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农业产业扶贫的探索与实践

合集下载

试论特色食用木薯在广西农业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试论特色食用木薯在广西农业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一、木薯概况 木薯是大戟科木薯属植物,耐旱抗贫瘠,广泛种植于非洲、美洲和亚洲等100余个国家或地区。

木薯是三大薯类(马铃薯、甘薯、木薯)作物之一,热区第三大粮食作物,全球第六大粮食作物,是世界近六亿人赖以生存的粮食,被誉为“地下粮仓”、“淀粉之王”。

木薯全身都是宝!木薯块根的用途:鲜薯食用;加工成蛋糕、薯条、面包等各类食品;畜禽、鱼类的热能饲料;非粮生物质原料,生产燃料乙醇;木薯茎杆的用途:木薯种植种苗;栽培食用菌等的基质材料;粉碎还田肥地;炭化或直接作燃料,代替煤炭利用。

木薯叶片的用途:作为蔬菜食用;提取有效成分抗菌抗虫;鲜叶喂鱼、养蚕等;青贮饲料。

木薯原产南美洲,人类利用木薯的历史有4000年之久。

早在1558年葡萄牙人将木薯引入刚果盆地,并迅速在非洲国家广泛种植。

1740年木薯首次引入亚洲,在印度尼西亚种植,19世纪末木薯在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种植。

1820年木薯由华侨从南洋(马来西亚)传入中国,在广东省高州一带种植,再传播到海南、广西、云南、福建等地。

二、广西木薯产业发展基础 1. 产业初具规模,抗御风险能力强 木薯在广西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广西少有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

广西是我国最大的木薯生产基地,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60%以上;广西也是我国最大的木薯加工基地,木薯淀粉加工厂曾经达100多家。

近些年,广西每年进口的木薯原料是国内生产量的2~3倍,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木薯鲜薯或干片仍供不应求,产品不存在卖难问题。

2. 自然资源丰富,扩种发展潜力大 木薯属热带作物,种植需要高温、强光和多雨的气候环境条件,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广西地处南亚热带,北回归线横贯境内,高温多雨,且雨热同季,拥有热作区面积11.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热作区总面积的38.5%,位居全国第一,是我国最适宜发展木薯生产的主要地区。

全区适宜种植木薯的耕地面积较多,目前在尚未开发的12000万亩荒山荒地中约有3000万亩适宜种植木薯。

广西兴业县产业扶贫发展模式及经验总结

广西兴业县产业扶贫发展模式及经验总结

-140-兴业县位于桂东南地区,隶属于玉林市管辖的以种养为主的农业县,为广西壮族自治区49个区级贫困县之一。

在中央、自治区和玉林市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兴业人民多年的攻坚克难,经贫困人口脱贫“双认定”和贫困村脱贫摘帽认定,相关指标均达标,全县人均年收入达到3300元以上,于2017年12月成功摘除贫困帽。

兴业县精准实施“增收工程”、“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和“住房保障”等四大工程,切实抓好扶贫要扶智和建设特色产业项目等重要举措,通过发展优质水稻、生态养猪、规模养鸡、马铃薯、食用菌和农产品深加工、光伏发电等“5+2”特色产业体系,实施“一十百千万”扶贫产业行动,使92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8674户74520人顺利脱贫,走出了一条致富之路。

总结兴业县产业扶贫发展特点和脱贫致富的经验教训有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建设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兴业县农业扶贫产业发展概况1.1 兴业县农业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兴业县位于桂东南地区,地势平坦、耕地资源比较丰富而且土壤肥沃,适合种植热带、亚热带优质高产的高效作物。

位于粮食产区玉贵走廊上,东面与广东、海南等省份相邻,西北紧靠广西、云贵川腹地,南部紧挨广西几大港口,是云贵川最便捷的出海通道。

因此,兴业县有着独特的地理区位,起到连接东西、贯穿南北的作用。

这样的区位优势不仅能够降低作物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和农产品以及工业原材料的运输成本,同时对于相关产业产品的运输、销售、出口起到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将相邻区域的经济串联起来,利用彼此的优势,不同地区间资源互补,打造完整的农业产业体系,助推农村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

1.2 兴业县产业扶贫发展概况兴业县在市、县两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脱贫摘帽为奋斗目标,开展产业扶贫、增产增收工作,紧密围绕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高贫困户收入为目标,大力发展“5+2” 扶贫产业,五大主导产业分别为优质水稻、养猪业、养鸡业、马铃薯和食用菌产业,二个备选产业为农产品加工产业和光伏发电产业。

乡村里的“蝴蝶效应”

乡村里的“蝴蝶效应”

8农家之友 2016. 10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气象学家提出一个叫“蝴蝶效应”的理论,大意是: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两周后会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

现在,人们常将“蝴蝶效应”用于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给其未来状态造成极其巨大差别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广西农业产业扶贫工作中,得到了经典的体现。

扶“小”得“大” 扶贫不在大,关键在于准。

一个小小的政策改变,一个小小的项目可能就令一个农户、一个村,甚至一个乡镇发生大改变。

下面的例子就是证明。

“现在我宣布,陇那生态养殖合作社入股农户本次分得的红利情况:覃瑞茂1268元,覃美艳1486元,覃学恩1362元,覃丽清户1060元……”8月18日,广西崇左大新县宝圩乡板六村陇那生态养殖合作社的分红仪式上,陇那生态养殖合作社农经理宣布了分红名单。

陇那生态养殖合作社由板六村经济能人覃福平创办。

2015年5月,该合作社实施“十百千”产业化扶贫项目,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吸收了44户贫困户入股68.8万元进行良种牛养殖。

项目实施一年来,44头母牛已有22头产仔,牛的收入和用牛粪加工成的有机肥收入,两项加起来共有7.4万元。

接过红包,覃瑞茂老人眼眶里闪动着激动的泪花。

今年69岁的覃瑞茂老人家住板六村陇汤屯,家有4口人,儿子长年在外打工已近10年,由于收入少,两三年才回家一次;两个孙女,一个在读中专,一个在读小学,家庭生活开销大,经济比较困难。

自合作社创办始,他就被招聘到养殖场打工,负责基建管理,月收入2000元。

“我这把年纪了不仅能拿工资,还能入股分红,真是托了合作社的福!”他感慨道。

覃子恩家住板六村那排屯,现家里有4口人,夫妻俩再加上两小孩。

由于妻子脑瓜不太灵便,家庭收入少。

去年4月25日,夫妻俩一起入社打工,他带妻子做些给牛喂饲料等简单的活。

夫妻俩两人工资原来合起来有5000元,后来,覃子恩又多干了一份活,每月增收1000元。

2023 广西 扶贫政策 知识点 汇总

2023 广西 扶贫政策 知识点 汇总

2023 广西扶贫政策知识点汇总2023年,广西展开了全面推进脱贫攻坚的工作,实施了多项扶贫政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本文将对2023年广西扶贫政策的知识点进行汇总,详细介绍具体政策内容和实施情况。

一、扶贫政策的背景和目标广西是中国西南地区重点扶贫省份之一,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

为了实现充分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广西制定了一系列扶贫政策,旨在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二、精准扶贫政策1.精准识别贫困户:广西采用了“零报告、双重核查、联席认定”的方式,通过建立贫困户信息系统,对贫困户进行全面排查和认定,确保精准识别贫困户。

2.产业扶贫:广西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政府组织了培训和技术指导,提供财政扶持资金,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

3.就业扶贫:广西通过拓宽就业渠道、提供职业培训、鼓励创业等方式,帮助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

政府加大了对劳务输出的支持力度,促进贫困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

4.教育扶贫:广西通过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提供助学金、改善学校条件等方式,保障贫困地区儿童接受良好的教育。

政府还鼓励高校、企事业单位开展支教和志愿者活动,提高贫困地区教育水平。

5.医疗健康扶贫:广西通过扩大医保覆盖范围、提高医疗救助标准、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等方式,解决贫困人口因病致贫问题。

政府还鼓励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到贫困地区开展义诊和巡诊活动。

6.生态扶贫:广西通过生态补偿、林果养殖等方式,推动贫困地区发展生态经济,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

政府加大了对生态补偿项目的投入,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

三、扶贫政策的实施情况1.精准识别贫困户:广西建立了贫困户信息系统,全面排查和认定贫困户,确保精准识别。

截至2023年底,全区共认定贫困户154.3万户、贫困人口566.1万人。

2.产业扶贫:广西发展了一批特色农产品产业,如柚子、花椒、竹鼠养殖等。

政府组织了相关培训和技术指导,为贫困户提供了财政扶持资金和优惠政策。

种桑养蚕助力“精准扶贫”的经验总结——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为例

种桑养蚕助力“精准扶贫”的经验总结——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为例

种桑养蚕助力“精准扶贫”的经验总结——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为例全诚;韦善教;邹立;韦永享;蒙国栋【期刊名称】《广西蚕业》【年(卷),期】2017(54)2【摘要】总结了种桑养蚕在广西环江县助农脱贫致富的成功经验.认为政府重视、优越的自然条件、良好的群众基础是环江县发展蚕桑产业重要的基础.采取的产业扶持政策、示范带动策略、种养补贴政策、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等措施有效地推动了产业的发展,为脱贫摘帽的成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认为还存在蚕农经营组织化薄弱、省力化设施推广缓慢、商品小蚕标准化生产技术不到位、专业技术人员紧缺等方面的不足.今后应从培育蚕农互助组织、创新龙头企业带动、强化标准化技术培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方面继续推进蚕桑产业的发展.【总页数】4页(P70-73)【作者】全诚;韦善教;邹立;韦永享;蒙国栋【作者单位】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蚕业技术指导站,河池市547100;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蚕业技术指导站,河池市547100;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绿色食品办公室,河池市547100;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明伦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河池市547115;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农业局,河池市547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6.3;S88【相关文献】1.社会工作助力农村精准扶贫的实践探索——以E村社工精准扶贫为例 [J], 陈晓东; 阚春宇; 李怀钰2.丝绸之路甘肃段A级旅游景区助力精准扶贫现状调查——以黄河石林景区助力龙湾村脱贫为例 [J], 卢晓琴3.丝绸之路甘肃段A级旅游景区助力精准扶贫现状调查——以黄河石林景区助力龙湾村脱贫为例 [J], 卢晓琴4.电力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路径研究——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为例 [J], 杨铭;易水发;陈丽华;覃曾严;蒙标5.试论"三农"图书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走进乡土乡村助力精准扶贫系列丛书"为例 [J], 童云;席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以农业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

以农业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

隆安县属于山区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岩溶山地。

因奇特的地理环境影响,致农业经济发展程局限性。

2015年,隆安县所管辖131个村、1247个自然屯当中,按照自治区当时最新精准识别统一的标准,精准建立档案卡63个贫困村638个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627户71152人。

隆安县成为我国扶贫攻坚政策的重点县。

隆安县坐落于北回归线以南,环境多雨湿润,且日照充足,具备持续性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的优良条件。

隆安县耕地面积93.67万亩,林地202.6万亩,前景优良,近年,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建立标准化农业示范区,经过全面种植和当地农业产业的崛起,完善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标准化。

依靠当地特色产业逐步发展才是解决脱贫的首要任务,近些年,全线大力开发当地特色农业,根据当地独树一帜的天然环境,发展该县本土特色农产品。

为推动建立长效脱贫机制,本研究从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及以其促进长效脱贫的必要性入手,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分析问题,借鉴先进经验。

1.隆安县推广本地农业产业扶贫中存在的问题1.1农产业根基不全面首要是全县可耕种面积较少,且实际每年水利灌溉面积仅达到60%,干旱、水涝等问题频出,农业预防、抵抗自然灾害问题较为严重。

其次全县大部分乡村道路条件较差,导致农业及相关产品运输有较大程度困难。

并且该县中低量产土地占大部分,面积达到44万亩,田地质量较低。

农业整体根基较差,限制隆安县发展农业产业的脚步。

1.2部分地域条件较差,贫困面大隆安县属于大山石区,天然条件较差,土地坐落不完整,目前贫困人口约有11万多,大部分居民住在天然条件较为恶劣的山区内,不科学的种植、养殖及外出务工成为主要收入,非常容易因为灾难、染病等不确定因素成为贫困户,加大农民收入是首要难题。

1.3农业产业无法与现代科技化水准接轨农业科技无法完美匹配当地农业发展与农户的实际所需。

针对农业科技宣传的专业人员极少,专业度及架构有所欠缺,专业人员当中老龄化,农作物、水果等种植专业人才匮乏,对当地农产业的发展难有助力。

2023 广西 扶贫政策 知识点 汇总

2023 广西 扶贫政策 知识点 汇总

2023 广西扶贫政策知识点汇总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一直致力于扶贫工作,不断加大力度,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动减贫工作。

本文将对2023年广西扶贫政策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汇总和介绍。

以下是内容的详细描述:一、政策背景与目标广西作为一个多民族地区,自古以来就存在贫困问题。

2023年,广西的扶贫目标是实现整县整村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这一目标下,广西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扶贫政策,旨在通过发展产业、改善基础设施、加强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持来帮助贫困地区摆脱贫困。

二、产业扶贫政策产业扶贫是广西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发展特色产业、支持农村电商和旅游业等。

广西鼓励贫困地区发展适宜的农业和畜牧业,推广科学种植技术和现代化养殖方法,提高农民的产业效益。

此外,广西还鼓励贫困地区开展乡村旅游和创办农产品电商,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三、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扶贫工作至关重要。

广西在交通、水利、电力等方面加大投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

在交通方面,广西修建了一批道路、桥梁,提升了交通运输能力;在水利方面,加强了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在电力方面,广西扩大了农村电网建设,提升了贫困地区的用电质量。

四、教育医疗政策教育和医疗是广西扶贫政策的重要方面。

广西通过提供助学金、建设学校和招聘医生等方式,改善了贫困地区的教育和医疗条件。

在教育方面,广西鼓励贫困家庭送子女上学,并加大对留守儿童和辍学学生的关爱力度;在医疗方面,广西加强了农村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了医疗资源和服务,提高了贫困地区的医疗水平。

五、社会援助政策广西实施了一系列社会援助政策,保障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这些政策包括提供最低生活保障金、建设保障性住房、发放临时救助金等。

广西还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工作,通过社会捐助和帮扶活动来改善贫困地区的社会福利。

六、监督和评估机制广西建立了扶贫工作的监督和评估机制,确保政策的有效落实和贫困地区的真实改善。

广西高质量发展的对比案例

广西高质量发展的对比案例

广西高质量发展的对比案例广西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自治区,自古以来就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而闻名。

近年来,广西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下面将列举一些广西高质量发展的对比案例,以展示广西的发展成果。

1. 在农业领域,广西通过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产业化,实现了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例如,广西发展了优质稻米种植,提高了稻米的品质和产量。

与此同时,广西还推动了茶叶产业的发展,培育了一批知名的茶叶品牌,提高了茶叶的市场竞争力。

2. 在工业领域,广西加大了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力度,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

例如,广西在汽车制造领域进行了大力发展,吸引了多家汽车制造企业投资建厂。

这些企业带来了新的技术和就业机会,为广西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

3. 在旅游业方面,广西依托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发展了旅游业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市以其壮丽的山水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

与此同时,广西还开发了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展示了广西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吸引了更多的游客。

4. 在教育领域,广西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提高了教育质量和水平。

例如,广西积极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建设了一批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

这些高校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为广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5. 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广西加大了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了交通运输的效率和便利性。

例如,广西修建了一批高速公路和铁路,缩短了城乡之间的交通距离,促进了区域的经济一体化和发展。

6. 在环境保护方面,广西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力度,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

例如,广西积极推动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恢复,加强了对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这些措施有效改善了广西的生态环境,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7. 在文化产业方面,广西加强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品牌。

例如,广西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和展览,推动了广西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龙州县“小块并大块”土地整治扶贫新模式

龙州县“小块并大块”土地整治扶贫新模式

龙州县“小块并大块”土地整治扶贫新模式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龙州县通过“小块并大块”土地整治扶贫新模式,实现了贫困地区农民的增收和致富梦想,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小块并大块”土地整治是指通过对分散小块农田进行合理规划,集中整理成大块农田,以提高农田的规模效益和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户增收致富。

在龙州县,“小块并大块”土地整治扶贫新模式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征地拆迁与土地整理龙州县积极推进农村征地拆迁工作,对分散小块农田进行征地拆迁,将其整理成大块农田。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统一土地标准和利用模式,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和农田的经济效益。

加大土地流转力度,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整合农田资源,形成规模效益。

二、推动农田水利建设龙州县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投入,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完善程度,改善农田水利条件,增加农田的产能,提高农田的综合利用效益。

通过加大水利设施的改造力度,实现了对农田灌溉和排水的有效管理和保障,提高了农田的水资源利用率和产能稳定性。

三、深化农业产业发展龙州县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和培训力度,推动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通过引进新的农业科技和种植技术,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培育新的农业产业,增加农田的产出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在“小块并大块”土地整治扶贫新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龙州县还加大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和金融支持力度,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通过加大金融支持和政策扶持力度,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来源,提高农田的综合利用效益和经济效益。

通过“小块并大块”土地整治扶贫新模式的实施,龙州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方面,该模式有效整合了农田资源,提高了农田的规模化经营和综合生产能力,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该模式也有效改善了农田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和生态效益,推进了农田的可持续发展和农田的保护管理。

广西富川脐橙产业分析

广西富川脐橙产业分析

广西富川脐橙产业分析一、产业概况广西富川脐橙产业是广西农业产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富川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属于南宁市辖区,是一片得天独厚的果园。

该县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雨量充沛,光照充足,这些条件为脐橙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

目前,富川县脐橙种植面积达到了18万亩,年产量约为35万吨左右。

脐橙已成为富川县的一大支柱产业,助力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各级政府一贯重视富川县的脐橙产业发展。

通过政府引导,农户积极响应,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还加强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培育了一批科技示范园,大力推广新技术与新品种,提高了脐橙的品质。

二、产业分析1. 优势(1)气候条件优越。

富川县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有利于脐橙的生长。

夏季炎热多雨,有利果树生长;冬季温和,适宜果实成熟。

这一气候特点使得富川县的脐橙品质独特,味道鲜美。

(2)土地资源丰富。

全县有良好的果树栽培基地,且土地质量好,属于酸性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果树的生长。

该县的土地资源也十分丰富,在不断推动脐橙产业发展的也能兼顾土地资源的保护。

(3)产业扶贫效果显著。

富川县的脐橙产业与农村扶贫相结合,通过发展富川县的脐橙产业,让更多的农民参与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也提高了农村的整体经济实力,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 不足(1)市场信誉有待提高。

虽然富川县的脐橙在品质上有很大优势,但是由于区域偏远,市场影响力不够,导致品牌知名度不高,客户群体有限。

这也使得脐橙的销售难度加大,需要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提升市场品牌影响力。

(2)包装和加工设施不足。

富川县脐橙产业发展较为缓慢,部分原因是因为缺乏完善的包装和加工设施,使得产品的附加值比较低。

加工设施不完善,使得脐橙的附加值较低,限制了产业的发展。

(3)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富川县的脐橙产业虽然发展了一定时间,但是技术水平相对滞后,缺乏高端的科技人才。

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不断提升脐橙产业的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附加值。

浦北县探索“芋头+鸭”发展新模式

浦北县探索“芋头+鸭”发展新模式

浦北县探索“芋头+鸭”发展新模式浦北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属于崇左市管辖范围。

该地区气候温暖,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尤其是芋头和鸭的种植养殖。

近年来,浦北县积极探索“芋头+鸭”发展新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引起了广泛关注。

一、浦北县“芋头+鸭”资源优势1.土地肥沃:浦北县拥有大片的农田和良好的土壤条件,适宜芋头的种植。

2.气候条件:浦北县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芋头的生长和发育。

3.水资源充沛:浦北县多河流穿境而过,水资源充足,有利于鸭的养殖。

1.芋头种植:浦北县目前的芋头种植面积近5000亩,主要集中在县城周边和一些村庄。

2.鸭养殖:浦北县鸭的养殖数量约为10万只,其中家禽养殖场和个体农户养殖各占一半。

3.销售市场:浦北县的芋头和鸭肉主要销往崇左市、南宁市等地,也有一部分外销到其他省份。

1.市场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绿色有机食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芋头和鸭肉作为绿色农产品备受青睐。

2.产业链延伸:“芋头+鸭”产业不仅可以生产芋头和鸭肉,还可以开发芋头制品、鸭肉加工等副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3.政策扶持:国家和地方对农业产业的扶持力度增大,为“芋头+鸭”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1.精准扶贫:通过“芋头+鸭”模式,可以带动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使其获得稳定的收入。

2.循环经济:利用残渣和农作物秸秆喂养鸭子,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减少了养殖成本。

3.生态效益:推动“芋头+鸭”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改善浦北县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农村面貌。

1.科技支持: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引进高产优质品种,提高芋头和鸭的产量和质量。

2.品牌打造:建立“芋头+鸭”农产品品牌,实行统一包装、统一营销,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合作联盟:建立“芋头+鸭”产业合作联盟,整合资源,形成规模效益,降低生产成本。

4.市场拓展: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推广“芋头+鸭”产业,拓展销售渠道,提升产业附加值。

随着“芋头+鸭”产业模式不断完善和发展,浦北县的农业产业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广西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联农带农模式研究

广西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联农带农模式研究

广 西 农 学 报Journal of Guangxi Agriculture第38卷 第2期Vol.38,No.22023年4月April,202386广西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联农带农模式研究黄予慧1 罗舒靖2 陈飞旭3(1.广西农业农村厅,广西 南宁 530022;2.广西茶叶科学研究所,广西 桂林 541000;3.广西水牛研究所,广西 南宁 530001)摘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被视为新时期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不仅承担了示范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使命,也承载着探索完善联动带农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的重点任务。

基于近年来广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实践,汇总提炼园区内形成的7种联农带农典型模式,归纳分析其实现路径和运作机制,挖掘存在问题,提出结紧经营主体联农带农纽带、搭建返乡创业和就近就地就业平台、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多种实现形式、密切产销对接确保农民收益、强化金融供给和农业保险保障等五个优化机制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 产业园 ;联农带农; 模式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3-4374(2023)02-0086-07Study on the Agricultural Mode of “Contact Farmers and Promote Farmers ” in Guangxi ModernAgricultural Industrial Park Huang Yu-hui 1, Luo Shu-jing 2, Chen Fei-xu 3(1. Guangxi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Nanning, Guangxi 530022, China;2.Guangxi Research Institute of Tea Science, Guilin, Guangxi 541000, China;3.Guangxi Buffalo Research Institute,Nanning, Guangxi 530001, China)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parks is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to lead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fully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new era. It not only undertakes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demonstrating and driving the development of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but also carries the key task of exploring and improving the linkage mechanism of agriculture and allowing farmers to share more industrial value-added benefits.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Guangxi National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Park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refines seven typical models of “Contact Farmers and Promote Farmers” in the park,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its realization path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excavates the existing issues, and puts forward five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optimizing the mechanism, such as tightening the link of business entities and “Contact Farmers and Promote Farmers”, building a platform for local farmers returning home to start a business and nearby employment, exploring various forms of agricultural social services, closely connecting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to ensure farmers’ income, strengthening financial supply and 收稿日期:2023-01-20 修回日期:2023-01-30第一作者简介:黄予慧,女,1977年生,研究生,学士,高级农经师,主要从事农业农村发展规划与农业经济研究。

分享,最美的事业——广西富凤农牧集团有限公司扶贫纪实

分享,最美的事业——广西富凤农牧集团有限公司扶贫纪实

对于普通社会公众来说,富凤只是一个很牛逼的公司、自治区龙头企业,成立于2003年,拥有5个分公司、1个广西麻鸡遗传资源保种祖代场、5个现代生态养殖示范场、6个种禽繁育基地、1个亚洲单栋最大的现代化富凤孵化园,年可孵化鸡苗1.2亿羽,年出栏优质肉鸡6000多万羽,肉猪10000多头,鸡蛋1000多吨,饲料产量33万吨。

但是,对于很多农民来说,富凤是一个会下蛋的金凤凰,是他们摆脱贫穷的希望。

扶贫,在很多人看来,那是政府的事,但对于广西富凤农牧集团来说,也是他们的事。

自成立的那一天起,富凤就开始了自己的漫漫扶贫之路,并探索出自己的扶贫模式。

扶贫,还须自身硬 扶贫不是空谈,要助别人发展,首先自己得发展,要想人成功,自己得先成功。

自己穷得开裆,还要帮别人发家致富,那是笑话。

这个道理,富凤的董事长很清楚。

所以,帮人,从先帮自己开始。

2003年1月,李非向亲友筹集了5万元资金进入养殖行业。

当年5月,全国非典横行,畜牧养殖行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这对于刚起步的富凤集团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2004年,席卷全国的禽流感汹涌来袭,富凤再次陷入经营困境。

两次大规模的病害,也让李非进一步理清了公司发展的思路,同时他深深体会到,养殖行业是民生大产业,门槛低,市场大,但风险也大,对环境污染也大,分享,最美的事业——广西富凤农牧集团有限公司扶贫纪实 本刊记者 谢青夏富凤全景航拍。

10而且食品安全问题常常被推到风口浪尖,消费者对养殖企业在养殖过程中是否使用抗生素防控等非常敏感。

如何做到既能把鸡养好,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又能降低环境污染?这成为李非时刻关注和学习的问题。

在长期的养殖实践中,他发现,肠炎是个既普通但又很要命的问题。

要搞好养殖,鸡的肠道必须要健康,同时,鸡的食物也必须可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08年,李非携手自己的团队创办了广西大富华农牧饲料有限公司,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西大学、自治区畜牧研究所等科研院校的支持下,专门针对各个年龄段鸡和各种用途的鸡配方饲料生产出来了。

农村扶贫工作中的成功案例

农村扶贫工作中的成功案例

农村扶贫工作中的成功案例近年来,中国在农村扶贫工作上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功案例。

通过资金支持、产业扶持、教育改善等多方面的措施,许多贫困地区实现了脱贫摘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就几个代表性的农村扶贫工作成功案例进行介绍。

一、新安江农业大数据扶贫项目新安江农业大数据扶贫项目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旨在通过高科技手段促进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智能化。

该项目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的指导意见,并打造了农业产业链上下游的全产业链服务。

通过项目的实施,该地区的贫困户逐渐脱贫致富,农业生产水平显著提高。

二、广西环江县特色农产品扶贫项目广西环江县位于中国西南地区,以山区农业为主要经济产业。

广西环江县特色农产品扶贫项目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并脱贫致富。

该项目主要支持土特产横琴黑猪、槟榔、巴蜀黄毛果等农产品的种植和加工,并通过电商渠道推广销售。

经过几年的发展,该项目已经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助力了当地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云南柿子树扶贫项目云南柿子树扶贫项目是由大型企业冠名赞助并与当地政府共同合作实施的一项扶贫工程。

该项目通过在贫困地区建立柿子种植合作社,提供种子、技术培训、市场销售等全方位的支持。

通过项目的实施,许多贫困户通过柿子种植获得了稳定的收入,并逐步脱离了贫困状态。

四、四川凉山州教育扶贫项目四川凉山州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该地区的教育水平长期较低,严重制约了当地居民的发展机会。

为此,四川凉山州教育扶贫项目通过改善贫困地区的学校设施、提供奖学金和免费教育等方式,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经过几年的努力,该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为摆脱贫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上仅仅是几个农村扶贫工作中的成功案例,还有许多类似的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

中国政府一直把农村扶贫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继续加大力度推动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广西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出扶贫新目标——三年内绝对贫困人口减少到29万以下

广西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出扶贫新目标——三年内绝对贫困人口减少到29万以下

区农 业 厅 提 出 五 个 稳 粮 增 钱 “ 万 ” 千 工程, 即超 级 稻 示 范 推 广 千 万 亩 工
程 , 后 5年 , 今 每年 扩大推 广 2)万 【 ( 】
亩 超 级 稻 种 植 面 积 , 扩 大 推 广 共 10 00万亩 ; 作物 间套 种技 术推 广 农 千万亩 工程 , 每年扩 大推广 作物 间
不移抓 好粮 食生 产 , 力争在 确保粮 食安 全上有 新突破 ; 大力推 进农业 产 业 化 , 争 在 茧 丝 绸 精 深 加 工 和 力 生 物 质 能 源 开 发 上 有 新 突 破 ; 力 大 发 展特 色优 势产业 , 力争在 秋冬季 农 业 效 益 上 有 新 突 破 ; 力 推 广 先 大 进 技术 , 力争在 农作 物间套 种技术 应 用 上 有 新 突 破 ; 力 引 育 推 优 良 大 品种 , 力争在 超级稻 和糖 蔗 良种 的 培育 推广上 有新 突破 ; 大力 推进 农 业开 放合作 , 力争在 东丝西 移和 名 茶加 工企 业 引 进 上 有 新突 破 。 ( 影 文 黄 予慧 ) 谢
次 , 增 农 民工 转 移 进 城 务 工 5 万 新 0 人 以上 。 同时 , 明确 了全区农业 科 学 发展 的“ 六个 突破” 目标 : 即坚定
套 种 技 术 2o万 亩 , 续 5年 新增 0 连 l0 亩 ; 冬 种 产 业 开 发 千 万 亩 00万 秋 工 程 , 20 年起 , 年 扩 大秋 冬种 从 08 每 面积 2 o 亩 , 续 5 共新 增 1o o万 连 年 00 万亩 ; 特色优势产业 千万亩_ 程 , T 重 点发展有广西特色 的葡萄 、 百香果 、 罗汉果 、 大余 甘果 、 高产菠 萝等优势 产 业 , 划 5年 新 增 面 积 l0 万 甫 计 0o 以上 ; 千万 名农 民 转 移 培 训 工 程 , 每 年 完 成 技 能 培 训 2x万 一 5 【) 2 0万 人

外来帮扶、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基于对广西J镇“第一书记”扶贫实践的调查

外来帮扶、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基于对广西J镇“第一书记”扶贫实践的调查

收稿日期:2017-10-11基金项目:广西农业科学院科技发展基金项目(桂农科2017ZX07)作者简介:周保吉(1988-),男,广西环江人,农业经济师,硕士,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业咨询规划、农产品市场开发研究,(电话)134********(电子信箱)134********@。

当前,中国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老、少、边、山、库”等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

一方面,这些地区仍处于传统农业社会,农业效率不高,农民收入低,农业再投资的能力弱。

另一方面,这些地区普遍离城镇较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外来投资极为缺乏。

在自身低储蓄又无外来投资的情况下,这些地区长期处于贫困恶性循环中。

在自身无力改变现状的情况下,打破低水平的恶性循环只能靠外来力量。

国家实行“第一书记”制度,目的是通过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借助“第一书记”这个外来帮扶力量带去的政策、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要素,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打破贫困恶性循环,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基于对广西J 镇“第一书记”扶贫工作的深入调查,回答了实际工作中“第一书记”给贫困村带来的要素、产业、贫困群众收入变化等问题。

调查发现,“第一书记”作为一种外来帮扶力量,具有独特的优势,能给贫困村带去新的生产要素和投资,促进当地产业发展,从而提高参与产业的贫困群众收入,成功打破了贫困恶性循环,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贫困地区打破贫困恶性循环必须依靠外来帮扶力量。

“第一书记”作为外来帮扶力量之一,能利用自身优势,引进资金和企业,改变贫困地区低资本形成的现状。

引进的资金和企业与当地产业结合,改变贫困地区低生产率、低产出的现状。

再通过建立精准帮扶机制,实现产业发展对贫困外来帮扶、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基于对广西J 镇“第一书记”扶贫实践的调查周保吉(广西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南宁530007)摘要:在反贫困相关研究综述的基础上,阐述了外来帮扶、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的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并以广西J 镇“第一书记”扶贫实践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概括了“第一书记”扶贫的主要做法和成效,对开展产业扶贫工作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十年建设实践与探索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十年建设实践与探索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十年建设实践与探索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十年建设实践与探索摘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中国农业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广西十年来坚定不移地推进该体系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民间智慧。

本文将邀请广西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负责人,分享他们的建设实践和探索,探讨该团队在人才培养、技术攻关、成果推广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以期为其他地区的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十年建设、实践与探索一、引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已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南沿海地区的广西是中国农业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但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为此,广西在2008年开始着手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将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

十年来,广西的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广西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回顾广西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广西农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阻碍了农业的健康发展。

2000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经济建设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建立农村经济建设技术服务体系的要求。

广西积极响应,并在2008年获批成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试点省份。

广西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科技创新、科技示范、产业推广和人才培养。

其中,科技创新是引领产业发展的核心,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集成等。

科技示范是科技成果向实践转化的桥梁,包括推广示范、移动技术推广、现代农业园区等。

产业推广是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包括标准化生产、优质、高效、绿色的农产品生产和品牌推广。

人才培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围绕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培养各类人才,为推动广西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广西乡村脱贫摘帽措施探讨——以桂平市下湾镇福高村为例

广西乡村脱贫摘帽措施探讨——以桂平市下湾镇福高村为例

广西乡村脱贫摘帽措施探讨——以桂平市下湾镇福高村为例作者:李丰钻来源:《广东蚕业》 2020年第11期DOI:10.3969/j.issn.2095-1205.2020.11.69李丰钻(广西壮族自治区信息中心广西南宁 530221)作者简介:李丰钻(1981- ),男,广西上思人,本科,助理经济师,研究方向:电子政务建设、区域经济及农村经济。

摘要带领贫困乡村全民致富奔小康是村委会的职责和义务。

要实现精准长久脱贫,乡村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提出致富方案。

文章以福高村为例,根据村里自然属性、产业特征、人员结构等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困难,提出了具体的摘帽措施。

关键词脱贫摘帽;致富;措施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205(2020)11-142-02为了让全国乡村跟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共同奔向小康社会,全国各地区都在按照中央统一要求,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属性,因地制宜,集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探索各种措施帮助困难的乡村地区寻找致富摘帽的路子。

桂平市下湾镇福高村是一个收入相对低下的村庄,自开展脱贫攻坚战以来,村委会在各级政府的领导的下,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脱贫攻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和各项重大举措,集中力量强基础、补短板,在各方社会资本的助力下,探索有效的致富办法和模式,争取让福高村百姓早日脱贫摘帽。

1 福高村的基本情况全村辖24 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屯,共1 148 户5 967 人,有劳动力2 660 人,其中外出务工1 600 人。

全村耕地面积3 470 亩,贫困户290 户共1 320 人,有村级卫生室80 ㎡,村级医务人员6人,医疗设备简陋,医务人员素质较低,全村无支柱产业,村民经济收入较低,2014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5 500 元。

全村地处浔江边,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资源匮乏,村路路况差,外路多为砂石路面。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能满足灌溉需求。

以种植优质稻谷、蔬菜、玉米以及养猪等产业为主,规模小,产量低,物流不便,农民主要靠零星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解决日常生活开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农业产业扶贫的探索与实践
脱贫攻坚以来,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扶贫工作的决策部署,认真履行产业扶贫牵头单位和农业产业扶贫职能职责,按照“前端抓好科技支撑、中间抓好生产组织、后端抓好市场营销”的发展思路,举全厅之力,集全厅之智,全面加强组织领导、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综合保障,产业扶贫铸就了脱贫攻坚强大引擎,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总体情况
在广西86个扶贫特色产业目录中,有59个农业产业。

2020年,54个脱贫县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区的35.6%、35.7%,粮食产业带动全区100多万脱贫户实现口粮自给;54个脱贫县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区的41%、38%,蔬菜产业带动全区30多万户脱贫户,户均增收超万元;54个脱贫县水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区的43.7%>32.3%,水果产业带动全区80多万户脱贫户,人均增收约2150元;54个脱贫县桑蚕面积和蚕茧产量分别占全区的55.3%>43.6%,桑蚕产业带动全区35.3万户脱贫户,户均增收2.12万元;54个脱贫县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区的69.9%>67.4%,茶叶产业带动全区5万多户脱贫户,人均增收约1500元;54个脱贫县生猪存栏和出栏数量分别占全区的44.1%、46.9%,牛存栏和出栏数量分别占全区的48.5%、46.9%,鸡存栏和出栏数量分别占全区的40.9%、41.1%,畜牧业带动全区16.37万脱
贫户,户均收入约4500元;54个脱贫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占全区的46.31%,稻渔综合种养带动2.6万户脱贫户,人均增收约320元。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工作组织领导
一是落实主体责任。

厅党组将产业扶贫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将产业扶贫工作列为全厅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三五”期间,在厅党组召开的137次党组(扩大)会议中,就有56次涉及脱贫攻坚工作,研究部署推进产业扶贫。

先后召开7次全区产业扶贫现场会,多次召开专题工作会议研究和部署推进产业扶贫工作。

二是组建专门机构。

贯彻落实脱贫攻坚“尽锐出战”要求,专门设立厅产业扶贫办公室,从厅机关处室和直属单位抽调30名左右优秀中青年干部全脱产办公,协调推进全区产业扶贫工作。

2019年,厅产业扶贫办公室荣获“全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组建粮油、蔬菜、水果、畜禽和渔业等19个产业扶贫小组,强化业务处站协同配合,发挥集团军作战合力。

三是开展专项治理。

以强化资金监管为重点,开展农业产业项目资金监管“抓系统系统抓”专项整治工作,会同自治区纪委监委驻厅纪检监察组联合开展工作督查,确保扶贫项目资金安全有效,有力推进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

(二)发展壮大特色产业
一是立足全局工作抓规划。

编制《脱贫攻坚特色种养业培育
实施方案》《广西“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和《广西农业产业扶贫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确立产业扶贫工作思路、发展目标、方法路径和支撑保障,周密部署和统筹推进产业扶贫。

二是围绕关键环节抓指导。

在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扶贫政策的基础上,立足广西区情农情,会同自治区有关部门制定出台40多份政策文件,涉及产业到户、科技服务、主体培育、产销对接、三产融合、村级集体经济、风险防控等关键环节,构建了较为完备的政策支持体系。

三是紧盯目标任务抓落实。

每年由厅领导带队组成调研组,对有扶贫任务县(市、区)进行产业扶贫工作调研和监督指导。

牵头自治区有关单位组成暗访组,对全区106个有扶贫任务的县(市、区)开展产业扶贫工作暗访监督,推动工作任务落实。

(三)创新产业发展机制
一是科学制定产业目录。

坚持“长短结合”的原则,在开展生产调查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科学遴选86个发展空间广、市场需求大、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业,制定全区扶贫特色产业目录和认定标准。

二是突出发展主导产业。

突出发展县级“5+2”、贫困村“3+1”扶贫产业。

有扶贫开发任务县、贫困村在全区扶贫特色产业目录中选择并报自治区审核认定“5”和“3”个产业,在脱贫攻坚期内集中力量发展,原则上不能变动;有扶贫开发任务县、贫困村自主选择确定“2”和“1”个产业,每年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1次。

三是加强扶贫对象考核。

将产业扶贫纳入市县党委政府扶贫成效考核重要内容,除考核扶贫产业覆盖率、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创业致
富带头人培育等关键指标外,还将扶贫产业产销对接情况、脱贫户产业单户规模、脱贫户家庭产业收入和经营主体带动脱贫户比例等纳入考核内容,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推动各县产业扶贫工作常抓不懈。

(四)加强科技人才服务
一是引进高层次人才为产业升级“问诊把脉”。

开展首席科学家(院士)进广西等活动,选聘22位国家产业首席科学家在内的H4名区内外知名专家,成立19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作为广西扶贫产业发展“高端智囊团”,帮助解决产业全局规划、技术创新等难题。

二是充实基层技术推广队伍为生产经营“传经送宝、依托各级科技人才,牵头在全区组建了100个自治区产业扶贫专家服务团、33个国定贫困县产业扶贫专家服务组、133个产业扶贫培训讲师团、3.27万人(岗)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等队伍,推进到村到户指导。

三是培养农村实用人才锻造“永久牌”服务队伍。

开展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养培育,打造一支“永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截至2020年,54个脱困县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新型职业农民)73304人,占全区总数的58.8%o四是用好“12316”等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专家“零距离”。

通过网络平台为农民免费提供网上农业专家咨询、技术培训以及农资代购、农产品代销等服务。

强化广西12316“三农”信息服务体验、提升服务效能,2017—2020年,
广西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总呼入量18475通。

(五)强化综合支持保障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

2016年以来,配合财政部门累计争取中央和自治区支农资金215.41亿元。

其中纳入统筹整合的财政资金
52.73亿元,统筹整合支持54个贫困县涉农资金34.81亿元,占
统筹整合资金总量的66.02%,由贫困县自主安排。

二是加强主体带动。

指导各地引进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业龙头企业评定和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创建,完善和推广联贫带贫机制,带动40多万户贫困户融入产业链发展产业增收。

三是促进产销对接。

每年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农业展、广西名特优农产品交易会等10余场大型农业展会,开展“广西好嚼”农业品牌认定,推进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促进贫困地区农产品产得出、卖得去、价格好。

(六)防范产业扶贫风险
一是制定指导文件。

印发《关于切实加强产业扶贫风险防控工作的通知《关于防范化解灾害影响坚决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通知》等文件,督促和指导各地围绕带贫主体、产业转型、产业扶贫项目开展产业扶贫风险评估。

二是加强监测与防范。

以贫困县为单位建立带贫主体目录,将参与产业扶贫的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主体作为风险评估的主要对象,系统评估主要风险。

同时,强化决策咨询、项目管理、产品销售、技术支撑、保险保障等风险防范措施,健全风险预警机制。

三是强化业务培训。

每年举办全区产业扶贫干部业务培训班,安排产业扶贫风险防范专题内容,累计培训学员2500多人次,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

三、形势与展望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之后,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阶段。

广西农业产业扶贫工作虽取得显著成效,但发展基础薄弱、产业链条较短、质量效益不高等困难和问题普遍存在,巩固产业扶贫成果、推动脱贫地区乡村产业振兴,任务十分艰巨。

下一步,广西将在持续推动产业快速覆盖向产业长期发展转变,产业布局由分散到统筹、由局部向全域转变,由主要支持种养环节向支持产前、产后两端转变上下功夫。

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提质量
加快构建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核心的产业体系,突出发展特色和差异竞争,加快提升特色种养业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水平,提升扶贫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

(二)促销售
广泛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深入实施消费扶贫活动,推动脱贫地区与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电商平台等建立长期稳定产销关系,不断提升“广西好嚼”品牌,促进脱贫地区农产品顺畅销售,构建产销对接长效机制。

(三)壮主体
引进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大力推广订单生产、就地务工、股份合作等模式,进一步完善联农带贫机制,推动脱贫户、小农户与各类主体建立稳定利益联结关系,分享更多产业发展收益。

(四)强服务
稳定产业发展科技帮扶队伍,加大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实
施力度,加强产业发展指导员队伍建设与管理,进一步强化产业发展指导、技术服务对接、产品产销衔接等服务职责,强化到村到户科技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