年过节,要是能听到八音器乐演奏,那喜庆的氛围直接拉满。
“儋州调声”也很有特色,大家手拉手,边唱边跳。
那欢快的节奏,让人忍不住跟着一起摇摆。
曾经在一个广场上,看到一群年轻人欢快地唱着调声,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场景至今难忘。
“军坡节”更是热闹非凡,这不仅是一场民俗活动,更是一种信仰的传承。
人们盛装打扮,举行各种仪式,祈求平安幸福。
在军坡节上,还能品尝到各种特色美食,那味道,绝了!海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等待着您来发现!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嘿,各位旅游达人们!海南可不只有阳光沙滩,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令人着迷。
先来说说“临高人偶戏”,人偶同台,妙趣横生。
那些人偶的表情丰富极了,仿佛真的有生命一样。
有个故事讲的是一个人偶智斗坏人,把台下的观众逗得哈哈大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黎族船型屋:千百年来黎族同胞建筑的精华
黎族船型屋
“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是海南省首个建筑类古遗址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序号:965;项目名称: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项目类别:传统手工技艺;申报地区:海南省东方市;编号:Ⅷ-182。
黎族船型屋是黎族民居建筑的一种,流行于海南的黎族聚居区。
黎族同胞为纪念渡海而来的黎族祖先,故以船型状建造住屋,因外形酷似船篷通常称为船型屋。
船型屋是黎族最古老的民居,有高架船型屋与低架(落地式)船型屋之分,其外形像船篷,拱形状,用红、白藤扎架,拱形的人字屋顶上盖以厚厚的芭草或葵叶,几乎一直延伸到地面上,从远处看,犹如一艘倒扣的船。
其圆拱造型利于抵抗台风的侵袭,架空的结构有防湿、防瘴、防雨的作用,茅草屋面也有较好的防潮、隔热功能。
而且能就地取材,拆建也很方便。
鉴于这些优点,船形屋得以世代流传下来。
船型屋是原始的干栏式的住宅,门开左右。
分上下两层结构,居者沿竹梯而上,上层居人,下层用于饲养家畜。
一般分为三间,中间为厅,两边为居室;也有前后两间的,前面炒厅,后面为居室。
船形屋是黎族最为典型的建筑,是黎族几千年来建筑的结晶,取材简单,但里面却融入许多建筑智慧,有许多讲究。
茅草屋为落地船型屋,长而阔,茅檐低矮,这样的风格有利于防风防雨。
房子分为前后两节,门向两端开,茅草屋中间立三根高大的柱子,黎语叫“戈额”,“戈额”象征男人,两边立6根矮的柱子,黎语叫“戈定”,“戈定”象征女人,即一个家是由男人和女人组成。
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村,是海南船形屋保存得最完整的自然村落之一。
白查村现有78户380人,属黎族村庄。
白查村完整地保存了81间船型屋。
相传江边乡白查、国界、田头、南龙、俄查、干沟、那文等七个村庄的先民,原居住在尖峰岭天池一带。
100多年以前,有一种黎语叫“白防劈”的飞虫,蛰死很多人,他们便迁徙到现东方市公爱镇,后来一部分人则搬迁到白查村居住。
白查村美孚方言叫“别岔”,黎语“别”字是有水的烂泥田,“岔”字是厚皮树。
当时村边有一口有水的烂泥田,烂泥田的附近生长着很多厚皮树,他们起村名为“别岔”村,即烂泥田附近的厚皮树,白查村是黎语的音译。
白查村三面环山,中间平坦,有河从中穿过。
船形屋在阳光下泛着金色,映衬着高高的椰子树和矮矮的篱笆墙。
呈现着不加雕琢、浑然天成的古朴之美。
村里船形屋的样式结构几乎一致:墙体用泥土筑成,屋形狭长、屋檐低矮。
大多数的船形屋长14.7米,宽6米,屋高3.2米。
房子分为前后两节。
四壁用树枝扎成方格形,再用用稻草和泥糊墙。
前后两个门用木板制成,门向两端开。
弯腰走进茅草屋,让人感到一丝压抑。
屋内为泥地,村民从外面挖回粘土,把地面铺平,浇上水,双脚踩平地面,晒干或晾干地面,如此进行多次,地面很平很硬。
南边墙角设三石灶,北墙边置长方形离地一尺左右的床铺一张。
房屋有宽大前庭和后院。
由于没有窗户,屋内阴暗潮湿。
建造茅草屋的原木和竹子很容易生虫,茅草又容易腐烂,5年到8年就要翻新一次。
黎族女孩到了15岁,父母或者兄弟就帮她盖一间“人”字形的茅草屋——隆闺,男孩则多是自己盖。
隆闺一般建在村头或者村尾的僻静处,或者紧挨父母住房搭建,是黎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场所。
防火是茅草房的关键,在村子,大人出门时用水或草木灰,把火熄灭。
一旦着火,马上敲锣,听到锣声,附近有人若不回来救火,按照村规民约罚三个一百,即一百斤米,一百斤酒,一百斤肉。
表面这看上去是一种村规民约,其实这都是少数民族的文化。
就在村子的东南边,是村里集中的谷仓,谷仓以基石垫底,悬空地上,用于防潮、防鼠,在基石上面架纵横方木,铺木板为谷仓地板。
顶端架圆梁,房顶由竹、木架设,以茅草盖顶,用于防雨。
谷仓内外用粘土和泥糊一层,地板糊一层4厘米的泥,均起到密封作用。
倘佯在白查村,许多黎族姑娘坐在家门口织黎锦。
在海南许多地方,代表着黎族传统文化的黎锦、山兰酒、牛皮凳、渡水葫芦,还有船型屋等,正渐行渐远。
而在白查村,在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夹缝中生存的这些黎族传统元素,依旧选择了坚守,因为这里是“黎族最后一个古村落”。
白查村这个地处偏僻的小村庄,近几年也因船形屋的存在而打破了以往的平静,吸引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学者、画家和摄影师纷纷前来采风。
“这是黎族最后一个古村落!其保存完整程度在我国所有少数民族当中很少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资深研究员田青参观东方江边乡白查村时发出上述惊叹。
70多岁的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符策超认为:“黎族的船型屋,不仅仅有物质价值,还有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它是有性格、有精神、有生命的,是活的东西。
是千百年来黎族同胞建筑的精华所在,它有它的历史特征,你若把它视为一种精神,就会尊敬它、保护它、珍惜它;你若把它简单视为一种物质,就会无度地使用它,任意地改造它,随心所欲地破坏它。
”珠海旅游编辑整理/ 严禁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